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药剂学-张志荣-第章缓控释给药系统---副本(1)
药剂学-张志荣-第章缓控释给药系统---副本
(1)
缓控释给药系统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缓控释给药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缓控释给药系统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缓慢而持续地释放,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作用在长时间内,使治疗效果更为持久。
一、缓控释给药的优点
1.减少药物的体内消耗,达到最优治疗效果。
2.减少患者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因反复用药带来的病理情况改善。
二、缓控释给药的分类
1.固体给药系统
2.液体给药系统
三、缓控释给药的原理
缓控释给药系统可以在药物的配方中加入需要抑制药物释放的成份,使得药物在体内持续缓慢释放,起到稳定和持久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原理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酶促释放过程等。
四、缓控释剂型的设计
1.控制释放速度。
2.控制药物释放量。
3.控制药物的释放时效。
4.控制药物在给药过程中的降解。
五、缓控释给药的应用
1.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3.肿瘤治疗。
4.肝肾疾病的治疗。
5.糖尿病的治疗。
六、缓控释药物的评价标准
1.质量标准。
2.效果评价标准。
3.安全评价标准。
四、总结
缓控释技术的发展为药物治疗带来了重大的变化。
在临床应用中,缓控释给药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缓控释剂型的设计和制作存在很大的难度,需要更加精确的技术和设备,评价标准也需要不断地完善,以确保缓控释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十六章中药缓释
1.剂量:一般不能超过0.5g,因此,必须通 过各种手段对中药进行精制,尽可能除去无 效成分和杂质。
2.理化性质:下述药物一般不宜制成口服缓 释控释制剂:
在水中溶解度小于0.01mg/ml的药物;
溶解度与胃肠道生理pH值关系密切的药物;
在胃肠道中易水解、易被消化道酶分解的药 物。
3.药物动力学性质
表16-1 不同半衰期药物的缓释-速释剂量比
半衰期(h) 缓释6h 缓释8小时 缓释12h
1
4.60
5.54
8.32
2
2.08
2.77
4.16
3
1.39
1.85
2.77
4
1.01
1.29
2.08
5
0.83
1.11
1.66
6
0.69
0.92
1.39
7
0.59
0.79
1.19
8
0.52
0.69
1.04
9
0.46
0.62
0.92
10
0.42
0.55
0.83
▪ 如某药t1/2=3小时,常用剂量为200mg,希望
C
K
0 r
(1 eKt )
K
0 r
(eKt eKat )
KV
(Ka K)V
(16-5)
同式(16-4)
(3)如果控释部分以零级速率释放药物,同时有速
释部分剂量Di
C
FDi Ka
(e Kt
eKat )
K
0 r
(1 eKt )
(16-6)
(Ka K)V
KV
速释部分
正常控释部分
缓控释给药系统
2.微囊、微球、微粒等 4.增加粘度
5.植入剂
6.药树脂
7.乳剂等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绝大部分缓控释制剂属于混合型(生物溶蚀、膨胀 控释骨架等)
(四)渗透压(渗透泵型)
(五)离子交换作用(药树脂)
第十一页,共三十七页。
三、生物学方法(fāngfǎ)
利用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加入某些物质干扰药 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延缓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而达 到缓释目的(若影响分布,则具有靶向性)
3)其它(渗透泵、植入型、透皮、脉冲(màichōng)式和自调式等)
3.特点:
1)血浓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2)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服药频率,提高服药顺应性;
3)降低胃肠道刺激,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总剂量。 但:处方成本较高,制造过程复杂,大生产易出现质量问题(特别是
膜控型)。
第三页,共三十七页。
故: dc/dt=D/VL×SCs= K SCs K= D/VL为溶出速度常数
1.控制粒子(lìzǐ)大小(胰岛素等) 2.将药物包埋在溶蚀性骨架中(脂肪、蜡类物质等) 3.将药物包埋在亲水性(胶体)骨架中(HPMC、MC等)
第十页,共三十七页。
(二)减小扩散速度
1.包衣(bāo yī); 3.不溶性骨架制剂(片)*
1.延缓代谢:抑制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1)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吗啡、美散酮作用延长; 2)异丙异烟肼抑制肝酶活性→苯丙胺、巴比妥类药物作用延长。
2.延缓排泄:减缓(jiǎn huǎn)或抑制排泄
1)竞争性排泄;2)增加“重吸收”
第十二页,共三十七页。
第五节 影响制剂设计(shèj应→生物利用度↓(增加剂量)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与制作(药物制剂技术课件)
一、基本概念
缓释制剂的概念 定义: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
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的概念
定义: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恒定速度释放,使 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广义地讲,控释制剂包括释药的速度、方向和时间,靶 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于胰岛素 制成乳剂 制成植入剂
缓控释制剂释药机制
2. 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骨架溶蚀 溶出控制 扩散控制 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 化学键合型骨架系统 膨胀型控释骨架系统
缓控释制剂释药机制
3. 渗透压原理(控释)
以口服渗透泵片剂为例说明其原理和构:
渗透泵型片剂剖面图
缓控释制剂释药机制
4. 离子交换作用 树脂+ —药物-+ X-→树脂+—X-+药物- 树脂-—药物++ Y+ →树脂-—Y+ + 药物+ X-和Y+为消化道中的离子
一般半衰期为3-8小时的药物。 一般 一次剂量0.5-1.0g的药物。
五、缓释、控释制剂释药机理
(一)溶出原理
通过减少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
缓释
1. 药物包在溶蚀性骨架中 2. 药物包于水溶性凝胶骨架中 3.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4. 与难溶性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5. 控制粒子大小
(二) 缓控释制剂释药机制
六、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一)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1)骨架片 1)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释药:扩散(水溶性药物) 2)蜡质骨架片 释药:蜡质类材料被消化、溶蚀 3)不溶性骨架片 释药:消化液渗入、溶解药物、孔道扩散
《缓控释技术思路》课件
农业领域的应用
在农业领域,缓控释技术的应用主要 集中在肥料和农药的缓释方面。
缓控释肥料和农药可以显著提高农作 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和肥料的 浪费,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缓控释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肥料 和农药在土壤或植物表面缓慢释放, 从而达到延长药效期、提高药效、减 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详细描述
缓控释技术是一种药物制剂技术,通过特殊的材料和工艺,使药物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以恒定的速度或近恒定的 速度释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技术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同时也可以减轻因频繁服 药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缓控释技术的应用领域
总结词
缓控释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口服制剂、植入剂 、透皮贴剂等。
药物释放的载体材料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包括聚 乙烯、聚丙烯、聚酯等,具有良
好的加工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生物降解材料
生物降解材料可在体内降解,如聚 乳酸、聚己内酯等,具有良好的生 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纳米纤维等 ,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药物负 载能力,可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
02 应用
主要用于口服给药制剂,如渗 透泵片。
03 优点
可以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和释放时间,且对药物的适应 性较广。
0 缺点 4生产成本较高,且药物在体内
释放不完全。
04
缓控释技术的应用实例
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中的缓控释技术是指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 使药物在体内以缓慢、恒定的速度释放,从而达到延
长药效、减少服药次数、降低副作用的目的。
输标02入题
常见的药物制剂缓控释技术包括骨架型缓控释技术、 渗透泵型缓控释技术、生物降解型缓控释技术等。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缓释、控释制剂中国药科大
6
第一节
一、基本定义
概述
1. 缓释制剂 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
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一般为一级释药过程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extended-release ~, prolonged action ~, repeat-action ~, retarted ~)
AUC评价
2.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 同的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其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没有明显的差异。
CPU
41
3. 生物等效性实验设计
1)研究对象:动物(Beagle狗)→人类(健康、自愿) 2)参比制剂:同类公认高质量制剂 3)分析方法要求:专属、准确、精密、灵敏
2)制粒:制粒方法(干法和湿法等)、机械(挤出和离 心等)、粒子密度、外观、大小及分布等。
3)压片:压片机械(单冲和旋转、高速等)、压力大小、 形状等。
CPU
32
2. 缓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片剂胃中崩解→颗粒(微囊)缓控释(类似缓控释胶囊)
三种制备方法
不同释药速度颗粒 微囊 压片 缓控释小丸 压片
CPU
24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1. 药物理化因素
1)剂量(0.5~1.0g) 2)pKa、解离度、溶解度(一般应>0.01mg/ml) 弱酸弱碱型药物,分子型更易吸收,胃肠道吸收存在差异 溶解度过低,溶出、吸收过慢,起效愈慢,疗效愈差(生物 利用度愈低) 溶解度过低的药物,可先增加其溶出速度(微粉化、固体分 散体、包合物等)
主要类型:微孔膜包衣(不溶性聚合物+致孔剂) 膜控释小片和小丸→灌胶囊 肠溶膜控释片
缓控释给药系统
物作为混合包衣材料制成的,在肠道内,肠溶性聚合物溶解,肠不溶性聚合物作 为微孔膜,控制药物的释放。 1.3.3 渗透泵控释制剂 渗透泵片是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以半渗 透性聚合膜材料将片芯包衣后,膜内的水易溶颗粒和药液使水渗入片芯(膜内外 存在着渗透压差),由于容积限制,膜的张力使药液通过膜上的一释药小孔将药 液释出膜外。
1.3 分类 目前缓、 控释制剂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 按释药方式可分为一级释药制剂、 零级释药制剂、自调式控释给药系统、脉冲式释放系统;按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 可分为胶囊剂、片剂、丸剂、乳剂、注射剂等;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缓控释给药 系统、透皮缓控释给药系统、植入缓控释给药系统、注射缓控释给药系统等。还 可以按释药机理分为骨架型缓、控释制剂、膜控型缓、控释制剂、渗透泵型缓、 控释制剂等。 1.3.1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1.3.1.1 亲水凝胶骨架型 这类骨架型制剂是骨架遇水膨胀形成凝胶, 水溶性
过孔道扩散与蚀解控制释放,如巴西棕榈蜡、硬脂醇、硬脂酸、聚乙二醇、氢化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蓖麻油、聚乙二醇单硬脂酯、甘油三酯等,通常将巴西棕榈蜡与硬脂醇或便脂酸 结合使用。 1.3.1.3 不溶性骨架型 这类制剂由既不溶解也不溶蚀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料制成,是液体穿 透骨架,将药物溶解,然后从骨架的沟槽中扩散出来,骨架在胃肠中不崩解,药 物释放后整体从粪便排出,不溶性骨架制剂的材料有聚乙烯、聚氯乙烯、甲基丙 烯酸——丙烯酸甲脂共聚物、乙基纤维素等。 1.3.2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1.3.2.1 大孔膜缓控释制剂 这类制剂是用孔径在 0.05-1.0μm 的大孔膜为
[1]《中国药典》2000 年版(二)部 [2] 范碧亭 主编.中药药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1 [3] 范碧亭 主编.中药药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6 [4] 魏树礼 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 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68 [5] 罗明生 主编.药剂辅料大全.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6 [6] 黄 丽霞 关 于 发 展口 服缓 释、 控释 制剂的 看 法 , 化 学 医 药 工 业 信 息 1994,(3):1 [7] 肖 学 成 (8) :13 [8] 平其能 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发展动态 药学进展 1995,19(3):144 国 内口服缓释控释制剂 现 状分 析, 化 学医 药工 业 信息 1993 ,
缓控释制剂的原理和应用
缓控释制剂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缓控释制剂是一种具有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物剂型,通过合适的设计和选择适当的缓控释技术,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持续或延长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疗效,降低给药频率和剂量,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
本文将介绍缓控释制剂的原理和应用。
2. 缓控释制剂的原理缓控释制剂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药物分子在给药系统中的释放速率,达到控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的目的。
主要原理有以下几种:•扩散控制原理:这是最常用的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原理,药物通过渗透到给药系统中的扩散层,再通过扩散到释放介质中,最后进一步扩散到体内。
通过控制扩散层的渗透系数、扩散层的厚度等可实现药物释放速率的控制。
•溶解控制原理:某些药物在给药系统中的溶解度较低,因此控制溶解速率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通过选择合适的溶解介质、控制药物的粒度和密度等可以控制药物的溶解速率。
•反应控制原理:某些药物在给药系统中可以发生化学反应,通过控制反应速率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例如,酯类药物可以在体内水解,因此可通过控制酯化反应的速率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机械控制原理:通过机械装置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例如,通过压缩泵把药物挤出给药系统,或通过外部力的作用改变给药系统的形状,从而实现药物的释放控制。
3. 缓控释制剂的应用缓控释制剂在药物制剂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例子:•胶囊剂:胶囊剂是一种常见的缓控释制剂,它采用溶解控制原理,通过包裹药物在胶囊中,控制溶解速率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胶囊剂广泛应用于长效药物的制剂中,例如控释的镇痛药剂、抗生素等。
•片剂:片剂是另一种常见的缓控释制剂,它通常采用扩散控制原理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片剂被广泛应用于控释剂型中,如缓释片剂、控释片剂等。
它们通过控制扩散层的特性,使药物以缓慢的速率释放,从而实现持续的药物疗效。
•注射剂:缓控释的注射剂可以通过机械控制原理实现药物的释放控制。
例如,通过注射给药系统中的泵把药物缓慢地输送到体内,或通过改变注射器内的压力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及研发思路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及研发思路许海玉1, 2,张铁军2,3 *,赵 平1,2,朱雪瑜2,许 浚2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 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现代研究部,天津市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天津 300193;3 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摘 要 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较慢,处在初级阶段,但近年来,中药复方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加,研究广度和深度显著加强,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现就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制剂的类型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思路,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剂型;体外评价;药代动力学;纯化;中药缓释制剂中图分类号:R94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76(2010)01–0030–05Research progress and ideas of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U Hai-yu 1,2, ZHANG Tie-Jun 2,3 *, ZHAO Ping 1,2, ZHU Xue-yu 2, XU Jun 2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2 Tianjin Research Center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s,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ianjin 300193, China;3 Tianj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ianjin300193, ChinaAbstract Research on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in primary stage now because of its start late and its development slow. But the amount of the reports increase year by year, the scope become more and more wide and the depth get more and more deep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study and to exploitate them, we summarize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drug study, dosage form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 of CMM and research ideas of 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 of CMM in this text.Key words dosage form; in vitro evaluation; pharmacokinetics; purification;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国外的缓控释制剂研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有专家队伍致力于研制缓控释制剂技术。
中药缓释、控释制剂研究的难点与思考
中药缓释、控释制剂研究的难点与思考第一部分概述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于剂型和疗效的关系早有比较客观的认识,金元名医李杲(1180-1250)指出:“九者缓也,其用药舒缓而治之意也”、“蜡九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药不伤脾胃。
”《汤液本草》(1289年)在“用九散药例”中对于糊丸也有论述:“其九……稠面糊,取其迟化”。
中药丸剂,尤其是糊丸与蜡丸,因为含有大量的亲水性凝胶或难溶性辅料,药物溶出(或释放)缓慢,药效缓和而持久,具有明显的缓释、控释制剂特征,可视为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雏形。
现代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50年来国内外缓释、控释制剂在设计原理、辅料、成型工艺、药物的体外释放、体内过程及其体内外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迄今,缓释、控释制剂已有大量成熟产品应用于临床,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已经成为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
缓释、控释制剂也被赋予新的概念与特征。
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低、用药次数减少。
缓释、控释制剂除口服给药以外,也包括眼用、鼻腔、耳道、阴道、直肠、口腔或牙用、透皮或皮下、肌肉注射或皮下植入等给药途径的缓释、控释制剂。
本文重点讨论口服缓释、控释制剂,也可以供其他给药途径的缓释、控释制剂参考。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与特点(一)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中国药典》附录中规定了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1.缓释制剂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
2.控释制剂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
3.缓释制剂与控释制剂的差别(1)体外释药特征的不同:药物从缓释制剂中的释放速度,通常为一级动力学过程,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剂中药量减少,释药速度逐渐减慢;药物从控释制剂中的释放速度在一定时间之内不随时间的推移和制剂中药量的减少而变化,表现为零级(或近似于零级)动力学过程。
药物控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药物控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药物控释系统是一种通过某种机制将药物释放进入体内,实现药物治疗目标的技术。
药物控释系统可以改善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使得药物更加有效、疗效更持久。
它是药物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某些慢性疾病和长期疗程的治疗尤为重要。
药物控释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注射、口服、眼用、鼻用、阴道用、口腔黏膜贴剂等剂型。
药物控释系统包括机械式控释、化学式控释、生物式控释、电磁式控释、热式控释等多种控释方式。
其中,化学式控释是一种通过改变药物与载体的结构和药物释放环境来实现药物控制释放的技术。
药物控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包括药物的选择、载体的设计、药物与载体的结合、载体生物相容性测试、制备工艺的优化、药物的动力学及体内外性能评价等方面。
具体来说,药物控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药物的选择。
药物控释系统的设计需要选取适合于控制释放的药物。
一般来说,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考虑到长期使用和副作用的问题,因此常采用低剂量、慢释放的药物。
同时,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效也需要考虑到。
第二步,载体的设计。
药物控释系统一般是通过将药物包裹在一种载体中实现的。
载体的选取和设计需要考虑到药物的溶解度、药物与载体的相容性、控释速率、药物稳定性等。
常用的载体材料包括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二甲基亚砜和聚羧酸等。
第三步,药物与载体的结合。
药物与载体的结合是药物控释系统中最关键的一步。
药物控释系统一般采用物理吸附、共价键结合、离子吸附等多种方式使药物和载体结合。
选择合适的药物与载体结合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控释效果和载体的生物稳定性。
第四步,载体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药物控释系统与生物体接触,其生物相容性是影响药物控释系统效果最主要的因素。
因此,在药物控释系统的制备过程中,必须对载体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
包括红细胞凝集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免疫原性检测等。
第五步,制备工艺的优化。
制备工艺的优化是药物控释系统开发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开发及工艺控制
Q = kHt1/2
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
1、包衣 小丸或片剂包衣 2、包微囊 3、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 4、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速度 5、制成植入剂 6、制成乳剂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骨架溶蚀 溶出控制 扩散控制
(四)渗透压原理
1)单室渗透泵给药系统 半透膜:EC、醋酸纤维素 片芯:水溶性药物、渗透压促进剂 释药:水渗透,溶解药物产生渗透压
4040~5050Kpa(体液757.5Kpa), 药物由激光小孔泵出 关键:膜厚度、孔径、孔率、 片心处方、激光孔径
1)单室渗透泵给药系统:
水溶性药物、 水溶性聚合物、 电解质等
1)亲水性胶体骨架片
辅料:MC、HPMC、HPC、CMC 释药机理:扩散(水溶性药物) 释药速率:取决于高分子粘度及浓度
2)溶蚀性骨架片
辅料:硬脂酸、蜂蜡、十八醇等 释药:蜡材料被消化,溶蚀 制备:辅料融化,加药,制粒,压片
3)不溶性,溶解药物,孔道扩散 制备:有机溶剂制粒压片,直接压片
控制粒子大小;
(二)扩散原理
1、水不溶性包衣膜
dM ADKC dt L
dM/dt—释放速度;A—面积;D—扩散系数 K—药物的分配系数;L—包衣层厚度;ΔC—膜内外药物的浓度差 所有参数保持恒定,系零级释放 若其中一个参数或多个参数改变,即非零级过程
(二)扩散原理
2、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公式同1。水不溶性包衣膜,但无K参数 制剂的释放接近零级释放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 位制剂和脉冲制剂。肠溶制剂和结肠定位制剂同中国药典2000版,增加 了脉冲制剂。
脉冲制剂系指口服后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 一定时间或一定PH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药物控释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药物控释系统的设计与评价药物控释系统是一种能够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的技术,可以稳定药物血药浓度,减少给药频率,提高药物疗效和治疗依从性。
在药物控释系统的设计与评价中,涉及到许多方面的考虑和方法,本文将从设计原则、药物载体、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设计原则药物控释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控制释放速率:药物控释系统能够实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使药物在体内持续释放,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2. 长效性:药物控释系统应具备长效性,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提高治疗依从性。
3. 可控性:药物释放速率应该是可调节的,根据患者的需要和治疗要求来调整。
4. 安全性:药物控释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不产生毒副作用。
二、药物载体药物控释系统的药物载体是实现药物控释的关键。
常见的药物载体包括聚合物、纳米粒子和基因载体等。
在药物控释系统的设计中,药物载体的选择与性质对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长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1. 聚合物载体:聚合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性,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结构和交联度来实现药物的缓释。
常见的聚合物载体有聚乳酸-羟基乙酸酯(PLGA)、聚乳酸(PLA)等。
2. 纳米载体: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较小的粒径,能够实现更精确的控释效果。
常见的纳米载体包括纳米胶束、纳米微粒和纳米纤维等。
3. 基因载体:基因载体可以用于基因治疗,通过控制基因的表达来实现治疗效果。
常见的基因载体有脂质体、聚合物复合物等。
三、评价方法评价药物控释系统的性能和效果是药物控释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 体内评价:通过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观察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血药浓度和治疗效果等,评估药物控释系统的性能。
2. 体外评价:通过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条件,观察药物的释放速率、体外稳定性等指标。
3. 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通过建立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观察到的释放数据,评估药物释放的机制和速率。
4. 材料表征:通过药物控释系统的表征,包括粒径分布、载药量、溶胀度等,评估药物载体的性质和控释性能。
药物缓释控释设计
药物缓释控释设计
药物缓释控释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控制药物在给药后逐渐释放到血
液中的速度和量,从而达到保持血药浓度稳定,降低药物副作用,增强治
疗效果的目的。
药物缓释控释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包括药物的水溶性、酸碱性、分子量、药效
时效等特性,这些特性的不同将对药物缓释控释的效果和适用性产生影响。
2.药物与载体的相互作用:选用适当的载体,可以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吸收速度和药效持续时间,从而实现药物的缓释控释。
3.缓释控释机制:包括吸收控制型、扩散控制型、溶解控制型等机制,应根据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治疗目标来选择适宜的缓释控释机制。
4.缓释控释剂型的设计:包括口服制剂、注射制剂、贴剂、微球等多
种剂型,应结合药物的特性和临床需求选择适宜的剂型。
药物缓释控释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要充分理解药物的性质和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载体和剂型,综合考虑临床需求和安全性等因素,从而设计出质量可靠、安全有效的药物缓释控释制剂。
缓控释制剂项目建议书
缓控释制剂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亲爱的朋友,您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需要慢慢地释放出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比如说药物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传统的药物释放方式有很多缺点,比如药效不能持续太久,或者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
这时候缓控释制剂就派上了用场。
缓控释制剂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制剂,它可以让药物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缓慢地释放出来,让我们的身体能够持续受益。
这种制剂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还可以让我们的药物效果更加持久。
而且缓控释制剂的制作工艺也比较复杂,需要用到一些高科技手段,所以它的价格相对较高。
二、项目目标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缓控释制剂项目呢?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1. 为了解决传统药物释放方式的缺点,让我们的药物效果更加持久、稳定。
2. 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3. 提高药物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4.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项目实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前期调研:我们需要对市场上的药物进行调研,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治疗效果等,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缓控释制剂的配方。
2. 方案设计: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我们需要设计出合适的缓控释制剂配方。
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药物的释放速度、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因素。
3. 制作工艺: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制作工艺,以确保缓控释制剂的品质和产量。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如喷雾干燥、膜分离等技术。
4. 临床试验:在制作出缓控释制剂后,我们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GMP标准进行操作,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宣传推广:在临床试验结束后,我们需要对缓控释制剂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这种药物。
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如线上线下的广告推广、学术会议等。
四、项目收益通过实施缓控释制剂项目,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收益:1. 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病痛。
缓控释药物制剂给药系统.ppt
其中:Wt为t时间内药物释放总量;W0为制剂中药物剂量;S为有效扩 散面积;V为水化基质(胶层)的有效体积;Cs为溶出介质中药物 溶解度;ε 为胶层的孔隙率;D′为胶层中药物的表观扩散系数; Z为与处方工艺等有关的常数。
缓控释制剂处方中一般应加入适量的高分子缓释材料, 作为阻滞药物释放的屏障,这些缓释材料对固体药物 溶解度有较大影响。
若溶解度太小,应首先增加其溶出速度(微粉化、固体 分散体、包合物等)
2.粒度(难溶性药物)
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与固体粒径有直接关系。 粒径与其比表面积的关系: S=W/D×6/d
其中:W、D分别为药物质量、密度,d为粒径 设:粒子为球体,质量为1g,密度为1g/cm3, 若:粒径分别为1mm、1μm时 则:S1=1/1 ×6/0.1=60cm2
第六节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1.设计总体要求: • 生物利用度应是普通制剂的80~120% • 峰/谷(Cmax/Cmin)≤普通制剂 2.剂量计算: • 无速释部分(全部剂量缓释) • 有速释部分(迅速达到治疗血浓) 3.缓控释辅料及制备工艺(根据阻滞剂的选择) 4.药动学模拟设计
第七节 处方及制备工艺
缓释材料与添加剂概述
1)成膜材料:如EC、醋酸纤维素、肠溶材料等。主要用 于包衣型缓控释制剂,由于材料本身成膜性能较差, 需加入适量添加剂(增塑剂)增加其成膜性能,防止 衣膜崩裂而影响缓释效果。
2)骨架材料:如水凝胶、难溶性和肠溶性材料等。主要 用于基质型缓控释制剂,为了调节制剂的释药速度, 常常加入适量致孔剂(沟流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从理论上讲,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制与西药缓控释制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然而,由于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成分、多作用、多途径、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作用,它不同于结构清楚、成分单一、作用靶点明确的化学药品,加之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发展相对较晚,还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其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大多是从西药的缓控释制剂中照搬过来,由于中药固有的特性,西药缓控释理论及技术往往并不完全适用于中药。
目前,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理论及技术体系尚处于研究与完善阶段,制备中药缓释、控释制剂还存在许多困难,在制剂过程及质量评价中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药材的前处理,②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③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辅料、制备方法),④缓控释制剂的质量综合评价(体外释放度、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生物利用度、),⑤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理研究
2.1药材的前处理
研制中药及复方缓控释制剂的前提是,明确其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最起码要明确中药及复方中每一中药起药效作用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群及其主要的有效成分。
这样才能明确中药提取分离的对象,为中药制剂制备过程的前处理及缓释制剂的设计、制备与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成分复杂,即使是单味中药,往往含有数类、几十种甚至于上百种化学成分,其活性成分往往不明确,杂质含量较高,服用量大,使得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很难进行。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结合药效学试验,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这是中药缓释制剂与西药缓释制剂最大区别之处,也是中药缓释制剂制备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中药制剂成型工艺的基础。
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旋转提取法等新提取方法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提取效率,降低了有效成分的损耗。
同时,新的分离与纯化方法如絮凝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分子蒸馏技术等的应用,使中药提取物“去粗存精”更加完善。
不仅使分离纯化
的操作易于进行,杂质去除比较完全,而且能很好地保存有效成分。
2.2 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包括有效成分、无效成分、毒性成分,如何确定中药或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呢?首先必须选择适宜的溶媒,将药材进行提取,应用化学分离手段,按化学性质将复杂的化学成分或组分进行分类,然后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选择合适的药理模型和指标,对分离的各部分进行体内外的药效学试验,确定有效组分或有效成分,最后对有效成分进行结构分析与鉴定。
有效成分必须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传输到靶器官、靶组织才能发挥疗效,也就是说方剂中的有效成分必须是能被机体吸收利用并在体内产生与方剂治疗作用相关的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
在有效成分确定的基础上,对有效成分进行体内药代动学试验及药效动力学试验,获取吸收速度常数(Ka)、表观分布容积(V)、消除速度常数(K)、绝对生物利用度(F)等药动学参数,并依据各主要有效成分在制剂的地位或权重,通过获得的药动学参数设计缓释给药系统的剂量与用量,为理想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奠定基础。
2.3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
首先应根据处方中主要有效成分的药动学及药效学参数,如有效血药浓度、生物半衰期等确定处方剂量及给药途径,选择满足于临床需要的剂型。
再根据各种剂型的制备特点,选择相应的制备方法及辅料。
如果是以中药中提取分离的单体成分作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中间体,由于其纯度高、结晶性好,物理化学性质比较清楚,易于筛选出适宜的缓释辅料和设计出合理的制剂处方制成理想的缓控释制剂,其制备成型工艺与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研究无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大多数中药及其复方很难以一个或几个单体成分作为中间体原料,一般为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群,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混合体,其形式一般为膏状物或无定形粉末,物理化学性质也比较复杂,给缓控释辅料的筛选及制剂处方的设计加大了难度。
因此,大多数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的方法,必须根据中间体的性质,借鉴化学药品缓控
释制剂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筛选适宜的缓释制剂的的辅料,并对制剂处方及成型工艺进行优化,是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关键之一。
2.4缓控释制剂的质量综合评价
长期以来,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一直制约着中药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影响因素多、有效成分不清楚、并且含量低,难以使中药制剂的质量达到稳定可控的要求。
并非所有的中药有效成分都能作为指标成分来对制剂的质量进行监控,因为目前中药中的很多有效成分结构并不清楚,没有相应的对照品及检测方法。
如何选择中药制剂的指标成分呢?首先,指标成分应该是中药中的特征成分,并能反映该中药在制剂中的存在及程度;其次,该成分应具有稳定、可行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再次,该成分应是活性成分,最好是有效成分。
指标成分确定后,才能有效地监控中药制剂的质量,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检测项目、方法、标准)。
中药缓释制剂的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制剂学常规项目的检查,如片剂的外观、片重差异等,小丸的水分、圆整度、重量差异等,微球的外观特性、粒度分布、流动性等。
(2)定性检查,包括化学特征反应检识、薄层色谱检识等(3)指标成分的定量测定。
(4)制剂体外释药特性与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及体内外释药的相关性测定。
(5)建立中药缓释制剂色谱的指纹图谱。
对中药缓释制剂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保证制剂临床的有效性及质量的可控性。
[9]
2.5中药缓控释制剂释药机理的研究[10]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理与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理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中药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其影响因素多,使得其释药机理的研究有相当的难度,目前关于中药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缓控释系统按结构及聚合物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贮库型或膜控型、渗透泵型、骨架型和生物降解型。
贮库型或膜控型释药系统的释药机理是扩散控释,主要是通过大孔膜、微孔膜和无孔膜的途径进行扩散,释药速率主要取决于聚合物膜的性质、形状、厚度、
面积以及系统存在的形式。
渗透泵型是靠系统中水溶性物质或固体盐产生的高渗压将系统中的药物泵出,其释药速率与半透膜的厚度、孔径、孔率、片芯的处方以及释药小孔的直径有关,而与胃肠道的PH值无关。
骨架型按系统在释药过程中完整性可分为溶蚀型骨架系统、溶胀型骨架系统、整块系统。
溶蚀型骨架系统在释药过程中骨架被溶解或降解,其释药机理与生物降解型相似;溶胀型系统在整个释药过程中系统不被液体介质溶蚀,但能吸收大量的液体介质(约30%-90%)而体积胀大,形状可能改变,系统的释药速率与药物本身的扩散性质及水分子摄入速率有关;整块系统是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不溶蚀型聚合物材料中,在释药过程中保持系统的完整性,按药物在系统中的存在形式,整块系统又分为整块溶解系统和整块分散系统,整块溶解系统是药物溶解在非溶蚀性聚合物的骨架系统,其释药机理较复杂,完整地计算释药过程比较困难。
整块分散系统是药物分散在非溶蚀性聚合物的骨架系统,其释药过程受到聚合物材料、药物溶解度、几何形状、载药量以及药物粒子在释药时溶解扩散的动态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生物降解型系统是药物被包裹、溶解或分散于聚合物中,主要通过聚合物的降解释药,按聚合物降解的方式可分为非均匀降解(又称表面降解)和均匀降解(又称本体降解),系统的释药过程与聚合物的降解方式和药物在聚合物中的扩散行为有关,表面降解的释药速率与系统的表面积/体积比以及系统的形状有关,面本体降解的释药过程与聚合物的降解方式和药物在聚合物中的扩散行为无关,随着聚合物的降解,其释药速率增加。
中药缓控释系统的各种释药模式较为复杂,往往是多种释药模式同时共存。
中药缓控释机理的研究还需要作大量的工作和努力。
2.6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总体思路流程图
[9] 吴伟康.中药缓释制剂研究之管见,中成药2001,23(6):459
[10] 平其能主编.现代药剂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