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1882年,上海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止”。

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2.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3.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

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4. 20世纪末,中国传统服饰连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中国风”的出现( )①反映出当代中国盛行的复古思潮②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③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④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

……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B.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C.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D.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6.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成合身适体。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解析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建筑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中国,从四合院到花园洋房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B.清政府的政策C.中国人自己的主动改造D.科技的发展2.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时尚的西化3.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5.1888年《申报》记载:“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

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

”上述材料反映出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开始出现C.近代工业兴起,出现了招聘女工风气D.报刊业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6.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A.服饰的中西合璧B.并行于世的中西餐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7.1919年,天津《大公报》刊文称:“达官伟人,以及稍有几文臭钱者,莫不鄙视人力车、马车,而以高坐汽车为阔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2.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3.宋延斋在《蒲圻乡土志》里记载:“民国元年、二年来,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

与这一记载相关的主要因素是()A.民主共和观念的冲击B.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C.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D.进口的商品价廉物美4.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①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①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5.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6.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这主要反映了()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7.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非常挤”这样的竹枝词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并没有停止过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8.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A.有线电视B.无线广播C.卫星电视D.互联网9.《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共出版25600号,记录了中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4.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成立B.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C.改革开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6.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轮船运输7.“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初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初期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10.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2.下图所示历史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3.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4.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

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 )A.长袍 B.马褂 C.西装 D.中山装5.据有关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下列有关互联网说法不正确的是()A.和报纸、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三媒介”B.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D.有些同学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6.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A.福建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民生轮船公司 D.怡和公司7.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认为:“此 (铁) 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 更不堪其横冲直撞, 势将断绝往来, 商民交割。

”这一材料蕴涵的历史信息是 ( )A.洋务运动推动了交通近代化 B.顽固守旧势力阻挠铁路修建C.列强干涉中国自主修建铁路 D.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达8.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张之洞上书曰“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张之洞所说的这种“办法”在中国最早实现于A. 19世纪70年代台湾B. 19世纪80年代台湾C. 19世纪80年代上海D. 19世纪60年代天津【答案】A【解析】2.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包括()①促进了经济发展②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③束缚了人们思想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据此可知③错误①②④均是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故B正确排除ACD3.1928年《申报》出现了一个新专栏“咖啡座” 当时的编辑明确表示这个专栏就如现实中的咖啡座人们可以在里面自由的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这从侧面反映出()A. 人们日益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B. 大众传媒发展助推思想文化传播C. 上海民主政治氛围相对的浓厚D. 西方文化传入改变人们休闲方式【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咖啡座”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交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文化传播故选B《申报》里的“咖啡座”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咖啡座因而不能得出人们日益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故排除A自由的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并不等于民主政治发达而且缺乏比较得不出上海民主政治氛围相对浓厚的结论故排除C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4.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下列选项中与此特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A. 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B. 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C. 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D. 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喝咖啡是西方习俗传入中国体现了移植性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体现了变异性贴对联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传承性故B项正确故选B5.20世纪20年代初好莱坞电影进入东方屏幕上的影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成为人们心目中衡量“女神”“男神”的标准也成为众人争相模仿追捧的对象往往一个明星就可以在一夕之间改变服装界的潮流这表明A. 电影艺术影响国人审美观念B. 经济发展颠覆了人们传统观念C. 中国的传统服饰完全被摒弃D. 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20世纪20年代初好莱坞电影进入东方屏幕上的影星成为众人争相模仿追捧的对象服装界的潮流也会因明星而发生改变追星成为时尚这说明电影艺术影响了国人审美观念故A项正确”经济发展颠覆了人们传统观念”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国的传统服饰完全被摒弃” 故C项错误材料只强调电影艺术对国人审美观念的影响未体现“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故D项错误6.1937年8月满洲电影股份公司(简称“满映”)正式成立“满映”生产的影片分为“娱民”“启民”“时事”三种此外还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宣传“东亚共荣”“日满一体”“王道乐土”等思想这反映出当时东北地区()A. 大众娱乐丰富多彩B. 电影成为主要媒介C. 殖民思想不断渗透D. 电影事业发展较快【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满映宣传“东亚共荣”“日满一体”“王道乐土”等思想反映出“满映”为日本人服务宣传殖民思想故C项正确殖民思想与丰富多彩无关故排除AB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故选C7.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 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 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 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 ”这主要说明洋务派()A. 中西结合找到了富强的根本B. 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C. 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D. 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主要是严复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8.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人们易把好莱坞与电影划等号然而电影是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应在A. 1500~1600年期间B. 1765~1830年期间C. 1870~1900年期间D. 1945~1970年期间【答案】C【解析】9.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全国共有宣传员379万人报告员7.5万人覆盖机关、厂矿、农村、学校甚至列车等一切社会组织细胞即使再偏远的山区人们也能得知每一场国家盛大仪式的举行过程及详细内容这一举措A. 推动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B. 宣传了三大改造进程和重大成果C. 保证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和实施D.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中主要讲的是新中国宣传员遍布全国各地通过宣传让人民了解国家的重大事件增强了人民对新政权的了解和认同故A项正确当时三大改造尚未开始故B项错误第一部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的不是在1952年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不是在建国初期故D项错误10.1897年《时务报》司事上书当地官员称翻印之书雠校不详错误甚多又大失原意误人不浅要求地方政府予以保护引起了朝廷和社会的关注 1910年朝廷通过《著作权律》满足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年保护版权的要求朝廷的这一举措()A. 增强了国人的版权保护意识B.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 实现了国家对出版业的控制D. 保证了出版业的稳健发展【答案】A【解析】《时务报》司事通过上书当地官员最终使“朝廷通过《著作权律》满足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年保护版权的要求” 这是版权意识增强的结果同时政府的这一做法又会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版权意识 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实现了”、“保证了”这种表述都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故选A11.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股票、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A. 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B. 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C. 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D. 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答案】A【解析】材料中“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的信息说明报纸发挥作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功能有所拓展故A项正确B项和D项说法绝对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12.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视电报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惊民扰众,变乱风俗" 这表明A. 西方铺设电报线对中国没有任何益处B. 清政府在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C. 封建士大夫仍然深受传统意识的影响D. 政府把抵制电报作为抵制侵略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视电报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等信息来看说明封建士大夫对近代科技所知甚少仍然具有浓重的传统意识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要求具有任何益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吏对铺设电线的错误认识不是清政府在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排除B项清政府官员不是从抵制侵略的立场看待铺设电线的排除D项13.《北洋官报》曾以丰富的刊载内容广泛介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与政策并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军事、法制等方面的可取之处都作了报道选登文章及其内容多为国人易于接受的要点由此可知《北洋官报》()A. 已成为政府舆论宣传的主要工具B. 使民众对西方世界有了全面认识C. 所宣传的内容已被国人普遍接受D. 有利于中国社会进一步了解世界【答案】D【解析】《北洋官报》介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同时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军事、法制等方面的可取之处都作了报道其选择文章考虑到国人的接受程度由此可知这一刊物有助于国人了解西方和世界 D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北洋官报》在政府舆论宣传中的地位排除AB错在“全面” 排除“普遍接受”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故选D14.下表是《近代中国报刊业大事记(部分)》其中结论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A.1872年还没有出现革命团体排除B.西方出现报纸比中国要早排除C.《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当时把办报与救亡图存联系在一起为民主革命起到巨大的思想宣传作用正确D.《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传播的是民主科学思想排除故选C15.月份牌是西方广告画与中国年画结合的产物民国初年发行遍及全国农村及城市如图所示中间为身穿旗袍的中国女性形象两边附有12个月节令的年历表上方印有“健胃固肠丸”的商品名称据此可知()A. 实业救国思潮盛行全国B. 旗袍是城乡最流行服饰C. 时代变迁影响商品营销D. 西方经济侵略日趋严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月份牌是西方广告画与中国年画结合的产物民国初年发行遍及全国农村及城市……中间为身穿旗袍的中国女性形象两边附有12个月节令的年历表上方印有‘健胃固肠丸’的商品名称”可知在西方广告画的宣传方式影响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形成了月份牌这种中西结合的广告宣传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利用月份牌这种中西结合的广告宣传方式进行商品宣传与实业救国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旗袍是否流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宣传与西方经济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C16.诗人北岛曾经写过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短的一首现代诗——《人生》这首诗通篇只有一个字“网” 而今一张叫作互联网的网充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里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表明互联网的发展()A. 使北岛的预测变为现实B. 已经取代传统的“网”C. 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D. 使人类生活完全处于互联网中【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而今一张叫作互联网的网充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诗人的网是指人们生活中的关系网故排除ABD句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与中国妇女相比近代英国妇女的社会诉求有何不同并指出近代女权发展的趋势【答案】(1)变化逐渐摆脱家庭依附自主意识增强参与公共事务接受新式教育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原因社会变革近代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的影响观念更新【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些知识女性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之中近代化的女子学堂教育改变了清代闺媛的家学传统而闺媛也积极参与到女子教育的教授和管理中来成为近代第一批知识女性同时还培养了大量接受西方思想启蒙的女学生和职业技能的女工”结合所学知识对变化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清代的相关社会背景进行原因的概括即可【答案】(2)不同谋求经济独立(或争取劳动权)追求自我解放(或个性解放)争取政治权利(或自由平等)提升生活品质趋势自由平等(或男女平等)民主法制提升妇女文化素养【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产阶级妇女走出家庭面向社会参与文化事业充分展示了自我的解放和个性而上层妇女则组织大量的文化性沙龙互相交流思想研讨学术、哲学、生活和艺术使其成为了一个思想文化的文流中心”即可对妇女社会诉求的不同进行归纳第二小问根据妇女社会诉求的不同并结合相关知识便可对趋势进行总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购物方式(商品种类)的变化——摘编自马海敏《消费从求温饱到追品质》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①购物方式日益便利化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只能凭票证在指定的国营或集体商店排队购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迅速发展大大方便了居民的购物需求加之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网络等购物方式更受青睐现已成为流行购物模式②购物方式更加多样化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商品都只能凭票证在指定的国营或集体商店排队购买方式单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熊掌”“熊样”“熊出没”新型场景式购物等不断创新购物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计划体制下单一的购物模式被彻底打破其他如购物主体选择性越来越大、购物支付方式日益便捷等【解析】本题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16年人们购物方式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表中提取两项以上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购物方式变迁趋势的信息例如购物方式日益便利化、购物方式更加多样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计划体制的影响、凭票证排队购买、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超市购物中心等迅速发展、互联网等新技术、网络等购物方式等方面予以说明注意史论结合即可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男尊女卑观念形成的原因19.(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妇女缠足的特点19.(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男女平等观念产生的背景及意义【答案】(1)原因封建小农经济的需要男女在体质体力上的自然差异男女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宗法观念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解析】(1)原因通过材料“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男人和女人在体制和体力方面又确实存在自然差距”“影响人们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根源上男女体质不同和宗法观念影响等角度概括【答案】(2)特点流行时间长得到普遍认可统治者的欣赏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解析】(2)特点通过材料“始自五代南唐后主……清代”可以看出持续时间长通过材料“妇女已普遍缠足……比以前更甚”可以看出普遍流行通过材料“马背民族的男性统治者也欣赏女性缠足”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提倡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理学对人性束缚的角度思考【答案】(3)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男女平等的社会诉求西方思想的传播民国政府的号召知识分子的宣传和斗争意义唤醒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为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实现奠定了基础【解析】(3)背景通过材料“戊戌变法后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金天翮猛烈抨击奴役女性的旧思想和旧制度”“女性们创建了女子军参军参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又开始为争取女性参政权斗争”“抵制西方列强入侵捍卫中国独立”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角度回答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50年代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的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的统计1901年为34种 1902年为46种 1903年为53种 1904年为71种 1905年为85种 1906年为113种 1907年为110种 1908年为118种 1909年为116种 1910年为136种 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变化中国报业的主体由在华外报到民办报刊报刊内容由以商业性为主到以政论性为主报刊业发展逐渐遍及全国(或报刊分布范围逐渐扩展)报刊种类增多民办报刊逐渐合法化原因列强经济文化侵略加深民族工业兴起政治运动的推动西学传入政府政策的调整有识之士的推动【解析】第一小问需要正确对比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需从办报者、办报内容、办报地理范围、办报种类进行归纳作答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晩清报刊业发生变化的外因需从外因、内因两个方面考虑21.(1)“40年间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请指出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党的会议名称概括这次会议的伟大意义21.(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21.(3)请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定21.(4)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21.(5)材料五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答案】(1)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党的(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国)历史上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答案】(2)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解析】(2)结合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可知答案为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答案】(3)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答案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4)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解析】(4)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答案】(5)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解析】(5)本题根据材料五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22.(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唐装”与唐朝的关系22.(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成为“国服”的原因22.(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唐装”迅速流行的意义【答案】(1)特点种类多样吸收少数民族特色具有等级色彩影响深远关系唐装的概念与唐朝有关但并非只指唐朝时期的服装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影响波及海外外国人将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或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所穿着的中式服装被称为“唐装”【解析】(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唐朝的服饰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等”、“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唐装的概念与唐朝有关但并非只指唐朝时期的服装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影响波及海外外国人将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或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所穿着的中式服装被称为“唐装”【答案】(2)原因孙中山自行设计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山装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政府的提倡【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 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 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孙中山自行设计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山装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政府的提倡【答案】(3)意义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解析】(3)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史料价值。

下面民国时期上海老照片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有()①广告的位置 ①人物的服饰 ①建筑的风格 ①出行的方式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社会各阶层的饮食和服饰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个时期的饮食、服饰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等。

以下衣、食信息对应反映的经济状况或社会思想不正确的是()A.长袍马褂/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B.中山装/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C.粮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D.购物券/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3.晚清时,大同还保留着一种叫“亮脚会”的习俗,妇女坐在自家的门口,伸出双脚让过路人观赏品评。

民国初年,女子的脚再次被展示在稽查员和大众面前,不过这次不再具有文化上的“荣光”,而是作为铭刻于女性身体上的耻辱。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思想的崩溃B.革命运动的开展C.进步人士的推动D.资本主义的发展4.创刊于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5.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6.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这就是()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青藏铁路7.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

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下图是武汉三镇示意图关于该地区表述正确的是A. 1927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取得巨大成功B. 在“自强”的口号下洋务派创办汉阳铁厂C. 甲午战争以后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中心D. 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汉阳铁厂一战期间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中心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由此可知 D项正确ABC错误2.1895年至1898年中国全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其中约80种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新式报刊以各种学会和团体为依托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中坚推动报刊、学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这说明()A. 文化救国成为了爱国民众共同选择B. 报馆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C. 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策略具有灵活性D. 维新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报刊、学会与学校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报馆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基础作用故B项正确 A项“共同选择”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策略 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 D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3.2015年底中国铁路里程将达到14万公里近代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A. 淞沪铁路B. 京张铁路C. 唐胥铁路D. 京广铁路【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是1881年建设的唐胥铁路故C项正确4.1916年5月德国海军某舰队在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援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A. 有线电报B. 电话C. 无线电报D. 信件传递【答案】C【解析】19世纪晚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如电报、电话)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德国海军某舰队在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援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是C有线电报在海上明显受到限制故排除A当时是电话是有线电话也明显受限故排除BD出现在互联网出现后故排除5.“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上述观点反映出()A. 传统产业无需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B. 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C.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D. 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答案】B【解析】A.传统产业缺乏互联网思维需要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错误B.互联网思维影响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正确C.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表述片面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6.近代不少火柴厂的火花体现了国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0世纪30年代大华火柴厂出品的“飞机”火花以早期双翼单引擎螺旋桨式飞机作为主图湖北武汉火柴厂出品的“航空”火花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当时这些火花的出现说明中国()A. 近代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B. 中国飞机制造业进步显著C. 近代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D. 新式交通工具已广泛使用【答案】C【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通信事业的发展B.材料看不出飞机制造业的进步C.材料中把飞机印刷在火花上而火花体现了国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说明近代中国人希望发展航空事业D.材料体现不出广泛使用也不符合近代中国飞机发展的特点故选C7.读图 1907年《日新画报》上的《不开通》提到每日放学很多人都围在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门口妨碍了交通这反映了()A. 清朝顽固阻挠教育改革B. 男女平权成为社会共识C. 新旧思想交锋异常激烈D. 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重叠【答案】C【解析】A.材料并不是强调教育改革遭到顽固派的阻挠B.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些人应该是反对女子学校的建立反对男女平权C.材料中创办的女学蒙养院明显是发展女子教育的表现而其受到了大量人的围攻反映出新旧思想交锋的激烈D.材料体现不出转型的重叠8.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敢烫发若要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之必要这表明当时()A. 受到了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B. 人们的生活物质非常短缺C. “左”倾错误困扰了经济建设D. 人们生活受政治氛围的影响【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的服饰、生活方式较保守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且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是社会习俗方面的状况没有体现生活物质和经济建设故BC两项错误故选D9.《上海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但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缠足思想也仍然禁锢着众多的女性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B. 普通民众不接受新生事物C. 上海、广州等地最为开放D.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停留在生活层面【答案】A【解析】根据“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可知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在城市和农村并不平衡故A项正确B项没有注意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农村的普通民众对学界服饰改革多持排斥态度而学界和发达地区已有普通民众开始接受新生事物故错误C项忽视了材料信息只是反映了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对“服饰改易运动”的接受程度较高与其是否是最为开放的地区不同故错误D项没有认识到材料只是涉及了生活层面不能由此得出中国人仅是在生活方面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错误故选A10.近代《图画日报》记载“沪上自风行报纸后以各报出版皆在侵晨故破晓后卖报者麋集于报馆之门恐后争先拥挤特甚”这反映出()A. 图画类刊物的盛行B. 报刊间的竞争激烈C. 社会信息流通加快D. 报刊经营已多元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各报刊的读者较多所以才出现卖报者争先拥挤于报馆门前的现象这也侧面反映了社会信息流通加快 C项正确材料中的“报纸”不一定是画刊图画类刊物只是其中之一 A项错误据材料是卖报者争先拥挤于报馆门前的现象不能说明报刊间的竞争 B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1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A. 调运快捷B. 连接中外C. 资源开发D. 经济交流【答案】A【解析】王韬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材料没有体现故B,C、D错误故选A12.民众衣服色彩、款式比较单调绿色军装成为各界人士时髦的时代特征出现在A. 20世纪40、50年代B. 20世纪60、70年代C. 20世纪70、80年代D. 20世纪80、90年代【答案】B【解析】13.如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 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B. 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C. 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D. 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报刊总体上是向上发展但速度并不缓慢特别是清朝末年 A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 1898年报刊发展有一个小高峰与当时的戊戌变法密切相关 1910年以后快速发展与当时的革命潮流密切相关说明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联系密切 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报刊事业发展与清末政府的倡导无关清政府并没有大力支持民间传媒的发展 C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时期报刊获得了发展但并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舆论的高峰材料只是反映了1890年以后的报刊事业发展并没有反映在这之前中国舆论发展的情况 D排除故选B14.近代某报某栏目一标题为《江南陆师学堂学生退学始末记》内容大抵是学生不满学堂主事者之老迈保守有30多名学生愤而退学之事文后配有对此发表评论的来函这体现出的报刊的功能是()A. 报道新闻传递信息B. 通达民情推进民主C. 传播知识’开启民智D. 引导舆论挟持民意【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某栏目一标题为《江南陆师学堂学生退学始末记》内容大抵是学生不满学堂主事者之老迈保守有30多名学生愤而退学之事文后配有对此发表评论的来函”可知反映的是这一报刊的功能是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应排除15.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据此可知()A. 中国已经使用无线电报B. 电报主要用于普通百姓事宜C. 电报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D. 中国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提示的时间和现象可以得出有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的结论故C项正确无线电报业务到1906年才出现排除A项科举发榜属于国家大事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C16.1934年《青岛平民报》刊登一则新闻“妇人祝氏有宴会欲制新衣一件新衣制就无如裁制之式样尺寸均为落伍者该氏大恚让丈夫前去掉换夫妇发生口角丈夫外出掉换祝氏购得多量鸦片自杀”该报道从侧面反映出()A. 新潮冲击下传统服饰的变迁B. 时代前进需挣脱观念的束缚C. 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增强D. 变革心态中新旧观念杂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新衣制就无如裁制之式样尺寸均为落伍者该氏大恚让丈夫前去掉换夫妇发生口角丈夫外出掉换祝氏购得多量鸦片自杀”可知祝氏看到新衣的式样、尺寸均为落伍之后祝氏很愤怒让丈夫赶紧去掉换在丈夫外出掉换之时祝氏自杀这反映出当时妇人爱时髦为新衣牺牲了生命即侧面反映出新潮冲击下传统服饰的变化 A正确材料现象冲击了旧有观点是挣脱旧观念束缚的表现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主旨明显不是男女平等故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旧观念故D排除故选A17.如表是《近代中国电报业大事记(部分)》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②近代通讯方式在中国得到普及③清朝部分官员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④电报业最初由京津地区扩展到全国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①③④【答案】A【解析】当时近代通讯方式并未在中国得到普及故②错误④材料未体现故④错误“李鸿章支持架设大沽(炮台)至天津及天津兵工厂至其衙门的电报线”表明由于国防需要促进了早期电报业的发展故①正确丁日昌、李鸿章都是清朝官员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③正确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到近代慈善事业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18.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慈善事业建设的意义【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9.(1)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是什么?19.(2)根据材料一和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中民族工业增多的原因19.(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它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19.(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四所反映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入超的现象大为改善【解析】(1)根据材料“1914~1918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 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 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入超的现象大为改善【答案】(2)辛亥革命的影响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市场需求的刺激【解析】(2)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此外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也是民族工业增多的原因【答案】(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加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说明力量较弱的民族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解析】(3)根据材料“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 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 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 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至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500里铁路等特权”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加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实质问题是力量较弱的民族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答案】(4)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立即萎缩和萧条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抵挡不住列强的经济渗透【解析】(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立即萎缩和萧条内在原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抵挡不住列强的经济渗透20.(1)材料一中“古今”择偶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0.(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变化从注重门第、门当户对到以爱情为基础注重教育、知识和性情等综合素质原因古代择偶受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等因素影响 1905年前后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关键信息“门当户对”“门第不合不许轻婚”“今有受教育及有新思想之青年于此其求配偶也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概括变化即可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有古代择偶受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等因素影响1905年前后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答案】(2)变化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原因改革开放前受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影响(或“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重视【解析】(2)分析图表可知择偶标椎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张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开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王大妈要组织一个广场舞团队参加比赛,为了尽快购齐比赛服装,她用了不到一小时就通过手机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

这得益于A.电视的普及 B.报纸的宣传 C.互联网的发展 D.电台的传播3.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

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

裤则紧贴其股与腿。

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

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

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

”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B.作者态度相对保守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 D.上海服装质地优良4.下列有关“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B.二者同时被取消C.“去辫”首先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发生的D.放足受外国传教会极力宣传的影响5.1903年3月,天津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建成供水,举行了通水典礼,津海关道代表和直隶总督前来祝贺,并举行了救火水枪喷水表演,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使每天到“井口”买水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这A.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B.反映出封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扰C.体现了洋务企业的转型D.促进了近代水厂在全国范围的普及6.姚灵犀主编的《采菲录·葑菲闭谈》有这么一段话:“裹脚的时候,即使痛泪直流,待到双脚裹小之后,博得人人瞩目,个个回头,在家时父母面上有光辉,出嫁后翁姑容上多喜色,尤其十二分快意的,便是博得丈夫深怜密爱。

”由此可知缠足还关系到A.增加被别人关注的程度 B.男人与女人的是否和谐C.旧时代女子的生活问题 D.旧时代女子的社会地位7.晚清外交家黄遵宪在一首咏物诗中写道:“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建国初期,物质生活不丰富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 D.国际政治环境【答案】D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该表的统计不能说明()A. 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B. 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D. 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答案】A【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西式婚礼”的习俗,故A项错误;通过表格中“所送嫁妆种类”的统计,可以得出B项说法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因此C项说法正确;根据“送嫁妆”的种类尤其是“被褥”“红棉袄”说明仍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故D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选A。

3、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经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中,家中除岁方式依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当时春节习俗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改变传统的社会习俗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C.民国政府实行移风易俗的政策D.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礼教【答案】B【解析】题目的关键是材料的“民国建立前一两年”,故只有B符合,其余三项都是在民国建立之后。

4、如下图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宽后日益繁荣的景象。

马路两边店铺林立,电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

该照片可以说明()A.上海社会风貌已完全西化B.传统交通工具在中国已经被取代C.上海处在西方列强殖民统治之下D.西方工业革命成果改变了上海的交通状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进行分析理解.A项“完全西化”绝对化,不正确,排除;B项与材料中“人力车”不符,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电车”表明中国的交通受到工业革命交通工具革新的影响,故D项正确.故选D.5、1907年10月13日,天津张小田与北京贾玉莲在天津一处教堂举行婚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3.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4.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词中提到的是()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固定电话D.移动电话5.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杜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6.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

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店铺的中国店员手中有一个小本本,上写一些词汇,并作了标注。

如“尺寸”标作“土开了士”,“一月”标作“叶那里了”,“一、二、三”标作“温、吐、特里”。

该现象()A.说明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B.表明海禁政策已受到冲击C.显示广东人崇洋风气盛行D.反映对外贸易的客观需要2.《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3.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

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4.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

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

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

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5.“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

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该材料表明()①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②新兴的汽船运输被广泛接受③深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④自觉抵制交通工具的革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对下列“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里程简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9世纪初的一则名人讣告是这样评价该名人所研制的成果的:“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

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这里的“它”是指该名人研制的()A.电动机B.发电机C.蒸汽机D.计算机2.交通工具近代化不仅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A.马车 B.轿子 C.火车 D.帆船3.观察下面两幅图。

由此可知,民国时期()A.女子的服饰饰样比较呆板 B.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C.西方文化在华传播较艰难 D.崇洋媚外的风气较为流行4.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最有可能是()A.有轨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5.材料:老南京阿德师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去外地出差。

他出差前,拿了“江苏地方粮票”到粮管所兑换成“全国粮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出门在外的吃饭问题。

有一次他出差北京,看中了一段布料,只是付了钱就买了下来,送给他的爱人。

阿德师傅家经济比较宽裕,他到发放票证的部门用高价买了一张自行车票。

后来,他又从单位搞到一张电脑票。

街坊邻居都说阿德师傅是个能人。

材料中共有几处错误()A.1 B.2 C.3 D.46.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到图二、图三到图四的变化。

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新中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7.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

”接着“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A. 中山装和旗袍B. 长袍马褂C. 男女礼服D. 列宁服【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山装和旗袍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B.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饰C.男女礼服没有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D.列宁装饰向俄国学习的表现2.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①马车②人力车③自行车④电车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马车属于古代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电车属于新式交通工具3.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有人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 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 QQ是互联网+通信等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B. 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C. 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D.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答案】C【解析】A.材料主要是反映了互联网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影响而不是侧重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传统行业的颠覆而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C.从材料可以看出互联网改变了我国的传统企业零售业制造业和通讯等方面说明他正在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D.从产业可以看出互联网影响到各个领域当然材料侧重的是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看不出对每一个行业都会有影响故选C4.十九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络绎不绝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A. 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B. 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C. 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D. 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答案】D【解析】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相反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定军山》、《长坂坡》属于中方影片C.结合所学知识《定军山》、《长坂坡》拍摄成影片时民国尚未建立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定军山》、《长坂坡》是中国传统京剧中的名段由很大的受众市场到近代被拍摄成电影也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这说明了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正确故选D5.经总理衙门批准 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A. 加速了沿海自然经济的解体B. 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C. 推动了中国近代外交事业发展D. 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增多而邮政的创办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D正确该做法对自然经济解体没有影响 A排除大清邮局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体制建立 B排除收发中外信件不能推动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C排除故选D6.小说《子夜》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乡下来的五老太爷见到身着高衩旗袍、架着二郎腿的年轻女子竟差点昏厥材料说明()A. 新式青年抛弃了纲常礼教B. 传统习俗被近代习俗取代C. 西方文化冲击着传统礼俗D. 社会进步需挣脱观念束缚【答案】C【解析】材料中乡下来的五老太爷的差点昏厥说明新旧观念存在冲突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观念造成巨大冲击故C项正确年轻女子不等于新式青年故A项错误如果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就不会有“五老太爷的差点昏厥” 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故选C7.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 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 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 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 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答案】B【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传播时事新闻功能的体现B符合题意A错在“声像俱备” C、D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排除故选B8.吴淞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擅自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当时的筑路情况多次刊登于()A. 《时务报》B. 《申报》C. 《国闻报》D. 《民报》【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申报》创办于1872年故当时的筑路情况多次刊登于《申报》故B正确A是1896年排除C是1897年排除D是1905年排除9.1958年2月国家体委颁布《体育运动十年发展纲要》提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运动项目上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 这反映了()A. 新中国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果B. 体育工作致力发展群众性体育C. 新中国外交选择体育为突破口D. 体育运动受政治活动强烈影响【答案】D【解析】10.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据此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A.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B. 中学生上网利弊谈C. 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D.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机遇【答案】B【解析】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对整个人类的影响B.材料只是锁定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谈中学生上网的利弊是最贴切的C.材料没有涉及到对整个教育的影响D.材料不是强调对人类有发展机遇故选B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如表是出现于晚清的谜语根据表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观点鲜明)【答案】论题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阐述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政治上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促进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促进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思想上启蒙运动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传入促进中国思想解放和思想近代化社会生活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服饰、建筑、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促进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总之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表格中谜面和谜底信息可以看出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由此可从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提取论题然后结合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阐述最后得出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结论即可也可从近代中国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元、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已经达到制度层面、晚清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成熟等角度提取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答案】信息中国网民人数和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且发展迅速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需求的提升人民思想得到巨大的解放中国政府不断深入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解析】依据材料相关数据信息明显可知信息是中国网民人数和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且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技术层面、人们的需求、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据《中国铁路发展史》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国家政策直接影响铁路交通业的发展阐述清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致使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起步晚且发展缓慢铁路修建主要是帝国主义、外国资本承办大量铁路权益被帝国主义侵占造成了中国自办铁路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953年开始国家有计划大规模的进行铁路建设主要干线修复并连接成一个整体改革开放以来制订《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建设突飞猛进铁路网骨架的形成六次大提速高铁与动车世界领先参考论题科学技术促进了铁路交通业的发展参考论题铁路交通的变迁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进步【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清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致使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起步晚且发展缓慢铁路修建主要是帝国主义、外国资本承办大量铁路权益被帝国主义侵占造成了中国自办铁路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4.【电报与近代中国】小楚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电报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资料◆ 19世纪中叶欧美电报业务迅速发展起来跨洋电缆使得商品的供需、价格及前景等重要信息瞬息可知同期的中国依旧以驿站、民信局进行通信◆ 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总理衙门认为列强先于中方获知信息中方将信受制约且线路一旦损坏容易引发纠纷因而坚决反对◆ 1870年清政府认识到既然难以拒绝列强“不如我自为之” 架设电线(即电报线)、办理电报可以“分洋商之利”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消息不灵决策滞后认识到兴办电报之紧迫沈葆桢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 1880年李鸿章奏请在上海与天津之间架设电线◆ 1881年前后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电报学堂陆续开办◆ 1882年《中报》率先使用国内电讯◆ 1883年总理衙门开通官用专线◆ 1887年川滇电线和福建至台湾水底电线建成◆ 1890年广西龙州与越南北折电报接通◆ 1894年李鸿章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的电报◆ 1902年袁世凯见电报局可获厚利建议清廷收归国有◆ 1908年全国电报线路长达90897里大中城市设电报局总数达到394处◆ 1911年各省通电响应四川保路运动邮传部通令不得收发此项“违制”电报请为小楚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从电报与近代中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答案】主题电报业折射出家国情怀论述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饱受列强蹂躏国家蒙难人民生灵涂炭为了挽救千疮百孔的祖国无数仁人志士殚精竭虑学习先进积极探寻各种救国之策日新月异的电报业务也随之传入中国 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中方担心受制于洋人断然拒绝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有感于信息滞后洋务大员沈葆桢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等地陆续开设新式学堂 1911年因清政府出卖利权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各省通电响应凡此种种尽管一路艰难但近代电报事业的起步发展无不折射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愫家国情怀【解析】根据材料可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提炼主题电报业折射出家国情怀结合材料中的有关信息进行论述如 1863年前后列强要求在华开办电报业务中方担心受制于洋人断然拒绝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有感于信息滞后洋务大员沈葆桢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天津、上海等地陆续开设新式学堂 1911年因清政府出卖利权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各省通电响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也可以从经济角度提炼主题如“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 还可以从国防角度提炼主题如“国防需要促进了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 再结合相关信息论述即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咸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服饰发生变化说明的问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咸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服饰发生变化,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故选D.2、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69年”、“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材料核心意思是,对西方的相关行医规则,作者不太认可(认为男女有别,不能够男医生接受产妇生产手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869年时期,中国虽然已经被迫开放,思想观念等受到西方一定的冲击,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比较保守的特点。

BCD三项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年代项目1967~1976 1977~1986 1987~2019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8.8% 12.66% 15.6%本人成份、政治面貌23.5% 15.5% 13.9%学历11.7% 12.6% 25.3%A. 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 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C. 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D. 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变化: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说明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2.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

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3.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中求生D.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4.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5.自19世纪60年代开埠以来,汉口城内的建筑呈现出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

这体现了A.西方建筑风格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建筑风格B.汉口的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C.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西文化呈现融合趋势6.1900年之前,戏曲抄本是清代南北传统市集庙会上销售的一种主要商品,抄本经营盛极一时,但进入20世纪后,一大批京剧、戏曲、鼓词等民间需求旺盛的抄本日益减少。

材料所述现象A.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体现了文学改良运动的诉求C.折射出民众崇尚西学的心理D.推动了出版行业的技术革新7.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的按自然昼夜、农时季节等进行活动到定时定点活动;从传统计时的更、刻、“一袋烟”、“一盏茶”等模糊概念到精确的时、分、秒。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人且覆盖全国各地一个很小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有可能“分分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这说明互联网()A. 信息传播的效率极高B. 产生的消极影响较大C. 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D. 带动人们的理性思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很小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有可能‘分分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可知互联网使信息传播的时间缩短了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互联网产生的消极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性思考故BCD排除故选A2.近几年网络订餐日益盛行街头随处可见载着“美团外卖”、“饿了么”送货箱的快递车辆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出更多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反映了()A. 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 城市公共交通推动了快餐行业创新C. 互联网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D.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膳食结构【答案】A【解析】网络订餐日益盛行、快递车辆随处可见等现象反映出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A项正确城市“公共交通”与快餐行业创新无关 B项错误网络订餐方便了上班族的生活与工作效率提高不符 C项错误网络订餐和外卖并不能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 D项错误故选A3.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女权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风气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D项中的平等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B4.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倡导婚姻自由B. 易服、废止缠足C. 全盘西化D. 反清革命【答案】B【解析】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题干材料中“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改革下的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19世纪末妇女不再缠足现象的出现因此材料体现的是易服、废止缠足的历史现象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故选B5.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票股、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A. 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B. 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C. 商业的环境日益严格D. 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答案】B【解析】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 这并不能说明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故A错误“声明作废”的告示说明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不仅提供新闻消息还有商业告示功能故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商业的环境日益严格故C错误报纸刊登“声明作废”的告示也不能说明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故D错误6.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 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 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 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 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答案】A【解析】该报内容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说明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正确故选A7.“(大清宜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以上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8.18世纪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商人抱怨说要把原棉从利物浦经运河运来比通过大西洋运来还慢由此在1821年就出现要在这两个城市之间建造铁路的想法最终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在1830年通车材料反映了英国()A. 远洋运输较内河方便B. 社会需求促进运输业发展C. 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D. 工业革命开始时间较早【答案】B【解析】9.《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 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 支持中国革命B. 反对中国革命C. 舆论导向谨慎D. 认清了起义前景【答案】C【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泰晤士报》并没有支持和反对中国的革命B.材料看出这个报纸是持中立态度客观的标准C.从材料中对起义和革命这一词的使用看出舆论导向谨慎D.材料使用起义一词不使用革命说明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辛亥革命能取得成功没有看清楚武昌起义的前景故选C10.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活跃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今年的动漫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讲述了一段别样的哪吒成长经历增加并突出了哪吒“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人物性格材料主要体现了()A. 传统题材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B. 电影艺术必须源于生活C. 电影成为大众首选的娱乐方式D. 神话故事片发行量畅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今年的动漫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增加并突出了哪吒‘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人物性格”可知在今年的动漫电影中编剧在传统哪吒身上加上了他逆天而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现代人顽强的拼搏精神 A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11.梁启超认为报刊“有助耳目、喉舌之用” 维新派的“耳目喉舌”是()A. 《时务报》B. 《民报》C. 《申报》D. 《新华日报》【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派的重要报刊故A项正确《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刊物故B项错误《申报》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商业性报刊故C项错误《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故D项错误故选A12.《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全球消息灵”可知反映的是近代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阅读方式故A项错误报纸虽然有娱乐功能但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报纸是政治类报纸故D项错误故选D1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C.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D. 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D项说法不可能出现在1943年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于1958年因此1943年不可能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均可以出现在1943年的场景中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14.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电影的起步是从拍摄京剧《定军山》开始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该片摄制于19世纪末B. 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 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 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答案】B【解析】A.《定军山》摄制时间是20世纪初故错误B.京剧《定军山》将传统京剧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故正确C.《定军山》的拍摄时期是在清朝故历史事件时间错误故排除D.材料未涉及世界电影的信息点故错误故选B15.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B. 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C.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D. 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商业发展迅速推动广告业迅速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反映的是上海商业的发展未体现社会风气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商业发展的需要并非迎合消群体的需要故排除D项题干中未体现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故选A16.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A. 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B. 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 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D. 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答案】D【解析】张贴交通告示并不能表明租界当局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故A错误“中西合璧”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错误交通领域的科技成就电车、汽车在20世纪初才出现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交通告示中对马车、轿子等交通工具的行驶有明确规定使人们的出行更加规范、文明故D正确故选D17.“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 1994年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3.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4.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5.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6.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7.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反映了()A.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C.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D. 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8.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

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

”这一“新事物”是指( )A. 铁路B. 电报C. 电话D. 电影9.有一篇文章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的开展B. 社会制度的变革C. 辛亥革命的胜利D. 西方思想的影响10.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B.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D.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11.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B. 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C. 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D. 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12.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B.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D.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13.以下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 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14.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

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

”这表明当时A. 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B. 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C. 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D. 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15.《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记载||,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这一现象说明A. 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B. 洋货成为国人生活必需品C. 天津通商开国人社会风尚变革先河D. 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第1页/共4页16.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A. 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B. 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C. 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D. 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17. 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

下列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①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③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④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 A. ①②③B. 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18.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 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1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 AB. BC. CD. D20.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194.2%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 向国人介绍西学知识 C. 揭露列强瓜分中国阴谋D. 为变法制造社会舆论21.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A. 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B. 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C. 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D. 民国初期||,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22.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

据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长袍马褂曾是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B.中山装综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C.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 反映了溥仪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23. 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19世纪40-90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期代表刊物 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维新派《时务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新青年》的创办;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A. 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B. 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C.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D.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24.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 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25.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

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

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A.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B. 使报刊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C. 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D. 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26. 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A. 兴中会B. 同盟会C. 强学会D. 光复会27. 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讲道: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冤||。

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 )A. 社会习俗发生变革B. 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C. 民众思想比较保守D. 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28. “在昔闺中韵事||,日焚香读书||,日燃脂写韵||,今则以吸烟代之||。

吾人如涉足梨园及游戏场所||,可见粉白黛绿者流||,十之七必以纸烟实其樱唇||,恣吸若狂||,而昔人之所谓口脂香者||,悉变为烟臭矣||。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这说明当时部分女性( )A. 社会地位逐步提高B. 思想获得彻底解放C. 经济收入大幅增加D. 价值追求严重畸形29.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

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

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 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