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分类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5至7节)
四、耳针的临床应用
(二)选穴原则
根据病变部位 胃病─胃穴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眼病─肝 按现代医学 神经衰弱─皮质下穴 按临床经验 神门─镇静、安神
手术取针
预防 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刺伤血管
出血,皮肤肿胀、青紫
血 肿
现象
处理
预防
先冷敷,再热敷或轻轻按揉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后 遗 感
现象 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 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返回目录
三、配穴方法
• 左右配穴法:“左右同取”或“左病取右,右 病取左”。 左右对称取穴 :“左右同取” 如: 胃肠病—足三里双、内关双 左右交叉取穴: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 如: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太冲 。
右
返回目录
三、配穴方法
表里配穴法:
选取本经腧穴以外,同时 配以表里经有关的腧 穴 。 如:肝病取肝经的太冲、期门+胆经的阳陵泉、 丘墟。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薛霁
大连医科大学 张红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返回目录
目
录
第五节 针灸法 第六节 针灸治疗 第七节 其他疗法
返回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返回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学习目标
• 1.掌握毫针的进针方法、常用的行针 手法及得气在针刺中的意义。 • 2.熟悉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3.了解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了解灸法 的种类、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1.jpg
《中国传统艾灸疗法》
《中国传统艾灸疗法》《中国传统艾灸疗法》编辑:幽静的艾草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一针二灸三用药”,在传统医学中艾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针灸疗法已在世界各地普及运用,而艾灸疗法已成为世界医学中一门辉煌的组成部分。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独特的治疗方法都是应用各种物理方法或天然药物,通过刺激人体表面肌肤的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类疗法被称为“绿色治疗法”。
它们使用安全、疗效确切,对有些西医疗效欠佳的慢性疾病、疑难病理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哮喘、腰腿痛、中风后遗症、性功能障碍、功能性子宫出血、湿疹、带状疱疹、头痛、失眠、健忘、黄褐斑等等都是相当有疗效的。
由于这类治疗方法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费用低、非常适合大众和亚健康人士及女性人士的美容美型,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时令秋冬,艾灸的灸疗方法是值得大家选用的,也是治疗与养生、健体最好的自我治疗、调理、保养强身的好方法。
祝大家身体健康!气质越来越好!一、艾灸的灸法: 1.直接灸 2.间接灸 3.灸具灸 4.仿灸器械二、艾灸作用传统应用止血止痛止痒解毒----降低组织胺泄热拔毒,软坚散结----促进毒素排泄镇静安神,芳香通窍----开窍与镇静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免疫力三、艾灸的作用1。
《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2。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3。
《灵枢经》和《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艾灸或艾熏的记载,故有“医家用灸治疗百病”之说。
4.《医学入门》亦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5。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诶。
”6。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四、艾灸作用的传统应用1。
艾灸方法大全
百科名片艾条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
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
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简介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之一。
用艾炷为主熏灸穴位以治病。
艾灸分类:1.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3.艾卷灸——艾条灸、太乙神针、雷火针。
4.温筒灸——铜制灸器。
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
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说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
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
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
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
《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
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历史艾灸条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一、“灸”字考“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
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但“灸”的本字是“久”字。
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一、灸法的分类1、艾柱直接灸(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 1 -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二、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 艾叶的性能
《本草纲目》 艾叶 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 艾叶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 之情,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走三阴,理 气血,逐寒湿----以之 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 病。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 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1 闪火法
2 投火法
3 贴棉法
4 架火法
(二)水罐法 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 1 水煮法 2 蒸汽法 (三)其他拔罐法
三 拔罐法的临床运用
(一)单罐法 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 的病证。
(二)多罐法 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 较多的病症。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臵5-15分钟。多 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及 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温盒灸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运用
一 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艾灸法作用特点 1 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 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 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 坚紧为宜。 3 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 4 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 (二)适应范围 1 温经通络 2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
三 灸法补泻 (一)补法 艾炷点燃臵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 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 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 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其真气聚而 不散。
(二)泻法 艾炷臵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 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 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 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 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祛散邪气 的作用。
灸法
灸法灸法,针灸疗法之一,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应用艾叶制成的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利用烤灸的热力透入肌肤,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内脏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可补针药之不足。
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载:“夫灸取于人,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说明用艾叶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回阳救逆及防病养生保健的功效。
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艾灸具有:1、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因本法采用上等陈艾,融入数位中药、藏药合制而成,火柔而温,渗透力极强,能温经散寒,以火攻邪。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
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
中医学:灸法
二、灸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火 芮。”
适应症:临床上治疗寒湿痹痛 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 痢疾等。
灸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 行气,艾叶为一种中药,有温经气, 逐寒湿的功效,故温热与药物相结 合,加强了温经散寒的作用。
适应症: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 如乳痈初起、癭瘤等。
(四)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 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灸法温补阳气,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预防疾病发生,并使人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常用于灸法的保健腧穴有足三里、三阴交、膏 肓、脾俞、肾俞等。
适应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 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⑵ 瘢痕灸(化脓灸)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上大蒜液, 放置艾炷点燃施灸,燃尽后方可换 炷,每换一壮即涂大蒜液一次,可 灸7~9壮。
处理:灸后在腧穴敷上灸疮膏药(淡水膏),大 约1周化脓,化脓后每日换膏药一次,保持局部清洁, 45天左右愈合,留有疤痕。
适应症:临床用 于治疗风寒湿证、神 经麻木和广泛性皮肤 病等。
2、实按灸
操作:在所灸的穴位上, 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 再将药艾条(太乙神针、雷火 神针)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 在穴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 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 反覆施灸5~10次。
铺灸法(长蛇灸)
概念:是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 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又叫长蛇灸。
适应症: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⑶ 隔盐灸
操作:在神阙穴上填满细食盐,上置 艾炷施灸,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艾灸 ppt课件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实按灸
雷火神针
操作:同太乙神针。 功效:治疗扭挫伤,余同太乙神针。 处方组成:纯净细软的艾绒
125克,沉香、乳香、羌活、干姜、 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共为细 末。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温针灸
温针灸
操作: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
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适应症:适用于一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 哮喘、风寒湿痹、慢性腹泻等。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
隔 姜 灸
新鲜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度约0.20.3厘米的薄片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 施灸。灸完所规定的 壮数,以使皮肤红润 而不起泡为度。 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 穴部,再将艾炷放在 姜片上点燃施灸。 中间以针刺数孔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
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 1次。一般每穴一次。
功效 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 。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
和胃痛、腹痛、痧胀。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
天灸 又名药物灸、发泡灸
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 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 用复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等。庚 (1)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或 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使发泡,借以达到治 疗目的。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喎斜,或配合其他药 物治疗哮喘等症。 (2)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 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 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3)斑蝥灸:将芫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 研末,经醋或甘油、酒精等调和。使用时先取胶皮一块,中间 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 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一胶布固定即可, 以局部起泡为度。可治疗癣痒等证。
简述灸法的分类
简述灸法的分类一、灸法的概述灸法是中医学中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
灸法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灸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以下是基于治疗方法和灸材的分类:二、灸法的分类1.艾叶灸法艾叶灸法是使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进行的灸法。
由于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因此艾叶灸法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和虚证。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艾叶灸法又可以分为悬灸、艾柱灸和温针灸等。
2.非艾叶灸法非艾叶灸法则是指使用非艾叶的灸材进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非艾叶灸法包括灯火灸、天灸和太乙神针等。
这些方法多用于一些特殊的疾病或部位,如灯火灸常用于小儿痄腮,天灸则多用于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3.按热度灸法按热度灸法是根据灸材燃烧时产生的热度进行治疗的方法。
根据热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壮热灸、中度热灸和低热灸。
壮热灸温度较高,通常用于治疗急症或重症;中度热灸则适用于一般性的慢性疾病;低热灸则主要用于保健和调理。
4.按疗程灸法按疗程灸法是根据治疗的需要,将灸法分为若干个疗程进行治疗的方法。
每个疗程包含一定的治疗次数和时间,根据疾病的不同,疗程的安排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慢性疾病需要较长的疗程来进行治疗,而急性疾病则可能需要较短的治疗周期。
5.按施术部位灸法按施术部位灸法是根据施灸的部位不同进行的分类。
可以分为全身灸和局部灸两类。
全身灸是对全身进行大面积的施灸,通常用于治疗一些危重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而局部灸则只对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某几个穴位进行施灸,常用于治疗局部的疾病或症状。
三、注意事项1.适应症与禁忌症:在使用灸法时,应首先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
对于一些特殊体质或疾病的患者,如高热、皮肤感染等,应谨慎或避免使用灸法。
2.操作技巧:正确的操作技巧是保证灸法效果的关键。
施术者应熟悉人体穴位和施灸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施术方式。
7.灸法
3. 艾条 又称艾卷,是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 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可分为纯 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
纯艾条:艾绒26克,平铺在长26厘米,宽20厘米的细 棉纸上,不在任何药物,将其卷成直径约1.5 厘米的圆柱形,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 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
(三)其他材料
第三节
一 灸感 二 灸量
灸感、灸量和补泻
三 灸法补泻
一 灸感
灸感是指在体表施用灸法刺激一定时间后,患者施灸部 位出现的皮肤或皮下组织温热或麻木、虫行等主观感觉, 或可向某一方向传导或扩散。灸感多为热感,偶有蚁行感 、灼痛感、抽掣样感及风吹样感;或局部出现肌肉的跳动 、瞤动;或局部有舒适感、胀痛感、沉重感、痒感、红斑 等;或局部潮红汗出、全身汗出。 影响因素:1、火力要温和均衡持续 2、施灸要持续足够 的时间3、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因素的影响。
艾条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
非艾灸 灯火灸、黄蜡灸、药锭灸、药捻灸、药线灸、药笔灸
二 艾灸法操作 (一)艾炷灸:即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可分为直 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明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 点燃施灸的方法。
2.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炷与 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隔姜灸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 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 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 小而定,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 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 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 灸。一般每次灸5~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适用:风寒咳嗽、腹痛、泄泻、风寒湿痹、痛经 等寒证。
灸法ppt课件
艾柱灸
1.直接灸
含义: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
施灸的方法。 又名:
分类:
化脓灸
①瘢痕灸
——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瘢痕
②无瘢痕灸
——不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不留
瘢痕
瘢痕灸
注意: 1.每壮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易炷再 灸,灸至起疱为度。 2.施灸时产生剧痛,可以在施灸周围 轻轻拍打,缓解疼痛。 3.正常情况,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 化脓成灸疮,5~6周痊愈,结痂脱落 后留下瘢痕。 4.必须征得患者同意方可进行。 5.常用于慢性顽疾(哮喘、肺痨、瘰疬等)。
雀啄灸
回旋灸
艾条灸
2.实按灸 含义:按在皮肤上,中隔物。 分类:太乙针、雷火针
太乙针
雷火针
注意:1.点燃太乙针,用7层布包裹燃着的一 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部位。
2.针冷再燃再熨,反复7~10次为度。 3.应用: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
力、半身不遂等。
温针灸
1.适用于? 2.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或长约2cm的艾条插在
灸法的注意事项
⑥施灸时的安全:注意用火安全,用过的艾 条放入灭灸器内未燃尽的艾绒或其他材料 应装入专门的容器内,并盖严以防复燃。
灸法
内容提要
灸用材料和灸法的作用 灸法的分类及操作 灸法的注意事项
灸用材料和灸法的作用
一、灸用的材料
树枝
消除
柴草
疾病
艾 草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灸用材料和灸法的作用
一、灸用的材料
注
1.艾叶一般在农历的4~5月采集,
意
“湖北蕲州”为佳。
2.将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
即成为纯净细软的艾绒。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1、艾灸: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卷灸: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3)温针灸4)温灸器灸3、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
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灸法
一、概述1.灸法的概念灸法就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灸法的特点灸法虽为古代疗法,但疗效独特,古有"灸治百病"之说,现代研究已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因此现代灸法运用仍很广泛。
针、灸两法各有特点,不能互相替代。
例如:灸法的温热保健作用等针刺法难以达到;而放血及对深部组织病症的作用,又是灸法所不及。
二者之间具有共同性、互补性和特异性。
二、艾、艾绒、艾炷、艾条1.艾的作用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
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顶端叶全绿,椭圆形、披针形或绒形。
头状花序,无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细软丝状毛,7~10月开花。
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
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见图)现代研究: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
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
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
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2.艾绒的制备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
艾灸介绍
计炷
数 单
,
称 为
位一
壮
11
五、艾灸的顺序
• 先阳后阴 • 先上后下 • 先少后多
即 •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 先灸头部,后灸四肢 •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12
七、艾灸的注意事项
①避免灼伤,注意防火(灸盒) ②皮肤过敏者禁用 ③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
林或大蒜液 • 1次可灸7~9壮 •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擦干净后贴敷玉红膏
23
• 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 • 瘢痕灸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
发育障碍、体质虚弱者等
24
3、麦粒灸
• 取少量艾绒,将其捏成麦粒大小,置于施灸穴位 上,点燃艾绒
• 当被施灸者感觉到热量时,迅速移开剩余艾绒 • 此法刺激性强,适用于患有面瘫等疾病的患者
的平衡 • 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4
一、艾灸的作用
• 1.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 2. 扶阳固脱,升阳举陷 • 3. 泄热拔毒,消瘀散结 • 4.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5
二、艾灸的适应症
明代《红炉点雪》:寒热虚实诸证无往不宜
• 寒邪为病 • 湿邪为病 • 热邪为病(泄引热下) •瘀 血 • 体 虚(阳虚,气虚)……
20
二、艾柱灸
直接着肤灸: 间接隔物灸:
无瘢痕灸 瘢痕灸 发泡灸 麦粒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巴豆饼、豆豉饼、附子 饼、黄土、蚯蚓‥‥‥
21
1、无瘢痕灸
此法适用于一切慢 性虚寒性疾病,如 哮喘、眩晕、慢性 腹泻、风寒湿痹和 皮肤疣等。
• 又称着肤灸、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 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 • 患者感到烫时,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艾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ppt课件
温针灸
•
温针灸,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留针过程中,在针柄上插
入艾卷施灸的一种灸法,是毫针针刺和艾卷灸的结合。《针
灸聚英》中载有:“王节斋日,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
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团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
取效”。
•
操作时,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
上穿置一段长约1.5~2cm、距皮肤2~3 cm的艾卷,从艾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 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名医别录》载:"艾味苦, 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气味芳香
艾叶
容易燃烧
火力温和
艾绒的制作
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 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
晒干贮藏,以备应用。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 载:“脏寒生满病,
度。每日1~2次,至治愈。
•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
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
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
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
•
2.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
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若火熄则重新点燃。
每次按灸10次左右。
•
(2)雷火针疗法
• 雷火针疗法是用沉香、木香、乳香、蕲艾等药物粉碎, 用绵纸卷紧,然后点燃,灸治一定的部位来治疗疾病的一 种方法。(闪腰岔气、风寒湿痹、腰疼腿痛、关节疼痛、 寒性腹痛、寒性腹泻) 此法见载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 成》,属于灸法的一种,主要用于畏针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堂:艾灸的常用灸法学习
中医的灸法,是经历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有效的一种医疗方法。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
中医刺激经络的方法有很多种,时下艾灸法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不仅在于它便于家庭操作。
更为关键的是针、砭、灸、药做为中医的四大疗法,灸法是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有其特殊的疗效之外。
那么延续之前的风格,继续来书写艾灸的故事。
艾灸的名词解释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如果没有看到的朋友们可以翻看此头条号里面的文章。
灸法其实在古代是很有很多种类的,大致可以看下面的分类表
当然这也仅仅是灸法中的冰山一角,今天所列出来的灸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到,至于其他我们不经常使用的灸法就不一一作出介绍了。
艾灸的大致可以分为五种: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其他灸法这五种,目前市场上用的比较多的就是:艾炷灸和温灸器灸。
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会讲述这些灸法的具体操作。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