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问题的经济学论文.pdf

腐败问题的经济学论文.pdf
腐败问题的经济学论文.pdf

腐败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大问题。在中国腐败问题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动摇政权基础、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产生、蔓延的原因和治理腐败的对策进行分析,考察在给定各种异致腐败的非经济变量前提下,经济因素如何决定腐败行为和反腐败行为的情况,并不是否定其他各种非经济变量对腐败和反腐败行为的影响。

一、腐败的定义及我国目前腐败的现状

对腐败概念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经济性腐败、政治腐败、生活腐败、失渎职等。狭义的主要指权钱交易为主的经济性腐败。本文认为,对腐败的概念所包括的内涵不宜泛化,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把握腐败的概念比较合适。腐败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公权谋私。鉴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腐败”一词作以下定义:腐败是经济人违反制度规则用公权资源,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一种经济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人是经济人,人的行为决策都是理性的,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腐败者也是经济人,腐败者作为经济人参与腐败活动的决策是理性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腐败利益的最大化。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腐败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也存在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一般来说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腐败现象产生和泛滥比较严重的时期。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受到冲击和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有资本主义国家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发生剧变的阶段,也是腐败最严重的阶段。联合国调查了107个国家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265-1000美元时期,是社会剧变革时期,也是社会经济、思想状态等变化最大的阶段。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由于存在体制性的缺陷,加上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腐败产生的可能性空间非常大,而对腐败的惩治又不够有力,导致腐败成为一种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使腐败之风越刮越盛,腐败的渗透面越来越广,腐败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类型的腐败;利用授权和管制权腐败;利用公共资源的处置权腐败;利用征税权腐败;利用公共物品和服务分配权腐败;利用执法、司法权腐败;利用投资和采购权腐败。

从我国的情况看,腐败问题还处在易发和高发时期,存在面广、量大的状况。面广,即腐败的面越来越广,腐败现象渗透到角角落落,不但油水衙门有,而且清水衙门也有,现在已很难觅得到一方不被腐败所污染的净土。量大,即腐败者的数量很大,查案往往一查一大串,一查一大片;腐败的金额在增大,腐败者的腐败动机已从挥霍享受型向资本积累型转变,胃口越来越大,贪污受贿金额动辄上百万、上千万。

二、腐败行为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导致我国目前腐败问题十分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腐败的成本太低,腐败的机会太多,而反腐败的成本则偏高。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认为“有机会就一定会有贪污……就像有个一丝不挂的美女躺在我的床上,要我不动心也办不到的。”一个握有公权的人可以通过腐败行为得到从事遵纪守法活动还要多的收益,那就意味着社会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制度基础,一些私心严重、意志薄弱者,就很容易经不住诱惑,而走上腐败的不归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成本和收益与腐败发生率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腐败的成本低、收益高,就必然会导致腐败发生率上升,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之所以大量存在,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这与我国腐败的低本、高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腐败的成本是指腐败者在实施腐败行为中的付出。腐败成本主要包括:腐败的总成本、腐败的直接成本、腐败的机会成本、腐败的受惩成本。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腐败的直接成本是很小的。腐败者在实施腐败活动中,往往只要付出很少一点精力,如打个电话、当面交办、批个字条或伪造账册等就可以获得利益;有时也可能要付出点联络费用,以疏通关节。如请人吃饭、送点礼品、礼金等。但这些费用也有可能是公款支付的。当然作为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则是十分巨大的。从我国情况看,腐败行为者付出的直接成本主要是劳力、精力。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体制的不完善,机制、法制的不健全,监督制约的薄弱,使腐败机会很多,腐败者实施腐败行为,并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劳力。

腐败的机会成本也是很少的,有的甚至为零。能够从事腐败的一般都是掌握有一定公权的公职人员:这些人员的收入一般是相对固定的,按照统一的规定发放的,而且从目前情况看收入并不高,即使其因腐败而被查处,受到的经济损失并不大。假如其从事某种腐败活动,其所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这些资源即使全部花在本职工作上,其收入基本不会有增加。如果用于其他合法守纪活动,也由于有种种限制,如机关干部不得领取兼职报酬;领导干部不得个人经商、办企业;不得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等,因而其所得到的纯收益也是微乎其微的。而从事腐败活动,则回报往往是十分丰厚的。

我国目前腐败的最主要的成本是腐败的受征成本,受征成本在一定时间相对固定的,即根据腐败程度严重状况不同,受到的处罚也不同。腐败十分严重者,将被判处死刑,腐败的成本达到最大化。虽然,我国对腐败的惩罚存在着高选择性,即同样的腐败,受到惩罚的轻重程度可能大不一样,往往职位高者、关系网多者,处罚相对会轻一些,但受惩成本一般是可以测算的。我国目前腐败的受惩成本也是不高的。一是财产罚很少,考虑给出路比较多,使腐败者政治损失经济补;二是生命刑、自由刑偏轻;三是名誉和精神上的处罚过轻。对腐败行为者的揭露和曝光一般都要经过有关部门

许可,所以,除了一些惊天大案、官职高、问题严重的案子外,绝大多数腐败者的腐败行为都不见诸新闻媒体,绝大多数腐败者的名誉损失仅限于很小的范围。而即使这样,腐败的成本能否真正成为现实的成本还要取决于腐败现象被发现受到惩处的概率。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法学教授,蜚声国际的腐败问题专家苏珊·罗斯·艾克曼女士认为:“在所有的腐败交易中,官员实际被抓获的可能性可能还远远低于三分之一。”从我国的情况看,受计划经济体制和长期高度集权体制的影响,导致公权太多,又加上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机制、体制、法制又不健全,使腐败产生的可能性空间比较大,而监督机构又不完善,力量也比较薄弱,腐败被发现受到的惩罚的概率也不是很大,估计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即最多有三分之一的腐败交易者会发现并受到查处。

如果按照30%的被发现概率来计算,腐败的受惩成本也就更要大打折扣了,如果算上人情的因素,法律、纪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的因素,这个成本就更低了。所以,在我国,虽然,对少数腐败者而言,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有的不但被追回了腐败所得,而且失去了自由,被判刑,甚至失去了生命,被处决。但也有更多的腐败者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从事腐败活动的风险是比较小的。目前存在腐败产生率总是高于“死亡率”,腐败问题蔓延发展势头总是难以遏制,一些腐败分子前仆后继,其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腐败的成本明显偏低,而腐败的收益则较高,与巨大的收益相比成本微乎其微,特别是社会上“丢了党票,抱了金娃”、“一人坐牢,全家享福”、“亏了我一人,幸福几代人”等现象的存在,更助长了一些人的这种心理。于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句话,会被一些有风险偏好的人奉为至理名言,而前赴后继在实施腐败行为时更加胆大妄为。

一般来说,腐败的成本与腐败的发生率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腐败的成本越高,腐败发生率就低。反之亦然。腐败者在进行腐败活动时,必然会考虑获得好处和效用,如果得不到好处和效用,腐败行为就不可能发生。这种好处和效用就是腐败的收益。腐败的收益可分腐败的总收益和腐败的净收益。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腐败的净收益十分可观,可以说超过了任何行业的回报。有的在短短几年中,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到其靠合法收入几辈子都无法获得的钱财。1996年仅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惩腐败挽回的经济损失就达近47亿元。2000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45113件,腐败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大案18086件,其中100万以上的特大案件1335件。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最近的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腐败造成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估计平均每年在9875至12570亿元之间,占GDP13.2%至16.8%。由于腐败金额日益巨大,为避免打击面过大,有关部门不得不提高了对腐败进行处罚的标准线。如过去的《刑法》规定,贪污受贿2000元以上,检察机关就可以立案侦查。新《刑法》则提高到了5000元以上。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又大大提高了标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腐败的收益是比较高的。腐败的总收益与腐败的总成本相比,差距十分悬殊,腐败的总收益远远高于腐败的总成本,因而腐败的净收益也即利润是十分可观的。任何行业要获得高的回报,必然会有风险。腐败也是如此,也有风险,但这个风险与高回报相比,并不比其它行业高。加上腐败者在如何逃避受惩,降低腐败成本方面了也在不断想出新的办法、新的手段,而惩罚腐败方面的方法、手段则相对落后,法律不够完善,使不少腐败行为不可能轻易被发现和揭露,即使被发现有腐败嫌疑,也有可能逃脱惩罚特别是严重的惩罚。这就又降低了腐败的风险和成本。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实际上也已成为一些腐败分子躲避风险、逃脱惩罚的避风港。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导致腐败的行为人避重就轻,拒不交代严重的犯罪行为,使“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现象普遍化。另一方面,一些司法人员为包庇个别有权势的腐败行为人,而故意不再对严重的犯罪进行调查。从而使一些人进行腐败的成本和风险进一步降低。

一般来说,在腐败的成本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腐败发生率与腐败收益成正比。腐败收益越高,腐败的发生率也越高。当腐败的净收益接近于或等于腐败的总收益时,腐败的发生率将达到最高,也就是说只要有可能,多数人都会去搞腐败,到那种状况,社会道德伦丧,是非标准颠倒,法制废驰,社会必将大乱。而当腐败的收益≤腐败的总成本时,腐败行为发生率将大大下降,甚至降为零。因为有人从事腐败行为是希望能得到高收益,如果不但没有高收益,只能得到低收益甚至负收益,自然就不会有人冒傻气去从事腐败活动了。

三、反腐败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对腐败成本和收益的分析,主要是借助微观分析法。而对反腐败成本的分析则将主要借助宏观分析法。由于反腐败的体制、机制、法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反腐败的成本偏高,效益偏低,这也是影响反腐败力度的成效,致使腐败成本偏低,腐败问题解决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反腐败的成本是指反腐败机构及相关部门、人员为反腐败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花费。

从我国情况看,反腐败机构个体运转成本是较低的,各个反腐败机构除个别的外,大多数机构的装备、人员工资都是低水平的,工作条件也是艰苦的,与香港廉政公署,与发达国家的反腐败机构相比,无论是人员工资还是装备水平都有天壤之别。但从总体情况看,运转成本又是比较高的。我国的反腐败机构,重叠交叉比较多,纪检、监察、检察、财政、审计、公安、法院都有一定职能。有管纪律的,也有管法律的;有管党政干部的,也有只管企业的;有只查事不查人的,也有以查人为主查事为辅的。这些又大都各成系统,各管各,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不像香港、新加坡廉政机构那样职权明确,结果导致实际运转成本比较高昂。

我国对腐败的侦查成本过去明显要比西方国家要低。西方国家在惩罚腐败前,要花大力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用于侦查并收集证据。而我国仍主要依据口供,故侦查的成本并不太高。但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腐败问题主要依靠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后再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这使惩罚的成本也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状况。因为,纪检监查机关都是运用“两规”,“两”指在宾馆,采取谈心、谈话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进行调查取证的,查处的主要是违纪问题,没有搜查、逮捕、监视、侦听等任何强制手段,这就必然会导致查处时间的拖长,查处费用的增加(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则不可能租用宾馆,一构成犯罪就可以交看守所羁押)。另外,由于纪检监察机关所取的证据,只能用于纪律处分,而不能作为法律处罚的依据。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在受理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后移交的腐败案子后,必须重新收集证据,期间还可能导致嫌疑人翻供,这种重复性的劳动,自然又大大加大了惩罚腐败的成本。所以,从我国对腐败进行惩罚的成本,无论从个案来说,还是总体上来看,都是比较高的。

反腐败的机会成本与其他行业相比也是比较高的,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尤其是纪检察机关调查案件,既是劳动密集型的:要投入大量人力,包括办案人员、看管人员;也是资金密集型的: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包括车辆使用及大量涉案人员、办案人员、看管人员吃住在宾馆的花费、到外地取证调查的花费等,有些复杂大案侦查花去的资金是千万元以上的天文数字;又是时间密集型的:查案耗时往往比较长,如厦门远华走私腐败案,从1999年4月20日开始调查,至今已历时两年尚未彻底查结。

所以,从总体上分析,我国目前反腐败的成本与西方一些国家及香港、新加坡及国内其他行业相比,是偏高的。导致反腐败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工作效率偏低。反腐败体制不顺,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导致重复劳动多,无效劳动多,互相联系少,有时甚至出现互相扯皮、力量抵消的状况,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反腐败机构装备落后,侦查、调查手段落后,基本上仍是解放初期的做法:政策攻心——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良心发现。这就全靠磨嘴皮、磨时间,自然也导致工作低效。二是公权太多。一方面是握有公权者太多。不仅政府部门机构太多、官员太多,而且党的机关、司法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乃至居委会、村支部、村委会都握有公权,导致握有公权者基数庞大;另一方面是政府管得太多,过多地介入社会管理事务、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公权一多,自然就会导致监督的总成本、惩罚的总成本大大增加。另外,在发生腐败的概率不变的情况下,握有公权者基数一大,发生腐败问题的绝对数也一定会增加。如果腐败问题被查处的概率不变,则惩罚的社会总成本将随腐败绝对数的增大而增大。三是法治氛围不浓。法制不够健全,法治氛围不浓也是导致反腐败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由于几千年人治意识的影响,导致法治观念始终不浓,公众对腐败行为的举报意识、举证意识都不是很强;官员对腐败问题侦查和惩罚干预比较多;腐败的查处、惩罚还常常要冲破人情风、关系网的束缚等等,这些都使侦查和惩罚腐败问题增加了难度,从而增加了反腐败的成本。

一般来说,社会投入反腐败的资源不可能是无限止的,反腐败的资源也是稀缺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基本不变的。在对腐败惩罚严厉程度不变和惩罚腐败的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反腐败的成本与对腐败的打击力度就呈现为负相关关系,即随反腐败成本的增高,对腐败的打击力度就会出现下降。而对腐败打击力度的下降,又会导致腐败的风险降低,腐败的成本下降,致使腐败发生率上升。由此可以推论,反腐败的成本与腐败的发生率成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反腐败成本的升高,对腐败的惩治概率就会下降,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也会减弱,腐败的发生率就会相应升高。当然,如果对腐败惩罚严厉程度也相应变化,则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如对腐败惩罚的严厉程度主要体现在罚金上,反腐败的成本提高后,相应提高惩罚的罚金,则腐败的发生率不会提高;而如果惩罚的严厉程度主要体现在加重刑罚上,则会进一步增加反腐败的社会成本,这时,在一定临界点内即监狱能够收容的幅度内,反腐败的成本与腐败的发生率会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当突破这一临界点后,反腐败的成本与腐败的发生率出现正相关关系,因为这时,监狱已难以容纳新的犯人,付出许多成本侦查腐败而最终使腐败者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腐败的成本无法体现,这就必然会导致腐败的发生率上升。

反腐败行为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要考虑成本,也要考虑收益,也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问题。特别在对单个腐败问题是否要进行侦查和惩罚时,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往往是反腐败机构作出最后决策的重要依据。反腐败的收益是指单个反腐败行为或全社会整个反腐败行为的实施而获得的利益,包括制止腐败行为和追回、挽回经济损失等方面,当然还包括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因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是精神性、抽象性的利益,为分析方便起见,这里不过多涉及。

反腐败的净收益与惩罚腐败的可能性的大小密切相关。也同其他投资行为一样,利润越高,投资的热情也越高,假如每个反腐败行为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净收益,反而获得净负收益,则政府和反腐败机构虽然考虑社会效果,仍然不会放弃惩罚腐败,但会因难以承受巨大的社会成本,而不得不放弃对一些腐败问题的惩罚,降低惩罚腐败的可能性。如果,每个反腐败行为净收益非常可观,甚至超过了任何行业的利益回报,则政府和反腐败机构会把更多力量投入到对腐败的惩罚活动中,从而大大增加惩罚腐败的可能性,这也就会大大降低腐败的发生率。

四、我国腐败问题惩治方法思考

根据上面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当前腐败问题严重的根本的原因是腐败的成本太低,腐败的机会太多和反腐败的成本

过高。所以,解决我国的腐败问题的思路也必须由此进行展开,反腐败的方略和具体措施也必须根据这一情况来设计和实施。当前可以考虑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公务人员待遇,加大腐败的机会成本

世界各国反腐败实践中,普遍认为有益于遏制腐败的一项措施,就是提高公务人员待遇,使公务人员的收入能处于社会的高收入阶层,或者至少是中等以上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政府机关、公权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防止庸人充斥这些机关部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公职人员腐败的动机。所以,自“80年代以来,以薪或高薪养廉的思想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许多国家通过优厚物质待遇保证政府官员享有较优越的生活,使他们不至于为了某些蝇头小利而舍弃已享有的地位和待遇。在实践中,一批被誉为‘廉洁之国’,如奥地利、瑞典、瑞士、新加坡、智利、津巴布韦等国都推行了以政府官员的高薪制度为特点的反腐措施。”(季正矩:《跨越腐败的陷阱》

P237)反腐败国际主席彼得·艾根认为:确保文职人员和政治领导人的工资足能反映出其提任的职务所要担负的责任,只要条件允许,还要同私营部门的工资水平一致起来,这样做既然可以减少对腐败的“需求”,还可以确保能获得最优秀的人来为国家服务。虽然,从个案来看,低薪未必腐败,高薪也未必廉洁。但从总体上来讲,高薪毕竟优于低薪。公务员优厚待遇会使公务员从事腐败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使多数人对腐败望而却步。

(二)加大对腐败者的惩罚力度,提升腐败者的受惩成本

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大对腐败者惩罚力度,主要可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统一高效类似新加坡、香港那样的专门的惩腐反贪机构,赋予其独立侦查权、逮捕权、起诉权,使其有较强的独立性,以改变目前我国存在的反腐败体制不顺,职能交叉,权威不够,独立性差,效率不高状况,使之能更有效地打击腐败,增加惩罚腐败的可能性,减少腐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一些欲腐败者因感到随时可能被发现并受到惩罚,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而放弃腐败。另一方面,又能使我国反腐败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而导致升高的惩治腐败的成本降低下来,从而使同样的付出获得更多的收益。二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在法律中存在的明显不合理、不利于打击腐败行为的条文要修改,如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或者按照其数额大小加重其刑罚处罚力度,或者使其与贪污、受贿同罪。另外,对受礼问题,超过一定额度,也应进行法律追究,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受礼即使达到天文数字,也不够成违法,最多只是纪律处分。对法律规定明确的,则要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使惩罚因人而异,具有高选择性,更不能以官职的大小和背景的大小来定罪。要增加经济处罚力度,不仅要全额追回非法所得而且要处以沉重的罚金,对无法支付罚金者则以加重刑罚来补尝,决不能让腐败者在经济上获得好处,要使腐败者倾家荡产。对腐败者要公开审判、公开披露,不仅使其经济上受损,而且要使其利益相关者名誉受损。要努力营造指责腐败的社会氛围,尽可能缩小社会上对腐败行为同情、庇护的人群,使腐败分子、腐败行为真正成为过街老鼠。通过这些举措来增加腐败分子的各种代价,使其因腐败成本太高而望而却步。

(三)削减公权,以减少腐败的机会,降低监督和惩罚腐败的社会总成本

必须通过改革,来减少腐败产生的机会。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根据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大幅度削减党政机构和人员,通过撤庙来减少掌握公权的人员。另一方面要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大幅度地削减政府对企业、对社会事务的审批,做到凡是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事项都交由市场调节,可由社会中介机构去办的事情,交社会中介机构去做,是企业的权力则还给企业,纠正政府的过度干预。这样就可以使公权和使用公权的人大大减少,从而可以大大压缩产生腐败的可能性空间,大大减少产生腐败的机会。现在,各地开展的审批制度改革,减少的审批项目普遍在50%以上。如果,全国通过机构改革和削减审批项目等措施,将公权削减50%以上,那么,在腐败发生概率不变的情况下,腐败发生的总数将也会减少50%以上。这样监督成本和惩罚腐败的社会总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如果惩罚腐败的数量不变,则对腐败惩罚的概率实际上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对腐败惩罚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这又会大大增加对腐败者的威慑力。

(四)增加权力运行和公共事务管理的透明度,减少处理公共事务的自由裁量权

将政策、法律、制度、规定制订得更严密些、具体些,更具有刚性,减少过于原则、含糊的用语。处罚伸缩的幅度也尽量要小些,以防止利用过大的处罚幅度进行腐败交易。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人权、事权、财权等公共权力都能按公布的法律、规定公开运作,处在公众监督之下。对确需保留的审批权、许可权、多数可通过进入到统一的审批中心的办法,来加强监督和制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政策、法律、制度、规定和运作一公开,让公众都来进行监督,这样监督的社会总成本将大大降低,反腐败机构可以抽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监督一些重点部位环节岗位,这就可以大大减少腐败实现的机会。

(五)理顺监督体制,提高反腐败的效率

理顺监督体制,发掘和利用好各种监督资源,有利于降低反腐败的成本,提高反腐败资源的效益,从而使对腐败的打击、惩罚力度得到加大,使腐败的成本得到提升,减少腐败的发生率。建立和完善各种堵塞腐败漏洞的制度,发挥好制度在监督中的作用;畅通监督渠道,发挥好群众和舆论监督作用;重视加强内部监督机构,发挥好内部监督作用。 在我国由于存在缺乏权威性、缺乏独立性、缺乏协调性等状况,导致内部监督作用发挥并不理想。遏制腐败主要依靠力量是内部监督机构。所以,当前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的一个迫切课题,就是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内部监督机构的建

设。一是要提升纪检监察机关的规格,以提高其工作的权威性。二是实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垂直领导,以增强其监督的独立性。三是尽快制订《行政监督法》和《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纪检监察机关可真正独立实施的权力、义务和职责。同时,明确财政、审计等其他内部监督机关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内部监督合力。四是明确反腐败机构的分工,理顺体制关系。尤其要理顺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与司法监督的关系。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要职能应定位于较为宏观的层面:负责反腐败总体战略、思路的提出;负责对党员和公职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负责对一些不正之风等倾向性、普遍性准腐败问题的惩治;负责对触犯纪律的轻微腐败问题的调查处理和受到法律追究的腐败人员的纪律处分;负责反腐败大的行动的组织协调,大案要案的督办和协调。而对触犯刑法的腐败案子的惩处,主要由专门的反贪机构或司法部门去负责。这样,可以改变目前存在的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与司法监督职责不清、工作交叉,造成重复劳动多、反腐败资源浪费严重的状况。

总之,任何国家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要彻底根治腐败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努力把腐败现象遏制到一定程度则是可能的,比如通过几年努力使我国的清廉指数(CPI)能上升3~4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排位能大幅度往前移。(98年我国的清廉指数为3.50,低于世界平均数4.89,也低于世界中间数4.20,在世界个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为58位。)这就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当前则重点应该在如何提高腐败的代价,加大腐败的成本,优化反腐败资源配置,提高反腐败资源的效益上多做文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1月4号8:00 3508 名词解释: 1.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 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2.产业结构: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 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3.支柱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主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密度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好,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 4.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商品的企业构成和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影响 市场运行效率。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 5.SCP:即从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 对某行业进行分析的工具。 6.TOT:Transfer-Operate一Transfer的简称,即将建设好的公共工程项目,移交给投 资者进行一定期限的运营管理,该投资者利用获取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获得收入。 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所建部门或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在项目移交中,政府或其所设经济实体将取得一定的资金以再建设其他项目.

7.BOT: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项目的 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所有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 简答题: 1.简要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我国环保产业中大多数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都比较小,少部分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能比较大。由此可见,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分散型产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所有的环保企业都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环保产业的这种空间布局,更加导致了产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产品差异化:环保产品面临着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尤其是环保产品和服务还应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因此环保产品和服务必须多样化。我国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化程度不大,偏重于产品的生产,而其它方面,如环保技术开发、资源利用、环保咨询等方面则比较薄弱。而且,我国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要,甚至很多环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大量财力、物力的浪费,许多环保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 行业壁垒状况:由于我国过去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一直以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不是很高,于是,许多技术、设备落后的小规模企业得以进入,并且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主体,相反,那些高科技的大规模企业很难进入。我国环保产业目前的进入壁垒是较低的。 而与此同时,在环保产业内,又有许多亏损的企业却在作苦苦挣扎,不能从产业内顺利退出。这种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的壁垒组合必然导致环保产业内的过度竞争。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 题的科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征。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高运用 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及成就贡献 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讲 可持续性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可持续性的概念 第三讲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一节效率与最优化 第二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 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 第四讲 自然资源管理 第一节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 第二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 第五讲 环境污染控制 第一节污染控制目标 第二节污染控制工具/手段 第六讲 环境资源评价 第一节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市场价值法 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 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

三、主要参考教材 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 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 罗杰. 珀曼等,200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 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 四、作业与考试 作业:40% 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 课程论文:40%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 写作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文。 五、任课教师 张自斌zb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4e6533249.html, 办公室:经济学院414-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 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南京林业大学

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的作用与意义:1)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系统2)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物质基础3)为人类提供消纳废物的场所,即沉库服务4)为人类提供美学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3.环境特点:稀缺性;非独占性和非排他性;外部性 4.环境阈值:环境在其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的. 5.环境问题: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6.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旱灾等自然力引发的灾害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退化,以及这种退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主要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引起的.例如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量土地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除的废弃物和余能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扰乱和侵害,并反过来对人类生产不利的影响 8.环境问题的实质:1)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9.两条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格鲁斯曼1990年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原理提出了~学说,即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纵:污染程度横:人均收入资源依赖性曲线:一个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呈现倒U形曲线轨迹.纵:资源依赖程度横: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初中后期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先增大后减小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1)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条件与工业化国家当初面临的条件不同(越早发展的国家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越小;而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不具备).2)实际上,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传统模式.3)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明无法等待曲线的转折点.4)中国必须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使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尽快平稳向右移动直至出现稳定下降.路径①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生产率②加强制度创新,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0.经济资源:指能够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一切自然的、人类的以及已生产出来的资源,如土地、矿藏、资本设备、劳动力等.而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11.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产生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12.稀缺资源最优配置应至少满足两点:1)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2)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13.环境管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14.市场: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并非单一的交易场所) 15.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 16.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可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显然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 16.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福利:人们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映或主观评价,是评价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标准 帕累托改进:如果改变资源配置会使每个人的境况都较前变好了,或者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了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坏,那么现存的资源配置就没有达到帕~,在这种情况下,按一定的方向调整现存的资源配置,就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提高称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

一、资源的配置 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 (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8、无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群体总数取决于生物学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因素。(2)最优管理:资源开采控制侧重于对种群规模或资源存量的最优控制。(3)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服从指数增长模型。不能用作长期预测。 9、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发展演变都会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在自然因素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初始规模、生长率、死亡率和时间之外,还包括:种间竞争、空间限制、生存条件。(2)用来刻画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特征的最为常用的基本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谛模型(S型曲线)。 10、森林资源的经济分析: (1)森林资源的特点:投资期很大(一般为25年),外部效应,使有效管理很难。(2)生物学决策:年树木最大生长量(3)最大年平均增量 =树木生长累积量(木材体积)/ 树年。(4)经济决策:考虑树木的价值、贴现、种植与砍伐成本等因素。净收益的现值最大时为最优砍伐时间,即当延期砍伐(如1年)的边际成本 = 其边际收益时,净收益现值最大。最优砍伐时间还取决于砍伐后是否马上重新种植树木。如果重新种植,延迟砍伐的成本增加了一项,即延迟再种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成本效益分析: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 个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的大小,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静态效率:如果资源配置方案实现了资源使用净效益的最大化,就可以说该资源配置 满足了静态效率标准 3.动态效率:资源配置跨越了n个时期,如果所有可能的配置方式中存在净效益现值最 大化的方案,那么这项资源配置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 4.存在价值:又称为非使用价值,即人们非常愿意为改善或保护那些永不使用的资源付 费 5.条件价值评估:又称为意愿调查评估,指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 化的评价 6.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或人们 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 7.受偿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于一个具体的损失愿意接受的赔偿。(或忍受环境损失的接 受赔偿意愿) 8.效益转移:将其他时间和地点作出的估值应用到其他相似的分析中 9.稀缺租金:在持续的长期竞争均衡中,生产者剩余被称为稀缺租金 10.租值耗散: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下降,乃至 完全消失 11.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消费上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12.公共池塘资源:是指那些消费上具有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13.风险溢价:当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可能不同时,用于补偿资本所有者的额外资本成本 14.边际使用者成本:跨期的稀缺导致的机会成本 15.弱可持续性:维持总资本价值不变 16.强可持续性:维持自然资本价值不变 17.环境可持续性:保持某种重要的个别资源的特定物质流不变 18.替换生育率:稳定人口下的总和生育率 19.基金污染物:环境对其有一定吸收能力的污染物 20.累积性污染物:环境对其没有或只有很少吸收能力的污染物 21.非均匀混合基金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不仅依赖于其在大气中的数量,与其排放源的 位置也密切相关 22.纵向公平:分析收入水平不同的人群的平等状况 23.横向公平:指平等对待同等收入的人 24.新源歧视:根据目前的管制办法,新的污染排放者面临的控制要求比已有的污染排放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与私人物品相反,在现实经济中还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道路、广播等),这种物品被称之为公共物品。 2、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3、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 4、边际使用成本是指在边际上失去的机会成本的现值。边际使用成本是反映放弃将来边际净效益的机会成本。 5、揭示偏好法(revealed preference approach)是通过考察人们与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别是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 6、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对污染征收税或费的想法。他建议,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相等。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庇古税”。现在,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7、贴现率:贴现率有两种含意,第一种指的是一金融机构向该国央行作短期融资时,该国央行向金融机构收取的利率。贴现率的高低会影响各金融机构对客户收取的利率水准并间接影响其它金融市场,为一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是各国央行对这种借款方式通常有所限制,所以当一金融机构需要短期资金时,一般会先寻求其他管道。各国央行制定的利率除了贴现率外,另外还有隔夜拆借利率(overnight lending rate),其中美国的隔夜拆借利率被称为联邦基金利率(Fed funds rate)。 贴现率的第二种定义指的是将未来资产折算成现值(present value)的利率,一般是用当时零风险的利率来当作贴现率,但并不是绝对。举个例子:贴现率为10%,明年的100块在今年就相当于100/(1+10%)=90.909090...块钱,到了后年就是100/(1+10%)*(1+10%),也就是说,今年用90.90909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相当于明年10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 8、科斯定理: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并非真是一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佩雷托最优。 9、边际机会成本 10、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二、 1、1、通过比较增加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收益与生产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可以决定私人物品的有效供给。当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实现经济效率。对私人物品,边际收益由消费者得到的收益衡量。 对公共物品,必须了解每个人对增加一个单位产出的估价。把所有享受该公共物品的人的估价加总,就可以得到边际收益。要决定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水平,必须使加总的边际收益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 因此,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不同于私人物品的总体需求。私人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加总。 假设在空气质量市场上只有两位消费者。图2-6显示了空气质量的有效供给。D1和D2分别代表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对个人来说,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的意义与私人物品完全相同。但考虑两个消费者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新的消费者的加入以后,由于公共物品的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 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建立 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上,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外部性、本身的无价值性,使得自然资源出现了“市场失灵”。 1.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能源使用方式的革命,把自然界中许多高品位的物质和能量,变成了低品位存在的形式。 2. 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产生了一些新的合成物质。 3.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已经开始向往和追求一个清洁、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第二节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2.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 3.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国际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多种组织研究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1982年,Goldsmit分析了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评估方法困难和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1983年,Weiller认为环境核算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枯竭;(2)环境自然状态的保护;(3)污染及其控制;他没有提出如何对自然资源枯竭进行核算和估价,但从资源经济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基于环境价值进入GDP帐户的可能性,Alexander通过假定一个在全球拥有所有生态系统的独占者,测算其在生态系统市场突然建立后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以此来评价未来有可能包含在GDP帐户中的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的逻辑价值。 在对生态与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还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1991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研究,这次会议促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成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1997年Daily及Constanza et al.的工作,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推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从目前国际国内上的研究来看,国际上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生态学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家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从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不断充实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探索其评价技术及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已基本建立起自然资源经济进展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 一、环境资源价值二、人类行为决策规则三、环境评价方法四、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范式) 主流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与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浅论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人口过剩,资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针对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协调人与资源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人、资源与环境关系和谐发展 人寓于资源,环境中,三者一直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系统。人是系统的主体。所谓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 一、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 (一)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内涵 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的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尊重生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在发展社会经济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二)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这些严峻问题的产生,实质上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相对稀缺:指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因空间分布不均衡而造成 局部的稀缺。 2.旅行费用法:指用旅行费用作为替代物来衡量人们对旅游景点或其他娱乐物 品的价值。 3.比较博弈法:又称权衡博弈法,他要求被调查者在不同的物品与相应数量的 货币之间进行选择。 4.投资回报率 5.贴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未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 值的方式。 6.贴现率:指费用效益分析中用来作为基准的资金收益率,它是从动态和国民 经济全局的角度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参数,又称社会机会成本率,其出发点应该是整个社会,而非单个厂商的机会成本。 7.真实储蓄 8.资源外部性 9.有效的污染水平 10.绿色生产总值(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 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 11.意愿调查评估法:又称条件价值法或权变评价法,指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 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估价值,它能对一系列广泛的非市场交易产品的价值进行评估。 1.简述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226(内容+机理) 2.什么是Ekc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为什么是倒U型曲线?曲线内容, 再选一个分析u形165 3.我国排污费改革的主要目标(237-239趋势) ①由超标收费向排污收费转变“排污收费,超标处罚” ②从单一浓度收费改为浓度与总量相结合收费 ③从单因子收费改为多因子收费 1.资源保护与环境改善的主要经济政策途径有哪些(科斯辟谷) ①庇古手段:税收手段(污染税,资源税,消费税);收费制度(排污费,土地使用费,补偿费);财政手段(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环境基金);责任制度(资源环境损害者补偿责任);债券和押金制度(押金-退款制度) ②科斯手段:明晰产权(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建立市场(排污许可证市场,水权市场) 2.通过简单画图说明以砍伐树木为例分析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 念10章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真题,参考答案,考研参考书,复习方法,考研资料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e6533249.html, 1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指导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专业概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教育部设立的一门新的经济学学科。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授予经济学学位。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研室承担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任务,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与我校环境学院共建的教育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重点学科。 2、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口经济学,宏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及规划。 3、研究内容 本专业侧重于人口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的专业优势在于人口学、经济学与环境、资源科学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人口与区域规划,生态脆弱区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等。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e6533249.html, 24、专业培养目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研室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高层次理论人才,以及相应的宏观与区域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及规划的高级研究人才。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有创新能力,有组织实际工作的能力,能熟练地应用外语。 5、本专业师资力量 本专业目前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我国著名人口学家翟振武、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在本教研室工作。 翟振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科研课题研究。主要著作《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 陈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计量分析,人口区域规划与预测,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国际国内期刊发表几十篇论文,获得十余项省部级奖励。 侯东民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粮食安全,生态脆弱区人口与环境、城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等。主要著作有:《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主编);《寻求战略突破:破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张耀军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资源空间分布研究。主要著作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警实证研究》。 孟向京副教授 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口地理,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过十 几篇相关文章。 6、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基础课: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在现实经济中还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道路、广播等),这种物品被称之为公共物品。 2、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3、外部性: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时,存在外部性。 4、边际使用成本:是指在边际上失去的机会成本的现值。边际使用成本是反映放弃将来边际净效益的机会成本。 5、边际机会成本:指经营者获取增量效益而发生的在产品中的增量收入。 6、揭示偏好法:是通过考察人们与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别是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 7、庇古税::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对污染征收税或费的想法。他建议,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相等。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庇古税”。现在,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8、贴现率:指的是将未来资产折算成现值的利率,一般是用当时零风险的利率来当作贴现率,但并不是绝对。 9、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并非真是一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佩雷托最优。 10、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二、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总体需求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增加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收益与生产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可以决定私人物品的有效供给。当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实现经济效率。对私人物品,边际收益由消费者得到的收益衡量。对公共物品,必须了解每个人对增加一个单位产出的估价。把所有享受该公共物品的人的估价加总,就可以得到边际收益。要决定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水平,必须使加总的边际收益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 因此,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不同于私人物品的总体需求。私人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加总。 2、不同边际开采成本的可耗竭性资源之间是如何替代的?(辨析) 在一定条件下,边际开采成本低的可耗竭资源可以被边际开采成本高的可耗竭资源替代。但可耗竭资源之间的替代取决于总边际成本,总边际成本由边际开采成本和边际使用成本共同组成,因此,有时边际开采成本低的可耗竭资源在不同时间的开发利用形式会有所不同。 3、贴现率的存在说明什么? 由于资本可以用于生产,所以当前一定数额的货币比未来同样数额的货币的价值要大。因此,把资金用于将来某个时间才有收益的项目,不如用于能够立即见效的项目。贴现率使我们有必要考虑资金的选择使用问题。当各种使用途径具有不同的时间特征时,贴现有助于在不同的使用途径之间进行资本的合理配置。 4、对环境影响中涉及存在价值的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 我们可以把环境影响的方面分为4大类: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 我们不可能针对一个问题采用所有的价值评估方法。在选择评估方法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当影响到生态旅游和环境的存在价值时,可以采用直接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进行评估。 (2)信息的可得性:选择价值评估方法的第二个因素是考虑信息的类型和可获得的信息的量,以及获得信息的可行性和费用。对于那些不在市场上交换的物品或服务,或者在直接信息非常缺乏的情况,适于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意愿调查法和旅行费用法都是以调查为基础,要求调查者具有较高的调查和统计技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

–Strategic Bias ?为了达到影响政策的目的,受访者策略性的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回答 ?但较多研究表明: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Information Bia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详细描述 ?图片等辅助技术 ?逼真场景,甚至是亲身经历 ?通过focus group 和予调查及早发现问题 ?访谈,不使用电话或邮寄调查

?调查者提供的选择范围的变化,会导致最终结 果的变化 ?Randomization of starting-point ?通过通过focus group 和予调查来模拟支付意愿的分布(参见例子) ?随机选取“价格”(参见例子) –Hypothetical Bias ?被调查者没有真正支付 ?Cheap Talk (参见例子) ?提高调查的严肃性,如由政策制定者实施调查

?特定受调查者不喜欢某种支付渠道 ?汽油税:开车人不喜欢 ?物业税:有房产者不喜欢 ?甚至一些人完全不喜欢税费的方式 ?通过focus group 和予调查及早发现问题,进行平衡–抗议性回答 ?什么是抗议性回答(参见例子) ?随机抽样,保证抗议的随机性 ?通过focus group 和予调查及早发现抗议是否由特殊群体做出的

l –Random Utility Model –Random Willingness to Pay Model l有关CVM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最大似然估计 –Probit(Normal Distribution) –Logit(Logistic Distribution)

–适用范围: ?景点,包括公园、风景区等价值的评估 –通过构建需求曲线,来计算收益 –价格:旅行成本、门票、机会成本 –需求量:参观次数 –例子 l Travel Costs Methods 的有效性 –符合需求法则 –以往的研究显示出合理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解决思路。 问题产生根源: (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 1三农问题是指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转移的问题。 2三农问题的成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制度性因素。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从制度设计上过多的强调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过快的提取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源,从而加剧了三代过程中农民的痛苦。 3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大制度因素。一个是计划经济使其所形成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另一个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背景下形成的土地福利性配给制度。 ①于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隔离,城乡分沽政策,在经济崛起时,人 口流动与集中遭遇制度束缚,大量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分散分布在农村,既降低 了经济活力的整体效益,又致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②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村就业极不充分的基本国情背景下,农村土地按人口 承包实行土地福利配给制度,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加之农民被排除在国际啊社 会保障制度之外,导致土地的经济要素功能、产业功能弱化,生活保障功能增 强,农民别束缚于土地,变成土地的奴隶。 ③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一个政策问题、制度问题。 解决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城乡统筹方略,在继续推进三代的同时,消除制度和结构的双重扭曲,更多的承认,保护和资助农民权利,逐步解决过多过快提取农业和农村发展资源的问题,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用三代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加强三农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架构,进而建立和谐发展的城乡关系。1推荐农业的现代化改造2推荐村庄的现代化改造3推荐农民的现代化改造。总之,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不和谐景象。只有完成三农改造,实现“三农”现代化,才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才有整个民族的现代化。 2、土地的经济学属性(产权经济学属性)是什么 土地的排他性强,竞争性高,因此其经济学属性为天生私人所有。 1、具有强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私有物品,如衣食房车,依靠市场配置供给 2、具有弱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公共物品,如路灯、防疫、排污,易产生供给不足 3、具有强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如公路、通信、自来水、教育,易产生垄断 4、具有弱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池塘性资源,如鱼、石油、波段,易产生过度开发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05真题

南京农业大学 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本试题共2页,第1页试题编号:415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注意:答题一律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草稿纸或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题4分) 1 市场失灵 2 补偿变化CV 3 外部性 4 公共物品 5 边际效用替代率 6 共享资源 7 贴现率 8 资源租税RRT 9 内禀增长率10旅行费用法 二、简答题(共50分,每题10分) 1试分别从自然生态学和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两者吻合到什么程度?2 试讨论技术进步对资源替代性可能带来的影响? 3 请简述对不可更新资源开采的霍特林法则的认识? 4请简述科斯定理基本内容及其对于资源环境最优利用的含义,以图示说明。5 什么是绿色GDP ,当前实现绿色GDP 核算的主要难点在哪? 三、计算题(共30分,每题15分) 1. 假设一个木浆厂位于淮河岸边。生产每吨木浆的私人边际成本(MC)为: MC=10+0.5Y 这里,Y 表示生产的木浆吨数。生产每吨木浆所产生的污染物流入淮河,造成的损失为10元。由于污染所产生的损失由社会来承担,这就产生了外部成本。社会从生产每吨木浆中所得到的边际收益(MB)为: MB=30-0.5Y 请用图表或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画图表示私人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MB)、边际外部成本(EMC)和社会边际成本(SMC)。 (2)假设厂商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从木浆生产上获得的边际收益,请计算使得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木浆产量。 (3)请计算出使社会纯收益最大化时的木浆产量。 (4)请解释为什么社会有效产出水平低于私人利润最大化时产出? (5)当边际外部成本达到多少时,应关闭这家木浆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