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阅读《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读书报告本书的作者是[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美]戴维.H.史密斯,作者利用其在印度、孟加拉、以色列、智利、阿根廷、尼日利亚六国的实地调查结果分析使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几个重要因素。

在文章的最开始,可以看出作者打算采用的研究方式是定量分析,因此先试图寻找一个有效的量表,以测量人的现代性,这个量表在经过大量的分析证明后,被证实是可行的,随即展开了研究。

在阅读的起初,我的脑海里自然浮现的是定义,究竟什么是“现代性”,什么又是“传统”呢?如果说我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能对此作出一个确切的概念,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定义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对这本书的探索。

开篇作者就明确开宗明义地提到工厂是培育现代性的学校,教育是个人现代性的一个有力的预报器,不论什么因素对人的现代性有重要影响,我们可以窥探出来的是,本书的工作者们对工厂和教育的关注可谓是十分深刻的,这一点贯穿于此书的全程。研究者们的各种实验和测量,都建立在对工厂者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考察上,当然,也包括许多其他的因素,只是说这两个因素是主要关注的。

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六个发展中国家的越6000人提问访谈之上。风笑天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说到,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研究者们通过实地研究,走访六个国家,期间需要投入的成本极高,包括时间、精力和财务等等,当然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而易

见的。

一项研究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某些观点提出挑战,同时又能够探讨新颖的主题,显然这本书很好的做好这一点。读此书的过程中,令我十分惊喜的是,作者每抛出一个问题,实施一项研究,总要花几分心思去反向思考,关注社会上的不同声音,以及坦诚去面对各界提出的挑战,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科学精神,这是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虔诚,是一种尊重科学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研究者们追求完美的态度,时刻告诫后人做研究也需要尽善尽美,考虑周全。

研究者们非常善于针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各种测量表和问卷以及其他实证研究,以应对那些挑战。不禁让我想到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以及他的著作《历史研究》,在提到人类文明诞生的根源是什么的时候,作者提出自己的挑战应战理论。汤因比并不认为安逸的环境可以给人类带来挑战,只有相对恶劣的环境才能给与人类充分的挑战,对于持续不断的挑战能够持续成功的应战,文明就不断地成长,一旦挑战消失,或者人类不能成功应战的话,那么文明就解体或者消失。因此文明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能过应对这些挑战。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各位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给与的挑战,并且能够用严谨的精神和学术态度去探索,一次次成功应对那些挑战,正是这本书和这项研究所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者在开篇和末尾处都强调了国家发展除了高水平国民生产总

值外,还有许多其他东西,如制度建设。一个人国家的现代性也不可以单单只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那些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影响着现代化,如果单纯把经济或者是政治制度上的成就来判定的话,就完全忽略了个人,这是不可取的。作者明确提出应该关心人民,他们十分重视对人的研究和关注,这样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盲目追求经济单方面发展,必然使社会丧失对人性的关怀,作者们关于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研究,也深深饱含对人民的关怀,不止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人民,更重要的是处在文明稍稍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大众。读到这些,我会想,是否可以从这本社会心理学著作的研究对象,推断作者是不是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呢?纯属个人猜想。

“除非国民是现代性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性的。”P22进一步看出,研究者们对人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任何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以及其他因素。其实作者是承认以上因素对一个国家现代性的关联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活着那样的因素,只是人们不得不引起关注的是,所有经济制度背后的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只有他们具有现代化的特质,整个社会和国家才有可能向现代化迈进步伐。出于对人的关注,研究者们开发了许多关于人的测量表,这些东西大都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现代社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是工业化前进的节奏,然后与之相矛盾的是,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的解组。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伴随了许多不可避免的负面消极影响。正如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到的一句话,作者说“现代人都

不幸福”。为什么提出一句这样的话,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也许我们在追逐更高层次的发展,不断更新技术和科学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伤害,在最大化的经济步伐中,也违背了许多自然的道理,以及人性的某些善良一同被丢失,文化多元化最终使得自身解体。面对这种矛盾,问题似乎难以一下子回答,作者说会在后面的章节,慢慢给予谈论。

作者随后提到五个基本的问题——现代人的概念是否就是伪装的西方人或资本主义人;工厂本身是否是西方价值的舶来品;工厂是否对“西化”的人具有吸引力;选择工厂作为现代性的学校而忽视其他是否有什么理由;把“参与”作为现在人的属性是否意味着一个国家要现代化就必先民主化。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给我们打上了问号,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成了一种指引我们阅读本书的导航,因为作者在接下来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在结论中回答。

刚才讲到,翻阅此书的第一个感想便是,“现代”是什么?从字义上说现代指任何或多或少的代替了过去被接受的行为方式的事物。是一个范畴而不是概念。作者认为,“现代”可被认为是标志着我们当前历史时期的特征的一种文明的形式。关于现代化的两种研究倾向上,研究者们了解到制度层次还是个人层次=20:1,而作者主要精力放在个人研究上——哪种人才是现代人,我们凭什么标志判断他是现代人?由此,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24个维度组成的综合体,对现代人测量。

作者提到,工业化首先被粗略地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兴起。因

此对于现代人的定义上,大部分时候人们过多的体现了“资本主义人”的形象,但这只是常人的设想,为了避免这一干扰因素,研究者们凭借25年研究苏联的社会结构的经验,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免受这种倾向的影响。因此他们列出的素质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效运转都是同等重要的,这种排除干扰的做法很值得提倡。只要有拿得出手的科学研究,经得起事实考验,才能在挑战面前理直气壮,让人信服口服。并且,其实工厂这种东西本身并不具备性质,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工厂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工厂的管理以及工厂者的素质,这就是人的现代性问题了。由此,作者给现代人下的定义是:在发展中国家里,一个人能够欣然接受在他周围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能够更自由地接受别人现在正享受的变化了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太固执,对别人一新的或非传统的方式行事不太焦虑。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明确的对现代人的定义了。看到这个定义时,我最先想到的,是从自身角度考量,看看自己究竟是属于传统人还是现代人,给我很深的启发,也可以说向自己的未来指明了一个发展的大致方向。

在谈及教育对人的现代性问题上,作者多次谈及勒纳的发现——人受的教育愈多,这个国家就越进步,提出意见以回答这种挑战的可能性就越大。任何的研究都不可能像空中阁楼一样,完全不需要借助别人的研究和力量。牛顿说:“我之所以可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引用这句话的原因,是想表达,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善于借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有时候有利于我们推进自己的研究。不要盲目排外,也不要一味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