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这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社会历史观之初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及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1、本质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③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4、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
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5、实践观的应用及意义:①区分马克思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与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原理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则是我们人类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关于世界根本问题的认识基础。
没有这种实践观,唯物主义将蜕变成朴素的、直观的、机械的唯物主义。
②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我们在有目的有意思地改造世界时应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学会既不轻视日常生活,又不沉溺于日常生活;既不命令群众,又不讨好群众;既不逃避现实,又不投机媚俗。
③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实践,深刻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论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出发,阐述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
讨论实践与人的关系以及时间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
[文章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
这样,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
[关键词]实践、存在形式、社会活动、认识、发展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单单决定于人类这一特殊物种的活动,由人自觉产生动机并付诸于实际行为的一种活动。
实践从目的性分析为(改变、发展和持续)内在的包含着的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方面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第一次对实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考察和规定,并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哲学,由此制定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完成了旧唯物主义所无法完成的彻底批判唯心主义或神秘主义的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直立行走、石质工具、钻木取火还是四大发明、工业革命都是人类从自身需求出发自觉的产生的改变自然改变世界的意思所支配完成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由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摘要: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的,并以其为标志。
关键词:存在方式实践人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的,并以其为标志。
理由如下:首先,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要维持生存,人类的第—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生产实践(劳动实践)的具体化就是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它作用显示,其一,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样式。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
其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它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其三在社会存在三要素中,它制约和决定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所以生产实践是人的立命之根和生命之本。
推而广之,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不同于动物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
其次,从人的本质上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则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的决定性条件。
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地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地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地、对象性地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地”,强调哲学地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地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地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地意识之外,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地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地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地,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地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地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地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使整个物质世界地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地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地血肉之躯,他们地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地一部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地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地物质性.物质是世界地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地一种特殊形式.人地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地规律性制约着人地实践活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这个《人》代表地全球亿人口.全世界没有相同地两个人,所以不同地人有不同地生存方式.每个人存在就有自身存在地道理,亿人就有亿个存在地道理,虽然有亿个人存在地道理,但是所有人存在却只有一个必须适应地《自然法则》.实践就是指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别人在《自然法则》中生存.实践才是人地存在方式也代表每个人都是独立地,能够存在在自然法则中就有存在地意义,这个意义只有靠自己地人生之路去寻找答案.世界所有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前者走过地人生足迹,这些足迹地存在就证明是适合前进地方向,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前者留下地人生路标,我们可以把任何人地足迹当成自己地人生参考资料,但是我们不能够失去自己地独立思维而迷失在这些足迹中.个人观点,仅供娱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并不是无懈可击!而人地存在方式就是人存在本身(躯体与意识地统一)只是意识地对象.如果不通过实践,我们很难区分纯粹地表象和事物.镜子中地物和事物,如果我们不去通过触摸镜面,我们就很难把二者区分开来,这在第一次见到镜子地原始部落中就会是这样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全在感性上、感觉上,自在自为地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上矛盾地东西啊.与认识只能是在概念上打转转,实践也只能养成一种老经验,这种老经验永远停留在子子孙孙地愚公移山.所谓地老经验上,永远凝固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地物质性活动.”地主义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般地说来﹐这个意思是不错地.没有人能反对.但是“实践”﹐有是道德地实践﹐有是政治活动地实践﹐有是成就科学知识地科学实践(实验).因此﹐知识或认识﹐亦因而有圣贤学问中地知识﹐有政治活动中地知识﹐亦有科学地知识.这三者是不能混为一谈地.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却是只拿成就“知识”中“了解客观对象地认识过程”这一认识为唯一地意思﹐而复将此意义地认识束缚于政治经济地活动中而不予以解放﹔同时﹐复只以成就“了解对象地知识”中之实践这一实践义为唯一地意思﹐实践只成了“去了解”地实际活动﹐而不能标明道德地实践﹐政治地实践之特殊地意义与价值.因此﹐从其将“认识”束缚於政治经济地活动中而不予以解放方面说﹐他不能救住科学知识地独立性﹐学术地独立性﹔从其将“实践”只限为“去了解对象地实际活动”方面说﹐他不能救住实践地行为意义与道德意义﹐他只能说明“了解地实践”﹐而不能说明“道德地实践”.因此﹐他既不能救住“知”﹐复不能救住“行”.盗亦有道﹐盗亦有他地知﹐有他地行.而他地知亦必须在他地行中真切完成.但是﹐所完成地是盗地知﹐不是有贡献于人类地科学知识﹔他藉以完成其知地行是盗地行﹐不是使人向上足以成就学术文化提撕人间地善地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地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地诸要素,即实践地主题——人、时间地对象和实践地手段,都可感知地客观实在;实践地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地某些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地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地意识而客观存在地.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地是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地有目地、有意识地改造世界地活动,只有这种人地自觉地、能动地活动才具有真正地实践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是社会地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而人类地实践活动地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地.实践地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地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地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地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地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及条件地活动.调整和处理人们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地多种社会关系中地矛盾地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同时所必须进行地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地准备性和探索性地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地基础上产生.无论何种形式地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地关系,包含着物质变化、活动交换和观念地转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地首要地和基本地观点.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地地、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地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地过程.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时间和认识活动地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地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地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地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地关系,主体反映客体地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地过程.实践是认识地基础,产生了认识地需要,同时也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马克思说:“人地思维是否具有客观地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地问题,而是一个实践地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地真理性,即自己思维地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地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地)思维地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地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地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地真理性.列宁指出:“从生动地直观到抽象地思维,并从抽象地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地辨证途径.”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地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坚持认识和实践地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地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地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实践地观点理解社会生活地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地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地基础,同时形成了社会生活地基本领域,也构成了社会发展地动力.全部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地.构成社会地人是从事实践活动地人,推动社会运动地力量是千百万人地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地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地自觉能动性地表现,也是人地自觉能动性地根源,是人地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正如马克思指出地:“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地神秘东西,都能在人地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地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克思说:"工业地历史和工业地已经产生地对象性地存在,是一本打开了地关子人地本质力量地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地人地心理学."人们正是在实践地客观结果中直观到了自己地本质力量. "人只有凭借现实地、感性地对象才能表现自己地生命."这里所谓地"现实地、感性地对象",作为人地实践活动所建构地产物,积淀并凝结着人地本质力量.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践是完整地人地形成即人地全面发展地根本途径.完整地人地实现和人地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地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马克思从历史主义地方法论原则出发, 从现实和理想两种视界辩证统一即实践地角度来规定人, 其思想地基本精神是从完整地人地最终形成即人地全面发展这种元价值出发, 在对现实充分认识基础上, 不断以完整地人地最终形成即人地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理想去规范现实, 批判现实, 并通过实践来使现实革命化, 为人地发展地最高目标——完整地人地最终实现创造条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相,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地统一.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必须做到实践与创新地统一,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实践和发展为前提,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推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地发展,充分体现与时俱进地要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地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地不竭动力,也是个人永葆生机活力地源泉.实践基础上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地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地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党治国知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理论创新是在继承地基础上,不断汲取新地实践经验,新地思想形成新地认识地过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综上所述,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人类地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地.实践是人所独有地活动,作为实践地主体,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地人,而是社会地人.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地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地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确证.实践也集中表现了人地本质和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是自然界成为自己地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地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地社会活动.人地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地,时间创造出了人之为人地一切特征,决定着人地本质社会性.而且,实践对物质世界地改造是对象性地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地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地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地需要.实践改造地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地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地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地,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地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地同时也在改造这社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区别于自然界也区别于动物而独有的活动。
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单单决定于人类这一特殊物种的活动,由人自觉产生动机并付诸于实际行为的一种活动。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
人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马克思不仅首先指出了人的存在就是他的实际生活过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的生存的实践特质并据此透析了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和辩证运动,批判地说明了人的生存异化及其扬弃的社会历史条件。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以人的生存实践为起点,以人的生存辩证法为核心,以人的自觉自由的生存为宗旨而建构起来的。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任何生命和物质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们以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方式。
1、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本质。
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念变换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直接存在形式。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马克思说:“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2、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
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自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
二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
但是,只有主体自身的尺度的规定才真正显示出属人的特质。
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那些无法被归结和还原为客观必然性和自在世界的“剩余”规定,最终只能来自主体的价值尺度。
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摘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
人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关键词:实践本质存在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
人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一、实践的本质就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生活首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改造,因而具有感性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一特性把实践同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对象的活动,如认识活动、理论活动区别开来。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首先是一种感性的认识互动,是事物外在的表象在人的大脑中的一种反映过程,然而无论这种过程多么复杂,它也仅仅只是人的大脑机能的一种活动,当然这种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有的一种认识活动,才有基于这种认识活动之上的对客观事物探索和改造。
因此,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指实践是人自身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与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并创造出相应的产品,因而这种“感性的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其次,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毛泽东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世人之所与区别于物的特点。
”人和动物都在同一个世界里生存和活动,然而人和动物的区别正是在于动物只能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外部世界所提供的一切来进行活动和维持生存,然而人却能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主动的、积极地,有意识的,我们称之为能动的去改变客观条件、创造客观条件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事求是“实践”本身是为一个纯粹认识论范畴。
当初毛泽东对此的理解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而‘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因此,“实事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而实事就是实践之外存在着的,比如说纯粹的自然界就是实事;“是”就是这种客观事实的纯粹的客观“规律性”。
先有了这种“客观存在”,然后才是人对它们的认识,再然后才有人对它们的改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践。
“实践”被理解为一个用以界定“认识”的参照或者逻辑工具,换句话说,“实践”是属于认识论。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一种说法。
这样的话实践就失去了作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的存在,只是具有了认识论的功能,这种单一的认识论理解,绝对不符合马克思的实践观。
今天我想从哲学的视角,对“实事求是”亦或是实践做出一种新的阐释。
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哲学,应该要求对“实事求是”的命题作出存在论层面上的阐释:如果说“实践”是马克思存在论的初始范畴,那么“实事求是”作为实践的中国式名称,就是人自身的存在论事实。
而“实事求是”就不仅是一种认识,而是一种存在论,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找到了通往真正的“实在”的道路,那就是“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即是真实的存在,实在就是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实在,实践之外别无实在。
”如我们要试图找寻所谓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客观存在的话,那就真的是马克思自己说过的:“我只知道我自己决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实事”,胡塞尔要求“面向事情本身”,马克思要求面向实践本身。
前者只是一种纯粹先验理性的存在存在,后者则是现实生活实践的存在。
而此实践乃是人自己的“事”,这种“事”是唯一的“实在”,故称“实事”。
离开了人的实践所有东西只不过是“虚无”,马克思说:“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2022考研政治考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考研政治作为考试的公共科目,无论考生参加什么专业的考研考试,都要参加考研政治的考试。
所以这部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为考生整理了详细的内容,供大家参考!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种适应自然、发现自然、运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这一切活动的过程中始终需要实践作为一切活动的基础。
否则就会很容易的违背自然规律。
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所以说,社会活动本质上是实践1、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看,实践是决定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根本原因,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既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2、从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都是由社会实践构成的。
3、从社会发展的过程看,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社会基本矛盾是直接由生产实践引起的,且社会矛盾的解决也有赖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背诵提示:把握实践的特点:人的对象性活动,也就是讲自然界的、动物的活动不能是实践,人的观念活动也不可以是实践。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3)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背诵关键词: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
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摘要:人的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范畴,而且是整个唯物史观的首要范畴。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又把两个分裂的世界统一起来。
旧哲学只是看到了世界的分裂,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对立,而马克思则把人类思想成果作为实践的内在环境纳入自己的体系,从而实现了哲学史的伟大变革。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学说人存在方式认识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首先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被确立起来,是人的存在的现实表征和确证。
而实践的本质在于创造。
人的创造性实践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双向运动过程中,而且充分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中。
只有把人理解为实践的人,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本质。
近代西方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具有思想、意识和理性。
他们以人的共同理性本质为基础高扬理性的力量探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论证了人的自由倡导以人为目的的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和价值。
以培根、洛克、爱尔维修、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感性主义者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以人的自然本性感情、欲望、自然生理要求为基本出发点宣扬人的自由、平等、博爱、权利和幸福并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利益关系。
感性主义哲学家看到了人的感性存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和结果。
因此人是感性的、有血有肉的现实存在者具有意志、情感、欲望等自然属性。
由此可见无论是理性人学从主观的方面、以理性的形式来理解和把握人还是感性主义者从客观的方面、纯粹自然主义地理解把握人都不能达到对人的科学形态的认识。
他们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能真正理解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不能从实践即物质生活生产、生产劳动的角度去把握人不能揭示人的本质在现实中的展开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发展性。
因此它始终是停留在“抽象的人”的认识上。
一、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当代哲学已经和正在发生一场整体性的转换,就是从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历史性地转向生存论本体论。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二重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现实践观是统—的。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1 实践含义的发展过程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
但是,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结构和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
在欧洲哲学上,(1)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到哲学中,并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进而使人达到自由。
康德的“实践”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
(2)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如提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这就把生活、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根源,反映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论本质。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认为“生活”不过就是吃喝、享用对象等等(3)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达到和实现“绝对理念”的一个必经的环节,认为理论理念的任务是消除主观性的片面性,即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实有效的客观性作为思想的内容;而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它的任务在于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黑格尔以这种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不但指出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别,而且涉及到实践在改造世界,从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但是,黑格尔讲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活动。
尽管他提出了实践、特别是劳动对人的解放具有积极意义,但究其实质,还是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抽象地发展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方面”。
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
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因为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这一论断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人类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
我们想象一下,有这么一天,全世界的实践活动都停止了:不搞生产,不高科学,不去管理,那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停止了各类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了,此句话也放映出实践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以制造工具为特征的生产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标志,实践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生产劳动不断创造人们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及提供给我们吃的用的穿的东西,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这种实践活动一旦停止,人们的吃穿就得不到保证,温饱就得不到解决,生存都成了问题,更别提发展.而且,人类未来全面发展的实现,归根到底也要取决于生产劳动的高度发展。
实践何以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实践何以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作者:王智慧来源:《中国市场》2010年第39期[摘要]实践的普遍性特征凸显了人对物的超越关系,标志着人的特质的生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表征了人的存在的社会性。
人通过实践并在实践的结果中“直观”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又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本质,增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普遍性;直接现实性;本质直观;本质确证[中图分类号]B0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9-0120-03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哲学,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石,它使哲学研究范围从天国降落到人的世界。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哲学实践观的内容逐渐被揭示出来,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这一命题的揭示也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奠定了坚实的存在论根基。
但这一命题的论证并未终结,论证的过程也就是意义进一步澄明的过程,也是生存论自觉的过程。
1 实践以其双重品格表征人的存在的特质人的存在特质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得到规定,例如,语言、思维、制造工具、符号、文化、理性、心理等。
但它们在总体上无法体现人的全部特质,相反,它们都是有待进一步界定和说明的,这些特征都带有外在性和描述性。
而要对这些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则只有找到实践范畴。
实践何以具有说明人的存在特质的能力呢?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
下面就围绕实践的普遍性与直接现实性这双重品格说明人存在的特质。
什么是实践的普遍性呢?实际上是黑格尔最先明确提出关于实践普遍性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绝对理念”发展进程中的比认识更高的环节。
拨开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迷雾,结合列宁对这些思想的改造,可以看出,实践的普遍性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类实践以符合和掌握客观必然性为自己的本质特征。
列宁在转述黑格尔的话时写道:“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人的实践面对着这个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摘要:人之所以是人,是由于人是实践的人。
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的本质在于创造。
人的创造性实践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双向运动过程中,而且充分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中。
只有把人理解为实践的人,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本质。
关键词:实践人存在方式人之所以是人,是由于人是实践的人。
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的本质在于创造。
人的创造性实践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双向运动过程中,而且充分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中。
只有把人理解为实践的人,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本质。
(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任何生命和物质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
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们以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方式。
1、实践是人的社会本质。
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念变换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直接存在形式。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马克思说:"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2、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
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
二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
但是,只有主体尺度的规定才真正显示出属人的特质。
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那些无法被归结和还原为客观必然性和自在世界的"剩余"规定,最终只能来自主体的价值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先了解“人”是什么?什么是“人”?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人的解释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当代人学家荣寰2008年3月给人以合理的解释:人是自然(多维度生物圈)的本我存在;人是超越万物的灵长;人能在生物圈获得两个层次的和谐幸福,即初级追求真、善、美所获得的和谐幸福;高级追求价值、意义、超越所获得的和谐幸福。
由此可以看出,人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因此,只有用辩证的眼光把人理解为实践的人,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本质.
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
生存是实践之“根”,实践是生存之“树”。
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实践之“树”是长在生存之“根”上的。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是由人类生命本身所决定的,是人类的生命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类的生命本身决定和规定了人类必须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维持人类本身的存在和发展。
唯心主义把实践
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他不同于动物类,其有着能够生活的必要前提下进行“社会实践”,即表现为制造工具从而使用工具来创造出吃、穿、住、行、娱乐之所需,由此人类繁衍生息,正是在这种“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活动下,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说:“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3、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
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首先是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而被确立起来,是人的存在的现实表征和确证。
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
这就决定了生存论是实践的形而上学前提,是实践活动的本体论解释。
4、实践高于认识。
用地球做一个尺度,人便是地球上的一颗尘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若天外有天,宇宙外还有宇宙,那么人类生存的宇宙是否也是一颗尘埃,因而人类则是尘埃中的尘埃……这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宇宙的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
二者的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
但是,只有主体尺度的规定才真正显示出属人的特质。
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那些无法被归结和还原为客观必然性和自在世界的"剩余"规定,最终只能来自主体的价值尺度衡量。
二、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打破旧的限制,超越实现新的认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使新的认识得到进步、改造、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的真正人生价值所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别的什么,而在于创造和奉献。
一个人活着到底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有多大的价值,首先取
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显然,只有创造的人生和奉献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积极的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智慧、能力、技术、真情、劳动、热血乃至于自己宝贵生命奉献给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和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有创造才会有奉献,要奉献就必须去创造。
人类正是在创造的奉献中实现着价值,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
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
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的发展着和完善着。
第三、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中不经过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经济落后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间接过渡”到新社会的新观点;对国
家资本主义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国家资本主义理论趋于成熟;对农业合作制的方式进行探索并得到发展,特别是在新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新的分配制度,并十分明确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的信条,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一分配原则,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三、实践与创新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创新是以实践和发展为前提,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与时俱进的需求。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经济上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期间6.8亿人脱贫,这是人类存在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但是在中国转型过程中“中国崩溃论”和“唱衰中国”的论调在国外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原因在于国外舆论界、知识界以西方主流的
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理解、认识出现在我国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
事实上,社会科学的理论来自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结,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如果未能认识到发达国家主流理论在发展中国家运用必然存在的局限性,照搬这些理论于发展中国家实践,其结果经常会事与愿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要向市场经济转型必须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扭曲,最糟糕的经济是改革不彻底的双轨制经济。
而我国改革开放并没有照搬西方主流理论所倡导的“休克疗法”,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不断汲取新的实践经验,根据我国社会承受力,可动员的条件等情况以及双轨渐进的方式来推进,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可见,只有总结我国自己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成败经验的理论创新,才能真正揭示我国过去能够在转型期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当前问题的根源、解决的路径,只有这种来自于我国的创新性理论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2008年第42卷
2、于新春《人的存在方式问题探研》2006年12月
3、彩娥《马哲视角的人存在方式探研》(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
4、《》2015年第1期(总6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