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偏误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例(4)中的“公园”并非一般名词,而是处所 名词,可以独立充当“在”的宾语。如: • 他喜欢在公园看书。//我在公园等你。 • 类似的处所名词还有“学校、银行、商店、 车站、机场”等,充当“在”的宾语时都无 需后加“里”等方位词构成方位词组。 • 认定(4)是偏误,实际上混淆了“椅子”类事 物名词和“公园”类处所名词的界限。 • 例(6)的“把信插入衣袋里”完全符合汉语母 话者的语感。有人认为“入”是表示动态的, 这里应该用表示静态的“插在衣袋里”。这 其实是用语法概念、语法术语束缚了活生生 的语言事实。
• 对中级阶段的学习者,还可以有更多的解释,如: • “一点”如果放在形容词后边,一般表示对比 之后某人某物在某个性质方面的程度比其他的高, 如“这双鞋大一点”。 • 但“了”放在不同位置上,意思不一样。 • “形容词+了+一点”,或表示发生了变化,如 “他高了一点”;或表示超出了满意的标准,如 “这件衣服短了一点”。 • “形容词+一点+了”既表示发生了变化,又表示 这种变化对说话人或当事人是满意的,如“苹果 长得大一点了”。 • 对成人学习者,应该对偏误进行纠正和解释。对 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进行不同难度的解释,可 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 “有(一)点+形容词”一般表示不满意的情况。 • 可以说“房间有点脏”,不能说“房间有点 干净”。 • 如果要表示满意的情况,可以用 “比较”。 • “比较”的程度比“有(一)点”要高,可以用 在满意的情况,也可以用在不满意的情况。 如“他的房间比较干净”,“他的房间比较 脏”。 • 对于初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还可以做更多的 解释,如: • “一点”还可以放在形容词前边,一般要 说“一点(+也)+不+形容词”,表示某种性质
• 系统前偏误是指什么?此类偏误指学习者 没有掌握多少目的语规则时形成的、看不 出系统性的偏误。 • 生成这类错误的主要是初学者。他们有许 多需要表达的内容,但由于目的语规则学 习、掌握得太少,根本无法用目的语表达 清楚,只能使用那些掌握极少的目的语规 则,借用大量的母语或第一外语知识来进 行表达,这些表达在形式与内容上有很大 矛盾。 • 此类偏误的特点是:
• 此类偏误的误认,还跟不完全的语言对比有关。 • 如上述(11)(12)的句型,在某些语言中有(如越南 语) 。国外汉语教师在学习汉语时一般极少接触这 类句子。他们学习的汉语教材,包括给国内外汉语 教师看的教学语法教材,也极少提及这些句子。因 此,他们以为汉语没有这类句式。 • 在汉外对比中,自然认为这是汉语跟其母话的区别。 一旦发现个别汉语学习者说出了这类句子,他们就 误认为是偏误。
• 此时出现的偏误,学习者很容易解释自己为什么 这么说,但大多还不知道错在哪里,更不会自行 纠正。 • 教师对偏误可以进行纠正,对其中大部分应该能 够解释相关的语法规则,其中一部分还可以解释 其生成原因。如果教学适当,也很容易见效。如, 初中级阶段的学习者有时会出现以下偏误: • ※他打完篮球,一点累。 • ※我的头一点痛。 • 当询问原因时,学习者会说:“一点”表示 “少”,头痛少,所以说“一点痛”。学习者还 可能会说:我们的母语可以这么说。 • 如汉语的“有点、一点、稍微”,在日语中都可 以用一个词语 表示。它可以放在肯定式的形容 词前边。
• 再看相关语法规则的解释。 • (1)的解释为:存现句要求处所名词充当主语,介词 结构一般不充当存现句的主语; • (3)的解释为: “在”的宾语一般由处所名词或方 位词组(事物名词﹢方位词)充当,而不由一般的事 物名词充当; • (5)动词表示位置移动,状语表示动作起点时一般用 “从”不用“在”。 • (2)(4)(6)表面上看分别跟(1)(3)(5)相似,其实有很 大的区别。 • 例(2)中的“在北京”虽然在句首,但并不是主语。 该句是一般的判断句, 主语是偏正词组“最有名 的饭店” 中的“饭店”,而“在北京”只是句子的 状语。因此“在”是完全可以出现的。认为(2)是偏 误,可能是将“在北京”看做是存现句的主语了。
• 以上句子,有的人认为都是偏误。我们认为, 只有(1) (3) (5)是真偏误,而(2)(4)(6)是假偏 误。 • 先看偏误点。 (1)是介词“在”的误加; (3)是方位词“上”的遗漏;(5)是介词“在” 的误代 。 • 可以分别改为: • (1ˊ)他回家的时候,---这地方来了一个 农民。 • (3 ˊ )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散步、有的 聊天,有的下棋。 • (5 ˊ )那时候,警察从前面来了。
• 1)表义不清。有时听话者很难根据对方话语明白要 表达的内容。 • 2)偏误点很多。有时一个句子就可能有好几处偏误。 • 3) 任意性很强。同样一个意思,一会儿用这个形式, 一会儿用那种形式。 • 4) 无法说明来源。当教学者询问为什么会使用某种 形式时,学习者往往答不出来。 • 以上特点显示,学习者的偏误没有形成规则系统。 请看下面的例子: • 你最近难吗?嗯,不好吗?(“难、不好”意思都是 “身体不好”) • 书,桌子,我看。(意思是:书放在桌子上,我要 看。)
• 二、偏误和失误 • 科德(S.P.Corder)是最早系统论述偏误 研究重要性的学者。他(1967)很早就提出, 应该将偏误(error)和失误(mistake)区分开来。 • 1.偏误(error) • 指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目的语语法规则之后 出现的系统性错误。此时学习者已经可以生 成大量合格的句子,但由于对目的语语法规 则还掌握得不准确、不全面,常常出现因目 的语规则泛化而产生的偏误。 • 另外,母语的语法规则还经常发生影响,对 学习者产生负迁移并引发偏误。
• 2.失误(mistake) • 指学习者因未形成自动机制而偶然出现的错误。 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语法点的规则,绝大多数 场合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只是因为没有像母语者 那样成为习惯,或由于粗心、意外等因素偶尔出现 一些错误。 • 对于失误,学习者完全可以自己解释,即:可以指 出错误点,可以找出原因,可以自行改正。对于失 误,教学者不用解释。必要的话,可以用疑问的语 气重复一下学习者的偏误,对方自然会明白。 • 失误不但会出现在二语学习者身上,也时常出现在 母语者身上。母语者的失误大多是由于过分紧张或 过于随意而出现,一般可以分为口误(slip of the tongue)和笔误(slip of the pen)两类。
• 其实,这两句都是符合汉语语法的,区别主要在 于主语“我”是出现在第一分句还是第二分句句 首。 • 如果说还有什么区别,那么,可能a句的使用频率 比b句低一些。因此,没有必要将a句定为偏误来 纠正、解释。 • 还有一些句子,有教师认为结构、意思不完备, 如: • a.走路25分钟。 b.走路需要25分钟。 • 有教师认为: “走路”是离合词,后面不能加时 量补语,需要变成复杂成分,构成一个小句方可 使用。因此改为b句 。 • 其实,汉语母语者的口语中经常出现类似a句的表 达形式。
• 假偏误产生的原因,可以大致归为两个。 • 1.规则泛化 • 将某些语法规则不合理地扩大范围。如认定 (2)为偏误,就是将规则“介词结构一般不做 存现句的主语”,泛化为“介词结构不能出 现在句首”。 • 认定(4)为偏误,就是将“一般事物名词做 ‘在’的宾语时要加方位词”这条规则,扩 展到处所名词。 • 因规则泛化而被误定的假偏误还有: • (7)他唱歌很好听。 • (8)他说汉语很流利。
• 类似(2)(4) (6)的句子,有人认为是偏误。但 我们认为,它们是人为误解成的“假偏误”。 • 此外,有些学习者的句子、语篇并没有句法 错误,只是相同的意思,汉语有多种表达形 式,而学习者选用了母语者使用频率较低的 那种形式。如: • a、有时候写不出东西来,我十分烦恼。 • 有教师认为“省略句中重现部分保留的应该 是第一个”,应改为: • b、我有时候写不出东西来,十分烦恼。
• 此类偏误的误定,当然也跟规则泛化有关。 具体的表现是学习汉语时接触的知识、规 则不完备。母语非汉语的汉语教师,在学 习汉语语法规则时,被传授的话法知识往 往是不全面的。 • 如在学习疑问句时,教师往往讲授标准的 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 句等,而对正反问句的变换形式和缺省形 式一般不讲。 • 加上他们在生活中很少听到类似(11)的句子, 因此将它们认定为偏误。
• 还有一种是,“他”是主语,“唱歌很好 听”是主谓词组做谓语。 • 我们说此类假偏误的误认,是由于语法规 则的泛化。其实更准确地说,还是由于语 法知识的不完备,语法判断能力不够。如 误认(4)是偏误,原因可能是将“公园”跟 “椅子”归为一类,认为它们都是一般的 事物名词。 • 由规则泛化引发的偏误的误认,既有母语 汉语者,也有母话非汉语者。
• 因为汉语教材在讲授“得”字补语句时常说, 动词后既有宾语又有结果补语时,要将动词 重复一次,后边加“得”。如(7)(8)的意思 应该说成: • (9)他唱歌唱得很好听。 • (10)他说汉语说得很流利。 • 但语言事实告诉我们,(7)(8)也是合法的句 子。在本族人的语言中,类似的句子大量存 在。 • 有人会问:这类句子如何划分句子成分?一 般有“两种分析法。 • 一种是将“他唱歌”当成主语(主谓词组充 当),后边的是谓语。
•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对这个偏误很容易 进行解释和纠正。如: • “一点”一般放在名词前表示数量少, 如“他买了一点水果”。 • 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程度不高,可以在形 容词前用“有(一)点”,如 “他有点累”。 • 为了防止学习者按照这样的解释说出类似 “他有一点聪明”、“房间有点干净”的 偏误,让学习者明白汉语句子有些是有褒 贬之分的,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解释多一些。 如:
• 3.偏误和失误的区别 • 对于外语教学而言,失误不是研究重点,偏误才 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 问题是,如何区分偏误和失误。比如说,一个学 习者说出“他觉得一点累”,到底是偏误还是失 误? • Ellis(1994)提出两条鉴别标准: • 1)看使用频率。如果一个学习者同一类错误出 现频率较高,就是偏误,说明他没有掌握好相关 的语法规则。 •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而这一语法点的正确表达占 绝大多数,就是失误。可见,二者的鉴别要看同 一语法点正确用法和错误用法的频率比例。
语法偏误的研究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偏误类别
• 一、真偏误和假偏误 • 哪些句子、语篇存在偏误,偏误点在哪里,是偏误 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先看看以下例句,哪些有 偏误,哪些没有;如果有,偏误点是什么。 • (1)他回家的时候,在这地方来了—个农民。 • (2)在北京最有名的饭店是北京饭店。 • (3)有的坐在椅子,有的散步、有的聊天,有的下 棋。 • (4)有的人在公园打太极拳或跳芭蕾舞,有的人在 马路上(练)长跑等等。 • (5)那时候,警察在前面来了。 • (6)兵士们写了信,把信插入衣袋里。
• 2.目的语知识不足 • 由于对目的语掌握得不够,将没有听过、 看过的句子认定为偏误。如: • (11)你去北京不? • (12)想吃什么就吃。 • 这些句子完全符合汉语语法。但一些母语 非汉语的汉语教师,却认为它们是偏误。 他们对汉语的掌握还达不到母语者那么熟 练,往往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作为衡量标准。 不符合这个标准,就可能被误认为是偏误。 如上述(11)(12),就是国外汉语教师误认的 偏误。
• 2)看使用者能否自行纠正。如果使用者不能 自行纠正,就是偏误,说明他未掌握相关规 则。 • 如果使用者可以自行纠正,就是失误,说明 他已经掌握规则,只是由于粗心或其他因素 出了错误。 • 4.从系统性看偏误 • 科德还提出过三个概念:系统前偏误 (presystematic error),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系统后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 • 后两者大致对应于前面讲的“偏误”和“失 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