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常用统计指标ppt

流行病学常用统计指标ppt

患病率
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 比例,可以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也可以 用来评价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效果。
病死率
一定期间内,某病患者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诊断水平, 也可用来评价疾病的预后。
疾病预防控制中常用的流行病学指标
保护因素
促进因素
易感人群
由诊断试验正确判为阳性的比例,计算公式 为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阳性人数 )。
由诊断试验正确判为阴性的比例,计算公式 为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阴性人数 )。
关联性评价指标
OR(Odds Ratio)
反映的是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关联强度和关联程度,计算公式为暴露组中发病/未发病的 比值/非暴露组中发病/未发病的比值。
灵敏度(Sensitivity)
特异度(Specificity)
真阳性率,反映的是诊断试验正确识别病人 的能力,计算公式为真阳性人数/(真阳性 人数+假阴性人数)。
真阴性率,反映的是诊断试验正确排除非病 人的能力,计算公式为真阴性人数/(真阴 性人数+假阳性人数)。
阳性预测值(Positive …
阴性预测值( Negative …
暴露因素
指那些能够减少人群疾病发生机 会的因素,如良好的饮食习惯、 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良好 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指那些能够促进人群疾病发生的 因素,如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 运动、吸烟、酗酒、压力等。
指那些容易感染某种疾病的人群 ,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 病患者等。
指那些能够使人们接触并暴露于 某种疾病传染源或致病环境中的 因素,如旅行、聚集活动、室内 通风不良等。
OR值(Odds Ratio):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之间发 生某事件相对危险性的度量。

临床流行病学测量指标

临床流行病学测量指标

临床流行病学测量指标临床流行病学测量指标是用来评估疾病在特定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程度的方法和指标。

通过测量这些指标,临床流行病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传播模式和风险因素,从而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临床流行病学测量指标。

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新发病的个体数与总人群数的比例。

它可以帮助评估疾病的发生速度和风险。

2. 临床表现率(Prevalence Rate):临床表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点上,特定人群中患病的个体数与总人群数的比例。

它可以反映疾病的患病负担。

3. 累计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累计发病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患病的个体数与总人群数的比例。

它可以帮助评估一生中患病的风险。

4.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死亡的个体数与总人群数的比例。

它可以反映疾病的致死风险。

5. 疾病特异性死亡率(Disease-specific Mortality Rate):疾病特异性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由于特定疾病而死亡的个体数与总人群数的比例。

它可以帮助评估特定疾病的致死风险。

6. 病死率(Case-fatality Rate):病死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患病个体中死亡的个体数与总患病个体数的比例。

它可以评估患病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通过治疗或预防措施减少死亡的潜力。

7. 生存率(Survival Rate):生存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特定疾病患者存活下来的比例。

它可以评估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

8. 遗传率(Heritability):遗传率是指一个特定性状在总变异中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比例。

它可以帮助评估一个疾病对遗传因素的依赖程度。

9.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相对危险度是指在两个或多个暴露组之间,患病风险的比较。

它可以帮助评估暴露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流行病学如何评估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流行病学如何评估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流行病学如何评估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疾病爆发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流行病学成为了疾病传播研究的重要工具。

流行病学通过评估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帮助我们了解和应对疾病传播,从而保护公众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如何评估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并探讨其中的方法和应用。

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在深入研究如何评估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与流行病学相关的基本概念。

1. 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整个人群中传播和分布的科学,旨在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规律。

2. 传播速度传播速度指的是疾病在人群中扩散的速度,它可以通过计算疾病的传播速率来衡量。

传播速度的快慢对于疾病的控制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3. 传播范围传播范围是指疾病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范围,可以通过区域、国家甚至全球范围来描述。

二、疾病传播速度的评估方法针对疾病传播速度的评估,流行病学提供了多种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 疫情报告与监测疾病传播速度的评估需要及时准确的疫情数据支持。

传统上,公共卫生部门通过疫情报告和监测系统来收集和分析疾病传播情况。

2. 传播指数传播指数是衡量疾病传播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中,基本传染数(R0)被广泛应用于评估疾病传播的速度和程度。

基本传染数表示一个感染者在易感人群中引起的二代感染人数。

当基本传染数大于1时,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反之则减慢。

3. 传播模型传播模型是研究疾病传播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数学和统计方法模拟疾病的传播过程。

常见的传播模型包括SIR模型、SEIR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构建传染链和人群流动模型,可以模拟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三、疾病传播范围的评估方法除了传播速度,评估疾病传播范围也是流行病学关注的重点。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估疾病传播范围的方法。

1. 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疾病数据和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以获取疾病的传播范围。

流行病学常用指标

流行病学常用指标
生存分析
研究生存时间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分析。
计算方法
直接法
从初始观察开始,逐一记录每个个体发生事件或失访的时间,直 至研究结束。
间接法
利用全死因的死亡率,减去其他死因的死亡率,得到特定事件的 死亡率。
寿命表法
根据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率计算预期寿命,绘制生存曲线。
应用场景
临床研究
评估新药或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
YLD(Years of Life with Disability)
总结词
YLD用于衡量疾病或伤害导致残疾所损失的预期寿命年数,是评估疾病负担的重要指标 之一。
详细描述
YLD的计算考虑了残疾程度和持续时间,反映了疾病对个体生活质量和社会生产力的影 响。YLD的减少通常意味着疾病负担的减轻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种族
不同种族的死亡率也有所不同,可能与遗 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04
病死率
定义
01
02
03
病死率
指一定时期内,某病患者 中因该病而死亡的病例所 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
病死率 = (某时期死亡病 例数 / 同时期患该病的总 病例数)× 100%。
意义
反映疾病对人类生命威胁 的程度,为评价疾病负担 提供依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定义
01
影响因素
02
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
03 暴露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
定义
医疗保健因素
医疗水平、预防保健措施等。
病程与病死率
疾病潜伏期、病例发现早晚、诊断标准等。
计算方法
时间范围

流行病学实验效果评价指标

流行病学实验效果评价指标

流行病学实验效果评价指标
流行病学实验的效果评价指标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 发生率:指标是观察一定时间内人群中某种特定疾病的发生情况,常用的指标包括患病率和发病率。

患病率是指人群中患病个体占总人数的比例,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新发病例的发生率。

2. 病例对照比率:研究中常用到的指标是病例对照比率(odds ratio, OR),用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3. 风险比(Risk Ratio, RR):也称患病比率,常用于比较两组人群中患病情况的差异,表示了两组之间发生疾病的差异。

4. 成本效益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 CER):用于评估流行病学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比是指每项措施所需经济投资与所获得的效益之比。

5. 效果差异:用于比较不同流行病学干预措施之间的效果差异,通常采用的指标是相对风险(Risk Ratio, RR)或绝对风险差(Absolute Risk Difference, ARD)。

更高的相对风险或绝对风险差表示干预措施的效果更好。

这些指标用于评价流行病学实验的效果,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决策者了解和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并为疾病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课程成绩评定细则

《流行病学》课程成绩评定细则

《流行病学》课程总成绩评定办法
―――适用于本科教学
根据复旦大学本科生管理规定及实施办法,并结合公共卫生学院及本教研室实际情况,对参加《流行病学》课程的本科学生成绩评定及考核作如下规定。

1、学生期终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
成并综合评定。

2、平时成绩及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以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测验,课后练习,及学生课堂回答老师提问等为考核依据。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期末考试成绩为考核依据。

流行病学教研室
2016-2制定。

流行病研究方法 筛检 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流行病研究方法 筛检 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试验标准判断为阴性的百分比。 它反映了筛检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鉴别排除病人的能力。
2.特异度与假阳性率 假阳性率( false positive rate) ,又称误诊率,即实际无病,但被筛检试验判断为阳
性的百分比。 它反映的是筛检试验误诊病人的情况。
3.正确指数 正确指数也称约登指数(Youden'sindex),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表示
1.直接计算法 (1)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tivevalue,Pr+):筛检发现的阳性者中患目标疾病的 人所占的比例。
(2)阴性预测值(negativepredictivevalue,Pr-):筛检发现的阴性者不患目标疾病的人 所占的比例。
2.间接计算法
筛查试验的结果是连续性指标时,需要确 定阳性/阴性结果的判定标准——截断值 (cut-off value)。
一般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来决 定最佳截断值。
ROC曲线与对角线构成的曲面面积(AUC) 也可以反映检测方法的真实性,AUC越接 近1.0,检测方法真实性越高;等于0.5时 则真实性最低。
连续性测量资料
分类测量资料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相关系数r t检验
评价指标有符合率和 kappa指标
分布差异检验可用配对x2 检验
影响因素 受试对象生物学变异 1
3
实验室条件
2
观察者
预测值是应用筛检结果的阳性和阴性来估计受检者为病人和非病人可能性的 指标。该类指标反映了筛检试验实际应用到人群筛查后,获得的收益大小。
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1
1 真实性
2
2 可靠性
3 预测概率 3
亦称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故又称准确性。 评价真实性的指标有: ✓ 灵敏度与假阴性率 ✓ 特异度与假阳性率 ✓ 正确指数 ✓ 似然比

社区护理社区护理中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与评价指标PPT课件

社区护理社区护理中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与评价指标PPT课件

中医药服务评价指标
有效率 治愈率 病床使用率
采用药物中医技术 治疗比例 门诊使用中医药方 法比例 门诊中药处方比例 病房采用中医治疗率
出入院诊断符合率
现场无菌操作考核 合格率 抗生素处方比例 静脉点滴处方比例
社区护理中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与评价 指标


第一节 社区护理中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 一、流行病学的概念 二、疾病发生的要素与分布 二、流行病学方法 第二节 社区护理中常用的评价指标 一、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指标 二、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
1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2 .掌握流行病学的概念、病因的概念、疾病发 生的 要素、疾病的三间分布、流行强度、常用 社区居 民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熟悉普查、抽样调查、筛检、病例对照调查、 队 列调查的概念和优缺点。 4 .了解流行病学的特征、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
疾病发生的要素与分布(四)
(二)疾病的分布
定义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是指通 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 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 布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称疾病“三间分布”。
疾病发生的要素与分布(五)
v 疾病分布描述的意义: § 阐明疾病的流行规律, § 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 为诊疗提供信息, § 指导疾病的预防措施。 疾病分布的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流行病学方法(二)
(一)现况调查
又称现患调查或患病率调查。按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 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时间内有关因素与疾病的资料,描述当前疾病 的分布、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现况调查的目的 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②描述某因素或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寻找病因线索 ③确定高危人群,为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 ④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制措施的效果。 现况研究的类型包括普查、抽样调查、筛检。

流行病学判断病因的标准

流行病学判断病因的标准

⑴关联的时间顺序: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前因后果时间关系。

前瞻性设计(队列或实验研究)在确定前因后果时间顺序上最佳,回顾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次之,横断面设计较差。

⑵关联的强度: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统计学关联越大,是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是偏倚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般指分类资料的相关。

⑶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看成是针对等级或连续性变量资料的关联强度。

⑷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可以看成是针对集团资料的关联强度(生态学相关)。

⑸关联的可重复性:研究的关联能在其他研究中得到重复,则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增加。

⑹关联的合理性:客观上同现有的理论知识不矛盾,主观上能为评价者的信念所接受。

⑺终止效应:怀疑病因自然或人为去除(下降),引起疾病发生率下降。

终止效应对因果论证的强度较高。

⑻关联的“特异性”:从多因多果的观点看,特异性是错误的;从病因必要性含义看,特异性优势是多余的。

因此,特异性不符合现代流行病学的观点,应当放弃。

社区护理中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与评价指标

社区护理中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与评价指标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生存率
04
社区护理中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
CHAPTER
疾病监测
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社区居民的健康数据,监测特定疾病的发病率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健康教育和促进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疾病预防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疫苗接种计划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和疫苗有效性,制定和实施疫苗接种计划,降低疾病在社区的传播风险。
03
02
01
健康状况评估
通过收集和分析社区居民的健康数据,评估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和主要健康问题。
制定健康促进计划
根据健康状况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健康促进计划,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
健康服务资源优化
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内的卫生资源,提高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
在健康促进中的应用
05
案例分析
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病例报告和追踪
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对病例进行追踪调查,了解疾病传播途径和范围,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传播方式,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隔离和检疫措施
根据疾病特点和传播途径,采取适当的隔离和检疫措施的应用
要点一
要点二
应用实例
比较不同运动方式对社区老年人身体功能的影响,选择有效的运动方式进行干预,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功能状况。
案例三:实验性流行病学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谢谢
THANKS
总结词
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通常以千分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衡量疾病在人群中发生频率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评估疾病的危害程度和预防控制效果。

流行病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估

流行病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估

流行病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估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发生规律的科学。

通过对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利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数据,流行病学能够对人群健康影响进行评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流行病学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一、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包括横断面调查、纵向研究和群体干预试验等。

横断面调查是一种通过对人群进行一次性调查来了解疾病的发病率和分布情况的方法。

纵向研究则是通过对同一人群进行多次随访观察,了解疾病的发展演变规律。

群体干预试验是介入性的研究设计,通过对一部分人群进行特定干预措施,比较其与未干预人群的健康状况,以评估干预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二、流行病学评估指标流行病学评估常用的指标有发病率、死亡率、健康年龄丧失、生存率等。

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疾病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死亡率衡量了某个特定年龄群体内的人在一年内因疾病死亡的比例。

健康年龄丧失是一种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综合指标,它包括因死亡和因疾病引起的健康状态减损所导致的年龄丧失。

生存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患病人群中生存下来的比例。

三、流行病学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评估1. 疾病风险评估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估,可以获得不同人群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例如,在某个地区对吸烟人群进行饮酒习惯和患肺癌的关联分析,可以评估吸烟与肺癌发病的相关风险。

2. 掌握疾病的分布特征流行病学可以通过调查疾病的分布特征,揭示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差异。

例如,研究发现某个地区的水质不合格,与该地区居民患上肠道疾病的高发有关,提醒政府采取相应改善水质的措施。

3. 疾病干预和预防意义流行病学研究对于疾病干预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疾病的起因、传播途径以及人群易感因素的研究,可以制定出相应的疾病预防策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4. 健康政策制定依据流行病学评估的结果能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可以通过对人群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估,了解人群健康状况的现状和趋势,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

流行病学中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可靠性评价

流行病学中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可靠性评价

流行病学中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可靠性评价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调查数据是评估疾病传播及控制措施有效性的关键步骤之一。

然而,由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特殊性质,调查数据的可靠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讨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可靠性的评价方法以及影响数据可靠性的因素。

一、调查数据可靠性的评价方法1. 重复性:重复性是评价调查数据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重复进行相同或者类似的调查,研究者可以评估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如果两次调查的结果呈现较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认为该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 内部一致性:内部一致性指的是调查数据在内部的一致性。

研究者可以通过计算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来评价数据的内部一致性。

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意味着数据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3. 外部一致性:外部一致性是评价调查数据可靠性的另一个方面。

研究者可以将调查数据与其他独立来源的数据进行对比,比较结果是否一致以评估数据的外部一致性。

若两者结果相似,则可认为数据具有较高的外部一致性。

二、影响调查数据可靠性的因素1. 调查工具和方法:调查工具和方法是影响数据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采用科学合理的调查工具和方法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例如,问卷设计要避免模糊问题,采访者要接受专门的培训,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2. 调查样本的选择:样本的选择是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对数据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如果样本选择不合理或者样本量过小,调查结果就可能对总体产生误差。

3. 调查者的影响:调查者的主观因素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可靠性。

调查者的个人背景、经验以及态度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对调查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监督,可以减少主观偏差。

4. 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偏差: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是获取数据的主要方式。

然而,被调查者可能存在记忆偏差、社会回应偏差等问题,导致数据的偏差。

研究者可以通过双盲测试等方式来减少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偏差。

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流行病学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一、资料整理
筛检试验
金标准
合计 患者 非患者 阳性 真阳性A 假阳性B R 1 阴性 假阴性C 真阴性D R 2 合计
C 1
C 2
N
二、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三、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⑴灵敏度与假阴性率之间的关系
互补关系,灵敏度=1-假阴性率,即灵敏度越高,假阴性率越低,反之亦然。

⑵特异度与假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互补关系,特异度=1-假阳性率,即特异度越高,假阳性率越低,反之亦然。

⑶预测值同患病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
阳性预测值=
()()
特异度患病率患病率灵敏度患病率灵敏度--+⨯⨯11
阴性预测值=
患病率
灵敏度)(患病率)(特异度患病率)(特异度⨯-+-⨯-⨯111 在同一患病率的情况下,筛检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筛检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

当患病
率不变,降低灵敏度时,特异度将提高,此时阳性预测值将下降,阴性预测值将升高。

当灵敏度与特异度一定,疾病患病率降低时,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A1病因学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一、真实性1证据来自何种研究设计类型;2研究对象是否明确定义,组间可比性如何;3随访时间是否足够以至于结局得以出现,应答率高低;4研究结果是否满足病因推断标准。

(1)暴露是否先于结局存在;(2)关联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关联是否具有一致性;(4)关联是否具有可重复性(5)关联是否具有生物学合理性;(6)关联是否具有可逆性;(7)实验室证据(8)关联是否具有特异性。

二、重要性5关联的强度的大小;6关联强度的精确度高低。

三、适用性7自己关注的人群与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差异性;8自己关注的人群中该暴露因素的暴露比例。

A2循证医学对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一、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真实性1是否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2诊断性试验是否适当的疾病谱(spectrum)3诊断性试验的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到金标准的实施4若将该诊断性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二、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重要性5通过该诊断性试验能否正确诊断或鉴别该患者有无特定的目标疾病6是否作了分层似然比的计算三、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适用性7该诊断性试验是否能在本单位开展并能进行正确的检测8我们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合理估算病人的验前概率9检测后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病人的处理A3单个临床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一、真实性的分析与评价1.结果是否来自同期随机对照实验;2.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完全,并报告全部结果;3.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进行意向性治疗分析4.临床观察是否采用盲法;5.除研究因素外,组间的其他干预措施是否完全一致;二、重要性的分析与评价6.效应强度大小;7.效应精确大小;三、适用性的分析与评价8.自己的患者情况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的患者情况相似;9. 自己所在机构是否具备获得该防治措施效果的医疗条件;10. 自己的患者应用该防治措施后是否利大于弊;11. 自己的患者对于该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望。

流行病学的常用指标

流行病学的常用指标

流行病学的常用指标流行病学的常用指标疾病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病残率(disablility rate)●生存率(survival rate)发病率(incidence rat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一个地区人群发生某病的危险性大小的指标。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发病率=------------------------------- ×K同期暴露人口数K=( 100%,1000/千,或10000/万)。

发病率的准确性取决于疾病报告,登记制度以及诊断的正确●计算发病率时,要考虑的几个因素:◆发病时间在观察期内。

◆观察时间观察时间多以年表示。

◆暴露人口数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新发病例数分子是一定期间的新发病例,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可多次患病时,则应分别计为新发病例数,如腹泻,流感等。

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分别计算,此即发病专率。

●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新发病例的指标。

观察期间的新病例罹患率=------------------------ ×100同期暴露人口数常用于较小范围或短期间的疾病流行。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的测量发病机率。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和时点患病率。

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时点患病率=------------------------------------- ×K该时点人口数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期间患病率=------------------------------------- ×K同期的平均人口数K= 100%,1000/千,或10000/万等期间患病率实际上等于某一特定期间开始时患病率加上该期间内的发病率。

流行病学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流行病学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流行病学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一、资料整理
筛检试验
金标准
合计 患者 非患者 阳性 真阳性A 假阳性B R 1 阴性 假阴性C 真阴性D R 2 合计
C 1
C 2
N
二、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三、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⑴灵敏度与假阴性率之间的关系
互补关系,灵敏度=1-假阴性率,即灵敏度越高,假阴性率越低,反之亦然。

⑵特异度与假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互补关系,特异度=1-假阳性率,即特异度越高,假阳性率越低,反之亦然。

⑶预测值同患病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
阳性预测值=
()()
特异度患病率患病率灵敏度患病率灵敏度--+⨯⨯11
阴性预测值=
患病率
灵敏度)(患病率)(特异度患病率)(特异度⨯-+-⨯-⨯111
在同一患病率的情况下,筛检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筛检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

当患病
率不变,降低灵敏度时,特异度将提高,此时阳性预测值将下降,阴性预测值将升高。

当灵敏度与特异度一定,疾病患病率降低时,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1病因学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一、真实性1证据来自何种研究设计类型;2研究对象是否明确定义,组间可比性如何;3随访时间是否足够以至于结局得以出现,应答率高低;4研究结果是否满足病因推断标准。

(1)暴露是否先于结局存在;(2)关联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关联是否具有一致性;(4)关联是否具有可重复性(5)关联是否具有生物学合理性;(6)关联是否具有可逆性;(7)实验室证据(8)关联是否具有特异性。

二、重要性5关联的强度的大小;6关联强度的精确度高低。

三、适用性7自己关注的人群与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差异性;8自己关注的人群中该暴露因素的暴露比例。

A2循证医学对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一、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真实性1是否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2诊断性试验是否适当的疾病谱(spectrum)3诊断性试验的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到金标准的实施4若将该诊断性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二、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重要性5通过该诊断性试验能否正确诊断或鉴别该患者有无特定的目标疾病6是否作了分层似然比的计算三、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适用性7该诊断性试验是否能在本单位开展并能进行正确的检测8我们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合理估算病人的验前概率9检测后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病人的处理A3单个临床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一、真实性的分析与评价1.结果是否来自同期随机对照实验;2.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完全,并报告全部结果;3.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进行意向性治疗分析4.临床观察是否采用盲法;5.除研究因素外,组间的其他干预措施是否完全一致;二、重要性的分析与评价6.效应强度大小;7.效应精确大小;三、适用性的分析与评价8.自己的患者情况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的患者情况相似;9. 自己所在机构是否具备获得该防治措施效果的医疗条件;10. 自己的患者应用该防治措施后是否利大于弊;11. 自己的患者对于该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望。

A4循证医学对预后证据的评价原则一、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真实性1被确诊患者的代表性,是否处于疾病病程中统一的起始点(零点)2是否有足够的随访时间,并随访了全部的病例3预后因素定义是否明确、因果的时间顺序是否肯定4是否采用了客观的预后指标,对结局评定是否采用盲法5若亚组中预后的结果有所不同,是否调整了影响预后的其他因素二、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重要性6是否报道了整个病程预后的结局7预后估计的精确度怎样,是否用95%CL 报道了预后的结局三、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适用性8该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与我们的临床病例相似9该研究结果是否有利于临床决策,是否有助于对患者进行解释B机遇与偏倚的区别1.本质区别:(1)机遇:是观察结果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受到影响;机遇是一种随机误差。

(2)偏倚:观察结果系统地、向一个方向(或大、或小)发生偏差而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偏倚是一种系统误差。

2.机遇(1)假阳性:如实际上两种方法治疗疗效相同,如少数病人的抽样研究发现甲、乙两方法疗效不同,这是由于机遇的影响而发生的假阳性错误,统计上称Ⅰ类错误,用α表示。

(2)假阴性:如实际两种治疗一种比另一种好,但由于抽样研究中机遇的影响,两者疗效十分相近而作出假阴性的错误判断;统计上称Ⅱ类错误,用β表示。

(3)可信区间:是表明机遇所致的围绕真实值变动的范围,通常用95%或99%可信区间表示;用于直接估计机遇在临床研究中的作用大小;变动范围越窄,真实值越稳定。

C1常见选择偏倚1.入院率偏倚(Berkson偏倚)2.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3.存活病例偏倚(Neyman偏倚)4.无应答偏倚(non-respondent bias)5.志愿者偏倚(volunteer bias)6.失访偏倚(withdraw bias)7.健康工人(效应)偏倚8.转组偏倚(migration bias)9.非同期对照偏倚10.异地对照偏倚11.易感性偏倚(susceptibility bias)12.时间效应偏倚(time effect bias)13.领先时间偏倚(lead time bias)14.选择性转诊偏倚15.集合偏倚(assembly bias)16.零点偏倚(zero time bias)17.排除偏倚(exclusive bias)18.错误分类偏倚(miscassification bias)19.成员偏倚(menbership bias)20.诊断机会偏倚diagnostic enter bias)C2.在应用具体研究方法是控制选择偏倚的主要针对性措施1)在横断面调查时,采用随机抽样,并保证一定的样本含量,以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必要时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尽量提高应答率。

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好用人群中全部新发病或新发病的随机样本;对照应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

若难以做到,则在多个医院选择病例,同时选择医院与社区对照,并尽可能选用新病例,不用死亡病例和老弱对象。

3)在队列研究中,尽量减少失访和失访率。

4)在流行病学现场实验中,随机抽样选择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

5)在诊断、疗效与预后研究中,尽可能扩大选择病例的范围,如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包括主要特征的各类各种病人。

D1常见信息偏倚1.回忆偏倚(recall bias)2.诊断怀疑偏倚(diagnostic suspicion bias)3.暴露怀疑偏倚(exposure suspicion bias)4.测量偏倚(measurement bias)5.报告偏倚(reporting bias)6.沾染偏倚7.归类错误偏倚(misclassification bias)8.家庭信息偏倚(family information bias)9.临床资料遗漏偏倚(missing clinical data bias)10.顺序偏倚(sequence bias)11.不敏感测量偏倚(non-sensitive bias)E1 混杂偏倚概念1.定义:混杂偏倚(confounding)是指在研究某暴露因素与疾病(事件)之间的关联时,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事件)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事件)的联系。

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称为混杂因子(confounder)。

2.混杂偏倚在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中均可发生,但在分析性研究中尤为多见,并可发生于研究工作的各个阶段。

E2混杂因子的特征1.第三因子是所研究的疾病的危险因素或通过其他因素与疾病产生因果联系;2.第三因子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但不是暴露因素作用的结果;3.若第三因子为暴露与疾病因果联系中的一中间环节,那么该第三因子不可能为一混杂因子,即混杂因子应不是疾病因果链中的中间变量。

E3混杂偏倚的特点1.有方向性:当粗OR值>层内OR值时,混杂因子的作用是正的,称之为正混杂,反之,为负混杂。

2.无特异性E4混杂因子识别1.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可疑的混杂因子。

2.分层分析再比较粗OR与层内OR是否相等。

E5 OR值齐性检验1.若OR值齐性检验结果表明方差齐性,则可以计算合并OR值。

2.若OR值齐性检验结果表明方差不齐,则总OR值需标准化处理。

3.借助计算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COX回归模型E6混杂偏倚控制研究工作中可在3个阶段采取不同措施控制混杂偏倚。

在研究设计阶段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混杂因子发挥作用;在资料收集阶段详细准确收集潜在混杂因子的资料;在资料分析阶段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控制混杂偏倚的产生。

1.研究设计阶段的控制1)限制:限制研究对象的选择条件,使某些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变量不进入研究。

例如,比较45~50岁组妇女口服避孕药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就是通过限制年龄范围来控制其混杂作用。

再如,研究年龄与心肌梗死的预后,需要限制性别、种族、心梗部位、并发症等。

2)匹配:匹配是指应用一种特殊性限制方法,强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某些混杂因素上保持同质性,以期在设计阶段控制混杂因子。

(1)匹配方法①个体匹配:一个病例与一个或多个对照匹配,并组成对子。

其中匹配1个对照者称1:1配对,匹配多个对照者称1:M配比。

就统计效率而言,1:1为50%,1:2为67%,1:4为80%,超过1:4就难以使统计效率再提高。

②成组配对(频数匹配):先查清病例组匹配因素的频率分布,然后按比频数分布去选对照组,使之与病例组一致。

(2)匹配因素的确定①已知或非常怀疑是混杂因子,将此因素作为匹配条件,则可消除其混杂作用。

②某些复合变量作为配对条件,例如居住地或血缘关系,以消除构成复合变量的各种具体成份间种种难以推测的混杂效应。

③配对因素一般不超过4~5个,不然匹配难以实现。

没有匹配的潜在的混杂因子,可放在分析阶段去解决。

④匹配因素中年龄、性别是最常的混杂因素,它与许多疾病和危险因素都有联系,因此也是最常用的匹配因素。

(3)随机分组在流行病学现场实验、临床试验、预后研究等研究中,可采用此方法。

(1)随机分组是指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进入治疗组或对照组;(2)检验随机化效果的方法是比较两组的基本特征;(3)随机化是消除混杂偏倚的有效方法。

A.平衡治疗组与对照组已知可能影响疗效和预后的因素;B.平衡我们不清楚地因素。

2.资料收集阶段:认真收集关于混杂因素的详尽材料。

3.在资料分析阶段1)分层分析:常用Mantel-Haenszel方法。

例如在研究吸烟与冠心病关系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年龄、性别可能是混杂因素,可采用年龄大于或小于60岁分层分别比较,也可采用男女性别分层比较。

2)标准化:当两个率进行比较时,如果两组内部构成存在差别足以影响结论,需要标准化或校正。

例如,比较两个医院护士率时,甲医院:245/500=49%;乙医院:182/500=36.4%。

甲、乙两医院2000年护士功能性腰背痛患病率(%)比较甲、乙两医院2000年护士功能性腰背痛患病率(%)标准化分析A1横断面调查特性:人群中疾病或行为特征在某时点的瞬时现象。

1.优点①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②描述疾病和暴露现状与分析两者联系并举;③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结果可比性好;④可同时调查多种疾病和多种暴露因素。

2.缺点①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②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和缓解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③一般不适用于调查罕见病或急性病;④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3.用途(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查明某种疾病在某地区的流行强度及分布特点,为疾病防治提出了重点地区、时间及对象,可供卫生行政部门制订预防策略和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2)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建立病因假设提供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