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民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之乡说民俗黄河故里话泥玩
走进浚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系列报道之一
浚县杨玘屯一带广泛流传着一句民间谚语,叫“人不亲泥亲”,记者初次听到这句话时并不解其意,后经浚县泥塑研究会会长宋学海的解释,才深解其中的奥妙。原来浚县当地盛产一种胶泥,这种泥离地表很浅,并且性质柔韧黏滑。每逢下雨,这种胶泥就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麻烦,倘若出行者不幸在他村碰见了熟人,按照习俗熟人之间一般都会寒暄客套,说些留饭留宿之类的热情话,这时出行者就会出现尴尬局面,尽管嘴里说着“不用,改天”之类的客套话,脚却在泥里拔不出来,搞得象故意蹭饭似的。
这种曾给人们带来无尽烦恼的胶泥如今却成了香饽饽,随着浚县“泥沽沽”在国内国际的声名鹊起,这种泥象金矿一样源源不断地给当地泥塑手艺人带来巨额财富。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泥仅产于浚县的黄河故道旁,其它地方的泥虽然也有类似于浚县胶泥的性质,但却远远没有浚县胶泥的柔韧、黏滑和绵软,制作出来的泥塑质量也大大降低。
说起浚县泥咕咕的历史,恐怕没有几个人真正说得清其出现的确切年代。据《鸣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迁都于帝丘(濮阳),教人们创稼穑,知礼仪,训养六畜,于是“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明,莫不砥属”。颛顼帝又在黄河岸边挖取胶泥,精心捏制出许多鸡猴马狗,以示六畜兴旺。人们争相模仿,捏制动物放置家中,用以驱鬼避邪以求吉祥。久而久之,捏制泥狗泥马便成为浚县一种民间技艺并流传下来。
另具《资治通鉴》记载:隋朝末年,隋炀帝因骄奢淫逸飞扬跋扈而招致天下大乱,起义军劲旅瓦岗军杀富济贫,攻城掠地,声威震天。在争夺黎阳仓战役中,瓦岗军英勇善战,克敌制胜,夺取了粮仓,但瓦岗弟兄也“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徐茂功奉李密之命坚守粮仓,其部将杨纪收容疲病士卒,扎寨黄河金堤(今杨纪屯一带),屯兵垦田,休养生息。将士们稼穑之余,挖取黄河泥捏制战马、骑士、螺号,以表达对牺牲将士的怀念之情。从此,泥玩具制作更加兴盛,因泥玩轻轻一吹能发出“呜呜”的声音,所以又俗称“泥咕咕”。原来杨纪屯兵之所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杨纪屯村,杨纪屯村自然就成了民间绝活“泥咕咕”艺术的主要传承地。
但在专家学者们之间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泥咕咕的起源时间至少应该在4000年前的父系社会,主要证据就是泥咕咕代表一种男性生殖祟拜,这与河南淮阳代表女性生殖祟拜的泥泥狗有一种历史上的对应关系。早在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开始有较大提升,其表现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家畜饲养规模的扩大;制陶技术的进步;铜器制造的出现;丝织品的发明;手工业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形成等等。考古论证发现:原始先民们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精神祟拜,而这种精神祟拜通常会以泥、陶、木雕等物质形式给予表现。例如母系氏族中对女性的崇拜,在红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神像、裸体女神,以及河南淮阳的文物活化石泥泥狗等都是女性崇拜的体现;而在父系氏族中盛行的是男性崇拜,在龙山文化的华县泉护村和西安客省庄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祖,在湖南安乡县的度家岗遗址中发现石祖,以及清海东部柳湾出土的一裸体男像的陶罐,还有河南浚县传承数千年的文物活化石泥咕咕等都是崇拜父权的物证。
但不管起源时间如何界定,浚县泥咕咕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产品,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已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据陪同采访的浚县文化局袁克胜局长介绍:泥玩作为浚县一张极富民俗文化内涵的名片,在提高浚县知名度和展示浚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泥玩已成为浚县民俗文化的一种象征和符号。
袁克胜局长告诉记者:目前,浚县泥塑艺术可分为四大流派,一是以王学峰、王洪瑞、
王洪杰为代表的王派,其艺术特点吸取传统手法,作品造型古朴、似拙实巧、大胆夸张,在国内多次荣获大奖;二是以宋学海、宋庆春、宋楷占、宋彦涛为代表的宋派,其艺术手法色彩艳丽,贴近生活;三是以泥猴张为代表的张派,主要创作泥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四是以刘洪亮为代表的课堂派,主要适用于大型泥塑工程和城市形象雕塑。
据记者了解,近几年随着浚县泥咕咕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浚县县委、县政府对泥咕咕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高度重视,特别在浚县被列为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后,浚县借助文化改革这股春风,迅速制订出台了系列保护和发展措施,把浚县泥塑的发展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下,浚县泥塑产业的发展出现可喜的局面,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艺术家共有三位;河南省民协会员一百多人;泥咕咕作品荣获省级以上奖项一百多次!
袁克胜局长告诉记者:为保护和发展浚县的泥塑艺术,浚县县委、县政府指导并成立了浚县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策划实施了浚县杨玘屯泥塑原生态文化村建设项目,成立了浚县泥塑艺术研究会,建设了浚县泥塑博物馆,并命名了浚县泥塑杰出文化传承人,极大地推动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研究的顺利发展,使泥塑艺术在很短时间内得到飞速发展和壮大!
记者在浚县泥塑博物馆看到一组表现农村生活题材的泥塑组像,这组人物泥塑形象活泼、刻划逼真、意蕴深厚,其表现手法大胆细腻,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正当记者为创作者新颖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而倾倒时,博物馆馆长宋学芳的介绍却让记者大吃一惊。宋学芳说,这组泥塑是一个15岁的小女孩创作的。小女孩名叫李卫雪(音),今年刚满15岁,正上初中,这组泥塑是她利用课余时间创作的。宋馆长说,别看卫雪年龄小,可她的泥塑创作史却长达十年。我们这儿的孩子大约出于一种遗传,从小就爱玩泥巴,别的玩具不爱玩。当然,这也跟大人的管教有关,我们这儿自古就有一种风俗,就是捏泥巴挣钱。特别是在过去那些比较贫穷的年代,大人们为了多挣点钱,每天晚上都要扔给孩子一坨泥巴,直到捏制完了才准许孩子上床睡觉。这种传统一直到现在还在保持,你随便去我们村拉个孩子,哪怕是个傻子,他捏出的东西也能让你大吃一惊!
宋馆长的话不是凭空说的,记者在博物馆就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在一组抽象、夸张、粗犷而又神韵透彻的泥塑前,宋馆长介绍说:这组泥塑的创作者名叫申玉芳(音),他媳妇患有精神病,他一个人既要拉扯两个孩子,又要照顾媳妇,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他把对媳妇的痛惜、怜爱以及生活的艰辛全都融在这幅作品里了,这幅作品因为表现手法超常和创作技艺深厚,在国内荣获多次大奖!
记者在这幅作品前久久凝视着,眼里不觉间竟滚出两滴泪水。这幅作品跟获奖没有关系,多大的奖项在这幅作品前都是渺小的。这幅作品所表达的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最痛的感情,即使是对艺术一无所知的人也会感到强烈的震憾和共鸣!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无论是蕴含的还是爆发的,都能触动人们心底那朵最为敏感的亲情之花!
河南文化产业网首席记者李从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