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设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从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指中国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近现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历程。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及其对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变革的进步意义;认识到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本单元的重点是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和大众传媒的变迁,难点是分析各项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要求展示时间7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导入设计
小结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它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这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展示给我们看。
情境导入
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
(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在笑什么?
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
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袍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视频导入
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断。
合作探究: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自主学习: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程评价: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100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的社会生活相对于100年前变化更是巨大。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板书)一、服饰方面
问题情境2: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自主学习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多媒体课件展示:
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
(参见备课资料)
过程评价: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仍然流行。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自主学习2: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过程评价: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历了改革与创新。
多媒体课件展示:
图1 彩绣高领长袄、马面裙图2 缎光片袄裙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自主学习3: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过程评价:列宁装是苏式服装;干部服是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形成的。
自主学习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俄文译音,意为连衣裙)、中式便装。
多媒体课件展示:
过程评价:列宁装的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款式极其简单:宽松的短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但由于布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自主学习5: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多媒体课件展示:
过程小结: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
问题情境3: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
合作探究: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动,中国服饰发生变迁。
(板书)二、饮食方面
问题情境4: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别?
自主学习1:中餐——四大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