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典型案例谈“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从住宅的角度看,这短短60年里从居住模式、住宅的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精神层面对于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进入一个新的居住模式,而是一个变动不已、不断摸索寻找符合时代精神和内容的住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的住宅与特定时代相关联、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相关联、与每个人的人生中某一个具体的阶段相关联。如果说人塑造了住宅、住宅也塑造了人,那么这六十年里,中国人居住的住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各个历史阶段典型住宅的故事串联起来所塑造出的新中国的历史该是什么样呢?通过六个十年的六种典型住宅来讲述新中国的住宅60年,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回答以下问题来寻找能够象征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典型中国住宅。
1949-1959代表性住宅:
百万庄小区(苏联援助)上海曹阳新村、北京三里屯幸福、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中央政府提出“先生产,后生活”发展策略,技术上受苏联的影响;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严重的苏联的影子。比如: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模式,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院落布置,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这种组合形式的院落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但由于过份强调对称,或“周边式”布局造成许多死角,不利通风和日照,居住条件恶化。北京的百万庄小区是当时苏联援建的,充分表达了这个特点。但是,由于当时居住面积标准的限制,在诺大的套型里只能多户合住的形式,卫生间和厨房的合用为邻里制造了很多的矛盾,被美其名曰:“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
因当时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建造了一批工人住宅区,如上海曹阳新村、北京幸福村,住户采用了集成居住的模式,与此同时发展了50年代后期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小区的规模比街坊大,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配套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
1960-1969代表性住宅:
大庆的干打垒、百万庄简易楼(夕阳红)、筒子楼住宅,闵行一条街
因为受到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国民经济受到大的破坏,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受到很大的影响,住房困难成为突出问题。在全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等口号推动下,群众想出了种种办法,降低造价,减少钢材水泥的用量,形成了一批简易楼、竹筋楼、筒子楼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类型,出现了两把锁住宅、合用厨房,公共厕所等的住宅形式,居民的居住质量降低到了极限。
在规划方面,60年代初,运用“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新村中心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用以体现社会主义好的城市风貌。由于“先成街”的片面性,有的城市小区只成了街,而未成坊,形成了“一张皮”局面。著名的有上海的闵行一条街、天山一条街。
1970-1979代表性住宅:
前三门大街住宅、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全国经历十年桎浩的住宅建设几乎停滞的状况下。北京发动了“前三门大街”住宅复兴工程,工人设计队伍开进工地主宰了工程建设。第一次尝试了用高层住宅技术的大批量建造生产方式。在全部26栋楼的规模下,采用了大模板现浇、大板结构、内浇外板结构等工业化的施工模式,展示了文化革命以后的城市和住宅技术发展动力。以此带动了全国工业化、标准化,模数化的探讨,工业化住宅逐步形成高潮。
在规划设计上,70年代后期发展,根据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开始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建设模式。小区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980-1989代表性住宅:
清华花园住宅(吕俊华教授);全国三个试点小区建设(济南、天津、无锡)
从1982年开始由建筑学会牵头组织全国设计竞赛,对当时的建设标准进行试探型设计,取得了较好效果,之后中国建筑标准所在以后的五个年头中几乎每年都推出住宅设计竞赛,包括:我心目中的家;国际住房年;砖混住宅体系化等主题化的全国范围的设计竞赛;通过竞赛开拓了思想,打破了多年的禁固,开始在设计战线中提倡创新,推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人才。
清华吕教授的花园住宅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同时,由于对工业化和模数化的要求作品中不乏出现了很多的标准化设计和灵活住宅的设计,引领了住宅的深层次的发展。
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开展以三个试点小区建设(济南、天津、无锡)为主的“全国住宅建设试点小区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规划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质量、四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推动我国住宅建设科技的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成就。
这个阶段居住区规划普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开始注意组群组合形态的多样化;组织多种空间;三是较注重居住环境的建设;空间绿地和集中绿地的作法,受到普遍的欢迎。
1990-1999代表性住宅:
石家庄联盟小区小康住宅;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
1992年建设的石家庄联盟小区的小康住宅试点项目,在当时取得了轰动的效应。短时间有十万人参观,被誉为典范和楷模;小康住宅从起居厅的启用、入门玄关、储存空间、成套厨卫,等显示出的公私分区、干湿分区、动静分区等注重功能关系特色赢得了广大欢迎,也为设计人员树立了样板。当时,担任建设部部长的叶如棠在看了利用屋顶做成的跃层式住宅后,夸奖说:这不就是空中别墅吗!
90年代开始的小康住宅研究是我国与日本JICA合作项目。历时五年,从编制小康住宅标准、小康居住行为模式。小康产品系列、小康厨卫定制研究、小康住宅体系化设计、小康模数协调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提出了小康住宅“十条标准”。直到目前小康的设计理念和功能原则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小康住宅被国家科技委列入“国家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成为十大重点科技产业工程,小康住宅的影响力大涨。可惜这样的“国宅式的品牌”没能坚持下来。
“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使我国住宅建设和规划设计水平,跨入现代住宅发展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康住宅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贯彻到小区规划设计整个过程中。“小康住宅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导则”,作为指导小区的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文件,主要创新点和成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