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分享资料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地方官职: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政治史
中国古代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说起古代中央官位等级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面太大了,各朝各代都大不相同,一个朝代的前期后期的官位等级也有很大的区别。
这样几张图,基本上把从夏朝到清朝的官位都说的清清楚楚。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我就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补充一点,三公不管怎么变称呼,什么太保,太师,大司马,都一直处
于官员的最顶级,但是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夏代的中央官制
分管 各 种事 务 的官 职:
牧正、乐正、车正、疱正、
大禹像
御(主管驾御战车)、遒人
(主管宣示命令)、太史 (主管天文历法档案)、官 占(主管卜筮)、瞽师、御 龙(负责王之生活娱乐)、
啬夫(主管收税和监察),
另设有采风之官。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
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士在西周时
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都堂
• 唐代尚书省的总办公处(都堂)居中, 东有吏、户、礼三部办公处,西有兵、刑、 工三部办公处,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 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总辖各部, 称为“都省”,故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 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 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 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 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 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 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 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高三同学在复习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应该掌握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内容,再由点到面,有个整体的把握。
今天大家和小编一起,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内容,加深一下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②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
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土地、物资、武装、人口等 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周王成 为 朝见述职、缴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诸侯国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前 1600 年〕(1)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2) 特点:消灭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 商朝〔约公元前 1600——前 1046 年〕(1) 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①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 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③ 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 特点① 商王对外服的掌握力有限② 商朝是神权颜色深厚的王朝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 王朝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2 分封制⑴目的:稳固周朝统治⑵内容:⑶作用① 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 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 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 宗法制⑴目的:稳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冲突⑵内容①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⑶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分散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 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 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② 带有深厚的部族颜色。
③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构造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确实立一、秦朝的统一背景⑴春秋时期⑥ 一些诸侯擅自进展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⑦ 周王室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⑵战国时期① 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② 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文化常识:中央官制
一、中央官制1、战国:相:文国君特殊:楚国:令尹上柱国将:武2、秦丞相府:承皇帝意旨,佐政,尊称相国,通称宰相皇帝(秦始皇取自于“三皇五帝”)太尉府:军事御史大夫寺:秘书长兼监察3、汉初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权力缩小西汉末大司徒(丞相改称)三公(三司,都是宰相)大司马(太尉改称)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主水土之官)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后世成为尚书省,首长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
魏文帝: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中书监、令为首长)。
南北朝,设门下省(鉴于东汉尚书台权势太大而设,侍中为首长,限制中书省)。
于是:尚书:执行三省中书:取旨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门下:审核4、隋代避用“中”,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
唐高宗、武后、玄宗时,三省名称几度更改。
唐代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此官不再授人)。
唐太宗认为中书令和侍中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予人,常用他官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
高宗以后执行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宋代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
枢密院类似秦代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和副使。
5、宰相正式定为官号实在辽代。
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早拟诏谕。
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为实际宰相,号称辅臣(元辅、首辅)。
清沿明制。
雍正成立军机处,大学士不再有实权。
6、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奉常:汉初用,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初用,后改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车马廷尉:汉有时称大理,最高法官九卿典客:汉初用,后称大行令、大鸿胪,管少数民族来朝事宜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初用,后改为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加黑的管政务,其余管皇帝私事;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称执金吾;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称大匠,等)7、六部尚书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后,事务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中央各部的前身。
中国古代官制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先秦是中央官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2.秦汉史中央官制的变革阶段——三公九卿3.东汉即魏晋南北朝,三公失权,尚书台、中书、门下省相继登台掌权。
4.隋唐至明清是中央官制的成熟阶段。
奴隶社会官制1.商王朝设“多尹”,泛指百官。
2.西周设六官制。
据《周礼》记载,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是政务官,亦称“六官”。
3.春秋时,各国官制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和军功爵制。
封建社会官制1.秦汉官制——三公九卿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秦时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
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
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2.魏晋南北朝官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3.隋唐官制——三省六部制三省:隋朝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朝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4.宋、辽、金、元官制宋——官职分离辽——南北两面官金——勃极烈,系女真语,意为“治理众人”元——废门下、尚书省,置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大权。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一)综述1.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3.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4.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5.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6.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7.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二)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三)寺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 4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 6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
“专制主义”
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 上、皇帝独裁。 (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
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 方绝对服从中央。(矛盾:中央vs地方)
中央官制的建立与发展
了解秦到清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把握该时间段中央官制的演变规律
(一)秦朝
1.皇帝制度
小试牛刀
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 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 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清朝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规律 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Fra bibliotek真题再现
2、(2018·江苏)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 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 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 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 的是
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三)宋朝 二府三司制
财政
三 司
皇帝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四)明朝
1、废丞相:明太祖 2、设内阁: 明成祖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异别?
相同
不同 地位与职权
作用
宰 相
作用: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 政机构长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0.C从“三省”的职能和相互制约关系角度思考。
11.B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确定其职能。
12.B熟悉内阁的由来及演化。
13.D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弱化了君主专制。
14.
(熟悉四个朝代中央官制的基本情况)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力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二.规律小结
1.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个基本特点。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皇权的强化和相权的弱化是一个基本趋势。
3.历代中央官制之间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如秦与汉、隋与唐等。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朝代中央官制的具体内容及总体演变趋势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一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一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1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2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
3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三省六部制,职责权利尚不完善。
4隋唐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5宋代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6元朝实行中书一省制。
(丞相权力的一次反弹。
)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
8清朝设立军机处。
中国古代中央管制的变化演示图秦朝西汉东汉皇帝皇帝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外朝(丞相)尚书台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皇帝皇帝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吏户礼兵刑工元朝明朝清朝皇帝皇帝皇省吏户兵刑工军处二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机构方面采取的措施。
1秦朝的丞相是中央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任用亲信组成决策班子,即中朝(内朝)与丞相制衡。
3到东汉时,逐渐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4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尚书台改成尚书省,又新设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职责和权力还未定型。
5隋唐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6宋代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
8清朝设立军机处三中国古代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制。
3秦朝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4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的制度,后在地方又实行刺史制。
(州牧)5隋唐实行州县两级制。
6宋代派文臣做知州。
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8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9清朝继承元朝的行省制,实行省、府、县三级制。
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西周:以血缘为依据实行世卿世禄制。
战国:以军功为依据实行军功爵制度。
秦朝:以军功为依据实行军功爵制;依据政绩考核任免官吏。
汉代:以品行为依据实行察举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以门第和出身为依据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才能为依据实行科举制。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制。
五中国古代的监察机制。
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我国古代官职主要有哪些?古代中央官职介绍
我国古代官职主要有哪些?古代中央官职介绍我国古代官职主要有哪些?古代中央官职介绍我国古代官职在各朝各代都有所差别。
自秦始皇开始,古代官职开始出现。
三公九卿制的设立,为后来古代官职的衍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朝代的官职,大多以三公九卿为蓝本。
古代官职的职能在现代也并未完全发挥,但大同小异。
以下盘点一些我国古代官职,仅限中央官职:丞相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
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丞相一职自战国时期设立,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
太尉太尉,元朝以前的官职名称。
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在汉朝称大司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老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有时又特指“东宫三师”之一。
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谢安、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封太傅。
太保古代三公之一,位次太傅。
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
尚书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 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
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
1。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古代职官区划整理
中国古代职官区划整理
古代官方立场的情况,涉及官方名称、官员职责等方面。
朝代的情况不一样。
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两类:中央和地方。
1.中央政府
秦设立了三种官,形成了一个中央机构。
分别管行政管军管监视和检查。
汉代一般遵循秦制作为三公。
有九个负责政府事务各个方面的问题,后人已经发展成三个省和六个部。
中书省(决定)、门下省(审查)、尚书省(行政)。
在宋代,中书省的权力得到扩展,枢密院被分为民权和军事力量。
在门下,尚书省颓废。
明朝的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内阁部长被称为助理部长。
首府被称为第一助手。
清代有军机处,还有管理军机的人,控制政府权力。
这六个部分是指:吏部门,官僚的管理、豁免、评估等;户部:土地账户管理、税收等事项;礼部,仪式仪式、科学、学校等事项;
兵部,部队;刑部,司法监狱;工部,管理项目创建、水利等事项"。
部长是尚书,副手是助手。
还有郎中,副官员是外郎,下面的人还有主事。
2.当地官方职位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县。
县长,秦称郡守,汉称为太守。
隋唐时期的主要行政区域是国家,国家官员称为刺史,下面还有司马等。
唐朝在一些军事城镇,有了节度使,官方有一个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朝的官员称为知州,县官称为知县。
到了明朝和清朝,州消失了,代替它的是省。
中国古代中央文官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文官制度朝代更迭频繁的中国古代。
官员的体系也在发生着不断变化。
尤其是文官的体制。
秦汉以来,中央的架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秦皇一统天下后,下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来构成中央统治系统。
其中丞相主要负责佐理朝政、太尉主管军事、而御史大夫充当秘书及监察职能,监察百官。
接下来是汉朝:我们都说汉承秦制,其实这两个王朝在某些方面还是不一样的。
其中丞相的权力逐渐缩小。
到了西汉末年,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的职能和名称都有所改变。
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是为三公。
然而在汉光武帝以后,这个三公的职能有所转变,主要是例行公事,而他们实际的权力已经转归台阁了。
而这里的台阁就是尚书台,即我们后世所说的尚书省。
九卿,一般指的是秦汉时期,除了三公以外的中央一级的行政人员。
大致如下:奉常(也称太常),掌管宗庙礼仪,与日后的郎中令(也称光禄勋),掌管宫廷侍卫卫尉(也称中大夫令),掌管宫门近卫军太仆,掌管皇帝车马廷尉(也称大理),是最高法官典客(也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也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理宫廷总务。
接下来说一下,影响中国接近一千年的三省六部制度:其实三省里面的尚书省最早应该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尚书台。
中书省:魏文帝曹丕所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长官为中书令。
隋朝为内史省。
宋朝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废除门下和尚书省,以中书、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政、军、监察三权。
明初,又启用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又废除中书省,直接由皇帝管六部。
随后,永乐皇帝,设立内阁。
门下省:在汉朝时,属于少府的侍从机构,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成了权力的重心。
隋唐时期,和中书省一样是权力的中心。
具有审查政令的职责。
其手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
尚书省,前生为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时,南朝刘宋时期,将它改为尚书省。
隋朝时期基本定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夏代的中央官制
分管各种事务的官职: 牧正、乐正、车正、疱正、 御(主管驾御战车)、遒人 (主管宣示命令)、太史 (主管天文历法档案)、官 占(主管卜筮)、瞽师、御 龙(负责王之生活娱乐)、 啬夫(主管收税和监察), 另设有采风之官。
大禹像
3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夏代的中央官制
22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 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九卿掌管中央各 部门的具体事务。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 掌管宫廷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 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 负责刑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政税收。宗正, 管理皇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及 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的需要。
13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西周的中央官制
周 召 公 像
14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西周的中央官制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 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太史寮的长官是太 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 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 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 妇、东宫等。
大禹庙
4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商代的中央官为“内服”官,有宰、卿事、 多尹、御事、事、师长、多亚、巫、卜、臣等, 号称“百僚庶尹(《尚书·酒诰》)”。 ➢宰,总管事务,为王之近臣。早期属于王家生 活服务范围的官员,后来逐渐转入到国家政务方 面,有冢宰、太宰、宰的区分。伊尹曾为汤 “宰”。
20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21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代中央的官员虽然不少,但最主要的则是 史书上所说的“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的 高级官员。
丞相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以左丞相为尊, 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武官,协 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主要掌管承转皇 帝诏令,监察文武百官,处理重大案件。
11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西周的中央官制
汉代石刻周公辅成王图 12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西周的中央官制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 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即卿士寮,其职权是主管“三 事”和“四方”。卿事寮的长官,西周初 期是太师或太保,西周中期以后为太师, 其属官主要是“三司”,即司徒、司马、 司空。
8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事,分管各方在的事务,东事、南事、北事, 合称为三事。有大事、小事之分,还出现了大事 寮。
➢师长、多亚,军事性的职官。左师、中师、右 师。亚是师以下的高级武官,有亚旅、亚任、亚 侯、马亚、多马亚。
➢巫、卜,神职官。女为巫,男称觋。卜,又称 贞人、占人,商代后期有百余名。
15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 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士在西周时 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16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9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西周的中央官制
西周的官制是在商代的“内服”和 “外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商代不 同的是,西周的官僚机构更加庞大,职官 的名目更加繁多,行政体制更加系统。这 种演变趋势,反映了西周国家机器的完备 和王权的强化。
10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西周的中央官制
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 备,仅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提到 的 各 类 职 官 就 有 213 种 之 多 。 西周初期,王室政权机构中最 重要的职官是太师和太保。太 师和太保掌握着王室的军政大 权,并且负有监护和辅佐年少 国君的重任。
5
冢宰
• 太宰的别称。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 内事务的官。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少,周 公曾以冢宰之职摄政。
• 冢宰为内朝主宰。在《周礼》作为天官, 成为六卿的首位,总管全国大事
6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商汤像
7
伊尹像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卿事,原为乡事,飨事之义,主管王室宴飨。 最早出现于《尚书·微子》,西周时,写作“卿 士”,可见是由内廷发展出来的政务官。 ➢多尹,又称诸尹,分管各项政务。古代尹与君 通,因此又称多君。总领诸事的尹,被后世认为 是相。 ➢御事(史),迎受政事,为王服务。
17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18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19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统一全国后,疆域空前辽阔。要统 治好这个庞大的帝国,光靠皇帝一个人的 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 官僚机构。因此,秦始皇在确立了至高无 上的皇权之后,紧接着在中央建立了以皇 帝为首的中央政府。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1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夏代的中央官制
据《尚书》等文献记载,夏王之下为“六 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 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一种说法是工)、虞(主管山泽)、秩 宗(主管祭祀)、纳言(主管承上宣下);另一 种说法是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六卿之 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