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生物必修2知识点框架图,推荐文档

(完整word)生物必修2知识点框架图,推荐文档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本章总概念图:二、各节子概念图:5.1.1基因突变5.2染色体变异5.3人类遗传病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列表比较四、染色体变异重难点解读(一)染色体变异的种类1.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⑴缺失、⑵重复、⑶倒位、⑷易位四种类型。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使性状的改变。

如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两种类型:⑴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如人类的21 三体综合症,是由于21 号染色体有3条造成的。

⑵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如单倍体、多倍体的形成等。

(二)染色体组的概念及判断1. 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的一组染色体。

要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应具备以下条件:①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②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

2. 染色体组数目的判别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

③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判断染色体组的数目=染色体数/ 染色体形态数(三)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主要区别1. 由配子发育形成的新个体,不管它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如蜜蜂的雄蜂、普通小麦的花粉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等。

2. 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新个体,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如蜜蜂的工蜂、果蝇、水稻等等。

区别的方法可简称为“二看法”:一看是由受精卵还是有配子发育成的,若是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若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二看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四)单倍体植株、多倍体植株和杂种植株的区别⑴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一般高度不育。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框架图[详细讲解]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框架图[详细讲解]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细胞膜,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溶酶体,液泡,细胞质基质,细胞质,细胞核,生物膜系统
次要:健那绿,细胞器膜染色质,核仁,核孔,核膜,糖被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3.1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方式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3.2.1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3.2.2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运输方

3.2.3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3.3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高中生物学科思维导图(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生物学科思维导图(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生物学科思维导图(人教版必修二)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 1 遗传因子的发现豌豆的特点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实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

如:高茎和矮茎;圆粒和皱粒人工传粉过程人工去雄→套袋隔离→人工授粉→再套袋隔离相关概念相关符号意义 P:亲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母本;♂:父本;×:杂交;U :自交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双眼皮)、生理特征(B型血)和行为方式(左撇子)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分为显性性状(如豌豆的高茎)隐性性状(如豌豆的矮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显性基因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形基因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dd、YYRR、yyrr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YyRr、Yyrr、yyRr 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内容实验过程及现象 P 高茎×矮茎→F1(全为高茎);F1自交→F2(高茎:矮茎=3:1)解释(提出假说)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基因)是成对存在的③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基因)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验证(演绎推理)设计测交实验: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推测后代高茎:矮茎=1:1 实验验证: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比例接近1:1,验证了以上解释的正确性分离定律内容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内容实验过程及现象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1(全为黄色圆粒);F1自交→F2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解释(提出假说)①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基因型成分别是YYRR和yyrr,F1的基因型是YyRr ②F1形成配子时,每对基因彼此分离,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自交表现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遗传与进化》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的表达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杂合子 相对性状显性遗传因子显性性状一、孟德尔简介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纯种性状易区分且稳定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互交 反交F 1(子一代 纯合子、杂合子F 2(子二代)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1 :2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高 1 : 1 矮 比例为1:1的配子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体现在1.绿皱yyrr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9 : 3 : 3 : 1 重组合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 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相对性状概念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Aa (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分显性和隐形基因型+环境→表现型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杂交与自交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正确选用实验材料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减数分裂的过程精子形成的过程(场所:精巢/睾丸)精原细胞曲细精管中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时期;四分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 成4个子细胞精细胞(1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精细胞)精子:由精细胞分化呈蝌蚪状,头部含有细胞核,尾长,能够摆动卵细胞形成过程(场所:卵巢)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卵细胞和极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不同点精子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过程有变形期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部位卵巢过程无变形期子细胞数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注意点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高中生物学科思维导图(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生物学科思维导图(人教版必修二)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2伴性遗传概念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这些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人类红绿色盲症遗传类型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类型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世代遗传外耳道多毛症遗传类型伴Y染色体遗传特点只有男性患病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雄性:ZZ(两条性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同)雌性:ZW(两条性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人类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特点受一对基因控制分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等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等多基因遗传病特点受多对基因控制在群体中发病率高容易受环境影响举例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青少年型糖尿病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举例猫叫综合征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21三体综合征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也叫特纳氏综合症,XO型,缺少一条X染色体监测和预防遗传咨询作出诊断→分析传递方式→推算后代发病率→提出对策和建议产前诊断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等病因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遗传系谱图分析先排除伴Y遗传父病子全病(患者全为男性)→伴Y遗传再判断显隐性三看出现比例“无中生有是隐性”→看女患者其父和子无病→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父和子皆病→最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看男患者其母和女无病→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母和女皆病→最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若连续几代都得病→可能是显性遗传若患者男女比例相当→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患者男多女少→最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患者女多男少→最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特例若出现此图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出现此图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减数分裂概念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方式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场所精子是在睾丸的曲细精管中形成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过程(精原细胞)特征(精原细胞)MI前期①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②交叉互换: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中期点在板侧:成对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次级精母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MII与有丝分裂过程相似,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相同的精细胞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变化曲线卵细胞的形成特点与精子的形成过程基本相同,染色体行为变化和精子形成过程完全相同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进行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进行均等分裂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消失)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相关概念图示物理模型构建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受精作用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配子的多样性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图示结果雌雄配子间结合方式16种,子一代基因型有9种,性状组合有4种性状分离比为9 : 3 : 3 :1Y_R_(1~9):Y_rr(10~12):yyR_(13~15):yyrr(16)结果①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细胞质遗传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能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特点只能通过母本遗传精子中几乎不含细胞质(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的过程中脱落)卵细胞继承了卵原细胞绝大部分的细胞质意义①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②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十分重要实验名称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区别MI和MII的方法(二倍体生物)MI(有同源染色体)前染色体散乱分布,有联会现象中点在板侧:成对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MII(无同源染色体)前染色体散乱分布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②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实验者:格里菲斯基因的本质与表达2DNA的复制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场所真核细胞主要是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原核细胞在拟核特点①半保留复制②边解旋边复制条件①模板:DNA的两条链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产物两条完全相同的DNA分子保证①DNA分子的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基因的表达转录概念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场所真核细胞主要在细胞核,原核细胞在细胞质条件①模板:DNA的一条链②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配U、T配A、C配G、G配C产物一个RNA分子(主要指mRNA)图示翻译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场所核糖体条件①模板:mRNA ②原料:游离氨基酸产物蛋白质特点一条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迅速合成出大量的相同蛋白质密码子(64种)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61种)tRNA上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3个碱基图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中心法则两条途径间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直接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③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④能量:ATP提供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和准确性③酶:RNA聚合酶④能量:ATP提供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分别为UAA、UAG、UGA③tRNA(识别和转运氨基酸)④能量:ATP提供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1变异突变基因突变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染色体变异类型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如三倍体无子西瓜染色体组形态上:是细胞中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功能上:是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组染色体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概念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特点植株常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单倍体概念由配子发育来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特点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无籽西瓜培育基因重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而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重组意义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化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三倍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导致不能产生种子概念举例人、果蝇等绝大多数动物、玉米举例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诱导方法低温处理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诱导原理过程原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贡献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相关概念主要内容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基因型频率:一个种群中,某个基因型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2实验操作步骤染色试剂改良苯酚品红染液育种杂交育种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原理基因重组优点使分散在同一物种不同品种中的多个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缺点①育种时间长②局限于同一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实例用高产、不抗病和低产、抗病的小麦杂交获得高产、抗病的小麦诱变育种概念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的育种方法原理基因突变优点提高变异频率,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有利变异少,需处理大量实验材料(有很大盲目性)实例高产青霉菌的选育、“黑农五号”大豆品种的培育等基因工程育种概念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的育种方式原理基因重组工具限制酶(基因的剪刀)、DNA连接酶(基因的针线)、运载体(基因的运载体常用的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优点①能定向地改变生物遗传性状;②目的性强;③育种周期短;④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缺点技术复杂,安全性问题多实例转基因抗虫棉、胰岛素、白细胞介素等药物的获得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优点操作简单,能较快获得所需品种缺点所获品种发育延迟,结实率低,一般只适用于植物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过程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子代均为纯合子缺点技术复杂且需与杂交育种配合名称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生物必修2总结框架图

生物必修2总结框架图

生物必修2总结框架图一、生物的组成和功能1. 生物的基本化学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生物体中常见的重要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类•生物体中常见的无机盐:氯化物、磷酸盐、碳酸盐等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质内的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的生物膜和细胞骨架3. 细胞的代谢•基本代谢过程: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碳水化合物的有氧和无氧代谢•细胞呼吸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 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孟德尔的单因素遗传规律•孟德尔的两因素遗传规律•交叉和连锁的现象及其机制2. 染色体与遗传•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异常及其影响•有性和无性生殖的比较3. DNA的结构和功能•DNA的组成和结构•DNA的复制过程•DNA的突变和修复4. 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进化的基本思想•与进化相关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生物的解剖结构和胚胎发育等•进化的驱动力:突变、选择、基因流、遗传漂变等三、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协调1. 激素调节•激素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机制•主要激素和它们的作用•调节激素分泌的反馈机制2. 神经调节•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递质的作用和调节3.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声音、光线和触觉的感受器•视觉和听觉的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化学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四、生物衰老和生物技术1. 生物衰老的概念和原因•生物衰老的定义和特征•生物衰老的机制和原因•生物衰老的调控2. 干细胞和克隆技术•干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和伦理问题•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 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以上是《生物必修2》的总结框架图,涵盖了生物的组成和功能、遗传与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协调以及生物衰老和生物技术等内容。

全国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全国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隐性遗传因子 控制•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崛自交 杂合子《卜相对性状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I 显性遗传因子 ------------ 显性性状」 M表现、孟德尔简介、杂交实验(一)1956----1864——1872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爱氇谴净。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今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选材: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P (亲本)F 1 (子一代)F 2 (子二代)I ___ . 纯种真实遗传一对相对性状的Dd矮茎dd互交 反交纯合子、杂合子高茎DD :高茎Dd :矮茎de=•分离比为3: 13.解释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 .验证测交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17 C Mdd1F 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 : 1的配子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遗传与进化》聞創沟燴鐺險三、杂交实验(二)1. 黄圆YYRR 绿皱yyrr黄圆YyRr黄圆YR :黄皱Y 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重组合2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必修二章节思维导图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二章节思维导图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二章节思维导图大

高中生物必修二思维导图第一章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主要围绕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展开,介绍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遗传规律。

其中,相对性状指的是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某些性状在亲本杂交后的一代(F1代)中表现出显性性状,而另一些性状则没有表现出来,称为隐性性状。

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孟德尔还发现了性状的分离现象。

即在杂种后代中,不同于亲本性状的表现。

这些实验结果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二思维导图第二章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

本章的内容还涉及到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表达过程,包括DNA半保留复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二思维导图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带我们了解了DNA的组成。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分子。

DNA的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链以螺旋状相互缠绕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由四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它们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鳄脑嘧啶(C)。

每个核苷酸由一个糖分子(脱
氧核糖)连接到一个碱基上,碱基可以是A、G、T或C中的一种。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带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带图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过程:(看书) (3)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半保留复制 材料:大肠杆菌 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提供; ④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

(完整版)生物必修2知识点框架图

(完整版)生物必修2知识点框架图
多指
软骨发育不全(A、a)
隐性
苯丙酮尿症(B、b)
1.无性别差异;2.隐性纯合发病
白化病(A、a)
先天性聋哑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A、a)
伴X染色体
显性
抗维生素D佝偻病(XA、Xa)
1.与性别有关,含致病基因就患病,女性多发;2.有交叉遗传现象
遗传性慢性肾炎(XB、Xb)
隐性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1.与性别有关,女性纯合和男性含有患病,男性多发;2.有交叉遗传现象
遗传方式
组合方式
优生方案
常见病例
单单基因病



常常染色体
显性
软骨发育不全
夫妇均患病
A×Aa
亲本有一方纯合患病,后代全病,否则应做产前基因诊断
并指、多指、家庭性结肠息肉症
一方患病
A×aa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一、本章总概念图:
二、各节子概念图:
5.1.1基因突变
5.1.2基因重组
5.2染色体变异5.3人类 Nhomakorabea传病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列表比较
项目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适用范围
生物种类
所有生物(包括病毒)均可发生,具有普遍性
自然状态下,只发生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遗传
2.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新个体,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蜜蜂的工蜂、果蝇、水稻等等。
区别的方法可简称为“二看法”:一看是由受精卵还是有配子发育成的,若是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若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二看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四)单倍体植株、多倍体植株和杂种植株的区别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遗传与进化》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在哪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什么?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的表达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孟德尔简介二、杂交实验(一)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纯种性状易区分且稳定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正交P(亲本)互交反交F1纯合子、杂合子F21 :2 : 1 分离比为3:13.解释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dd F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1的配子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1.黄圆YyRr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3 : 3 : 1 重组合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体现在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据:果蝇杂交(白眼)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佝偻病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一、减数分裂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1. 动物生殖与发育1.1. 生殖系统• 1.1.1. 雄性生殖系统• 1.1.2. 雌性生殖系统1.2. 生殖的基本过程• 1.2.1. 授精• 1.2.2. 受精卵的发育1.3. 发育的基本过程• 1.3.1. 多细胞体的细胞分化• 1.3.2. 组织分化• 1.3.3. 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2. 植物的生殖与发育2.1. 高等植物的生殖结构• 2.1.1. 雄蕊• 2.1.2. 雌蕊2.2. 植物的生殖过程• 2.2.1. 传粉与受精• 2.2.2. 授粉器官的特化2.3. 植物的发育过程• 2.3.1. 幼苗体的构造• 2.3.2. 植物的生长方式3.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3.1. 遗传的基本规律• 3.1.1. 孟德尔定律• 3.1.2. 染色体遗传与基因变异3.2.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3.2.1. 变异的原因• 3.2.2. 进化的基本概念3.3. 生物的进化与分类• 3.3.1. 进化的证据• 3.3.2. 生物的分类4.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1. 生态位与种群数量• 4.1.1. 生态位• 4.1.2. 种群数量与生态平衡4.2. 群落与生态系统• 4.2.1. 群落的类型与特点• 4.2.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3. 环境污染与保护• 4.3.1. 环境污染的类型与影响• 4.3.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 生物技术的应用5.1. 生物工程技术• 5.1.1. 基因工程• 5.1.2. 细胞工程5.2. 生物技术的发展利弊• 5.2.1.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5.2.2.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的概览。

在接下来的文档中,我们将逐一介绍每个主题,并提供更详细的说明与解释。

请继续阅读以获取更多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 2 教案《遗传与进化》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在哪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什么?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的表达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自交性状分离杂合子相对性状显性遗传因子显性性状表现一、孟德尔简介二、杂交实验(一)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纯种性状易区分且稳定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正交P(亲本)高茎 DD X矮茎 dd互交反交F1(子一代)高茎 Dd纯合子、杂合子F2(子二代)高茎 DD :高茎 Dd:矮茎 dd1:2:1分离比为3: 13.解释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测交( F1) Dd X dd F1是否产生两种高 1 : 1 矮比例为1:1 的配子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1.黄圆YYRR X绿皱yyrr黄圆 YyRr黄圆 Y_R_:黄皱Y_rr:绿圆yyR_:绿皱yyrr亲组合9:3:3:1重组合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① 1866年发表② 1900 年再发现③ 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 +环境条件。

五、小结1.后代性状分离比说明3:1杂合子X杂合子1:1杂合子X隐性纯合子1:0纯合子X纯合子;纯合子X显性杂合子2.n 对基因杂交F1形成配子数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F2的基因型数F2的表现型数F2的表型分离比124323: 1 2416949: 3: 3:1⋯⋯⋯⋯⋯⋯⋯⋯⋯⋯⋯⋯2n2n4n3n2n(3+1)n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体现在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据:果蝇杂交(白眼)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佝偻病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一、减数分裂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成着丝点分裂精原复制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单体分开精变形精细胞精母分离(自由组合)精母细胞子染色体 2N2N N 2N N NDNA 2C4C 4C2C 2C C C3.同源染色体A a Bb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④交叉互换4.判断分裂图象奇数减Ⅱ或生殖细胞散乱中央分极染色体不有丝有配对前 中 后 偶数同源染色体有减Ⅰ 期期期无减Ⅱ二、萨顿假说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红眼 XWXWX白眼 X wYX WY红眼 X WXw红眼 X W X W :红眼 X W X w :红眼 X W Y :白眼 X wY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

父子患病为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实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多 / 并指、软骨发育不全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D 佝偻病V伴 Y 染色体遗传病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人类中的毛耳四、 遗传图的判断致病基因检索表A 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B 1 与性别无关 (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 ⋯⋯⋯⋯ 常染色体 B 2 与性别有关C 1 男性都为患者⋯⋯⋯⋯⋯⋯⋯⋯⋯⋯⋯ Y 染色体C 2 男多于女⋯⋯⋯⋯⋯⋯⋯⋯⋯⋯⋯⋯⋯ X 染色体A 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 (代代发生 )⋯⋯⋯⋯⋯⋯显性基因D 1 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D 2 与性别有关E 1 男性均为患者⋯⋯⋯⋯⋯⋯⋯⋯⋯⋯⋯ Y 染色体E 2 女多于男 (约为男患者 2 倍 ) ⋯⋯⋯⋯⋯ X 染色体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 为主要证据的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DNA的结构本质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 DNA 的复制一、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转化 是指一种生物由于接受了另一种生物的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遗传物质 ( DNA 或 RNA )而表现出后者的遗传性( 1) 体内转化 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① 活 R ,无毒活小鼠② 活 S ,有毒小鼠死小鼠;分离出活 S ③ △杀死的 S ,无毒活小鼠④ 活 R + △杀死的 S ,无毒死小鼠;分离出活 S转化因子是什么?( 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艾弗里多糖或蛋白质R型活S DNA+ R型 培养基R型+S 型DNA水解物R型转化因子是D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952 年赫尔希、蔡明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32P 标记 DNA35S 标记蛋白质DNA 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 DNA 的分子结构1.核酸 核苷酸 核苷含氮碱基: A 、 T 、G 、 C 、 U磷酸戊糖:核糖、脱氧核糖2. 1950 年鲍林1951年克林1952年查哥夫3.DNA的结构①(右手)双螺旋② 骨架③配对:A=T/UG = C4.特点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①联系:编码区+非编码区②区别原核: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威尔金斯+富兰真核: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故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有遗传效应控制 mRNA蛋白质的 DNA片段基蛋白质结构性状影响环境是控制生物因酶的合成控制代谢的基本单位中心法则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转录5.计算A G1.在两条互补链中T C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 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A T3.整个 DNA 分子中,G C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 DNA的复制1.场所:细胞核;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3.基本条件: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 分子的两条单链;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③能量:是通过水解ATP 提供;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在细胞核中,以 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 mRNA的过程。

(2)① 信使(mRN A),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RNA② 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单链)③核糖体 RNA ( rRNA ),是核糖体中的RNA 。

( 3)过程(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2.翻译(1)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实质:将 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 3)( 64 个)密码子: 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 个相邻碱基。

其中 AUG ,这是起始密码;UAG 、 UAA 、 AGA 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①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

②广:子代从亲代获得的控制遗传性状的讯号,以染色体上 DNA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为代表。

③ 中心法则: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是 DNA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ⅡⅠ( 5)翻译过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UGAGAAUUCUCG ACU A AG CUU CG C1.缺失1917年猫叫综合症果蝇的缺刻翅结构的变异重复1919年果蝇的棒状翅易位1923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倒位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数目结构的变异: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的增加与减少1 .2.染色体组DNA RNA蛋白质(性状)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染色体。

如:人的为22 常+X 或 22 常+Y脱氧核苷酸序列核糖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如:人的核型: 46、XX 或 XY遗传信息遗传密码3.一倍体雌性配子二倍体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单倍体直接发育合子生物体(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多单倍体雄性配子多倍体(秋水仙素)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四、人类遗传病不可遗传的1.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物、化、生诱变育种隐性基因镰刀型贫血、白化病、先天聋哑红绿色盲单基因遗传病显性基因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DV 佝偻病可遗传的基因重组杂交育种多基因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糖尿病染色体变异多倍体、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异常: 21 三体综合症一、基因突变2.危害婚前检测与预防遗传咨询1.定义: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