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复合材料的强韧化及机理研究
MoSi2
Vo i c mp c en o c e p c i ey b i e d p r il .I i t d o tt a i d n u h ea i n lS2 o a tr i f r e r e t l y wh s ra a t e d s v k n cs ti p n e u h t n ig o tt e r lt 一 So f o
用 。文 章 最 后 指 出 , 建立 相成 分与 性 能 的对 应 关 系有 助 于 工 艺 优 化 及 其 系 统 性 研 究 。 关键词 金 属 间化 合 物 强 韧 化 裂 纹 反 射 晶界 钉 扎 复 合 材 料
中图分类 号: 1 64 2 TG 4 . 1
文献标识码 : A
; a e . I s p i td o t t a o o i y t e i i e fc ie wa o i r v h lv t d t mp r t r p p r t wa o n e u h t c mp st s n h ss s f t y t mp o e t e ee a e e e a u e e e v
1 1
,
同制 备技 术及 特点 。
表 1 几种高 温材料的性能
新 型 C/ C复 合 材 料 具 有 优 良 的高 温 强 度 , 但
抗 氧化 【 ; 然金属 铝化 物 ( 2虽 N卜 A , —A ,e lTi lF
等系 ) 有 良好 的抗 氧 化 性 和 低 的 密 度 优 势 , 具 生TiA 及其 复合 材料 已可 以代替 Ni 超合 金 , 3I 基 使 用 温度并 无 明显提 高 。 K. u dc a B n sh h等对 高 于 15 0℃氧 化 气 氛下 具 0 蓝 潜力 的材 料进行 了遴选 , 果见 表 13: 用 结 1 】 可 以 看 出 SC 和 Mo i i S2是 最 佳 备 选 材 料 。
多尺度双结构Al3Ti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强韧化机理
多尺度双结构Al3Ti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强韧化机理多尺度双结构Al3Ti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强韧化机理摘要: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铝基复合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以铝为基体,采用多尺度双结构Al3Ti颗粒增强技术制备了铝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强韧化机理。
通过SEM、TEM、XRD等手段对制备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
结果显示,多尺度双结构Al3Ti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和韧性,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复合材料;Al3Ti颗粒;多尺度结构;强韧化机理1. 引言铝及其合金是重要的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然而,纯铝的力学性能有限,不适合于高强度和高刚度的要求。
为了提高铝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增强方法,其中包括颗粒增强、纤维增强等。
2. 实验方法本实验所使用的原料包括纯铝粉、TiH2粉末和纳米Al3Ti颗粒。
首先,将纯铝粉和TiH2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在氩气保护下进行球磨。
然后将球磨后的混合粉末与纳米Al3Ti颗粒进行干法混合,并在精细球磨机中继续球磨。
最后,将球磨后的混合粉末放入真空感应熔炼炉中,在熔炼温度下进行熔炼,得到Al3Ti颗粒分散均匀的铝基复合材料。
3. 结果与讨论通过SEM和TEM观察,发现制备的铝基复合材料中Al3Ti颗粒分布均匀,呈现多尺度双结构。
XRD分析结果显示,Al3Ti颗粒的晶体结构与单晶体相同。
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多尺度双结构Al3Ti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和韧性。
其强韧化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Al3Ti颗粒的强化效应Al3Ti颗粒在铝基复合材料中具有很高的强化效应。
其颗粒形态可以有效阻碍晶体的滑移和蠕化,提高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
3.2 多尺度结构的协同效应本实验中采用了多尺度结构的Al3Ti颗粒增强技术,通过控制颗粒大小和分布范围,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ECAP挤压亚共晶Al-Mg2Si原位复合材料强韧化研究》范文
《ECAP挤压亚共晶Al-Mg2Si原位复合材料强韧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金属材料,其强度和韧性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
原位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金属材料,其优良的性能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铝基合金中的亚共晶Al-Mg2Si复合材料因其在力学性能、耐腐蚀性以及高温稳定性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已成为众多研究的热点。
本篇论文将重点研究ECAP挤压对亚共晶Al-Mg2Si原位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效果。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材料选择实验选用亚共晶Al-Mg2Si合金作为研究对象,该合金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较高的力学性能。
2. 实验方法采用ECAP挤压技术对亚共晶Al-Mg2Si合金进行处理,观察其组织结构变化和力学性能变化。
同时,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挤压后的材料进行微观结构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组织结构变化经过ECAP挤压处理后,亚共晶Al-Mg2Si合金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金属晶粒明显细化,且呈现出更为均匀的分布状态。
此外,Mg2Si相在基体中的分布也更加均匀,这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2. 力学性能分析经过ECAP挤压处理后,亚共晶Al-Mg2Si合金的强度和韧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为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以及延伸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这表明ECAP挤压技术可以有效地强韧化亚共晶Al-Mg2Si原位复合材料。
3. 微观结构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ECAP挤压过程中产生的剪切带和孪晶等微观结构对材料的强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微观结构可以有效地阻碍位错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此外,均匀分布的Mg2Si相也能有效地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四、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ECAP挤压技术可以有效地强韧化亚共晶Al-Mg2Si原位复合材料。
通过组织结构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发现ECAP挤压处理后的材料具有更细小的晶粒和更为均匀的微观结构,这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纳米颗粒和第二相协同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组织调控及强韧化机理
纳米颗粒和第二相协同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组织调控及强韧化机理1. 引言好吧,咱们今天聊聊一个看似高大上的话题:镁基复合材料。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它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调料,能够把原材料调配得更美味,更具竞争力。
镁,作为一种轻金属,早就被广泛应用了。
但是,单靠镁,力气有点小,强度也不够。
这里就得引入我们的主角——纳米颗粒和第二相!这俩家伙可谓是镁基复合材料的“黄金搭档”,今天就让我们好好聊聊它们是怎么“打怪升级”的。
2. 纳米颗粒的神奇之处2.1 纳米颗粒的引入首先,我们得明白,纳米颗粒可不是普通的小颗粒,它们的尺寸小得令人咋舌,通常在一纳米到几百纳米之间。
想象一下,像沙粒一样的小东西,但它们的表面积可大得多,像是把一整片面包压成了小面包屑,结果更容易吸引“吃货”。
在镁基复合材料中,加上这些纳米颗粒,就像是给镁注入了一股强心剂,不仅提高了强度,还提升了韧性,真是一举多得。
2.2 纳米颗粒的作用机制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这些纳米颗粒的工作方式。
你可以想象,纳米颗粒在镁的基体中,就像是顽皮的小精灵,四处游荡,给材料提供了强度和稳定性。
当外力作用在材料上时,纳米颗粒会迅速分散这个力量,就像足球比赛中的后卫,守住了球门,防止了损坏。
而且,它们还能阻止材料内部的裂纹扩展,真是个绝妙的防护高手。
3. 第二相的协同效应3.1 第二相的引入好了,除了纳米颗粒,第二相也是个重要的角色。
这一角色可能是氧化物、碳化物或其他什么神秘的物质,关键是它们能和镁基体形成一种有趣的“化学反应”。
想象一下,镁和第二相就像一对欢喜冤家,相互作用,互相促进,让整个材料的性能大大提升。
3.2 协同增强的机理说到这里,我们得谈谈这个“协同”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相就像是个可靠的搭档,它们和镁基体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固的网络。
当压力袭来时,第二相不仅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还能增强其抗冲击性。
就像一场打斗,两个拳手配合默契,一个出拳,一个防守,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梯度界面及强韧化机制研究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梯度界面及强韧化机制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梯度界面及强韧化机制的研究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梯度界面是指两种互不相容或具有差异性质的物质之间逐渐过渡的界面,在这个过渡区域内,一些特殊的效应和现象被引入,从而显著改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功能特性。
而强韧化机制则是指通过改变材料内部结构和微观组织,使其在受力条件下能够更加耐用、抗损伤,并展示出优异的力学性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梯度界面及强韧化机制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其重要性。
接着,在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梯度界面的定义与特点、生成方法以及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第三部分将着重探究强韧化机制的重要性和意义,对其分类与原理进行解析,并总结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地,第四部分将探讨梯度界面与强韧化机制之间的关联研究,包括梯度界面对强韧化机制的影响分析、梯度界面优化设计策略与方法的探讨,以及结合梯度界面和强韧化机制的新材料开发前景展望。
最后,在第五部分将总结文章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梯度界面及强韧化机制在材料科学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案例进行归纳整理和深入解析,探讨梯度界面与强韧化机制之间的关联性,并为未来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科研人员对于该领域的重视,促进领域内各方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
2.梯度界面研究:梯度界面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材料之间的过渡区域,其中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等在空间上呈现出逐渐变化的趋势。
梯度界面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点,使得材料具备优异的性能和功能。
本节将探讨梯度界面的定义与特点、梯度界面的生成方法以及梯度界面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案例。
2.1 梯度界面定义与特点:梯度界面是由两个或多个相邻材料之间形成的一个连续过渡层。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韧化基本原理
材料的强韧化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韧化机理
(1) 相变增韧 ZrO2陶瓷中四方相的ZrO2向单斜相的ZrO2转变,伴 随有体积膨胀。当有较大外应力作用时,基体的约束 作用减弱,促进相变,会引发微裂纹,从而消除应力 集中,吸收了主裂纹扩展的能量,提高断裂韧性。
一、金属材料的韧化原理
材料的韧性是强度和塑性的综合体现
改善材料的韧性的基本途径
1 减少诱发微裂纹的组成相 2 提高基体的塑性 3 增加组织的塑性形变均匀性(减少应力集中) 4 避免晶界弱化,防止裂纹沿晶界的形核和扩展
材料的强韧化
5 强化同时的增韧
(1)位错强化与塑性和韧性 位错密度升高会提高强度而降低塑性和韧性。可 动的未被锁住的位错对韧性的损害小于被沉淀物 或固溶原子锁住的位错。故提高可动位错密度对 塑性和韧性均有利。
(4)沉淀相颗粒与塑性
沉淀颗粒会通过弥散强化提高基体的强度和硬度, 但可能会明显降低塑性和韧性。尤其,条带状、片 状析出物,以及沿晶界网状析出的沉淀相,均显著 降低材料塑性。 减少沉淀相的析出数量,改善沉淀相的形状和分布 状态,可改善材料塑性。
材料的强韧化
二、高聚物的韧化原理
(1) 增塑剂与冲击韧性 添加增塑剂使分子间作用力减小,链段以至大分子 容易运动,使高分子材料的冲击韧性提高。
材料的强韧化
(3)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 位错强化作用
(4)可动位错缓解局部应力集中, 延缓裂纹产生, 塑性和韧性
(5)残余奥氏体薄膜阻挡裂纹扩展, 塑性和韧性
材料的强韧化
二、高分子材料强韧化的例子 三、陶瓷材料强韧化的例子
Al2O3-ZrO2 +Y2O3 (ZTA)陶瓷材料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强韧化机制的评述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强韧化机制的评述
1. 晶须增韧化技术是什么?
晶须增韧化技术是一种将晶须材料引入到基础材料中的技术,通过晶须的固定和增长,改善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韧性。
2. 什么是陶瓷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以陶瓷为基础材料,通过添加其他强化材料来提高其性能,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温耐性、耐磨损等特点。
3. 强韧化机制是如何发生的?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主要是由晶须与基础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晶须可以在材料中分散均匀,形成纤维状结构,避免裂纹扩展,增加其韧性。
同时,晶须具有很高的强度,它与基础材料之间的化学结合可以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
4. 晶须增韧化技术的优点是什么?
晶须增韧化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材料性能的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材料韧性,增强抗裂性;
(2)增加材料强度,提高其耐久性;
(3)降低材料疲劳度,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5. 晶须增韧化技术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晶须增韧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复合材料的制备中,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1)汽车工业——制备高硬度、高温度下可靠的发动机零件、制动系统;
(2)电子工业——制备高强度、高温度下可靠的电子陶瓷;
(3)航空航天工业——制备高强度、轻质、高温度下可靠的航空材料。
6.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往以下方面发展:
(1)研制更高性能的晶须材料;
(2)探索更加有效的晶须分散方式;
(3)进一步深入研究晶须与基础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4)将晶须增韧化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以满足工业和社会的需要。
Ti-Al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与力学行为研究
Ti-Al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与力学行为研究层状Ti-Al复合板由交替排列的强度较高的钛层和塑性好的铝层通过热压-轧制而成,这种材料能够结合两种材料的性能优势,弥补单一的金属材料的某些方面的不足,表现出更优良的特性。
本课题主要对Ti-Al层状金属复合材料中钛层的力学行为和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进行研究。
采用塑性细观力学方法编写程序对钛弹塑性变形过程进行数值分析。
之后选取合理的韧性破坏准则分析其韧性破坏失效过程和增韧机理。
在此基础上引入铝层弹塑性变形的宏观本构关系以及缺陷层理论,分析随着各相层厚比变化,Ti-Al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机制。
本文首先介绍了晶体学基本理论、多晶体塑性变形的基本理论以及金属材料变形的韧性破坏准则。
根据钛晶格常数等特点和钛合金塑性变形研究的相关实验得到影响金属钛塑性变形过程的主要变形机制是滑移和孪生,一般数值分析过程重点考虑滑移机制。
将林同骅模型进行改进分析推导得到适用于描述多晶体钛的弹塑性变形过程的塑性细观力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编写程序对多晶钛的弹塑性变形进行数值分析得到能够体现多晶体钛细观变形特点的应力应变关系。
这一塑性细观力学模型可以更好的应用于数值分析密排六方晶体的弹塑性变形过程。
之后研究了描述金属材料韧性破坏的断裂准则,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得到钛断裂形式为微孔聚集型断裂。
选取Rice-Tracey韧性断裂模型使用阀值控制的方法来描述材料韧性破坏行为,合理的描述了多晶钛的失效行为。
进一步改变加载过程,对不同应力状态下钛单轴拉伸进行数值分析,使用韧性断裂准则分析不同应力状态后钛单轴拉伸的结果,得到不同应力作用下断裂韧性值C随应变变化关系。
发现对应于同一应变量,有外部应力作用与无外部应力相比韧性断裂值C明显减小了,约束状态越强,韧性断裂值C减小越明显,同时韧性断裂值C随着拉伸方向应变不断增大的趋势也减小了。
这一分析结果表明在钛薄板拉伸过程中垂直于板面方向一定形式的应力作用对于其整体的拉伸有较好的增韧效果。
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
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
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强化相直接承受力,产生屏蔽效果。
这种机理使应力集中缓和,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
2. 利用裂纹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而消耗额外的能量,使断裂能量提高。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裂纹发生弯曲或偏转,与直进模式相比路径变得复杂。
可能发生主裂纹以外的断裂方式,所以与单体机体相比所需能量增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复合材料相关书籍或咨询复合材料领域专家,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复合材料中的断裂韧性研究
复合材料中的断裂韧性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在现代制造和工业领域中,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材料科学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
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和可塑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复合材料中的断裂韧性研究也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断裂韧性是指材料在发生断裂之前所承受的能量,也就是如果在外力作用下使材料发生破裂,其要承受的能量称为断裂韧性。
复合材料中的断裂韧性研究主要探究如何在材料中增加韧性,提高其抗破坏性能。
对于复合材料来说,其主要由纤维增强基体和加强材料两部分组成。
因此,在研究复合材料的韧性时,需要探究如何使这两部分的材料之间具备良好的互补性,以达到材料的最佳性能。
一般来说,增加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有以下几种方法:1. 增强基体的韧性增强材料是复合材料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加强材料的强度。
但与此同时,增强材料的硬度也会导致材料的脆性增加,其断裂韧性降低。
因此,提高增强基体的韧性是提高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关键。
可以通过增强基体的循环塑性来增加韧性。
在应力作用下,基体可以在塑性变形区域内增加变形,从而耗散塑性能量,延缓裂纹扩展。
此外,增强基体中的纤维排列方式也对韧性有很大影响。
研究表明,基体中纤维方向的变化可以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例如,在菱形排列的纤维加强材料中,纤维方向的改变能够增强材料的韧性。
2. 加强材料的韧性对于复合材料中的加强材料来说,其断裂韧性的提高也对整个材料的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加强材料的韧性取决于其强度和切应变能力,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其韧性。
(1) 增加加强材料中细晶粒的比例,以增加材料的强度。
(2) 接合不同类型的加强材料,例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微球填充材料等,以增加加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3) 采用弹性增强的方法,即在材料中加入弹性填料,以改变其材料的应力分布,使其更加均匀。
这样可以增加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MoSi_2材料的强韧化
似于高温结构陶瓷 SiC、Si3N4 等 ,其抗氧化温度可达 1600 ℃以上 ,与 SiC等硅基陶瓷相当 ; ③ 适中的密度
其室温增韧与高温补强成为主要研究方向 。本文综述 了 MoSi2 及其复合材料的强韧化研究成果及工业应用 ,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6124 g / cm3 ) ,较低的热膨胀系数 (811 ×10- 6 K- 1 ) ,良 好的电热传导性 (电阻率 2115 ×10- 6 Ω ·cm ,热传导率 25 W /m·K) ; ④具有较高的脆性转变温度 (BDTT为
2 MoSi2 材料的强韧化及应用
211 M oS i2 作为高温发热元件材料 目前常用的高温发热元件有硅碳棒和硅钼棒两
种 。硅碳棒是以高纯 度的绿 色 SiC 为主 要原 料 , 经 2200 ℃高温再结晶制成的非金属发热体 ,最高使用温
32
《金属热处理 》2006年第 31卷第 8期
度为 1350 ℃,其电阻随使用温度和时间而变化 [3 ] 。硅 元件大多在 400 ℃~1200 ℃之间使用 ,然而在 450 ℃~
碳棒主要在电磁材料 、电子陶瓷 、工程陶瓷 、耐火材料 、 550 ℃间 ,MoSi2 在氧化性气氛中会出现加速氧化即 磨具等制造业 ;金属材料的热加工和粉末冶金工业 ;玻 pesting现象 ,使材料发生整体性破坏 。研究表明 ,这
璃工业的熔化 、精炼工序 ;石油化工 、纺织 、食品工业和 造纸工业的烘烤工序等领域获得应用 ,是应用最广和
表 1 具有 2000 ℃以上熔点的部分硅化物结构及其性能 [ 6] Table 1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silic ides ( m elting po in t > 2000 ℃)
材料强韧化原理总结汇报
材料强韧化原理总结汇报材料强韧化是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的目标是使材料具有更好的强度和韧性,以应对各种极端环境和工况下的应力和应变。
强韧化的关键在于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组织,通过优化晶体结构、界面微观结构、晶界结构等方面的设计来增加材料的韧性和强度。
强韧化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平衡硬度和韧性:在材料设计中,平衡硬度和韧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硬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但韧性较低;而韧性材料往往具有较高的韧性,但是强度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通过调整材料组分、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制备工艺等手段,实现了硬度和韧性的平衡,从而达到强韧化的效果。
2. 晶体结构优化:晶体结构对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晶体的晶格结构、晶间间隙等因素,可以使晶体材料变得更强韧。
例如,通过控制晶体的取向和晶界的分布,可以增加材料的界面耐久性和韧性。
3. 界面微观结构设计:材料中的界面在强韧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界面是不同材料相互作用的区域,通过优化界面的微观结构,可以增强材料的界面结合力、界面位错密度等,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4. 晶界工程:晶界是晶体内部的缺陷,也是材料中强韧化的关键环节。
通过调控晶界的大小、方向、位错密度等参数,可以有效地延缓裂纹的扩展速度,增强材料的韧性。
晶界工程在金属、陶瓷和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5. 添加强化相和纳米颗粒:通过向材料中添加强化相和纳米颗粒,可以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增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强化相和纳米颗粒可以阻碍材料中的位错和裂纹的传播路径,同时提高材料的界面结合力和位错密度,从而增加材料的韧性。
6. 合理应力分布:在材料强韧化中,合理的应力分布是关键。
通过调整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少应力集中区域,降低材料的应力集中度,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
综上所述,材料强韧化是通过微观结构和组织设计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的过程,具体包括平衡硬度和韧性、晶体结构优化、界面微观结构设计、晶界工程、添加强化相和纳米颗粒以及合理应力分布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措施来增强材料的界面结合力、位错密度、界面耐久性等性能,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强度。
木质素增强增韧纤维素纳米纤丝薄膜及强韧化机制研究
木质素增强增韧纤维素纳米纤丝薄膜及强韧
化机制研究
木质素是一种具有天然强度和耐久性的有机聚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能够增强纤维素的性能,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和耐久性。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木质素与纤维素相结合,制备木质素增强增韧纤维素纳米纤丝薄膜,并研究其强韧化机制,以期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首先,木质素作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亲油性,能够与纤
维素分子间作用力相结合,增强纤维素的结晶性和抗拉强度。
通过将木质素与纤维素纳米纤丝相结合,可以形成具有纳米级尺寸的纤维素纤丝,增强薄膜的强度和韧性。
其次,木质素在纤维素基材料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纤维素
分子链间增加了木质素的交联结构,提高了薄膜的抗拉强度和抗冲击性能;二是木质素与纤维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强纤维素纤维的结晶性,提高薄膜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能。
此外,木质素增强纤维素纳米纤丝薄膜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医疗材料、纺织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还通过表征木质素增强纤维素纳米纤丝薄膜的结构和性能,揭示了强韧化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木质素增强纤维素纳米纤丝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
和可降解性,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研究人员不断深入探索木质素与纤维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将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复合材料的界面粘接与增韧研究
复合材料的界面粘接与增韧研究复合材料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结合了不同材料的优点,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然而,复合材料的界面粘接和增韧是一个持续的挑战,直接影响着其性能和可靠性。
界面粘接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材料的接触面之间形成的粘结区域。
在复合材料中,界面粘接是将复合材料的各个组件牢固地粘结在一起的关键。
一个强大的界面粘接能够有效地传递力学载荷,并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侵蚀。
而一个弱化的界面粘接则容易引起界面失效,导致材料损坏。
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粘接性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其中一个关键的研究方向是表面改性技术。
通过在复合材料表面引入适当的功能化化合物或添加剂,可以增强界面粘接效果。
例如,使用表面处理剂可以提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与矩阵的粘接强度。
此外,也可以使用聚合物、金属或陶瓷等材料作为界面层,强化界面的结合力。
除了改善界面粘接外,增韧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复合材料主要由纤维增强材料和矩阵材料组成,纤维起到增加材料强度的作用,而矩阵则起到传递载荷和保护纤维的作用。
然而,界面粘接的弱点容易导致纤维在界面处脱粘,导致复合材料的脆性断裂。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各种增韧技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
其中一种增韧技术是纳米填料增韧。
通过在界面处引入纳米颗粒,可以增加界面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从而提高界面的粘结效果。
此外,纳米填料还可以平均分散在复合材料中,形成纳米尺度的网络结构,增加材料的韧性。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添加适量的纳米氧化铝填料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和冲击强度。
另一种增韧技术是多尺度增韧。
这种技术通过在复合材料中引入不同尺度的增韧结构,从而增加其抗拉强度和韧性。
例如,可以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引入微尺度的纳米纤维或纳米管,以改善其界面粘接和层间结合强度。
此外,也可以在复合材料中引入宏观尺度的增韧结构,如纤维增强层或裂纹桥梁,以增加材料的抗裂性能。
复合材料的纤维增强机制
复合材料的纤维增强机制复合材料是由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其中纤维增强材料是一种关键组成部分。
纤维增强机制是指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复合材料中的纤维增强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的纤维增强材料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一、纤维增强机制的基本原理纤维增强机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纤维材料的高强度和高刚度来增加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纤维增强机制的核心是纤维和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来实现。
物理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纤维的拉伸、屈曲和剪切等。
纤维的高强度使得它能够承受较大的拉伸载荷,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
纤维的屈曲和剪切则可以吸收和分散应变能,阻止裂纹的扩展,提高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
化学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纤维和基体之间的粘结力。
通过选择合适的纤维和基体材料,以及优化纤维表面的处理方法,可以实现纤维与基体之间的高效粘结。
良好的粘结力可以有效地将纤维和基体连接在一起,提高复合材料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二、不同类型的纤维增强材料1. 碳纤维增强材料碳纤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纤维增强材料之一。
碳纤维具有极高的强度和刚度,同时重量轻、耐腐蚀、抗疲劳等特性使其成为制造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材等高性能产品的理想选择。
碳纤维增强材料的纤维增强机制主要通过纤维的拉伸和屈曲来实现。
2. 玻璃纤维增强材料玻璃纤维是一种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纤维增强材料。
与碳纤维相比,玻璃纤维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耐腐蚀性能。
玻璃纤维增强机制的关键在于纤维的拉伸和剪切,在高载荷下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应力。
3. 聚合物纤维增强材料聚合物纤维是一类可溶于溶剂的高聚物纤维,如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等。
聚合物纤维增强机制主要依靠纤维的拉伸和屈曲来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与其他类型的纤维相比,聚合物纤维更容易加工,并且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
三、纤维增强机制的应用领域纤维增强材料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 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的强度、刚度和耐温性要求非常高。
复合增韧双马来酰亚胺原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_
复合增韧双马来酰亚胺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复合增韧双马来酰亚胺原理是一种用于提高材料强度和韧性的新型技术。
该原理主要基于复合材料的概念,并通过引入双马来酰亚胺(BMI)来增加材料的硬度和耐久性。
复合材料是由不同成分的两个或更多相组成,可以结合各种特性以达到所需的材料性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复合增韧双马来酰亚胺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将概述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为读者提供整体把握。
其次,我们将深入探讨复合材料的概念以及增韧机制的原理和应用。
最后,我们还将讨论现有问题并提出改进与优化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复合增韧双马来酰亚胺原理,并探索其在实验和应用中的潜力。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分析现有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和优化方向,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对该原理的详细说明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复合增韧双马来酰亚胺原理:2.1 复合材料概念: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组分组成的,具有明显界面和协调工作的材料。
通常是将一种或多种纤维或颗粒状增强相与连续相(基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减轻重量、提高刚度和强度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程、建筑结构等领域。
2.2 增韧机制介绍:增韧是指通过对复合材料进行改性,使其能够在拉伸或冲击等载荷下表现出更好的韧性。
常见的增韧机制包括斜交层、吸能微裂纹和位错抗行进等。
- 斜交层: 通过在复合材料中引入不同方向的纤维层,使其在受到外力时能够产生微小的位移,从而吸收冲击力并阻碍裂纹扩展。
- 吸能微裂纹: 在复合材料中添加一些可拉断的微裂纹,以吸收能量并阻止裂纹扩展。
- 位错抗行进: 将位错线引入到复合材料中,增加了其变形能力和韧性。
2.3 双马来酰亚胺引入与作用:双马来酰亚胺(BMI)是一种高性能的热固性树脂,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化学品和机械性能。
先进复合材料空天应用技术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技巧]
先进复合材料空天应用技术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一、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1. 复合材料多层次、多尺度界面结构的理解和强化建构复合材料的共性特征是多层次、多尺度的异质、异构界面。
典型的结构层次涵盖纤维单丝、纤维丝束、干态增强织物、树脂预浸料和层状化的复合材料结构等。
界面状态将从本质上影响复合材料整体对载荷的响应,并控制复合材料的所有性质和服役行为。
前期的973研究成果已证实[1],层间界面的高分子-高分子双连续相结构直接影响了细观损伤的产生和扩展,进而决定了复合材料的韧性、刚度、强度等使用性能;双连续相结构形成和演化的关键是定域设计和控制反应诱导的失稳分相、临界相反转和相粗化等过程。
这对应了连接度(Connectivity)概念[2]里的0-0、0-3和3-3结构的连续的相转变过程,而由于这个连续的相变发生在2-2结构的受限空间内,必然形成尺度上梯度分布的3-3型双连续颗粒结构,从而赋予复合材料优异的韧-刚-强组合。
我们的预先研究已发现[3],碳纤维表面在微米层次上的“结构化”或“粗糙化”对复合材料“人工界面”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结构化”和“粗糙化”包括微尺度的颗粒和三维结构等,建构这种新型表面结构的机理包括表面成核与低温生长、表面浸润与去浸润等,但目前国内外对这种表面微结构建构的材料学和力学理解还知之甚少,也不清楚这种微结构对复合材料界面强-韧化的影响机制及其持久稳定性和高温性能等。
本研究将突破上期973课题高分子-高分子复相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的限制,在界面化学改性的同时,提出建构复合材料多层次界面有机、无机异相3-3连接度微结构(Interfacial 3-3 micro connectivity)的新概念,镶嵌体胞建模分析界面剪切对细观集束/协同/无规破坏的影响,极大地提高复合材料在关键结构层次的界面结合力和稳定性,确立复合材料界面强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 复合材料多层次精细耦合协同强韧化机制典型“纤维增强-树脂基体”两元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是将纤维和树脂,以及由它们分别控制的纤维主导性质(Fiber-dominent)和树脂基体相主导性质(Matrix-dominent)联系到一起。
复合材料的断裂和韧性
1、使用相同的试验方法(如临界应力强度和柔度测量)表征复 合材料韧性是否可行;
2、断裂力学的基本方程能否修改使其使用于非均质和各向异性 体系;
3、初始裂纹的几何形状、载荷和材料方向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裂 纹扩展(当它以适当方式发生时)
4、发展能够预测复合材料行为的技术需要哪些理论和实验研究。
精选2021版课件
22
y
K I c o s [1 s in s in 3 ]
2 r 2
22
y
x
K I sin co s co s 3 ] 2 r 2 2 2
y
KI 2 x
u
KI (1
') .
r 2
c o s [(1 ') (1 ') s in 2 ]
2
2
2a
x
v K I . r s in [ 2 (1 ') c o s 2 ]
在临近断点的纤维上应力将发 生扰动,但不会引起邻近纤维 到断裂程度。
随着载荷的继续增加,其它纤 维将陆续发生断裂。
单丝的破坏不会严重影响整个 复合材料的承载能力。
断裂纤维周围应力扰动
精选2021版课件
11
研究导致复合材料失效的纤维随机断裂的模型复合材料
1
2
3
4
5
纤维复合材料精中选裂20纹21增版课长件阶段
裂纹稳态扩展
精选2021版课件
39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裂纹稳态扩展
精选2021版课件
40
断裂力学的应用
断裂力学被普遍认为是表征宏观均质和各向同性材料(如金属 和合金)韧性的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然而由于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的内在结构的特殊性(非均质、各向异性等),使得早期 研究者认为断裂力学应用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第38卷
低能解理面发生一些变化,同时削弱了晶界,致使沿 晶断裂分量有所增加。从图3b、3c和3d可看出,添
加强化相的复合材料的断口宏观上表面不平,微观上
1实验
采用燃烧合成法制备纯度为99.9%的MoSi2原料 粉末,其平均粒度为2.5 lam;伊Si3N4的纯度为99.9%, 粒度小于l lam:口.SiC晶须的纯度为98%,直径小于 0.5 LLm,长径比大于10,采用盐酸和氢氟酸酸洗、超 声波分散后,烘干待用。三者按一定的体积含量进行 配料,与若干WC球装入尼龙罐并加入适量的无水乙 醇,加盖密封后放在滚筒式球磨机上混合48 h,随后 干燥过筛并倒入石墨模具,在30 MPa压力下,加热 到1700℃热压30 min制成西52 mm×6 mm的坯材, 其组成分别为MoSi2、MoSi2—20%Si3N4(p)、 MoSi2—20%SIC(。)、MoSi2-20%Si3N4(p)-20%SIC(。)。
色的区域的Si02,其中M05Si3和Si02是由MoSi2和 02在热压条件下的高温反应所致(式(2))。Si02在XRD 分析中未能被检测出来可能是由于样品中Si02的量 较少缘故。
5MoSi2+702=MosSi3+7Si02
(2)
5000
V MoSi2 a
1
4000
O 3000
o
∞8言晶13口_ 2000
Fig.2
图2样品的显微组织(背散射电子像) SEM images of samples:(a)MoSiz,(b)MoSi2-20%Si3N如),(c)MoSi2-20%SIC(,),and(d)
MoSi2—20%Si3N4(p)一20%SIC(-)
万方数据
第11期
周宏明等:Si3N40)/SiC(。、协同复合MoSi2材料的强韧化及机理研究
高到606 MPa。目前,采用SiC晶须和si3N4颗粒复 合强韧化MoSi2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Si3N4 颗粒和SiC晶须作为MoSi2的复合强韧化剂,采用 湿法混合随后热压制成MoSi2.Si3N4(p)/SiC(w)复合材 料,通过对其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以及断裂特征进 行分析,探讨si3N4颗粒和SiC晶须对MoSi2的增韧 补强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V
1O Si3N4 ◇M05Si3
导9 9
儿 出 r V
.
.I
◇
W
20
40
60
80
20
2口o
2占/O
V MoSi2
c
△SiC
o
o Si3N4
,
◇M05Si3
o
9 09
40
60
80
2口n
图1 MoSi2基复合材料的XRD图谱 Fig.1 XRD paRerns of MoSi2一based composites:(a)MoSiz。20%Si3N4(p),(b)MoSi2-20%SiC0v),and(c)MoSi2-20%Si3N4(p)·20%SIC(w1
·1957·
图2b、2c和2d分别为MoSi2—20%Si3N4(p)、
MoSi2—20%SIC(。)、MoSi2-20%Si3N4(p)一20%SIC(。)复合材 料的扫描电镜照片。图中黑色条状部分为强化相,大 片灰色部分为MoSi2基体,白色岛状部分为M05Si3。 从图2可以清晰看出,各个相之间结合比较紧密,而 且分布均匀,这为良好的性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另 外,虽然SiC晶须和Si3N4粒子分布比较均匀,但许 多粒子已明显聚集长大。从图2可以看出,随强化相 含量的增多,MoSi2的晶粒变得更细小,
万方数据
·1956-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第38卷
它可以在小试样上进行测试。本实验中所使用的断裂 韧性试样,乃是由室温三点弯曲试样经压断后,将断 口进行磨平抛光,然后进行测试。断裂韧性的计算公 式如下‘15】:
K,c=0.016√历百(P/c抛)
(1)
式中:E为杨氏模量;H为维氏硬度;P为载荷fN); C为半裂纹长度(mm)。用阿基米德法测体积密度;用 Dmax.2500VB X射线衍射仪(Cu Ka辐射,五=0.1541 nm)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结构分析,步进宽度为0.020, 计数时间为3 S。用Sirion20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材 料的断口形貌、显微组织、压痕裂纹和微裂纹进行分 析;在POLYVAR MET金相测试系统上测定材料的硬 度,测量的载荷为49N。
SiC晶须和Si3N4颗粒对MoSi2具有协同强韧化作用,MoSi2.20%Si3N4(p)-20%SiC(W)(体积分数,下同)复合材料的抗弯强
度达427 MPa,室温断裂韧性达到lO.4 MPa·m“2,均高于单一强韧化剂的强韧化效果。MoSi2.20%Si3N撕)-20%SIC(。)复
合材料的强化机理为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韧化机制为细晶韧化、裂纹偏转与分支和微桥接韧化。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纯MoSi2和MoSi2.
20%Si3N4(p)、MoSi2-20%SiC(『。)、MoSi2—20%Si3N4(p)一 20%SiC(w)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如图 2所示。
由图2可见,所制备样品的组织均比较致密,只 有极少量的气孔存在,这与样品的致密度分析结果是 一致的(表1)。从图2a可以看出,纯MoSi2的显微组 织中包括灰色区域的MoSi2、白色区域的M05Si3和黑
MoSi2—20%Si3N40p) 97.5
335
8.2
9.3
MoSi2-20%SiC(。) 98.1
368
7.6
9.6
图3样品的三点弯曲断口SEM形貌 Fig.3 SEM images of fracture surface of t samples by three-point
bending test:(a)MoSi2,(b)MoSi2·20%Si3N4(p),(c)MoSi2- 20%SiCt,),and(d)MoSi2-20%Si3N饰)·20%SiC(W)
定体积分数的MoSi2一Si3N4(p)/SiC(。)复合材料,
庐如‰+毋附风‰,其中如、研和E。为MoSi2、
Si3N4颗粒和SiC晶须的模量,而%、珞和‰为其 体积分数【1 61。采用294 N的载荷,使C/a=2.5(c为裂 纹半长度mm,a为压痕半长度mm)。材料的力学性 能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样品的致密度均在96%以上,说明 所采用的热压工艺参数是可行的,只是随强化相添加 量增大,其致密度略有降低,这是由复合材料中添加 较多的高熔点强化相导致的。从表1还可看出,添加 了强化相的复合材料,其抗弯强度、断裂韧度和维氏 硬度均较纯MoSi2得到大幅度提高,其中同时添加SiC 晶须和si3N。颗粒的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抗弯强度、 断裂韧度和维氏硬度,分别达到427 MPa、10.4 MPa·m“2和11.4 GPa,分别为纯MoSi2抗弯强度和断 裂韧度的2倍、3.4倍和1.4倍,结果表明SiC晶须和 Si3N4颗粒对MoSi2具有良好的协同强韧化效果。
表1 样品的致密度(田与力学性能 Table 1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ensities of fracture
toughness samples
Bendin.g Fracture
,
samplc。鬻=MPa’意~‘蔗一。。》… 删GPa
MoSi2
98.6
216
3.1
8.1
三门峡富通新能源生产销售颗粒机、秸秆压块机。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维氏硬度计、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MoSi2-Si3N4(p/SiC㈨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硬度、断裂韧性,并对SiC晶须和Si3N4颗粒复合强韧化MoSi2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MoSi2—20%Si3N4(p)-20%SiC(w)复合材料具有最小的晶 粒组织。 2.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采用阿基米德法对热压成形的试样进行致密度 的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采用式(1)计算材料的断裂 韧度,MoSi2多晶体的杨氏模量E=440 GPa,Si3N4 颗粒的E=300 GPa,SiC晶须的E=448 GPa,对于一
2.3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分析 2.3.1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
为分析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通过扫描电镜对纯 MoSi2和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 所示。
从图3a可以看出,纯MoSi2的晶粒粗大,断口平 齐,呈解理断裂,在晶界上分布有黑色的Si02粒子, 并有深色气孔存在,大多分布于灰色MoSi2相的晶界 上,这主要是MoSi,的结晶各相异性和层状结构造成 的【l 6|。SiC晶须和Si,N。粒子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MoSi2的某些本征特性,有可能使单晶MoSi2的
第38卷 2009矩
第1l期 11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V01.38,No.II November 2009
SisN4(p)/SIC(w)协同复合MoSi2材料的 强韧化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