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摩擦力)评课

合集下载

《摩擦力》课堂教学评价

《摩擦力》课堂教学评价

《摩擦力》课堂教学评价第一篇:《摩擦力》课堂教学评价《摩擦力》课堂教学评价一、课堂教学设计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

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二、教学评价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

”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优质】摩擦力评课-精选word文档 (8页)

【优质】摩擦力评课-精选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摩擦力评课篇一:评课《摩擦力》《摩擦力》评课孙宏的《摩擦力》,本节课的亮点有:(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

例如:老人不小心踩了香蕉皮而滑倒了,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知识动态化,使课堂生态化。

(2)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科学探究。

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3)注重对三维目标的参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

建议是:在涉及摩擦方式时,可以叫学生以现有文具,例如把木块放在多支笔上,变滑动为滚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作比较,加深印象,自然得出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印晖《明确基本国策》本节课紧抓“考试指南”,对照学习目标,把考试指南上各个考点知识进行有条不紊地梳理,主要让学生先阅读,然后回答考点梳理,认真填写,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分析,理解;最后老师精选典型例题,进行复习巩固。

整个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注重各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主动参与,课堂效果很好,对于初三的复习,我觉得这样注重实效,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也能明确本节课的内容,知道应该复习什么知识,掌握什么知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提高。

篇二:摩擦力评课稿《摩擦力》评课稿本节课的亮点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 评课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 评课

8.3摩擦力评课
1.教师用摩擦力知识概念框架指导学生复习、分析摩擦力部分的重难点;
讨论交流,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感悟;
2.点拨和指导、练习,让学生通过例题合作探讨:如何判定摩擦力的有无?
物体若受摩擦力,如何判断所受摩擦力方向?
3.板书过程书写规范,提供直尺,要求学生要规范作图,画出摩擦力的示
意图;
4.知识生成掌握过程:由学生自主思考,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做题,掌握
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灵活应用。

1.教学目标:设计明确;
2.教学例题:所引用的事例新颖典型,选用的例题贴切生活,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并能够引发思考;
3.自动扶梯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通过对物体平衡状态的判断,可判
断出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非常直观,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4.学生分析平衡状态⇒判断摩擦力方向⇒画出摩擦力的示意图;
1.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2.经验丰富,知识把握明确,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问题;
3.板书设计合理——细节把握;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课堂气氛活跃;
5.利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物理课本)制作教具,手段灵活,启发引导学
生分析,并深入学生具体指导;
6.通过实物动手,让学生亲身体会,切身感受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大小。

7.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摩擦力评课

摩擦力评课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1、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金老师打破了过去教师评价权威者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金老师只是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学生自主评价的激励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金老师仅用“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金老师成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课堂实录: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

(90%的同学举起了手)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并且他说话声音宏亮,条理清晰,老师也投他一票。

(师举起一只手)]当金老师最后有力地举起一只手时,看到全班学生向金老师投来赞许目光的那一刹那,金老师真切感受到金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金老师想此刻他们评价的信心和勇气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平台,如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展示本组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独到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等等,这样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评价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金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因为本课实验操作不难,结论得出也比较容易,关键是实验条件的科学控制,通过评价,则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

同时金老师还在及时性的语言评价及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认真细致等科学态度的评价。

其次在评价的主体上注重了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的评价,在本课的延伸活动中还让家长也参与了评价,再有在评价的形式上也注重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的及时性语言评价,也有评星、荣誉称号评价等形式。

本节课是一堂相对完整的探究课,比较突出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设计的男女同学拔河活动,通过观察和感受,为学生提出“滑动摩擦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猜想打下事实基础。

摩擦力评课稿(4篇)

摩擦力评课稿(4篇)

摩擦力评课稿摩擦力评课稿(4篇)摩擦力评课稿1cai老师的这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各个细节方面考虑的十分周到。

实验器材都是自己亲自准备,非常细心。

本课首先用一个摩擦力的视频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摩擦力的学习情境中。

很快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简洁明快。

并明确指出本节课是要研究静摩擦力,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

然后通过实验来感受静摩擦力,探究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这样处理避免了让学生凭空地进行思维想象,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体验。

根据心理学分析,调动越多地感受器官,我们的记忆会越深刻。

cai老师正是深刻体会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这整堂课中都渗透了这种思想。

最后总结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对其中的相对运动趋势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加深理解。

在后面的处理中:1、静摩擦力的方向:针对趋势和方向展开讨论,整理出相对运动趋势和方向的关系。

落实了解题时的两种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的方法:受力分析和根据相对运动趋势来判断。

2:静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研究。

由于明确了是研究静摩擦力,这里学生也注意了其于动摩擦力的区别。

并通过一个小小的演示加提问落实了静摩擦力的大小特点。

最后理论结合实际,用理论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并让学生展开想象,加入没有摩擦力世界是怎么样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cai老师语言亲和力强,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只是中间在相对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的方向谈论上,稍有重复的语句。

总的来讲,这堂课很成功,学生有思考,内容又能落实。

摩擦力评课稿2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摩擦力》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摩擦力》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摩擦力》评课稿一、教材简介《摩擦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中的一篇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物体间摩擦的原理和应用,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摩擦力》教材进行评课,分析教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教材优点分析1. 清晰的结构安排《摩擦力》这一章节的结构安排清晰合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入部分: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基础知识讲解:对摩擦力的概念、特点、产生原因等进行详细的讲解,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计算方法:给出了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的计算过程讲解。

•应用拓展:介绍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刹车原理、摩擦力对运动员水平跳远的影响等,增强了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该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

2. 生动的实例说明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生动地解释了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例如,通过橡皮擦在平板上滑动的实验说明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通过车辆刹车实例,讲解了刹车原理中摩擦力的作用;通过运动员水平跳远实例,明确了摩擦力对运动员纵向跳跃的影响。

这些实例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有助于加深对摩擦力知识的理解。

3.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教材中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如测量静摩擦力、测量动摩擦力等,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种突出实践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教材不足之处1. 示例题量较少教材中提供的计算示例题量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摩擦力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

建议在教材中增加更多的计算实例,覆盖更多类型的题目,并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2. 缺乏动画或视频资源教材中没有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源来展示和说明某些实验或现象,导致某些抽象概念难以理解。

摩擦力观课报告(推荐五篇)

摩擦力观课报告(推荐五篇)

摩擦力观课报告(推荐五篇)第一篇:摩擦力观课报告《摩擦力》观课报告本次远程研修为我提供了6节示范课进行观评学习,这六位老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都是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教学,非常符合课程基本理念,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六节课蕴含着深远的意义,非常值得我学习。

下面我就《摩擦力》这一节阐述一下我的观课报告课堂亮点:1、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不失为一节高效的课堂。

2、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对于摩擦力方向的处理有新意。

用刷子在物理课本上刷过,根据刷子的毛的方向来感受摩擦力的方向,难点突破别出心裁。

对于“相对运动方向”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3、整节课每一个环节细节的设计恰到好处,着重体现于教师在提问题的过程中的逐步引导,使学生自觉的在前后两次的对比中主动做出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

4、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激起了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深刻探究,老师设计了几个有效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5、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

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教学建议:1、开头导入有点长,用了接近十分钟的时间。

老师的课堂语言有的时候不够简练。

2、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学生遇到的情境不同,在“探究活动”的学习中结果会有差异,甚至出现相反的、或错误的结论,应启发他们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在活动中去发现新的问题,训练他们的创造才能。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一点拙见,通过这次网上研修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学习,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渐改变教育观念,摒弃教师一言堂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精编范文】静摩擦力评课-范文word版 (8页)

【精编范文】静摩擦力评课-范文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静摩擦力评课篇一:评课《摩擦力》《摩擦力》评课孙宏的《摩擦力》,本节课的亮点有:(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

例如:老人不小心踩了香蕉皮而滑倒了,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知识动态化,使课堂生态化。

(2)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科学探究。

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3)注重对三维目标的参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

建议是:在涉及摩擦方式时,可以叫学生以现有文具,例如把木块放在多支笔上,变滑动为滚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作比较,加深印象,自然得出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印晖《明确基本国策》本节课紧抓“考试指南”,对照学习目标,把考试指南上各个考点知识进行有条不紊地梳理,主要让学生先阅读,然后回答考点梳理,认真填写,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分析,理解;最后老师精选典型例题,进行复习巩固。

整个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注重各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主动参与,课堂效果很好,对于初三的复习,我觉得这样注重实效,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也能明确本节课的内容,知道应该复习什么知识,掌握什么知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提高。

篇二:初中物理(摩擦力)评课初中物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主讲:谢雪梅)评课:谢雪梅初二物理组1、整体感觉本节课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摩擦力评课.doc

摩擦力评课.doc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1 、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金老师打破了过去教师评价权威者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金老师只是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学生自主评价的激励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金老师仅用“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金老师成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课堂实录: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

(90% 的同学举起了手)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并且他说话声音宏亮,条理清晰,老师也投他一票。

(师举起一只手)]当金老师最后有力地举起一只手时,看到全班学生向金老师投来赞许目光的那一刹那,金老师真切感受到金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金老师想此刻他们评价的信心和勇气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平台,如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展示本组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独到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等等,这样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评价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金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因为本课实验操作不难,结论得出也比较容易,关键是实验条件的科学控制,通过评价,则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

同时金老师还在及时性的语言评价及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认真细致等科学态度的评价。

其次在评价的主体上注重了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的评价,在本课的延伸活动中还让家长也参与了评价,再有在评价的形式上也注重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的及时性语言评价,也有评星、荣誉称号评价等形式。

本节课是一堂相对完整的探究课,比较突出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设计的男女同学拔河活动,通过观察和感受,为学生提出“滑动摩擦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猜想打下事实基础。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评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评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评课稿摘要:本文对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中的《摩擦力》这一章节进行评课,主要从教材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1. 引言《摩擦力》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等内容。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而产生的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期提供有价值的改进建议。

2. 教材内容的安排和设计2.1 整体安排《摩擦力》这一章节在八年级物理下册中的整体安排合理,紧密联系着前面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摩擦力的知识。

先从摩擦现象的观察入手,然后介绍摩擦力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等,最后结合例题和实际问题进行综合运用。

2.2 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设计合理,每个知识点都以清晰的标题和简洁的文字进行介绍。

例如:第一节“什么是摩擦力”,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现象引导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第二节“摩擦力如何产生”,通过图示和文字描述,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形成过程;第三节“如何计算摩擦力”,通过公式的引入和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计算摩擦力的方法。

3.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情况3.1 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目标设置恰当,明确,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达成。

主要目标包括: -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计算摩擦力的方法; -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应用摩擦力的知识。

3.2 达成情况通过观察和调研,大部分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

他们能够准确地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能够独立计算简单的摩擦力问题,并且能够应用摩擦力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部分学生对于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4.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4.1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恰当,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思考。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点评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点评

《摩擦力》教学点评萍乡中学何茜《摩擦力》这节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授课:从体验摩擦,探索滑动摩擦的条件与规律及探索静摩擦的条件与规律到了解滚动摩擦,小结巩固和摩擦在生活中的体现,这节课的特点如下:1.打破了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引入部分,通过体验、交流互动,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验探索部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法,把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参与实验方案的讨论,营造了积极的课堂环境,形成了浓厚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得以调动,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

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本节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并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实验方法的不同带来的影响,提出实验具体的方法步骤,在物理探究的美妙过程,学习了探究的方法,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收集并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及大胆想象、尊重事实和求实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

在这节《摩擦力》内容中,不论是静摩擦的引入实例讲解分析,还是滚动摩擦处的生活体会,以及后面的摩擦在生活中的体现所展示的系列图片,都是有目的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学中由实际问题导入到理论探究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初中物理教研员评课稿(3篇)

初中物理教研员评课稿(3篇)

第1篇一、引言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开展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员对一节物理课的评课稿。

二、课堂教学亮点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物理知识。

2. 教学方法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引导等,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压力”这一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感受压力的作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教学过程流畅,环节紧凑教师将课堂分为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使教学过程流畅。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讲授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4. 课堂评价及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注重课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观察、个别辅导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课堂教学不足及改进建议1. 教学内容深度不够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教学内容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建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深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2. 课堂时间分配不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部分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摩擦力评课稿

摩擦力评课稿

摩擦力评课稿引言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它可以使物体相对运动产生阻力,也可以使物体保持静止或者改变其运动状态。

在物理学中,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篇文档将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并分析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摩擦力的特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并且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一、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指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1.静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对静止时,它们之间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动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称为动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有关。

二、摩擦力的原理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的微观不平整度,当两个物体接触时,它们之间存在微小的凸起和凹陷。

在物体相对运动时,凸起和凹陷之间会发生相互碰撞,从而使物体之间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有关,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计算:摩擦力 = 摩擦系数 × 压力其中,摩擦系数是一个物体表面摩擦特性的参数,不同物体的摩擦系数大小不同。

三、摩擦力的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测量物体间的摩擦力:1.平面摩擦力实验: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表面上,然后在物体上施加一个水平的力,使其相对运动,通过测量所施加的力和物体的运动速度,可以计算出摩擦力。

2.斜面摩擦力实验:将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然后在物体上施加一个水平力,使其沿斜面运动,通过测量斜面的角度、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可以计算出摩擦力。

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如保持物体的质量、表面和实验环境的一致性,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摩擦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汽车驱动:摩擦力可以通过车轮与地面的接触产生,通过摩擦力可以使车轮转动,从而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推动汽车前进。

物理教研活动评课记录(3篇)

物理教研活动评课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物理教研组于2021年11月10日开展了主题为“物理实验教学与探究”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区教研员莅临指导,全体物理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记录。

二、活动过程1. 课堂教学展示本次活动由我校物理教师张老师主讲,课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张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反思张老师在课后进行了教学反思,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张老师通过设计不同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总结,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3)教学方法的运用。

张老师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3. 教研员点评区教研员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合理。

张老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知识。

(2)实验教学效果显著。

张老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

张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4. 教师交流在教研员点评的基础上,其他物理教师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交流,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实验设计上,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滑动摩擦力》教学点评

《滑动摩擦力》教学点评

教材分析:“滑动摩擦力”是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第 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的一个重点内容, 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该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 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而本节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 之一,高中物理的重难点是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 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所以正确认识摩擦力为学生今 后能否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及今后的物理教学来说至关 重要。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 连,因此学习它还有着极为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 《摩擦力》教材分三部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 摩擦力的调控,《滑动摩擦力》是我们这节课的教学 内容,主要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和大小与 哪些因素有关。
2注意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恰当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概念多、重难点多、探究任务多,时间紧,因此对本 节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非常重要。要了解自己的学生,要 有的放矢,要在原有初中知识基础上得到深化,但也不宜提得过 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调整好教学内容和 方法,力争使学生“奋力一跃”后,便可达到学习目标和要求。 要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对学生进行分组。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 因此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由于某个环节安排不合理而影 响课的进度和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思想:从今天的说课可以看出这是一堂新课程理 念下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 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 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 会交流与合作。尤其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 素有关时,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了探 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 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符合《高中物理新课 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摩擦力的秘密》评课稿

《摩擦力的秘密》评课稿

《摩擦力的秘密》评课稿---提高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问题1.第一节课上我们看到教师善于利用听课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欢迎听课教师,从而想到利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上“老师好”,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摩擦力。

2.第二节课上,教师承上启下,利用问题“加上水后,摩擦力真的会变小吗”引出第二节课的主题: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有效的创设情景,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问题,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提高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做好铺垫。

二、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从两节课上我们看到教师很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这个环节。

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设计方案、思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在第一节课上教师给学生小组讨论方案的时间才3分钟,大多数的时间则采用一对一的师生互动来完成方案的完善。

这样的一对一的互动方式,大大限制学生的参与性,参与的人数毕竟不多。

建议教师前面给小组讨论的时间要相对长一点,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来完成方案,这样整个实验设计环节会更紧凑,能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究留有更充足的时间。

三、注重实验前的注意事项的指导小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研究。

他们对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总是没办法特别注意。

而一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没有注意,往往会造成错误的实验结果,误导学生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

因此在学生动手之前给予学生适当的提醒是必要的。

从两节课上,我们看到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上打出一系列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阅读。

但建议注意事项能再简洁明了些,太多的文字会失去重点,也会让学生没有耐心认真阅读。

接下来我谈谈还有几点需要加强的。

一、实验设计环节进行整合特别是第一节课整个实验设计环节较乱、用时也较长,导致后面学生活动时间很赶。

教师先是让小组讨论了怎样让小车快或是慢。

接着又讨论怎样做,需要哪些材料?最后讨论注意事项。

《研究摩擦力》课例点评

《研究摩擦力》课例点评

研究摩擦力课例点评引言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阻力。

研究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理解物体运动和力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开展摩擦力的实验研究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本文将对一个摩擦力实验课例进行点评,分析其实验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实验概述本次课例的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材质的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实验采取了以下步骤:1.准备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木材、金属等)和不同表面(如纸张、砂纸、金属板等)。

2.将物体放置在不同表面上进行推移,并记录所需要的力(力的大小可使用弹簧测力计等设备测量)。

3.根据实验记录得出不同材质的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大小,进一步探讨摩擦力与材质、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设计与教学方法实验设计该实验设计简单明了,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摩擦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选择不同材质的物体和不同表面进行对比研究,既能够增加实验的多样性,又能够帮助学生对比不同情况下的摩擦力大小。

教学方法在该实验中,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数据记录。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实验现象和可能存在的原因。

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进而让学生明确摩擦力与材质、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示意图、实物模型或者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实验结果和物理原理。

教学效果分析这个课例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摩擦力实验,并结合教学方法进行了引导和讨论。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不同材质和表面对摩擦力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直观的概念。

通过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生可以发现材质和表面粗糙度对摩擦力的重要影响。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和预测其他物体间的摩擦力现象。

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尽管这个课例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1.实验数据的记录方式可以更加规范和系统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示和分析实验结果。

静摩擦力评课

静摩擦力评课

评课:
1、教师的课堂设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情境、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突破重难点,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2、教师能够合理的利用教材进行对知识的延伸,有意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并通过探究实验体会静摩擦力是个聪明的力,帮助学生理解静摩擦力。

教师给出摩擦力随拉力的变化图像,有意识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教师运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利用身边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学生兴趣浓厚,感受深刻。

还原物理课堂本质,落实实验探究的核心素养。

4、建议:本节课中教师设计意图很好,但教学中教师说的有些多,如最大静摩擦力影响因素,学生说质量大静摩擦力大,可以让学生再进一步说明。

实验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提升实验的设计能力。

探究实验静摩擦力的最大值时,可以用纸片记录,度数更准确些。

或者实验也可以用传感器效果会更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主讲:谢雪梅)
评课:谢雪梅初二物理组
1、整体感觉
本节课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讲解,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学生实验的过程,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爱好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进入实验探究时,怎么把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谢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一些幻灯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并强调了在实验中注意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老师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并没有拘泥于课本,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设计实验时,谢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者。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得出结论?怎么进行表述等等。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请几个同学发言总结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1 / 2
(4)规范化。

在讲授实验和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的过程时,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验证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

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

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改进意见
由于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改进的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提出问题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并不熟练,需要多次实验才能该有效掌握实验的过程。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

在本节内容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个探究实验是学生对知识点有效的学习方式,更能通过实验加深记忆。

(3)在探究流程中,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呢?在让学生猜想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问题的实质,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

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

以上评课结果为初二物理组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过程后进行的集体评课,充分展现了团队了凝聚力,和对教学的反思,全体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