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角的认识
第二单元角的知识点
[会按要求画角]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笔直的线组成的。
)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的角度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可以以扇子为例子)。
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3、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来判断直角的方法。
能判断出角,会用三角板判断是不是直角。
(同样比直角大的就是钝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家长不要教什么大于90度不大于90度,孩子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层次还是不能理解的。
)
4、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不标算错)。
5、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6、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8、会数角。
9、拼角问题: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肯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两个锐角可能拼成锐角,可能拼成直角,可能拼成
钝角。
数学二年级第二单元上册知识点
数学二年级第二单元上册知识点这篇关于数学二年级第二单元上册知识点2021年,是查字典数学网特地为大伙儿整理的,期望对大伙儿有所关心!知识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究并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运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运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究并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运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究并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运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究并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运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明白得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能够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晰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究并把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究并把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运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明白得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把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进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 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量、测量、运算)(2)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020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要点归纳: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20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20或1米2020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要点归纳: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不进位加法: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加法: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
①从个位加起。
①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注意:笔算时,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 “1”。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退位减法: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
①从个位减起。
③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注意:笔算时,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笔算顺序和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计算方法:无论是连加还是连减,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计算。
2.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成一个竖式计算,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基本概念与关系1.和、差、加数、被减数、减数的关系:和= 加数+ 加数差= 被减数- 减数一个加数= 和- 另一个加数被减数= 减数+ 差减数= 被减数- 差2.提问题与解决问题:常见问题类型:1. ……和……一共……?2. ……比……多多少/几……?3. ……比……少多少/几……?解题方法:通过关键句分析,确定使用加法还是减法,再按照上述法则进行计算。
五、其他注意事项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务必保持数位对齐,以免出现计算错误。
注意进位和退位的处理,这是两位数加减法中的难点和易错点。
解决问题时,要先理解题目要求,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通过掌握以上知识点和注意事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购物复习知识点
一、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分类:(1)按质地分:纸币和硬币。
(2)按单位分:元、角、分。
2.人民币的面值:把人民币上的数和单位合起来读就是人民币的面值。
3.以“元”为单位的面值有7种: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
4.以“角”为单位的面值有3种:5角、2角、1角。
5.以“分”为单位的面值有3种:5分、2分、1分。
6.要点提示: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
7.难点点拨:元是最大的人民币单位,分是最小的人民币单位。
8.重点提示:1元等于10角,几元就等于几十角;几角就等于几十分;1元等于100分。
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2.要点提示:元、角、分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购物付款方法
1.购物付款有多种方法,无论用什么方法付款,付款的总额都是一样的。
2.付款方法:付钱时,先付1张面值与所需钱数较为接近的人民币,再付剩下的钱,这样付钱既简便又不容易出错。
3.要点提示:要结合具体钱数确定付款方法。
四、元、角加减的计算方法
1.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的换算成统一单位后再相加减。
如果算得的结果是10角以上,那么应将其转化为几元几角,满10角向元进1。
2.知识巧记:人民币相加减,角加角、元加元;单位不同要互换,统一单位再计算。
3.难点点拨:几十元里面有几个10元,几十元里面就有几十个1元。
4.要点提示: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
1. 数的认识
- 认识1-100内的数字
- 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
2. 数的大小比较
- 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 通过图形、数量等比较判断数的大小
3. 数的排序
- 将一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4. 十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掌握十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 运用实际情境进行加减法运算
5. 自然数的认识
- 认识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特点
6. 数字之间的关系
- 前后数、前后关系
7. 数的拆分与合并
- 将一个数拆分成几个数的和
- 将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8. 数字之间的差和倍数
- 记忆一些差的特殊倍数,如5倍、10倍等
9. 数根
- 计算数的数根,了解数根的概念
这些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知识。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认识角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二、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米和厘米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⑴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⑴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乘法的概念:乘法是一种运算符号,表示两个数相乘的操作。
如:3 × 4 = 12。
2. 乘法的性质:乘法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交换律:a × b = b × a。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3. 乘法口诀表:可以通过背诵乘法口诀表来计算乘法。
如:2
× 3 = 6。
4. 数的拆分:可以将一个数拆分成相等的几个部分来进行乘法运算。
如:4 × 3 = 2 × 3 + 2 × 3 = 6 + 6 = 12。
5. 乘法的应用:乘法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总数、计算一段时间的总秒数等。
6. 数的倍数:某个数的倍数是能够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如6的倍数有6、12、18等。
7. 复合图形的面积:可以利用乘法计算复合图形的面积。
如: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将长与宽相乘来计算。
8.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可以通过比较三位数的百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大小来确定大小关系。
9. 三位数的顺序排列:可以通过比较三位数的百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大小来进行顺序排列。
以上是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重点知识梳理
1、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
要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列竖式的方法顺序,正确使用。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竖式计算
一般通过教具操作是学生理解相加得两位数的结果不能同时填在个位上,应该分出十位的数字向十位进位。
3、竖式进位加法算理,需要学生操练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4、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来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5、掌握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理解其算理。
6、熟练进行10以内减法计算
7、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
8、运用画图策略进一步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9、连加连减,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10、100以内加减的混合运算,掌握其顺序以及方法。
二、本单元难点知识梳理
1、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与有序思考的方向不同,列竖式需要从右往左先算个位再算十位,需要时学生理解这个算理。
2、当个位相加满十时知道如何向十位进位一
教会学生完成判断是否需要进位,以及进位应该如何书写,最后进位以后有没有将进位加上。
3、熟练进行竖式计算,让学生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5、运用竖式计算两位两位数退位减法。
6、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计算竖式
7、用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
8、连加连减需要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9、运用竖式解决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10、连加连减带括号的计算方法,清楚其顺序。
11、理解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解题方法,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用其所得数据去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先后顺序,安排好顺序依次解决。
三、易错点:
(1)列加法竖式是忘记进位,因为部分学生不习惯立刻写上进位,后续会漏掉进位的计算。
(2)用竖式算减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当个位相减得0时不写0.(3)退位减法,被减数十位忘记减退位的1.
(4)面对一个比一个多几的问题,不能理清数量关系,加减法使用错误。
(5)连加连减容易漏掉数字未添加
(6)加减混合运算加括号分不清运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