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合集下载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卢云峰提要:二战以来,由于研究对象过分集中于西方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基督宗教社会学。

作为宗教社会学的新范式,宗教市场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排他性宗教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是它忽略了对东亚社会中非排他性宗教的分析。

当我们把该理论运用到华人社会时有必要对其适用性进行反思。

我们希望这种反思有助于纠正宗教社会学的基督教中心主义,同时对未来的中国宗教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宗教市场理论 排他性宗教 非排他性宗教一、导 言过去20年里,宗教社会学经历了“范式的转换”(Warner,1993)。

世俗化理论受到宗教市场理论(religious economy model)的挑战。

通常情况下范式的转换源于人的自然更替:旧范式拥护者的凋零之时也即新范式的确立之日,大师们很少会公开承认自己的理论有误,但这次我们遇到了例外。

1997年,世俗化理论的旗手彼得·伯格承认: 我想我和大多数其他宗教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世俗化所写的东西是个错误。

我们的潜在论述是说世俗化和现代性携手并行。

越现代化就越世俗化。

它并不是个荒诞的理论,有些支持的证据。

但是我想它基本上是错误的。

今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确实是富有宗教色彩而不是世俗化的。

(Berger,1997:974)这段话基本上宣告世俗化理论已经走进历史(Warner,1997)。

罗*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7J C840001)资助。

文章的写作和修改受益于何蓉和方文,在此表示感谢。

社会学研究 2008.5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在这轮范式转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斯达克在学生时代便已崭露头角,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美国宗教性的雄文。

1971年从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立即被华盛顿大学社会学系聘为终身任职的正教授。

从那时起,斯达克致力于构造一套有关宗教的演绎理论,也即是宗教市场理论。

从“庚款兴学”看美国的对华文化外交

从“庚款兴学”看美国的对华文化外交

‚善意‛,还是‚侵略‛——从‚庚款兴学‛看美国的对华文化外交内容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迪斯尼等文化娱乐产业如洪水猛兽般向我国涌来,深受我国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遭受着巨大的挑战。

而‚庚款兴学‛作为中美文化关系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真如美国人自己所标榜的‚善意‛,还是另有企图?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本文试从‚庚款兴学‛的缘起与动机、‚溢款‛的用途及管理、美国对华文化扩张的目的等方面来揭开美国‚庚款兴学‛的谎言,从而论证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侵略本质。

关键词:庚款兴学美国对华文化侵略‚善意‛一、问题的提出自1911年4月开课以来,清华大学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府。

在清华大学轰轰烈烈地开展百年校庆之际,我联想起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场由美国单方面主宰的、正悄悄地进行着的无硝烟的‚文化侵略战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迪斯尼等文化娱乐产业正铺天盖地地向我国涌来,托福考试、留美热潮、‚美语热‛等深受我国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这些,引起了我对那段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庚款兴学‛的新的认识和定位。

‚庚款兴学‛作为中美文化关系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美国舆论标榜‚美国退还此款,完全是‘友谊’的性质,毫无附带的条件。

‛1并宣称‚美国对于中国这种友谊的影响,不但直接增进中国的文化事业,并且间接激发别国的好意。

‛2清政府也痴迷于美国‚善意‛的‚馈赠‛之中,对美国表达感激之情。

专使唐绍仪在赴美申谢的国书中称颂美国与中国‚通好以来,交谊最为敦笃,此次减收……,仁声义向,通迩同钦。

‛3当时中国民众的反应也多为赞美之声,如汪康年议论:‚近年美国以退还赔款,大得感愉于我,……我朝廷感之,我社会感之,我学界商界中人,且舍近年工约之意见而感之,似美之此举,义声直震天地矣。

‛4美国主动提出‚庚款兴学‛,是真如美国人自己所标榜的‚善意‛,还是另有企图?下面,我将从‚退款‛的缘起与动机、‚溢款‛的用途及管理、美国推行对华文化扩张的目的等方面来揭开美国‚庚款兴学‛的谎言,从而论证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侵略本质。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1)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1)

当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有多少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们的地区分布和发展趋势如何,这是分析国际宗教形势必须回答的问题。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哪些文化现象属于宗教、哪些思想行为属于信教、怎样给众多的思想信仰分类等基本问题上存在分歧,以上问题很难找到统一答案。

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统计数据主要有3种,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试图说明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需要我们根据机构特点、关注问题、所用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作出理性判断。

一种是国际民调机构运用统计学原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抽样调查,以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盖洛普国际调查联盟(盖洛普国际协会)为代表,侧重于说明全球信教人口比例;一种是西方传教研究机构根据传教需要进行的汇总统计,以美国《国际传教研究公报》为代表,侧重于说明全球主要宗教的人口变化;一种是西方研究机构收集各种数据进行汇总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为代表,侧重于说明各大宗教群体的人口规模和地理分布。

全球信教人口比例最有价值、可以信赖的数据来自盖洛普国际调查联盟的“全球宗教信仰和无神论指数”。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该机构组织部分成员采访了57个国家的5万多人,询问这样一个问题:“无论你是否去过礼拜场所,你会说你是信教者、不是信教者还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结果,有59%的人说自己是信教者,23%的人说自己不是信教者,13%的人说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5%的人不回答。

据介绍,以上数据按照受调查国家被覆盖成年人口的份额作了加权,允许3%-5%的误差率,置信水平为95%。

据最新报道,该机构又于2014年底对65个国家的6万多人作了同样的调查,结果有63%的人说自己是信教者,22%的人说自己不是信教者,11%的人说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4%的人不回答。

因为两次调查的时间、方法和数据比较接近,我们可以取其平均数,则全球有61%的人口信仰宗教,12%的人口为坚定的无神论者,27%的人口处于中间或潜伏状态。

农村宗教调研报告(共3篇)

农村宗教调研报告(共3篇)

农村宗教调研报告(共3篇)农村宗教调研报告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农村宗教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广大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

村民委员会如何面对宗教组织的发展,如何协调好与宗教组织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当前农村宗教问题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近年来,我国农村迅速城市化,传统民间宗教活动在部分地区复兴。

探究农村宗教信仰的相关情况如下,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上述材料表明,在农村中,大多数的农民都信教,即使在不信教的少数人中,也有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参加过相关的活动和仪式。

除此之外,通过实地的访问以及网上资料的搜集,我还发现了当前农村宗教信仰存在的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信教人员猛增。

二是部分信教群众对宗教认识模糊,思想混乱,将正常的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相混淆。

三是非法宗教活动猖獗。

四是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某种意图,不惜一切拉拢发展乡村干部和学生入教,影响了各级政权的稳定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诸多问题呢?经调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从主管部门治理、引导力度上看,各部门干部对宗教工作重视不够,对宗教政策、法规学习、理解不透彻,对宗教活动合法、非法界限分不清。

目前宗教治理部门尚存在人员少、经费不足、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等因素,导致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宗教问题出现无法控制发展势头,有些教徒不仅参加非法宗教活动,还搞非法聚会,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从信教人员年龄结构看,18至50岁之间的人居多。

这些人在生活中接触社会环境层次多、范围广,对宗教问题谈论触及机会也较多。

三、从信教人员身份看,农民、无业人员、经商者信徒较多。

为实现寻求神保佑的愿望,接受传教人员的“教悔”,加入到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生活中,使教徒队伍扩展迅速。

四、从人思想意识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信仰危机。

盲目的走入了神学的殿堂。

美国的宗教与宗教渗透

美国的宗教与宗教渗透

美国的宗教与宗.教渗透■孙浩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摘要: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广泛地影响着对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境外宗教渗透的主要策源地是美国。

几乎任何一种宗教渗透都可以追溯到美国背景。

本文即以美国为例分析宗教在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诸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其对华宗教渗透的理论背景、作用机制和破坏途径,从而有效地抵御宗教渗透。

关键词:美国;宗教;宗教渗透中图分类号:B928.712文献标示码:A文蕈编号:1008—679{2007)03—0060-03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一、美国社会中的宗教因素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新教思想立国的移民国家,其早德基础是犹太一~基督教道德”。

团这是美国国情的一大特期移民主要来自于英格兰。

“清教徒离开英格兰并非为了冒色。

险、开发贸易,而是单一的政治和宗教上的动机”,“宗教迨害当然,美国并不是基督教新教~元化的国家,由于当初是移民的主要原因”。

[131607年第一批移民北美的船上,就移民不仅有英国人,还有法国人、瑞典人、犹太人、非洲黑人有牧师随行祈祷,詹姆士顿的第一所建筑物就是教堂。

移民等等,移民的多元化导致教会组织的多元化,美国现在既有坚持每日两次祈祷,每周一次礼拜,每三个月吃一次圣餐。

天主教会、国教会也有清教中派生出的教友派和洗礼派,有随后建立的移民点均建立教堂作为宗教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德国的路德教派、荷兰的改革教派和法国的胡格诺教派,还新英格兰地区规定,每一城镇的居民必须供养一名牧师;弗有摩门教、犹太教和大量的新兴宗教等等。

吉尼亚规定每户人家必须藏有《圣经》。

由于当时物质和精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神文化贫乏,移民为使精神有所寄托,便把宗教活动放在首各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

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位,使日常生活中到处“渗透了宗教的活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以一个学会及其会刊为中心的考察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以一个学会及其会刊为中心的考察

动的视角反思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能够拓展中国民俗学史,以期构建科学的中国民俗学学科。
关键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演唱文艺;表演理论
中图分类号:I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9)05-0088-08
中国民俗学的肇始与民间文艺密切相关。无 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从来就不是封闭的学科,文化的
“中 国 演 唱 文 艺 研 究 会”(CHINOPERL,下 称 “学会”)由语言学家赵元任、汉学家 HaroldShadick (1902-1994)③和 CyrilBirch(1925- )④等一批学 者于 1969年建立。学会成员以美国学者为主,也包 括少量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和中国学者,是美国 专门研究中国文艺的重要学术团体,并以此形成了 包括期刊、资料库和高校教学在内的中国演唱文艺 研究及传播系统。自 1969年以来,学会保持每年召 开一次学会会议的传统,至 2019年,学会已成立 50 周年。
CHINOPERLNews作为早期学会发布学会动态 或通告的定期出版物,第一期详细记录了第一届中 国口头暨表演文学会议的情况,阐明了学会成立的 宗旨和主要任务,试图将 CHINOPERL区别于其他 相关学会,明确了学会的研究旨趣:“聚焦于那些旨 在面向读者的文学作品的视听方面,并关注这些文 学形式的历史传 统。 简 单 来 说,就 是 (关 注 )‘因 表 演而产生 不 同 的 文 学 ’。 这 一 定 义 是 开 放 性 的,而 非封闭性的。与本学会相关的领域包括大众及民间 诗歌、街头戏剧、故事讲述、鼓歌、戏剧表演、皮影戏、 仪式吟诵、宗 教 仪 式、古 典 文 学 朗 诵 及 吆 喝 歌。”[2] 学会的研究旨趣是在参会学者们⑤的争论和协商中 形成的,讨论涉及 “民 间”“民 俗”“口 头 表 演”“表

最新我国的宗教政策

最新我国的宗教政策
D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5浙江文综)我国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后者意 味着,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 )
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②对宗教教义作出与唯物主义一致的阐释
D ③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 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பைடு நூலகம்保护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教的自由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教徒不能到宗教场所外传经布道。非教 徒不能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不能在信 教群众中开展有神、无神的辩论。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 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 社会主义制度,损害国家、民族利益。我 国实行政教分离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宗 教干预国家政权和教育。
今天妈妈和佛友们讨论,2012年 1月9日,XX市人民法院首次以利 用宗教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判 处马某、李某等5人两年到六年 不等有期徒刑。
小雯想:该做法与宗教信仰 自由是否矛盾呢?
思考: 政府加强对宗教事物的管理与保护宗教
信仰自由是否矛盾?
一方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决不是对宗教问题放任自流;
(2)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 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7湖南永州期末) 我国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 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这充分说明 了( )
A、我国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B、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C、我国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

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

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比起中国其他文化现象,中国宗教是最古老的,而且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不断。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换着形式和内容,引导和接受中国人的崇拜。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宗教当包括以自然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以上帝天命崇拜为中心的三代秦汉宗教,以上层人士为主体的信仰对象——本土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以及以下层人士为主体的信仰对象——民间宗教。

为了突出中国民间宗教是一种新兴的宗教,我们又习惯地将此以外的宗教统称为中国传统宗教。

中国传统宗教的多种信仰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中国传统宗教的源头是中国原始宗教。

中国原始宗教以其自然崇拜、灵物崇拜与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与偶像崇拜的形式表现出原始自发宗教的信仰特征,即多神崇拜。

我们说,在原始自发宗教中崇拜多神,那是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曾出现过的现象。

至于人为的宗教产生以后,尤其是统一的至上神产生以后,还仍然奉行多神崇拜,那就是中国宗教所特有的现象了。

这一特点的形成是在华夏传统宗教信仰的形成时期,即三代秦汉时期。

三代以降,以庶物为崇拜对象的原始自然宗教继续流行,诸等天神与地祗,以其各自的超自然性而受到人间的崇拜。

中国宗教并未随着夏代在多神之上出现了百神之长的“天神”,殷代产生了至上神“帝”,以及周代出现了“天”(上帝),而就此结束多神崇拜去奉行一神独尊。

在夏商周三代奉行的天神崇拜系统中,反映自然属性的具体之神共存于天庭之中,各行其职。

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宗教对中国的影响~~宗教精神对中国的影响~~一、政治民族主义及其影响每一个公证的观察都会承认,近年来在中国有一种民族主义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国内国外发生某些刺激性事件的时候,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

而且,每一个明智的观察者也都会认识到,这种趋势不但对于世界的未来,而且对于中国的未来,都会是相当危险的。

在毛泽东时代(1949-1976),中国人从党和国家领导那里知道,他们有一种「国际主义义务」,要去「解放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就是说,要帮助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各国人民-在六、七十年代甚至是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以外的各国人民-去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斗争」。

那不是一种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可以说是某种形式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

马克思所说的国际主义,重心放在各族各国工人阶级的联合上;毛泽东所说的国际主义,却强调各族各国要摆脱西方「帝国主义」中的领导地位,这样一种宣传就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民族主义上升的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来自极少数知识分子微弱的声音,关于民族主义具有危险性的警告,就被淹没在爱国主义宣传之中了。

所以,人们很难看到有什么东西可以缓和民族主义上升的趋势,更难看到任何既有利于世界也有利于中国的「超民族主义」的迹象。

不过我想,所谓希望,不是意味着去寻求已经看得见的东西,而是意味着去寻求还看不见的东西。

二、超民族主义意识与中国的宗教一方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甚至在宗教机构之中,我们都很容易看到民族主义的众多表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宗教精神还仍然对今日中国的千百万民众发挥着某种影响。

在各种宗教机构后面的宗教精神,如果理解得正确,就肯定是在培育着超民族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尽管其程度会因宗教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1、佛教即使在边远的农村地区,不识字的中国佛教徒也知道,佛教是起源于印度而非中国。

因此,不论许多学者如何强调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也不像别的许多东西那样会在老百姓中造成自称中国第一的那一类骄傲心态。

文学史

文学史

道教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一种人文科学的学术范畴,引起国外人士的兴趣,并作为研究对象,在世界传播教义,可推溯到16世纪。

当时欧洲受马可波罗探险活动的影响,与中亚细亚、中国西部频繁往来,写下了不少有关调查报告及专著。

1898年,法国在河内建立远东法国学院,成为研究中国、东南亚地区的大本营。

1911年出版《道教》二卷(法人戴遂良撰)、《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史》、《道藏书目》等,奠定了法国研究中国道教的基础。

19世纪以来,法国亨利·马伯乐开展了以道教为专题的研究工作,运用西方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化了道教的研究,成为欧洲道教研究的奠基人。

在英国,最为著名的中国文化及道教研究学者首推李约瑟,他编撰《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述及道教与古代科学的关系;第五卷广泛论述了古代炼丹术与道教的关系,内容翔实,史料丰富,文图并茂,集中国古代炼丹史大全。

美国的道教研究起步较晚,但从19世纪以来,发展较快,许多大学成立了中国宗教研究小组,目前已超过西欧各国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并积极开展国际性合作研究。

著名学者韦尔奇被称为是美国道教研究的开拓者。

席文教授专门研究道教炼丹术、道教医药学、宗教仪式等,在美国、西欧很有影响。

中年学者萨梭留学台湾辅仁大学,拜师入道,受63代张天师的传授,成为掌握道教教义及符箓科仪的外籍道教徒。

1975年,他整理出生了中文版《庄林续道藏》二十五卷,收录了有关道教科仪的经文和佚散经目,对道教仪式、口诀、手诀颇有研究。

总之,随着华侨进入欧美各国,道教也在这些国家中传播开来并产生影响,欧美地区的道教信仰者以华侨为主,本土居民中,道教信仰者和道教团体也有,但历史不长,人数不多。

然而,对道教的养生、内丹修炼、武术等感兴趣者却不在少数。

此外,对道教理论感兴趣,且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欧美学者也大有人在,近几十年来呈上涨趋势;前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的人士也日益增多。

变迁之神

变迁之神

读《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美国学者韩森以域外者的眼光审视中国民间信仰,所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

她以唐宋变革为背景,着眼于12、13世纪南宋社会的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以下层民众和神袛为基点,围绕惟灵是信、人神互惠和敬渎合一三个特点阐述人们对神袛的选择、情感与神袛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的功能。

同时以个案研究和区域性研究为主,强调唐宋之际宋代的变化,即在民间信仰方面体现为大量赐封、地区神袛变化和区域化神祀的出现及传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用于评价韩森这本书再贴切不过,作者围绕民间信仰这个主题阐发、叙述的不仅仅只关注与当时南宋下层民众的信仰观,而是长远眼光对于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照,以民间信仰为纵切面来透视整个南宋社会。

一本书加之绪论、结语共有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绪论篇便是将整本书的视野置于中国中世纪转折的最后一个阶段,从南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看地方诸神体系的地位。

作者对于民间宗教的理解促成了她搜寻民间信仰资料的一大创新。

关注的下层民众而非精英士人的思想或高深的宗教哲学,因而只能在为数不多且支离破碎的民间资料中扒梳有价值的东西。

她所运用的资料主要是志怪小说《夷坚志》、庙记碑文、《宋会要辑稿》、地方志,还有一些时人的文集笔记作补充材料。

第二、三章讲民众的选择、“理解神袛”。

围绕民众选择,讲到惟灵是信的选择标准,一语道破信仰的本质——需求。

人们束手无策或遇到不确定因素,无望于自己与政府、国家,便寻找新的“后台”,他们有求于神,必有利于神,通过塑像、祠祀、供奉以表诚意。

神灵做出回应有作为、显灵,对人民的庇护、保佑,是对信徒的报答。

围绕人神关系,人神互惠,来说明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

韩森关注的对象是下层民众,这个群体识字率不高,当然与社会精英阶层、中国官方主流文化有差异,他们不懂得严格的宗教,也无法领悟佶屈聱牙的经文,那么民众如何感知神意或神袛如何显灵呢?洪迈的《夷坚志》中就有大量的故事记述神意传达,如托梦、附体等。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有何不同?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有何不同?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有何不同?宗教信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引导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存在不同的差异。

本文将分别介绍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宗教信仰方面的不同态度。

一、中国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尽管现代中国政府对于宗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和限制,但是中国人民的信仰仍然广泛存在,并且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也具有多种多样。

1. 佛教信仰佛教是中国最为广泛的宗教信仰之一,它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渊源。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着广泛的佛教内容,许多人还会参加佛教寺庙的活动,感受和学习佛教文化。

但是,由于佛教的强调精神上的自由,与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不大契合,导致政府对于佛教的管理以及关于佛教的争议不断出现。

2. 道教信仰道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宗教,它主要强调诸多的宇宙观念、个性修炼和道德教化,并和中医学紧密联系。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道教信仰具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人会参加道教寺庙的活动和学习道教文化。

但是,相对于佛教,道教的信仰规模要小很多,尤其在现代中国,道教的影响力也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减小。

3. 基督教信仰基督教是中国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宗教信仰,它的信众数量逐渐在增多。

但是,由于中国对于宗教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因此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比较困难。

尽管有很多的地下教会和基督教团体存在,但是政府对于宗教方面的管控也不断升级。

二、其他国家除了中国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对于宗教信仰存在着不同的态度。

1. 印度印度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在印度,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多个宗教信仰共存。

印度政府在宪法中规定了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宗教矛盾和纷争。

2. 日本日本是一个以神道文化为主的国家,神道信仰在日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的文化中,家庭祭祀、神社参拜以及节日等活动都与神道有着很大的关系。

2024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471

2024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471

2024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47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大昭寺之神圣,并不逊于布达拉宫。

下列关于大昭寺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B. 建筑特色兼有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C. 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凹字形D. 建筑包括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佛堂2、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订立于A. 1951年B. 1952年C. 1953年D. 1954年3、1994年4月通过《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的是A. 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B. 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C. 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D. 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衡4、有研究认为,公元2世纪末的欧亚大陆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地处远东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没有与地中海地区、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恒河流域一样陷入长期分裂或分明中断,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一传统主要是指()A. 庞大而统一的帝国统治B. 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最早C. 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D. 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5、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古代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和土地制度以唐制为蓝本②大约在2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

③越南移植中国的赋税制度④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A. ①B. ②③C. ①③D. ②④6、历史学家吴于廑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一文中指出,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迄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世界诸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

在打开地区间闭塞、扩大彼此物质和精神文明交往,乃至促使历史“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方面,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美国和中国的节日文化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节日文化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节日文化有何不同?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节日是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方式,其中春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在美国,节日主要是由宗教和历史事件衍生而来。

除了感官领域的区别外,两国的节日文化也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探究美国和中国的节日文化差异。

一、节日意义1.美国的节日主要是向历史人物、爱国主义和宗教等方面致敬,意义较为深厚。

例如美国国庆日,人们庆祝的是独立战争胜利和美国宣告独立的日子。

感恩节则是与当地印第安人的历史联系密切,人们感激他们曾经教会了他们如何生存。

2.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由民间活动演化而来,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庆祝农历新年的日子,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二、节日庆祝方式1.美国的节日庆祝通常以游行、烟花、家庭聚会、野餐、糖果分发和商业促销活动为主。

例如感恩节期间,人们会准备丰盛的晚餐,庆祝这个团聚的时刻。

2.与之不同,中国的节日庆祝方式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在家中张贴春联、放鞭炮,亲朋好友互相拜访,团圆共度佳节,以及其他一系列习俗和传统活动。

三、节日文化背景1.美国的节日文化背景比较单一,主要是基于欧洲移民带来的文化和传统。

例如万圣节,是从爱尔兰移民中传入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穿上刻有南瓜花样的面具,并在或者在房子前面装饰南瓜灯。

2.相反,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背景博大精深,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不仅有汉族的传统节日,还有其他民族及地区的不同节庆。

例如端午节,它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屈原故事,但在地域上某些区域的庆祝方式和食品并不相同。

四、节日氛围1.美国的节日氛围较为广泛,它们往往会在街上、餐馆和购物商场中营造出庆祝氛围。

例如,每逢万圣节,许多城市和小镇都会在市中心举行游行,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和游行者。

2.中国的节日氛围则更加亲民和淳朴。

在春节期间,市场上到处都是大红灯笼,新年歌曲声不绝于耳,人们穿上新衣服,互致问候,享受团圆的时刻。

2001年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1年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
研,决定编辑出版两部书,一 是<中国佛教学术论典>,收集中国20多年来有关佛教研究的博、硕士论文,目前已收集到400 篇左右,将出版150本。二是<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丛>,收集20世纪专家学者的佛教学术论 文,目前已收集到六、七千篇,数量更多。这些佛教学术论文对于研究佛学与中国佛教史,是极 为重要的研究文献与参考资料,贡献巨大。2001年1月已经出版第1集,共10册精装,收录21 篇论文,以后将每个月出版1套10册。 本次研讨会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日本的学者共18人,另外还有来自加拿大、英 国、韩国的学者列席参加会议。会议使用中、英文同声翻译,和一场日文翻译,使所有与会者都 能了解并参与讨论。下面就所提交的论文约略分为宗教人物、佛教思想、历史人文、佛教哲学、 心理管理与信息等做一综述。. 在佛教人物及其佛教思想方面,主要探讨了“人间佛教”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一个理念
・99・
万 方数据
太基督教的伦理观与佛教传统的伦理作比较,发现两者兼有显著的相似性,而这相似性却是源 于相异的途径和诠释。并以“缘起”和“业”来讨论这些差异。王智益教授的<佛家涅檠境界即是
哲学本体实相——兼释心物一元论>,以逻辑方式作分层分析,即宏观或感官层次、微观或科学
层次、数学或理性层次、及终极本体或实相层次。他提出佛教的涅檠即是哲学的终极本体或终 极实相,认为任何人只要依正确方法修证,皆可达到涅檠境界。 就现代的各种知识角度来探讨人间佛教的有心理学方面的论文。台湾政治大学郑石岩教 授<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唯识派心理学的时代意义>一文讨论了唯识理论如何应用在现代 人的心灵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上,鼓励利用唯识之遍行技术和别境理论的技巧,做心理调 适。他透过西方心理学及现代语言,表达被一般人认为深奥的唯识学之实用性,提供现代人提 升心灵生活和增进心理健康之方法。美国西来大学恩慧(nich An Hue)教授在<把人间佛教应 用于心理治疗与谘商的实验性方案>中结合佛教教理与现代心理学之心理治疗和谘商,把人间 佛教的哲学原理运用于教导被咨询者如何自我分析、改变自己等,并讨论一些会影响到一个以 人间佛教为基础的研究中心之成立及发展的因素。 当今社会“管理学”到处可见,如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民主管理等等,但很少人认识到佛教 也是一门“管理学”。一般专家、学者很少将佛教的管理精神与经验,引用到世俗的企业管理及 非营利事业管理中。而佛光大学郭冠廷教授提出<佛光山人间佛教的管理思想>,以佛光山教 团为例,对佛光山的佛教管理思想做一系统之分析与整理,说明其以出世的精神,办入世的事 业,入世则能适应时代、民情,使之现代化、国际化,而出世的则是佛教之内涵;厘清佛光山之管 理乃是上接释迦牟尼佛思想,下启佛教现代化。中山大学依法法师<女狮子吼:女性在人间佛 教的复兴——以佛光山为例>,从佛教史上女性之发展讨论到佛光山教团女众之地位及成就, 其中亦含有现代管理的精神与方法,说明人间佛教对两性平等之尊重及实践。 另外,南华大学慧开法师之<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阐述佛教的内涵兼具宗教、哲 学与教育的本质,就佛教的宗教信念、义理与精神之分析,反应其在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教师资能、教学情境等四方面的实践。西来大学金波(Richard Kimball)教授在<人间佛教对台 湾、南非及美国社会及个人发展所产生的正面影响>论及人间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到现代之演变 与发展,以过去50年在台湾、南非和美国所发生的例子,来讨论文中所提出之观点。近年来致 力于推动计算机大藏经工作的西来大学蓝卡斯特(L七赫s Lancaster)教授就<佛教与数字化时代> 为题,强调信息化弘法的重要性及普遍性,鼓吹佛教组织在未来发展计划中应当将这个能够接 触到更多人群的科技,列为较优先的发展顺序,如此定能为更多的众生带来福祉。 综观此次研讨会所提交的论文,从历史到现代,传统到科技,人物到管理等等方面来讨论 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一方面说明了人间佛教的多元性,另一方面证明了人间佛教的时代 性。透过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研讨与观摩,将为人间佛教提供学理与应用的依据,把佛教的理论 落实在当今的社会,回归到佛教生活化的怀抱。

叠合认同:“多元一体”的生命逻辑——读杨凤岗《皈信、同化和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

叠合认同:“多元一体”的生命逻辑——读杨凤岗《皈信、同化和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

叠合认同:“多元一体”的生命逻辑*———读杨凤岗《皈信、同化和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方 文一、中国宗教的迷思:文化特异性路径 中国宗教史是世界宗教史的缩影。

就中国宗教共同体的建构而言,从近代中国开始,世界上最主要的宗教在这里都能发现她们最虔敬的信徒。

但对中国多元宗教的实证研究,无论是本土学者还是外国学者,都一直受困于东方学的语境,在其中,中国作为“他者”或对象;其主宰性的研究路径则是中西文化特异性。

(一)文化特异性路径文化特异性路径首先是一场发轫于上世纪60年代而影响深远的国际社会科学运动,其基本成就在于确立文化差异因素在社会科学中的解释地位。

标定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维度也随之被构造出来,最有影响的当属集体主义—个体主义(Hofstede,1980,2001)。

文化特异性路径的元理论预设,可概括为文化实体论和文化—行为的因果决定论(方文,2008a:138-139)。

对文化特异性论者而言,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似乎存在其凝固的和同质性的文化实体。

文化实体论又和文化—行为的因果决定论密切关联。

不同的文化共同体被认为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决定其语境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其结果就是文化比较研究中发现的心理和行为差异。

*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转型:转型心理学的路径》(08BSH063)的部分成果。

本文的写作和修改受惠于渠敬东、杨凤岗、卢云峰和刘海涛的指点和批评,谨此致谢。

214书评叠合认同:“多元一体”的生命逻辑(二)中国宗教的迷思在宗教领域,文化特异性路径也自然推演出中西宗教之间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并且有意无意地成为中国宗教实证研究的主宰框架。

这些简洁而僵化的二元对立,可解析为相互关联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是“有无问题”,即中国有宗教吗?第二是“虔敬功利问题”,即中国人有纯粹的宗教信仰吗?中国宗教的有无问题,貌似愚昧,但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历史意蕴,并和中国基督宗教共同体的建构历程密切关联。

关于近年来宗教盛行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关于近年来宗教盛行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关于近年来宗教盛行原因的调查报告佛教,由释迦摩尼所创,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年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近年来,佛教在我国盛行,究其原因,分主观,客观两个方面。

一、客观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发展。

在佛教存在的2000年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宗教方面,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

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在伦理方面,佛教加强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若干特点,包括仁慈及重视人命在内,并且使这些特有的德性更进一步,而力主重视一切有生命之物。

2.佛教逐步走向产业化大多数的旅游圣地都会将自己的旅游景点和当地的经济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旅游风格。

佛教也是如此。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许多以寺庙为依托的旅游景观。

宗庙文化也同时得到了发展,兴盛,这也是近年来宗教繁荣的一个原因。

如西藏的大昭寺,布达拉宫,依靠其特有的藏传佛教,山西五台山与文殊菩萨成道道场。

3.宗教自身的繁荣近年来,随着宗教在中国的兴盛,佛教也不断加强着自身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成立了很多佛学研究会,并且也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有关于佛教教育与应用的研究,有佛教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同时,佛学界为了提高僧人的文化修养,也创办了各式各样的佛学院校,目前在中国最大的当属中国佛学院由于研究范围与视野的扩大,以及研究方法的革新,使现代佛教研究的方法与成果,大异从前而从各国佛教大学或佛教科系的林立,也都可以看出佛学在国际人文学术界所受重视;其次,僧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当下在各大寺院里宣传佛家教义的僧人几乎文化水平都在本科以上。

4.佛教自身的精神教义的影响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其思想就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大众。

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

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

㊃‘宗教学研究“创刊40周年纪念专栏㊃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陈建明我从1993年4月在‘宗教学研究“期刊发表译作,经过担任该刊的编辑和常务副主编,到退休后协助办刊,现在已经有30个年头了㊂可以说,我与‘宗教学研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㊂当我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担任助教的时候,就听说川大成立了宗教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由原来哲学系的领导卿希泰先生担任所长㊂后来得知历史系的老教师钱安靖㊁毕业留校的丁培仁也在研究所工作㊂但真正与研究所的老师近距离接触还是在1987年暑期,那时我刚从川大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四川大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不久后在总编室从事编务工作㊂大约在年底,研究所的石衍丰和曾召南老师到出版社联系出版他俩编著的‘道教基础知识“,由我接洽并担任责任编辑㊂通过多次讨论改稿,让我深深体会到两位老师对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热情㊂该书出版于1988年3月,首印数达到1万册㊂早期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学研究所老师们的著作(含与所外学者合著)还有: 1986年7月,陈麟书著‘宗教学原理“,该书一版再版,印数很大㊂1986年12月,李世平㊁钱安靖等著‘周恩来和统一战线“㊂1989年12月,李世平㊁钱安靖等著‘中国现代多党合作简史“㊂1991年12月,黄海德㊁李刚编著‘简明道教词典“,首印数1.3万册㊂1992年9月,陈麟书㊁袁亚愚编‘宗教社会学通论“㊂1993年6月,张桥贵㊁陈麟书著‘宗教人类学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考察“㊂1993年6月, 蜀人 编‘儒佛道三字经“,首印数5000册,卿希泰先生与郭武注其中的‘道教三字经“㊂1990年4月底,四川大学文科楼落成㊂随即,川大出版社从印刷厂大楼搬到文科楼一楼左侧区域,正好与宗教学研究所毗邻㊂于是我经常有机会与研究所一些老师们会面㊂记得当面请教过的有卿希泰先生㊁石衍丰先生㊁陈麟书先生㊁曾召南先生㊁丁贻庄先生㊂年轻辈学者认识张泽洪㊁唐大潮㊁丁培仁等㊂那时,还有一些老师没有机会接触㊂一㊁从作者到编者我虽然在出版社工作,但研究兴趣却与宗教相关㊂我对宗教的认识经历了单纯好奇到理性研究的过程㊂小时候,在住家附近有一所天主教堂(张家巷天主堂), 文革 中没有对外开放㊂有时候与小伙伴溜进去游玩,那彩色的玻璃和十字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㊂阅读民间故事书或者连环画,能看到杀洋人和 二毛子 的故事㊂成年后读李劼人小说‘死水微澜“,里面有许多袍哥与洋教的冲突情景㊂我于1974年10月进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至20世纪80年代初,在学习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中进一步了解了基督教㊂1980年9月 1981年7月,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太平天国历史,旁听金陵神学院徐如雷先生在南大讲授的 基督教思想 课,更多地接触到基督教思想与教义㊂1984年9月 1987年7月我在川大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史㊂这时,距离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已经有好几年,学术界已经从单纯地研究反洋教㊁杀洋人运动发展到比较全面地㊁实事求是地研究为何会产生反洋教运动,并开始从文化冲突㊁中西文化交流等角度来看问题,对传教士来华的不同动机也做了区别㊂在学习历史中得知从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基督新教传入中国,中国近代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基督宗教有关,如两次鸦片战争㊁太平天国运动㊁戊戌变法㊁义和团运动㊁辛亥革命等,还有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也经由传教士传入㊂我还发现孙中山先生在年青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并且成为一名基督徒,于是选择 孙中山与基督教 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题目㊂1987年下半年到次年2月,我在川大出版社通过编辑‘道教基础知识“,对道教也有了初步的认识㊂1991年参加四川大学举办的 马可㊃波罗研究 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马可㊃波罗笔下的元初宗教“㊂这篇文章涉及道教㊂1992年11月11-14日在湖南怀化参加 第四次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 ,提交论文‘近代基督教在华出版事业“㊂这篇文章是将出版史与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结合起来研究的尝试㊂刊载笔者译文的期刊封面和译文首页1992年,我看到美国学者弗兰克㊃K .弗林的著作S p i r i t M a t t e r t h e W o r l d w i d e I m p a c t o fR e l i g i o n o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Po l i t i c s (P a r a g o n H o u s e P u b l i s h e r s ,1987),里面有一篇文章名为‘解放神学与拉丁美洲政治秩序“㊂我打算将其翻译为中文,但自己本来的专业是历史,对于宗教理论和神学都不甚了解㊂石衍丰先生知道后就鼓励我将其翻译出来,并安排在‘宗教学研究“上发表㊂在翻译中遇到许多专有名词,从哲学和宗教词典中也难以找到准确的译法,于是石先生又介绍我向哲学系的徐昌明①先生请教㊂在徐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我解决了一些翻译难点㊂经过长达半年的反复修改,终于完成译稿㊂1993年4月出版的‘宗教学研究“1-2期合刊,发表了这篇文章(7个页面)㊂我拿到样刊,看到辛勤的劳作变成了铅字,心中感到十分欣慰㊂从此,我成为‘宗教学研究“期刊的一位作者㊂1998年上半年,有朋友告诉我,宗教学研究所除了大力开展道教研究外,打算拓展其他类别的宗教研究,其中拟新设基督教研究方向,正在物色人选㊂朋友知道我一直从事中国基督教研究,故打算向研究所推荐㊂此前,卿希泰先生所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和其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修订本)陆续出版,在全国宗教学界和出版界引起轰动,斩获诸多奖项㊂我也出席过几次宣传奖励活动㊂能够到研究所从事专职研究工作,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于是欣然同意㊂由于调动工作有一个准备时间,当年7月,李刚所长同意我先兼职做研究,同时做调动准备㊂1999年7月,我正式调到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㊂就在这一年,研究所积极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㊂2000年,研究所正式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更名为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㊂其批建目的是,以研究中国道教为主,逐步开展其他宗教的研究㊂其时,卿希泰先生为名誉所长,李刚教授为所长㊂到研究所工作不久,在办公室见到卿希泰先生㊂他与我聊天,期间谈到我的硕士导师隗瀛涛先生㊂他说:研究所刚刚成立那几年,人员和经费都很困难,隗老师作为分管文科的副校长,对研究所的工作非常支持㊂卿先生还鼓励我在研究所好好干,将基督教方向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并注意开展西方宗教与道教的比较研究㊂②2000年2月,四川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正式成立㊂我先是作为该中心成员,半年以后担任中心主任㊂因为我此前的工作在出版社,熟悉编辑出版工作,加之多年做基督教研究,积累了很多资料,觉得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做一些深入的研究㊂于是我开始从事基督教文字事工的研究㊂2000年9月我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近代基督教在华出版事业研究 (2005年10月完成)㊂③目前,我正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方汉学家与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道教形象与性质研究,正好是对卿先生嘱咐 开展西方宗教与道教的比较研究 的响应㊂卿先生带领研究所老一辈学者创办杂志‘宗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有远见的举措,为全国宗教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发表成果的园地,也为本所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极大的助力㊂我进㊃41㊃ 宗 教 学 研 究 2024年第1期入研究所后即成为一名审稿和编辑人员㊂2007年岁末,时为‘宗教学研究“主编的卿希泰先生和所领导考虑到我曾在出版社多年担任编辑和总编辑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希望我参与‘宗教学研究“的编辑管理㊂2008年我担任期刊的副主编,2009年改任常务副主编㊂2013年至2018年10月退休前,我与张泽洪教授共同担任常务副主编,协助主编处理编辑事务㊂从2019年起我不再担任常务副主编㊂在所长㊁执行主编盖建民教授的盛情邀请下,近年来仍协助做一些编辑事务工作㊂二㊁制订管理文件与编辑业务工作我在担任‘宗教学研究“副主编和常务副主编期间,尊重卿先生和所领导的意见,发挥过去在出版社积累的编辑管理工作经验,调动编辑部成员的积极性,做了一些建设性的努力,表现在:一是征求编辑审稿人员意见,分清审稿㊁编辑和校对人员的责任;二是改进审稿㊁编辑㊁校对流程,为下厂印刷留出充裕的时间,尽量保证按时出刊;三是做好与老中青作者的沟通工作,对作者合理的诉求尽量予以理解和解决㊂除了主持日常的编辑流程管理㊁印刷事务和终审工作外,我还做了下列几件事情㊂(一)制订编辑管理文件㊂这些文件有:1.‘宗教学研究“稿件格式要求2.‘宗教学研究“稿件格式要求网络版3.‘宗教学研究“编辑工作管理制度4.‘宗教学研究“稿约5.‘宗教学研究“费用开支方案6.‘宗教学研究“收发稿制度7.‘宗教学研究“审读员岗位责任和任职资格8.‘宗教学研究“编审工作的规定2014年,与张泽洪教授一道,对上述管理文件进行了修订,并新增 ‘宗教学研究“编辑部工作内容及分工 ㊂这些文件的制订,符合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对于本刊的征稿㊁编辑㊁管理起到了规范作用,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并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准备了基本条件㊂(二)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㊂根据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国家社科基金从2011年12月起,开展社科类重点学术期刊首批资助(试点)工作㊂2012年2月15日前报送申报材料㊂在四川大学社科处的鼓励下,卿先生㊁所领导认为本刊合乎申报条件④,决定开展申报工作,由我具体填写申报书和准备各种材料㊂第一批本刊未能申报成功㊂2012年8月,国家社科基金启动第二批学术期刊资助工作㊂卿先生和所领导决定继续申报㊂我对申报书加以修改,请卿先生审定后上报,于当年11月1日获批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第二批100家期刊之一㊂对本刊而言,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不但在办刊经费上达到了基本需求,更是享有了崇高的学术荣誉!‘宗教学研究“从创办以来,办刊经费一直比较困难㊂编辑审稿人员即使没有劳务报酬,也认真地履行职责,做好编辑校对工作,将有限的经费用来保证期刊的印刷出版㊂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以后,本刊的印刷㊁稿费㊁编审费都有了保障,编辑部全体成员奋发努力,使得刊物的质量大为提高,发刊时间更加准时,学术声誉更上一层楼㊂‘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1期封面,标明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从2013年至今,本刊连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㊂四川大学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期刊,除了‘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就只有‘宗教学研究“㊂我深深感到,本刊能够申报成功,一是依托四川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二是卿希泰先生在宗教学界的学术地位,三是宗教学研究所作为主办单位具有较好的宗教学研究基础和较强的学术队伍㊂我个人只是起到执笔起草文稿的作用,实不足挂齿㊂㊃51㊃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三)主持编辑两本宗教学研究所建所周年纪念刊(册)在我担任副主编任期内,欣逢本所建所三十周年㊁建所三十五周年㊂我与所里领导和编辑部同事一道编辑印发了三十周年和三十五周年的纪念刊(册)㊂1.‘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纪念“㊂这本纪念集以‘宗教学研究“2010年增刊的形式刊行㊂有彩色插图16页,正文234页㊂收录有:卿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工作照㊁宗教学研究所同事的集体照㊁学术会议代表合影㊁宗教名胜考察照㊁学位论文答辩现场照等㊂‘增刊“收录来自加拿大㊁新加坡和中国香港㊁台湾地区,以及中国内地学术机构和个人的贺信贺词共26件,纪念文章6篇,其中有卿先生撰写的‘我是怎样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走上道教文化研究之路的?为纪念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而作“㊂其余5篇为:李锦全‘三十而立继往开来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庆典祝辞“㊁陈耀庭‘维系学统不断创新 祝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㊁柏夷‘心不退转施功日新“㊁杨光文‘三十而立成就辉煌 庆祝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创建30周年“㊁陈建明‘回顾基督教研究方向的十年历程“㊂‘宗教学研究“2010年增刊封面收录有 志庆 学术论文16篇㊂最后是本所杨光文研究馆员辑录的检索三十年成果统计5种,包含 科研成果目录 承担科研项目目录 成果获奖目录 培养硕士生名单 培养博士生名单㊂2.‘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建所三十五周年成果一览(1980 2015)“㊂2015年上半年,受盖建民所长的委托,我主持编辑了这本纪念册,同年10月印刷完成㊂按照计划,这本册子没有征集收录工作照㊁贺词贺信㊁回忆文章和学术论文等,其特点是汇编了3个一览表:(1)‘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35年科研成果获奖项目“(2)‘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学术著作一览“(3)‘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发表论文一览“成果一览 的开篇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简介“㊂全册正文共257页㊂建所三十五周年成果一览 封面三㊁‘宗教学研究“四十年历程2000年9月,宗教学研究所建所20周年时,期刊副主编石衍丰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回顾‘宗教学研究“杂志的创办与发展历程㊂⑤我作为历史学专业出身又长期为‘宗教学研究“工作的编辑和常务副主编,觉得有责任将本刊的历史做一个梳理㊂故参考石衍丰先生的文章,核查刊物样本,补充后20年的情况,将‘宗教学研究“40年的历程简述如下㊂‘宗教学研究“杂志,创建于1982年8月,起初属于内部不定期刊物,编者是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编辑室,由卿希泰教授主持,办报行家古存云先生具体承办㊂1984年2月,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室改称为研究所,从1984年4月出版的第5期开始,编者改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宗教学研究“编辑室㊂至1985年2月,㊃61㊃ 宗 教 学 研 究 2024年第1期共出内部刊物6期㊂‘宗教学研究“创刊号(内部刊物)封面‘宗教学研究“创刊号(内部刊物)目录‘宗教学研究“1985年第1期(总第7期)封面1985年,‘宗教学研究“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公开出版发行(四川省期刊登记证317号)㊂1985年11月(封底标为12月)出版正式刊创刊号㊂拟为半年刊,组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编辑部,设有编委会,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川新华书店发行㊂然从实际运行看,1985年11月出版第1期,1986年6月出版第2期,1987年4月出版第3期,即每年出版一次,连续编期号,为总第7-9期㊂从1988年第1期(总第10期)起改为季刊,主编卿希泰,副主编石衍丰㊂取消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字样㊂除仍由四川省新华书店发行外,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也直接发行㊂‘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1期(总第10期)封面从1995年第3期(总第28期)开始,编委会进行了调整,主编卿希泰,副主编李刚,常务副主编潘显一㊂期刊目录开始分栏,栏目计有道教研究 佛教研究 宗教理论 其它宗教 研究生论坛 书评 资料㊃动态 ㊂此后,栏目名称和数量时有变动㊂1996年起,‘宗教学研究“杂志的封面重新设计,完全按季度出版,不再有合刊现象㊂‘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1期(总第30期)封面1998年第1期开始,署名四川联合大学主管,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主办,四川新华书㊃71㊃ 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店㊁‘宗教学研究“编辑部发行㊂从2000年第1期(总第46期)开始,因潘显一调任社科处处长,由唐大潮任常务副主编㊂由四川大学主管,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主办,‘宗教学研究“编辑部发行㊂‘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1期(总第46期)封面从2002年第1期开始,刊物封二出现学术委员会名单㊂主办单位改称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㊂2004年第1期(总第62期)封面改为色条构图,开本改为大16开㊂‘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64期)封面从2008年第1期(总第78期)开始,主编卿希泰,副主编李刚㊁陈建明,常务副主编张钦㊂次年,张钦改任副主编,陈建明改任常务副主编㊂封二出现编辑委员会名单㊂从2013年第1期(总第98期)开始,主编卿希泰,副主编盖建民,常务副主编陈建明㊁张泽洪㊂本年,‘宗教学研究“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㊂有学术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㊂由四川大学主管,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㊂‘宗教学研究“编辑部编辑发行㊂‘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98期)封面封底设计稿从2018年第1期开始,主编詹石窗㊁盖建民(执行),副主编周冶,常务副主编陈建明㊁张泽洪㊂从2019年第1期开始,陈建明退休,不再担任常务副主编㊂从2023年第1期开始,应学术界的强烈呼吁,本刊克服各种困难,从季刊改为双月刊,正文篇幅有所缩减,从284页减至236页㊂调整了学术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人员,增加朱展炎为副主编㊂‘宗教学研究“2023年第1期(总第138期)封面封底笔者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截止2023年5月,‘宗教学研究“总共出版140期(含内部发行的1-6期㊂早期的合刊1本占1个总号),目录总量4588条㊂平均每期刊发文章约33篇㊂扣除书讯㊁会议简报㊁消息等,每期发表论文约30篇㊂以2023年第2期为例,刊发论文32篇,信息4则㊂⑥41年,4000多篇论文,体现出国内外广大宗教学研究者长期对本刊的厚爱,您们的积极投稿就是对本刊最大的支持;这两组数字也饱含着‘宗教学研究“编辑㊁审稿人员知识的积累,心㊃81㊃宗教学研究2024年第1期血的付出㊂迄至目前,‘宗教学研究“仍为全国高等学校系统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刊物,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 S S C I)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㊂获得的荣誉有:2013年8月,被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评为 第一届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名刊 ;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 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2019年,被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评为 第四届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名刊 ;2023年本刊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高影响力论文等㊂四、创刊主编卿希泰先生关于办好期刊的教诲自从到宗教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和编辑工作以来,我在编委会上曾多次聆听卿希泰先生关于如何办好期刊的讲话㊂有时候卿先生到所里遇到我,也会谈到期刊问题㊂卿先生讲话的核心内容,我记得主要有:1.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必须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办好刊物的重中之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㊂2.要体现学术的严肃性,公开公平,做到匿名审稿,避免刊发人情稿件,忽略学术质量㊂3.鉴于青年学者,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困难,本刊应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为青年学者提供发表机会㊂4.应坚持三审三校制度,采用主编负责制,尽量避免硬伤和文字差错㊂2013年6月25日下午,卿先生召集盖建民所长(副主编)㊁张泽洪教授(常务副主编)和我(常务副主编)到家中专门讨论办好刊物的问题㊂我当时笔录了卿先生的讲话内容,摘要如下:关于编辑操作规范,我的意见是:从收稿开始,分配编辑审查㊁终审签字,精神是你们二人(指我与张泽洪)共同负责㊂增加人(指增加常务副主编)的目的是为了把刊物办得更好一些,进一步提高刊物等级,影响更大一些㊂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㊂刊物一出版,白纸黑字,有错误也改不了㊂一加一大于二,不能小于二㊂不能麻痹㊂我办过学报,清样出来后,首先是宣传部长签字,然后是温建平(校领导)签字㊂ 领会到办杂志的重要,一个是把政治关㊂你们二人都是要负责任的主编,一定要共同决定稿件的采用和付印,终审签字负责㊂政治和学术质量是共通的,分不开㊂我们必须要根据中央的一些文件,关于宗教的纲领性文件,作为行动的指南㊂中央关于宗教问题的文件精神是邓小平同志主持制订的,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㊂我过去是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列宁的教导,宗教要与学校教育相分离,我们编杂志要坚持这个原则㊂我们是用科学的世界观㊁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不是宣传宗教㊂工作要前移,要有提前量,免得手忙脚乱,尽量做到按时出刊㊂总的来说,我们在主办‘宗教学研究“时,贯彻了卿先生的讲话精神㊂2014年本刊增设了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 栏目,以后根据需要又增设了 中国宗教与审美研究 栏目㊂在祝贺卿先生八十寿辰时,我写过一首小诗,现转录于此,以表达对‘宗教学研究“创刊主编卿先生的怀念之情:信奉马列铸道骨,探索老庄沐仙风㊂勤学妙思书宏论,教俗两界赞卿公㊂回顾‘宗教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内部刊物到正式刊物,从普通刊物到成为C S S C I来源期刊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从每期页码不定㊁出版时间不定到页码恒定并按时出版,从不定期刊㊁半年刊㊁季刊到双月刊,可谓筚路蓝缕,终至光耀学林,蜚声海内外,这中间凝聚了宗教学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编辑)到中青年学者(编辑)巨大的心血㊂‘宗教学研究“经过40年的发展,的确是越办越好,在学界的口碑越来越好㊂当然,我们不能盲目骄傲,要看到还存在的问题,随时改进,与时俱进㊂我们将牢记本刊的办刊宗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宗教学学术研究前沿,推动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学学科的发展㊂注重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突出道教研究特色,兼顾宗教学理论㊁佛教㊁基督宗教㊁中国少数民族宗教㊁民间宗㊃91㊃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

韩森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

韩森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

韩森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赵宏勃中国民间神灵的多样性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外学者对此已有许多论述。

然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从神谱本身出发,对众神在经典文本中的来源进行梳理,却很少将注意力转向信仰者。

美国学者韩森(Valerie Hansen)致力于从一般民众的视角来探索民间宗教的变迁,在《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韩森以民众信仰的出发点——神祇的灵验入手,对南宋一代中国民间宗教信仰进行了一番勾勒。

韩氏认为,民间神祇体系(popular pantheon)是宗教变迁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同时她还强调民间宗教与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密不可分的,神的变迁实际上提供了观察宋代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变化的出发点。

全书包括绪论、结语共分为七章,在第二章“民众的选择”中,韩氏陈述了她对于民间宗教的理解,认为至少在神祇世界中,民众并未对儒、释、道三教进行区分,民众往往同时向源于不同宗教传统的众多神祇寻求保护,他们的选择与表面的宗教倾向无关,神祇的灵验才是引起这一神灵体系变动的根源。

第三章“理解神祇”,通过对鬼怪故事的分析,对人神关系进行探讨,对以神为中心的民众信仰行为做了全景式的描绘,她指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依据自已的生活内容对神祇的灵异事迹进行解释,通过塑像和修建祠庙等对神祇灵迹进行肯定,对神祇体系进行调整。

韩氏发现南宋时期的神祇和崇拜他们的人一样多样化,除了显示传统的灵迹,如下雨、驱蝗、预告旱灾等,神也开始具有商业敏锐性,已深深地带上了经济生活变化的痕迹,神甚至可以提供商品的价格信息,这是信徒们加入市场体系的表现。

在第四章“赐封”中,韩氏对官方通过赐封神祇作用于民间宗教进行了论述,提出官方以赐封制度控制民间神祇,更多地介入了民间宗教事务。

而不同的社会阶层则为自己所信奉的神祇争取官府的赐封,官方由此把住了地方社会的脉搏。

在第五章“湖州个案”中,她以代表着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在南宋时期历史变迁的湖州为例,借助方志和碑铭资料,对湖州祠庙中所供奉的神祇进行整理,揭示了不同类型神祇随着时代变迁发生的变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 发布日期:2内容提要:本文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的梳理,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论述。

关键词:美国中国民间宗教地位发展趋势作者简介:刘平,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冯彦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如果把学术范畴作为一种空间概念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引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来加以比喻。

以欧大年(Daniel L.Overmyer)、韩书瑞(susan Naq uin)为代表的美国中国学家对中国民间宗教有着特殊感情,他们发表的成果在研究视角、方法、观点和史料收集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借鉴,为我们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在此,我们将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梳理(部分引用论著发表于30年前),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叙述。

不当之处,尚祁方家指正。

一、中国民间宗教在美国汉学研究中的地位近30年来,有关中国民间宗教问题得到了美国学者更多的关注,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与更多中青年学者的出现使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由冷变热成为可能,研究视角开始由面到点,由宽转窄,由宏观到微观,步步深入,至于研究方法,也屡见创新,尤其是开始从书本走向田野,凸显了民间宗教研究的辐射面愈见扩大,无论是在宗教学还是历史学,无论是民俗学还是人类学中,它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在《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这本书中,全书有24个板块,其中有两个板块介绍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可见民间宗教研究这一原本乏人问津的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呈现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

故而,民间宗教一方面作为研究的载体,另一方面又作为研究的视角,这种双重身份缩小了它与其它研究领域的差距,呈现多学科研究交叉的势头。

原本,美国中国学在费正清等人的影响下,因应当时中西方的壁垒,主要以中国的政治、外交与人物为研究重点。

1974年,欧大年在美国宗教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 on)的中国宗教小组会议上倡议成立中国宗教研究会,次年,美国“中国宗教研究会”(Soc ietyforthe Study of ChineseReligions)正式成立,标志着美国学者对中国宗教的研究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1976年,国际佛教学术研究组织(IABS)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成立,中国的佛教是该组织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这两个研究机构的成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关于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国的宗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开始纳入国际交流的轨道。

不单单是美国学者,甚至整个西方学者都开始对中国的宗教以及民间宗教表现出兴趣。

此外,美国的一些高等学府也造就了一批研究中国民间宗教的专家,例如斯坦福大学(韩书瑞毕业于该校,丁荷生[Dean Kenneth]曾在该校获得硕士学位)、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曾任伯克莱分校教授并被授予伯克莱最高荣誉奖、卡西尔[S uzanne E,Cahill]也毕业于伯克莱分校)、克利曼[Terry Kleeman]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欧大年在该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等,这些大学对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传承,产生了生生不息的内在推动力,培养了不少以中国民间宗教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家。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民间宗教问题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比如语言、资料、法律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的中国民间宗教研究在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其研究成果即使与日本的相关研究相比,也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本文所说的佛教和道教,已经不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制度性宗教”,而是被打上世俗烙印的“分散性宗教”,或者确切地说是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民间宗教。

另外,“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在台湾、香港地区往往被混为一体,本文则分别论述。

(一)美国学者对中国佛教的研究谈到美国学者对中国民间佛教的研究,就不能不提到欧大年,他是中国民间佛教研究的集大成者,其著作《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再现了从汉代到本20世纪上半叶民间教派的发展历史,其中,第七、八章特别对民间佛教进行了论述。

同时,他的相关论文《民间佛教——中世纪中国的创世论和末世论》、《水手与佛陀——明代中国的罗教》、《隔绝中的佛教:关于在敦煌所发现的中文抄本中的民间宗教》,也显露出他对民间佛教独到的观察视角。

而且,欧大年的研究视域不仅仅停留于民间佛教及其教派本身,还把这些内容与其他社会组织如青帮联系起来,加深了人们对于中国社会的认识。

除欧大年外,陈善伟(Sin-wai Chan)所著《晚清政治思想中的佛教》,戴维·凯利(Da vidE.Kelley)所著《教派与社会:清朝漕运水手中罗教的形成,1700-1850》、吴振汉(Ch eng-hanWu)所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庙会》、卜正民(Timothy Brook)所著《力量的吁求:佛教与明清士绅社会的形成》、滕华瑞(Gray w,Tuttle)所著《信仰与民族:现代中国缔造中的藏传佛教徒,1902-1958》等书“诸峰耸立,各有神韵”,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民间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佛教与民间佛教的研究。

有中国学者曾指出:“中国佛教史可粗分为宋以前与宋以后两大段。

北宋以前的中国佛教,高僧辈出,义理宏富。

与中国学者一样,美国学者多数也偏重于宋以前的佛教史。

不过,他们现在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也是越来越关注,而且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引入了社会史、人类学等方法,研究视野颇值得国内同行留意。

”从上引论著可以看出,近年美国学者的研究旨趣越来越偏向于传统中国社会后期,而且把研究重点指向“庙会”、“士绅”、“民间结社”等领域。

(二)美国学者对中国道教的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美国中国学界涌现了众多著名学者和大量高水准的著作。

美籍学者、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丁荷生所著《华南的道教科仪和民间教派》,是对福建地区的道教历史、现状与民间社会的关系加以论述。

作者对福建道教传统与经典以及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广泽尊王等当地信仰进行了深入论述,该书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科大卫(David Faure)在美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55卷第2期(1995年)发表书评称:“读这本书好像是在参观牛津的博物馆”。

其他如欧大年、白晋(Jean De Benardi)、博肯坎普(S tephen Bokenkamp)等人也分别在《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宗教杂志》(Jour nal of Religion)、《亚洲民俗研究》(Asian FolkloreStudies)发表书评,予以积极评价。

丁氏后来进一步把研究视角放在福建一个独特的民间教派三一教上,著有《东南地区三一教研究》(详后文)。

他还与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合作,花费20余年时间,对福建莆田地区数千块散落民间的碑刻加以收集整理,出版了《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和《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哥伦比亚大学的韩明士(Robert Hymes)是研究江西地方史与宗教史的名家,他在2002年出版的《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使他第二次获得列文森奖。

通过对宋代华盖山这一道教天心派圣地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中国民间诸神是否为现实官僚的投影的问题。

作者以宋、元时期源于江西抚州华盖山的三仙信仰、道教天心派为例,穿梭于古今之间,融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为一体,既提供了一幅宋、元时期抚州地方宗教实践的真实图景,又令人信服地指出,中国人眼中的神祗有两种模式——官僚模式与个人模式,也就是书中所说的“道”与“庶道”。

要认识两种模式在中国的存在情况,也就是要看到中国人在讲述神祗时,吸取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知道的各种具有权力性质的人类关系,而并非只限于官府内部或国家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从而打破了武雅士(Arthur Wolf)提出的“权威模式”。

同时,书中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引用大量人类学家的观点,以三仙信仰这一文化现象为媒介,透过其流动性指出人们在信仰上的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万桑(Vincent Groossaert)是法国学者,同时也是美国中国宗教研究会的执行委员,他的新作《北京的道士,1800-1949:城市神职人员的社会史》,以1800年为时间上限,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其下限,跨越了150年的历史,在这一宏观的时间范畴里向我们展示了北京的道士这一群体。

在道士构建的王国体系中,作者不再以上层道士为鹄的,而是将目光集中于下层普通道士,亦即道士中的“弱势群体”,他指出:“毫无疑问,道教在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中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我也相信,如果没有道士,道教将不会有历史,当然,这里的道士包括所有的道士。

”作者将时间跨得放长,更好地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北京道士兴衰起落的画面。

近年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对道教本身的研究愈加深化。

在道教研究这一高产领域,吉拉多特(Norman Girardot)的《早期道教中的神话和内涵:“浑沌”的命题》、鲍菊隐(J udith Boltz)的《道教驱邪模式》和特里·克利曼的《神的自传:文昌帝君化书》、倪辅乾(Nickerson Peter)的《中古早期的道教、死亡和官僚》等书,都是深化道教研究的杰作。

(三)美国学者对民间宗教的研究韩书瑞是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专家,她的两部著作《中国的千禧年叛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以及《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打破了以往研究农民起义所一味注重的经济环境,“她的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而不把重点放在社会抗议的经济方面,诸如农民的‘不满’和‘惨境’。

”在《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这本书中,“韩书瑞发现这场起义不是直接由经济原因引起的,她把这次起义的爆发归因于白莲教自身的活动。

”她认为,在16世纪,教主们利用了一些已有的思想和仪式,开始把宗教经卷和信奉无生老母、师徒相传的组织体系结合起来。

17世纪时,在这些教派的影响和领导下,曾经发生过民众起义的事件,但在清朝前期,这些教派的活动重点主要是放在聚会和敬神方面,叛乱并非常例。

然而,在1774年,白莲教追求千年盛世的能力又开始彰显出来,导致王伦起义的发生。

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一些教派断断续续地卷入了叛乱运动,尤其是在咸丰同治时期的全国性动乱中。

在《中国的千禧年叛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中,韩书瑞也在该书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白莲教的传统,强调“千年盛世”的思想和“末世劫变”的灾难宣讲可以对广大教徒产生精神诱惑,故而,有学者提到:“很难理解这一小撮起义者是怎么想着凭他们的力量来推翻满清的统治者,韩书瑞从白莲教的组织和思想体系上来寻找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