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中的语法教学方式共6页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中的语法教学方式

2011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第14题B:林晓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搭配不当) 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5题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中国观众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主客移位)

2011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5题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语意重复)

上面笔者列举了三个省份的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病句题的三个选项(当然还有很多地区的高考题涉及语法问题,不在这里一一赘述)及出现的语病。由此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法知识仍然是出题者考查学生素质的重要考点。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展开,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更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因此很多人提出“语法教学应该抛弃”甚至“语法教学是‘买椟还珠’”等观点,事实上语文教学在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的同时,仍然不能丢弃语文的工具性,适度的语法教学还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法甚至到近乎取消语法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实行下来的结果也并不乐观,可以说,既没有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也没有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很多学生还是话说不清,文写不通。究竟是应该淡化语法还是换种教语法的方式,这里谈点儿粗浅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学习汉语语法有利于学生语言的获得,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汉语语法应该说是有用的,但

是为什么很久以来都被淡化?正如树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一样,中学语文教学淡化语法也是有原因的。据笔者分析,面对“素质教育”,教育部出台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法一词做了这样的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并且还提到教学中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明确提出:“语法不作为考试的内容。”还有以前的汉语语法教学方式也是有问题的,以前的语文知识教学中总喜欢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而且花费很长的学时来向中学生讲授系统的语法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就会反映“语法学习让他们感觉很枯燥”,从而使好奇心旺盛、抽象思维不发达的中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这样看来似乎语法在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弊大于利,是不是真的没有学习语法的必要性了呢?其实不然,我们从身边的人和事就可以看到语法对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影响。学过语法的人比起没有学过语法的人来,文字通顺的比例也总要大些。学语法好比总结经验,把经验总结总结,懂得其中的道理,把不自觉的变成自觉的,不但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就会巩固和提高。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语法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旺盛、接受力强”这一特点,尽量化抽象的语法理论知识为简单易学的知识,从而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写作。笔者赞同运用感性――理性――感性的语法教学方式。比如,随文教学语法的方式。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哲学中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一切活动都应该是从实践――理性――实践。因此,任何的学习也应该遵

循这样的学习规律:感性――理性――感性。即:先在感性材料中学习,获得感性知识,然后从感性知识去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然后用理性知识指导学习新知识,指导理解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如:在接触大量感性材料的知识中一般没有也不允许有“不桌子”“不教室”之类的说法,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并在适当的时候归纳出‘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等规律性知识,以便用这样的规律性知识去指导学习运用,规范自己的说话与作文,判断自己及别人用法的正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学语法对学语言的重要作用。反之,如果不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学习质量就不是很好,不能用理性知识解决类似问题(不说“不桌子”,保不准会说“不春天”)。

随文教学语法是感性――理性――感性的语法教学的最好的方法。

首先要结合正在学习的课文,提出学生应该了解的文中的语法修辞知识,然后扩展延伸,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中出现的这一知识点的典型例子,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性了解。例如代词的一些用法: (1)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鲁迅《故乡》)

(2)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冰心《小桔灯》)

(3)……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那是1972年8月3日的夜晚……

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一件珍贵的衬衫》)

例(1)两个“我们”含义有别,前者是排除式,后者是包括式,后者可以用“咱们”来替换而基本意思不变,前者则不能。通过这个句子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的两种用法以及“我们”和“咱们”的区别。例(2)可以很好地说明第三人称代词“他”和“她”的一些区别:专指男性或男女不明时用“他”,专指女性时用“她”。指同一个人而分别用“他”和“她”,当然不是作者的笔误,而是作者用词的细心准确:“我”不知道这位大夫的性别,所以用“他”;而小姑娘知道这位大夫是女性,所以用“她”。例(3)可以较好地说明指示代词的远指和近指:前面两个“那”与“往事”和“1972年8月3日的夜晚”照应,立足现在说过去,是远指;后面一个“这”承上文.回到现在,是近指。指示代词“这”和“那”的准确运用,起到了很好的篇章连接作用使文章的结构自然而紧密。教师带领学生从随文学习中感受到感性语言中这些特点,再和学生一起将这些语言特点总结出规律,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语言规则,将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中娴熟的运用这些语言规则,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其次,应当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着重从语用平面来教授语法修辞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和“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语法研究有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语法知识的“随文教学”,重点不在结构平面,即句子结构的分析理解。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生在长期的社会语文生活中已经基本上习得了母语的大部分语法结构规则。过去的语法知识教学之所以不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过于侧重语法的句法平面的知识教学。例如各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