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题:辩证思维训练
不完美中有完美(议论文二期辩证思维训练升格稿)
不完美中有完美(议论文二期辩证思维训练升格稿)华琳之读罢卞之琳的《断章》,只觉得口角余香,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手中的油纸伞,沾染了初春的花香。
可惜此诗太短,读完仍觉得意犹未尽。
但要是把此诗写长了,就不够含蓄了。
所以有时,不完美并非一定不完美。
(原作拔得太高而且与题目远了)不完美促使人们追求完美。
破损的文物会让更多学者深入探讨,孕育出精妙绝伦的修复技艺。
很多流落国外的文物,劫后余生返回故土,有的已经开裂,有的已经破损,为了让国宝能重焕光彩,一代又一代故宫人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学习文物修复技艺,于是故宫里出现了这样一群特别的匠人,他们留过洋,读过博,懂艺术,精通数理,更懂现代信息技术。
他们学识渊博,技艺高超,个个堪称国宝级修复大师。
所以,可以这样讲,是残损的国宝,造就了这一群特殊的人才。
他们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不完美,是成就完美的动力。
(原作有好些话与分论点无关,或者不能证明分论点,所以要去掉。
但真正的分析却缺少,所以你要好好体会)八十岁的黄公望艰难地行进在富春江两岸,他背着画卷,带着干粮,阳光炙烤着他憔悴的皱纹,寒风撩乱了他的白发。
渔舟晚唱时,他凝望着如镜的江水,月亮升起时,他聆听着凄厉的猿鸣。
四年,一千两百个孤独的日子,他用脚板丈量了梦寐已久的富春江,多情的富春江也留下了他苍老的足音。
四年的长途跋涉,四年的静坐冥想,四年艰辛的废寝忘食,毁掉了他的健康。
从常人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不完美,但又有谁能说这种不完美不是一种完美呢?四年与山的对视,与水的对话,让他对自然爱到极致,对人生有了彻悟,他绘出苏东坡想看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绘出了一幅旷世杰作——《富春山居图》,这不是一种完美吗?有时不完美本身就是完美。
生活中有好多不完美,换个角度看,就是完美。
曾经见过一个女子,才四十岁,却有一头长长的银发,那是现实版的白毛女。
她四十岁的时候头发全白了,她不再染发,几乎所有人都用欣赏的眼光看她的那头秀丽的白发。
作文辩证思维训练(整理精校版)
作文辩证思维训练作文辅导0531 2143先看一首小诗:烈日当空时,光明将贬值为灾祸,每一瓣残淡的浮云,都会身价百倍。
——冷慰怀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作文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辩证法。
[例题1]巴豆,据南朝名医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药性最能泻。
但李时珍试用结果表明:巴豆只要用量适度,不但不会引起腹泻,反倒能治好慢性腹泻;剂量大了才会引起严重腹泻。
阅读这段话后,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这则材料是从医学角度来叙述的。
“用量适度”与“剂量大”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药用功能。
药量的“度”,决定了药性,量变引起质变。
这就是原材料说明的观点之一。
有的同学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在分析这则材料时,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引起严重腹泻”——“拉肚子”便是坏事,而不知道有些疾病(例如食物中毒)就必须服药致泻来治疗;因此,引出了与原材料相悖的观点:“巴豆有长处、优点,也有短处、缺点,我们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例题2]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赞为聪明之举;往树洞里“灌水”,让滚入树洞里的球儿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
读书碰到难懂的长句,读时“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先“加上”辅助线,才豁然开朗。
这些,会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这个题目较难,同学们的头脑被纷繁的事实搅乱了,陷进去跳不出来,找不出四件事的“头绪”(共同点)。
我们先用词句分析法,撮其重要字眼:“放水”、“灌水”、“删去”(枝蔓)、“加上”(辅助线)。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在各句中相对列举的两种相反(但都正确)的做法,寻求异中之“同”——水缸里救人,必须破缸“放水”,而树洞里取球,得“灌水”让它浮起来;复杂的长句,“删去”枝蔓,便能突出主干;繁难的几何题,“加上”辅助线,才能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它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出了“头绪”,找到四件事的共同点,跨过读懂原材料这道门槛,写这篇议论文就不难了。
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阅读中的思维训练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获取信息,还需要思考、分析和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阅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分析,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文章的细节,从细节中寻找线索,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联想和想象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例如,当我们读到一篇关于风景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感受那里的美景;当我们读到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与人物对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分析归纳分析归纳是阅读中的高级环节,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分析归纳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比较和总结,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运用分析、综合和抽象等思维方法,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文章的逻辑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从而更好地得出结论。
四、反思和评价反思和评价是阅读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
在反思和评价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文章中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判断其是否合理、准确和有效。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判断等思维方法,不断思考、判断和决策。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文章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思想上进行评价和反思。
五、迁移应用迁移应用是阅读中的最高层次环节,需要我们运用创造性思维。
在迁移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运用创新、创造和设计等思维方法,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
语文辩证思维训练
语文辩证思维训练导言: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辩证思维是指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和评价,从而得出客观、全面、准确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在语文学习中,辩证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语文辩证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培养多元思维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可以通过辩证思维的训练,发现文章中的主旨和观点,分析作者的立场和论证方法,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提高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等。
通过辩证思维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各个要素,把握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同时,辩证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多个方面,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综合能力辩证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通过辩证思维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整合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例如,在写作一篇议论文时,学生可以通过辩证思维的训练,分析问题的多个角度,比较不同的观点,综合各种论据,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四、促进思维深度辩证思维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的含义。
通过辩证思维的训练,学生可以深入思考问题的原因和结果,探索问题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
例如,在阅读一篇文言文时,学生可以通过辩证思维的训练,分析句子的结构和用词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特点。
作文思维辩证性训练
作文思维辩证性训练(一)安徽肥东一中范维胜先看一首小诗:烈日当空时,光明将贬值为灾祸,每一瓣残淡的浮云,都会身价百倍。
——冷慰怀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作文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辩证法。
[例题1]巴豆,据南朝名医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药性最能泻。
但李时珍试用结果表明:巴豆只要用量适度,不但不会引起腹泻,反倒能治好慢性腹泻;剂量大了才会引起严重腹泻。
阅读这段话后,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这则材料是从医学角度来叙述的。
“用量适度”与“剂量大”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药用功能。
药量的“度”,决定了药性,量变引起质变。
这就是原材料说明的观点之一。
有的同学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在分析这则材料时,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引起严重腹泻”——“拉肚子”便是坏事,而不知道有些疾病(例如食物中毒)就必须服药致泻来治疗;因此,引出了与原材料相悖的观点:“巴豆有长处、优点,也有短处、缺点,我们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例题2]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赞为聪明之举;往树洞里“灌水”,让滚入树洞里的球儿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
读书碰到难懂的长句,读时“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先“加上”辅助线,才豁然开朗。
这些,会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这个题目较难,同学们的头脑被纷繁的事实搅乱了,陷进去跳不出来,找不出四件事的“头绪”(共同点)。
我们先用词句分析法,撮其重要字眼:“放水”、“灌水”、“删去”(枝蔓)、“加上”(辅助线)。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在各句中相对列举的两种相反(但都正确)的做法,寻求异中之“同”——水缸里救人,必须破缸“放水”,而树洞里取球,得“灌水”让它浮起来;复杂的长句,“删去”枝蔓,便能突出主干;繁难的几何题,“加上”辅助线,才能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它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出了“头绪”,找到四件事的共同点,跨过读懂原材料这道门槛,写这篇议论文就不难了。
聚焦思辨阅读提升思维品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寻
聚焦思辨阅读提升思维品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寻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锤炼学生的思辨精神,是“思维发展”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在现有教材中捕捉、开发思辨资源,提炼、开辟思辨话题,或者补充相应资源,创设真实的思辨情境,通过问题驱动、巧搭支架、关注异常、多元质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思辨过程,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思维发展;思辨情境;思维动力;思辨过程;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锤炼学生的思辨精神,是“思维发展”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要注重落实“思辨性阅读”,努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一、用好合适的思辨文本“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文本类型,在一至三学段要求中均有提出,在教材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即单元整组、单篇样式、“整本书阅读”。
这三种类型的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呈现“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
随着学段上升,文本中的思辨内容由浅入深,理性思维要求逐级增加,螺旋上升。
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段的文本,留心适合逻辑性、辩证性思维训练的教学素材,将其利用到位。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第3题:说说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道题既能让学生深入感受王戎善于思考的形象,又能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四年级学生一般会回答:道旁的例子如果是甜的(或是好吃的),一定被人摘完了,所以王戎肯定“此必苦李”。
表面上看这样的回答仿佛没问题,然而从逻辑推理上来看是不严密的,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而是多因一果。
巧激辩证性思维 让文本解读更精彩——例谈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的有效运用
( 这也提供 给 学生辩证 思维 的一个 契机 ,老师 让学 生
再 次研 读 文 本 , 然 后 展 开 讨 论 。 )
思 考问题 ,把事物 的发 展看 作是 “ 对立 中的运 动” 。辩 证
思 维 ,不仅 能促 成 创造 性 阅读更 具科 学 性 ,而且 也 是 将 创造 性 阅读 引 向深入 的 “ 推器 ” 助 。十 分清楚 ,许 多文本
师 : “ ! ‘ 名 的 科 学 家 为什 么衣 服 穿 不 整 齐? 妙 著
他是 不是 个伟 大 的人呢 ? ’多有 价值 的 问题 啊 ! 大 家探 请
讨 、 交 流 自 己的 想 法 。 ”
生 : … …
【 析】 剖 :这位 教师 很好 地 体现 了教学 民主 , 目中有
【 例一 】 《 因斯坦与 小女 孩》教学 片 断 : 案 爱
师 :通过 刚 才的 朗读 ,你 读 懂 了什 么 ?有什 么 问题
还 需要 问吗?
生 :爱 因斯 坦连 衣服 都 穿不 整 齐 ,他 怎能 算是 最 伟
大 的人呢 ?
阅读教 学 中辩证 思 维 问题 的有 效设 计 ,实 际上 是 教
他 而 不 写 那 个 胜 利 者 阿 蒙 森 呢 ? 为 什 么说 失 败 者 是 “ 伟
大的”呢?
这 是语 文教 育 提高 学科 科学 素 养 的一个 重要 内容 。所 谓
辩 证思 维 ,是 人们 自觉 或不 自觉地遵 循 辩证 法 规律 进 行 的思维 。其 主 要之 点启 发人 们 全面地 、本 质地 、发 展 地
层 的理 解 。
本 的理解 ,又有助 于培 养学 生辩证 思维 的能力 。
一
、
辩 证 性 问 题 的 有 效 设 计
初中语文辩证思维训练大全
初中语文辩证思维训练大全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辩证思维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辩证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中语文辩证思维训练的方法。
1. 对立统一思维的训练对立统一思维是辩证思维的核心要素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不同观点和立场的文本,并要求他们找出其中的对立和统一之处。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一篇短文或文章,让学生阅读并找出文章中的相互对立的观点,然后提醒学生思考如何在对立中寻找统一,帮助学生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2. 分析比较的训练比较分析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文本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来培养辩证思维。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主题相似但立意不同的诗歌或故事,要求学生分析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锻炼他们的辩证思维。
3. 看似矛盾实则一致的训练辩证思维强调看似矛盾实则一致的思维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矛盾句、反讽句等语言表达形式的文章,并分析其内涵和含义。
例如,老师可以找一些富有矛盾性的诗歌,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矛盾之处,并思考诗人的真正意图,培养学生辨别表面矛盾与深层一致的能力。
4. 归纳演绎的训练归纳演绎是辩证思维的常用方法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故事或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演绎推理。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一篇有关某个现象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事实细节,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或概念,并进行推理和解释。
5. 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辩证思维强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既有理论性的文章又有实际案例的文章来培养辩证思维。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社会问题的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这些案例,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6. 辩证分析的训练辩证思维强调分析问题的多角度。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或故事中的多个因素和因果关系,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4专题三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漫画《我不会》(出处:半月谈)警示部分基层公务员怠政现象与下列名句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有()①智者求同,愚者求异②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D【解析】漫画《我不会》反映部分基层公务员怠政,启示我们重视实践。
①:“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善于发现万事万物的“同”,而愚昧的人则总把注意力放在万事万物的差别上,未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①排除。
②:“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意思是坐着谈论大道理,不如亲身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②符合题意。
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思是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反映的是认识不同,未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③排除。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强调了实践,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2020年4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对此,我们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认识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来检验②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人们可以通过正确的理念直接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A【解析】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这说明认识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来检验,同时也警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人们正确的理念属于意识,不能直接创造出客观事物,③错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④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4专题三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网传,酷热天气时,打开暴晒小汽车一侧车门,将另一侧车门开关五次,可使车内温度下降数度。
王先生试用此法,发现在中午时效果不明显,反复数十次开关车门后才有一定降温效果;在傍晚环境温度下降时使用,效果则较为明显。
这表明()①只有自身实践得来的正确观点才具有指导意义②经过一次实践检验就能够发现网传观点的真伪③外部环境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有重要影响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D【解析】无论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还是通过学习等方式得到的正确观点对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故①表述不正确;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故②表述错误;王先生通过亲自检验后发现此法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中使用有不一样的效果,体现了外部环境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影响,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故③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选D。
2.目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两山”理念的真理性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也可以用新发展理念来检验。
这种观点()①有合理性,认识同样能判断自身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②有合理性,实践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③有不合理性,新发展理念不是检验认识是否为真理的标准④有不合理性,客观事物自身能回答该理念是否为真理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答案】B【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不能判断自身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客观事物自身并不能回答该理念是否为真理,故①④错误;②正确,有人认为,“两山”理念的真理性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这是合理的,因为实践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③正确,有人认为,“两山”理念的真理性也可以用新发展理念来检验,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新发展理念不是检验认识是否为真理的标准。
高中论说文写作中的辩证思维训练
高中论说文写作中的辩证思维训练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以下简称《思》,p592)而辩证思维、思维训练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思》,p582)目前,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较差,缺少理论思维、主要是辩证思维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因此必须重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高一、二年级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初步成熟期,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逐渐增强。
(《思》,p137)他们的生活面更为广阔,学习的内容更为系统,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为进行辩证思维训练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要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必须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高一尚未开设这门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开设讲座、课外阅读等途径,并紧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在议论文写作中开展辩证思维训练。
辩证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这同时也将涉及抽象思维训练。
议论文写作有两类题型: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两类作文的主要构成是对论点的分析、论证。
论点都可以归结为某个判断,判断又是由概念构成的。
思维训练从概念的分析入手,发展为对判断的分析,最后对材料作文的材料作分析。
思维训练分为八个阶段。
一、教给学生五种基本的分析方法1.明确概念的方法。
明确概念就是将概念所指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因此我们把它也看成一种分析方法。
明确概念,首先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借助于下定义、分类等逻辑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借助于具体化和抽象化的方法。
具体化,就是将要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现实联系起来。
比如“谈谦虚”中,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谦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抽象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归入某一范畴。
(《思》,p.17)比如“谈理想”中,可将“理想”归入“理想观念”的范畴。
具体化和抽象化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
借此我们将要明确的概念与客观现实和较高层次的理论联系起来,为展开议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4专题三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当年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时蹉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则写道“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由此可见()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②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可以有多个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D【解析】①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实践①错误○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错误③④ 同是乌江亭诗人的感慨不同这说明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也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下图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保持和遗忘与时间的函数图”根据上图所示的记忆规律下列做法有效的是()①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改变规律②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避免客观条件的限制③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记忆的数量与内容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记忆方案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D【解析】①错误“改变规律”说法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②错误“避免客观条件的限制”说法错误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③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由“保持和遗忘与时间的函数图”可以看出需要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记忆的数量与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记忆方案故选D3.在哥白尼以前人们都相信“地心说” 即太阳围着地球转哥白尼通过大量的观测和推算提出了“日心说” 后被天主教会以宣扬“异端邪说”的罪名处以火刑哥白尼死后他的主张慢慢地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认同他为捍卫真理而英勇献身这事实说明()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真理只有一个②追求真理需要每个人牺牲个人价值实现社会价值③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规律、发现真理的过程④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B【解析】从“地心说”与“日心说”的斗争到人们逐渐接受哥白尼的观点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认识具有反复性①④入选追求真理的过程需要人们发扬奉献精神②说法过于绝对人不能发展规律排除③故选B4.有研究显示南美洲居民驯化可可树的历史要比此前估计的早1500多年这一新发现也成为世界上驯化可可树最古老的考古证据另一方面该发现也将可可豆生产的起源点固定在南美洲亚马孙河的上游而不是曾经以为的中美洲这表明()①实践中提出的新要求能推动人的认识发展②经过多次反复后人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③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只有通过研究(实践)才获得某种真理性认识而这种认识推翻了以前的某种认识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③④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实践中提出的新要求” ①不合题意②表述过于绝对不选故选D5.(1)天下一家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开辟人类更加繁荣、更加安宁的美好未来天下一家的哲学依据是()①联系是普遍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中②作为人类整体的全球系统具有有序性和自动优化的趋向③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④联系是主观的随着客观条件不断变化5.(2)当前各方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既有期待也有忧虑期待中国表明立场和态度各方对人类和平与发展前景的认识体现的哲理是()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各方的认识是被证明了的唯一真理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各方对前景是有期待的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故各方对前景有忧虑④主要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故各方期待中国表明立场和态度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1)天下一家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启示我们思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时要树立全局观念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系统优化②为无关选项联系具有客观性④说法错误故选B【答案】C【解析】(2)唯一真理的观点错误①不选④夸大了中国的作用不选材料表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各方对前景是有期待、有忧虑的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6.四年前,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人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了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期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其理论依据是()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真理的检验标准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C【解析】ABCD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原因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未涉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BD错误C正确故本题选C.7.智库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智库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科技智库成果转化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智库建设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智库成果转化、实现成果价值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做到从实际出发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应敢于承认矛盾③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突破客观条件④世界上没有人类不可认识之物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A【解析】①正确当前我国科技智库成果转化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智库建设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从实际出发②正确要重视智库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智库成果转化、实现成果价值表明矛盾具有普遍性应敢于承认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③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突破客观条件”④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世界是可知的8.自二战结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西天取经”的想法认为把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学会然后来发展中国家实践就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工业化而事实证明用这些所谓主流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往往是失败的这反映出()①在本国实践中获取的认识才能指导本国实践②国情不同脱离本国实际的理论难以发挥作用③认识是否正确往往与认识者的主观因素有关④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C【解析】9.李白隐居安陆十年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仙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①碧山、流水、心自闲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②古诗的创作源自诗人的生活经历③写景抒情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④诗句以客观形式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答案】C【解析】○ 碧山、流水、心自闲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选项观点错误①符合题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古诗的创作源自诗人的生活经历选项观点正确②不符合题意③ 诗人通过写景抒发内心情感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选项观点正确③不符合题意④ 诗句以主观形式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选项观点错误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0. 过去的几十年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银河系的半径约为5万光年 2018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根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完成的一期光谱巡天观测显示银河系的疆界被大大拓展半径可能达到约10万光年银河系尺寸的不断改写将促使天文学家重新审视星系形成及宇宙演化的一般规律这表明()①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②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在全盘否定中获得提升③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艰辛的过程④客观规律随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材料可以表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艰辛的过程①③正确②中“全盘否定”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客观规律不随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故选B11.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济南某中学把劳动课堂搬进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芳华园学生在种植、采摘等农事活动中领悟劳动价值提高劳动能力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是因为()①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存在方式②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③可以促进人们将劳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④劳动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 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是因为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存在方式可以促进人们将劳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根本手段” ②错误④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④错误故本题选A.12.2021年1月22日抗疫题材纪录电影《武汉日夜》登陆全国院线影片基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的真实背景创作以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一线干部、杜区居民等人物日常生活状态为故事线记录下特殊时期普通人的点滴生活展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团结抗疫的坚韧和勇气电影《武汉日夜》的创作说明()①现实的物质世界是人文精神的外化和表现②是对现实事件的加工升华具有主动创造性③表达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有客观性④一定程度的还原现实场景具有真实性C. ②④D. ③④【答案】C【解析】① 应该是人文精神是现实的物质世界的外化和表现①错误②④ 影片基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的真实背景创作以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一线干部、社区居民等人物日常生活状态为故事线记录下特殊时期普通人的点滴生活这些材料体现了对现实事件的加工升华具有主动创造性也一定程度的还原了现实场景具有真实性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③ 艺术作品虽然表达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其内容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③错误故本题选C.13.当地时间2019年11月26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布了我国天文学家的一项重要发现在近邻宇宙有一类特殊的矮星系在其几万光年的半径内主要由重子物质构成暗物质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这与目前在标准宇宙学模型下的矮星系形成理论预言相违背从而对冷暗物质的假设提出质疑对经典的矮星系形成理论提出挑战这表明()①实践的新需要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C【解析】我国天文学家的一项重要发现与目前在标准宇宙学模型下的矮星系形成理论预言相违背从而对冷暗物质的假设提出质疑对经典的矮星系形成理论提出挑战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表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实践的新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也未涉及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①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14.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①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②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A. ①②B. ③④C. ①③【解析】①不合题意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并不能构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②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5.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除岩溶作用造成的石漠化之外另一类就是因过度采矿随意排放废渣、废液、废气导致地表呈现荒漠化石漠化()①是自然界自身演变的结果②是事物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③治理需要遵循生态文明规律④改变需要建立人与自然新的具体联系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答案】D【解析】1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结合材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解析】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解答时首先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然后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加以分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学研究表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在35亿年前达到顶峰然后减弱并停止后来对月球表面的其他特征观测表明某些区城可能含有最近10亿至20亿年前才形成的火山熔岩这又说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可能停止得相对校晚月球火山活动究竟何时停止成为经典难题材料二嫦娥五号发射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烧、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战有了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多次任务的技术积录科学家对着陆器能否降落到指定区城有了更加精准的预判 2020年12 月1日晚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地点位于月球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脉附近经过约19个小时的月面工作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挖土”模式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储存装置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返回程序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预定区城内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把吕姆克山脉附近存在的大约13亿至20亿年前的玄武岩样本带回地球研究能够最终确认该区城火山活动是何时停止的这将为人类揭开月球演化历史作出巨大贡献结合材料说明嫦娥五号科学实验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答案】①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揭开月球火山活动停止时间的奥秘是发射嫦娥五号进行月壤采样研究的动力②嫦娥五号探测器是研究月球演化历史的新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利用探测器进行科研将促进人类对月球认识的发展③有了前面探月任务的技术积累科学家能准确预判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着陆区域获取合适样本开展研究从而推动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不断深化【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嫦娥五号科学实验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限定比较具体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信息月球火山活动究竟何时停止成为经典难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揭开月球火山活动停止时间的奥秘是发射嫦娥五号进行月壤采样研究的动力材料信息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挖土”模式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利用探测器进行科研将促进人类对月球认识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不断深化18.(1)结合材料说明科研人员发现“天使粒子”的过程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8.(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为什么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研人员通过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发现了“天使粒子”体现了这一点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研人员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验证了马约拉纳提出的猜测的正确性体现了这一点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天使粒子”的发现有助于人们研制拓扑量子计算机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解析】(1)首先要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内容然后播此审读材可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角度作答答题时要注意观点统率材料材料印证观点【答案】(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同时微观世界是复杂的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微观世界的复杂多变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客观上要求人类不断探索真理提升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认识没有终点认识会不断向前发展【解析】(2)结合设问限定知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远没有结束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不会结束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依据材料、结合教材知识作答即可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理由【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人类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尊重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体现人类尊重规律能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二十四节气”来源于实践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解析】题干设问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理由答题范围较明确即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具体可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等角度作答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高考政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政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河北省深州市中学高三模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国际等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之下,在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又对未来五年的工作进行了科学谋划、全面部署。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二十大报告对未来五年工作的规划()①实现了整体性与独立性的对立统一②运用定量分析法对未来任务作出部署③以“胚芽”的形式扩展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④科学地处理了“此”与“彼”的关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既有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又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国际等方方面面的具体分析,在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又对未来五年的工作进行了科学谋划、全面部署,科学地处理了“此”与“彼”的关系,实现了整体性与独立性的对立统一,①④符合题意。
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材料不涉及定量分析法,②与题意不符。
思维方式的类型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材料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以“胚芽”的形式扩展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属于思维方式的类型,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2.[2024·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模拟]《中国古典艺术的辩证思维》一文论述了辩证思维在古典艺术领域表现为多种对立的艺术范畴,这些对立的范畴有统一性、普遍应用性,并举例说明了艺术发展史中由于对立矛盾的存在促使着事物发展变化。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是()A.坚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C.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D.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答案:B解析: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专题07:议论文:善于思辨,学会辩证分析(解析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第十章作文善于思辨,学会辩证分析(一)何为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与逻辑相对立的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二)作文中体现辩证思维的重要性高考阅卷评价等次1.“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
2.“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属于较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
3.“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属于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三)如何进行辩证(一般存在于文章“议”部分或“联”部分的AB段)1.思辨点一一分为二,凸显两面性事物都有善与恶、美与丑、正确与错误、优点与缺点、光明与黑暗等两面性。
如果分析问题只抓住一面,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终导致片面化。
因此,议论文说理不能完全依靠主观判断,要整体把握事物的两面性,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两面兼顾,同时又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做到全面说理,这样说理的思辨色彩才能够呈现出来。
(1)一分为二,二元并重示例:[片段1]创新很重要,并不意味我们就可以抛弃继承。
继承和创新是鱼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
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
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
基本步骤:(议部分)第一步:概念阐释(有时可以不写)第二步:两者关系第三步:归纳总结第四步:青少年该怎么办[片段2]“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欲成大事,除立大志之外,亦须落实于点滴小事之积累。
新高考2024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47辩证思维方法
专练47 辩证思维方法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江苏省高三调研]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只有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才能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
以上表述体现了( )①要整体性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②必须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③分析以综合为基础,又以综合的结果为指导④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2022·高考政治押题密卷(山东卷)]植物学家潘富俊将《红楼梦》这部120回的小说所提及的200多种植物等分为3个部分来研究,对各部分出现的植物数量和每回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断定《红楼梦》后40回不是出自曹雪芹之手。
他还发现引用植物种类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养,比较得出后40回作者的植物知识远逊于前80回的作者。
潘富俊认为《红楼梦》后40回肯定不是曹雪芹所作。
以下对植物学家的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采用了分析方法,对小说所提及的200多种植物等分为3个部分来研究②根据类比推理原则,对植物数量进行统计,得出后40回不是曹雪芹所作③运用综合方法,用各部分出现的植物数量与作者的植物素养对作者综合推定④借助了选言推理,发现引用植物种类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养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2023·吉林省松原市高三模拟]苏东坡读书采用“八面受敌”法。
一本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
从这一角度读,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从另一角度读,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
如此步步深入,最后就掌握了这本书的全体,书也就读“厚”了。
“八面受敌”法启发人们读书要( )A.运用一般性原理推导出新认识B.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C.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D.运用综合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4.[2023·石家庄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2023年央视春晚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取意自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创作团队把中国传统色作为切入点,以“寻色”“拾色”“弄色”“舞色”为结构,秉持“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作理念,织就春晚色彩体系的传承与创新之美,并使其与整台晚会的整体性、系统性美学相协调,形成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演绎。
辩证思维的训练
辩证思维的训练
辩证思维的训练1、正确处理辩证与逻辑的关系。
2、立意要高,视角要新。
3、解放思想,总结提高。
辩证思维的作用1、统帅作用。
辩证思维是高级思维活动。
它根据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客观事物,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
它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在更高层次上对其它思维方式有指导和统帅作用。
2、突破作用。
在活动中经常遇到困难,不是发现不了主要问题,就是因提供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而导致僵局,往往在此时,辩证思维就成了我们打破僵局的有力武器。
3、提升作用。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上升为理论,这就需要辩证思维帮助我们全面总结思维成果,提升成果的认识价值。
辩证思维的运用1、学好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掌握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根本。
2、能够深刻理解、巧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关键。
第一框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练习 政治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Word含解析)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第一框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基础过关练题组一辩证思维的含义1.(2021山东德州夏津一中高二联合监测调考)《吕氏春秋·察今》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从思维方式上看,荆人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认识事物②应抓住时机与时俱进,从变化的情况出发认识事物③应明确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④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辩证思维的发展和人们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
人们开始自觉地、系统地研究辩证思维的阶段是(深度解析)A.古代人以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把握世界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思维学说C.研究复杂大系统的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后的辩证思维学说D.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开始的研究阶段题组二辩证思维的特征3.成语“瞎子摸象”“坐井观天”“管中窥豹”给我们的启示是()A.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B.从实际出发,接受实践的检验C.要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各种层次、各个阶段以及个别属性D.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改编题)有位工人不小心弄错了配方,致使一批书写纸全都不能用。
这位工人发现,这种纸虽然不能用来书写,但它的吸水性能却相当好。
于是,他把这批废纸切成小块,取名为“吸水纸巾”。
后来这种纸巾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发是()①事物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②“此”与“彼”之间是可以无条件过渡的③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④“此”与“彼”是相互贯通的,不是不可改变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专题:辩证思维训练本次阅读及作文训练目标: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意识,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2-3课时过程:一、了解高考作文的“分等评分”规则。
(一)基础等级: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审题、内容。
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
(二)发展等级(20分):发展等级评分。
不求全面,以下任意一项突出即可给高分甚至满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精巧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二、明确:其一的“深刻”是学习写议论文的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要阅读、要思考、要体验……就我们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阅读,进而思考和借鉴——要表达出来。
下面选了5篇人民日报精选时评文章,请认真阅读。
三、方式设想:先提出这五个问题要学生思考或讨论,然后看看别人是怎么思考的:1.如何处理个人的利益考量与为国为家的理想情怀的关系?2. 当今不少人只要网上发布了什么负面消息,往往劲头十足,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却很少思考,你怎么看这个问题?3. 当今是一个追求个性的张扬的时代,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
肯定个体意识当然是必要的,但有个体必然就有全局,你考虑过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吗?4. 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们除了批判、揭露……甚至焦虑之外,如果要求你从深层次去思考,你还想到了什么?5.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有没有人走向了极端甚至反面呢?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似乎还需要一种东西。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四、学生阅读《人民日报》时评精选一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
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
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
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
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
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
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
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
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
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
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
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
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
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
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
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
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
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
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
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
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
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二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
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
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
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
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
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
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
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
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
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
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
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
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
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
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
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
”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
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
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
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三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
一个传统上如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
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
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
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
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
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
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