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作业布置:
1.阅读理解练习: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仔细阅读并理解其内容,回答相关问题,以加深对古诗词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和鉴赏能力。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短文,可以是一篇赏析、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讨论与反思:要求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并撰写一篇反思报告,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通过学习《念奴娇过洞庭》(1),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领会古诗词的美学特点,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同时,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能够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念奴娇过洞庭》(1)的诗意和美学特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古诗词的美学特点,包括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等方面。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把握诗中的景、物、人、情,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审美情感。
(2)鉴赏《念奴娇过洞庭》(1)的艺术特色:本节课的重点还包括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文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讨论,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韵律节奏等,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分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
-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借助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文的意境;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面对枯燥的课本和考试的压力,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将分享一份针对高中生的古诗阅读部分教案范本,以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这份教案中,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与韵味,掌握基本的古诗词阅读技巧,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作。
接下来,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可以选择不同朝代、风格各异的古诗词,如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静夜思》等,这些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注重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的结合。
通过讲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作者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句的理解与感受,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古风音乐、相关画作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此外,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还可以通过口头报告、诗词朗诵会等形式,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更能激励他们深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属于自己的诗句,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最后,教师应当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既有趣又有效。
总的来说,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古诗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未来的人生旅程增添一份诗意。
这份教案范本只是一个起点,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声声慢》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
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
酒入愁肠愁更愁。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
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声声慢》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 《声声慢》
Hale Waihona Puke 名称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
诗歌诵读的指导。
教材分析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
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
孤高的灵魂。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
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
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
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学生学习 能力分析
1、古诗词的背诵以及解读 2、理解本首词相关的高考考点 3、学会解读古诗词
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 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四)完成导学案中的训练案部分 1、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 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 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 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十四个叠字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 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毛泽东,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李白,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荆轲刺秦王》)。
第三章:《登高》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杜甫,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登高》)。
第四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素材整理]“温柔敦厚,诗教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
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
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
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
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
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登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登高》的诗意,背诵这首诗。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登高》这首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登高》,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诗意解析文章。
第二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豪放洒脱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背诵这首词。
2. 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词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写一篇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解析文章。
第三章:《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古诗词诵读文本情境教学例析——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
教学·现场古诗词诵读文本情境教学例析———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文|赵曼情境教学是教师以满足教学需求为立足点,根据文本创设直观具体、富有感情的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诵读”的教学内容应当怎样编排?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加亲近诗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文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重点探究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因声求气,并通过“读”“品”的方式,体会到“诗”的意境。
【课例内容】“跨越时间的维度,以诗句、词阕蕴藏千年诗韵”,《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方式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今天,这一形式的活动来到我们身边了,同学们可选择《念奴娇·过洞庭》的“经典传诵人”或“经典品读人”身份,来一个《经典咏流传》的校园版本。
▲任务一:诵读经典,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是一位古诗爱好者,也是本次的朗读嘉宾,我为您朗诵《念奴娇·过洞庭》。
活动1:举行“诵读人”碰头会。
邀请朗诵嘉宾讲述他们的创作历程,例如,怎样为诗歌伴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呈现,也可以就一到两个句子的处理进行交流。
示例:①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眼前水域面积很辽阔,因而语气可以舒缓一点,重音是“更”字,这个“更”,有强调的作用。
)②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空间大小有区别,因为第一句江面空阔,第二句扁舟微小,因而在诗句处理时有区别,前一句处理急重,后一句和缓。
)③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此句高远,慷慨激昂,声线雄浑,要格外注重“尽”和“细”这两个字的语气,一个加重,一个减轻。
)方法归纳:“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古人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放声吟诵中体悟诗歌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找到进入诗歌内在世界的路径。
活动2:我的经典传诵时刻,请经典传诵人进行朗诵。
▲任务二:品读经典活动1:本次节目采取问卷形式了解观众对本诗的疑惑,品读嘉宾可对其中的一些话题分享自己的品读思考。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1)部编版必修上册
(二)拓展建议
1.深入研究古诗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古诗词,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提升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创作古诗词: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古诗词,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1. 重点知识点:
①《静女》的作者背景:李清照,宋代女诗人。
②《静女》的创作年代:宋代。
③《静女》的诗歌背景: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2. 关键词:
①《静女》
②李清照
③宋代
④爱情
3. 关键句:
①《静女》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②《静女》展现了宋代女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③《静女》通过描绘美好的爱情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4. 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愿意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拖延完成作业的情况,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简要回顾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2. 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和解读诗歌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1)古诗词朗读和背诵: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静女》,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
(2)古诗词解析:要求学生对《静女》进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解析能力。
(3)古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古诗词评论:要求学生撰写对《静女》的评论,通过分析和评价古诗词作品,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
教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指定的古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升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衣:《诗经》中的一首战歌,表达了战士们英勇战斗、团结一心的精神。
2. 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创作的脍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描绘了春江美景和游子思乡之情。
3. 将进酒:唐代李白创作的豪放派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背诵指定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心得体会。
4. 实践法: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相互评价、反馈,提高朗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本节课将学习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诗词:分析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3. 示范诵读: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心得体会。
5. 实践演练: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相互评价、反馈,提高朗诵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诵读展示:学生上台展示诵读,评价其发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古诗词的背诵和文学鉴赏练习。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词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邀请诗人讲座:邀请本地诗人或专家来校讲座,分享诗词创作经验。
3. 参观文化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古代诗词鉴赏》教案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古代诗词鉴赏》教案导语:本教案是为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古代诗词鉴赏》设计的教学方案。
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该教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安排,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3.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4.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巧;3.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4.名篇赏析和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包括:1.课前导入:通过讲解古代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2.课堂讲授:通过诗词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讲解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巧;3.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思维能力;4.名篇赏析:以中国古代名篇为例,展示古代诗词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5.课后作业:布置作文或诗词创作任务,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古代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鉴赏和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江城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阅读
《江城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阅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江城子》的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江城子》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3)能够解读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领会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句的韵律和结构,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词中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江城子》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江城子》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领会《江城子》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隐喻和象征的解读。
2. 古典诗词创作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和《江城子》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句,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句中的隐喻、象征和意境。
5. 案例分析:分析《江城子》的语言特色和创作方法。
6.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古典诗词。
7.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江城子》,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并欣赏《江城子》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尝试创作一首古典诗词,体现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4. 阅读其他苏轼的诗词,了解其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江城子》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句理解、意象分析、创作练习等。
3. 小组讨论观察:评价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以《江城子》为例,深入剖析诗句的内涵和创作技巧。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发现问题,自主寻找答案。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江城子》相关资料及注释。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
2. 通过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4. 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和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衣》:学习并背诵《无衣》,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春江花月夜》:学习并背诵《春江花月夜》,欣赏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将进酒》:学习并背诵《将进酒》,分析诗中的豪放情怀,感受诗人的豁达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古诗词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诗的背景、意象、寓意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 诵读法: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记忆效果。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古诗词的重要性和价值。
2. 讲解《无衣》:解读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诵读《无衣》: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4. 分组讨论:《无衣》的诗意和情感表达,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无衣》的教学内容,布置作业:背诵《无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诵读效果:检查学生对《无衣》的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效果和诵读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无衣》的理解和感悟,评价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离骚》:学习并背诵《离骚》,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分析诗人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
2. 《氓》:学习并背诵《氓》,通过诗中的叙事和抒情,理解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古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意象等,让学生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知识,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无衣:理解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春江花月夜:欣赏诗中的美景描绘,理解诗人的感慨和哲思,学习诗中的对仗和韵律。
3. 将进酒:领会诗中的豪放情怀,分析诗中的象征和寓意,掌握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诗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分别对每首诗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针对每首诗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
4.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对本节课学习的每首诗进行阅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通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解析、修辞手法的识别以及审美情趣的展现,评价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调查报告,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便于学生查阅和理解。
2. 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历史背景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朗诵音频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组织一次音乐欣赏活动:可以邀请专业音乐家或者音乐教师,为学生举办一场箜篌音乐音乐会或者讲座,让学生亲身体验箜篌音乐的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开展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参加文学创作比赛,如写一首以音乐为题材的诗或者短文,通过创作过程提升对音乐描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重点:
1. 诗句的意境感受:《李凭箜篌引》通过抽象的文字描绘音乐,学生需理解诗句与音乐之间的联系,感受诗句中的意境。
2. 文学与文化知识:理解诗中箜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它在古代音乐中的独特地位。
难点:
1. 诗句的深层含义: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学生需要解读其深层意义。
2. 文学创作技巧:如何借鉴诗中的创作手法,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
- 诗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诗歌具有更深的意义,增强了音乐描写的感染力。
- 音乐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宫廷音乐和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艺术性和趣味性:
- 板书设计采用音乐符号和图案,如五线谱、音符等,以增强艺术性。
- 板书设计中融入音乐元素,如箜篌的图片或模型,以增加趣味性。
-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箜篌音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李凭箜篌引》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箜篌的声音和表现音乐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本诗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文学素养的好材料。此外,诗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分析和创作,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诗词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高中诗词表现手法赏析教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赏析,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我们将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为案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详细解析每首诗的内容和形式,点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例如,在《静夜思》中,我们可以分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的意象美。
诗人通过“明月光”与“地上霜”的比喻,既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又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春望》中,杜甫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慨。
这里的“国破”与“山河在”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历史的沉重感,也有自然的生机勃勃。
通过对这种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互动式教学。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点评时,不仅肯定学生的见解,还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拓宽思路。
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
比如,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词,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并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
这样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古诗词的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古诗词学习,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的产生与发展1. 了解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习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第二单元:诗歌的韵律与节奏1. 学习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韵美。
2. 分析诗歌的韵脚、韵律类型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鉴赏方法。
2. 采用诵读法,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的特点、魅力。
四、教学步骤1. 诗词的产生与发展:讲解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2. 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学习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韵美,分析诗歌的韵脚、韵律类型及作用。
3. 诗词鉴赏:通过对具体诗词的鉴赏,使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 诗词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课堂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拓宽知识视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诗词诵读能力:通过课堂诵读,检查学生的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诵读能力。
2. 学生诗词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 学生诗词创作能力: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2. 参考书籍:《古诗词鉴赏》、《中国古代诗词选读》等3. 网络资源:古诗词网站、诗词鉴赏博客等4. 音频资源:古诗词诵读音频、古筝音乐等5. 视频资源:古诗词朗诵视频、诗词解读视频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2课时2. 第二单元:3课时3. 诗词鉴赏:4课时4. 诗词创作:2课时5. 课堂讨论与交流:每课时预留10分钟八、作业与练习1. 诵读作业:每天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诵读,注意把握韵律和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
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
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
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
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
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
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
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