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2016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期末复习提纲一、解释概念课程、课程内容、课程计划、隐性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教育方针、课程目标、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发现学习、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开放教学、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表现性测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管理二、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潜在课程功能的是()。

A.激励功能 B.情感愉悦功能C.个体素质发展功能 D.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功能2.“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A.课程与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3.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4.以下不属于一般教学目标编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A.行为目标B.发展目标C.表现目标D. 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5.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A.普遍性B.精确性C.规范性D.模糊性6.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A.复习B.实践C.方法D.拓展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8.()是一种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A. 演示法B. 研究法C. 谈话法D. 练习法9.尝试教学法是我国()提出的教学方法改革。

A.卢仲衡B.魏书生C.黎世法D.邱学华1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11.()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法,自始至终以教师充当主动的只是专家,而学生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第一章~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课程指广义: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狭义:具体一个学科科目.2.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3.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旳总和。

课程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那些课程。

6.校本课程开发广义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

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与教育理想。

狭义则特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7.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8. 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种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二、填空1.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一般原理,价值与策略问题的学科,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

主要研究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问题。

2.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研究规律,确立价值与优化技术。

3.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4.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17-26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简答题46题附全答案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简答题46题附全答案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简答题46题附全答案2、怎样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当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能够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

这时,课程和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

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3、简述文化传统、社会制约课程和教学的维度。

从宏观上,四个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水平。

从微观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组织和人际关系。

具体包含社会系统要素制约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组织、制约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选择,师生各自的意识影响课堂上的人际交往。

4、简述设计课程和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一,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第二,为课程和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第四,为课程和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5、简述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和教学目标、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依据。

课程和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和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基础通常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和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和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和教学的社会和文化学基础。

6、简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性。

分科课程:定义,即学科课程,它是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

优点: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和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正因为如此,分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重要位置。

缺陷:第一,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

第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第三,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三、发展历史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学设计;教学专业化。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一)涵义(二)取向价值取向;形式取向(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二、课程内容(一)涵义(二)取向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一)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三)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四)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五、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评价一、课程实施(一)涵义(二)取向(三)途径——教学(四)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二、课程评价(一)含义(二)课程评价的功能(三)课程评价的类型(四)课程评价的过程和阶段(了解)(五)课程评价的对象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一、涵义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四、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四个经典问题或四个步骤。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六、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第六章教学基本理论一、教学的涵义二、教学的类型三、教学形式的发展历史四、教学追求的发展历史第七章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一、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对照)(一)涵义(二)教学目标的功能(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四)教学目标的编写二、教学功能个人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第八章教学模式一、涵义二、结构与特点三、常用的教学模式四、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第九章教学方法一、涵义二、分类三、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优缺点四、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十章教学手段一、涵义二、教学手段的功能三、常用的教学手段四、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一、涵义二、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优缺点及各自补救措施。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填空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名词解释: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课程与教学论经典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经典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4、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 在博比特看来, 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 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 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 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 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 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 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 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 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 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 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 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 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2016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2016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2016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2016第一章概论【简答】传统教学论有哪些基本特征?1.2.3.4.5.6.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习惯和科学性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形成了最基本的教学思想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出现了一大批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科学主义教学论与人文主义教学论争论焦点?科学主义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股执行、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人本主义教学论刚好相反:它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名词解释】课程标准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

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第二章【名词解释】隐形课程隐形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简答】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辨证否定之规律第三章【名词解释】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简答】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3.学科的发展【简答】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贴近社会生活3.尊重学生经验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第四章【名词解释】课程开发主要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论述】泰勒目标模式1.关于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学习经验的组织还要确定组织的要素及其组织策略学习经验的组织还需要确定组织结构,即课程的呈现方式4.课程评价步骤:1.解说目标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3.编制评价手段4.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第五章【名词解释】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机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简答】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第六章【名词解释】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哦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简答】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标准功能第七章:【名词解释】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C)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A.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C)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C)A.《儿童与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B)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A.情境模式 C.批判模式B.目标模式 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A)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A.法国 C.德国B.美国 D.英国(C)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C)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课程与教学论一、课程与教学目标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与教学目标(objectives)。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②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是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扫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最求学生的多元性。

3.目标模式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基本原理: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

内容是:①确定教学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教育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②选择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课程论考点

课程论考点

《课程与教学原理》考点—自我总结考试时间:2016年1月6日 19:00 ~21:00考试题型:填空题:10×2分简答题:3×10分论述题:2×15分材料分析题:1×20分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泰勒原理1.泰勒简介拉尔夫·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

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理论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2.《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标志着课程与教学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八年研究”四大成就:⑴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

⑵学院和大学认识到,在那些没有达到特定的学科要求的高中毕业生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得成功。

⑶“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这种研讨班是在“八年研究”发明的,旨在为教师开发教学计划、资料以及获得有助于工作的新的知识技能提供时间和帮助。

⑷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被广泛接受。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⑴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⑵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⑶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⑷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教育计划5.泰勒原理的实质“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而“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技术兴趣是主导现代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

6.对泰勒原理的评价优点:作为基本框架,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囊括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系统模式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缺点:是非常理性的框架, 带有科学至上的时代印记将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性的模式,忽视了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追求“技术理性”,指向对师生的控制二、布鲁纳—学科结构运动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也成为结构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
该观点的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两个系统 密切关联,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互相 交叉的。
具体表现: 课程为教学提供了教学内容,教 学是课程系统的实施过程,教学是课程的 一种表现形式,教学是课程在课堂层面的 实施。
可编辑ppt
24
(四)循环关系
观点: 认为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一种互为反馈 的延续关系。课程与教学虽然是分开的, 但是它们是相互循环的,存有延续的循环 关系,即课程对教学产生影响,教学也对 课程产生影响,彼此相互调试与改良。
功能: 有助于教学研究者了解教学现实,从中积累经验,提 出问题,总结规律,形成新的理论认识。
分类: 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专家调 查。
程序步骤: 提出问题—搜集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与研究目的— 选取标的母群体—选取搜集资料的方式与工具—抽样— 进行正式调查—资料分析可并编辑讨ppt 论研究结果—提出研究结 32
优缺点: 强调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 重视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重视教育环境的设计 与组织,能够兼顾课程过程与课程结果、预期与 未预期的经验。但是,该课程观在实际中也带来 了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内容的不系统性和评价标 准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弊病。
可编辑ppt
10
4.课程即“计划”
观点: 该观点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观点, 认为课程即“教育计划”或“学习计划”。 计划包含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活 动和评价等。
特点: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 主体的重要性;
b.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 施课程;
c.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
d.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水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纲要名词解释4(20%)、简答3(30%)、论述题1(30%)、案例分析1(20%)参考《教学论稿》(王策三著)和吴晗清《课程与教学论》课件、黄华复习梳理一、发展历程1.诞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详细论述了课程、学科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真正建立的教学论,达到了系统化、概括化的水平)2.确立:赫尔巴特、杜威(两种力量制衡)三个“中心”的对立,即教师中心vs儿童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中心vs个人直接经验中心;课堂教学中心vs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对各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威: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他认为学生是课程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的反思为核心。

(评价:杜威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3.新发展:布鲁纳、赞科夫(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或“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去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提出5个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评价:第一,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概念并把它付诸具体实践,这就把握了教学论现代化的中心课题。

第二,他主张把教育学的研究和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第三,他进行了真正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而且长达20年之久。

其研究方法、改革和实践精神都体现了科学化的要求。

布鲁纳:学问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

学问中心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它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提出结构课程论,他提出“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法?”布鲁纳教学论思想主要内容是:学习学科基本原理;从小学开始,螺旋上升;凭发现学习;遵循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几项原则。

发现学习模式: 发现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结课考试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结课考试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结课考试重点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结课考试重点教学论重点名词解释:1.教学有序性原则(p84):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是受教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师生协同原则(p87):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其实质为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3.关键期(p118):也称关键年龄,是在心理发展的某一特定年龄阶段,某种心理机能最容易形成,错过这个年龄,则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发展特点,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则会给学生的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4.认知结构(p123):广义地说是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狭义地说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5.非认知因素(127):包括认知因素以外的影响认知过程的一切心理因素。

它并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与控制方面。

6.问题课程(166):即核心课程。

围绕着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像包裹在教学内容中一样。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

首先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

打破学科界限和行业分工。

7.活动课程(167):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

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8.特朗普制(235):是一种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

9.小队教学(236):又叫分队教学、协同教学。

由高级教师、助理教师、实习教师及其他助手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要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要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要第一章课程的界定: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按不同层面,将课程理解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

按不同角度,将其理解为:课程是学科(内容)、教材,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目标,课程是计划。

教学的界定:广义:指教者指导学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狭义:学校内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独立论、包含论、相互影响论。

课程与教学论的四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实验研究、人种学研究。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1)心理学对学习观产生影响。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者是主体还是教育对象”,不同心理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桑代克操作性条件反射,布鲁纳强调认知结构。

现代的学习观中,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2)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主体观。

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选择应该受到尊重。

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经验、改变经验,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成功的教育是保护个性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影响课程、教学的社会学学说1、结构--功能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帕森斯。

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强调结构的整合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社会中每一个不同的系统,包括教育系统都具有与一个更大的系统和它的其它部分相联系的重要功能。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大系统单独运行,教育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对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课程与教学有密切联系。

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个体进行特殊的训练,使个人能够适应社会一般公民文化,并与社会融为一体。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二) “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是美国的“学校和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展开的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的长达8年(1934-1942)的实验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重点一

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重点一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一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

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

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

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没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本书标志着理论化。

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

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

(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D.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论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选择题】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的工作中心是教学
【简答】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外部因素:1.社会
2.儿童
3.知识
内部因素: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辨证否定之规律
第三章
【名词解释】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简答】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的发展
【简答】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2.贴近社会生活
3.尊重学生经验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第四章
【名词解释】课程开发
主要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论述】泰勒目标模式
1.关于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
“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
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
【名词解释】课程标准
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第二章
【名词解释】隐形课程
隐形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简答】制定规则要素(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
1.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
2.社会及家长的期望
3.学生对课堂规则的认识规律和态度
4.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熟水平
5.学科特点
十三章
【名词解释】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
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
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股执行、计划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刚好相反:
它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
【论述】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利)
利:1.扩大教学规模
2.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学效率
弊:1.文化霸权
2.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色情网站进入学生视野
第十章
【名词解释】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名词解释】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
第六章
【名词解释】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哦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简答】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标准功能
第七章:
【名词解释】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学习经验的组织还要确定组织的要素及其组织策略
学习经验的组织还需要确定组织结构,即课程的呈现方式
4.课程评价
步骤:1.解说目标
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
发现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并通过这一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资料、材料自行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第九章
【简答】教学手段的分类
1.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
1.视觉手段:印刷材料、图片、实物、模型、幻灯及投影
第一章概论
【简答】传统教学论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2.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习惯和科学性
3.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4.形成了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5.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6.出现了一大批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
科学主义教学论与人文主义教学论争论焦点?
科学主义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
【论述】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第八章
【名词解释】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名词解释】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结构课程论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如何改革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2.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强调性质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
4.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十二章
【名词解释】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十一章
【名词解释】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论述】教学评价存在什么缺点,如何改进
1.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编制评价手段
4.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
第五章
【名词解释】教学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机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答】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
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2.听觉手段:扩音机、收音机、录音机、语音实验室
3.视听手段:电影、电视、录像
4.综合操作教学手段:计算机
2.根据教学手段的载体性质分类:
1.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2.以物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名词解释】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1.技术的现代化
2.教学理论的现代化
总的来说,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地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