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诊脉 一代大师

合集下载

铿锵中医行——专家讨论近代名医张锡纯与现代临床

铿锵中医行——专家讨论近代名医张锡纯与现代临床

《医学衷中参西录》创验方、载效药,汇通中西;本中医、参西医,增进疗效贾海忠 赵进喜 李忠 肖永华 孙晓峰 赵翘楚摘要: 张锡纯是近代中医大家,其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治学思想,反对空谈、崇尚实验的治学方法,都完整地体现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研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应领会并坚持其衷中参西的治学思想,学习并实践其选方用药的经验,不断在临证中验证体悟,以提高临床疗效,发扬中医学术。

关键词: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思维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结合中西医学与临证实践阐发医理,创制众多有效方剂,讲求实效,在当时就被称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至今也深受医学界的推崇。

本期“铿锵中医行”以如何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挖掘其中科学内涵,提高临床疗效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临证著述,一代宗师赵进喜教授:张锡纯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学术思想在医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当时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海内三张”,更与冉雪峰以“南冉北张”之称蜚声医林。

对于张锡纯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我个人理解这本书虽难言尽善,但依然可称之为近代中医学之顶峰,做出如此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所以要挖掘其中的科学内涵,以提高临床疗效。

李忠教授:从张锡纯的著作及其临床实践中,可以体会到张锡纯的确是临床实践的大家。

更重要的是,张锡纯“衷中”“参西”的思路实际是超越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而且张锡纯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中医院的。

这也就是说,张锡纯在当时已经对该如何发展扩大中医有了体会和实践。

所以称张锡纯为近代中医之顶峰,这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

贾海忠教授:在中国中医近代史上,张锡纯是一个登峰造极的人物,解放后尚未有人能与其比肩,就像王清任一样,是中医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家,其著作也是难得的好书。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从事临床的人一定要读、而且是要反复读的书,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经验。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张锡纯的脉诊经验张...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张锡纯的脉诊经验张...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张锡纯的脉诊经验张...
张锡纯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在所著《衷中参西录》中的主要脉法如下。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2.浮脉:主气血亏虚。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

4.微脉:主气虚、气陷。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

6.沉脉:主心肺阳虚。

7.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

8.洪脉:主热。

常见:
9.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

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

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

即有神也。

以上都是张锡纯总结的中医脉诊经验,可供大家参考。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关于中医号脉的课程,现在非常活动优惠价,老师讲的也很通俗易懂。

想学习的可以点击购买,也就少抽一包烟的钱,少喝一瓶酒的钱,但是千金难买健康,学会中医号脉,让自己更健康。

点击下方链接看一看就可以购买了。

#中医# #健康#。

张锡纯妙用山茱萸的故事

张锡纯妙用山茱萸的故事

张锡纯妙用山茱萸的故事故事一:有一个少年人,“素伤烟色”,当时的中国抽大烟的很多,就是鸦片,这个少年不但吸鸦片,还沉溺于女色,所以身体很是不好,这次是患了感冒,医生给开了解表的方子,服用了几副以后,本来已经好了,但是,隔了一天,突然浑身开始出冷汗,心里面怔忡异常,自己说,这个气息马上就像是要断了似的。

这下可把家人吓坏了,于是赶快把张锡纯给请来了。

张锡纯来了以后,照例诊脉,诊得的脉象是双手浮弱,无根,诊完了脉,张锡纯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虚证啊,这是大病之后,身体没有复原,气虚欲脱,怎么办?必须要使用收敛之药,同时补气。

此时,张锡纯对患者家属说:“这个病确实很难治,但是如果能够买到一味药,则我可以保证转危为安。

”大家一听,您就说吧,什么药我们都能买来。

于是,张锡纯就告诉他们说:你们去买山萸肉四两,然后再稍微买一点人参(五钱)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外面正下着雨,而且药铺在五里之外的地方,但是这家人救人心切,立刻派人骑快马冒雨前去买药。

等这四两山萸肉买来了,张锡纯急忙用二两煎汤,然后给患者服用,这个汤服下去以后,这个患者的心气就定了,汗也止住了,气也能上来了。

然后,张锡纯又用剩下的二两山萸肉煎汤,把人参切成小块,用汤药送服人参块(这是清代徐灵胎的论述过的做法)这个药服完以后,这个患者的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山萸肉就是山茱萸这种植物的果实的肉,是一味补肝的药物,酸酸的甜甜的,过去认为除了酸收补肝,滋补肝肾,在地黄丸里面有它。

但是,张锡纯却从《神农本草经》里面看到此药可以治疗“寒热”,从而悟出这是肝经虚极的寒热现象(所以他特别的推重《神农本草经》),所以凡是遇到患者阳气欲脱的时候,张锡纯往往用大剂量的山萸肉收敛阳气,起死回生,这是人家张锡纯对中医的贡献。

张锡纯认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收敛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

故事二:有一个孕妇,患了霍乱,吐泻了一个昼夜,然后,病虽然好些了,但是却流产了。

张锡纯的脉诊观(一)

张锡纯的脉诊观(一)

张锡纯的脉诊观(一)导读:中医向来强调看病,四诊合参(望闻问切),但是看看明清的好多医案都是没有舌脉,就凭个症状,就定了个方子,还经常鼓吹疗效很好,包括我们大名鼎鼎的傅山同志写的《傅青主男女科》,清末民国初年的张锡纯同志(1860-1933)在这方面做的还是非常好的,一则医案记载过程详细,二则症状描述具体贴近实际,三是重视脉学,好多病人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都是以脉为主要依据。

所以今天重点跟大家谈谈张锡纯摸脉的经验。

正文张氏摸脉也是分部的,总的来说也是分左手和右手,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胆)、肾,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胃)、肾。

比如:在敦复汤的条文下,张氏介绍了一个医案,讲肾脏多恶寒,多数是温补,但是也有时候是热的,需要凉泻,讲他曾经治疗一个人,年二十岁,嗜睡无节,即动则饮食之时,亦忽然昏倒酣睡。

张氏诊其脉,两尺洪滑有力,知其肾经实而且热,于是用了黄柏、知母、茯苓、泽泻,数剂而愈。

在金铃泻肝汤的条文下,张氏介绍了一个医案,刘XX兄,左胁肋疼痛,吃了好多药无效,找张氏要方子,张锡纯同志给了他一个经验方活络效灵丹,结果吃了也没效果,于是亲自去给他看看了,摸了摸他的脉,原文是:脉象他部皆微弱,惟左关沉弦而有力,原来是肝火,治以金铃泻肝汤,一剂就好了。

在温降汤的条文下,张氏介绍了一个医案,看了一个十四岁的学生,吐血好多天,每次吐的时候都咳嗽,但是张锡纯摸了下他脉,原文:甚迟濡,右关尤甚,疑其脾胃虚寒。

张氏认为不是咳嗽引起的吐血,而是胃气不降,上逆吐血引起的咳嗽,于是用了温降汤,一剂血止,数剂痊愈,咳嗽也好了。

从这些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则说明张锡纯对于寸关尺三部的意义就是我前面说的那样,跟传统一样,再则更重要的是对于张锡纯来说,有时候病情复杂,难以定夺的时候,脉学的依据要更为准确,对于辩证用药更有价值。

(注:个人觉得舌脉价值一样大,hahaha)张氏摸脉除了前面归纳的分部观之外,张氏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是重视上下和左右的对比,看重大的趋势。

张锡纯辨脉论治中风特色

张锡纯辨脉论治中风特色

调脉诊在 中风诊治过程 中的重要性 。
关 键词 :张锡 纯 中风 脉诊
或 引 血 下 行 ,或 补 气 升 血 ,是 张 氏 治 疗 中 风 证 的 一
大 特点 。 3 辨 证慎 用药 张 氏 强 调 内 中风 证 有 虚 实 之 分 因 此 ,在 用 药
近 代 名 医 张 锡 纯 ,注 重 实 践 ,倡 衷 中参 西 ,对 内 中 风 的 诊 治 颇 有 卓 见 , 临 证 之 际 .重 视 脉 诊 .并 且 贯 穿 于 内 中 风 证 治 疗 过 程 的 始 终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祖 国 医 学 诊 治 中风 的 内 容 。兹 加 以 探 讨 . 以 资 临 证
上 冲之脑 充 血 实 证 ,脉 弦 长 有 力 ,恒 用 大 剂 代 赭
张 氏认 为 内 中 风 证 分 为 虚 实 两 端 ,脑 充 血 与 脑 贫 血 .一 虚 一 实 .迥 不 同 也 。 其 实 者 , 即 《内 经 》 所 谓 诸 厥 证 , “ 之 与 气 , 并 走 于 上 ,则 为 大 厥 ” 血 。 其 虚 者 , 属 《 经 》 “ 气 不 足 ” 脑 充 血 证 ,按 轻 内 上 。 重 程 度 又 分 为 脑 充 血 、 脑 溢 血 、 脑 出 血 三 种 。 因 此 .在 内 中 风 证 诊 断 方 面 .宜 首 先 分 清 脑 充 血 与 脑 贫 血 ,而 脉 象 在 诊 断 中 占 有 极 重 要 的 地 位 。对 于 大 气 下 陷 ,脑 中 气 血 不 足 之 脑 贫 血 证 , 强 调 其 脉 必 “ 微 细 无 力 ”,或 “ 徽 ”,微 脉 为 无 力 之 象 而 投 沉
维普资讯
四 川



20 年 第 2 02 0卷第 5期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零九中医七2009012033 卢进杰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公元前五世纪著名依家扁鹊发明脉诊以来,脉诊已经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

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成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

《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

”表明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界相应,人的经脉气血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因此,脉取寸口便可决病之阴阳深浅,正如《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然而,这样一门对于中医诊断必不可少的“在心易了,之下难明”的学问,在现代越来越得不到医者的重视,或责其玄奇难了,或则其可有可无,实在是杏林的一个悲剧。

请恕我急进,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我也广泛涉猎了涉及中药和方剂的书,尤其著名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我启发很深。

在里面的每一个案例中,脉诊都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角色。

下面请允许我就书中的几个案例说说脉诊对中医辩证论治的重要性。

案例一盐山南门里王致祥,年近六旬,自孟夏患痢,延医服药五十余剂,痢已愈而病转加剧。

卧床昏昏有危在旦夕之虞。

此际适余自沧回籍,为求诊治。

其脉左右皆洪实,一息五至,表里俱觉发热,胁下连腹疼痛异常。

其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二三日一行。

按:这个案例是一个阳明热盛的典型病案,但案例中患者又出现“胁下连腹疼痛异常”的症状——既为温病,为何腹胁疼痛?这是让我们来看看患者的脉象:其脉左右皆洪实。

以脉言之,凡是温病壮热,洪脉显现于右关,可是如今左部脉也见洪实之象,可见肝胆之火亦盛,“肝木之气,即乘火之炽盛而施其横恣”,于是可见腹胁疼痛。

(20)张锡纯医案(一)

(20)张锡纯医案(一)

一、张锡纯的升陷汤、张锡纯的升陷汤【组成】生箭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加减】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

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

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4.5克,或倍作6克。

【方论】升陷汤,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

惟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

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

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

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

至其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所以培气之本也。

或更加萸肉,所以防气之涣也。

至若少腹下坠或更作疼,其人之大气直陷至九渊,必需升麻之大力者,以升提之,故又加升麻1.5克或倍作6克也。

方中之用意如此,至随时活泼加减,尤在临证者之善变通耳。

【验案】有兄弟二人,其兄年近六旬,弟五十余。

冬日畏寒,共处一小室中,炽其煤火,复严其户牖。

至春初,二人皆觉胸中满闷,呼吸短气。

盖因户牖不通外气,屋中氧气全被煤火着尽,胸中大气既乏氧气之助,又兼受碳气之伤,日久必然虚陷,所以呼吸短气也。

因自觉满闷,医者不知病因,竟投以开破之药。

迨开破益觉满闷,转以为药力未到,而益开破之。

数剂之后,其兄因误治,竞至不起。

其弟服药亦增剧,而犹可支持,遂延愚诊视。

其脉微弱而迟,右部尤甚,自言心中发凉,少腹下坠作疼,呼吸甚觉努力。

知其胸中大气下陷已剧,遂投以升陷汤,升麻改用6克,去知母,加干姜9克。

2剂,少腹即不下坠,呼吸亦顺。

将方中升麻、柴胡、桔梗皆改用3克,连服数剂而愈。

一人,年四十八。

张锡纯对弦脉的认识

张锡纯对弦脉的认识

张锡纯对弦脉的认识申晓日;靳贺超;于文涛【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8(016)010【总页数】3页(P1450-1452)【关键词】张锡纯;弦脉;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申晓日;靳贺超;于文涛【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河北省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1一代大家、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中医为体西医为用,融中、西医于一体,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1],至今对后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2-3]。

在临床各科都有建树,特别运用脉象来诊断疾病。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而弦脉及其复合脉象在张锡纯的方剂和医案中有许多的记载[4-5]。

本文对弦脉及其复合脉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认识。

希望对中医脉诊理论研究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弦脉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特征1.1 弦脉的生理特点弦脉名称首见于《内经》。

《内经》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肝之弦脉,独如琴瑟调和之弦,不缓不急,又如人高举竹竿之梢,招招劲而且耎……”;“肝脉弦”,并提出弦脉主肝胆之病,并根据软硬的程度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说明弦脉之中带有从容柔和之象[6-7]。

而王叔和所论与众医家不同,《脉经》中所述弦脉:“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8]。

弦脉作为一种脉象,其特征为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脉象特点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虽硬而柔和,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故形容为“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其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则如循刀刃。

如则在《濒湖脉学》:“弦脉端直似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状如筝弦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

这是对弦脉最详细的描述。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
周唯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2
【摘要】张锡纯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多种常见病脉具有深刻独到见解,提出迟脉非皆属寒;数脉亦常主虚;促脉实非歇止;弦脉更见脾虚。

这些认识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2页(P109-110)
【关键词】张锡纯;脉诊;经验
【作者】周唯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1
【相关文献】
1.褚玉槐主任医师脉诊经验撷英——高血压脉诊 [J], 王洪涛
2.张锡纯治疗内中风脉诊运用规律的探讨 [J], 李恩庆
3.张锡纯学术经验拾珠之肾系病治法方药特色探略 [J], 裴明;杨洪涛
4.张锡纯诊识弦脉探析 [J], 严序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方法,指的是指压舌根或肛门,感受脉象传导后的深部搏动,从而判断病情。

在张锡纯病案中,医生运用沉脉辨证,对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张锡纯,字颐如,号圣君,明朝中医学家,被誉为“四先生”之一。

他经常用沉脉进
行辨证,一次常常可以感受出20多脉次,对于病情的判断非常准确,被后人称为“沉脉
领袖”。

在张锡纯病案中,他详细记述了病史、病情、治疗手段及疗效等情况,并配以图表,
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以下以张锡纯病案中“小儿麻痹症”一例为例,介绍沉脉在病案中的运用。

该病案中,该患儿脉象树皮样,身体肌肉无力,不能站立行走。

张锡纯先对观察病人
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病人患有麻痹症,并判定为肾虚、阴阳失衡等症。

接着,张锡纯运用沉脉技术,对该患儿进行脉诊,发现其气脉不畅,血脉微弱,脉象
深而细,且没有跳动感。

经过仔细观察后,张锡纯认为该病人患有“寒性脉瘫”,而该病
的治疗方法依据病情而定。

在治疗方法上,张锡纯采取了针刺和食疗法的结合治疗,以温经通脉,扶正固本为主
要治疗目的。

经过一个较长的治疗周期,该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身体肌肉逐渐
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可以明确患者的体质状况,从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中医医生应该掌握良好的脉诊技巧,结
合病人的病情、体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LIU Xiao;JING Jiaxing;NIE Jintao;YU Wentao;DONG Shangpu【摘要】探讨著名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对沉脉的认识.张锡纯是近代著名的中医大家,其著作记载医案颇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学者对其研究多局限于学术观点及诊病用药经验等方面,关于其脉诊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分析了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关于沉脉的病案,探讨脉诊张氏医案中对脉诊的运用,以期对中医脉诊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2【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沉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汇通【作者】LIU Xiao;JING Jiaxing;NIE Jintao;YU Wentao;DONG Shangp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历代医家皆重视脉诊在诊察疾病中的作用,对沉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同时还指出沉脉病位在里,主脏病、久病、少阴病以及石水等。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肥人当沉”,说明沉脉亦可为平人脉象。

及至脉学专著《脉经》,对于沉脉又有了具体的认识,王叔和指出“举之不足,重按乃得,沉脉主里证”[1]。

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中是这样描述沉脉的“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指出沉脉需辨沉而有力无力[2]。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张锡纯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脉分部位,实大致不分部位”,注重以脉测证,脉诊合参往往药到病除,本篇总结了张氏临证中对于沉脉的理解运用,简单概括如下。

1 水肿水肿虽是现代医学中的常见病,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散在的论述,认为水肿的病机和阴阳不和、脏腑失调以及痰饮等因素有关[3]。

对于脉象沉迟无力的水肿,张氏创立加味苓桂术甘汤,依据脉象沉迟无力,结合水肿,自觉寒凉的症状,诊断为阳气不能宣通所致。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一代名医--张锡纯(一)衷中参西,融会贯通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数千年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东方医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亦大量传人中国,而医学是先锋。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名医家张锡纯不为流俗之所惑,摒除畛域之所见,力主中西贯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

1.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张锡纯认为:"自西医之人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惊,导致互相抵牾,终难沟通。

"加之当时的统治阶级为迎合帝国主义利益,制造种种限制,竞欲取缔中医。

先生挺身直言,捍卫中医事业,上书南京政府,日:"近闻京中会议,上峰偏西医之说,欲废中医中药,不知中医之实际也。

且中医远自农、轩,保我民族是以我国民族之生齿,实甲于他国之人也。

今若将中医中药一旦废却,此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

"为继承和捍卫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大声疾呼。

"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这是张氏的治学宗旨,是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方法。

他提出"合中西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他指出:"中医谓人之神明在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医之说皆涵盖其中也。

《内经·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为其中有神明,故能精明;为神明藏于其中,故日府。

此西法神明在脑之说也。

"在病理方面认为,脑出血"其溢出之血,着于左边之运动神经,则右半身痿废;着于右边之运动神经,则左半身痿废,此乃交叉神经以司其身之左右也"。

在治疗方面认为,中药、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指出:"西药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药用药求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名医张锡纯妙用鸡内金的故事

名医张锡纯妙用鸡内金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名医张锡纯妙用鸡内金的故事作者:张健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9期鸡内金是指鸡的砂囊内壁,系消化器官,用于研磨食物。

该品为传统中药之一,用于消化不良、遗精盗汗等症,效果极佳,故而以“金”来命名。

民国名医张锡纯是运用鸡内金治病的高手,下面讲一讲张锡纯运用鸡内金治病的故事。

故事一:鸡内金消除胃中积滞沈阳城西龚庆龄,30岁,胃脘有硬物堵塞,已经好几年了,饮食减少,感觉吃东西“不能下行”,这种感觉很不舒服。

于是,他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张锡纯看病。

张锡纯给他诊脉,其脉象沉而微弦,右边尤其如此。

张锡纯认为这是他的胃中有积,胃气难以下行,所以阻塞了气机的下降。

于是,张锡纯开了一个方子:鸡内金一两(30克)、生酒曲五钱(15克)。

就这么个简单的方子,一共就两味药。

开完了方子,大家都不相信能治好病。

结果患者服了几剂以后,硬物全消,病好了。

还有一位叫秦星垣的患者,也是这个症状,经过很多医生治疗,分毫无效。

张锡纯开的方子也是以鸡内金为主药,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结果,连服8剂后痊愈。

秦星垣高兴极了。

当时的人们有个习惯,就是有什么大事儿都登报声明,这是最隆重的表达方式了,秦星垣病好以后,登报声明以感谢张锡纯。

张锡纯认为,鸡内金不但能消除胃中积滞,而且可以消除脏腑任何地方的積滞。

故事二:治疗脏腑积聚有个患者叫史仲埙,年近40岁,在黑龙江做一个警察署的署长。

他腹中有积聚,治疗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效果,于是请张锡纯来治疗。

张锡纯发现在患者的左胁下有积聚,直径三寸,按之甚硬。

患者此处经常疼痛,呃逆短气,饮食减少,脉象沉弦,这是古代说的肝积肥气。

于是用鸡内金三两(90克),柴胡一两(30克),研成粉末,每次用一钱半(4.5克),日服三次。

结果十多天以后,这个患者就痊愈了。

张锡纯对鸡内金的用法还有很多,他甚至创立了用鸡内金做名字的药方。

鸡内金具有消食健胃、涩精止遗的功效,主要应用有以下几点:。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成长之路张锡纯出生于1860年2月29日(农历二月初八)酉时,清咸丰十年。

这一年的中国,战火连绵,丧权辱国。

这一年咸丰皇帝30岁,距离驾崩还有一年;慈禧入宫8年,她生下的同治皇帝才5岁;太平天国已经与清廷打了整整十年。

这一年,发生了安庆保卫战(清廷vs 太平军)、北塘激战(清廷vs英法联军)、第三次大沽激战(清廷vs 英法联军)、通州八里桥激战(清廷vs英法联军)、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太平军挺进苏杭、太平军两次进攻上海、山东文贤教起义、山东长枪会起义、沙俄吞并乌苏里江地区、英法联合攻陷天津、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生于这样的年代,是多么的悲哀,眼看着国破山河碎,注定一生难享太平日子。

张锡纯生于河北盐山县张边务村西头张氏故宅,河北在清代属中央直辖的直隶省,省会在最北边的承德,承德就是咸丰皇帝经常去避暑和最后驾崩的地方。

从地理位置上看,盐山距离天津比较近,所以张锡纯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

张锡纯家学渊源,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

“自幼读书即不落恒蹊,长而好学,笃志近思,一字一句不容放过。

于六经类多深造,而尤邃于《易》,曾衍有图说,以发前人未发之奥。

夫《易》由四圣以成,而吾友探赜索隐,别具神奇,非大聪明曷克语此。

尝见以文会友,谈妙理,揭精蕴,举座倾听,共相首肯,知其得力者深也。

方今大重算学、天元代数诸书,耐人寻味,实费人研究,而吾友一见即解。

”(李太云按:语出《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慎敬亭氏序)什么意思?就是说张锡纯天资非常高,一般人看不懂的书,他一看就会,别人看得懂的书,他能理解和讲解得比别人更有见地。

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学识非凡、又勤奋向上的优等生,在22岁第一次参加乡试时落榜,34岁第二次参加乡试再次落第,这是一件非常蹊跷的事。

我认为不大可能是因为张锡纯本身学问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其他社会原因或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按一:当时的“八股文”达到中国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制度的最顶峰,非常变态,所以考过了不一定就是人才,真正有才学的人考不过很正常。

我的师承源流之一——张锡纯

我的师承源流之一——张锡纯

我的师承源流之一——张锡纯X中医学源于伏羲神农黄帝,祖是一个,列宗分支很多,绵延至今形成各种流派。

这是中医的特点,而不是缺点。

任何试图把中医标准化统一化的思想和做为都是狂妄愚蠢徒劳的。

学习中医要学经典,根基要打牢,师门学派的特点要鲜明。

根扎深了,形成主干,再开枝散叶,博采众长才有可能。

无根无本,身如浮萍,见异思迁,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妄想多出磕头拜师,集百家之长,自成一体,最后的结果胸无定见,变成什么都不是。

加入厚朴学习中医,要了解我的师承源流,学术特点,时代地域局限,所短所长,这样才能有智信而不迷信。

在昨天发布我三年前在厚朴一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简略提到了我的师承关系,我的中医启蒙教育源于我的母亲魏天梅,而我母亲的师父马衡枢先生师承于清末民初的名医张锡纯。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张锡纯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思想,一次讲不完,我会分成多次讲解。

张锡纯(1860~1933),学习掌握干支纪年,以后就要能掐会算,见到所谓公元纪年,马上能推算出干支纪年,简单的要知道其人属相,复杂的要推算出当年五运六气,其人命理五行太过不及,五藏盛衰和容易发病类型和年月。

张锡纯生于庚申年,属猴,是年金运太过。

逝世于癸酉年,是年火运不及。

火克金,不好过。

享年74岁。

张锡纯,字寿甫。

祖籍山东诸城,出生于河北盐山。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34岁第二次参加秋试落弟后,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读了现代科学和西医的一些著作。

45岁那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经过十余年的读书、实践、看病、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6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张锡纯是哪个朝代

张锡纯是哪个朝代

张锡纯是哪个朝代张锡纯是我国中医学医的出色人物,那么,他生于哪个朝代呢?看完下文,相信大家能得到答案。

张锡纯是哪个朝代人物简介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1916年在沈阳创办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

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1930年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材。

人物生平1885年张锡纯治愈了连当时的名医高鲁轩、毛仙阁都束手无策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开始应诊。

但 1911年前,仍主要以教书为主要职业。

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第后,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

1916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他的一生除了孜孜研究医学外,还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材。

[1]1918年(民国七年),苏中宣等人聘请张锡纯到奉天(沈阳),在大东关开办立达中医院,并担任院长,提倡中西医合作,声名大噪。

1920年代初期,与江西陆晋笙、杨如侯、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称为"四大名医"。

又和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齐名,被誉为海内"名医三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锡纯诊脉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

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

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

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

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

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

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

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

常见:(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

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

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

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

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

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

常见:(1)左右脉数。

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

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

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主气虚、气陷。

常见:(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

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

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

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

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

常见:(1)左脉细弱。

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

胸中大气下陷。

(3)左右脉细微无力。

气血两亏,噎膈。

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主心肺阳虚。

常见:(1)左脉沉弦。

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右脉沉迟微弱、沉濡。

大气下陷。

(3)左右脉沉细。

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

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

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脉沉弦迟。

肠中冷积。

(5)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左右脉沉、有力。

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

常见:(1)左右脉迟。

寒饮,咳吐痰涎。

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左右脉迟而无力。

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主热。

常见:(1)右脉洪长有力。

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

热迫胃气不降,吐衄。

或阳明府实,心肝内热挟阳明之热上攻。

或实热痢。

兼数者,纯是热象。

9.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

常见:(1)右脉滑实。

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左右脉滑而有力。

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

两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

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左右脉滑而无力。

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张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1)弦、硬、长、实、浮、“有力”等。

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内风煽动所致诸证。

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虚,乃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

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气虚,阴血虚诸证。

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

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化,故其病机为脾胃阴虚。

这是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阴虚,构成了张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张氏“阴血学说”的主要内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然皆本虚之征象。

(3)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

阳热实证。

此即张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张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

(张锡纯有这样的医论?本人待查)(二)三部二候1.肝肾之阴为根张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根”。

(1)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之势,当急防虚脱。

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

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

尺脉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尺脉甚弱。

阳升而阴不能应。

(4)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张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

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气为神张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力,候脉之神。

(1)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

又浮数者,经虚热。

沉者,实热郁于下焦。

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脉之“有力”,当辨真假。

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能包括诸脏。

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累如贯珠。

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

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

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

即有神也。

可见,张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之盛衰。

(三)结语脉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

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余对张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疑塞。

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

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