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相关书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拓宽知识视野。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长征》、《抗日战争》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观后感中要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7.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意义”为主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深刻理解分裂与内战的危害。
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认同,认识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策略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出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细节,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使他们学会从史料中寻找证据,避免主观臆断。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两党领导人的合影、重要战役的现场照片等,让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初步的视觉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共两党为什么会发生十年对峙吗?这场对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c.史料研读法:挑选相关史料,指导学生进行解读,提高史料分析和论证能力。
3.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b.新课讲解: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c.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形成共识:
a.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在政策和策略上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对战争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b.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教训?
小组讨论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每组不少于500字。
5.视频观看: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作品,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认知。
6.课堂反馈:请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收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挥自己的见解。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5.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史料解读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பைடு நூலகம்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3)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音频等手段,引发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自主学习:提供教材和辅助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关键事件。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详细讲解,梳理历史脉络,解答疑难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但对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容易受到影视剧等非正规渠道信息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对以下方面存在困惑:国共两党分裂的原因、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角色定位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历史背景、关键事件、政治军事经济政策及其影响,以及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难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共分裂的复杂原因,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探讨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5)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5.课后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史》等,撰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考察与本课密切联系的乡土历史遗迹和纪念材料,利用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以引起探究的的欲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师生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教材分析与教法《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

教材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继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为明线,以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为暗线。

教材从军事斗争、政权对峙等方面反映出这一阶段国共的对峙。

同时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中共领导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我县地处革命老区,与本课有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应以多种方式充分加以利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这一主线展开,并运用相关图片、地图、音频视频材料等,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校外教学活动:发给学生《1927年汤坑(汾水)战役》、《八乡山英雄山》、《见龙居红四军活动旧址》《李坚真:唱着山歌走长征》等文字和图片资料。

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先参观考察县城附近的南昌起义汾水战役纪念碑及战场遗址,然后再到县城坚真公园参观李坚真纪念馆,亲身感受这一段历史及其与家乡的联系,激起探究的欲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国共十年对峙》上承国民大国命,下接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准备阶段。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是优势,但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过去线条式的初中历史,需要学生更多思辨能力,这些过去没有过训练,这是劣势;高中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历史问题。

同时刚上高一的学生注意力更多的停留在感性思维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演进趋势的原因、影响和评价缺乏理性思维的考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和能力的衔接,从直观、鲜活、有趣、动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历史思维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他们梳理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
(二)讲授新知
1.梳理历史脉络: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主要事件和意义。
2.分析关键问题:深入剖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军事行动及其背后的原因。
3.阐述历史影响:阐述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准备工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针对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问题,如“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有哪些?”布置给各小组。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播放历史影片:选取与国共十年对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问题: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红军进行斗争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影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国共十年对峙的激烈场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形势的变化。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国共两党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国共十年对峙的问题。
4.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1
4.组织小组汇报、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2.教师强调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斗争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其历史责任感。
2.利用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重要战役、地点和事件,帮助学生直观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创设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国共两党领导人、将领、普通士兵等角色,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4.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址、烈士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场景。
2.采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历史资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组织课堂辩论、撰写论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论证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查阅教材、搜集资料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学生能够分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军事行动及其政治意义。
3.学生能够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国共两党在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4.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4.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时间轴,标注重大事件、政策及影响。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低级错误。
4.关注国家命运,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深化。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方面有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增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8.加强课后辅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紧张氛围。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在这一时期展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利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分析其利弊和影响。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以时间为线索,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点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深层原因。
难点:分析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决策背后的复杂因素和相互作用。
3.重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评价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背景、主要事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2.掌握国共两党在对峙期间的政策、战略、斗争过程及其影响,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
3.分析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期间的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理解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的立场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政策、战略及其影响,特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重大事件。
难点:对这些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等深层次问题的理解。
2.重点: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调整和战略转变,以及这些调整和转变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结合所学内容,对比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调整和战略转变,评价其优缺点,并尝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这些调整和转变的必然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影响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总结归纳到位: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从国共十年对峙中总结历史规律,升华主题。
7.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8.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又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9.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历史使命感。
10.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同时,通过设置讨论题、思考题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结束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五)作业小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c.国共十年对峙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3.教师对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共性问题,并给予解答。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a.列举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两个关键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b.分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策略转变及其原因。
2)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策略有哪些异同?
4.观看历史纪录片《国共十年对峙》,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如下:
a.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片段,描述其内容和背景。
b.分析纪录片中所反映的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c.字数在600字左右,表达清晰,观点明确。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注意发挥个人创意,展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优秀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3.描述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和战略,如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以及国民党的围剿、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
4.分析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强弱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原因。
5.利用史料、地图和其他历史资料,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关键战役和重大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包括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初期发展等关键历史事件。
2.掌握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对抗的过程,包括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分共等具体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5_国共的十年对峙_教学设计_教案_1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5_国共的十年对峙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国共十年对峙回顾上一节课所学,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革命的失败,那么,同学们回想一下,大革命是怎么走向失败的呢?学生答: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比如:“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革命面临严重危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4.针对课堂讨论中的争议问题,如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问题上的分歧与斗争,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份辩论稿,要求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字数在800字左右。
5.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为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观点鲜明、具有感染力,字数在1000字左右。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开国大典》等,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5)课堂讨论:针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争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辩论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表达能力。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评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影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影响。
3.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国共两党的政策主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整合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整体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国共两党斗争的复杂性、曲折性,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编写一段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短剧,展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背景。短剧要求不少于10分钟,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4.针对课堂讨论中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反思日记,谈谈从国共十年对峙历史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启示。
4.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胆怯、自卑等心理,教师需关注这些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事件、国共两党的政策和策略,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1.请学生整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制作成时间轴,要求标注每个事件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主要参与人物等,并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结合课堂所学,选取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某个重要政策或策略,分析其背景、内容和实施效果,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3.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比较其异同,评价其成败。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2.这些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3.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探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的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把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疏理由南昌起义到八七会议和土地革命到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来源于实践并且成功的指导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运用史料合作探究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通过课前对红军长征故事的搜索及课堂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体会长征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史料研读五、教学过程:导入《国庆阅兵》视频,氛围烘托,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设问:中国人民的军队诞生于什么时候?新课教学(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学生自主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思考并利用自主学习测学习。

教师利用问题检测学习结果。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方向是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

思考: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说明了什么?照搬俄国的路——城市暴动路线不符合中国国情。

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一、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的意义,认识八七会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归纳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过程,提高分析、综合、归纳、比较、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了解八一南昌起义的背景、意义,认识南昌起义既是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指导学生全面深刻把握其历史地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掌握历史史实,总结历史规律的方法。

通过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提高历史概括总结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南昌起义,认识到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吸取革命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纠正自身错误,认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不断走向成熟的艰难的历程。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史实,理解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伟大意义,加深认识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及时吸取教训,开始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国共两党各自的政策和战略。
2.认识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并分析这些事件对国共关系和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国共的十年对峙》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分析,要求不少于800字。分析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长征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了解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及其影响。
3.掌握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过程中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斗争,以及各自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复杂矛盾,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图片等资料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2.请学生选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两位历史人物,分析他们的立场、策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分享。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分工合作,准备PPT展示。
3.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要求:独立完成,按时提交,对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4.针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设计一个问题,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了解身边同学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要求: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3.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了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局限。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
3.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豪感。
4.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意义,强调这一时期对近现代史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某一重大事件的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内容要充实,观点明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历史事件的兴趣。
2.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近现代史知识体系。

教学设计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分三个子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

向学生介绍了国共10年对峙的有关历史情况。

可整合为两个方面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红军战略转移。

2、教材地位: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这一道路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所以,本节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3、教学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4、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遵义会议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把握“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主要史实,探讨所产生的“长征精神”的重要影响。

(3)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认识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作出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不断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

(2)通过了解长征的系列情况,教育学生弘扬“长征精神”,从而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及遵义会议的把握,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怀。

三、教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包括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中国革命所做的探索与努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导、分析、归纳、概括、讨论、探究等,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的深刻意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共1课时)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思考: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强调国共十年对峙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共两党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主题海报,要求包含事件、人物、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观念。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搜集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等,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时要注重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作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导致国共两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2.掌握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主要军事和政治行动,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
3.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c.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四、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想用这首诗来作一概括。

这是清朝人江永写的一首诗。

这里的“兄弟”是指国共两党,国共两党是如何成为兄弟的?兄弟应该是感情很深,为什么这里提到“劫波”、“恩仇”,为什么又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展示图片)这幅图片反映哪个历史事件?
师:在这一次政变中,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的态度是妥协,这种妥协和退让有没有换取敌人停止屠杀的行动?当时有近一半的党员被杀害。

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那么当时的共产党选择的是哪条路?这种爆发发生在行动上是通过哪个事件体现的?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一、奋起反抗——攻打大城市(展示图片)
1、南昌起义(展示图片)
要求学生看书,了解起义经过、意义。

概况:1927、8、1 南昌周恩来、贺龙等起义后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展示图片)
要求学生看教材71页,回答会议的主要内容。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内容:清算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

(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
要求同学看教材71页第二段。

(展示图片)
时间:1927年秋人物:毛泽东
合作探究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分别攻打南昌和长沙,最后都没有实现。

为什么会这样?这又说明了什么?
(过度)毛泽东当时没有钻牛角尖,而是率领军队去哪里啊?(井冈山)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拨云见日——城市转农村(展示图片)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展示图片)
合作探究2:
(1)表格反映的是什么现象?(2)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的支持?(3)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展示图片)
理论总结——星火燎原——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合作探究3:请同学们翻到教材73页,看这两段材料。

这两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两种观点呢?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声音存在?
四、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展示图片)
(过度)当时国民党是不能容忍共产党在其身边存在的,所以发动数次围剿。

前几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怎么样呢?(展示图片)教师分析失败原因。

导入红军长征。

1、红军长征原因(展示图片)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转折:遵义会议
要求学生掌握内容、意义。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组织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意义:转折点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3):胜利结束: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3、红军长征意义(展示图片)
(1)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革命新局面。

(2)保留了革命的精干力量,传播了革命主张。

(3)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合作探究4:今天我讲长征的时候主要讲红军长征的精神。

红军长征给我们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上启示?你们能不能找一些词语概括长征精神?
(展示图片)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师:当时很多外国人对长征都大加赞赏。

如果说遵义会议是长征的转折点,那么,红军长征是什么转折点?(中国革命)红军长征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随着长征的继续,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有什么变化?如果说之前是阶级矛盾,到1935、1936年之后应是民族矛盾,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种主要矛盾的变化,后来就促成国共两党长期斗争后,重新寻求合作。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讲的那首诗,“相逢一笑泯恩仇”。

为什么能泯灭恩仇?就是当时国内形势发生变化。

那么,国共从对峙走向和解,我们初中讲过一个事件就是西安事变。

之后,国共对峙基本结束。

小结:
师:大革命失败后,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由合作到对峙,经过一系列努力,又重新走向和解。

我们从三个角度(中共、国民党和日本)来归纳这十年(1927——1937)总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基本特征:对峙
趋势: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国民党:试图统一
日本:准备大规模侵略中国
巩固练习:
1、“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材料中提到的“会议”应是( D )
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
C.国民党一大D.八七会议
2、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考验,在实践上为中国大革命找到正确途径的是( B)
A.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B.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D.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3、一首诗中写道:“迷雾遮天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

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

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

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D)
A.中共成立B.国共合作X k b 1 . c o m
C.土地革命D.遵义会议
4、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
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 C )
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③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