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济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学者认为十五年之内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大国崛起的路径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

然而同时又能发觉中国是个矛盾重重的国家,人们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却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在三十多年里、在一个市场化的取向里不断往前走,但这些年我们又看到了像国进民退这样的景象,看到了权贵资本主义苗头的出现。

然而这些弊病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全部都有,我们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顿,中国自己的逻辑在哪,这是本次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重要观察点。

两个分析工具(从经济角度分析两千多年来中国治理的内在逻辑)——“四个利益集团”与“四个基本制度”一、利益集团的象限分析法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的兴衰波动全部是四个利益集团的互相竞争、互相博弈、互相妥协的结果。

这四个利益集团也可以用来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中国有两点特殊性。

第一,中国是全球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他国家是联邦制、邦联制、共和政体等,而且这个中央集权制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的,保持了两千多年。

这是中国在政体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第二,要管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制度上形成了国有企业体系,即国家以盈利的方式控制能源型、资源型行业。

这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国家与公民的单纯的赋税关系外,国家又要自己来经营一块“自留地”。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这与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演变有很大关系。

如果将中西方的历史放到两三千年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历史演变非常相近:在早期这两个地方都是部落制国家,通过不断的战争、兼并而变大。

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希腊时期,都是各国纷乱的城邦制;然后中国开始搞一个集权制改革的实验,即公元前360年的商鞅变法,在西方,公元前354年,亚历山大开始购并整个希腊城邦,中西方同时出现了帝国思路,进行集权制改革;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之间,比如汉武帝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方几乎在同时西方罗马出现了凯撒大帝,罗马由共和政体走向帝国政体,两边都慢慢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没有绝对的法治也没有绝对的人治,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我们评历史上一切制度,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一这段时间有幸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虽说题目是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实际则以主要讲了汉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个朝代。

这主要是因为钱穆先生的讲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两个小时。

所以钱穆先生就择这五个朝代,也因为这五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比较有代表性。

书中大致以这五个朝代的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以及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讲,并且分析了这四个方面的得与失。

下面就来说说这本书中的一些特点和书中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

由于这本书是钱穆先生的讲稿,所以本书有很多与现在普通书籍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本书的语言特点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阅读时不费力,就好像在听钱先生讲课一般。

其次,本书更加“朴实”。

现在的书籍普遍都是为了说明自己的一些观点,而旁征博引,会引用很多资料,并标明资料出处。

这样的书虽然更加具有学术性和规范性,但却也多了一种“功利性”。

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通读下来,就像是一位老先生从容地给学生讲述着过去发生的事。

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给学生的要点却在学生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

最后本书书名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是,钱穆先生并不旨在书中非要说哪个朝代,哪项制度的好坏,而旨在让读者真真正正地了解这项制度,继而,得失自然就明了了。

我认为此书的重点应在历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当然,作为讲稿录成的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不够系统,文章的结构略显凌乱。

此外,钱穆先生在本书中在讲授知识要点时也颇为生动,往往能把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例子。

政治制度其实比较深奥,各个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不易明白。

浅谈中国政治历史上的人事和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浅谈中国政治历史上的人事和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明白当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样的以商鞅变法为例这样变法的直接结果就是强化了地主阶级对国家政权的掌握也就是说作为比奴隶制生产关系更先进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一个方面即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时候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课文中有关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变法很多而这些都是说明了生产力始终是发展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生产关系中落后部分的制约发展的过程有快有慢而每一次的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调整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主要是用明朝中后期和清朝的历史事实来进行讲解的明朝中后期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雇工这样一种群体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但是有人身自由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一种比封建制生产关系更能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但是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依然存在掌握国家机器的地主阶级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扼杀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发展结果是当西方国家普遍进入资本主义这种比封建社会更进步的社会的时候我国仍然挣扎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之中落后就不可避免了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的阻碍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通过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讲解可以归纳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初中的历史课文中充满了这一发展规律作为历史老师的我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不拘泥于某篇课文或者某个章节而是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贯彻这一红线从而让学生科学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参考文献1程红瑞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2年序1.中国的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

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正。

2.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制度必须和人事相配合。

前言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事物发展的规律)内容概括:1.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2.汉代政府组织:1.皇室与政府 2.中央政府的组织3.汉代地方政府4.中央与地方关系3.汉代选举制度:“乡举里选”4.汉代经济制度:轻徭薄赋,盐铁政策5.汉代兵役制度6.唐代政府组织:1.汉唐相权比较2.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的分配 3.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4.尚书省与六部 5.唐代地方政府 6.观察使与节度使7.唐代考试制度 1.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2.唐代的科举8.唐代经济制度 1.组庸调制 2.帐籍制度 3.两税制9.唐代兵役制度府兵制10.宋代政府组织 1.中央政府 2.相权的分割 3.君权的侵揽 4.谏官与政府5.宋代地方政府11.明代政府组织 1.内阁制度 2.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3.明代地方监司官及督抚12.明代考试制度 1.进士与翰林院 2.八股文13.清代:部族政权 1.军机处 2.六部尚书 3.统制政策 4.民众的反抗运动 5.变法与革命1.家国同构:九卿,名义上说,都是皇帝的家务官,是宫职,而系统属于宰相;换句话说,便是当时政府的首长,宰相,可以管到皇宫里的一切。

本来封建(封邦建国)时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

但到了郡县时代,化家为国,宰相管的,已经是“国家”,不是“私家”了,所以他成了政府正式的首长。

封建时代,以家为国,贵族家庭很多,天下为许多贵族家庭所分割。

那时在大体上说,则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现在中国已经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

这一家为天下共同所戴,于是家务转变成了政务,这个大家庭也转变成了政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济制度ppt课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济制度ppt课件
24
唐-汉唐财政经济比较
之法只 陷子注 入防意 于止不 过一让 穷般你 。劳过
苦富 下, 层但 民没 众有
自穷可 由,以 经这许 济有你 。些过
近富 似, 现却 代不 英让 美你 的过
25

差役法 户籍政策
26
宋-差役法
(一)差役法成因
两税法的弊端:重复征税。 并入两税里的庸调,在军事需要
或者治水需要时,又从地方调取,需 要有地方自助组织(地方领袖)代为 操办。
田赋
不公开禁地
设官禁止,有权征讨
开放,设关隘 关税、商税,其中盐铁税最多
10

租庸调制 帐籍制度
两税制 汉唐经济财政比较
11
唐-租庸调制
(一)概念
租是自北魏以来的一种均田制度,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

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负担一定租额。
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更为优减。
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
18
唐-两税制
(一)特点
1、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根据田地多少来收租,庸和调也一并算入田赋中,简化计算。政府不再授田, 民间自由兼并,打破了平均地权、还受田亩的做法。直到清代,都是容许田亩 自由买卖,自由兼并。
2、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不论哪里人,只要住在当地,就入当地的户口册。
3、重复征税问题
耕地私有
全国土地的主权所有
6
汉-赋税
(一)赋税-田赋 1、轻赋税
汉代,税额规定就只有“十五税一”。 而且,实际上只要纳半,三十税一。 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 一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7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代经济制度(赋税制度)(1)战国孟子提出的王者之政是‘什一而稅’,可见战国时期连这都做不到,汉代税额只有十五税一,文景之帝时三十税一。

文帝时曾经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十一年,中国历史仅此一次。

尽管如此之低,但是中国地大人多户籍多,养一个政府绰绰有余。

汉代土地政策是自由主义的,封建时代的井田制已经废弃,耕者有其田,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就会有土地兼并的存在。

土地兼并的原因:可能有人口税,兵役税,社会经济以及全貌。

耕户失去土地成为佃农,田主对其征收将近一半的租额,政府的租稅很轻,地主就便宜,农民没有得到丝毫好处,中间隔了一个地主。

土地所有权,封建时期是封建贵族所有,耕田者依时还受,这是井田制度的一项重要条件,但是汉代封建已破坏,土地归民间所有。

政府按土地收税,不管土地所属。

买卖土地成了一种契约,属于一种经济贸易,地主是因为经济贸易条件不断发展形成的,不断兼并,才会使富者连田千亩,贫者无立锥之地。

以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一边羡慕古代的井田制度的土地平均占有,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土地为民间私有,从而租稅问题难以解决。

全国土地又可分为可耕种和不可耕种的土地。

封建时代,全国土地都是贵族的,但是封建破坏后,耕地属于民间所有,然而山林池泽非耕地属于成为问题。

在封建时代是归贵族派遣管理员虞人看守。

但是到后来,民间也不断有人私闯非耕地区域,被视为“盗贼和奸利”。

政府有权征讨和设官防止,后来实在没有余力,直接索性开放了,只是在出入隘口派遣征收员,将其所获征收一部分,这就形成除田租之外的另外一种赋税,这就是商税和关税的起源。

这是政府与民间的一种妥协,无法禁止,只有采取征税的方法分享所得。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土地狭小人口多的诸侯国广泛出现,知道秦汉时代仍然有承认耕地为民间私有,而非耕地为公家所有,然而公家所谓的贵族,到后来只有皇帝一家了,所以自然而然所得利润归皇室所有。

当时财政分为政府田租为大司农,而山河池泽之稅归为皇室少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1近日浅读钱穆先生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悟如下。

整体而言,本书系统论述了自汉朝至清朝的政治、人事、经济和军事制度,语言平实,内容精辟。

本书对于汉唐政治论述最为精彩,对于明清的论述却有失客观。

尤其是对于清朝几乎全盘否定,“私货”较多,这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致。

关于经济制度,关键就是土地与赋税。

客观来讲,自汉以后,中国土地公有化的尝试大体都失败了,土地兼并基本不可逆转。

当代的中国,原则还是保持了土地公有制,政策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但是近20年来基本处于裹足不前、“遮遮掩掩”的状态,相关制度尚不如明朝“鱼鳞图”先进。

针对房地产问题,大体上还是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政命令与市场管控措施,没有采用变革制度的改革手段解决,即不敢改,更不想改。

而赋税制度的难点在于如何向富人收税,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起到“节制资本”,甚至“引导资本”的作用。

客观来讲,历朝历代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向富人收税”的问题,甚至还出现“政府租税愈轻、地主愈便宜”,农民给地主交租愈多的情况(当下广东也有此趋势)。

个人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点有二:一是需要有强势政府,消除“皇权不下县”,保持政府对“毛细血管”的控制;二是有系统精确的'“册籍制度”,因为很多朝代税改的起因都是“册籍混乱”导致政府收不上税,可以推广使用区块链技术彻底解决“人为造假”“年久失真”等难点问题。

关于人事制度,关键是解决官员怎么来、怎么上的问题。

从最初的贵族世袭、到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唐以后的科举制,整体趋势是扩大人选范围、竞争性选拔、标准化考试。

这也给我们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比如建立更大范围的人才市场、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壁垒、巩固并深化竞争上岗制度、将组织遴选与量化考核向结合等。

当然,本书对于八股文制度的抨击有失偏颇。

八股文本质上是一种标准化考试,仅靠“八股取士”与孟董提的“逢提必竞”一样,都是一项制度走向绝对化、极端化的表现,但制度本身并无问题。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作者:吴晓波中国历史上公务员最少的朝代《李世民解决吏政、兵政之患》)现代西方经济学倡导“小政府,大社会”,唐朝似乎是一个古代版本。

李渊开国之后,把一切山泽税、盐税统统废罢,之前由国家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全数放纵民众自主经营。

在农业税方面,唐代的税收是取五十分之一,远低于西汉的三十分之一,徭役则是每年二十天,也比前朝要少。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后,当月就颁布诏令,把潼关以东的关卡全部停废,以让货物自由流通。

1有唐一代,还停止了商税的课征。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唐宋两朝对商品交易的征税一直非常少,唐朝全免,宋朝征收过税和住税两种,税率分别为2%和3%,这一方面造成商品流通的空前繁荣,商人九名,号称“捉钱令史”,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用于商业活动,每月纳利息4千钱,一年4?8万钱,以单利计算,年利率约为百分之一百。

这一政策,相当于让长安城里最有钱的七百个富豪家庭,每年缴纳一笔数目不菲的“特别税”。

很可能的情况是,政府贷出的“公廨钱”仅仅是名义上的,而缴纳的利息则是真金白银。

这一政策很快在全国各州普遍实行。

为了鼓励商人接受公廨钱制度,唐太宗在全国特别设立了七千个基层官员岗位(“防阁”),只要纳满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当官,不过任期只有两年,之后由其他纳税的“上户”取代。

公廨钱制度在唐代执行了很久,玄宗初年,年利率降低到70%,继而再降到60%、50%,每笔强迫贷款金额也有降低,被选中的商人所获权益,早期是当官吏,后来则改为免除徭役。

唐太宗发明的这个制度,在后世的学界引起过很大的争议。

褒之者认为,这一制度虽然“粗糙”却很直接,政府养活了官员又巧妙地避免了广征税赋。

贬之者则认为,这是对富有家庭的一次强制性的制度盘剥,它虽然比汉武帝的算缗令温和一些,不过本质却是一致的,另外,百分之一百的高利率亦是对全国金融市场的破坏,富户很可能以类似利率放贷给一般平民,从而导致全社会资金流通成本的抬高,当时就有人批评说,其结果是“富户既免其徭,贫户则受其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主要内容
3. 财经赋税:未明确提及具体财经制度,但强调中央集权与税收制度。
4. 兵役制度:未详细提及,但强调军事制度的变化与影响。
清代
1. 制度与法术:部族政权下的政府,军机处与六部尚书制度。
2. 考试制度:部族政权下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变化。
3. 财经赋税:未明确提及具体财经制度,但强调税收与统制政策。
1. 政府组织: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地方政府州、县三级划分,观察使与节度使制度。
2.。
3. 财经赋税:租庸调制与两税法,财政掌握在三司。
4. 兵役制度:府兵制度,寓农于兵,但后来失败。
宋代
1. 政府组织:中央集权,宰相职权削弱,审官院设立,谏官与台官独立。
4. 兵役义务:未详细提及,但强调军事制度与国防弱点。
综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通过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2.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学术空气复活。
3. 财经赋税:地方财富全部转运到中央,差役法与免疫法。
4. 兵役义务:未明确提及具体兵役制度,但强调中央集权与地方无存储。
明代
1. 政府组织:中央政府与内阁制度,地方政府与省区制度,监司官与督抚制度。
2. 考试制度:进士与翰林院,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主要内容
朝代
主要内容概述
汉代
1. 政府组织:皇权与相权,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与刺史制度。
2. 考试监察:未明确提及具体考试制度,但强调士人政府形成与崇尚文治。
3. 财经赋税:轻徭薄赋,三十税一;土地私有与盐铁政策。
4. 兵役义务:全国皆兵,包括卫兵、戍兵与地方兵役,以及力役制度。
唐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英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英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04
VI POPULAR RESISTAN CE MOVEMENT S
05
柒变法与革 命
06
VII REFORM AND REVOLUTI ON
作者介绍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其毕生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创办了新亚书院,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代表著作有《钱宾四先生全集》等。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我们可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 府”,即士人政府。只许这些人跑上政治舞台,政府即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
目录分析
1
壹汉代政府组 织
I
GOVERNMENT 2
精彩摘录
而且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
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 武官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它是副丞相
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 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
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 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
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有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以后中国历史上的 土地政策,一面常欣羡古代井田制度之土地平均占有,但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耕地应归属民间之私产。 在这两观念之冲突下,终使土地租税问题得不到一个妥适的解决。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篇一: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始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得失,经过慎重的总结和反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的演进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政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封建时代,尽管皇权至高无上,但也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政治实践。

例如,唐朝在实行科举制度的同时,也开启了一段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文化和艺术时期;宋朝则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为中国较长时期的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治生态中也不断出现问题。

在政治高峰期,权力分配的不合理往往导致统治者争斗和内乱。

例如,北宋会盟时,大臣权力过于集中,与皇帝之间的斗争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新式政治体制不断推出,政治现代化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例如,中国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一度让很多民众失去了对政治的信任。

总体来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政治的演化过程,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极为重要。

从古代的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实践都不断发生变化和进化。

如今,中国仍在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政治实践,以不断提升公民权利,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质量,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二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及其影响》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拥有漫长历史和沉淀的国家,其政治演变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风云变幻。

过去的得失与未来的实践,不仅直接影响着当代中国政治的创新和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对世界的认知。

封建时代是中国政治得失最为显著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皇权至上的传统王权体制,由于政治架构和国家管理的不断加强,中国盛时实现了较长时期的统一和繁荣。

但这种政治形式也是历史上中国政治困境的缩影,权力高度集中,而民主制度也难有生存的空间。

例如,隋朝时,政治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国家的强行统一,导致了代价沉重的动荡和平衡的崩溃。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更加现代化和开放的时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政治评价顺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政治评价顺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治评价顺序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评价顺序如下:第一、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得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得失:1.得:夏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在当时起到了统一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2.得:夏朝实行黜陟制度,对官员进行评定,可以实现选拔能臣、罢免无能者的目的,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3.得:夏朝设立了礼崇儒术的制度,推行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秩序。

第二、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其政治得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得失:1.得:商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和官僚制度,提高了政权的管理效率,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2.得:商朝在江河流域开展治水工程,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社会生活;3.失:商朝王权过于集中,世袭制导致了君主专制,使国家陷入腐败和衰败的状态;4.失:商朝社会分化严重,贵族扩大了对农民的压迫,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第三、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其政治得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得失:1.得:西周采取封建体制,推行分封制度,将地方政权分封给帝王的亲属和功臣,提高了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2.得:西周实行宗法制度,推行礼乐制度,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统一了思想文化,有利于社会稳定;3.失:西周末年,权臣专权,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加剧,不断出现地方割据和战争;4.失:西周宗制过于僵化,导致了贵族特权,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加剧了社会矛盾。

第四、东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王朝,其政治得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得失:1.得:东周实行了公行制度,加大农民和商人的经济活动自由度,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得:东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将大片土地分封给诸侯,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3.失:东周时期,权臣专权成为常态,朝廷衰弱,诸侯割据现象增多,国家失去了对地方统治的有效掌控;4.失:东周周人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矛盾加剧,尤其是中央权力与地方势力的矛盾尖锐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导语:如果喜欢读历史的都应该接触过钱穆的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篇幅不长,但非常值得一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一前天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书不厚,仅160多页,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等制度。

读罢,仿佛重游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而且是之前很少触及的中国政治史。

毕竟,中国历史更像是一部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甚至军事史,惟独少有谈及政治的部分。

读书时学唐诗宋词,所谓政治,也无非是作者被罢黜,郁郁不得志,如此作为讲述其文学价值的大背景而已。

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这恰恰表明了钱穆先生写书时的环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今,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

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其实,这种倾向现在也没有完全终止,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中国人,一遇到问题就开始抱怨“中国文化如何如何不可取,如何如何落后”,好似中国害了他。

)与那时相比,现今的中国自信了,也更理性了,我们能够正面自己的问题,也理直气壮的接受自己的优点。

百家讲坛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它是否在以娱乐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但它毕竟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传统、对历史乐于接触和探求了。

但这种理性在当时尚不存在。

对于当时抹杀历史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书中说:"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三一文库()〔《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主要描述了从汉代到清代的政治政策,包括政府组织结构、选举政策、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并加以分析它的好坏及对历史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从财政方面讲述中国历史政治得失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取得的所有社会资源的总和。

中国历代的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税收收入、国家对某些行业经营权的垄断(比如盐铁专卖)等。

以下是对各个朝代赋税制度的简单概括。

汉代对于田税,有“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甚至“百一之税”的政策,这么低的税率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税收负担,可以说真正地做到了轻徭薄赋。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它未能“平均地权”,这就让地主钻了空子,造成了地主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现象。

汉代设立的“征”,即山海池泽之税,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盐铁政策”的设立使国家垄断盐铁的经营权,盐铁变成国营和官卖。

这同样大大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盐铁专卖”是国营企业的源头。

唐代实行的“租庸调”更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并且它“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使得大家都有土地,并且“四十税一”,税收的税率也较汉代有所降低,这个制度就较为完善地解决了汉代旧制使得贫富差异明显的问题。

但是好景不长,后来为简化税收手续而设立的“两税制”——这一中国田赋制度上的最大变更,又加重了税收,也加大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宋代的赋税制度大体也是延续着两税制,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历史遗留下来形成的“差役法”,为了避免地方私家为政府办公差破产之苦,政府制定了“免役钱”,出发点是好的,但需要人人出钱免役,有些荒唐,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明代有“皇册”和“鱼鳞册”,鱼鳞册在开始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兼并之风的增长,但积久弊生,民间借舞弊取巧仍能悄然兼并。

明代的“一条鞭法”最初实施的时候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简化了税收的手续,但只适合在局部地方实行。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主要描述了从汉代到清代的政治政策,包括政府组织结构、选举政策、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并加以分析它的好坏及对历史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从财政方面讲述中国历史政治得失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取得的所有社会资源的总和。

中国历代的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税收收入、国家对某些行业经营权的垄断(比如盐铁专卖)等。

以下是对各个朝代赋税制度的简单概括。

汉代对于田税,有“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甚至“百一之税”的政策,这么低的税率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税收负担,可以说真正地做到了轻徭薄赋。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它未能“平均地权”,这就让地主钻了空子,造成了地主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现象。

汉代设立的“征”,即山海池泽之税,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盐铁政策”的设立使国家垄断盐铁的经营权,盐铁变成国营和官卖。

这同样大大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盐铁专卖”是国营企业的源头。

唐代实行的“租庸调”更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并且它“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使得大家都有土地,并且“四十税一”,税收的税率也较汉代有所降低,这个制度就较为完善地解决了汉代旧制使得贫富差异明显的问题。

但是好景不长,后来为简化税收手续而设立的“两税制”——这一中国田赋制度上的最大变更,又加重了税收,也加大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宋代的赋税制度大体也是延续着两税制,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历史遗留下来形成的“差役法”,为了避免地方私家为政府办公差破产之苦,政府制定了“免役钱”,出发点是好的,但需要人人出钱免役,有些荒唐,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明代有“皇册”和“鱼鳞册”,鱼鳞册在开始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兼并之风的增长,但积久弊生,民间借舞弊取巧仍能悄然兼并。

明代的“一条鞭法”最初实施的时候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简化了税收的手续,但只适合在局部地方实行。

实行的后期存在很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之
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
土地分配
田税政策
户籍政策

土地分配 田赋政策
中国的土地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一面羡慕井田制度的土 地平均占有,另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耕地应 归属民间之私产。在这两观念之冲突下,土地租税问 题得不到一个适当的解决。
汉-土地分配制度
(一)井田制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 ,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 间为公田。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
唐-租庸调制
(二)用意
唐代租庸调制,大体比汉代定额更轻,说 得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
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 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 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这是唐制较胜于汉制 之所在籍之整顿 。
1 籍,户口册,造三份,县、州、户部各存一本,政府的租调, 以户籍为根据。
耕地私有
全国土地的主权所有
汉-赋税
(一)赋税-田赋 1、轻赋税
汉代,税额规定就只有“十五税一”。 而且,实际上只要纳一半,三十税一。 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 一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汉-太学
少数服从多 数 与
贤均从众 之争
“什一而税,王者之政”。 ——孟子
汉-赋税
2、土地兼并
唐-租庸调制
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

二十天,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
民众义务服役, 修道路水利等工程
唐-租庸调制
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

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各地土产,政府要一地贡献多少(如糖、丝 、绢、木炭等),由民间摊派,按家分出 。
田赋
不公开禁地
设官禁止,有权征讨
开放,设关隘 关税、商税,其中盐铁税最多

租庸调制 帐籍制度
两税制 汉唐经济财政比较
唐-租庸调制
(一)概念
租是自北魏以来的一种均田制度,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

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负担一定租额。
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更为优减。
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
唐-汉唐财政经济比较

汉代自武帝创行盐铁政策是为了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从而在经济之 上层加以一种限制。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

租庸调制的最主要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侧重在为民制产。政府 不管上层富的,但每一穷人,政府都设法授田,使其可以享受水准以上的 生活,唐代的经济政策的主要用意,在不让民间有穷人。唐代注意社会下 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
遇到经济困乏,田地可以买卖, 就形成了兼并。政府减轻田租, 只便宜了地主,农民没有受到分 毫的好处。
汉-赋税
(二)赋税-商税-盐铁政策之由来
赋税
耕地
非耕地
由于战国以来,商税渐渐超过田租,特别是 盐铁的利润越来越大,汉武帝讨匈奴,通西 域,政府支出庞大,甚至动用少府的收入, 而盐铁商并不乐捐,于是便将盐铁经营权收 归国有,利润划归政府。
谢谢!
感谢下载
这是宋代之所谓差役法。
宋-差役法
王安石变法
内容: 由政府规定,叫地方出钱,每家摊派,如此可免地方上私家为 政府办公差破产之苦。 王荆公的主张,认为政府既不免要向地方需索,与其择肥而噬, 是一家一家排着次第破产,不如平均摊派,为害转轻。
争论:因为要民众摊出免役钱,岂不又要增重民众的负担?
宋-户籍制度
政府为财政收支和征收手续的方便,而牺牲了历史上传统相沿的经济 理想,即土地平均分配。两税制推行,使得农田自由买卖,自然会引起土 地兼并,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从而失去了为民制产的精神。
唐-两税制
(三)两税制的优点
两税制能从唐代延续到清朝的原因:
解放了人丁,促进了人口流动和社会文 化发展。
若唐以后的社会,还实行按丁授田的制 度,大量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游离在农村,则 中国文化也会变形。这一点,也是两税制度 能一直推行到清末的原因。

二十天,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
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

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唐-租庸调制
租是自北魏以来的一种均田制度,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

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负担一定租额。
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更为优减。
租,征入农田米谷 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
唐-两税制
(一)特点
1、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根据田地多少来收租,庸和调也一并算入田赋中,简化计算。政府不再授田, 民间自由兼并,打破了平均地权、还受田亩的做法。直到清代,都是容许田亩 自由买卖,自由兼并。
2、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不论哪里人,只要住在当地,就入当地的户口册。
3、重复征税问题
2 帐,壮丁册,今年预定明年课役的数目,这是庸的根据。 3 唐制每年造帐,三年造籍。一次称一比,州县保存五比,户部保存三比。
唐-帐籍制度
(二)失败
租庸调制之所以失败,因户籍制度的崩溃 。
1 全国帐籍保持精确需要有道德意识和服务忠诚来保持,但人事松懈 和马虎是难免的。
2 受历史条件限制,户口登记逐渐错乱,如交通不便、政府组织简单、 纸张贵,书写不便等。
5、田税改为货币
田税改收货币,方便了征收,但造成谷贱伤农。
唐-两税制
田税改收货币,如何使农民受到损失。
唐-两税制
(二)两税制的弊端
1、重复征税
两税制把庸和调归并在一起,虽说手续简单,但日久会忘记化繁就简 的来历,遇到政府要用钱,要用劳役,又不免要增加新项目。
2、失去平均地权的理想和为民制产的精神
两税制把庸和调归并在一起,虽说手续简单,但日久会忘记化繁就简的来 历,遇到政府要用钱,要用劳役,又不免要增加新项目。
唐-两税制
4、田赋不统一
随地摊派,田租和税额不再全国统一,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如某一地以 某种情况而户口减少了,垦地荒旷,但根据去年耕地来摊派到现有人口去征收。 于是穷瘠地方,反而负担更重的租额。
宋-差役法
(二)汉唐之地方自助组织
游徼
警察缉盗
三老
教化
蔷夫
田租
汉代地方自助组织如上,唐代则有名无实
宋-差役法
(三)宋之地方自助组织
1、军事或特殊时期,需要房子、稻草、马料、用具、壮丁、 给养等力役和贡调,必须临时找地方领袖。(重复征税) 2、此类事往往由临时变为常态,这些地方领袖,就变成专是 对上办差的人,对于地方行政长官来说,既省事又易督责, 于是即使不需要的时期,也举出一两个来。 3、比较糟糕的是,如此地方上便没有一个能兴旺的家,兴旺 了,派差便轮到他。
户籍政策因免役法而不再重要
王荆公的免役法,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便不再有力役了。所以,人口也就不 要精密计算。中国政府的户口册子,宋代有,明代有,清代有,后来逐渐没 有了,即便宋明两代有,也不觉重要。
政府与土地关系越发紧密
政府与土地关系越发紧密,与人口关系越发薄弱。荆公的免役法,还得人 人出钱免役,明代有一条鞭法,又把丁税归到田租里,便不看重人丁了。 到清代中叶以后,有地丁摊粮永不增赋之令,于是便不要丁册了。然而这 样一来,变成只有土地与政府发生了直接关系,人口与政府却像没有直接 关系了。
汉-土地分配制度
(二)耕者有其田
耕地:耕者有其田,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民私有,可自由
使用,也可自由出卖,政府按田收税,不管田地归属。卖
田和买田双方共同成立一种契约,这是民间
田赋-大司农
经济贸易关系,所以在自由买卖下的大地主,
并不即是封建贵族。
商税-少府
非耕地:山林池泽 主权在皇室
非耕地:耕地以外的生产,则称 之为奸利,包括砍伐渔猎。政府 设官防止,有权征讨。
唐-汉唐财政经济比较
之法只 陷子注 入防意 于止不 过一让 穷般你 。劳过
苦富 下, 层但 民没 众有
自穷可 由,以 经这许 济有你 。些过
近富 似, 现却 代不 英让 美你 的过

差役法 户籍政策
宋-差役法
(一)差役法成因
两税法的弊端:重复征税。 并入两税里的庸调,在军事需要
或者治水需要时,又从地方调取,需 要有地方自助组织(地方领袖)代为 操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