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师观对生物教学的启示_颜向菊
存在主义教育及其评价
存在主义教育及其评价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在50—60 年代成为风靡法国的时髦哲学,60 年代又传播到美国和西方其它国家,成为一种影响颇大的哲学思潮。
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主义对教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渗透到教育当中。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存在主义者就论述过一些教育问题。
如尼采做过题为《德国教育制度的未来》的演讲;犹太哲学家布贝尔写出了其教育代表作《我与你》以及《品格教育》。
他们的这些教育思想经常被后人加以借鉴、发挥。
从50 年代开始,随着存在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领域的扩大,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扩大了。
当时,存在主义者对20 世纪以来流行的教育哲学思潮极为不满,认为它们都把人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这加剧了处于工业社会中的人失去个体真实存在的危险。
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应关注如何使人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社会,应强调真实的、人道的个人存在。
60 年代中期开始,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直接运用于教育研究,并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著述。
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将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结合起来研究教育的趋势。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主观性、个人选择的这一根本特点,使它很难在哲学上形成一个囊括所有的存在主义学者哲学观的完整而统一的体系,同样的,在教育领域里,也很难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的“存在主义哲学哲学”。
然而这不等于说存在主义对教育没有影响。
存在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对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冲击作用,许多教育思想家已经根据存在主义的思想对教育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并逐渐概括了存在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
至此,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已经形成并具备了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1.“存在先与本质”。
萨特认为,人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东西。
这反映到教育上,教育就应该以“人的存在为研究对象。
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只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人的存在。
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
对传统目标的批判:
理性主义、工具主义
哲学基础: 本体论基础、认识论基础、人性论基础、 价值论基础
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理性主义
存在主义批判传统理性主义教育把 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的 意义都归结为理性。科学追求客观性与 一般规律,这种追求永恒性、一般性、 标准化结果的理性教育会抹杀人的主观 性、创造性和个性。
3.重视学生需要
课程应集中于个体的、主观的、内省的知识, 提供较多时间供学生内省,它的价值取决于学生 对其的感受和选择。教材不是为学生未来谋求职 业做准备的工具,而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工 具。
4. 科学合理的知识观
只有能引起知者情感的知识,才是明确 的知识。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把自己从 理智上和情感上投入进去。学生必须使他 所做的任何练习或研究的任何问题都结合 着整个自我。将知识看作培养个性的工具, 反对将知识多寡用来衡量学生优劣。
人性论基础
人不仅是理性的,更是非理性的,人的 本能、欲望、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 基础是人的生命本能。追求科学理性只会 使人追求对物的支配,使人物化。存在主 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可以变化的,没有一 成不变的本质,人可以改造、塑造和创造 自己。人性具有未完成性、开放性和无限 的可能性。
价值论基础
不存在任何绝对、确定的价值,价值是 主观的,它存在于个人的选择中。人不必苛 求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一致,价值与 人的自由选择密切相关,个人不仅要对自己 的存在和将来负责,而且要对自己的选择负 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1. 教师的作用不是控制学生,而是帮助学生 能自由地去做出适合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2.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激励学生 去学会如何学习。
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2010年12月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Dec.2010存在主义哲学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它于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德国产生,40年代在法国流传和活跃起来,50年代起在世界广泛传播。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的大潮中更好地实现人的独特价值,保护人的神圣尊严,这是当代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由存在主义哲学中引申出来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高度关注人,高度重视人的存在,对当今教育有诸多借鉴意义。
一、识读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观分析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必须了解存在主义的两个基本命题。
第一,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的解释是: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然后表明其本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
总而言之,人不外乎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个原理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性。
第二,人是绝对自由的。
存在主义认为自由是一种选择与否定选择的自由权,它的基础是自我,自我是一种偶然性、自主地能规定自己命运的主体,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选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自我的每一个选择都有绝对的自由,是没有任何客观的必然性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
萨特说,如果说存在的确是先于本质,那么人对他的本性是要负责任的。
存在主义认为,自我的行为首先应对自己负责,其次,个人的行为应对个人以至全人类负责,这才是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1]。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照下,存在主义教育观具体作如下解读:(一)教育目的观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其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正像奈勒所强调的那样:“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
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
在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之我见
在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之我见生物课是高中生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生物课,我们可以了解生命的起源、演化,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了解各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等等。
除了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生物课还应该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观点,谈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生物课堂应该注重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的观念。
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应该明白生命的可贵,不管是人类、动植物还是微生物,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珍惜濒危物种、反对虐待动物等方面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谈论一些动物园里动物被游客投喂食物导致生病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尊重生命的意识。
生物课堂还应该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心他人。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物的生存故事,比如一些罕见的动物保护成功的案例,或者是关于人类救助他人的感人故事,来激发学生珍爱和关心生命的情感。
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生命是如此脆弱和宝贵,从而激发起他们爱护生命的情感。
在生物课堂上,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生命形式。
生物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有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每一种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多种生物的图片、实物,甚至是实地考察,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尊重生命的不同形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观念,让他们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多样性。
生物课堂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生命教育,来加深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情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物实践活动,比如植物的种植、动物的饲养等等,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和奥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责任感。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种植一盆小花,然后在生长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奇迹,从而培养出珍爱生命的情感。
中学生物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生物教学论试题及答案第一篇:中学生物教学论试题及答案1、请你想一想什么是“教”和“学”,谈谈在备课时应该怎样体现教和学的关系?答:“教”与”学”是统一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地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为的转换,由教学中心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在备课时,我做到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设计教案。
要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够了解什么,需要学习什么。
2.依据情境,巧妙教学。
(1)利用学生积极学情,充分传授知识。
(2)巧妙引导课堂,消除消极学情。
3.三、注重反馈,反思教学课后,教师应该思考课堂上传授了什么给学生,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自己在讲课中哪些地方引导得好,学生理解透彻;哪些知识没有讲清讲透讲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高三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分享
高三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分享生物学是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变化。
作为一名高三生物教师,我一直坚信并秉持着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生物学知识背后的奥秘。
本文将分享我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我如何将其实施在高三生物教学中。
高三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年份,对于生物教师来说,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兴趣和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是他们在学习中的动力源泉。
我相信,在充满趣味和启发的教学环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经常利用教学媒体和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具来呈现生物学的内容。
例如,在探讨细胞结构时,我会使用微观镜头和投影仪展示细胞的微观世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他们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的周围环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直观地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学习在高三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我注重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
在我课堂上,我经常提出一系列挑战性问题,通过讨论和合作,学生能够锻炼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我会邀请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报告,鼓励他们深入探索生物学的前沿领域和热门话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高考以及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生物学是实践型学科,纸上得来终觉浅。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我经常组织实验和实地考察等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探索生物学的规律和原理。
例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或观察昆虫的生命周期,让他们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观察、操作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生物教师读书心得3篇
生物教师读书心得3篇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生物教师读书心得3篇》一文希望能帮助您解决心得体会写作相关帮助,也可以访问“”专题。
教师的读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动力,是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取得长足发展的基本保证。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生物教师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经常阅读有关生物学科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专业书籍外,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报刊会有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或是其他一些老师专家对于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以后出去的教学工作等都是很重要的。
在老师介绍的书中,《中学生物学》是其中的一本。
最近,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看完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
在这一期报刊中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及范围。
但在平时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相当大的阻碍。
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
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
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蒋雅静(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㊀362000)摘㊀要: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ꎬ在生物课程中ꎬ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既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ꎬ又是提升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为此ꎬ从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培养意义入手ꎬ分析了当前生物学科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教学现状ꎬ探讨其培养策略.关键词:生命观念ꎻ教学策略ꎻ高中生物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6-0106-02收稿日期:2021-09-25作者简介:蒋雅静(1988.3-)ꎬ女ꎬ福建省泉州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20年福建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 指向生命观念培养的生物学教学策略研究 ꎬNo.Fjjgzx20-038.㊀㊀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ꎬ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生物学科知识与生物学之间的规律ꎬ使他们可以从生物学视角出发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生活现象去理性的分析和思考ꎬ达到生物教育的目的.㊀㊀一㊁高中生物学科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培养价值㊀㊀生命观念就是对生命现象的一种解释ꎬ在明确其基本概念的背景下掌握生命特征㊁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ꎬ进而正确的理解生命观念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ꎬ教师大多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ꎬ加上生物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ꎬ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准确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本质ꎬ进而对生命观念也就没有清晰而正确的认知.为了达到生物教学目的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生命观念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ꎬ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ꎬ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ꎬ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在教学中ꎬ教师可以先围绕生命观念的含义ꎬ将其与生物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ꎬ然后引导学生对生命观念进行深入地剖析ꎬ使学生了解生命现象以及生命规律ꎬ活跃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思维ꎬ为更深层次地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在生物学科研究对象所独具的生命性特征不仅是学科学习的特点之一ꎬ同时也为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实施要求教师打破以往只关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情况ꎬ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ꎬ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ꎬ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ꎬ将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课程教学之中ꎬ为学生生物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做好铺垫.借助生物学科生命观念的教育工作ꎬ学生可以充分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ꎬ理解掌握生命的发展规律并学会尊重生命ꎬ最终形成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品格ꎬ达到课程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㊀㊀二㊁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生命观念的教学策略1.借助生物概念教学ꎬ建立生命观念意识生物学概念不仅是组成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ꎬ也是对生命现象以及生命规律从科学角度的解释与描述.在实践教学中ꎬ教师可以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本定义及其适用范围ꎬ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ꎬ为学生探究生物课程知识点内在联系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教学设计ꎬ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立足学科基本概念ꎬ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观察生命和探究生命现象时迅速联系相关知识内容ꎬ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ꎬ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例如ꎬ在学习 细胞的基本结构 这部分内容时ꎬ课本知识就涉及到了细胞㊁细胞膜㊁细胞器以及细胞核等生物学基本概念ꎬ其中细胞器中又60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融合了线粒体㊁叶绿体㊁液泡㊁中心体等细小的知识点概念.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ꎬ教师一方面要围绕这些基本的概念ꎬ使学生理解不同的细胞组织具有什么样的功能ꎻ另一方面ꎬ也要借助多媒体等为学生播放这些细胞器的彩色图片ꎬ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认识细胞组织.通过动态的教学视频演示ꎬ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同时ꎬ掌握叶绿体这一细胞器的实际功能及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价值ꎬ从而建立起基本的生命观念意识ꎬ为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奠定基础.2.巧用情境教学方式ꎬ渗透生命观念内涵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ꎬ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需要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ꎬ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知识和生命科学之间的距离ꎬ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中逐步渗透生命观念的内涵.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情境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积极性ꎬ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基础知识ꎬ提高学生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ꎬ在学习 能量之源 光与光合作用 这部分知识内容时ꎬ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在连续的雨雪天气下农作物产量大量锐减的生活化例子ꎬ并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数据ꎬ借助教学课件的应用为学生深入分析光照温度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这一知识点.通过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ꎬ在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中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行总结ꎬ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ꎬ在实践参与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渗透生命观念.3.借助生物实验ꎬ促进生命观念形成在日常生物课程实验参与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的对各种生命现象以及实验变化进行观察与剖析ꎬ进而再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ꎬ初步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与情感.高中生物课程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落实开展:第一ꎬ通过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ꎬ可以利用实际生物实验教具进行演示实验ꎬ也可以播放演示实验的视频.第二ꎬ在教学过程中ꎬ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实验过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在实践参与中对生命观念逐步形成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第三ꎬ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ꎬ设计课外延伸拓展实验内容ꎬ并带领学生共同参与探究ꎬ发展学生生命科学的意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ꎬ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灵活搭配实验教学方式ꎬ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学科知识的同时ꎬ提高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性ꎬ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例如ꎬ在学习 酶为生活添姿彩 这一主题的内容知识时ꎬ教师就可以将演示实验㊁实践性实验以及探索性实验相结合ꎬ先利用演示实验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在果汁生产过程中果胶酶的实际运用情况ꎬ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然后ꎬ在完成以上学习活动的基础之上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根据酶的实际特点ꎬ利用控制变量法等实验方法的应用ꎬ对市场上各种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洗涤效果进行实验ꎬ并做好记录.通过这样系统的教学活动设计ꎬ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 酶 这一活细胞产生的带班制建立起完整的认识ꎬ加深学生对生物细胞活动的认知ꎬ强化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4.巧用知识整合ꎬ深化理解生命观念学生通过之前生物课的学习及接触网络上生物学信息㊁视频等ꎬ对即将要学的知识已有一个 先观念 ꎬ但存在 观念 或者 知识 不全面㊁碎片化㊁与科学知识整合不够ꎬ甚至错误等问题ꎬ因此可利用知识整合的相关方法ꎬ通过让学生反思观念㊁辨分观念等过程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如必修1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这章是让学生形成 物质与能量观 的好材料ꎬ但学生学完ATP㊁光合作用㊁呼吸作用后ꎬ知识往往是割裂的㊁碎片化的ꎬ教师可在章末布置学生写出类似 太阳光ң光反应ң暗反应ң有机物ң呼吸作用ңATPң各项生命活动 能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ꎬ在生物体内转化最终消耗掉的流程图ꎬ深化学生对物质与能量观的理解.再比如 光合作用和能量转化 这节ꎬ光合作用是发生在细胞里涉及物质㊁能量转化的微观过程ꎬ教师可利用网上资源ꎬ如WISE平台ꎬ呈现光合作用反应动画图ꎬ并让学生利用箭头㊁关键文字等画出该过程ꎬ使学生脑中的思维可视化的呈现出来ꎬ这有利于教师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ꎬ从而利于及时补充㊁深化.在实际教学中ꎬ教师要积极的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ꎬ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灵活设计课程教学内容ꎬ将学生生命观念的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ꎬ借助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ꎬ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ꎬ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㊀㊀参考文献:[1]江兆洪ꎬ马晓梅.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探析[J].高考ꎬ2019(28):58.[2]李彦鹏.浅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ꎬ2020(10):36.[3]徐丽松.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ꎬ2020ꎬ14(010):81.[责任编辑:季春阳]70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3年高三生物教学反思篇
2023年高三生物教学反思篇高三生物教学反思 1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当是老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老师的教化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老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洁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志向。
因此,老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主动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化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笔者先轻松开心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美丽,充溢朝气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到处鸟语花香”。
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溢喜悦,那种对美妙大自然的憧憬酷爱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生物新课标不仅对生物学问的教学提出了详细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实力和方法的培育、学生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详细可操作的目标。
“培育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是中学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需更加符合素养教化的要求,必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物观。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主动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索教学目的、教具打算、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主动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洁的小试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试验现象,学生很简单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
存在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存在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启示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它认为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个体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这种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方法和价值观。
首先,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选择。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性,不应将学生视为被塑造的对象,而是应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只有当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他们才能真正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其次,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责任和决定。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并培养他们承担责任的意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决定和行动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时,他们才能更加负责地行动,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再次,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存在和意义。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最后,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该创建一个互相尊重和支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分享和合作。
只有当学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时,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思想对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和选择,培养他们的责任和决定能力,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以及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教育哲学流派,其核心思想是人的存在优先于任何概念和规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世界和自我实现。
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而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一、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自由与创造性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唯一而独特的,个体差异性是人的本质特征。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异质性,尊重他们的自由和创造性。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实施差异化教育,创新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学校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是存在主义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实践体现。
二、注重值与意义的教育,强调学生的个体贡献和社会影响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核心是通过学习与自我体验来寻找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并能将自己的价值实践在社会中。
这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来说,意味着注重道德、艺术、体育、志愿服务等非学科领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素养与道德观念,强调学生的个体贡献和社会影响。
三、重视人际互动与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精神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人际互动与情感体验是人的基本需求。
因此,教育应该重视人际互动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指导者和陪伴者。
这对于我国教育改革而言,意味着重视学生情感课程的开发,善于使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倡导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协商、分享和承担责任。
四、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注重教育过程自主和自我实现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的过程应该是自主和自我实现的。
因此,教育过程应该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在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实现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自由是有责任的,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问题研究(10篇)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问题研究(10篇) 第一篇:反思认知中藏区高中生物教学的运用反思认知概括的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综合性的认知过程,这个认知过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相当重要。
本文就反思认知在西藏区生物训练中的运用和意义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藏区高中生物教学;反思认知;运用;意义在心理学理论上,反思认知这个概念也被翻译为“元认知”,有“反审认知、反省认知、解悟认知”等意思,也可以说是对“认知的认知”。
也就是说,这种认知的对象是熟悉主题自身的认知活动系统,因此它是反思性的。
从认知学问的角度来看,这在学习中的熟悉活动、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等方面,获得关于认知的学问。
从认知体验的角度来看,认知过程中,我们能体验到认知的乐趣或苦痛,也有可能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另外,元认知还可以说是自我认知活动的监控,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认知目标。
所以,反思认知概括的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综合性的认知过程,这个认知过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相当重要。
本文就反思认知在西藏区生物训练中的运用和意义做一些探讨。
1让学生领悟到对自身认知的反思对提升学习的重要性就学问学习中,让学生领悟到对自身认知的反思对提升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教学本身是有肯定难度的,而且对于藏区学生来讲,由于汉语水平也有肯定的局限,所以,相对汉族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就更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提示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本身的反思,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关于生物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相关学问讲解中,对于什么是描述性生物学、试验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老师通过对概念的解释,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概念的意思。
这时候,老师就应当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理解到位,是否能举例说明。
这就是对认知本身有一个熟悉,这种熟悉的意义在于,要对自己熟悉和理解学问的程度、方式、效果等方面去考察自身,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问。
即便老师讲描述性生物学、试验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概念讲许多遍,假如学生自己没有自己的理解,只能生硬地、甚至是死记硬背地强化记忆,这种学习是最不牢靠的。
浅析论存在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析论存在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论文•相关推荐浅析论存在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论文论文关键词:存在主义哲学自由教育启示论文摘要:存在主义哲学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个体的“自我完成”,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通过个人的自由选择、自主行动并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来实现自由,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些对纠偏我国当前教育权威问题,倡导自由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产物,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导致的人性异化的结果,透射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在此种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悲观与失落充斥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因此,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意义等问题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焦点。
存在主义者以研究“人的哲学”为标榜,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主张人在本质上是绝对自由的,通过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行动来实现“自我完成”。
一、存在主义的自由教育观1.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是个人的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思潮的哲学命题,以人的主观选择为出发点,强调“人是自己存在的剧作者”,人的存在就是个人“自为”的存在,是主观非理性的心理体验,真正的知识和真理是通过个人的直觉自由选择的结果。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对此做过解释:“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加入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有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一致造成他自身。
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
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
”如果把人的本质看成先于人的存在,就是对人的主观性的蔑视。
存在主义者强调通过自我的内心体验来认识世界,凭借亲身经验来寻求“本原”,寻求“本真”的存在,以便成为真正的人,从人身上发现真实存在的东西。
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
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存在”为基础的教育观念。
这种观念把人的存在和问题解决放到了第一位,将生命和自由视为最重要的事情。
在这种教育观下,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重点探讨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
首先,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强调学生的个体性。
传统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些事务管理上,比如考试分数、成就等,往往看不到学生的个体特点。
然而,在存在主义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每个学生理解自己的特点和生命的价值。
教师需要尊重、认同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为他们提供需要的支持和指导。
因此,在该教育思想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生命和自由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注重学生自由的发展。
学生有权享受自由,并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的老师,而是一个支持、鼓励和激励学生的导师。
教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足够的自由去探求知识和发展自我,同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强调学生的意义和目的。
对于学生来说,教育的意义不只是提供知识和能力,而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找到自我。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为实现他们的目标做好准备。
这样,教育就不只是为工作或社会生活做好准备,而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在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中,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意识到自由和生命的价值。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创造一个充满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索和发展自我。
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生命意义,以使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更具意义。
因此,在存在主义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思想被认为是一种强调个体性的、鼓励自由发展和发现学生生命意义的思想。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理念在教育领域,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看法和信念。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原则。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生物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初中生物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
教师应注重运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既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师应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下学习生物。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拓展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注重生命观念的培养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初中生物教学应注重生命观念的培养。
教师应通过讲解生物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时事,让学生关注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生命素养。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
教师应注重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生物。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理念应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为前提,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关注个体差异,培养生命观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存在主义剖析
存在主义剖析一、概述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其思想深度和广度对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流派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在内的多种分支。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个体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将其视为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个体的个性和自由。
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固定的意义。
人类作为一种追求意义的生物,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成就,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个体存在状态的深入剖析,使得存在主义在哲学领域独树一帜。
存在主义的产生背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们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和文明,但同时也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困境。
宗教这一曾经包容一切的框架逐渐丧失,个体的人开始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产生了异化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存在主义应运而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化解异化感、寻找生活意义的理论武器。
在思想渊源上,存在主义受到了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多种思想的影响。
克尔凯郭尔作为基督教存在主义的先驱,奠定了该流派的思想基础;而萨特等哲学家则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使其在现代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强调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哲学流派。
它不仅为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自身存在和价值的新视角。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存在主义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1. 介绍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起源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核心观点在于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特性和非理性意识的重要性。
这一流派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那个时代的混乱、无意义以及个体异化的深刻反思。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的意义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的意义内容摘要:存在主义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教育是维护个人自由,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由,在教育目的观上主张培养自我意识与责任感;在师生观上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主观性,发挥教师作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创新、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育,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基础教育现实意义一.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偶然的,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教育要维护每个人的自由并且并且能够助其进行自我选择和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其次,存在主义还主张教育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教育的结果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生活态度,要注重培养人们的真诚、选择与决定。
1.真诚真诚是指不要与社会、团体随波逐流。
真诚的人不应该自欺欺人,要拒绝不真诚的诱惑,而首先向让学生具备真诚的素质,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做一个真诚的人,给学生树立榜样,除此之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需要在道德的情节当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
存在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培养教育不应该用文化来压抑与阻碍人的发展方面,教育应付出其所能并且循规蹈矩,时刻强调学生的自律,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使他们真诚地表现自我真诚地环境,使其可以自由地发展。
2.选择与决定要培养具有选择与决定气质的学生,教育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由,使其知道自己在选择决定的过程中就是在创造自我,要鼓励他们果断的做出选择。
存在主义者人为,教育就是想学生们展示为了的可能,不要纠结于曾经,从而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
其次,他们还认为人的选择空间是无限大,除了要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之外,还应该让他们自己知道在选择的时候就是把自己了未来。
3.责任感教育在帮学生意识到自由与选择时,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让学生要拥有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地生活态度。
不可以把自己的应负责的责任推卸给他人。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课件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培养个体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和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个体探索自我和世界的过程,帮助个体发现自 己的潜力和价值,同时教育也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强调教育的过程和体验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 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个 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教育过程应关注个体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应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意义 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和动力,使其在主动参与中获
得成长和发展。
02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的主要代表人物
萨特
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萨特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选择 的过程,个体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 动负责,同时教育也应该尊重个体的 差异和多样性。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责任, 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创造 性,培养个体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 能力。
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对教育评价的启示
重视过程评价而非仅关注结果
01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发展
,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等结果性指标。
强调多元评价方式
02
存在主义认为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自我评价、同伴
提倡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
存在主义提倡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既定观念和传统进行质疑和反思 ,形成自己的见解。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作者:吕耀中靳文鑫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倡导自由选择,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和自主学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责任感,学校需创设自由的环境,使学生学会做出选择并承担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2-0102-04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至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广泛流行。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M.Heidegger)、雅斯贝斯(K.Jaspers),法国的萨特(J.P.Sartre)和奥地利的布贝尔(M.Buber)等。
尽管他们在宗教、政治和哲学等方面有着不太一致甚至相反的观点,但是他们也有一些相同的主张和论题,那就是反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教条,主张存在(being)的问题优先于哲学探究的知识。
其基本特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1]。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尼勒(G.F. Kneller)、莫里斯(V.C.Morris)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主张,于是形成一个教育思想流派。
尽管他们没有提出系统的教育理论,但对教育思想却产生着极大的冲击,尤其是他们在教育上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强调自由选择和对话,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师观对生物教学的启示颜向菊(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00)1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存在主义哲学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一战后的德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欧美,进而影响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只有生存才是最根本的,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有绝对的自由可以进行选择;人的好坏是由其所做的事情决定的,因此要通过人的所作所为来评价一个人。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并且生活在无意义的宇宙中,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造就自我,活得精彩;倡导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但同时人也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由此产生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要关注学生个体在关注风格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比传统教育更关注学生个体,尤其是学生个体的当下情况。
在教育中,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遗传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体现出来。
所以在教学中,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感受,要让学生作为主体,使他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知识一定要对他本人产生影响,并不只是体现在考试的成绩,所以存在主义的目的不在于强加“思想的正确性”,而是提高存在的真实性,也就是真实的生命感受。
1.2教育应该是主体间的交流活动存在主义教育家将人与外部世界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关系,即个人把外部事物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与工具;一种是主观关系,处于这种关系中的客体都有自己的内在世界,彼此之间不存在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理解、信任、平等的对话关系。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师生关系就是这样一种主体关系,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是把知识强加、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为学生提供知识、实现教学。
1.3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在存在主义教育家看来,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致。
自我实现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丰满人性的实现,由于自我实现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目的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在此基础上,实现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
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按照自己的选择而成就自己的本质,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教师要充当“助产者”而不是包办者和替代者,他的任务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而不是知识的硬性灌输,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自我练习中实现自我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潜能,要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反思和辩驳的能力,实现生命价值甚至超越自我。
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不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教师的主体存在,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1教师要有教育信仰存在主义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
”教育信仰是教师基于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理解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和教师职业的信念,体现着教师的生存和思维状态。
教育信仰应当是一种理想信仰,要建立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多方认识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要多阅读教育经典,感受教育情怀,践行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教育使命感,在教育实践中坚定教育意志,塑造教育信仰。
南京师范大学提出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培养未来教育家”,这也是教师成长专业化的内在需求,这一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信仰,也正契合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所提出的“教育需要信仰”。
2.2教师要用对话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占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在这中学生物教学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学习毫无主动性,更无法体会到对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而存在主义教育学家推崇的是苏格拉底式教育。
苏格拉底总是将别人置于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得出结论,由此来唤醒学生自由思想的灵魂。
存在主义主张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注重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上,用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展开教学。
2.3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要想做到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就要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对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反思、展开研究,把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存在主义教育学家认为,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以研究者的身份探索自己的教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研究与教学并重。
3对生物教学的启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师观对于当前的生物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3.1教师要从生物教学的简单执行者转变为生物学和生物教学的热爱者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的知识往往是他们感兴趣并认为有价值的经验和技能。
而要让学生认同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教师首先要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价值,再把知识和学生的兴趣或已有知识结构联系在一起。
因此,生物教师的教育信仰中要包含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热爱和对生物教学的热爱。
生物科学是21世纪迅速发展的学科,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生物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日益显示出解决人类危机的强大力量。
在此大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看到自己所承担的生物教学工作无论是对学生个体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如果不能持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很快就会被不断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一个生物教师假如对于校园常见物种一问三不知,就很难让学生信服;再如对生物前沿的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技术没有及时的了解,就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生物教师的教育信仰还应体现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怀。
生物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培养知情合一的人。
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课时,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而鼓励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又如讲到“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时,教师通过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发生和受精过程的教学,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知生命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3.2教师要从课堂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转变为人格平等的对话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转变,首先要对师生关系重新定位。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个体存在,尊重他们的主观性和自由选择,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个体存在,维护自身的主观性。
生物教师在生物学学科的专业知识上比学生更加广博,但不能因此在课堂上居高临下,成为课堂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而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实现人格上的平等对话。
存在主义教育者认为教学应该在对话和交往中展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教师可以更有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在《基因突变》这一课中,教师请一组学生展开“传话”的游戏,将“传话”的结果与原话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增添、缺失和替换,由此想到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学生在简单有趣的游戏中就轻松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除此之外,绘画、手工、艺术等形式一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更好地获得自我实现。
3.3教师要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转变为新知识的生产者在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手段获得快速更新的生物学前沿知识,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不断深入科研才能不在信息的潮流中落伍,才能转变为新知识的生产者。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重要性,在教学研究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及时抓住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将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应致力于反思和合作,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和收集信息。
这些问题和信息集中在某些特别的探究领域,从持续的合作和他人的支持中获得帮助,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容易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
此外对于教学领域中出现的新形势、新理念也要有所把握,例如“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师不能一味地接受照搬流行的教学形式,而要加以研究,真正理解其初衷和内涵,通过自己的思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有所筛选地加以利用,让(上接第37页)一种混沌的学习,也不是一种放羊式课堂教学,教师课前要对学生的学习和观察进行周密的组织和计划,事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明确的观察任务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有明确的学习小组,小组内也要有明确分工,野外观察还要有相应的安全保障。
如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的调查”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集中介绍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然后按照事先的调查计划和分工,让各小组到达各自的调查地点实地调查种群的密度。
面对自由的自然之景,学生的调查热情自然会十分高涨,调查的过程也是兴高采烈。
调查结束后,教师要求各实验小组将真实的调查结果带进课堂,在向全班学生汇报的时候,再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的调查结论。
根据事先有意的安排,讨论分析后,学生还会发现样方法调查的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会提出许多原生态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拓展到目前流行的“大数据统计”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来自于自然的真实观察和测量,提升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感,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亲近感。
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然中既学会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
3以“自然之美”拓展原生态课堂人类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知识,认识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
教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感悟科学之美,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原生态生物课堂通过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从而使学生发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美感情操。
原生态课堂教学中处处都可以去发现自然之美。
如在课堂结尾艺术的处理上,原生态课堂更多提倡教师让学生通过自然实践,在自然探究中回顾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并认识更多的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产生对自然之美由衷的热爱之情。
如在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内容后,在课堂结尾的处理上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几种适应的形式,可以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熟悉的生物通过观察、调查、网络收集等多种途径完成一篇小论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