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夫妇的故事看哭无数人

合集下载

两弹元勋、科学家

两弹元勋、科学家

我国两弹功臣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邓稼先,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合称为“三钱”。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

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突出贡献者。

晚年的钱三强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1992年逝世,终年79岁。

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 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5日因乘坐的飞机失事而牺牲。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1961至1978年研究原子弹和氢弹间,为保密需要化名王京。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于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36年~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在浙大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6年,并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程开甲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

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新疆罗布泊 爆炸了第一颗原 子弹。
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 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 一颗氢弹。这次试验是中 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 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 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 个新阶段。
王淦昌: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 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 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 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 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 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 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 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 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 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 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 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 5、6届全国起敬地想到中国导 弹之父钱学森(1911-2009)、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1912-2010),、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19131992)。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 划,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三人一起,被周恩 三 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三钱”为我国 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实力决定地位”的 国际背景下,他们在给我们国家带来更多安全感的同 时,也赋予了我们一个时代的自豪感。 伟哉,科坛三钱!他们的爱国情绪、拼搏精神、 智慧之光,永远昭示、激励国人。
14.陈能宽 (1923- ) 15.陈芳允 (1916-2000 ) 16.吴自良 (1917- 2008) 17.任新民 (1915- ) 18.孙家栋 (1929- ) 18. 19.朱光亚(1924-2011 ) 20.王希季 (1921- ) 21.王大珩 (1915- ) 22.于敏 (1926- ) 23.郭永怀 (1909-1968)

两弹元勋的事迹材料

两弹元勋的事迹材料

两弹元勋的事迹材料
《两弹元勋的事迹》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两弹元勋堪称是一位传奇人物。

他是中国核武器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

他的姓名是钱学森。

他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大事件来概括,分别是1955年成
功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以及成功将中国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钱学森是一名出色的物理学家,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他参与了中国的核武器项目,率领着一个团队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在1955年成功研制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事件让
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钱学森又领导了中国的航天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在太空中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通过这两个事件,钱学森成为了“两弹元勋”,他为中国在核武器和航天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了中国先进科技发展的标志,也是中国科技精神的典范。

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

邓稼先
求学报国 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久,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 七事变以 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 方,校园里空荡荡的。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喀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 七· 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亡国恨, 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1941年,邓稼先进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 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 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 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 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 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 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 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 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 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 “娃娃博士”。
原子核理论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 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 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 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 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留学英国、被选为皇家爱 尔兰科学院院士的彭桓武则认为:“原子核理论 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 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13.杨嘉墀 (1919-2006 ) 14.陈能宽 (1923- ) 15.陈芳允 (1916-2000 ) 16.吴自良 (1917- 2008) 17.任新民 (1915- ) 18.孙家栋 (1929- ) 19.朱光亚(1924-2011 ) 20.王希季 (1921- ) 21.王大珩 (1915- ) 22.于敏 (1926- ) 23.郭永怀 (1909-1968)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歌走上科学之路。

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

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

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过程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进而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

由他和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着,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

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科技强国的抱负和梦想。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简介7篇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简介7篇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简介7篇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简介篇1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两弹元勋先进事例

两弹元勋先进事例

两弹元勋先进事例
两弹元勋是指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的总设计师钱三强和副总设计师于敏。

他们是我国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钱三强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专家,他主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试验。

他还主持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对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于敏是中国著名的卫星专家,他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

他主持了中国第一个卫星研制项目的工作,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弹元勋的先进事例不仅体现在国防事业领域,还体现在他们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中。

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敬业奉献、爱国守信的优秀品质,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伟人事迹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伟人事迹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伟人事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伟人事迹“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伟人事迹7篇钱三强,出生于浙江绍兴,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伟人事迹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

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各主要从事的工作钱学森与导弹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国际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在壳体稳定性研究方面,与冯•卡门共同提出了球壳与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成为上世纪40~60年代飞行器设计的重要依据。

他在火箭与喷气推进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正因为如此,与新中国为敌的美国政府,在钱学森1950年要求回国时拘押了他。

他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闭门撰述了《工程控制论》,即是学术兴趣,也是为了转移美国人的注意力——表明他已是国防尖端机密科研的弃儿。

与原子弹研制一样,导弹研制也是在编制十二年规划之前即已确定了“大政方针”的。

而在编制规划的全过程中,钱学森的作用也不只限于火箭、导弹方面。

在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全过程中,他不仅是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还是委员会之下综合组的组长。

据当年在综合组工作的何祚庥回忆,钱学森在当代科技前沿的诸多领域都提出过很有前瞻性的见解[8],对整个规划工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突出贡献。

钱学森正式出任五局第一副局长,兼任五院院长和总工程师。

这预示着,中国的导弹将在这块基地上腾飞。

钱三强与原子弹十二年规划所立项目中最最重要的两项,一是以“原子能”为名的研制“原子弹”,一是以“喷气技术”为名的研制“导弹”。

科学家中,钱三强是研制原子弹的领军人物,钱学森是研制导弹的领军人物。

周恩来曾经说过:看来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都离不开“钱”啊。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两弹”元勋是“两钱。

钱伟长与“自动化”钱伟长,1943-1946年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师从冯•卡门教授。

1946年5月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1949年以后历任清华副教务长、副校长。

钱伟长在社会活动中也表现十分活跃,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

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中国科学院组建力学研究所时出任副所长。

因为他视野宽,水平高,谈锋健,心肠热,因此求计问策者伙矣!1956年,国务院组织科学家制订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在科学规划委员会之下设有一个“综合组”,相当于“参谋部”,钱伟长即是综合组中的一名主要成员。

七年级语文上册《“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沪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沪教版
甘于奉献
邓稼先在研制“两弹”的过程中,始终站在第一线,亲自参 与各种实验和测试。他不仅在技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 是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的核事业奉献 了自己的全部。
无私无畏不畏艰险在源自制“两弹”的过程中,邓稼先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他从不畏惧,始 终坚持实验,甚至亲自参与核试验,为祖国的核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 件大纲
目录
• 邓稼先简介 • “两弹一星”的背景 • 邓稼先与“两弹一星” •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 结语
01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的生平
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
1941年考入西南联 大物理系。
1935年考入志成中 学。
邓稼先的生平
1948年赴美留学,从事原子核物理研 究。
国际地位和安全保障能力。
邓稼先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他的科学成 就,更在于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他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终身,成为
后人敬仰的楷模。
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邓稼先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 斗。
邓稼先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事 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在原子核理论、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 贡献。
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期间,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我国 的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02
“两弹一星”的背景
国际形势
冷战时期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 级大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核 武器成为重要的战略武器。
03
邓稼先与“两弹一星”

两弹元勋科学家简介

两弹元勋科学家简介

两弹元勋科学家简介“两弹元勋”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包括了14位科学家,他们为了推动中国核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磨难,为中国打造出了两弹一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这些伟大科学家各具特色,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敬。

袁复礼: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袁复礼,1918年4月10日出生在江西省撒网乡一农民家庭。

袁复礼有着一颗好学的心,曾经辍学后专门对知识有很大的渴望。

1937年,他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随后前往美国留学,进入顶尖院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

袁复礼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核物理学,他先后师从保罗·里程和恩里科·费米等国际知名的核物理学家。

1950年代初回国后,袁复礼和中国科学家们一起开始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探索,担任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和研制的主要负责人。

1958年,袁复礼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称为“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

钱三强:氢弹设计师钱三强,1917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

钱三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

他是中国氢弹研制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实验的负责人,以及“两弹一星”工程的骨干之一。

在其一生中,钱三强出版了150多篇学术论文,包含物理、天文学和航空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1960年,钱三强和其他科学家一起获得了中国最高的科学技术奖项——荣誉称号“两弹元勋”。

邓稼先:航天事业开拓者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湖南省涟源市。

邓稼先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已经涉猎了核物理学、建筑工程学等领域,他是中国燃气轮机研究领域的先驱,担任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设计师、五院院长等职务。

邓稼先主导了多项重要的航天项目,如鲲鹏计划、神舟飞船项目等。

他的贡献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让中国航天事业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参与者。

邓稼先曾获得了中国最高科技荣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荣获国际航空联合会犇科技金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中考经典人物素材: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考经典人物素材: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考经典人物素材:两弹元勋邓稼先导语:为了祖国,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31年,壮大的蘑菇云见证了他的伟大,他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就算在临死前,他也面不改色,始终想着祖国,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他出生于安徽省一个书香门第,天资聪颖,且继承了家族潜德不耀的品格。

他成长于国难深重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七七事变”,由北平避至上海、香港,终于到达昆明。

他考入西南联大,与日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是同窗。

他赴美留学,不足两年读满学分,获得博士学位。

如果就此下去,他的人生应该和很多在美国的同学一样,光鲜体面,优渥从容。

但是他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

1958年,他接受了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光荣任务,从此隐姓埋名,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大漠戈壁,漫漫黄沙,一去就是一生。

他就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被尊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书香门第,敏而好学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父亲邓以蛰当时是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

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

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期间,邓稼先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七七事变”后,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经上海、香港和越南,到达昆明。

1941年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不足两年读满学分,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此时的他只有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

备考提点: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

邓稼先出身在学养深厚的家族,有聪颖的天资悟性,更有勤奋求学的进取心。

战争的侵袭、辗转流离,都没能阻止他对科学的追求。

少年时形成的勤奋好学的品格,更成为他日后研究核事业,在一无所有的困境中不断跋涉,终于成功的强大助推力。

描写两弹元勋文章

描写两弹元勋文章

描写两弹元勋文章两弹元勋是指中国的两位核武器研制领导人:钱三强和邓稼先。

他们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人物,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对两位元勋的描写:一、钱三强钱三强,江苏省南通市人,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核武器专家。

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钱三强早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核物理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年,他加入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团队,开始从事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主持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核材料的制备、核爆炸物理的研究、核武器的设计等。

他的工作成果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钱三强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他的成就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邓稼先邓稼先,湖南省湘潭市人,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核武器专家。

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邓稼先早年在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年,他加入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团队,开始从事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主持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核材料的制备、核爆炸物理的研究、核武器的设计等。

他的工作成果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邓稼先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他的成就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钱三强和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两位元勋,他们在核武器研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简历:
• •
1939年 15岁,9 1939年 15岁,9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40年 1940年 5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 老街,到达昆明。7 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 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 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 1941年 17岁,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号:A 4795。由北京大学、 1941年 17岁,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号:A-4795。由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最 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最 高学府。邓稼先在此学习四年,终生受益。杨振宁也在联大读物理系及研 究生,比他高三班,两人相交甚厚。在西南联大,邓稼先经好友杨德新同 学介绍加入了“民青” 学介绍加入了“民青”(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 1945年 21岁 1945年 21岁 8月,邓稼先大学毕业,正当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之 时。9 时。9月,在昆明文正中学执教数学。 • 1946年 22岁 月,在昆明培文中学任数学教员。6 1946年 22岁 1月,在昆明培文中学任数学教员。6月,回到北京,在 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是年,许鹿希考入北京大学,在给一年级物理课助 教时,两人初识。

的突破和武器化” 的突破和武器化”和“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获得国家 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 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6年 62岁 1986年 62岁 4月2日,由邓稼先和于敏署名,包含九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多位科学家心血的建议书完成,上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多位科学家心血的建议书完成,上 交中央。写出上交中央的建议书,使我国核武器发展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 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 委科技委副主任。 5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7月17 日,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 29日,卒于 日,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月29日,卒于 北京。 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致悼 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致悼 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 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 送花圈悼念。 1989年 逝世三周年,因“核武器的重大突破” 1989年 逝世三周年,因“核武器的重大突破”,再获国 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两弹元勋的故事

两弹元勋的故事

两弹元勋的故事中国的两弹元勋,指的是中国核武器之父邓稼先。

他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的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传奇,他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邓稼先于1923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他的父亲是一名军官,家庭对他的科学兴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稼先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他在南京中学就读时,便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邓稼先表现出了对核物理的浓厚兴趣,他在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核物理研究之路。

1945年,邓稼先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

在美国的求学期间,邓稼先深入研究了核物理领域的前沿科技,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然而,就在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邓稼先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投身抗战事业。

回国后,邓稼先投身于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工作,他不仅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还参与了氢弹的研究。

在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关,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这一成就不仅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让邓稼先成为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科研成就,他还致力于培养后继人才,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中国科技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两弹元勋”,成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象征和标志。

邓稼先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

邓稼先

邓稼先

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 的困难。
永恒的骄傲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 的电报和书信的几段话。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线字注音: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
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
元勋 立大功的人。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 马革裹尸 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语出诸葛亮《出师表》,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比较阅读:
没有外援,缺乏资料,当国外已经开始使用高速运转 的计算机的时候,他却是带领着几十个大学生,靠着手摇 计算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1964 年 10 月 16 日 , 中 国 爆 炸 了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当一朵朵蘑菇云腾空升起,全国人民久久沉浸在狂喜 之中时,邓稼先却在转瞬间承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失去母亲 的悲恸这强烈的情感震荡。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次次心提到嗓子眼上,一 朵蘑菇云升起,每次一句“我不能走,我一定要站在这儿” 的朴实语言,真正铁下心走这条道路的人,有时就回避不 了用生命作代价。
第六部分: 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 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直肠癌 晚期,留给亲人“死而无憾”的遗言,与世 长辞,享年62岁。
重难点分析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原文:浩浩乎!平沙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 无垠,敻不见人。河 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 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 水萦带,群山纠纷。 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 亭长告余曰:“此古 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 战场也!常覆三军。 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 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 往往鬼哭,天阴则 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 闻!” 会听得更加清楚。”

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

王淦昌(1907年5 月28日-1998年12 月10日),核物理 学家,中国惯性 约束核聚变研究 的奠基者,参与 中国核武器研制 的主要科学技术 领导人之一,
程开甲(1918年8 月3日-), 核武器 技术专家,中国科 学院院士.中国第 一颗原子弹研制 的开拓者之一、 核武器试验事业 的创始人之一, 核试验总体技术 的设计者。
• 钱三强(1913年10 月16日-1992年6月 28日),原子核物 理学家,中国原子 能事业的主要奠基 人和组织领导者之 一。他作为原子能 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和科技计划地制定 者,对中国原子能 事业、“两弹一星 ”计划做出了巨大
• 邓稼先(1924 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 日) 理论物理 学家,核物 理学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周光召(1929年5月 15日-),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学家,中 国科学院院士,, 领导并参与了爆炸 物理、辐射流体力 学、高温高压物理、 二维流体力学、中 子物理等多个领域 的研究工作
陈能宽(1923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 家,中国科学院院 士.领导组织了核 装置爆轰物理、炸 药和装药物理化学、 特殊材料及冶金、 实验核物理等领域 的研究工作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钱学森(1911年12月 11日—2009年10月 31日11时),中国著 名物理学家,世界 著名火箭专家。他 长期担任火箭导弹 和航天器研制的技 术领导职务,对中 国火箭导弹和航天 事业的发展作出了 重大贡献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 -1968年12月5日)中国 空气动力学家。在中 国原子弹、氢弹的研 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 爆轰力学、高压物态 方程、空气动力学、 飞行力学、结构力学 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 等研究工作,解决了 一系列重大问题。

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无线电之父──马可尼马可尼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喜欢读书,爱做实验。

他自己装备了一个小实验室,先做化学实验,后来做电学实验。

他看到有线电报架设线路非常费力,就想:能不能用电磁波来传送电报呢?1895年,20岁的马可尼在自家花园里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波传递实验。

妈妈十分高兴,给了他一千美元,鼓励他继续实验。

实验规模逐渐扩大,为了寻找经费来源,22岁的马可尼来到英国,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继续进行研究。

1897年,他和助手在英国海岸进行了跨海通讯实验。

他们把发射机装在海岸上的一间小屋子里,屋外竖起一根很高的杆子,上面架设了用金属圆筒制成的天线。

开始时把接收机放在距海岸4.8公里的一个小岛上,通讯效果良好。

然后又把距离扩大到14.5公里,同样获得成功,以后几年,马可尼一边改进通讯装置,一边增大通讯距离。

1901年12月,马可尼实现了从英国到加拿大长达二千多英里的跨洋通讯,这一天标志着无线电已成为全球性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弹元勋”#邓稼先夫妇的故事看哭无数人
>>>成都申友留学编辑<<<
前几天刷微博,看头条的时候
一条令人汹涌澎湃又忍不住潸然泪下的视频
让我肃然起敬
谁没儿女情长?走进大漠荒烟,毅然决然不是无情,而是把对一家的深情升华到对一国的责任中。

奉献到倾尽所有,奋斗到至死方休,用生命烘托使命,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所有的贡献都被铭记。

邓稼先从1958年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开始,与妻子许鹿希便聚少离多了整整28年……王洛勇、刘琳跨时空演绎《等待》,全场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段剧本改了16次,节目时间较长,但导演组坚持1秒都不愿意剪。

相信大家对邓稼先先生并不陌生,从小就在课本上学过,但其实,“两弹元勋”这个称号只是诸多之一,更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今天成都申友留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邓稼先的事迹和生平,虽然五一青年节已过,但是向老先生学习的心态永不会过。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著名核物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

爱情是“敬你”
邓稼先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妻子许鹿希结婚后度过了五年宁静、幸福的生活,便扎身保卫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回忆:“那是1958年的8月份,那天晚上他回来比较晚,他说他要调动工作了,我问他调哪儿去,他说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
你给我一个信箱地址我们通信,他说可能也不太行。

”结婚五年的一对夫妇,开始了他们聚少离多的人生。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制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为了中国的核事业,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31年,壮大的蘑菇云见证了他的伟大。

友情是“懂你”
邓稼先去世前有一张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照片上邓稼先的嘴角还有着血痕。

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

高强射线导
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想是同学们对普渡大学比较陌生,那成都申友留学小编这里介绍一下普渡大学。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美国一级国家大学,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