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六次双周考试题

合集下载

2021-2022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1-2022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1-2022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0 分)1.(3分)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①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qiāng hÀi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②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sǒng yǒng下“豁哪唧”地歌唱。

(铁凝《哦,香雪》)③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xiÀxì。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2.(7分)默写填空。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雄伟形势的句子是“,”。

(2)曹操《短歌行》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表达尽可能多地招纳人才的句子是“,”。

(3)《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

(4)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5))《赤壁赋》中,客人运用比喻,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

(6)姚鼐登上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天空,描写这一景象的两句是“,”。

(7)《虞美人》一词,通过永恒自然和沧桑人事的的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的句子是“,”。

3.(3分)根据以下材料,分条概括开展“天宫课堂”的重要意义。

12 月 2 日,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表示,中国首个空间科学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亮相,以展示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能。

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太空授课将面向全球直播。

这是时隔 8 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作为一个国家空间实验室,空间站也是一个重要的太空科学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它的特殊优势是让公众,特别是让青少年继承并发展科学精神,吸引他们关注太空航天事业。

2013 年 6 月 20 日,宇航员王亚平在宇航员聂海胜和张晓光的帮助下开展了第一堂太空课。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2021-2022学年江西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日前,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在京成立,标志着网络文学学科建设迈出一大步。

听到网络文学研究室成立,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为之一振。

十几年前,他刚研究网络文学时,有人讥笑他“不务正业”。

后来,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壮大,人们也改变了看法。

“现在很多人跟我说,你选择了一个好方向。

”周志雄说。

20多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存在。

有评论认为,网络文学的崛起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的第二次起航”,是“跨世纪的大转折”,是“中国文学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5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2253万,占网民整体的53.2%;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5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2527万,占手机网民的51.4%。

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网络文学评论研究也得到切实重视,评论队伍继续壮大,研究阵地持续扩充。

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等也将重点课题给予网络文学研究项目。

网络作家齐橙也深有感触:“网络文学很早就进入了学术场,很多高校也成立了网络文学研究机构,但是网络文学研究整体偏弱,甚至在不少人眼里,网络文学研究仍然是另类,这显然跟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不匹配。

它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研究机构去带动和引领。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写出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

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

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

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

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

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至于北单于不知所终。

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

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

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国卷)语文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国卷)语文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国卷)语文绝密★启用前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国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推动世界从互联网信息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影响。

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将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强大新动能,从而让人类社会实现创新式发展。

从科学层面看,人工智能跨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具有高度交叉性;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包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极强专业性;从产业层面看,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具有内在融合性;从社会层面看,人工智能给社会治理、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带来新的影响,具有全面渗透性。

可以预见,通过科学研究的牵引、应用技术的交叉,人工智能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创新式发展。

人工智能为人类认识世界引入新范式,增强科学发现能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相关学科不断交叉融合、遵循不同范式的过程。

从符号主义、逻辑推理、知识工程到连接主义,从大数据驱动小任务到小数据驱动大任务,从神经形态类脑智能到量子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的新范式不断增强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传统的科学研究引入新范式后,研究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人工智能为人类理解世界创造新工具,提高外界认知能力。

人工智能创造各种技术,帮助人类理解复杂的拥有海量信息的世界。

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感知世界的每一个像素,增强人们观察场景的敏锐度。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深度语义分析,改善人和机器的交流互动环境。

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帮助我们搜集获取海量知识,进而挖掘关系,形成新的知识图谱。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考试试卷6-高一语文试题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考试试卷6-高一语文试题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考试试卷6-高一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 分,共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深邃.(suì) 漫溯. ( shuò ) 沉淀. (dìng) 颓圮.(p ǐ)B. 百舸.争流(kě) 寥.廓(liǎo) 峥嵘..(zhēng róng) 青荇.(x ìng)C. 浪遏.飞舟(è)佝偻..(gōu lóu) 叫嚣.(xiāo) 火钵.(b ō)D. 残羹.(gēng) 长篙.(hāo) 憩.息(qì) 变徵.之声(zhǐ)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A. 浸渍杀戮倾轧殒身不恤B. 踌躇竞然笙萧桀骜不训C.忌殚心菲凌侮切齿抚心D. 寥廓斑阑河泮书生意气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凡在本次仪容仪貌检查中被发现留长发、长指甲或戴首饰的同学,必须在下星期一之前整改好,相关班主任要予以,认真落实。

②当接到《高中生》杂志让我进京参加征文表彰会的通知时,我不住无比喜悦的心情。

③新中国的航天人以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A.敦促遏止艰苦B.敦促遏制艰苦C.督促遏止坚苦D.督促遏制坚苦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矿难发生后,救护部门接到报警,矿山救护车载着医疗人员雷厉风行....地赶到出事现场。

B.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目无全牛....,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要出错。

C.有一种人生如同酒宴,通常是杯盘狼藉....地开头,然后有一个热闹的过程,最后清冷地结束,谁来收拾残局?D.他对自己的主题分析已经入木三分....,有振聋发聩的感觉。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和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常有短,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册每周一练测试题2-高一语文试题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册每周一练测试题2-高一语文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菁.华(qīng)宁.可(nìng)冠.心病(guān)翘.首回望(qiáo)B.吐蕃.(fān)庇.护(bǐ)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C.请帖.(tiě)梵.文(fán)发横.财(hèng)按捺.不住(nàD.链.接(liàn)创.口(chuāng)倒.春寒(dào)拈.花惹草(niān)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我们要重整山河,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北川!此时此刻,北川的恢复重建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对这个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文化的保护也已悄然展开。

D.本次中国古巴女排对抗赛上,因为赛前发烧,赵蕊蕊、冯坤昨天整场比赛作壁上观,代替她们首发的是马蕴雯和魏秋月C.这儿的路很陡峭,空气很挑剔,耸人云霄的大山标志人生的一种高度,风雪垭口不容许生命中的弱者通过。

D.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全面回归和复兴,过去境遇冷落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开始大模大样登上舞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就东海问题重申:春晓油气田完全在中国的主权权利范围内,与共同开发无关;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中方不承认所谓“中间线”的立场没有变化。

B.武汉民航业人士表示,作为首批开放台湾游的13个省市中唯一的中部省份,下一批湖北成为直航点的可能性比较大。

2021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试题(五) 含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试题(五) 含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试题(五)含答案一、语言基础(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葳.蕤(wēi ruí)窈窕..(línɡ..(pái huái) 伶俜..(yǎo tiáo)徘徊pīnɡ)B.箜篌..(kōnɡ hóu) 遗.施(yí)拊.掌(fǔ) 摧藏.(zànɡ)C.否.泰(pǐ) 哽咽.(yè)玳瑁..(zhí..(dài mào) 踯躅zhú)D.鲑.珍(ɡuī) 便.言(pián)晻晻..(yǎn yǎn) 蹑.丝履(niè)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驱使主簿遗弃琉璃 B.裁衣纨素怅然嘻戏C.流苏鸳鸯骢马蒲苇 D.娇逸红罗磐石彷徨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些杂志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胡乱编造一些的消息,这些消息与真相往往相去甚远。

②调查数据表明,我们在服装产业中的发展具有潜力。

长远看来,服装产业发展与战略扩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的过程。

③省就业中心将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再不会出现务工人员、站在桥头的情况。

A.骇人听闻循序渐进风尘仆仆 B.骇人听闻按部就班风餐露宿C.耸人听闻循序渐进风餐露宿 D.耸人听闻按部就班风尘仆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内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大批量进口国外的奶粉再还原成牛奶,致使国内的鲜奶收购价格下降。

B.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党中央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做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C.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严格执行政策,再次明确防止不得恶性抢夺生源。

D.果业部门将重点支持引导果农成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提高生产与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I)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I)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I)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

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

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

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

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

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周测测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周测测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周测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双周练试题

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双周练试题

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双周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目前学界比较集中的意见有“魏晋南北朝说”和“南宋说”两种。

这个问题很值得认真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的问题,更关乎中国文章学的本体特征、文体范围及理论体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

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

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

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用“文章”一词26处,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

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

刘勰《文心雕龙》著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

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

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

在魏晋以前也有不少作品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

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

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

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

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六次双周练试题word版本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六次双周练试题word版本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六次双周练试题考试时间:2016年12月30日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2021-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从灾难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民族。在经历了这场磨难之后,我们必将变得更加坚强,继续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人民日报》文章《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有删减)
8.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胜利,我们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疫情防控阻击,还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
B. 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要深入研究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内的一系列相关制度体系等重大问题。
C. 坚决取缔并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就可以完全补齐公共卫生短板。
C. 文章对现有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的优势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思维。
D. 文章在提出了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的问题后,紧扣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和发挥制度优势等方面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实现公共卫生队伍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3. 以下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B.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 项伯杀人,臣活之。D. 使使以闻大王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项,使动,使……退兵;B项,为意动,以……为迟;C项,使动,使……活下来;D项,使动,使……知道。故选B。

高一语文周考周考六 答案

高一语文周考周考六 答案

高一语文周考六答案一、(48分)1. D (创chuāng伤,褴lán褛。

)2. A (B 紫荆.花 C 巅.峰 D 嫦娥.)3.C(清闲:清静闲暇,清静:安静,不嘈杂;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应用:使用,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的;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

)4.C(A前仰后合:写人的笑容状。

B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或文章有力或深刻。

C数典忘祖: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

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

比喻忘本。

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D诚惶诚恐:应为惶恐不安或惊惶失措。

)5.C (A 应为“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 B.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宾语,应在“学习和使用”后加上“的现象”;D.应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6.B 改《春秋》为《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五经”。

7. D(从对联词性及句意可以作出选择。

B项词性相对,但相比而言,D项更为恰当。

因为上联为“雪花”“雪尽”,下联为“春色”“春回”,B项中,上下联第二字均为“舞”字,这是对联的忌讳。

)8. B二、现代文阅读9.(8分)B F10.(3分)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记忆深处“声音”渺远、新鲜、难忘等特点。

(2分)11.(6分)一步一步勾画出一个冬天傍晚的景象,(2分)为祖母呼唤声的出现铺垫一种寒冷而又黑暗的氛围,(2分)衬托出祖母温情与慈爱。

(2分)12.(4分)两处细节描写的是祖母独特的“呼唤之迹”,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祖母的深挚爱心,(2分)同时又表现了作者对祖母的理解与挚爱。

(2分)13.(8分)①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收纵自如;②照应标题,具体呈现祖母“呼唤”的内容;③标明文章层次,由回忆转到现实,完成立意升华;④突出文章的中心意象,形象化概括文章的主题。

14.(5分)①狼的引入,有阴森的感觉,使本文不同于一般怀念祖母或亲人的文章。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I)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I)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班级、姓名、学号等填写淸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 本试卷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10分。

(一)默写(7分)(每题1分)1、(1),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惯看秋月春风。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请写出骆宾王《在狱咏蝉》的颔联和颈联:,。

,。

(3),佩玉鸣鸾罢歌舞。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阁中帝子今何在,。

(4)杨炯《从军行》中描写景物的两联是:,。

,。

(5)宋之问的《渡汉江》,。

,。

(6)《春江花月夜》默写:春江潮水连海平,。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斜月沉沉藏海雾,。

不知乘月几人归,。

(7)沈佺期《杂诗》,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

(二)文学文化常识(5分)(每题1分)2、(8)欧·亨利,国小说家。

本学期课文《》是他的代表作。

(9)《香菱学诗》中黛玉对香菱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划线的人名分别是、、、、、、。

(10)《促织》一文选自《》,作者蒲松龄。

(朝代)人。

(11)鲁迅所著的《》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专史。

全书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止于,给中国小说的历史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12)罗贯中,名本,号,山西太原人。

《三国演义》全称《》,其创作是根据(人名)的《三国志》等史料进行的文学加工。

二、文言文阅读(30分)(三)阅读下文,完成3——8题(14分)语段1、①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山西省长治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山西省长治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山西省长治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6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

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段考试卷语文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段考试卷语文

2021年高一上学期段考试卷语文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共九大题,29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客观题,共45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 百舸.(ɡě)碣.石(jié)长篙.(gāo)佝偻.(lǒu)B. 坎坷.(kě)诅.咒(zǔ)倾圮.(pǐ)窠.臼(kē)C. 跫.音(qióng)召.唤(zhào)罗绮.(qǐ)梵.语(fán)D. 媛.女(yuàn)霎.时(shà)纤.细(xiān)山脊.(jí)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A. 枯槁干燥青荇依山傍水B. 斑斓暄响帷幕游目骋怀C. 侵蚀踟蹰缥缈凫娜多姿D. 漪沦雾蔼慰藉中流坻柱3. 下列句子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1)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2)舒婷把这种深厚的感情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它方面的特点,认真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 B.品位贯注揣测 C.品味灌注揣摩 D.品味贯注揣测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就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B.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C.这位老人唯一的儿子正值豆蔻年华....,却因盗窃和打架斗殴而被判刑4年。

D.知识要通过学习逐渐积累,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外投资,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子。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6-高一语文试题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6-高一语文试题

2021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6-高一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隽.永(juàn)行.伍(xínɡ)辟.邪(bi)包扎.(zhā)B.摇曳.(yè)躯壳.(qiào)埋.怨(mán)咯.血(kǎ)C.联袂.(mèi)巨擘.(bó)蓦.然(mù)僭.越(jià.n)D.混淆.(yáo)奇葩.(pā)造诣.(yì)熨.帖(yù)2.下列句子中,有关“生”与“身”二字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林的父母在那场空难中幸运身.还,遭遇了终生.难忘的经历。

B.在二次大战中,不少犹太人为了人身.安全,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生.世。

C.虽然出身.不佳,但他仍努力向上,终于获得许多人毕生.难求的工作机会。

D.老李误信算命而自怨身.不逢时,久久抑郁难平,竟因此轻生.,令人惋惜。

3.“阿堵”是六朝以来常见的称代词,犹如现代所说的“这个”。

《世说新语》记载雅尚玄远的王衍不屑讲“钱”字,而称之“阿堵物”,因此后世文人多以“阿堵物”称代钱。

下列句子中,“阿堵”所称代的对象不是..“钱”的一项是(3分)A.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任是亲儿女,还随阿堵..移。

B.莼丝老尽归不得,但坐长饥须俸钱。

此身不堪阿堵..役,宁待秋风始投檄。

C.秀才窃喜,自谓暴富,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

D.顾长康(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4.教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赤壁赋》等课文之后,老师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练习造句。

下列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3分)A.芒果冰滋味甜美、清凉解渴,在炎热的夏天吃一碗,真是令人心凝形释,暑气全消。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21-2022高一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doc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21-2022高一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doc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21-2022高一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一、理解性默写(9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2、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

3、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15分)4、下列各句中,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

②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

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很错误的。

③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

A.口传心授口诵心惟口耳之学B.口耳之学口传心授口诵心惟C.口耳之学口诵心惟口传心授D.口传心授口耳之学口诵心惟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次他在达沃斯讲台的精彩阐述能够增进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了解、支持、认同。

B. 在调查时,湖南大学一位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在湖南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到过可以自由转学的文件。

C. 借助颠覆性手段和阿里巴巴强大的营销能力,天弘增利宝成功实现了以小博大,成为首支国内基金史上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在全球货币基金中排名51位。

D. 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总数尽管跟北京奥运会相比有明显差距,中国体育代表团仍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赞扬。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

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

,。

①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②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③低沉地、悲伤地构成自己的丧歌④在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⑤这种声调,如怨如诉A.④⑤②①③ B.④②①⑤③C.⑤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⑤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021届高一上学期语文周练试卷(2).doc1

2021届高一上学期语文周练试卷(2).doc1

滨江中学2021届高一上学期语文周练试卷(2)考试时间:2018年9月17日命题人:魏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

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

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

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

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

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

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

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

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

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

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

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

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

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六次双周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了超过五千年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艺史上的深根。

而汉字书法所形成的独特艺术,在今天依然能够以其不朽的生命力给现代文艺创作带来启示。

柳公权曾说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因此,在他的《玄秘塔碑》中,每一个字都有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质。

弘一法师晚年以抄经度日,用孩子一样的认真和慎重,不带锋芒,炉火纯青,写字也成为一种修行,虔诚而隽永。

大概很多传世佳作,在其作者创作之初,都只是纯然地注入心血,倾入真情,而未料到其后来的命运。

文艺创作,应该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却不能全然去迎合大众。

在今天的文艺创作中,浮躁之风是蠹虫之一。

创作和名利的因果次序切不可颠倒,若是以名利为先导,以夺人眼球为目的进行文艺创作,那么,其作品最多也只是一时的哗众取宠。

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大概都是来自最真实的生活,寄予了创作者最真挚的情怀。

好的文艺创作,也并非一定是鸿篇巨制,“接地气儿”也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为“正蒙养而裨后学”的《古文观止》确实是古代文言文之集大成者,而叙述魏晋名士轶闻琐事和玄言清谈的《世说新语》却也不失为一部清新脱俗的传世经典。

除了最著名的《兰亭集序》,王羲之留下的字帖,很多都是他日常写给朋友的书信,寥寥数语,短小精悍,字体流畅自在,展现出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奉橘三百枚,霜表降。

未可多得”——《奉橘帖》共十二个字,不加修饰,毫无矫揉造作,却是字字可圈可点。

张旭的《肚痛帖》也仅仅记载了一件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的琐事:“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如何为计,非临床。

”这篇一气呵成、放纵恣肆的草书,却成了传世佳作。

正是因为这些诙谐可爱、平易近人、不同于“文以裁道”和“九成宫”楷的文风和字体,才有了中国文艺史的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若论创作技巧、伟大的艺术家大概都有过对生活最深的感触和体察。

《新唐书·文艺传》中记裁,公主出行时,车马行人争抢避让,复又匆忙腾挪,张旭从中领悟到了书法的用笔和意趣,又从高低有序、忽远忽近的吹打鼓乐声中领悟到书法的缓急和节奏。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将汉字笔画拆开,主张从自然的观察中洞悉书法的真谛:“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

蒋勋先生在《汉字书法之美》一书中就这样评价《笔阵图》:“它也是美学上很基本的感觉教育,使从事任何创作途径的人,不管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都可以互通。

先回归自身,开发了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丰富了身体的感觉,创作的能量自然源源不绝,”也许,抛开创作本身,屏息凝神地去体悟与感知,才能触碰到艺术的真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艺创作,应该服务于人民群众,但是不能全然去迎合大众。

B.以名利为先导,以夺人眼球为目的进行文艺创作,其作品往往也只是一时的哗众取宠。

C.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将汉字笔画拆开,主张从自然的观察中洞悉书法的真谛。

D.文艺创作者抛开创作本身,屏息凝神地去体悟与感知,才能触碰到艺术的真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因为传承超过五千年,所以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文艺史上的深根。

B.浮躁之风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C.《世说新语》叙述魏晋名士轶闻琐事和玄言清谈,却也不失为一都清新脱俗的传世经典。

D.张旭从对生活的感悟和体察中领悟到了书法的用笔和意趣、缓急和节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汉字书法所形成的独特艺术在今天依然能够以其不朽的生命力给现代文艺创作带来启示。

B.王羲之留下的《兰亭集序》寥寥数语,短小精悍,字体流畅,展现了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C.正是因为诸多不同的文风和字体,才有了中国文艺史的包罗万象,蔚为大观,D.蒋勋先生认为艺术是相通的,丰富个体的各种感觉,创作的能量自然源源不绝,(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周国华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

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

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

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

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

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

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

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

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

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

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

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

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

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

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

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

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

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

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

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

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

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

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

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

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

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

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

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写赤脚医生甚至县医院的医生都治不了“我妈”的病,体现其病情的危重,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和老中医这一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老中医给“我妈”看病后,看中了“我妈”当年作为嫁妆的一个花瓶,要用它作为医药费的抵押,“我妈”却说不值钱、不实用,不好意思抵给老中医。

C.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D.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使故事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同时,作为主角,“我”也表现出强烈的孝心和感恩图报等性格特点。

5.小说最后以对老中医家中题有”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6.“我”对老中医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袁隆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

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了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

”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

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

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

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1992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次座谈会的报道。

会上,一些权威人士大肆斥责杂交水稻,称其为“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他的同事、学生都让他声明反驳,他说:“没事,会解决的。

”他心想,事实胜于雄辩。

几个月后,江西省副省长舒惠国来访,直截了当地问他报纸报道是否属实,舒惠国对他说:“那些言论让群众产生了困惑,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种植杂交水稻。

我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这是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

不久,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声明“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

xx秋天,安徽蚌埠等地的近万亩“两优0293”(超级稻品种)出现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

一时间,对超级稻的质疑甚嚣尘上,“超级稻稻种严重过剩”“超级稻口味品质不佳”等话题在网上流传。

本性里,他愿意安之若命,上世纪60年代刚做杂交水稻时被人揶揄理论不对,“文革”期间甚至遭遇秧苗全部被毁,都鲜少与人争论,觉得“做好研究才最重要”;但现实是,他不得不出来反驳,因为袁隆平早已经不是独属于个人的袁隆平了,他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