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问题的经济学论文.pdf

合集下载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关于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及其影响分析腐败是指利用职务之便、权力之力或者职务、权力之外的其他手段谋取不正当私利的行为。

在经济学中,腐败通常会给整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首先,腐败增加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其次,由于腐败导致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影响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力。

最后,腐败也会损害企业经济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二、腐败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其解决思路腐败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制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解决腐败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强化监管、加强司法力度、完善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方面。

三、腐败问题下经济效率的探究腐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浪费资源、削弱竞争、破坏经济安全。

为此,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探究腐败问题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估腐败的成本。

四、腐败问题的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腐败程度存在很大差别,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腐败问题不是某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局性的现象。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全球反腐败进程。

五、基层腐败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层腐败是指一些低层次的公共服务单位和基层政府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基层腐败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还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基层反腐败工作,提高监管能力,树立廉洁奉公的意识。

案例分析:1、湖南耒阳市大堰镇贪污案2019年7月,湖南省耒阳市检察院对耒阳市大堰镇原副镇长李某某、财政所原所长刘某某等21人涉嫌受贿、贪污等违法行为进行了公诉,案值高达1.5亿元。

该案反映出耒阳市大堰镇政府腐败问题突出、层层掩盖、互相包庇等现象,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

该案的存在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是指玻利维亚电力公司、水泥公司等国有企业在2006年起的一系列腐败行为。

涉案金额高达数亿美元,其中不乏招标黑幕、贪污、虚假发票等腐败行为。

从经济学角度浅论腐败成因

从经济学角度浅论腐败成因

摘要腐败是社会的一大现象,以腐败中贿赂为例,从贿赂产生的四个基本条件出发,用简易的数学论证方式来浅究行贿者与受贿者行为的经济学成因,并依据数学分析提出治理行政官场贿赂腐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腐败贿赂权力寻租一、引言水不平则溢,人不平则鸣,腐败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并导致社会动荡的最大根源。

历史规律已深刻证实了当社会腐败成为一种社会风潮并且人们已对腐败熟视无睹时候,这个社会就会出现剧烈的阶层分化和对立,如果对这种阶层分化和对立不能进行有效地制止和纠正,社会就会累积巨大动荡风险。

这种累积的风险就像高高在上的堰塞湖一样,当我们构筑的社会体系不能有效地疏导和降低这种风险时,它最终会冲破这种社会体系构架,实现摧枯拉朽之势的社会变革。

当腐败问题成了一种社会生态,反腐则是任重道远。

本文所探讨的腐败问题并不是全民性质上的腐败,譬如生活中排队的总想插队,办证的总想快点,家长们总是想着给孩子的老师送礼、给自己的上司送礼。

而是限于政治官场上的腐败(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

这种腐败广义上泛指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从狭义上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蜕变现象。

譬如结党营私、徇私枉法、颠倒黑白等各种犯罪;利用出身背景,政治地位、经济权利、熟人关系进行贪污枉法,吃喝享乐等。

在这一系列行为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贿赂为例,从简单的数学角度来阐述腐败的经济学上的成因。

二、贿赂产生的条件贿赂这一过程的产生,必须要有四个基本的条件,即受贿者必须要有权力寻租的条件以及进行权力寻租活动的意愿,行贿者要有行贿的动机以及行贿的能力。

在探究腐败的经济学成因时,必须要从腐败存在的这四个原因入手。

(一)权力寻租的条件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权力寻租是把权力商品化,或者说是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

即通常所说的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

基于成本与收益经济学理论的腐败问题分析

基于成本与收益经济学理论的腐败问题分析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金融2008年第9期总第307期在经济学上,腐败的概念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规则,以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个体谋取利益”。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剖析腐败现象时,开始运用经济学工具,利用不同的变量,创设不同的公式与模型对其进行研究、解释和说明。

本文以“成本与收益”函数为基础,对腐败行为进行多维度思考,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治理对策。

一、腐败的成本与收益决策树模型根据委托与代理理论,决策者腐败的收益直接来源于贿赂收入。

决策者关于腐败和廉洁决策函数可以采用腐败与廉洁决策树模型(如图所示)。

当出现腐败机会或诱因时,决策者通常有两种选择:腐败或是廉洁。

如选择廉洁,将得到相应报酬,包括即期收入L和未来的预期收入P,以及道德满足感M。

如果选择腐败,将获得腐败收入(S)=直接贿赂收入(S1)+精神慰藉(S2),他将为此付出各种成本C。

腐败成本主要包括私人成本(C1)和社会成本(C2):私人成本(物质成本、精神成本和未来成本);社会成本包括资源配置非优化、制度设置不合理、国家机器偏废和社会不稳定等。

物质成本(X1)主要指目前薪金收入、福利收入和闲暇价格等;精神成本(X2)主要指:上级信任度、社会舆论和群众拥护度等;未来成本(X3)主要包括升迁的可能及所带来的收入、子女前途、罚金损失等。

其函数公式C=C1+C2=f1(X1,X2,X3)+f2(Y1,Y2,Y3,Y4)。

该函数比较复杂,存在两种可能的结果,这取决于腐败被查处的概率P和逃避的概率(1-P),而被查处的概率(P)的大小是一个关键变量。

决策者腐败的预期效用函数可以如下方程表示:Eu=U[S-p(C1+C2)+(I-p)(P+L),M]决策者作为理性人,在进行腐败决策时,必然要进行成本与收益分析,以决定是否实施腐败。

当“成本<收益”时,会选择腐败;反之,会选择廉洁。

我们把这两个不等式通称为“腐败实施不等式”,它既是从深层次认识腐败的一把钥匙,也是从根本上反腐败的一大依据。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的分析【论文】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的分析【论文】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的分析腐败行为的经济学的分析-职教文章论文分析经济学行为腐败职教在严格的经济学分析中,行为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只能是个体。

巴泽尔指出,一切行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所谓“组织”的行为最终不过是众多个人行为的整合。

因此,如果我们以经济学为基础展开对腐败行为的分析,就必须从个体分析入手,某些所谓的“集体腐败”、“群体腐败”现象只不过是多个个人腐败行为的结果或行为组合。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所定义的腐败仅是指公职人员的一种个人行为。

一般而言,腐败总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美国着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腐败定义为:“腐化,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化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

”。

美国经济学家A.谢莱法和R.韦欣尼则把腐败定义为“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

”这里所谓的政府财产是指政府“生产”的“物品”,包括执照、许可证、通行证、签证以及其他一些禁止或限制“私人”提供的“物品”。

换言之,已有研究中多将腐败的基本形式或内容定义为权力与金钱的交换。

此外,由于寻租行为更多、也更容易产生腐败,因而国内部分学者将腐败定义为权力寻租。

这是不准确的。

寻租是指厂商或其他组织、个人为获取政府特许以获得额外的或垄断的利润而向政府官员施加各种影响的努力。

其中尽管包含了“钱—权交易”的可能,但这种活动在更多情况下是对利益的一种合法再分配活动,更多地是采取法律允许的方式和针对集体,如院外游说。

进一步地讲,政府的“设租”行为与腐败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政府被定义为,在一定地理区域内拥有专有的权力来强制执行一些行为规则的机构,其基本任务被认为是提供博弈的基本规则。

一般而言,政府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这将使政府的租金最大化;其二,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政府税收增加。

换言之,不仅调整“租”的分配是政府固有的职能之一,而且“设租”以制造更多的“公共领域”是政府增加其收入的一种手段。

对腐败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的经济学思考
, ,

4
.

,

思考之 二 权 钱交易 的背后
腐败是 一 种地 下 经济 活 动 具有很 强 的隐蔽性 其 现 表 是复杂多样的 涉及 到 的社会领域是很宽广的 目前我 国 的腐败从 主 体来看 主要 有个 人 腐败 和 集体腐 败两 种 个 人 腐败是掌握一定公共权 力 的人 利 用 手 中 的 权 力谋取个 人 私 利 个 人 腐 败 主 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 。
:

,
,


,
.


租可 寻 的各级政府公共 部 门 8 0 年代 中后 期 在 生 产 资料价 格 双 轨制条件 下 腐败 主 要存在 于物 资 外贸 供 销 金融 电力 等经济部 门 进 入 9 0 年代 以 来 已 逐 渐 向工商 财 税 海关 公安 土 地 规 划 等执法部 门 渗 透 尤 其值 得 注 意 的是 目 前腐败现象 已 经蔓 延 到 教育
, 、 、 、 、 。 , 、 、 、 、 、 。 、

,

:
项 目审 批权 资 金 管理 权 物资管理 权 人事管 理 权 行政 法 律 执行权 的 当事 人 凭借 手 中 的权 力 或 收受 贿 赂 或 敲 榨 勒索 以 谋 取 个 人 私 利 2 贪 污公 有资财 掌握 一定实权的 当 事 人通过 各 种明的或暗的手段贪 污 公有资金 和 实物 或者给贪 污
, , , , , , , 。 , 、 、 。 , 。

,
侵吞 国 有 财 产 通过投资成立新公 司 与别 的 单位联营 ; 通 过单位搞基建 ; 通过 给一 些公 司 当后 台顾 问开 绿灯等渠道化大公为小公 最 后 化公为 私 致使 国 有资产大 量 流 失 个 人 腐 或的特点是权 钱 交 易 难怪 有些 不法分子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分析

析, 提 出 反腐 建议 , 期 望 能 为 减 少 社 会 经 济 生 活 中 的 腐 败现 象 建 言献 策 。 关键 词 : 腐败; 成本 ; 收益: 寻租 ; 制 度


引言
时处于人 民群众 的监督之下 , 能够 提高公职人 员办事透 明度 , 降低腐败可
能性。
腐败 , 通 常指公职人 员故意抛弃或违 反法律和道德 上的义务 , 运 用权 力追 求和 谋 取 私 人 利 益 。 2 0 1 4年, 在透明 国际统计并公布 的“ 2 0 1 4全球清廉指数 ” 报 告中, 中国 的清 廉指数 得分 3 6分 , 在 接受统计的 1 7 5个 国家中排名第 1 0 0位 , 腐败程 度较 为严重 。腐败极大地影响 了社会经济的 良好发展 , 我 国必须 重视腐败 问题 , 加 强腐败 问题的治理 。 二、 经济 学视 角下腐败产生的原 因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 腐败者是“ 理性的经济人 ” , 它们总 能权衡利 弊, 用 最小的成本 获取最高 的收益 。对于公职人员来说 , 他们能够利 用手中所掌 握 的职 权 来 进 行 财 富 或 其 他 利 益 的 交 换 。
( 一) 腐 败 经 济 人 的腐 败 收 益 大 于 腐 败 成 本
三、 腐 败 治 理 的 建 议
( 一 加 大惩处力度 , 降低腐败成本 反腐败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 教育惩处并重, 对公职人员除 了要进行必 要的廉政教育 以外 , 还应对腐败 行为进行严厉 惩处, 利用对其腐 败所得彻 底追 缴, 对 已经 使用 的腐败所 得进行赔偿等重压措旌。并且 , 对被揭露 的腐 败行为 , 都应该 坚持‘ ‘ 重压、 重罚 、 重惩 ” 的原则 , 不能因为所查 处的腐败金 额 较 少或 是 涉及 人 员 多 而采 取 姑 息态 度 ,也 不 能 出 现 功 过 相 抵 的 情 况 , 更 不 能 出 现“ 下 不 为例 , 既 往 不咎 ” 的情 况 。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河南科技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学生姓名:所在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所学专业:导师姓名:完成时间:摘要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国有企业的腐败已成为“严重灾区”。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造成的企业家腐败现象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文章从腐败的产生入手,分析了国有企业腐败的根源,从腐败的产生入手,提出了解决国有企业腐败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国营企业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五章:首先,在一般定义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解释,分析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腐败的特殊重要性。

这一部分的分析主要包括:(1)对腐败现象的一般认识。

(2)了解和揭露经济中的腐败现象。

(3)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腐败与公务员的行政权腐败有相似之处,关系特殊。

其次,论述了我国国有企业的腐败及其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影响。

这一部分用事实和信息概括了国企腐败的六种主要表现,其中包括“父权主义”、滥用权力损害公司财产和资产、以及为子女和亲戚慷慨施舍等。

采购基础设施项目、设备和材料,投资和融资,收取折扣和贿赂,实际破坏私人财产,疏忽,免税,非法金融管理,偶尔借款和担保,等等。

在以上的绩效分析中,强调了腐败对国企发展的影响。

最后,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腐败的根源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这一部分分析了导致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腐败的内外因素的根源,并着重指出内部原因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面临的“经济学家”选择。

其外部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领导人社会博弈的操纵和所有权制度的缺失;二是国有企业权利义务失衡。

(3)治理机制缺乏制度性条件。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鲜明对比。

(5)分配机制不健全导致操作者腐败行为增加和蔓延。

减少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受贿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腐败背后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要建立稳定的体制和监督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国有企业的经营不受损害。

二是加大激励力度,充分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使国有企业领导“不愿腐败”。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问题及治理策略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问题及治理策略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问题及治理策略【摘要】腐败是一个特殊而又严峻的社会问题,他不仅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兴衰成败。

许多学者有从法律、政治、社会、伦理、心理、文化道德等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腐败的本质、成本—收益和影响,并提出治理腐败的策略。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寻租;成本—收益从广义上说,腐败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的现象。

生活糜烂堕落,思想道德卑下,一味追求私利、私欲,贪图安逸、享受等行为,即便发生在私人领域,也是一种腐败行为;从狭义上说,腐败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的现象。

其中,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是腐败现象最主要、最集中的表现。

一、腐败的经济学本质(一)腐败是一种寻租活动寻租是一种“直接非生产性寻利”,也就是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

从本质上讲,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利润的再分配活动,它本身并不会新创社会利益,相反却给社会造成了多个方面的资源浪费;其次,寻租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碍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行;还有,寻租还会导致其他的层次的再寻租。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的运作并不一定是完备的,经常会出现一些市场失灵,因此为政府介入市场提供了可能。

但政府介入市场,其结果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额外收益点,即权力导致的租金,也产生许多的权利资本。

政府官员的个人寻租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腐败现象的泛滥。

经济学家图洛克、布坎南等把寻租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

政府拥有各方面的特权、优惠权和垄断权,寻租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各种公共权力的运用来获取巨额租金。

因此,寻租就会出现反复无穷的设租和寻租、再设租和再寻租。

(二)腐败缘由信息不对称人们所从事的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的竞争是否完全,将会决定个人能否实现腐败效用最大化。

腐败经济学

腐败经济学

中国腐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摘要:现代化在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腐败也成为困扰其继续前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腐败既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

首次通过尝试从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两个方面对产生腐败的复杂的诱导性因素进行多重全面考查分析,以探寻新时期腐败治理的突破口与重点,同时提出腐败的有效克制与减量的经济、政治策略。

以此实现建设相对公平、效率、廉洁的政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现代化,腐败,政治学,经济学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时指出在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的同时,依然存在“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这种辨证的对问题分析无疑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准确把脉。

而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当前我国人均GDP在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时,也正是经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与放大期。

腐败在这个时期也会越来越显化,越来越为全民所关注。

“仇腐心理”成为一种急需引起关注的社会共识。

腐败作为人类政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其既是一历史现象,又有现代的时代因素;既是一全球现象,又具有中国的独特的特征。

同时兼具政治,经济的二重因素。

对现代化进程中腐败问题的全面认识与正确处理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一、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一)腐败现象概述现代化在本文中被认为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中,以该阶段所有国家中所存在的最先进要素作为参照物,任一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实情,而对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个要素进行调整和变革,以完成向最先进水平迈进,从而达到进步与创新的动态变迁过程。

而对腐败的诠释可以借鉴第17届国际刑法学大会通过的《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腐败及相关犯罪》的决议将有关公务部门腐败的定义为:任何公职人员在任何时候,以实际的或者潜在的行使或者不行使公职人员职能为交换条件,为自己、他人或者任何机构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不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

中国经济转型中腐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

中国经济转型中腐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

中国经济转型中腐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中,与之伴随的腐败与贿赂相对滋生和蔓延。

文章在认识腐败的含义、实质和腐败现象、特点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腐败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过程和后果;通过对比外防治腐败管理制度及其成效,探讨中国反腐倡廉之有效途径。

标签:经济转型腐败政治经济学管理制度一、引言当代中国的经济转型性质具体体制特征决定了腐败问题的特殊性:民主形式掩护下的公贿与贪污,集体共犯式腐败,带双轨制痕迹的腐败,行政垄断下的腐败蔓延。

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国家法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其主观原因是在腐败主体的私利追求中收益大于成本。

改革过程实质上是在官僚控制下的一个权力和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过程,在把“公”权变成私权的交易中,权力主体的“代理人”和“买方”是腐败和贿赂的受益者,权力的大部分所有者是受害者。

二、腐败的含义和实质1.腐败的内涵凡是公共权利被滥用而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就是腐败。

构成腐败的内涵通常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腐败的主体,即与权力相联系的个人和组织;二是腐败的行为,即与权力被滥用为特征的社会行为;三是腐败的客体,即受到损害的国家和公民的利益。

这三个密切联系又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了腐败的本质和内涵。

2.腐败的外延揭示腐败概念所指定的对象其适用范围即为确定权力被滥用的适用范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确认一种社会行为的本质属性,即构成这种行为的政治腐败性;二是要充分考虑公民对腐败的政治态度;三是应兼顾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背景。

3.腐败的实质腐败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它的根本属性,就是某种权力的蜕化和变质。

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一定范围的权力蜕变往往通过行政垄断下权利的官僚化、商品化和特殊化表现出来。

三、腐败的现象与特点现阶段中国的腐败及其特点与当代中国的转型性质具体体制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属性,公有制是与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发展的。

同时,当代中国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背景之下,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正在逐步让位于市场经济体制。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腐败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大问题。

在中国腐败问题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动摇政权基础、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产生、蔓延的原因和治理腐败的对策进行分析,考察在给定各种异致腐败的非经济变量前提下,经济因素如何决定腐败行为和反腐败行为的情况,并不是否定其他各种非经济变量对腐败和反腐败行为的影响。

一、腐败的定义及我国目前腐败的现状对腐败概念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经济性腐败、政治腐败、生活腐败、失渎职等。

狭义的主要指权钱交易为主的经济性腐败。

本文认为,对腐败的概念所包括的内涵不宜泛化,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把握腐败的概念比较合适。

腐败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公权谋私。

鉴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腐败”一词作以下定义:腐败是经济人违反制度规则用公权资源,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一种经济行为。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人是经济人,人的行为决策都是理性的,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腐败者也是经济人,腐败者作为经济人参与腐败活动的决策是理性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腐败利益的最大化。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腐败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也存在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一般来说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腐败现象产生和泛滥比较严重的时期。

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受到冲击和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

有资本主义国家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发生剧变的阶段,也是腐败最严重的阶段。

联合国调查了107个国家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265-1000美元时期,是社会剧变革时期,也是社会经济、思想状态等变化最大的阶段。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由于存在体制性的缺陷,加上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腐败产生的可能性空间非常大,而对腐败的惩治又不够有力,导致腐败成为一种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使腐败之风越刮越盛,腐败的渗透面越来越广,腐败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

经济学视角看贪污受贿问题

经济学视角看贪污受贿问题

金融经济FINANCIAL AND ECONOMIC经济学视角看贪污受贿问题张伟伟徐州市体育局摘要:贪污受贿问题是当前治国理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防治贪污受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贪污受贿问题的成因、发展原因、危害结果、进而提出应对措施。

对于我国政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治国理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贪污受贿;经济学视角;治国理政一、引言2017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报告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而贪污受贿问题,作为腐败的突出表现,本文中,笔者拟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贪污受贿问题的成因、危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假设,公职人员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份子,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符合理性人假设。

也就是说,公职人员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然这里的利益并不等同于通俗意义上的金钱、地位等利益,它甚至包括个人名誉、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个人信仰等,譬如,对公平与正义原则的坚守、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等,可以给行为人带来内心的安定与满足,符合其价值判断原则,从而也可以看做是其利益的实现。

从对利益的追求不同可以看出,人员会分化出不同的类别,有人追求金钱利益,有人追求权利地位,有人甘于奉献,追求公平与正义等。

而对金钱利益和权利地位的追求,为腐败埋下了祸根。

三、需求与供给有需求就有供给,坏的需求往往催生坏的供给。

公职人员对于金钱的需求,会带来行贿者的行贿供给,公职人员对于权利地位的追求,会促使其向掌握人事权的领导提供金钱或其他利益的供给。

金钱等利益的输送,导致了行贿和受贿行为,从而导致了腐败的产生。

从资源稀缺性角度来考虑,很多利益都是稀缺资源,以一个部门的领导岗位为例,其需求大于供给,追求进步是几乎每一位公职人员共同的目标。

2012电大-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腐败问题的治理(共5则范文)

2012电大-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腐败问题的治理(共5则范文)

2012电大-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腐败问题的治理(共5则范文)第一篇:2012电大-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腐败问题的治理(共)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腐败问题的治理[摘要]:中国现在的腐败问题很严重。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怎样处理好这一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国家多方面的治理和管理。

在现阶段对于腐败问题的治理有很多方法。

政府经济学便能很好的治理这一问题。

[关键词]:腐败问题人的欲望政府经济学治理腐败好像人身体内的毒瘤,如果毒瘤扩散,生命就难以维持。

腐败问题严重的话会葬送党,葬送中国的繁荣昌盛,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在党章中谈到腐败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如果听任腐败现象发展下去,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

”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斗争,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中国的腐败问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对中国封建社会腐败现象的真实写照。

腐败是什么呢?腐败,就是利用公共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腐败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思想的反映,体现的是剥削阶级的思想。

建国以来,中国的腐败状况在不断的恶化,不仅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而且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是对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这一真理的挑战。

贪污腐败问题在中国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就犹如最高挑战。

使得腐败逐渐成为一种中国社会性质的疾病。

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它就好像一个最高级别的病毒对一台计算机的危害程度。

在中毒初期,虽然运行很慢,但总算还可以运行,但是最终却会导致整个机器的瘫痪。

二、对中国腐败问题的分析贪污腐败问题在每个国家都有,但为什么唯独在中国这样的严重?难道是我们中国人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在网上有一篇文章叫《论贪官》。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旨在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腐败现象的本质、成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反腐败策略。

腐败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腐败行为的动机、成本与收益,揭示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和政策的优化来遏制腐败的滋生。

文章首先将对腐败的定义和类型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接着,通过对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揭示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结构,以及影响腐败行为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腐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公平竞争、政府信任度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随后,文章将着重分析当前反腐败工作的挑战与困境,包括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法律执行不严格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反腐败策略,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执纪、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措施。

文章将总结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强调反腐败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旨在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二、腐败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存在与蔓延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腐败的产生和持续存在可以归因于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机会成本等多个因素。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腐败问题产生的重要经济学原因。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力的拥有者和权力的使用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差距,这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权力的使用者(如政府官员)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权力的所有者(如公民和纳税人)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时,权力的使用者就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腐败行为来谋求个人私利。

权力寻租是腐败现象的另一重要经济学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权力往往成为一种可以交换的资源,掌握权力的人可能会利用这种资源来寻求租金最大化,即通过腐败行为来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

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

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为腐败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定义。

文章从权力的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腐败,从官员腐败的成本角度来分析官员为何选择腐败。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给腐败的治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什么是腐败?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角度人们对于腐败都给出了定义,这些结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官员拿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从经济学的角度,公共权力与个人私利之间是一种交换行为,腐败可以看做是一种经济活动,那么腐败的经济学定义是: 腐败就是官员或官僚集团利用公共权力谋求私利的一种经济活动,在此过程中遵循的基本经济原则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1 从权力的需求与供给角度分析腐败是官员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其他的个人和利益集团进行交换,权力是交换的客体,权力意味着一种对其他人的一定强制、支配和控制,也就是说权力意味着特权,意味着利益。

所以权力就成为了稀缺资源,使得人们向往权力,追求权力,对权力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这是对权力的需求。

权力作为一种外在型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权力主体的更换而发生转换。

就是说某位官员所拥有的权力是有时限的。

当他拥有权力时,他就能“一呼百应”;当他离开这一职务时,则会丧失权力,就会“风光不在”。

这会让权力主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官员作为“经济人”要力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就拿手中的权力去交换,这就是权力的供给。

2 从腐败的成本角度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腐败,因为官员在面对个人利益和权力时有不同的选择:一是公共决策与官员自身利益的选择,二是腐败与廉洁的选择。

公共决策与官员的私人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公共决策越正确、越及时,组织的利益越大,组织的掌权人所分享的收益也越大,不仅如此,官员还可从中获得比一般成员更大的收益,如对官员政绩的物质奖励、职位的晋升等。

相反,公共决策的效果越差,官员的损失也许比组织内的其他成员更大。

从经济学看腐败

从经济学看腐败

从经济学看腐败【摘要】把贪污受贿作为一种政治历史现象,使人们习惯比较多地倾向于从政治角度去认识,人们总是侧重于分析剥削阶级的影响、历史的根源,或者个人品质方面等等,这些认识无疑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引入腐败成本与腐败利润这两个分析性工具,对目前我国的腐败问题及遏制腐败蔓延的对策作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成本把贪污受贿作为一种政治历史现象,使人们习惯比较多地倾向于从政治角度去认识,人们总是侧重于分析剥削阶级的影响、历史的根源,或者个人品质方面等等,这些认识无疑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能进一步运用政治的、经济的原理来综合研究和考察腐败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拓宽反腐败的思路。

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引入腐败成本与腐败利润这两个分析性工具,对目前我国的腐败问题及遏制腐败蔓延的对策作粗浅的探讨。

一、基本概念:腐败成本、腐败利润腐败,世界银行定义“为私人利益滥用公职”。

在我们国家“从广义上讲,就是公共权力没有按照其正常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说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没有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从而违背权力主体——人民的意志的行为”。

违背权力主体意志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权力无为。

即公共权力功能的萎缩,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不作为”,在需要公共权力发挥应有作用时反而不发挥作用,导致社会发生功能性障碍,从而损害社会的正常运转。

如官僚主义、失职渎职中的一些权力无为现象,就会导致社会运转的失衡和各种资源的浪费。

另一类是权力滥用,即利用公共权力来为个人、家庭或小团体谋取利益,从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如贪污、行贿和受贿等造成权力滥用现象,就会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社会风气败坏。

现在讲“腐败”,一般都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主要是指利用或滥用公共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其表现是出售出租权力来获得大量工资以外的收入。

为了获取私利,不顾党纪国法,不惜铤而走险——贪污、行贿和受贿,这就是腐败。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摘要】腐败是一个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经济学分析探讨了腐败的定义、成本和影响、监管与预防措施,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和相关经济学理论。

腐败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阻碍了公平竞争,还损害了经济效率和投资环境。

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腐败至关重要,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腐败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成因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腐败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祉。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成本、影响、监管、预防措施、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理论分析1. 引言1.1 引言腐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中,还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

腐败不仅是一种道德败坏,更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在经济学领域,腐败被认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对腐败进行经济学分析,探讨其成本与影响,以及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构建清廉的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探讨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即腐败是如何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

我们将分析腐败的成本与影响,探讨腐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害。

接着,我们将讨论腐败的监管与预防措施,探究如何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然后,我们将探讨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揭示腐败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我们将对腐败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腐败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腐败对经济的影响,认识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也希望能够为解决腐败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2. 正文2.1 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腐败是指在行为者为了谋取私利而违反道德、法律规定的行为。

在经济学领域中,腐败被视为一种交易成本,因为它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腐败可能出现在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机构等各个领域,其形式多样,包括贿赂、权力寻租、偷税漏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腐败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大问题。

在中国腐败问题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动摇政权基础、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产生、蔓延的原因和治理腐败的对策进行分析,考察在给定各种异致腐败的非经济变量前提下,经济因素如何决定腐败行为和反腐败行为的情况,并不是否定其他各种非经济变量对腐败和反腐败行为的影响。

一、腐败的定义及我国目前腐败的现状 对腐败概念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经济性腐败、政治腐败、生活腐败、失渎职等。

狭义的主要指权钱交易为主的经济性腐败。

本文认为,对腐败的概念所包括的内涵不宜泛化,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把握腐败的概念比较合适。

腐败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公权谋私。

鉴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腐败”一词作以下定义:腐败是经济人违反制度规则用公权资源,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一种经济行为。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人是经济人,人的行为决策都是理性的,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腐败者也是经济人,腐败者作为经济人参与腐败活动的决策是理性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腐败利益的最大化。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腐败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也存在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一般来说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腐败现象产生和泛滥比较严重的时期。

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受到冲击和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

有资本主义国家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发生剧变的阶段,也是腐败最严重的阶段。

联合国调查了107个国家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265-1000美元时期,是社会剧变革时期,也是社会经济、思想状态等变化最大的阶段。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由于存在体制性的缺陷,加上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腐败产生的可能性空间非常大,而对腐败的惩治又不够有力,导致腐败成为一种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使腐败之风越刮越盛,腐败的渗透面越来越广,腐败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类型的腐败;利用授权和管制权腐败;利用公共资源的处置权腐败;利用征税权腐败;利用公共物品和服务分配权腐败;利用执法、司法权腐败;利用投资和采购权腐败。

从我国的情况看,腐败问题还处在易发和高发时期,存在面广、量大的状况。

面广,即腐败的面越来越广,腐败现象渗透到角角落落,不但油水衙门有,而且清水衙门也有,现在已很难觅得到一方不被腐败所污染的净土。

量大,即腐败者的数量很大,查案往往一查一大串,一查一大片;腐败的金额在增大,腐败者的腐败动机已从挥霍享受型向资本积累型转变,胃口越来越大,贪污受贿金额动辄上百万、上千万。

二、腐败行为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导致我国目前腐败问题十分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腐败的成本太低,腐败的机会太多,而反腐败的成本则偏高。

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认为“有机会就一定会有贪污……就像有个一丝不挂的美女躺在我的床上,要我不动心也办不到的。

”一个握有公权的人可以通过腐败行为得到从事遵纪守法活动还要多的收益,那就意味着社会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制度基础,一些私心严重、意志薄弱者,就很容易经不住诱惑,而走上腐败的不归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成本和收益与腐败发生率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腐败的成本低、收益高,就必然会导致腐败发生率上升,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之所以大量存在,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这与我国腐败的低本、高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

腐败的成本是指腐败者在实施腐败行为中的付出。

腐败成本主要包括:腐败的总成本、腐败的直接成本、腐败的机会成本、腐败的受惩成本。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腐败的直接成本是很小的。

腐败者在实施腐败活动中,往往只要付出很少一点精力,如打个电话、当面交办、批个字条或伪造账册等就可以获得利益;有时也可能要付出点联络费用,以疏通关节。

如请人吃饭、送点礼品、礼金等。

但这些费用也有可能是公款支付的。

当然作为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则是十分巨大的。

从我国情况看,腐败行为者付出的直接成本主要是劳力、精力。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体制的不完善,机制、法制的不健全,监督制约的薄弱,使腐败机会很多,腐败者实施腐败行为,并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劳力。

腐败的机会成本也是很少的,有的甚至为零。

能够从事腐败的一般都是掌握有一定公权的公职人员:这些人员的收入一般是相对固定的,按照统一的规定发放的,而且从目前情况看收入并不高,即使其因腐败而被查处,受到的经济损失并不大。

假如其从事某种腐败活动,其所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这些资源即使全部花在本职工作上,其收入基本不会有增加。

如果用于其他合法守纪活动,也由于有种种限制,如机关干部不得领取兼职报酬;领导干部不得个人经商、办企业;不得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等,因而其所得到的纯收益也是微乎其微的。

而从事腐败活动,则回报往往是十分丰厚的。

我国目前腐败的最主要的成本是腐败的受征成本,受征成本在一定时间相对固定的,即根据腐败程度严重状况不同,受到的处罚也不同。

腐败十分严重者,将被判处死刑,腐败的成本达到最大化。

虽然,我国对腐败的惩罚存在着高选择性,即同样的腐败,受到惩罚的轻重程度可能大不一样,往往职位高者、关系网多者,处罚相对会轻一些,但受惩成本一般是可以测算的。

我国目前腐败的受惩成本也是不高的。

一是财产罚很少,考虑给出路比较多,使腐败者政治损失经济补;二是生命刑、自由刑偏轻;三是名誉和精神上的处罚过轻。

对腐败行为者的揭露和曝光一般都要经过有关部门许可,所以,除了一些惊天大案、官职高、问题严重的案子外,绝大多数腐败者的腐败行为都不见诸新闻媒体,绝大多数腐败者的名誉损失仅限于很小的范围。

而即使这样,腐败的成本能否真正成为现实的成本还要取决于腐败现象被发现受到惩处的概率。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法学教授,蜚声国际的腐败问题专家苏珊·罗斯·艾克曼女士认为:“在所有的腐败交易中,官员实际被抓获的可能性可能还远远低于三分之一。

”从我国的情况看,受计划经济体制和长期高度集权体制的影响,导致公权太多,又加上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机制、体制、法制又不健全,使腐败产生的可能性空间比较大,而监督机构又不完善,力量也比较薄弱,腐败被发现受到的惩罚的概率也不是很大,估计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即最多有三分之一的腐败交易者会发现并受到查处。

如果按照30%的被发现概率来计算,腐败的受惩成本也就更要大打折扣了,如果算上人情的因素,法律、纪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的因素,这个成本就更低了。

所以,在我国,虽然,对少数腐败者而言,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有的不但被追回了腐败所得,而且失去了自由,被判刑,甚至失去了生命,被处决。

但也有更多的腐败者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从事腐败活动的风险是比较小的。

目前存在腐败产生率总是高于“死亡率”,腐败问题蔓延发展势头总是难以遏制,一些腐败分子前仆后继,其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腐败的成本明显偏低,而腐败的收益则较高,与巨大的收益相比成本微乎其微,特别是社会上“丢了党票,抱了金娃”、“一人坐牢,全家享福”、“亏了我一人,幸福几代人”等现象的存在,更助长了一些人的这种心理。

于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句话,会被一些有风险偏好的人奉为至理名言,而前赴后继在实施腐败行为时更加胆大妄为。

一般来说,腐败的成本与腐败的发生率成反比关系。

也就是说腐败的成本越高,腐败发生率就低。

反之亦然。

腐败者在进行腐败活动时,必然会考虑获得好处和效用,如果得不到好处和效用,腐败行为就不可能发生。

这种好处和效用就是腐败的收益。

腐败的收益可分腐败的总收益和腐败的净收益。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腐败的净收益十分可观,可以说超过了任何行业的回报。

有的在短短几年中,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到其靠合法收入几辈子都无法获得的钱财。

1996年仅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惩腐败挽回的经济损失就达近47亿元。

2000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45113件,腐败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大案18086件,其中100万以上的特大案件1335件。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最近的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腐败造成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估计平均每年在9875至12570亿元之间,占GDP13.2%至16.8%。

由于腐败金额日益巨大,为避免打击面过大,有关部门不得不提高了对腐败进行处罚的标准线。

如过去的《刑法》规定,贪污受贿2000元以上,检察机关就可以立案侦查。

新《刑法》则提高到了5000元以上。

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又大大提高了标准。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腐败的收益是比较高的。

腐败的总收益与腐败的总成本相比,差距十分悬殊,腐败的总收益远远高于腐败的总成本,因而腐败的净收益也即利润是十分可观的。

任何行业要获得高的回报,必然会有风险。

腐败也是如此,也有风险,但这个风险与高回报相比,并不比其它行业高。

加上腐败者在如何逃避受惩,降低腐败成本方面了也在不断想出新的办法、新的手段,而惩罚腐败方面的方法、手段则相对落后,法律不够完善,使不少腐败行为不可能轻易被发现和揭露,即使被发现有腐败嫌疑,也有可能逃脱惩罚特别是严重的惩罚。

这就又降低了腐败的风险和成本。

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实际上也已成为一些腐败分子躲避风险、逃脱惩罚的避风港。

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导致腐败的行为人避重就轻,拒不交代严重的犯罪行为,使“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现象普遍化。

另一方面,一些司法人员为包庇个别有权势的腐败行为人,而故意不再对严重的犯罪进行调查。

从而使一些人进行腐败的成本和风险进一步降低。

一般来说,在腐败的成本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腐败发生率与腐败收益成正比。

腐败收益越高,腐败的发生率也越高。

当腐败的净收益接近于或等于腐败的总收益时,腐败的发生率将达到最高,也就是说只要有可能,多数人都会去搞腐败,到那种状况,社会道德伦丧,是非标准颠倒,法制废驰,社会必将大乱。

而当腐败的收益≤腐败的总成本时,腐败行为发生率将大大下降,甚至降为零。

因为有人从事腐败行为是希望能得到高收益,如果不但没有高收益,只能得到低收益甚至负收益,自然就不会有人冒傻气去从事腐败活动了。

三、反腐败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对腐败成本和收益的分析,主要是借助微观分析法。

而对反腐败成本的分析则将主要借助宏观分析法。

由于反腐败的体制、机制、法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反腐败的成本偏高,效益偏低,这也是影响反腐败力度的成效,致使腐败成本偏低,腐败问题解决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反腐败的成本是指反腐败机构及相关部门、人员为反腐败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花费。

从我国情况看,反腐败机构个体运转成本是较低的,各个反腐败机构除个别的外,大多数机构的装备、人员工资都是低水平的,工作条件也是艰苦的,与香港廉政公署,与发达国家的反腐败机构相比,无论是人员工资还是装备水平都有天壤之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