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三轮(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三轮(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考察以史传类选文为主,文本600字左右,阅读量与往年基本持平。

题型较为稳定,三个选择题,选择题分别为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每个选择题3分;一题翻译题,内分两个小题,共10分。

文言文阅读应试技巧在于阅读步骤上,要利用好一切题中已知信息,在根据语境去推测未知信息。

示范阅读如下:真题节选做题步骤示范阅读步骤:1.拿到试题,最先看12题选择题,根据选项对原文进行分层,明白每层的大语境,知晓全文大意并完成12题、2.借力12题的已知信息,去完成10、11、13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步骤一:根据选项为文章划分层次,掌握大语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宋微子世家》《宋襄公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宋微子世家》《宋襄公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宋微子世家》《宋襄公论》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一)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

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

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

”不听。

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

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冬,会于亳以释宋公。

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

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

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

”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①。

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

”公不听。

已济,未陈,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陈.。

”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二)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

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

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③,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④欺诸侯。

人能紾⑤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

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

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

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

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共20分)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

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史记》5篇阅读(附答案和全文翻译)(一)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

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

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魏王以为太仆。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①宰:主持割肉的人。

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涉起而王陈王:称王B.使使归项王使:使者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赠D.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意:怀疑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计谋的一组是( )①项王为人,恭敬爱人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年时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喜欢读书。

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原卷版)

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原卷版)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疵曰: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二子出,疵入曰:智伯不悛。

.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4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不足,死焉,职也职:本分B.不如亟去亟:赶快C.侃遂忍之,复登陴陴:城墙D.率其徒将超城而下超:超过4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B.君如逃,则谁守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C.以瓦石中贼者有以弱弓射贼者D.力不足,死焉,职也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49.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既无兵又无钱,怎么办?B.百姓皆其战士也老百姓都是你的战士C.虽然,岁满则罢去尽管县令是一城之主,但是任期一到就会离开D.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古代有贤德的人也不多,岂止是后代少?5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希烈叛军攻取项城,县令李侃无计可施,其妻杨氏勉励他应忠于职守,为国尽责。

B.杨氏认为仓廪之积、府库之财及全城百姓,都是抵抗叛军进攻可以凭借的有利条件。

C.杨氏以项城百姓“义不为贼”、誓死抵抗的信念晓谕叛军,从而遏制了叛军的气焰。

D.作者认为,杨氏以妇人之身,而能明辨行列、攻守,她的勇、智,堪比宠旌守御之臣。

51.文中称杨氏为“仁者”,《论语·颜渊》中,孔子释“仁”为“爱人”。

请结合文意,概述杨氏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一、材料选择。

文体选择上传论兼顾。

本题材料为组合文本,由三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材料二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前两则为史传作品,第三则为史论作品。

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

从文本立意上看均体现了崇仁尚礼的价值观,既能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有符合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命题导向。

从篇幅上看传论相当,从内容上看,论传有密切的关联性,议论与史实交相印证。

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语言典雅规范,与高中语文教材历史类作品的入选标准一致。

从考生学习经验上来看,《屈原列传》的评传结合,《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叙议结合,都会大大削弱考生阅读的陌生感。

此外选文涉及文言知识点全面、平易,契合高中文言文教学重点。

二、题目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型设计和分值设定相对稳定,未出现较大变化。

10题延续了前两年新课标卷对于断句知识的考查方式,主要考察考生结合语境、运用语法分析法及相关文言知识准确理解句意的能力。

就此题具体来讲,“魏君贤人是礼”,主语为“魏君”,“贤人是礼”是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此片段译为“魏君礼遇贤人”;“国人称仁”译为“国人称赞他仁德”,“上下和合”译为“卫国上下齐心”,两个语言片段都相对完整,而“未可图也”是结论,译为“(魏国)不可以图谋(攻伐)啊”,呼应上文“秦尝欲伐魏”。

11题题型也延续前两年的教考衔接,涉及实词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记忆、理解两各方面的重点知识和能力。

打通了课外文言选文与初高中所学文言文、常见成语中涉及相关知识,借以强化考生对知识的比较、迁移与运用。

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婚燕尔中的“燕”同“宴”,是“安乐”的意思。

这在《诗经•卫风•氓》中学过,且“宴尔新昏(婚)”恰好出自该篇拓展阅读篇目《诗经•邶风•谷风》。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史传类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能够锻炼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史传类文言文通常以人物传记或者历史事件的记载为主。

这类文章往往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首先,史传类文言文的语言风格相对较为正式和严谨。

古人在记录历史时,会使用比较规范的词汇和句式,以体现其庄重性和权威性。

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的词汇、语法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一些常见的虚词,如“之”“乎”“者”“也”等,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各不相同。

还有一些实词,如官职名称、地名、人名等,需要我们积累和记忆。

其次,史传类文言文的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会先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家世等基本情况,然后叙述其主要的事迹和成就,最后可能会对人物进行评价或者总结。

了解这种结构,有助于我们在阅读时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在阅读史传类文言文时,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信息。

比如人物的行为、言论,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些关键信息往往能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事件的本质。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它们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历史事件更加生动。

另外,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也是读懂史传类文言文的关键。

比如,古代的科举制度、官职制度、礼仪制度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背景知识不了解,就可能会在阅读中产生误解。

为了更好地阅读史传类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致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不要过于纠结个别字词的意思,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第二步,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解读。

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注释,弄清楚那些影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第三步,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人物和事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规律。

第四步,进行总结和归纳。

将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整理,以便加深记忆和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我们来看《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周嘉谟、张士隆、罗喻义、袁化中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

隆庆五年进士。

除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

万历十年迁四川副使,分巡泸州。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陇川宣抚多安民叛,入缅,据蛮湾。

嘉谟讨擒之,立其弟安靖而还。

进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

黔国公沐昌祚侵民田八千余顷,嘉谟劾治之,复劾其孙启元罪状。

久之,改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

满考,加右都御史。

广西土酋引交址兵内犯,官军拒退之,嘉谟为增兵置戍。

迁南京户部尚书,寻召拜工部尚书。

孝定后丧,内廷宣索不赀。

嘉谟言丧礼有中制,不当信左右言,妄耗国帑,不纳。

俄改吏部尚书。

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

八月丙午朔,光宗即位。

郑贵妃据乾清宫,且邀封皇太后。

嘉谟从言官杨涟、左光斗等言,以大义责贵妃从子养性,示以利害。

贵妃乃移慈宁宫,封后事亦寝。

神宗末,齐、楚、浙三党为政,黜陟之权,吏部不能主。

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天启元年,御史贾继春得罪,其同官张慎言、高弘图疏救,帝欲并罪之。

嘉谟等力为解,乃夺慎言、弘图俸而止。

朱钦相、倪思辉被谪,嘉谟亦申救。

给事中霍维华希魏忠贤指劾王安,置之死。

嘉谟恶之,出维华于外。

忠贤怒,嗾给事中孙杰劾嘉谟受刘一燝属为安报仇,且以用袁应泰、佟卜年等为嘉谟罪。

嘉谟求退,忠贤矫旨许之。

大学士叶向高等请留嘉谟竣大计事,不听。

明年,广宁陷,嘉谟忧愤,驰疏劾兵部尚书张鹤鸣主战误国罪。

五年秋,忠贤党周维持复劾嘉谟曲庇王安,遂削籍。

崇祯元年,荐起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明年,卒官,年八十四。

赠少保。

(节选《明史·周嘉谟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B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全解全析)

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全解全析)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1.D 2.C 3.C 4.D5.①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②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③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几:大多”错误。

“几”,几乎。

句意:几乎祸及自身。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亡:灭亡/通“无”,没有。

句意: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

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句意: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

C.而:都是连词,转折。

句意: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

D.或:或许/有的人。

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句意: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

“定取舍”,决定取舍;“审”,慎重。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错误,由原文“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可知,君主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

所以,君主的治国方略应验于国之安危,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可知,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结合“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可知,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结合“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可知,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昔有荀子,名籍沛国。

年少时,好读书,辞章华丽,文采翩翩,后为博学鸿儒,流芳百世。

荀子家贫,于是便出门求学,到处游学探访名士。

他先拜师于鬼谷子门下,鬼谷子匡扶国家,屡次受专政者的委托办理国家大事,有“烟雾三祖”之称。

鬼谷子认为“贫贱不足恤,富贵不足傲”,是非不分,他也被誉为禅宗的一位先驱。

荀子深受鬼谷子的薰陶,渐渐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儒者,既擅长文学,同时也有政治才华。

荀子师从鬼谷子切磋研学,对礼仪、道德、政治等有深刻见解,因而受到时人的器重。

由于荀子为人豁达洒脱,鲜有怨言,所以常常能够令人信服。

此外,他多次撰写重要著作,如《荀子》等,具有丰富知识,风格独具魅力。

荀子性情冷静,若有所思地道出事物,这是他独有的看问题方法。

他深谙“教化”的重要性,因而提出“性恶论”,认为天性其实没有固定的善恶之分,只要人们行为彬彬有礼,遵守规范、秉承幸福,也就可以达到超越他人、旁征博引的高度。

同时,他也更加推崇文化的素养、礼仪的实践,这对于中国传统教育至为重要。

荀子用他的双眼看见了人性的坚韧与柔情,深悟一切矛盾的表象却有着同一种本质。

他好学勤奋,在不断探究之中寻找自我,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世界中文化的走向,也启悟了世人亲近自然之观念,坚定人们的思考立场,长久的人文精神不断传承。

荀子的一生,籍籍无名,却励志探求真理,体现了中国文化古代士人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座重要丰碑。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弱,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情感的影响而偏离道德的正途。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并具有下列几个特征:一是人的贪求是无止尽的;二是人的情感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三是人的理性不能支配其行动。

荀子认为,人若要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就必须在经过长期的修养教化,接受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而这种教化并不局限于家庭教育和道德规范,还包括学习文化知识以及对文化传统的领悟。

在政治上,荀子主张“有为而治”。

“有为”就是要积极地干事,努力实现社会发展和人民福利的提高。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答案深度解析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答案深度解析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答案深度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穰侯,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

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

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於齐。

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

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

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

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冉故德公矣。

”于是仇液从之。

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

昭王十四年,魏举冉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又取楚之宛、叶。

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

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

魏献河东方四百里。

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

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

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

免二岁,复相秦。

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昭王於是用范睢。

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

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

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馀。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

【译文】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姓魏,名冉。

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物色并拥立了昭王。

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

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传记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传记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传记类)文言文传记专题复习及阅读技巧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等。

一、分析历年真题: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选文主要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新五代史》《新唐书》《晋书》《资治通鉴》《元史》《明史》等。

2.从内容上说,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

选文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

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二、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一是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二是职官: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

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三是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四是品格: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三、三次审读,完成解题:(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三)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一、客观题部分1. 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

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2. 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在高考文言文的众多类型中,史传类文言文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理解和掌握史传类文言文不仅是应对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史传类文言文,顾名思义,是以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言行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言文。

它通常来源于正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也有一些出自私家著述。

这些文章以严谨的笔法、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和历史事件的脉络。

史传类文言文的特点鲜明。

首先,在语言方面,它往往具有古朴典雅、简洁凝练的风格。

古人用词精准,一个字就能蕴含丰富的意义,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和推敲。

其次,在结构上,大多遵循时间顺序,以人物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依次叙述其出生、成长、功绩、挫折等。

再者,在表现手法上,常运用人物描写、事件叙述、议论评价等多种方式,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历史事件清晰明了。

那么,对于考生来说,如何有效地应对史传类文言文呢?第一步,要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例如,“之”“而”“以”等虚词的用法,“使”“见”“被”等实词的含义,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句式,都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只有具备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才能在阅读时准确理解文意。

第二步,要了解古代的官职、礼仪、历法等文化常识。

史传类文言文中常常涉及到这些内容,如果对古代文化一无所知,就会给阅读造成障碍。

比如,“拜”“迁”“除”等官职变动的词汇,“及笄”“弱冠”等年龄称谓,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第三步,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时,可以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结合注释,逐句翻译,理解文意;遇到不懂的字词,不要急于查字典,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

同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如人物的言论、行为,以及作者的评价等,这些往往是理解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的关键。

在具体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文言文实词题。

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所给选项中实词的含义,判断哪个选项最符合文意。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史传体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30题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史传体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30题

史传体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30题文言专题0823 1646史传体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30题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侯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⑤。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注:①洗沐:官员休假②算:竹器③推毂:推荐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欠款项6.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名:称呼……的名字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行:辈,辈份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稍:稍微,略微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B.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C.及晚节,汉征匈奴D.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8.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其慕长者,如恐不见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C.请治行者何也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D.与官属言,若恐伤之与嬴不助五国也9.司马迁笔下的郑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0.把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史传类文本阅读规律和方法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史传类文本阅读规律和方法

史传类文本阅读规律和方法就目前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选择题往往有五道,其中第四道题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道题一般只有一项错误,而且错误点很小,这就为我们整体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径。

就应试性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而言,做到以下几步:第一步,认真通读原文,结合第四道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步,先阅读第四道题,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一、感知方法(1)通读。

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

(3)跨“难”。

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

(4)借助。

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解决很多问题。

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1.联想迁移法。

利用已经学过的实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词语使用的正误。

2.语法推敲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词语解释的正误。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讲究对称,一个语句中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有意思相同(近)、相反(对)的特点。

如李密《陈情表》中的“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从结构对应的角度分析,“无”与“鲜”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

二、掌握要点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介绍:姓名→籍贯→官职→经历→事件→评价。

(一)知人:以时间串联人物经历古代用以表明时间的,有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的专用术语。

表明时间转换的一些词语,如“少时、初、先、尝、及、既而、俄而、已而、少顷、顷之、久之、未几、须臾”等。

阅读人物传记时,找出并把握这些词语,可以了解传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做的不同的事情,把这些事情贯连起来,就是传主一生的经历。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之《明史》四篇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之《明史》四篇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萧近高、袁忠彻、彭时、张罗彦(一)萧近高,字抑之,庐陵人。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授中书舍人。

擢礼科给事中。

甫拜官,即上疏言罢矿税、释系囚、起废弃三事,明诏已颁,不可中止。

帝怒,夺俸一年。

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

既而停矿分税之诏下,相失利,擅移驻景德镇,请专理窑务。

帝即可之,近高复力争。

后江西抚按并劾相,相以为近高主之,疏诋甚力。

近高疏辨,复劾相。

疏虽不行,相不久自引去。

屡迁刑科都给事中。

知县满朝荐、诸生王大义等皆忤中使,系狱三年。

近高请释之,不报。

辽东税使高淮激民变,近高劾其罪,请撤还,帝不纳。

又以淮诬奏逮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近高复论救。

会廷臣多劾淮者,帝不得已征还,而邦才等系如故。

无何,极陈言路不通、耳目壅蔽之患。

未几,又言王锡爵密揭行私,宜止勿召;朱赓被弹六十余疏,不当更留。

皆不报。

故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递转。

人情轻外,率规避,近高自请外补。

吏部侍郎杨时乔请亟许以成其美。

乃用为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

以病归。

起浙江左布政使。

所至以清操闻。

泰昌元年召为太仆卿。

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

历工部左、右侍郎。

天启二年冬,引疾去。

御史黄尊素因言近高暨侍郎余懋衡、曹于汴、饶伸,太仆少卿刘弘谟、刘宗周并辞荣养志,清风袭人,亟宜褒崇,风励有位。

诏许召还。

五年冬,起南京兵部,添注左侍郎。

力辞,不允。

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

崇祯初,乃复。

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卷》,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B.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C.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D.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 遂落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B.中书舍人,舍人始于先秦,南朝梁时称中书舍人,明清时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称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为七品官。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史传类文言文,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历史的记忆。

对于我们来说,阅读史传类文言文,不仅能够领略古代社会的风貌,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要读懂史传类文言文,首先得了解其特点。

这类文章通常以人物为中心,记录其生平事迹、品德才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它们的语言简练而精准,往往用寥寥数语就能描绘出一个生动的场景或展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阅读时,字词的理解是基础。

古代汉语中的字词含义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这就需要我们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异义词,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记忆,来提高对字词的理解能力。

同时,掌握古代的文化常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的礼仪制度、官职名称、天文历法等,都可能在史传类文言文中出现。

例如,“三公九卿”是古代的官职制度,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可能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偏差。

断句也是阅读史传类文言文的一个难点。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来进行断句。

一般来说,要根据句子的结构、虚词的运用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判断。

比如,“夫战勇气也”,根据“夫”这个发语词,就可以在此处断句。

理解文意是阅读的核心。

在读懂字词和断句的基础上,要能够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把握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

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文字中提炼出关键信息。

史传类文言文往往会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比如,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展现其品德的高尚或卑劣;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叙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或光明。

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细节,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此外,阅读史传类文言文还要学会与历史背景相结合。

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文章的内涵。

比如,在阅读关于某位官员的传记时,如果了解当时的官场风气和政治制度,就能更准确地理解他的为官之道和政治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理解: 1、人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 贾谊 。 2、正面:刘—李,白与贾作侧面处理 3、事件: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 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 4、事理:刘希望李能够重用白,李忌 其才而排之。白的遭遇与贾相似。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 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 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 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 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 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 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 死士,其必济!”
2.史传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价值 取向:忠孝、守法、处事高明、英勇有 智谋,清正廉洁等。 3.史传类人物传记“实录”的写 作特点,所谓“实录”,是指“只据事 实录,使善恶自见”。也就是说,在同 一短文里,既有可能写到这个人的善行, 也可能写到他的恶习。
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
一边阅读,一边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 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勾画出来) 二是官职。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 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勾画出来)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选用的材料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考纲 关于“浅易”的要求,文体以叙事类的史传(包括正史 和野史)最多,其次是叙议结合类的杂记、赠序和书信 等,纯粹论说类的材料较少。内容多突出忠孝节义廉等 传统道德、真善美的人物品质,所讲之理深入浅出,关 联现实,注重对考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人物方面,如新课标I卷中的孙傅忠诚爱国,正直无私, 勇敢无畏;新课标Ⅱ卷中的来护儿志向远大,文治武功, 忠诚廉洁;安徽卷中的梁皙次淡泊宁静,孤介自持,廉 洁爱民;江苏卷中的欧阳发笃志好礼,刚直不阿,治学 严谨;等等。这些人物个性独特,形象鲜明,有着非凡
• 补充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 •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 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 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 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 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 •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 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 还有一个常见词: • 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 司 :有关的官员。
3.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打破题 号顺序,调整做题顺序:从最后一题 做起,到信息筛选题,然后再做前面 两题。分析概述题:定区间——细对 照,找差异——定选项;信息筛选题: 排除法。实词推断题与虚词辨析题或 句式题的解题方法参考前面各章节。
积累史传文常用的核心词汇。
如表现人物个性的:耿、厚、矜、刚毅、孝 悌、古直、阿谀、谄谗、木讷等; 表示官职变化的:授、除、迁、左迁、下车、 擢、黜、调、复、辞、致仕、乞骸骨等; 表示主管的:知、典、主等; 表示说话的:曰、云、谓、诏、诰、敕、白、 陈、禀、对、语、谕、晓、辩、问、诘、诉 等;
•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 于副县长。 •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 教育厅长。 • 9、游击:掌管军队 防御,负责防御工作 的师级军官。 •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 长。 • 11、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 局长或户籍局长。 • 12、 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侃(陪衬人物)、其妻杨氏(主角),胥吏、百 姓(叙述所需); • 背景:项城为叛军困时,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挺身而 出 。 • 事件: 杨氏作为(1)劝阻丈夫怯退;(2)激励百姓奋起; • 结果:叛贼全 都 逃跑 ,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 2、杨氏说话艺术:杨氏的话,说得实在,入情入理。从百姓 的角度思考,所以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 • 3、人物个性: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一、高考史传类文言文的特点 内容:史传类文章的主人公多为有声望的 文臣武将或其他一些人物,他们往往有鲜 明的性格特点。史传文常规结构是:先介 绍人物的姓名、籍贯,然后概括介绍人物 学识、品行,为官的建树、治国的才能, 接下来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记叙,叙 述生平经历和突出事迹。最后一段归结人 物的一生,收束全文。
说理方面,比如上海卷《静者居记》一文先提出“静 系于人不系于居”的看法,然后直指心灵,提出“居仁 而静”这一核心观点,有意针砭眼下浮躁之弊,给人恍 然之感;再如15年浙江卷《太平州学记》一文借太平州 学得以重建说明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事业成败皆 系于人的道理,议论高远,顺势而发,不由得人不信服。 如果我们承认高考不仅是选拔性测试,也是日常教学的 延续,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试题所选之材就 不可小视,课程的三维目标一个不少地要在试题中有所 体现。16年文言文选张岱《琅嬛福地记》,充满神异色 彩的故事中暗寓学海无涯的道理。
•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 •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 的行政最高长官。 •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 务。相当于省长。 •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 市长。 •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 局级官员。 •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 作人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 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 都。禹锡谒于德裕曰: “近曾得白居易文集 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 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 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 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 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 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 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 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
表示死亡的:驾崩、崩、山陵崩、薨、卒、 死、殁、终、不禄、圆寂等; 表示科举考试的:第、及第、登第、贡举、 状元、解元、举人、秀才、院试、乡试、 殿试等; 表示官职和官府名称的:宰相、丞相、三 司、知州、巡抚、宦官、太史、太守、知 县、六部、国子监、翰林院、参知政事等。
• 补充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 •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 征 、辟、荐、举 、拜、除、授、起、擢、 拔 •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 迁 、转、调、徙 、补 、改 •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 • 兼、领、署、权 •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 贬 、谪、出、左迁、罢、免、黜、废 • 第五类:执掌、主持的词语。知、行、主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 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 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 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 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 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 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 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 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 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 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画出层 次或作上起始记号) 划分层次时就要注意抓住事件发生的过程 和文章的线索,而文章线索往往又是时间 (有的从官职的变化可以看出)的推移和 地点的变化或人物的变换。
四是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 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 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 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 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画出信 息,注意结合历史事件分析)
(二)阅读解题步骤: 1.抓住特点,节节划读,理清脉络: 人——简历——性格特点——为政成绩 ——具体事件。 2 .利用注释及后两题题干帮助理解文意: 文后注释帮助扫清文字障碍;信息筛选题题干多 是“下列全部表现某某怎样怎样 (某种品质或境界 ) 的一项是”,往往能提示传主的精神品质;最后 一题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述,命题形式基本上 是三对一错,75%的正确分析概述,能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