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
香港、美国、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 1944年,国会通过了“退伍军人再就业法 案。·成立了退伍军人管理局·建立了该局 的住房贷款担保计划。
• 1949年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住房法 案”,该项法案把“为每个美国家庭提供 合适的住房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当作整个 国家的目标。
• 1950年之后·随着三分之二的新建房屋在迅速 扩张的郊区中落成,很多中心城市的人口开 始减少
香港房地产业兴衰背后的动因
• 香港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但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 还不到30%。近60年来,香港人口由60万增长到 600多万,增长了10倍,人口的急剧增长所产生的 巨大住房需求是拉动香港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最 根本原因。 港府的高地价政策为香港房地产业的投机买卖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当局颁布的建筑条 例、“十年建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和大 型公共设施建设计划也有力地推动香港房地产业的 发展。
1985年到至今
• 80年代香港房地产业在7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1990年,港岛区的房价比1981年上升 了一倍以上。不过,1989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急 升,给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90年代初期,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 炒买香港房地产,楼价、地价飚升,严重脱离居 民购买力。从1991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4倍左右, 若从1985年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到1997年时房 价已上升了9-10倍。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 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下跌了70%左 右,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 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 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 1966年全国历史保护法案强调保存现有的 建筑结构,而不是把这些旧的建筑毁坏以 给重新开发让路。
•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抵制税收情 况使政府减少了基础设施维护工作。
中国34年房价变迁史doc
中国34年房价变迁史-----从408元/平米起疯涨15倍精装小三房团购钜惠中鉴于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大转折之际,第一财经《财商》盘点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房价变迁。
1987--2014年房价变迁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来看,1987年才有全国性的房价统计。
198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697万平方米,总量上似乎也不少,可相对于庞大的国民总数,实在太少,只能满足几十万人的居住需求。
当年的全国平均房价是多少?408元/平方米。
看起来不高,但相对于当时的居民收入,也属于不可承受之重。
一直到1992年,房价维持在单价千元以下,但每年的涨幅可观。
1998年,在新中国短暂的房地产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
在连续两年的北戴河会议酝酿之后,当年7月3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核心内容就是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货币化。
继而从1999年开始,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
也就是在1998年,房价的单价跃上2000元。
现在回过头来看,房地产市场化之后,房价应该大涨啊。
但实际上没有,1998~2000年,房价维持不动甚至略有下跌。
想来有很多人会懊悔为啥没有在那几年紧跟政策的脚步呢?当然,房价的3年原地踏步应该和当时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有关系。
从今天回头看,房价在2001-2003年还是给足了很多人机会,小幅上涨。
不过也就是在当时,市场上出现了房价泡沫的声音,现在想想,大有在股市2000点时就喊泡沫的意味。
而从2004年开始,房价开始如脱缰之野马,再也不给希望下跌者以机会了。
全国平均房价的单价一路跃过3000、4000、5000元、6000元关口,直到2014年才稍有停息。
1998年之前的房价1998年7月之前,虽然已有商品房,但鉴于绝大部分住宅仍是福利分配,其价格很难反映真实的市场供需,也就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
鉴于1998年在房地产市场上的特殊性,且官方从1987年才有全国性的房价数据可查,笔者在新著《房市大衰退:33年房市变迁大推演》中搜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房价数据。
城镇住房20年的变迁史
住房20年的变迁史近年中国的住房变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60年代住拱房,70年代搬瓦房,80年代上楼房,90年代换商品房”。
上世纪70-80年代(1988-1998) 是三代同堂三间房的年代,人们搬离了狭窄局促的老房子,迁入了单位整栋购买的住宅,能住上单位分配的70平米2居室新房,一家家都喜出望外,有电梯、有阳台、有开阔明亮的客厅,有独立的卫生间,一切都变得有格调起来,叔叔说,能在光滑的地板上打滚儿绝对是件快乐的事。
而错过福利分房则是不少人的心酸之事。
随着朱总理宣布住房商品化,福利分房被终结,住宅从福利分房走向市场化。
另一方面,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拆迁棚户区,许多低收入的居群通过拆迁房得到安置,当时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矛盾并不突出。
随后公积金诞生,199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率先推行了公积金制度。
并且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启两人两间房的年代,福利分房的停止,使商品房进入市场化供应,这会儿,人们只得把帐户里的存款都取了出来,七大姑八大姨的七拼八凑买一套房。
十年前,国人基本开始有商品房概念,依靠单位分房的越来越少。
而福利阶层外的人,则开始房奴的进程。
吹响我国住房改革进军号是在1998年。
当年国务院发文被人们称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里程碑,它宣告了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和新的住房制度的开始。
此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人们认为,如果没有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但是,它同时也为日后高房价而导致众多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埋下了隐患。
而从04-06年,房价却是边调边涨,让老百姓感觉“按下葫芦浮起瓢”。
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高歌,中西部房价狂飙突进,东部房价强烈弹升,行情逐月走高。
从07年至现在,住房开始回归民生,随着老百姓住房供需矛盾突出,“解决人民住房需求”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居者有其屋”成为大家的努力的目标。
未来20年,中国一半以上住宅得拆了重建,我们真正能够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房子就是1979年到1999年,在脱困过程中建设的房子还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
从典型案例谈“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
从住宅的角度看,这短短60年里从居住模式、住宅的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精神层面对于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进入一个新的居住模式,而是一个变动不已、不断摸索寻找符合时代精神和内容的住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的住宅与特定时代相关联、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相关联、与每个人的人生中某一个具体的阶段相关联。
如果说人塑造了住宅、住宅也塑造了人,那么这六十年里,中国人居住的住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各个历史阶段典型住宅的故事串联起来所塑造出的新中国的历史该是什么样呢?通过六个十年的六种典型住宅来讲述新中国的住宅60年,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回答以下问题来寻找能够象征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典型中国住宅。
1949-1959代表性住宅:百万庄小区(苏联援助)上海曹阳新村、北京三里屯幸福、解放初期,百废待兴。
中央政府提出“先生产,后生活”发展策略,技术上受苏联的影响;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严重的苏联的影子。
比如: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模式,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院落布置,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这种组合形式的院落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但由于过份强调对称,或“周边式”布局造成许多死角,不利通风和日照,居住条件恶化。
北京的百万庄小区是当时苏联援建的,充分表达了这个特点。
但是,由于当时居住面积标准的限制,在诺大的套型里只能多户合住的形式,卫生间和厨房的合用为邻里制造了很多的矛盾,被美其名曰:“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
因当时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建造了一批工人住宅区,如上海曹阳新村、北京幸福村,住户采用了集成居住的模式,与此同时发展了50年代后期居住小区规划理论。
小区的规模比街坊大,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配套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
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次,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78年,中国开启了开放的大门,摒弃了过去封闭的经济模式,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鼓励外商投资,激发民间经济活力。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90.03万亿元,人均收入也大幅提高。
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中国不断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实现了人民的全面发展。
中国开展了诸多惠民政策,通过扶贫、教育、医疗等措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让民众感受到了更加公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最后,中国积极调整外交政策,拓宽国际交往,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积极主张和平与和解,提倡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中国成功举办了2024年北京奥运会和2024年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展示了中国的崛起和国力增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和认可。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政治体制的建立、开放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的调整等多方面的努力和付出。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全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
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60年国内经典建筑篇
经典建筑篇1949~2009年的60年间,中国建筑不断推陈出新,那些有着时代标志意义的建筑,不仅代表了当时建筑业水平,而且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发展态势,是功能和思想兼备的建筑。
为此,本栏目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筑,描绘出60年间中国建筑变化曲线。
遗憾的是,由于有些建筑年代久远,无法提供更为详实的“身份资料”,略表歉意。
1949~1959年官厅水库建设时间:1951年10月至1954年5月官厅水库总库容22.7亿立方米,控制面积4340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供水、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在两年半的施工中,累计完成土石方154.7万立方米,其主体工程主要为一座坝顶长300米、最大坝高52米的土石坝,1条长495.5米、直径8米的输水隧道洞;1条长430米、槽宽20米、深5.5米的溢洪道。
此外,在大坝下游建有装机3台、总容量3万千瓦的水力发电站1座。
北京展览馆建设时间:1953年10月至1954年9月设计单位:前苏联中央设计院施工单位: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整个展览馆占地面积约1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4万平方米。
北京展览馆在设计上参照了俄罗斯的经典建筑杰作圣彼得堡海军总部大厦,主楼高耸峭立,回廊宽缓伸展。
在北京展览馆建设过程中,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组建,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展览馆塔顶红五星的吊装中,丰台桥梁厂工人采用滑轮滚杠的土办法将几吨重的红五星吊装到细细的高达103米的塔尖,让苏联专家赞叹不已。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间:1955年9月至1957年10月设计单位:铁道部勘测设计院施工单位: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武汉长江大桥是古往今来中国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全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设4车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篇一: 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
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
这六十年,是不寻常的六十年;这六十年,是让人荡气回肠的六十年。
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心灵和感受的角度来讲,衣食住行就如一对对孪生兄弟,他们有着共同的品质,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他们共同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又共同擎起我心灵之上那片让人想往的蔚蓝的天。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2009年10月1日我们即将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0个生日。
建国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单是从百姓最普通的衣、食、住、行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穿衣60年从穿衣保暖到高档名牌建国60年,我国的“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里,那时候衣服的色彩仅有灰、黑、蓝三种颜色,样式简单,布料粗糙,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做得很大,这样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温暖而朴实。
在建国60年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可谓越来越高,人们更加的去追求个性、时尚、流行、品牌。
衣服已不再仅仅为了保暖,更多的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性格与品位。
衣服已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更彰显出当时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饮食60年从吃不饱到“吃”文化说到吃,勾起我的回忆:70年代初期,我们一家5口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四季只能吃大路菜。
不是逢年过节,就难得吃上顿肉,家里来了贵客,父母才肯起大早,拿上“肉票”去排长队买肉,那时副食供应不足,全城4个肉食店每天只卖几百斤肉,每次买肉若是能买上一块膘头好的肉算幸运的了。
一个星期天,我去红卫路肉食店买肉,称肉的“肥猪头”给我砍了一块红赤赤的“槽头肉”,回到家里惹得母亲好是生气,从此,我再不在红卫路肉食店那买肉了。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钢结构包括房屋钢结构、桥梁、塔桅、容器及水工钢结构等多领域。
本文仅谈房屋钢结构的60年发展历程。
房屋钢结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强盛阶段(2000年至2010年)。
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当时钢产量很低,每年仅135万吨(现已达5亿吨以上)。
钢结构建设只有依靠苏联经济及技术援助,当时苏联援建156项重型工业工厂,包括冶金、重型机械、飞机汽车等工业,如鞍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大连造船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
当时还派来一大批苏联专家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还在北京、沈阳、华东、华南、中南、西南、西北等地成立6大工业设计院,在北京、武汉、鞍山、重庆、包头、上海成立了6个钢铁设计院,先后成立了22个冶金建设部门及钢结构制造安装公司等。
短短几年建设了不少钢结构工业厂房(钢柱、钢屋架、吊车梁),培养一大批设计、制造、安装方面的人才,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时,民用建筑钢结构工程不多,值得提出的有:1954年北京体育馆(57米跨两铰落地拱)、1954年重庆人民礼堂(40.6米肋环形钢穹顶)、1956年天津体育馆(50米柱面联方钢网壳)、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万人礼堂(60.9米大钢桁架)等。
当今的日本教授首创的弦支梁、弦支桁架以及弦支穹顶等,这种弦支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了,如大跨度下撑式吊车梁以及预应力输煤栈桥等。
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这个时期国家各部门钢材需求量增大了,但钢产量仍然不多,每年也只有2000万吨,国家提出节约钢材的政策,当时有人片面理解为不用钢结构,于是钢结构工程数量少了。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一切都停了下来。
通过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才把使用多年的1955年版《钢结构规范》用自己编写的1974年版《钢结构规范》代替。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ppt课件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九十年代末至今
80年代开始到上世纪末,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兴建了100多栋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代表 性建筑为:1990年建成的208m高的北京京广中 心,1992年建成的63层、200m高的广东国际大 厦,1996年建成的325m高的深圳地王大厦,以及 1998年落成的420m高的上海金茂大厦。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1990年建成的208m高 的北京京广中心
1992年建成的63层、 200m高的广东国际大厦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1996年建成的325m高的 深圳地王大厦
1998年落成的420m高的 上海金茂大厦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上海中心大厦,占地3万 多平方米,所处地块东 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 路,北靠花园石桥路, 西临银城中路。主体建 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 高度632米,是目前 (2012年)中国国内规 划中的第二高楼。2014 年竣工交付使用。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1228150031
随着文化的发展,技术的不断 革新,中国的高层建筑在近代有 明显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末 2、60年代末到80年代 3、80年代 4、九十年代末至今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1、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末
1959年建成了12层、474m高的北京民族饭店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1968年建成了27层的广 州宾馆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2、60年代末到80年代
1974年建成了17层的北京饭店新以及 1976年建成的114m高的广州白云宾馆
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
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2009年我们迎来了她60华诞。
这六十年来,她的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使她一直处于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中。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这是中国社会文明大幅提升的六十年,国际地位提高,科技发展。
人们都看到了她的风发意气,昂扬精神。
人们被她所折服。
经济体制完善实力增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跨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展成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小康社会。
经过不断探索和积极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历史性贡献。
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加快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全面推进计划,财税,今年光荣体制改革,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
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短短60年间,一个农业国家迅速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有无数的中国人怀揣着忠诚,理想、期许,离开了家乡,艰苦奋斗,艰难求生。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对中国能力的肯定。
中国入世标志着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加入WTO,从改革开放的逻辑上讲,可以借助外资和外在的推动力,促进改革进一步发展,突破改革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成功入世,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入世有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以一个有巨大潜力和庞大的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GATT/WTO这样一个世界性经贸组织,可以在运作规则上发挥影响力,参与规则的制定,而不仅仅是被动地予以执行,从而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讨价还价中的分量,促其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加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和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与此同时,有助于打破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促进借鉴各成员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加速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治建设。
中国建筑60年发展历程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建筑领域同样也经受了一场浩劫。建 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作用遭到了彻底 的否定,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设计力量 和大量资料蒙受空前的损失。这种状 况直到1978年才开始扭转。
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每年建造的 城市住宅面积减少到 1000万平方米。 1978年住宅竣工面积为3752万平方米, 1980年增至1亿平方米,1984年又增 至12354.3万平方米。 1979~1984年, 全国城镇共建成住宅67212万平方米, 占1950~1984年35年建成住宅总面积 为120380万平方米的55.8%,做到了 新帐不再欠,旧帐逐步还。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建设规模在中国 历史上是空前的。建筑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完成 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的694个限额以 上的建设项目,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基础。五年内建成了房屋面积26640万 平方米,其中住宅9454万平方米,办公 学校、医疗等建筑4687万平方米。
为适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 需要,建筑工程部所属的 设计院均改为工业建筑设 计院。在这个时期,工业 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队伍基 本形成,技术水平和管理 水平有很大提高。建筑设 计完成了向工业体制的转 化,民用建筑设计水平大 有提高,设计开始注意功 能和经济的关系,并在建 筑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全国各地在“大跃进”期间也完成了一 些建筑佳作。上海闵行一条街的建设,运 用了“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首先落成 沿街建筑,形成完整面貌,广场周围建筑 物高低错落、色彩鲜明。 城市住宅在50年代末就已经呈现出紧张 的势头。各建筑设计单位、学术团体为此 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提出许多解决方 案。
城乡关系演变:历史轨迹及其基本特点
城乡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城乡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关系走向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许多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
60多年城乡关系的演变表现出五个基本特点,其变迁轨迹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城乡关系演变之历史轨迹(一)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关系1.1949—1952年:开放的城乡结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长期形成的相互对立的畸形的城乡关系,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央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央政府采取了在经济上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允许富农经济存在,允许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私营工商业可以自由发展[1]。
同时,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无偿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整个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有较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0.64%上升到12.46%,城市人口从5765万增加到7163万,增加了1398万人。
在这一时期,城乡结构是开放的,城乡之间的迁移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城乡关系的发展基本上是正常的。
2.1953—1957年: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央政府开始限制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合作化从组织上配合统购统销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
1953年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由于国家投资增长过快,积累与消费、市场与计划(实质上是个体农民与国家)、农业与工业的矛盾突然以农副产品供应短缺的形式表现出来[2]。
从1953年起,我国出现了粮食供应紧,人口的迁移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盲流”造成了对城市稳定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从12月初开始在全国对粮食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国家规定农民消费和积累的定额后,其余的全部征购走,也就是从农民手中收购“余粮”,造成农民种粮没粮吃,乡村粮食不足问题史加严重,同时也加速了城乡隔离的制度设计。
中国60年来的变化
牛仔裤:现代裤类名称,用一种靛蓝色粗斜纹布裁制的直裆裤、裤腿窄,缩水后穿着紧包 : 臀部的长裤。因其最早出现在美国西部,曾受到当地的矿工和牛仔们的欢迎,故名。牛仔 裤的造型现已成固定格局,一般不分男女均可穿着。
建国初期的居民住宅: 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 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 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 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 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 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 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 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 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 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 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 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现在百姓的饮食
鱼香肉丝 鱼香肉丝是一道常见川菜。鱼香,是四川菜肴主要传统味型之一。成菜具有鱼香味,其味 是调味品调制而成。此法源出于四川民间独具特色的烹鱼调味方法,而今已广泛用于川味 的熟菜中。
木须肉 木须肉:北京菜、东北菜。主要原料,猪瘦肉,鸡蛋,干木耳,黄瓜,油菜。此菜含有丰 富优质蛋白,脂肪、胆固醇较少,一般人群均可适量食用。油菜富含维生素A,木耳含丰 富的钙,磷常食有益于健康。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可以从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 前的上古时期。其中,经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明清时期。这 几个时期在建筑发展史上的共同特点是修建了大批 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宫殿、陵墓、都城以及防 御工事、水利工程等,且在建筑形式、选材等方面 的影响泽及后世。 其中,秦朝修建的秦始皇陵及长城、隋朝修建 的赵州桥、明清两朝的帝王宫殿紫禁城等至今还在 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 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上为锥形的屋顶
脊交于上端
屋面双坡
没有明显的正脊
形成长方形屋面
顶部是在平顶的屋顶四 周加上一圈外檐。
代表 南禅寺大殿、 太和殿 天安门城楼
一般亭、阁、塔 常用
庑殿顶 歇山顶
攒尖顶
卷棚顶 盝顶
注意:
(1)屋檐根据檐数可分为单檐、双重檐、三 重檐。重檐可增加建筑物的立面形态美感,又 可减小高大建筑檐面排水对基座的冲击力,所 以用“重檐三滴水”表示三重檐。
太和殿:面阔十一开间
(2)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 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3)大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 用以形成屋脊。
(4)斗拱
定义: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 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 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
天坛
社稷坛 太庙
皇权至上 ,以中为尊
建筑群的主体建 筑都建在中轴线上, 次要建筑建于中轴线 两侧。这种明显的反 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 无上,中轴线纵长深 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 的尊严华贵。
中国六十年发展史
中国六十年发展史——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署名:肖遥引言:弹指间,沧桑巨变。
我们共和国已经走过六十年的风雨路程。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放眼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如果前途艰险坎坷,我们便将风雨兼程。
正文: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北京天安门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表明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第二,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第三,宣告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自解放之后,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了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没收了大官僚垄断资本,通过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阶级剥削的根源,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现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消灭了剥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点,从此全体人民有了共同的根本利益。
人民利害相同、休戚与共,每个人的利益都依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协作关系。
尽管在人民内部还有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局部的、暂时的,只要正确处理,就不难解决。
但是工业上中国犯了错。
把建设的中心放在了重工业上。
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贸然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人上山炼钢,导致农业荒废,人民生活困苦。
滋长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不良风气。
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批评了毛泽东主席的错误思想,被打成“反党集团”。
60年浙江房地产史 60年人居品质提升史
部 住 房 已 有 阳 台 , 厨 房 、 生 间 但 卫 大都 是 公 用 的。 到 7 0年 代 后期 ,
开始 建 造 单 元式 成 套 住房 ,每 户 有独 用 厨 房 、 所 、 台 , 厕 阳 居住 条
件 有 了很 大 的 改善 。
从 8 0年 代 开始 , 州 的 民 居 杭
并非 一帆 风 顺 ,期 间有 过 波折 起 伏 , 有过 争议 , 也 受过质 疑 。
随着 市 场经 济 的 发展 ,现 今
房 产 品 已被 赋 予投 资 、金融 等 诸
多功能 , 但房 子 最基 本 的功 能 , 是 给 人 居住 的。 而房 地 产 业发 展 的 最 终 目的 , 是 让所 有人 “ 有 所 就 住 居 ” 满足 人 们 遮风 挡 雨 的物 质 层 , 面 需 求 ,也 满足 人 们 追 求 品质 生
分开, 但没 有客 厅 , 居室也 很小 。 起
党 的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后 ,
量, 荣获 联合 国 2 0 0 0年 迪拜 国 际 改善 居住 环境 最佳 范例 奖 。
睡
22
Z HUAN J A I I UN TAN
专 家 论 坛
务、 销、 营 管理 等 多方 面 进 行 实 践
些 改 为二 层楼 外 加 走 廊 。现 在 看
来是 太 简陋 了 。 进入 2 0世 纪 6 0年 代 后 , 住 房 的 层 数 提 高 到 3层 或 4层 , 结
重视 不 够 ,以及 与市 政 公 用基 础 设 施 建设 不 同步 、 配 套 、 不 管理 水
“ 江 现 象 ” “ 州现 象 ” 全 省 浙 和 杭 ,
和探 索 , 多楼 盘 对户 型 、 间 、 许 空 建 筑 风 格 、 境景 观 、 区服 务 、 环 园 物业 服 务等 进行 新 的尝试 , 市 整体 形 楼 成 了百 家争 鸣、百 花齐 放 的格局 。
新中国60年城镇住房保障发展的历程及启示
新中国60年城镇住房保障发展的历程及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以改革作为转折点,大体可分为传统住房保障阶段和住房保障的改革与发展阶段。
中间经历了低租金、实物配给式、具有福利性质的住房分配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后的补贴出售、优惠出售、提租补贴、公积金制度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的演变过程。
回顾60年来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住房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2-0029-04作者简介:汪洁(1979-),女,河南信阳人,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一、引言住房保障是由政府和社会负担起给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居住条件的责任而举办的社会保障项目,是由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以解决国民住房困难和改善住房条件为目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居住保障系统。
[1]新中国成立后,保障公民享有一定的住房条件就成了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城镇住房领域主要实行的是福利制度,由国家(单位)保障职工享有基本的居住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住房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我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起逐步建立起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传统住房保障阶段和住房保障的改革与发展阶段。
这一曲折的历程对今后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一)传统住房保障阶段(1949~1978年)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根据《共同纲领》,国家对属于地主、官僚资本家、反革命、战犯、汉奸及国民党政府的房产分别执行了接管、没收、征收、征用的政策,这些房产形成了建国后我国最初的公有住房。
新中国成立以来住宅工业化及其技术发展
刘东卫周静敏邵磊住宅工业化首先是一种住宅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核心是要实现由传统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成一种现代住宅工业化生产方式。
住宅产业化应在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推行住宅标准化生产的整体性部品、采用符合工业化建造的集成性技术来实现住宅工业化生产,解决传统生产方式的住宅质量缺陷和性能不佳等弊端,提高住宅品质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进而减少能耗保护环境。
实现住宅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及其技术,必将对中国住宅建设发展与变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以住宅生产方式的转型为主要目标,将工业化与建筑设计、技术开发、部品生产和施工建造相结合,成功地实现了住宅建设工业化生产的变革。
自 20 世纪50 年代建国初期,我国住宅工业化创立以来,伴随着解决居住问题的不同思路,我国住宅工业化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20 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十年期间,由于我国住宅产业化方针政策的推动和住宅技术发展的需求,住宅科技进步加速发展,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研究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企业针对在住宅工业化道路上遭遇的技术问题也进行着许多尝试,住宅工业化的建设实践大幅度地推动了住宅工业化集成技术发展,促进了新时期住宅工业化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比较而言,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经济、产业政策和技术部品体系等软硬两方面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住宅工业化历经数十年发展,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住宅工业化仍处于生产方式的转型阶段。
虽然目前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初步呈现了企业向大规模住宅工业化生产集团的整合方向发展、住宅开发向工业化生产的集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但是,企业大规模住宅工业化生产集团整合仅仅停留在以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产业整合型模式”和以远大为代表的建材生产企业的“技术集成型模式”的探索时期,房地产企业工业化住宅建设实践项目数量极少,工业化集成技术的采用也都处于研发试验阶段。
正确认识新中国60年的两个历史时期
正确认识新中国60年的两个历史时期2009年11月第25卷第11期学习论坛TI江BUmoFSTUDYNov.20o9V01.25No.1l正确认识新中国6O年的两个历史时期杨清涛,郑明苛2(1,2.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新中国成立6O年来,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前3O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后30年,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又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6O年的历史是个有机整体,后30年对于前30年来讲,既是历史的传承,又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关键词]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两个30年[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08(2009)11—0009—03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60年的辉煌历程.新中国的60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图富强,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史”.60年的社会主义历程,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时期,即1949年至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两个时期大体上都是30年,因此60年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能否正确认识这两个3O年的建设成就和历史经验,不仅关系能否全面正确评价新中国整个60年的历史,而且关系能否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一,前30年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如何评价毛泽东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是我们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起码为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四个方面的基础,即:政治基础,制度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第一,政治基础.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但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都未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彻底结束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受尽屈辱和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实现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且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第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年底始,党领导人民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得以建立,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也得到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收稿日期】2009—09—28[作者简介】1.杨清涛(1954一),男,河南省温县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郑明苛(198O一),男,河南省温县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9?度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特别是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今天的改革开放,是要改掉不合时宜的,僵化的体制,而不是要改掉我们的基本制度,是要通过改革体制,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第三,物质基础.我们不能否认,当年毛泽东在领导经济建设方面曾经有失误,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抹杀前30年整个经济建设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接手的是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当时中国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而且又面对着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那样一种严峻的国际背景.正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经过近3O年的建设发展,到20世纪7O 年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了门类齐全,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不仅可以制造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生产石油,而且还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这些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自1978年后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发展,经济总量仅次于美,El,排在世界的第三位,以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标志的科技工业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所有这一切,毫无疑问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实行改r也Jt:放的成果.但同样毫无疑问,所有这一切也是在前30年奠定的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取得的.第四,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中国改革之所以成功,从根本上讲,靠的就是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和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宝贵经验,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如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要处理社会主义的两类矛盾尤其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提出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出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实行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这些都是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方针.另外,当时还有周恩来提出的要充分依靠和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邓小平提出的要反对个人迷信和加强党的集体领导,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等一些好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成果,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总之,正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10?就,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方面取得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成果,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和成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础.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前30年当中,毛泽东和我们党也确实有失误,特别是犯有像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错误.但是就毛泽东的一生来说,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对于前30年的基本评价,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二,后30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76年,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政治,思想,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我们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30年来,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导下,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经济建设, 体制改革,理论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30年来,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从1979年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使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国内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7倍,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其他各项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中国不仅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决然打开.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第三,理论创新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不断呼唤着理论创新.30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得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上所述,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可以说,这30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各方面建设都大大超过了前30年.尽管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并由此引起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不同认识和评价,但正像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发展进步,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三,60年的历史是有机整体:传承与超越在如何理解新中国60年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性的观点或错误倾向: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另一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前3O年比后30年还要好.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历史事实.对新中国60年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来认识:首先,60年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要看到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传的有机整体.前后两个30年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和奋斗的历史进程,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经历了从新型国家政权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从国民经济的恢复到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到各方面制度的不断完善这样几个历史时期.其次,前后两个30年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传承与超越的统一.后30年对前30年既是历史的传承,又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历史的发展正如一场接力赛,后人总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前行,又总是要超越前人而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推动历史不断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关于历史的传承.现在有人否认这种传承关系,认为改革开放后30年是对前30年的偏离和背叛,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知道,我国新时期30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改什么?改革就是改体制,而不是改制度,是要通过改革僵化的,不合理的传统体制,来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但是我们仍然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仍然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走全面私有化的道路.在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虽然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但毫无疑问的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离开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之,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仍然是坚持当年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绝不是什么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更不是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关于历史性的超越.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3O年与前30年不是一般的继承关系,而是创新,是一场新的革命.我们应承认,尽管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旧体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我们党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最终没能走出一条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重点的体制创新,以此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参考文献][1]赵鹏.在科学发展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学习论坛,2009,(9).[2][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10.[3]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9--2009):两个“30年”的比较与启示[J].理论导刊,2009,(4).[4][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167.[责任编辑:徐学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典型案例谈“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
从住宅的角度看,这短短60年里从居住模式、住宅的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精神层面对于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进入一个新的居住模式,而是一个变动不已、不断摸索寻找符合时代精神和内容的住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的住宅与特定时代相关联、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相关联、与每个人的人生中某一个具体的阶段相关联。
如果说人塑造了住宅、住宅也塑造了人,那么这六十年里,中国人居住的住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各个历史阶段典型住宅的故事串联起来所塑造出的新中国的历史该是什么样呢?通过六个十年的六种典型住宅来讲述新中国的住宅60年,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回答以下问题来寻找能够象征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典型中国住宅。
1949-1959代表性住宅:
百万庄小区(苏联援助)上海曹阳新村、北京三里屯幸福、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
中央政府提出“先生产,后生活”发展策略,技术上受苏联的影响;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严重的苏联的影子。
比如: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模式,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院落布置,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这种组合形式的院落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但由于过份强调对称,或“周边式”布局造成许多死角,不利通风和日照,居住条件恶化。
北京的百万庄小区是当时苏联援建的,充分表达了这个特点。
但是,由于当时居住面积标准的限制,在诺大的套型里只能多户合住的形式,卫生间和厨房的合用为邻里制造了很多的矛盾,被美其名曰:“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
因当时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建造了一批工人住宅区,如上海曹阳新村、北京幸福村,住户采用了集成居住的模式,与此同时发展了50年代后期居住小区规划理论。
小区的规模比街坊大,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配套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
1960-1969代表性住宅:
大庆的干打垒、百万庄简易楼(夕阳红)、筒子楼住宅,闵行一条街
因为受到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国民经济受到大的破坏,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受到很大的影响,住房困难成为突出问题。
在全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等口号推动下,群众想出了种种办法,降低造价,减少钢材水泥的用量,形成了一批简易楼、竹筋楼、筒子楼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类型,出现了两把锁住宅、合用厨房,公共厕所等的住宅形式,居民的居住质量降低到了极限。
在规划方面,60年代初,运用“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新村中心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用以体现社会主义好的城市风貌。
由于“先成街”的片面性,有的城市小区只成了街,而未成坊,形成了“一张皮”局面。
著名的有上海的闵行一条街、天山一条街。
1970-1979代表性住宅:
前三门大街住宅、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全国经历十年桎浩的住宅建设几乎停滞的状况下。
北京发动了“前三门大街”住宅复兴工程,工人设计队伍开进工地主宰了工程建设。
第一次尝试了用高层住宅技术的大批量建造生产方式。
在全部26栋楼的规模下,采用了大模板现浇、大板结构、内浇外板结构等工业化的施工模式,展示了文化革命以后的城市和住宅技术发展动力。
以此带动了全国工业化、标准化,模数化的探讨,工业化住宅逐步形成高潮。
在规划设计上,70年代后期发展,根据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开始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建设模式。
小区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980-1989代表性住宅:
清华花园住宅(吕俊华教授);全国三个试点小区建设(济南、天津、无锡)
从1982年开始由建筑学会牵头组织全国设计竞赛,对当时的建设标准进行试探型设计,取得了较好效果,之后中国建筑标准所在以后的五个年头中几乎每年都推出住宅设计竞赛,包括:我心目中的家;国际住房年;砖混住宅体系化等主题化的全国范围的设计竞赛;通过竞赛开拓了思想,打破了多年的禁固,开始在设计战线中提倡创新,推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人才。
清华吕教授的花园住宅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同时,由于对工业化和模数化的要求作品中不乏出现了很多的标准化设计和灵活住宅的设计,引领了住宅的深层次的发展。
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开展以三个试点小区建设(济南、天津、无锡)为主的“全国住宅建设试点小区工程”,。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规划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质量、四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推动我国住宅建设科技的发展。
在各方面取得了成就。
这个阶段居住区规划普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开始注意组群组合形态的多样化;组织多种空间;三是较注重居住环境的建设;空间绿地和集中绿地的作法,受到普遍的欢迎。
1990-1999代表性住宅:
石家庄联盟小区小康住宅;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
1992年建设的石家庄联盟小区的小康住宅试点项目,在当时取得了轰动的效应。
短时间有十万人参观,被誉为典范和楷模;小康住宅从起居厅的启用、入门玄关、储存空间、成套厨卫,等显示出的公私分区、干湿分区、动静分区等注重功能关系特色赢得了广大欢迎,也为设计人员树立了样板。
当时,担任建设部部长的叶如棠在看了利用屋顶做成的跃层式住宅后,夸奖说:这不就是空中别墅吗!
90年代开始的小康住宅研究是我国与日本JICA合作项目。
历时五年,从编制小康住宅标准、小康居住行为模式。
小康产品系列、小康厨卫定制研究、小康住宅体系化设计、小康模数协调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提出了小康住宅“十条标准”。
直到目前小康的设计理念和功能原则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2006年开始小康住宅被国家科技委列入“国家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成为十大重点科技产业工程,小康住宅的影响力大涨。
可惜这样的“国宅式的品牌”没能坚持下来。
“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使我国住宅建设和规划设计水平,跨入现代住宅发展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康住宅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贯彻到小区规划设计整个过程中。
“小康住宅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导则”,作为指导小区的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文件,主要创新点和成就为:
1.突出以“社区”建设作为小区规划的深层次发展。
2.打破固式化的规划理念。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从小区规划开始,就引入物业概念,规划设计要保证为物业管理及服务方面提供便利的条件。
2000-2009代表性住宅:
万科情景花园住宅(天津水晶城)、北京锋尚国际、万科产业化住宅(深圳)、从199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商品住宅时代。
住宅建设和商品住宅开发乳脱缰了的野马,发展速度惊人,开放型规划设计模式引入了国外的因素,在形式上和开发模式有众多的突破,使中国住宅打破了封闭式的禁固状态,取得了飞快的发展。
万科情景花园住宅是众多的类型中突出代表,他体现了对人的亲情关怀和主张邻里关系和睦相处的哲学理念,作出了人性的设计。
在立面的处理方面采用了每层变化的多样性,利用简单的材料获得美的享受;在细节的处理上做到了精细化和定制化的目标,产品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万科情景洋房的出现显示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市场化的体现。
市场化可以成就一个产品,但是却不能主导住宅产业化的实施,科技的应用因为成本,因为付出得不到回应而被撂到了脑后,有人统计现时的开发商只有0.2-0.3%认知科技的作用。
北京锋尚国际就是少有的几个开发商之一。
他也是在逼得无奈的情况下吃了螃蟹的,项目从中途改变主意,采用了欧洲流行的“低能耗、高舒适度”技术,获得了产品和市场的两方面的丰收,取得了高利润的成功。
项目的成就造就了市场的影响力,也说明了技术应用的成果。
但是,如此好的成功范例至今仍然推广寥寥,是何原因值得我们大家的思考!
至今的万科出于对国际的深谋远虑,力推的产业化住宅已走过了几年的历程,是成功是失败何以定论,尚需时日。
为何那么艰难,万科的发展缺失了什么?建筑部你应当承担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