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宽加深;形成溶洞、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云南石林)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
风力作用
01
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
02
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
03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04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
05
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06
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07
A
B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阐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复习要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02
01
03
04
05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裸露岩石
沉积岩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风吹 、 雨打 、 日晒侵蚀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先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辐合 上升
下沉 辐散
阴雨
晴朗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秋高气爽
01
水循环和洋流
02
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复习要点
海陆间大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X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X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X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X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检验学生对能量在自然环境中的转换(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与传递方式(如辐 射、传导、对流等)的掌握情况。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
解题技巧总结与分享
图表分析法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如流程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来分析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
能的利用等。
难点解析与答疑
难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解析: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 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源,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记录和 表现。
难点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解析: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 和再生的自然过程,水资源利用则需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 规律,实现可持续利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二
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解析:气候类型是气象灾害 发生和分布的背景条件,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异常的极端表 现。
剧。
为减缓大气环境变化,需采取节 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04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水文
河流、湖泊等水体与气候、地形、土 壤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自然环 境的整体。
气候
气候类型、特征和变化对自然环境中 其他要素产生深远影响,如温度、降 水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
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 圈等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介绍了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 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们 在地理环境中的传递和转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阐述了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 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 这些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湘教版必修1

探究一
探究二
主题活动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分类 形 成 特 点 常见 有用成 岩石 分举例
岩浆沿着地壳薄 侵 弱地带侵入地壳 入 上部,在地表以下 岩 岩 冷凝而成 浆 岩 喷 岩浆沿着地壳薄 出 弱地带喷出地表, 岩 冷凝而成
矿物结晶颗 粒较大;有明 花岗 显的晶体形 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 态 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玄武 多种金属矿是工业 矿物结晶颗 岩流 生产的原料 粒较小;有流 纹岩 纹或气孔构 安山 造 岩
矿物 气态:如天然气
矿产
(3)存在形式 液态:如石油和天然汞 固态:如石英(二氧化硅)
(4)分类:金属矿、非金属矿。 (5)自然界最多的矿物:石英。


2.岩石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 多种矿物组成。 (2)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
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 分类:侵入岩和喷出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 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3)地理意义:大地的沧桑巨变、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 三大类岩石及岩浆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可以进行转化。
探究一
探究二
主题活动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例题1】 读某地岩层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在图甲中M处发现了图乙中的岩石,则Q岩石为(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D.喷出岩
)
(2)图甲中P岩石类型可能为(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章末整合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章末整合

(2)等潜水位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流水位高于
潜水水位,则是河流水补给潜水。在剖面图上,由河流向
两边等潜水位线数值越来越小。
4.等潜水位线图的应用
(1)等潜水位线图与水井
①在等潜水位线图中,水井位置设置:为了有利于最大限
度地积累潜水,各水井并列应与等潜水位线平行。如图 中,1、3布置水井是合理的,1、2取水有冲突,是不合理的.
)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副热带高压脊在长三角的南部 (或东
南部),此时长三角多盛行东南风,A项错误;台风从低纬度北上
遇到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时,不能继续北上,只能在其南侧活动, B项正确;台湾海峡正好处在副高的控制之下,天气晴朗干燥, C 项错误;图中副热带高压脊大致位于25°N附近,材料中的“雨 带位于高压脊以北5~8个纬度”,说明华北地区不处于雨带范围
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交锋在长江流域一带,形成长江中下游 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 移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移,雨带也随之南移。 2.异常年份: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异常,会引起我国不同地
区的水旱灾害。(1)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
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 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2)当副高季
(1)潜水流向:在重力作用下,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
流向低值。如右图:
(2)河流流向与等潜水位线的关系:一般由高等潜水位线向低等潜 水位线流,原因是等潜水位线数值越大,一般地势越高,而河水 由高处往低处流。
3.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的确定
(1)等潜水位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流水位低于
潜水水位,则是潜水补给河流水。在剖面图上,由河流 向两边等潜水位线数值越来越大。

第二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共40张)教育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共40张)教育精品PPT课件

(2) 沉积岩
(2)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2)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
(2)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
特点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2)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
特点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 录,而岩层和化石则是记录 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 字”。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 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 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
知识框架
有用 富集 矿产

矿物
(矿石)

学矿

元 素

一般 聚集
矿物
岩石
岩浆岩 岩
沉积岩 石 变质岩 圈
上 地 幔


三、地壳物质循环
自学完成!
A
B
C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 最新考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 要特点。地壳的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 的内、外力因素。
• 考纲解读: • 1.学会分析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 2.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岩石的概念 •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转化过程
考点一:地球的结构
1.地震波的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3.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岩浆在地下巨 大的压力作用下, 沿着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 出地表,随着温度、 压力的变化,冷却 凝固形成的岩石。
(1) 岩浆岩
喷出岩(火山岩): 玄武岩
侵入岩:花岗岩
(2)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 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 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 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 屑物被风、流水等搬运后 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 形成的岩石。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经典例析]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 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的气温曲线是_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______,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晚多云,气温比晴天时______,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天的夜里?
空气分子、微小 波长较短的蓝、 晴朗天空呈蔚蓝
有选择性
尘埃
紫色光

散射作用
颗粒较大的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 阴天、黎明天空
无选择性

辐射
呈灰白色
臭氧、水汽、二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紫外线、红外线
氧化碳
【说明】 a.当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和平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 短的紫外线。由于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 质,因此该层的削弱作用最强:该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 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具有 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学习目标】 1.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2.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变化,能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解释三圈环流。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地壳运动和改变班级:组名:姓名:运用时间:【学习目标】1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能量来源2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3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重难点】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一、基础梳理——思1.地质作用及其分类?概念:分类:按能量来源不同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运动为主, __________运动为辅。

【拓展】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3、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或,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______内外力作用的关系相互联系,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作用二、合作探究——议、展、评1、比较两种地质构造:褶皱与断层地质构造受力状况基本形态岩层改变地表形态(构造地貌)岩层是否错位图解褶皱断层2、比较分析背斜与向斜一般形态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内力作用下的地形外力作用下的地形(地形倒置)外力作用下地形的成因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简单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较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垂直运动(断层)形成的构造地貌:A :地垒:上升岩块,常形成 (地形),如华山、泰山、庐山B :地堑:下沉岩块,常形成 (地形),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三、自我检测——检 1、 读下图,回答:(1)(1)B 、C 、D 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_____,属于断层的是 ,B1与B2中属于地垒的是 ,属于地堑是 。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缘由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 ,缘由是 。

高一地理必修1 2.3《地壳运动和改变》导读提纲 其次课时设计人:李露霞 审核人:高一备课组班级: 组名: 姓名: 运用时间:【学习目标】1、板块构造运动2、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重难点】1、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一、基础梳理——思 1、地震 (1)概念:(2)类型:按成因分 :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3)分布(世界的两大地震带): 二、合作探究——议、展、评 1.板块构造学说(1)理论学说: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一些活动带(如海岭等)分割成了很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03
CHAPTER
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为地球表面 带来光和热。
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通过吸收、反射和重新辐射太阳辐射, 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气候状态。
影响因子
大气成分、地表覆盖、地形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吸 收和再辐射。
风化和风力作用
01
02
03
风化作用
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 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的过 程。
风力作用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 物质搬运的作用。
影响因子
气候、地形、土壤等对风 化和风力作用有重要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地域变化
温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地形 等因素,温度存在差异。
湿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文 等因素,湿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子
气候带、季风、洋流等对 温度和湿度地域变化有重 要影响。
针对受损的自然地理环境,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恢复生态功能,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THANKS
谢谢
休闲与文化价值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丰富人们的生 活质量。
05
CHAPTER
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对自 然地理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产生深远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结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表面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
详细描述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本章概述】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地位。

在每年的高考和毕业会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教材内容虽然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但对于这些自然要素并未要求深入了解,而是紧紧抓住要素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即重点是要了解自然要素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表达了三个要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是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知识。

从地壳的物质组成入手,认识矿物与岩石,特别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对正确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物质循环”强调的是过程,即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

具体还体现在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上。

教学中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上。

3·“运用示意图说明”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

运用简明地理图像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反映出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基本能认识最常见的矿物或岩石。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能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常见矿物、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概要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概要
(3)岩浆 (4)③
变质作用
新岩浆 ③ 流水侵蚀
风力堆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教材P30) (1)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图2-1、图2-2和图2-3区 分石英、金刚石、方解石。 石英的物理性质:石英晶体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 为六棱锥状,典型的玻璃光泽。
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晶体类似球形的八面体或六八
2.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类型 形成过程 特点 有用成 分举例 常见 岩石
地下岩浆在内力 侵 作用下,侵入地 入 壳上部,冷却凝 岩 固而成岩石 岩 浆 地下岩浆在内力 岩 喷 作用下,沿地壳 出 薄弱地带喷出地 岩 表,冷凝而成岩 石
矿物结晶 花岗岩 颗粒较大,是坚固、 美观的 坚硬 建筑材 料;多 矿物结晶 种金属 颗粒细小,矿是工 有的有流 业生产 纹或气孔 的原料
铁矿石是天然矿物,矿产是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具
有开采价值时的状态。
[答案] D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分为哪几类? 【答案】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
态矿物集合体叫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火 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之相伴的则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 续转化。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 岩石的转化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实际上是三大类岩石与岩 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正确理解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它 们之间相互转化的各种内力、外力作用。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跟踪探究3
据各类岩石高温熔化变为岩浆,确定 E为岩浆,根据岩
浆与岩浆岩相互转化的关系,确定 C为岩浆岩,最后确 定D为变质岩。在正确确定 C、D、E表示的物质名称后 就能较为顺利地回答各数码表示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内地壳运动-地震能量来自力岩浆活动-火山作地球内部用变质作用-变质岩形成风化各种能量来自外侵蚀地表力形态地球外部搬运作用沉积固结成岩【学考测试】(新疆 201307) 1. 下列不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为(.A. 地壳运动B. 风化作用C. 岩浆活动D. 变质作用(青海 201301)2.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区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该地成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形成山脉、海沟、岛屿等;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彼此分离,形成裂谷或海洋。

3.六大板块示意图A. 印度洋板块B. 南极洲板块C. 太平洋板块D. 美洲板块(江苏 2013) 3. 2012 年 12 月 14 日美国西南海域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 千米。

图8 为该次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该海域地震多发,主要是因为其位于()【学考测试】(湖南 2010)1. 下图为局部板块构造示意图,图中城市A为智利南部康塞普西翁市,2010 年 2 月 27 日发生里氏8.8 级地震,读图,这次地震是南极洲板块与下列哪个板块碰撞形成的()A. 地壳运动B. 流水作用C. 外力作用D. 内、外力共同作用【知识点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实例生长边界海岭、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海洋消大陆板块与高大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亡大陆板块高原尔卑斯山脉边大洋板块与岛弧、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平洋西部岛界大陆板块海岸山脉弧(菲律宾群岛);安第斯山脉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美洲板块A。

A. 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B.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南极洲板块 C. 海啸多发区域 D. 大陆架区域【高考测试】( 1998 上海地理) 1.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双选)A. 美洲板块B. 非洲板块 A. 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C. 亚欧板块D. 印度洋板块 B. 板块“漂浮”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上(湖南2011)2.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 9.O C.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很深的海沟级地震。

日本多地震,是因为处于亚欧板块与下列哪个板块的交 D. 板块碰撞地区火山地震活动频繁界处()( 2003 上海地理) 2.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各大洲之间距离今后将逐步扩大的是()A. 非洲、欧洲B. 亚洲、北美洲C. 非洲、南美洲D. 北美洲、南美洲(2009 上海地理)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3. 图示的板块边界是()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4. 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A. 东非大裂谷B. 日本列岛C. 阿尔卑斯山脉D. 落基山脉【知识点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岩层形态侵蚀前侵蚀后生产意义一般是岩背斜顶部受张力,山岭物质疏松破碎,易被侵储油构造背斜层向上拱起蚀,成为谷地一般是岩向斜槽部受挤压作谷地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储水构造向斜层向下弯曲蚀,成为山岭沿断裂面两华山、峨眉山、庐山、泰山工程建设应为地垒;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避开断层,或断层侧岩块错位汾河谷地为地堑加固【学考测试】(湖南 2011)1. 下图为热带某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地层向上隆起的地质构造是()(浙江 2013)图 1 为某地貌景观图。

为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因,(辽宁2013)7.读“部分缺失的褶皱示意图”(下图),关于图中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如图2的演示。

读图完成 2 ~ 3 题。

甲、乙两地说法正确的是()A. 甲处为背斜构造,形成山地图 1 图 2 B. 乙处为向斜构造,形成谷地2. 该景观的地质构造是() C. 甲处因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A. 地堑B. 地垒C.断层D. 褶皱 D. 乙处因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3. 教师演示了()(湖南 2013) 8. 南海海域石油资源较丰富,仅从储油构造考虑,A. 板块挤压碰撞B. 岩块断裂上升图 3 中海上石油钻井位置正确的是()C. 岩层水平挤压D. 外力侵蚀搬运(青海201301)4. 读“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水库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①B. ②C.③D.④(湖南 2012)9. 2012 年 5 月 1O日,中国自主建造的深海石油钻井平台“ 981 号”在中国南海开钻。

图 1 为地质构造示意图。

图A. 向斜顶部岩层容易被侵蚀 B. 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最有可能储存石油的是()C. 岩层长期受风力侵蚀作用D. 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兰州 2012)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5~6 题。

A. ①B. ②C.③D.④(陕西 2013) 10.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下图),属于块状山乙地的是()5. 甲处地质构造为()A. 向斜B. 断层C.背斜D. 地堑6. 甲处山地成因是()A. 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上弯曲B. 向斜处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A. 甲 B. 乙A. 背斜B. 向斜C. 地垒D. 地堑 C. 流水堆积形成 D. 风力搬运堆积形成 C. 丙 D. 丁(广 2012) 11. 下是地构造示意,中甲的地构造( 2010 安徽) 3. 今日水源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期用水充 A. 力侵 B. 流水侵 C. 冰川侵 D. 力沉是()足,有“ 海” (指湖泊和沼很多)的美称。

下示意古安(湖南 2013)4. 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光冠桂林。

1 桂林(今西安市安区)“八水”位置。

“八水安”的地成因之山水号。

塑造桂林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一是渭河平原地壳()河A. 向斜B. 背斜C. 断D. 褶渭长安(宁夏2012) 12. 下中所示山岭的形成是由于()长安区A. 水平断B. 褶凹陷C. 断裂陷落D. 水平裂A. 背斜形成的山岭 B. 岩形成的山岭【知点 4】外力作用和地表形C. 断形成的山岭D. 向斜形成的山岭外力作用的主要表形式有化、侵、搬运、沉和固(青海2012) 13. 沿断常育成沟谷、河流的原因是()成岩等。

A. 断平直而陡峭B. 岩石破碎,易被化、侵C. 岩体相位移D. 岩石受力作用风化(浙江2012) 14. 山西峰的地构造属于()搬运沉积固结成岩A. 背斜 B. 向斜 C. 地 D. 地侵蚀A. 流水侵 B. 冰川侵 C. 海浪侵 D.力侵(云南2013) 5.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 起了多人的神往。

与桂林山水成因相似的是()A. 江三角洲B. 云南石林C.北平原D. 新疆洲(上海 2013)6. 下所示地貌景所属的地貌型多于我国的某地形区,地形区是()【高考】( 2003 北京春招)下一典型褶曲剖面,回答1~2 。

1. 示褶曲中,岩的新老关系()A. 自西向由老到新B. 自向西由老到新C. 自中心向两由老到新D. 自中心向两由新到老2. 示山岭是()A.沿部裂隙侵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抗侵而成的向斜山C.因部抗侵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而成的向斜山侵地貌堆地貌峡谷、瀑布、石林、溶洞等;冲平原、洪扇、三角洲、流水江心洲()、石乳等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蘑菇、洼地、城沙丘、沙丘、沙等堡、戈壁等冰川冰斗、刃峰、角峰等冰平原、冰湖等海浪海崖、海洞等岸礁、沿海涂等【学考】(湖南 2010)1. 毛主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中“水拍云崖”,反映了下列哪种作用()A. 力作用B. 流水作用C. 冰川作用D. 化作用(湖南 2011)2. 毛主席句“湘江北去,橘子洲。

看万山遍,林尽染⋯⋯”橘子洲主要是下列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A. 力沉B. 流水沉C. 力侵D. 冰川侵(湖南 2011)3. 黄土高原干沟万壑的地表形,主要是下列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A. 云高原B. 黄土高原C. 青藏高原D. 内蒙古高原(宁 2013) 7. 某高中地理趣小做了如下步的探究:步一:将白平在桌面上;步二:将本打开并斜放在桌面上;步三:将沙自本的中从高向下倒;步四:察在白上形成的堆体的外形特点,如下所示。

模的是()A. 冲扇的形成程B. 海的形成程C. 沙丘的形成程D.三角洲的形成程(湖南 2012)8. 下图是长沙某中学地理老师在我国西北某地拍摄 A. 风力堆积 B. 海水侵蚀 C. 风力侵蚀 D. 变质作用的蘑菇石照片,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贵州 2013) 14. 福建平潭岛西北一个圆盘状礁石托着两块白色【综合测试】的花岗岩柱(见下图),远远望去,有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双桅帆(天津 2012)读图“火山构造示意图” ,回答 1~ 2 题。

船。

塑造这一地质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 海浪侵蚀B. 风力侵蚀C. 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广东 2013) 9. 下列地貌以风力作用为主要成因的是() A. 海浪沉积 B. 海浪侵蚀 C. 岩浆活动 D. 变质作用【高考测试】( 2007 广东文基) 1. “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A. 风化作用B. 侵蚀作用C. 沉积作用D. 搬运作用( 2006 江苏地理)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A B C D 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新疆 2013)10. 读某地区景观图,关于图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中地貌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A. 该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a 裸岩荒漠 b 风力沉积黄土塬 c d 河口三角洲风力沉积流水沉积B.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沙丘黄土沟谷冲积扇C. 黄土高原的地貌成因与此一致 A.a 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 表示风力搬运作用D. 该地貌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C.c 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 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1988) 3. 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有()(重庆 2012) 11. 下图所示的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我国的() A. 峡湾 B.V 形谷 C. 角峰 D. 峰林( 2001 粤豫地理) 4. 能形成角峰、刃脊、 U 形谷的现代冰川(A. 集中分布在南极洲B. 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C. 在低纬地区没有分布D. 在巴西高原没有分布( 2009 广东地理) 5.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A. 横断山区 B. 四川盆地 C. 华北平原 D. 西北地区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