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胃肠道为类脂膜: 脂溶性高、分子型的药物易吸收,
胃肠道的pH 受食物、疾病、药物影响,
胃肠道中的胆碱、酶、粘蛋白 影响吸收,增加、降低、破坏药物。
2. 胃的排空和胃空速率
❖胃的排空:胃内容物从幽门部排至小肠上部。 ❖胃排空速率:胃排空快慢。
胃排空速率:快 药物进入小肠快 药物吸收快 起效快(止痛药)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有机弱酸、弱碱药物)、 膜孔转运(水溶性小分子药物)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膜动转运: 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单纯扩散 属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顺浓差、不耗能、不需载体、无饱和性、无竞争性 。 大多数药物通过此种方式转运,脂溶性高、解离度
小、小分子药物易吸收。
蓄积
给药 药物 溶解
药学时相
吸收
分布
生物转化(代 谢)
排泄
药代时相
靶部位(受体) 临 床应用
药物作 用 毒 副作用
药效 时相
❖ 药物吸收过程 固体制剂→崩解→药物溶出→生物膜 →吸收
难溶性药物吸收限速过程
1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1.1胃肠道的组成 胃:肌肉质的囊,生理学角度将胃分为 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胃窦 (幽门)部等四部。其功能是将食团压碎、搅拌。 胃腺分泌粘液和胃液(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混合物)将食物初步消化。
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及 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4.避免某些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的灭活,尤 其是某些在胃肠道有特定吸收位置的药物,或 如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可制成结肠定位释药 系统,使之成为可口服吸收的药物。
5.提高胃肠道局部疾病的治疗效果。
本次课程主要内容
口服药物吸收生理过程 口服胃部定位控制释药系统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 其它口服迟释制剂介绍
4. 肠内运行
小肠的固有运动(节律性分节运动、蠕动、粘膜与 绒毛运动)可促进固体制剂的进一步崩解,使之 与肠液充分混合溶解,增加药物与吸收粘膜表面 的接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某些药物可影响肠道运行速度 使速率(阿托品、普鲁本辛),药物吸收 使速率(灭吐灵),药物吸收
(二)循环系统因素
1. 胃肠道血流速度


是一类能通过黏附、漂浮及膨 胀等作用定位(滞留)于胃内释 放药物的口服定位释药系统,又
称胃内滞留给药系统。 增加药物在胃或十二指肠的吸收 程度、降低毒副作用、稳定血药 浓度、减少服药次数、有利于提 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片剂。它一 般可在胃内滞留达5~6小时。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指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 恒速释放药物的制剂,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 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 性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一般缓释制剂中药物 释放属1级速度过程。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指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 速释放药物的制剂,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 药频率至少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 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一般缓释制剂中药物释 放属0级速度过程。
离子障 (ion trapping)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 离子型药物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可逆浓度差进行、耗能、需载体、具饱和性、选择性 和竞争性
人体重要的转运方式(K、Na、葡萄糖、氨基酸等), 结构类似的药物易吸收。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对吸收为血流限速型的药物影响大(高脂溶性药物、膜孔 转运药物)
血流量可影响胃的吸收速度(饮酒同时服用苯巴比妥,吸 收量) ; 对小肠吸收影响不明显。
2. 肝首过效应
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在肝药酶作用下产生生物转化,被降 解而失活。
3. 淋巴循环 无首过效应,流速慢,吸收差,但大分子药物易进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被吸收
1.4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胃排空速率:慢 弱酸性药物胃内吸收 主动转运药物吸收(VB2) 酸性不稳定药物降解
3. 食物对胃排空的影响
延缓或减少药物吸收 降低胃空速率
吸收水分,延缓制剂崩 解、药物溶出
增加内容物粘度,药物 扩散速度↓
增加药物降解的可能
促进药物吸收 •主动转运、吸收部 位特异性药物(VB2) •难溶性药物(脂肪类 食物促进胆汁分泌)
为顺浓度扩散、不耗能、需载体、具饱和性、选择性 和竞争性作用
氨基酸、单糖、某些高极性药物易被吸收
1.3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
胃液:2L / 天,胃蛋白酶、盐酸, pH 低( 1~3 ), 面积小, 药物崩解、分散、溶解、少量吸收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小肠
(一) 解离度
非离子型药物易透过生物膜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有利于吸收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多,易扩散。在酸 性环境中解离型多,不易扩散。易由碱侧入酸侧 ,平 衡时酸侧药物浓度大于碱侧。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中非解离型多,易扩散。在碱性中 解离型多,不易扩散。易由酸侧入碱侧,平衡时碱侧 药物浓度大于酸侧。
弱酸、弱碱易受生理pH变化的影响。强酸、 强碱、极弱的酸、碱不易受生 理pH变化的影 响。
(二)脂溶性
评价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参数:油/水分配系数 (Ko/w) 药物脂溶性 ↑ , 吸收 ↑ 药物脂溶性 ↑↑ , 难以从类脂膜中游离出来,吸收↓
(三)溶出速度
与粒子大小,晶型等有关
第二节 口服给药胃部定位控制释药系统
小肠:消化管最长的部分,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三部分组成, 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胆总管和胰管的末端开口于十二指肠 组织形态结构特征:有小肠绒毛、微绒毛
大肠:由盲肠、结肠(升、横、降结肠)和直肠等三部分组成。 主要功能是回收水分, 排除体内过剩的钙盐和铁盐.
1.2 药物透过生物膜的能力
(一) 转运机制:同吸收机制,多数为被动转运方式 透过生物膜。
面积非常大:200平方米(皱壁 + 绒毛 + 微细绒毛) pH: 5~7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大肠
面积小,吸收差, pH = 8.3 ~8.4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胃: pH = 1~3 , 有利于弱酸性药物
小肠:pH = 5~7, 有利于弱碱性药物
大肠:pH = 8.3~8.4 pH影响药物稳定性(红霉素、、)
(二)药物理化性质(解离度、脂溶性、分子量)、 细胞外液pH值等影响其透过生物膜能力。
(三) 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应用制剂技术改善药物
分布,提高药效。
1.2.1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一)生物膜的组成:
磷脂质、蛋白质、少量糖类
(二)生物膜的功能:物质转运、细胞融合、细胞 识别、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
1.2.2 药物转运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