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辛弃疾古诗词 赏析讲解学习
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精选5篇)
![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13bcb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a.png)
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精选5篇)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
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小编在此整理了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篇1】1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宋代〕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
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宋代〕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怕一作:恨) (无归路一作:迷归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辛弃疾词两首》上课解读共54页
![《辛弃疾词两首》上课解读共54页](https://img.taocdn.com/s3/m/dfccc6b028ea81c758f578a8.png)
谢谢!
1
0
、
倚
南
窗
以
膝
之
易
安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辛弃疾词两首》上课解读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37da5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9.png)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1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赏析】这首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阕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下阕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又有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这首词采用铺叙的手法,把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词的上片以及下片的前半,极力渲染风景的优美,环境的闲适。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最后五句所表达的失意的心情。
通过白鸥的背盟,写出自己身世之感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不用一句直笔而收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以淡景写浓愁,这也是辛弃疾词的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
【主题】这首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写法】①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②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③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考点】一、理解性默写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辛弃疾诗词解析
![辛弃疾诗词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01639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0.png)
辛弃疾诗词解析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将领,他的诗词充满了豪放和悲壮的情怀。
以下是对辛弃疾部分诗词的解析:
1.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通过“众里寻他
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寻找心中理想伴侣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她的情感历程。
同时,词中也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闲居期间写给好
友陈亮的,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之情。
其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等句,描绘了战争场面的激烈和壮烈,也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独特见解和对未来的期望。
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怀古》: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忆,表
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己遭遇的不满之情。
其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句,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通过对京口北固亭的描写,表达了
作者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其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句,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词充满了豪放和悲壮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他的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古诗词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91252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9.png)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古诗词赏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古诗词赏析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他的作品创作丰富多样,以词为主,流传至今。
《青玉案·元夕》是他的一首古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他对家国之思的思考和对亲情的思念。
这首古诗词以青玉案为背景,描绘了元夕之夜人们的欢乐和团聚。
诗中辛弃疾借景抒怀,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离乡别井、思念家乡的情感,体现了他对家国之情的思考与抒发。
首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展示了一个人正静静地坐在东篱边,黄昏时分,把酒自酌,并陪伴着一股幽香。
暗香盈袖意指诗人心中暗暗思绪,或者是袖子中藏着佳酿,形容了诗人思念之情饱满。
随即进入下阕,诗人开始忆起自己离乡的经历。
“蜡炬成灰泪双垂,别家扑灭子规啼。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离乡别井、怀念家乡的感受。
诗中的蜡炬和泪水是诗人象征性的比喻,意味着这一别家乡已经很久,欲将离去的情感消损殆尽,但仍然难以割舍,于是夜深人静时泪水沾湿衣襟。
子规啼是鸟类的一种,它具有悲叹之音,被诗人用来表达自己离乡别井后心中的思念之情。
古人爱用对景抒怀的手法,这首诗也有这样的插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面风来数声笛。
”这两句以描绘夜景中的莺啼和风声,以冷落之景映衬出诗人的孤寂和寂寞,与前后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的最后部分,辛弃疾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亲情。
他写道:“此时无声胜有声,梅子黄时日日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以“无声”来形容哽咽的思念,以“梅子黄时日日晴”来象征家人平安团圆,以此表达亲情的珍贵和思念的苦涩。
通过这首诗,辛弃疾巧妙地以青玉案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他对家国之思的思考和对亲情的思念。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结构紧凑,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人读之动情、动容。
它不仅仅是一首对古代情感的咏史之作,更是展示了作者深情厚意的一首经典之作。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32283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1.png)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生查子·独游西岩》这首词堪称词中妙品,作者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这首词作者表达自己隐居城北带湖时期孤寂、郁愤的情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宋代: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①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尊前集》注:双调。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
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②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③怜:爱怜,喜欢。
④岁晚:指寒冬腊月。
⑤太寒生:比较寒冷。
生:语尾助词,无义。
⑥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赏析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
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
一笔两意,巧妙之极。
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
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
“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
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
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
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
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
![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751a1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d.png)
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辛弃疾的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九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含例题习题与答案)
![九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含例题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ae87d881c758f5f61f67ab.png)
《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理解三首词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词的场面描写和现实与梦想相对比的手法。
三、顺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词。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曾生活于金统治区,对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斗争有深切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他在22岁时聚集2000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后耿京被叛徒杀害,他闯入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带到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这份英雄气概,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当时年仅23岁。
辛弃疾初到南方,对抗金北伐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了不少奏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但均未被朝廷采纳。
这之后,他先后被派往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重要的地方官职,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干得十分出色。
然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辛弃疾尽管胸怀大志,但不为官场所容,在他42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退居上饶。
此后20年间,除一度出任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到了64岁时,再度被启用,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亲临前线,并准备组建一支万人军队,以备渡江作战,但不久又被调离了,恢复祖国山河的理想最终无法实现,1207年病逝于铅山,年68岁。
辛弃疾在文学上的创作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他的《稼轩词》共收词600多首,是宋代词作最丰富的一家。
【重点字词】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翁媪(ǎo)无赖(lài) 莲蓬(liánpéng)2、理解下列词语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亦指在灯下。
梦回:梦醒。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霹雳:形容弓弦的响声。
了却:完成。
君王天下事:指恢复中原等大事。
身后:死后。
吴音:泛指南方话。
翁媪:老公公,老婆婆。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bcd0455c65ce050877321391.png)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原词】: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写作背景】: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④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⑤见:同:现。
【翻译】: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朱光潜赏析《西江月》】:《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知识精讲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知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c78d426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e.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
破阵子,词牌名。
陈同甫(1143—1194),名亮,婺(wù)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赋,写作。
壮词,雄壮的词。
寄之,寄托理想。
题目是说为好友陈同甫写一首词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谄。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居家。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当时寄给陈同甫的。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①“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
②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醉里挑灯看剑”,壮怀激烈。
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豪情万丈。
③词的结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五、核心命题解读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辛弃疾诗词鉴赏课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辛弃疾诗词鉴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c0d10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2.png)
• 第三章:和平宁静的生活 • 清平乐·村居 • 辛弃疾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6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低茅浅草 • 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
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 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 灯宵的气氛
•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 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 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
18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三个儿子
•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 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 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 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 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 ,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 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 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10பைடு நூலகம்
• 可怜白发生!
•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 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 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 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 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 的陈同甫。
《辛弃疾词两首》ppt解析
![《辛弃疾词两首》ppt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17018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c.png)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 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 历如在眼前。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哪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 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 鼓喧闹!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 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 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 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 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 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 不召。”
❖ 上片:写景抒情,通过 写清秋、远山、孤雁、 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 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 之情。
❖ 下片:直接言志,表达 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 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 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
奈与遗憾。体现了稼轩 词擅长用典、“以文 为词”的特色。
思考: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 借古讽今。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冀 飞南
宋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辛弃疾-破阵子(完整版)讲解学习
![辛弃疾-破阵子(完整版)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35cac86c453610661fd9f42e.png)
写景或叙事
抒情
总体
塞下秋景: 寒冷荒凉 戒备森严
打猎场景: 雄壮豪放
思乡,忧国, 相同:
渴望建功立 感情,都与
业
爱国紧密联
系;风格,
渴望被重用, 开阔、雄壮。
为国效力。
回忆军旅生活: 渴望建功立
豪放激烈具有 业,壮志未
英雄气概
酬的抑郁愤
慨
不同:感情 的侧重点略 不同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 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济南人,南宋大词人,是 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 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 词人之一。辛弃疾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 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 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雄心壮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完成大业、赢取功名 ,这里洋溢着作 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4.概括:以上的情景我们用一个字 概括是什么呢?
雄壮的军营生活、
壮 壮烈的战斗场面、
豪的壮雄心壮志
5.可是,这样的“壮志豪情”在现实
中作者体会到了吗?
材料: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 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 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 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 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 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 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 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 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
2、 这种愿望在词中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辛弃疾古诗词
赏析
中考辛弃疾古诗词赏析
诗人生平:辛弃疾,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016资阳中考
1.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2.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3.“明月别枝惊鹊”句中“惊”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
1.丰收景象
2.描写了“月、风、蝉、鹊、稻花、蛙声”等景物,(1分)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丰收喜悦之情。
(1分)(意思相近即可)
3.“惊”字写出了月光的投射,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
(1分)作者似写动,而实际是写静,以动衬静,实在是来神之笔。
(1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一)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案:
1.可怜
2.D
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6.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二)
1. 请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壮词”的理解。
答案:
1.抒发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爱国豪情和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
2. 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生活,看剑,角声,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等场景都勇猛雄健。
从感情上看:抒发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爱国豪情和雄心壮志。
从语言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三)2013广州中考
14“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1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14了却:完成。
可怜:可叹。
15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题答题步骤: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内容;
②概括诗句构成的图景或意境;
③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6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四)2016江苏中考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2分)
6.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7.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2分)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
5.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比人心惊不已。
(2分)
6. 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分)
7. D (2分)
(五)2014江苏徐州中考
9.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答案:
9.(3分)C(不应批判。
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 说说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1分)
7.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2分)
8.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案:
5. (3分)借古喻今,颂扬孙权的少年英姿,委婉地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无能,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6.(1分)“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7.(2分)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一点1分,满分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若照抄原文,不得分)
8.(3分)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