韩非子 五蠹 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五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五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本文是韩非的代表性作品,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和法治主张。
指出了清除儒侠等五蠹之民的必要性,结构宏伟,气派宏大,是历来公认的代表作。
蠹(dù),即蛀虫,这是比喻危害国家的人。
原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橼不斫;粝粢之食,梨藿之羹;冬日鏖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肱,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五蠹文言文翻译
五蠹文言文翻译1. 古文《五蠹》全文作者:韩非先秦赏析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工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2019年中考文言文《五蠹》全文详细翻译-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考文言文《五蠹》全文详细翻译五蠹选自《韩非子》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
《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
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下面,为大家分享《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处或作者:《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动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XXX《五蠹》原文和翻译
XXX《五蠹》原文和翻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XXX,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XXX,号之曰XXX。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XXX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XXX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XXX之世者,必为XXX笑矣;有决渎于XXX之世者,必为XXX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XXX、汤、武、XXX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XXX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XXX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XXX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XXX,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XXX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XXX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XXX,遂XXX。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五蠹》1、楚之有直躬(直身而行的人),其父窃羊而谒(禀告)之吏。
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判决)而罪(治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败走)。
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让他做了高官)。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使动词,使听见,报告),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称赞)匹夫之行,而求致(追求,想得到)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
结果判了他死罪。
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
”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
由此看来。
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
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2、古者苍颉之作书(创制文字)也,自环(环绕)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本来)以知之矣。
今以(后省略宾语之,代公私)为同利(利益一致)者,不察之患也。
然则为匹夫计(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者,莫如修仁义而习文学。
仁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接受国君委派的工作);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尊贵显荣):此匹夫之美(普通民众最求的美事)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
与“私”相背的叫做“公”。
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颉就已经知道的。
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犯了没有仔细考察的错误。
五蠹原文及翻译
— 1 —五w ǔ 蠹d ù韩非子〔先秦〕【原文欣赏】上sh àn ɡ古ɡǔ之zh ī世sh ì,人r én 民m ín 少sh ǎo 而ér 禽q ín 兽sh òu 众zh òn ɡ,人r én 民m ín不b ú胜sh èn ɡ禽q ín 兽sh òu 虫ch ón ɡ蛇sh é。
有y ǒu 圣sh èn ɡ人r én 作zu ò,构ɡòu 木m ù为w éi 巢ch áo 以y ǐ避b ì群q ún 害h ài ,而ér 民m ín 悦yu è之zh ī,使sh ǐ王w án ɡ天ti ān 下xi à,号h ào 曰yu ē有y ǒu 巢ch áo 氏sh ì。
民m ín 食sh í果ɡu ǒ蓏lu ǒ蚌b èn ɡ蛤ɡé,腥x īn ɡ臊s āo 恶è臭ch òu 而ér 伤sh ān ɡ害h ài 腹f ù胃w èi,民m ín 多du ō疾j í病b ìn ɡ。
有y ǒu 圣sh èn ɡ人r én 作zu ò,钻zu ān 燧su ì取q ǔ火hu ǒ以y ǐ化hu à腥x īn ɡ臊s āo,而ér 民m ín 说shu ō之zh ī,使sh ǐ王w án ɡ天ti ān 下xi à,号h ào 之zh ī曰yu ē燧su ì人r én 氏sh ì。
五蠹文言文全文翻译
古之所谓民者,非尽士也。
士有能言者,有能行者,有能听者,有能闻者。
能言者,其言足以喻道;能行者,其行足以行道;能听者,其听足以察道;能闻者,其闻足以识道。
四者,民之才也,各有所长,不可废也。
今之所谓民者,尽士也。
士有能言者,其言足以乱道;有能行者,其行足以乱行;有能听者,其听足以乱听;有能闻者,其闻足以乱闻。
四者,民之蠹也,各有所短,不可用也。
夫能言者,必有辩才;能行者,必有勇力;能听者,必有明察;能闻者,必有睿智。
辩才足以乱道,勇力足以乱行,明察足以乱听,睿智足以乱闻。
此四者,民之害也,不可不防。
故古之圣王,不贵辩才,不尚勇力,不重明察,不崇睿智。
贵辩才者,其言乱;尚勇力者,其行乱;重明察者,其听乱;崇睿智者,其闻乱。
此四者,国之祸也,不可不慎。
是以圣人,其言简而明,其行简而正,其听简而聪,其闻简而察。
简,则易从;明,则易识;正,则易行;聪,则易闻;察,则易识。
易从则易治,易识则易教,易行则易安,易闻则易得,易识则易守。
此六者,圣人之道也。
夫辩才者,民之害也,不可使;勇力者,民之害也,不可用;明察者,民之害也,不可信;睿智者,民之害也,不可崇。
此四者,国之害也,不可不除。
夫民之害,非一日之故也,积习成俗,积恶成性。
故圣王之治,始于去害,终于成德。
去害,则民安;成德,则国安。
民安,则国家强;国安,则万世之业也。
五蠹者,辩才、勇力、明察、睿智也。
去此四者,则民安,国家强。
不去此四者,则民不安,国家弱。
民不安,则国家危;国家危,则社稷不保。
故圣王必去五蠹,然后天下治。
《五蠹》全文翻译:古代所说的民众,并非都是士人。
士人中有能言善辩的,有能身体力行的,有能倾听的,有能听闻的。
能言善辩的,他们的言辞足以阐释道理;能身体力行的,他们的行为足以践行道理;能倾听的,他们的听力足以辨识道理;能听闻的,他们的听闻足以识别道理。
这四者,是民众的才能,各自有优点,不可废弃。
如今所说的民众,都是士人。
士人中有能言善辩的,他们的言辞足以扰乱道理;有能身体力行的,他们的行为足以扰乱行为;有能倾听的,他们的听力足以扰乱听力;有能听闻的,他们的听闻足以扰乱听闻。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韩非子《五蠹》1、楚之有直躬(直身而行的人),其父窃羊而谒(禀告)之吏。
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判决)而罪(治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败走)。
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让他做了高官)。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使动词,使听见,报告),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称赞)匹夫之行,而求致(追求,想得到)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
结果判了他死罪。
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
”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
由此看来。
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
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2、古者苍颉之作书(创制文字)也,自环(环绕)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本来)以知之矣。
今以(后省略宾语之,代公私)为同利(利益一致)者,不察之患也。
然则为匹夫计(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者,莫如修仁义而习文学。
仁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接受国君委派的工作);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尊贵显荣):此匹夫之美(普通民众最求的美事)也。
五 蠹 参考译文
五蠹参考译文上古时代,人少而禽兽多,人类经受不住禽兽虫蛇[的侵扰]。
有个圣人出现,架起木头筑巢(居住)以此躲避各种侵害,百姓喜欢他,推举[他]做天下的王,称他为有巢氏。
人类吃瓜果蚌蛤,腥臭难闻而伤害肠胃,百姓大多染病。
有个圣人出现。
用燧子钻木取火,用火(烧烤食物)消除腥臊气味,百姓喜欢他,推举他做天下的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的时候,天下[发生]大水灾,鲧和禹疏导江河,[治理水患]。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王残暴昏乱,而商汤和周武王就讨伐[他们]。
假如在夏朝,还有人用木头筑巢[居住],钻木取火[烧烤食物],就一定被鲧禹嘲笑了;[如果]在商周时代,还有人[把]疏导江河[治理水患作为最主要的事],就一定会被商汤和周武王嘲笑了。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在当今的时代还有人[一味]赞美尧、舜、禹、商汤、周武王的治国办法,也必定会被[当今的]新圣人嘲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只沿习古代,不效法陈规惯例,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据此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宋国有一个(正在)耕地的人,(他)田里有棵树桩子,[一只]兔跑来,误撞到树桩上,撞折了头颈死掉了,于是[这个人]就放下他的农具守着树桩子,希望能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兔[当然]不可能再得,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讥笑。
如今[谁]想要用先王的一套办法来统治当代的百姓,就都是守着树桩子(等待兔子撞死)一类的人。
古时候男人不用耕种,草木的果实足够(人们)吃了;妇女不用纺纱织布,禽兽的皮毛足够(人们)穿了。
不用从事苦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口少而财物多,所以人们没有争夺。
因此不行重赏,不用重罚,人们自然安定地生活。
如今,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祖父还没有死就有二十五个孙子了。
因此人口众多而财物稀少,从事苦力很劳累,而得到的给养却很微薄,所以人们要争夺。
即使加倍赏赐,加重惩罚,还是免不了发生乱子。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茅草盖的屋顶不用修剪,栎木做的椽条不加砍削,吃的是粗糙的食物,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是(今天)看门人的吃穿也不比这更短少了。
韩非子《五蠹》翻译 节选
韩非子——五蠹(翻译)儒家用古代文献经典来搞乱法制,游侠用武力来违犯禁令,而国君都以礼对待他们,这就是乱的原因。
触犯法令的应当治罪,而这些儒生们却因为懂得古代文献经典而被录取任用;违犯法令的应当诛灭,而这些游侠却靠着行刺的行经被豢养。
因此,法令所否定的,却是君主所要录取任用的;官吏要诛灭的,却是君主所要豢养的。
法之所非,上之所取,上之所养,吏之所诛,这四种情况自相矛盾而没有一定的标准。
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把国家治好。
所以,实行仁义的人,不是应当称誉的人,所称誉的人却有害干耕战之事;精通古代文献经典的人,不是应当任用的人,任用了他们就会搞乱法制。
楚国有一个品行正直的人,当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向官吏报告了这件事。
令尹说:“杀掉他。
”认为他对君忠,却对父亲不孝,判决并治了他的罪。
从这件事来看,国君的忠臣,却是父亲的逆子。
鲁国有人随从国君去作战,三次战斗他都败走,孔子问他三败的缘故,他说“我有年老的父亲,如果战死,就无人奉养了。
”孔子认为他很有孝心,举荐他当高官。
从这件事来看,父亲的孝子,却是国君的叛臣。
所以,令尹朱诛杀了直躬,从此,楚国坏人的犯罪行为,不再有人向上报告使国君了解,孔子奖赏了因孝而战败的人,鲁国人民在作战时就轻易投降或败走,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就象这样的不同啊。
而国君一方面称赞匹夫的行为,一方面又想使国家得到幸福,这是必定不会达到希望的。
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给“私”字制定字义,解释为自环(即专为自己打算),与“ 私”字涵义相违背的就是"公"。
公和私是相反的,苍颉本来已知道了。
现在认为公私利益是一致的,那是没有经过仔细考察的毛病。
然而为个人考虑,最好的办法不如讲求仁义,字习古代文献。
讲仁义,就被国君所信任,被国君信任,就可按受国君委任的工作;学习古代文献,就可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为高明的老师,就会显贵荣耀。
这是个人的美事。
然而,没有功劳而能接受国君的委任,没有爵位而能显贵荣耀,有如此的政治,那么,国家必定动乱,国君也必定危险。
人教版高二语文课文之人教版高二语文课文:韩非子·《五蠹》译文.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课文之人教版高二语文课文:韩非子·《五蠹》译文古时候,男子不耕种,草木的果实足以够(人们)吃的;女子不纺织,禽兽的皮毛也足以够人们穿的,不从事体力劳动,而养活(人们)的物资也很充足,百姓很少而物资有余,所以,百姓们并不(互相)争夺。
所以,优厚的奖赏不必执行,重重的刑罚也不必使用,而百姓们自然就安定了。
今天,人们有五个孩子不算多,孩子们又都有了五个孩子,祖父没死的时候就有了二十五个孙辈。
所以,百姓很多而物资很少,从事的体力劳动极其辛劳,而供养(他们)的物资又十分缺乏,所以,百姓们就争夺起来;即使加倍地赏赐,不断地刑罚也不能避免祸乱。
尧治理天下的时候,茅草的屋顶参差不齐,柞木的椽子也无须削平,粗粝的饭食,野菜的羹汤,冬天穿小鹿皮的袍子,夏天穿麻布的衣裳,即使是看门人的衣服食物也不比他的差些。
禹治理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锹作为百姓的带头人,大腿上没有毛,小腿上也不生毛,即使奴隶的劳苦也不比他强些。
由此说来,那么,古代让出天子职位的人,这是离开守门人的(生活)条件和奴隶的辛苦啊,所以,(他们)把天下让(给别人)也不值得称道;今天的县令,一旦本人死了,(他的)子孙们几代都乘车(而行),旧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
所以人们对于禅让啊,(古时)可以轻易地辞去天子,而今天的人却很难辞去县令,这是由于(他们之间所获得的利益)多少的实际情况不同啊。
那些在山上居住而到深谷汲水的人们,祭祀的日子里拿水来相互馈赠;在洼地居住而苦于水涝的人们,雇佣他人来掘沟排水。
所以,荒年的春天,幼小的弟弟也得不到吃的;丰年的秋季,疏远的客人也一定能吃好,这并不是疏远骨肉之亲而偏爱过路的客人,是由于物资的多少(给人们带来的)心情不同啊。
所以,古代的轻视财物,不是由于仁德,而是由于物资丰富。
今天(人们)的争夺,不是由于吝啬,而是由于物资缺乏。
(古人)轻易地辞去天子,不是由于(他们)品格高尚,而是由于(天子的)权势微薄;(今人)重视仕进和托身于诸侯这类事情,不是由于(他们的)品格低下,而是由于(这种)权势很重。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韩非子《五蠹》1、楚之有直躬(直身而行的人),其父窃羊而谒(禀告)之吏。
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判决)而罪(治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败走)。
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让他做了高官)。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使动词,使听见,报告),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称赞)匹夫之行,而求致(追求,想得到)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
结果判了他死罪。
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
”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
由此看来。
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
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2、古者苍颉之作书(创制文字)也,自环(环绕)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本来)以知之矣。
今以(后省略宾语之,代公私)为同利(利益一致)者,不察之患也。
然则为匹夫计(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者,莫如修仁义而习文学。
仁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接受国君委派的工作);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尊贵显荣):此匹夫之美(普通民众最求的美事)也。
中考文言文《五蠹》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五蠹》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五蠹》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五蠹选自《韩非子》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的注释与译文
《五蠹的注释与译文》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五蠹》的注释与译文。
《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先来说说“蠹”这个字,它呀,指的是蛀虫。
那“五蠹”就是五种像蛀虫一样有害的人。
文章里提到了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这五类人。
比如说学者,就是那些只会空谈道理,不做实事的读书人。
言谈者呢,就是靠着一张嘴到处游说,却没有实际作用的人。
带剑者,指的是那些凭借武力,不遵守法纪的侠客。
患御者,是那些逃避兵役的人。
工商之民,就是那些做生意的人,韩非子认为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对国家没什么好处。
下面咱们来看看一些句子的注释和译文。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 这句话中,“竞”是竞争的意思,“逐”是追逐。
译文就是:上古时代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代人们在智谋方面相互角逐,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互相争斗。
再比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期”是期望,“修古”是遵循古代的做法,“法”是效法。
译文是:因此圣人不期望遵循古代的做法,不效法恒久不变的常规,而是研究当代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来帮助理解。
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以前大家都比谁字写
得好看,后来比谁解题方法巧妙,现在可能比谁体育成绩好。
情况一直在变,我们应对的方法也要变。
同学们,学习《五蠹》的注释和译文,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思想,也能帮助我们思考现在的生活。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能有更多的收获!。
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
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五蠹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浏览。
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篇1五蠹节录原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
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
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
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
•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
•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
五蠹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五蠹者,秦之世有也。
其一人曰墨翟,以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尚同五术,行于世。
一人曰杨朱,以贵生、薄葬、非孝、薄仁、薄义五术,行于世。
一人曰苏秦,以纵横、合纵、连横、合纵连横、合纵横五术,行于世。
一人曰张仪,以纵横、合纵、连横、合纵连横、合纵横五术,行于世。
一人曰孟子,以仁义、礼乐、诗书、礼乐诗书、仁义礼乐五术,行于世。
墨翟之言曰:“兼爱天下,交利天下。
”杨朱之言曰:“贵生乐死,薄葬薄仁。
”苏秦之言曰:“纵横天下,合纵连横。
”张仪之言曰:“连横合纵,纵横天下。
”孟子之言曰:“仁义礼乐,诗书之教。
”注释:五蠹:指五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害虫,此处比喻五种危害世道人心的学说或人物。
墨翟:即墨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兼爱:墨子主张的爱人如己,不分亲疏贵贱。
非攻:反对无谓的战争和攻伐。
节用:主张节约使用资源,反对浪费。
尚贤:推崇有德有才的人。
尚同:主张统一思想,服从统治。
杨朱:战国时期思想家,主张个人主义。
贵生:重视生命,追求长生不老。
薄葬:反对厚葬,主张简葬。
非孝:反对盲从孝道,主张合理对待父母。
薄仁:反对过度仁慈,主张适度。
薄义:反对过度义气,主张适度。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合纵连横的策略。
纵横:指在诸侯国之间进行游说,以影响各国政策。
合纵:指联合多国共同对抗强敌。
连横:指联合强国以削弱其他弱国。
合纵连横:指同时使用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合纵横:指合纵和连横相结合的策略。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仁义:儒家主张的道德准则。
礼乐:儒家主张的礼节和音乐教育。
诗书: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和《尚书》等。
仁义礼乐:儒家认为的四种基本道德教育。
翻译:五蠹,是秦朝时期出现的。
其中有一个人叫墨翟,他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尚同这五种方法,在世间流传。
另一个人叫杨朱,他主张贵生、薄葬、非孝、薄仁、薄义这五种方法,也在世间流行。
还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倡纵横、合纵、连横、合纵连横、合纵横这五种策略,在世间传播。
五蠹文言文翻译
原文:世有五蠹,不可不察也。
一曰智术之臣,二曰乱国之臣,三曰好利之臣,四曰诈伪之臣,五曰谄谀之臣。
此五者,国之害也。
译为:世间有五种危害,不可不细察。
第一种是擅用智术的臣子,第二种是扰乱国家政局的臣子,第三种是贪图私利的臣子,第四种是欺诈虚伪的臣子,第五种是阿谀奉承的臣子。
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祸害。
智术之臣,善为巧言,令上不信下,下不信上。
是以国家之事,废而不举。
此臣之罪也。
擅用智术的臣子,善于巧言令色,使上级不相信下级,下级不相信上级。
因此国家的事务,荒废而无法推进。
这是此类臣子的罪过。
乱国之臣,善为阴谋,使上不信下,下不信上。
是以国家之事,废而不举。
此臣之罪也。
扰乱国家政局的臣子,善于暗中策划,使上级不相信下级,下级不相信上级。
因此国家的事务,荒废而无法推进。
这是此类臣子的罪过。
好利之臣,贪得无厌,使上不信下,下不信上。
是以国家之事,废而不举。
此臣之罪也。
贪图私利的臣子,贪婪无度,使上级不相信下级,下级不相信上级。
因此国家的事务,荒废而无法推进。
这是此类臣子的罪过。
诈伪之臣,虚情假意,使上不信下,下不信上。
是以国家之事,废而不举。
此臣之罪也。
欺诈虚伪的臣子,虚情假意,使上级不相信下级,下级不相信上级。
因此国家的事务,荒废而无法推进。
这是此类臣子的罪过。
谄谀之臣,阿谀奉承,使上不信下,下不信上。
是以国家之事,废而不举。
此臣之罪也。
阿谀奉承的臣子,迎合上级,使上级不相信下级,下级不相信上级。
因此国家的事务,荒废而无法推进。
这是此类臣子的罪过。
故曰:五蠹者,国之害也。
故圣王之治国,必去此五者,然后国家可安,百姓可治。
因此说:这五种危害,是国家的祸害。
所以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一定要去除这五种危害,然后国家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得到治理。
关于五蠹原文及翻译
关于五蠹原文及翻译《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
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于五蠹原文及翻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动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一个男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老祖父还没死,就有二十五个孙子了。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财物却日益贫乏,大家劳动得很辛苦而日常生活资料还是很紧缺,所以,人们不得不互相争夺。即使加倍地运用奖赏实行惩罚,还是难以使社会免于混乱。
尧做天下之王的时候,住的是茅草屋,屋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剪过,椽子也没有修斫过;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冬天身上裹一块鹿皮,夏天身上披一块粗布。他那时的待遇,还比不上一个看大门的保安啊!禹做天下之王的时候,亲自拿着农具带领民众干活,辛苦得大腿上没了肉,小腿上不长毛,就连被抓去罚做苦力的囚徒,也没有他那么辛苦啊!由此看来,古代传说中那些圣王把天子的位子禅让给其他人,实际上就等于是辞掉一份看大门的差使,逃离了囚徒般的苦力活,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赞扬的啊!
不能互相兼容的两件事,是不可以同时提倡的。一方面让杀敌的人受赏,另一方面又赞扬儒家的什么仁慈爱惠;一方面让攻城的战士受爵禄,另一方面又宣扬墨家的什么非攻兼爱;一方面需要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以备战,另一方面又欣赏文人那种宽袍大袖的装束。国家富强靠的是农民,抵抗外敌靠的是士兵,可是受到尊敬的却是那些文学之士。服从领导、遵纪守法的良民被抛在一旁,供养的却是那些无视法律、私自行凶的游侠。这样做,怎么可能使国家富强?国家太平的时候供养着这帮儒生侠客,遇到战争才想到使用战士。得到利益的人不是要用的人,要用的人没有得到过利益。因此,埋头干事情的人渐渐怠慢了工作,而游手好闲、玩弄虚学的人却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混乱。(1104-1105)
对宣扬仁义的人不可赞扬,赞扬了不利于鼓励人们为国立功;对搞文学的人不可录用,录用了会搞乱法制。楚国有个老实耿直的小伙子,他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就去向官府告发。可是楚国的令尹却下令把这个小伙子给杀了,因为令尹认为他对国君固然算是诚实,但对父亲却是不孝,大逆不道,该杀!由此看来,凡是国君的忠直之臣,大多是父亲的不孝逆子了。鲁国有个人跟随国君出去作战,每次上战场他都做逃兵。孔子问他怎么回事儿。他回答说:“我家里有老父亲,我要是死了,就没人供养他了。”孔子认为他孝,就推荐他做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那一定是君主的叛臣了。令尹诛杀了老实人,从此楚国下面的奸情就再也没人愿意对上揭发了;孔子赞赏了逃兵,鲁国的军队再也别想打胜仗了。上下的利益,就是这么不一致。君主却既要表彰这些个人的所谓孝行,又想求得国家的利益,这怎么行得通呢?
而如今情况却大不相同了。且不说那些为王为侯的,即使做一个小小的县太爷,不仅身前享尽荣华富贵,而且死后他的子孙后代还要沾光,享受优厚待遇。这就难怪人们对官位的得失看得很重了。所以,要叫人辞掉古代的天子职位是容易的,要叫人辞掉当今县太爷的职位却很难,因为两者所得到的实惠相差太大了。
住在高山上的居民要到深谷里取水,水贵如油,所以逢年过节就把水当作礼品互相赠送。而住在低洼地区的居民受尽水涝之害,还要花钱雇人来帮他挖沟排水。荒年后的开春,人们如果有一点粮食,连分一点给自己的亲弟弟都舍不得;大丰收后的秋季,粮食堆满仓,连过路人都被拉来做客请他吃。这并不是对自己的亲人感情还不如对过路的人亲密,而是由于粮食的少与多相差太大了。所以,古代人看轻财物,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仁爱,而是因为当时资源比较丰富;今天人们争夺财富,并不是因为如今人们都很卑鄙,而是因为如今财富资源太少了。古人辞掉个天子职位也不在意,那不是因为他特别高尚,而是因为那个天子职位实在没多少权势;今人一个个争着巴结权贵,不是因为他们都卑鄙,而是因为权贵手中的权太重。所以,圣人是根据财富的多少、权利的轻重等不同具体情况来制定政策,有时处罚比较轻但也不能算仁慈,有时惩罚很严厉但也不能算残暴,都得看是否适合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总之,办事要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实际,措施要跟上发展中的具体的事务。(1087-1089)
五蠹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看变法改革的必要性
【引读】
本篇是韩非子最重要的论文之一。韩非子认为人类社会状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管它是变得越来越好,还是变得越来越坏,统治者的政治措施都必须与时俱进,跟上这种变化,否则就没法搞政治。所以,变法改革势在必行。他认为,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必须采用严厉的法治措施;儒家“仁义”、墨家“兼爱’’的说教,听起来悦耳,实际上不管用;老百姓只会服从权势、追求实惠,不吃仁义兼爱那一套。所以,对老百姓最管用的是厚赏与重罚。而儒家的德治,提倡什么“仁”啊“孝”啊,其实对国家没有一点好处,只会使国家多出许多逃兵和骗子。君主一定要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讲究实效,鼓励耕战,不要受儒生和说客的蛊惑。他最后列举了五类破坏法治的人,认为他们是国家肌体上的蠹虫,必须彻底清除。
古时候仓颉制造文字,画一个自我环抱的圈——“乙”,表示“私”;上面再加上背对背的两笔——“公”示意与“私”相背,代表“公”。可见仓颉也知道,“公”与“私”的利益是相背的。现在却有人以为公私利益相同,真是糊涂之极!
如今若是从个人私利考虑,最好莫如去修养修养品德,学习学习文学。品德修得好可以得到信任,得到信任就可以做官;文学学得好可以当老师,当了老师十分光荣。这对于个人来说,真是再美好不过了。可是对国家而言,却是让无功之人得到了官职,让没有受到国家嘉奖的人获得了荣耀。像这样搞政治,国家一定会乱,君主的地位一定会危险。
民众本来就倾向于服从权势,很少有人真会被仁义所感召。孔仲尼算是天下的圣人了,他修养品行、弘扬仁道、周游海内。海内欣赏他的仁义愿意追随他、跟他学习的不过七十人。尊重仁义的人太少啦,做到仁义太难啦,所以天下那么大,愿意追随他的只有七十人,而真正做到仁义的,恐怕就只有孔子他自己一个人了。鲁哀公只能算是下等的君主,要才没才要德没德,可是他坐在君主的位子上,全鲁国的人谁也不敢不听他的话。民众就是屈从于权势,权势就是可以服人,有什么办法?所以,孔圣人才德再高也只能是臣,鲁哀公无才无德却照样为君。孔圣人也只好听从鲁哀公,不是因为鲁哀公有仁义,而是因为他有权势。凭借仁义,孔子似乎不必服从哀公;而凭借权势,哀公却可以叫孔子臣服。当今那些迂腐的学者游说人主:不教他们充分利用具有必胜把握的权势,却告诉他们实行仁义就可以为王。这等于是要求所有的人主都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而世上所有的老百姓都成为孔子的门徒。这怎么可能呢?(1096-1097)
三、表彰了孝子贤孙,增多了逃兵和骗子
儒生用文的一套来扰乱法制,侠客用武的一套来触犯禁令,而当今的君主却对这两类人特别优待,尊为上宾。这样的国家怎么能不乱?破坏法制是应该判罪的,而那些儒家先生们却因为舞文弄墨写点扰乱法制的文章受到重用;触犯禁令是要杀头的,而那些侠客们却因为私自仗剑行凶受到供养。法律所不允许的,君主却录用;法官要诛杀的,上面却供养。法律与上面的趣味互相抵触,不知以什么为标准,即使有十位黄帝再生,也治理不好这样的国家啊!
四、空谈没有用,种田打仗才是真功夫
当今的君主对于言论,只欣赏其巧妙辩术而不管它是否适当、是否有用;对于人们的行为,只欣赏他的虚名而不管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实际的功效。所以,天下的人,发表言谈只追求言辞巧妙、讲究诡辩技巧,而根本不管是否适用。满朝廷都是那些开口“先王”闭口“仁义”的家伙,可是国家还是乱得一塌糊涂。修行的人争相玩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花样以骗取很高的名声,而不管这些做法对国家是否有实际的功效。那些聪明的高士们有的装模作样躲到山洞里去居住,有的把国君给他的俸禄退回来,而国家的兵力却越来越衰弱。兵力衰弱、政治混乱,原因何在?因为民间所赞誉的,上面所尊重的,都是那些会导致国家混乱的办法。
假如在夏代,还有人想凭借构筑窠巢、钻木取火那一套本事来治理天下,那一定会被鲧、禹父子笑话了。假如有人在殷商和周代还想凭开沟挖漕、疏通河道那一套本事来治理天下,那也一定会被商汤、周武嘲笑了。同样的道理,假如有人在今天,还要赞美尧、舜、禹、汤和周武王那一套治国办法,企图拿来运用,那也一定会被新一代圣人嘲笑了。
二 、“仁义”靠不住,御悍马须靠缰绳和皮鞭
古今社会情况、世风民俗都不一样,新旧时代的政治措施当然也就不同。用过于仁慈宽松的政治手段来治理急剧动荡时代的民众,就好比不用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御凶悍的野下的人,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爱护民众。何以见得呢?他们举例说:“当法官将要对犯人执行刑罚时,君主难过得连音乐也不想听了;当犯人被处决的消息传来时,君主伤心得流下了眼泪。”这些就是他们赞赏先王有仁慈之心的例证。可是难道君臣之间的关系只要像父子一样,政治就一定能搞好了吗?照这么说来,天下岂不就不该有父子反目、家庭不和的事情发生了吗?从人之常情来看,的确没有什么爱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是接受了父母之爱的子女还是有不听话的,家庭还是有治理不好的。现在叫君主像父母一样去爱民,君主的爱总不会超过父母吧!子女尚有不听父母管束的,何以保证民众就一定会听从君主的治理呢?再说先王听到死刑执行的消息,流出几滴眼泪来,这只不过是仁慈的表演,并不是用来治国的办法。流出眼泪不想用刑,这算是仁慈;但终究不可不用刑,这就是法律。先王最终维护的是法律,而不是听从什么仁慈之心。由此可以明显看出,仁爱这玩意儿是不可以拿来治国的。
一、古今社会情况大不同,守株待兔行不通
上古的时候,世界上人很少,而禽兽却很多,人们敌不过各种野生动物的侵害。这时就出了个圣人,教会人们构筑窠巢来居住,以抵挡野兽的侵害。人民爱戴他,让他做天下的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们生吃瓜果和水产动物,又腥又臊,气味恶心,伤害肠胃,很多人都得了肠胃病。这时又出了个圣人,教会人们用燧石钻木取火,用火烧烤食物以消除腥臊。人民爱戴他,让他做天下的王,称他为“燧人氏”。到了中古的时候,天下遭受大水的困扰,于是鲧、禹父子就来开沟挖漕,疏通河道。到了近古的时候,桀、纣残暴,把天下搞得大乱,于是商汤王、周武王就起来讨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