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2017)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2017)](https://img.taocdn.com/s3/m/3234c14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9.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情况?”比如,当我们敲击桌子时,桌子振动发出声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产生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和实验,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特别是在敲击音叉、拨动吉他弦线等实验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声音特征这一部分,学生们对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2017)
一、教学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选自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017)第二章《声音的世界》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传播:探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的特性。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例子,让我看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问题还不够熟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实践活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们在分组实验和讨论中,不仅加深了对声音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4f8ff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b.png)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二课,声音给我们传递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本课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去探究声音的产生。
得出: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使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体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步具备了探究的能力,他们对周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感、求知欲,乐于动手试一试。
另外,在观察、提问、假设、预言、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这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积极主动,这奠定了科学课程的教学的良好基础。
但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时效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改进,基础薄弱,家庭环境等因素,也给科学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却往往会用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动作去解释,很少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
因此,本课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简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密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孩子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我们每天也在制造不同的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e7a5c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b.png)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一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二课。
本单元从听身边的声音,到研究声音的产生以及变化,声音的传播,听到声音的原因到最后学会怎样保护我们的听力。
将声音由浅至深的研究了一遍。
而本课则具体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接下来的活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来引导学生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都有一些经验,如果是学习过乐器的孩子可能会对声音更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而且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也还不明确,本课活动过程中,我将在完成本课预设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物体不震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二)能力目标:1.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能通过用看、摸、画、说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2.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3.学生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学生能学会借助其他物体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学生进行“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通过对一系列物体发声的观察,自己观察猜想物体发声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一把钢尺、一个音叉、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92e2a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b.png)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与要求】3.3声音与光的传播3~4年级: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2课。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现象,使学生们有机会观察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体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
【学生分析】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但是学生往往会关注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很少能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
因此,本课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描述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认识物体发声的本质——振动,这是完全可以的。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借助橡皮筋、钢尺、音叉、小鼓等实验材料,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探究物体发声本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探究实践: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用看、摸等方法进行探究。
再借助碎纸屑和栓有细绳的乒乓球等让他们的可视化。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如实记录和阐述自己的观察与实验的信息。
乐于与他人合作观察,互相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振动,并把物体发出声音和它的振动联系起来。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1d7599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1.png)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归纳法: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等)、扬声器、话筒、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摩擦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将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接触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实验二:将振动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波动;实验三:让学生面对面交谈,感受声音的传播。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ddac114a7302768e993943.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二、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学情分析:本单元第一节课中已经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身边的声音,比较了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不同,并说出了一些特点。
本节课则继续深入探索,从上一课中激发学生兴趣,从敲和压、静止与振动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逐步引导学生发掘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五、分组材料: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六、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三)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四)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07358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a.png)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声音的基础知识,如声音的传播等。
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声音的产生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同时,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能够产生声音的物品,如鼓、锣等。
2.准备一些关于声音产生的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声音产生的图片和实例,如敲鼓、拍桌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并通过动画或实验,展示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品振动产生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的产生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声音产生的实例,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解释。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638f1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8.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探索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难点:探索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橡皮筋、烧杯、蜡烛、纸杯、小纸片。
2、多媒体教具:声音产生的动画视频、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来自生活的各种声音的音频,引导学生聆听,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然后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1)实验一:鼓的振动教师引导学生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的变化。
然后提问:“鼓面振动了吗?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实验二:橡皮筋的振动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并提问:“橡皮筋振动了吗?这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1)实验一:烧杯中的声音教师将手机放入烧杯中,并在外面拨打手机,引导学生观察手机屏幕的变化。
然后提问:“手机屏幕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实验二:纸杯的传声教师将一个纸杯放在耳边,然后用另一个纸杯敲击它,引导学生倾听声音。
然后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3)实验三:水中的声音教师将手机放入水中,并在外面拨打手机,引导学生观察手机屏幕的变化。
然后提问:“手机屏幕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4、巩固提高(1)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再次观察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通过PPT展示问题,检验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情况。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7cce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f.png)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并能够举例说明。
3.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保护听力,避免喧哗和长时间接触噪音。
教学重点:1.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2.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保护听力。
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2.阐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示范物体(如弹簧、木琴、钟等)、实验材料(如橡皮球、鼓等)、保护听力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钟摆,指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钟摆摇摆时有声音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Step 2: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15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随之振动,空气的振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教师示范用橡皮球弹击桌子产生声音,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教师继续示范使用木琴、钟等不同物体产生声音,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吗?它们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Step 3: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鼓,让学生用手掌拍击鼓皮并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声音是否可以通过其它物体传播?教师继续安排实验:将鼓放在一块桌子上,用木块叩击鼓皮,让学生观察声音的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声音除了通过空气传播,还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Step 4:保护听力(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保护听力的图片资料,告诉学生长时间接触噪音可能会损伤听力,因此在吵闹的环境下需要保护自己的耳朵。
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保护耳朵的规则,如在嘈杂的场所带上耳机或耳塞等。
Step 5:巩固与拓展(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让学生检验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0b062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4.png)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c0b9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3.png)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3. 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实验器材:弹性橡皮筋、铃铛、各种乐器(小号、鼓、木琴等)2. 音频设备:播放器、音乐磁带3. 学生实验用具:洗脸盆、水、小瓶子、吸管、铃铛三、教学过程1. 由教师介绍声音的产生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学习声音产生的目的。
2. 通过实验展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教师拿出一个弹性橡皮筋,在桌子上捏住橡皮筋的一端,然后放松手指,让橡皮筋自由振动。
让学生观察并听到橡皮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教师再拿出一个铃铛,轻轻摇动铃铛,让学生观察铃铛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通过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1)教师拿起一个音乐磁带或者播放器,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观察音乐声音以及音箱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教师准备一个洗脸盆、水、小瓶子和吸管。
先将小瓶子倒过来放在洗脸盆中,然后在小瓶子上方吹气。
接着,将吸管插入瓶子底部的水中,并轻轻吹气。
通过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通过振动空气传播的。
4. 结合乐器的实际演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声音的产生方式。
(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些乐器的外形和结构,如小号、鼓、木琴等。
(2)教师请学生分别试玩这些乐器,并观察在演奏的过程中,乐器上的部件是如何振动产生声音的。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 整理和总结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声音则通过振动空气进行传播。
6. 小结和拓展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习或者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或者参与互动。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86578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7.png)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能够通过各种方式验证这一现象。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
2.实验操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放大镜、录音设备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科书第47页的“编者的话”,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科书第48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现象。
提问:“你们可以看到声音吗?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原因。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提问:“你们发现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振动是如何影响声音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2dc9a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17.png)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使物体发声,并观察其振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各种声音的音频,如鸟鸣、音乐、机器声等。
提问学生: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关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如声音是由什么东西产生的?为什么有些东西会发出声音,而有些东西不会呢?3.作出假设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例如,学生可能会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的运动、碰撞、摩擦等产生的。
4.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材料,如钢尺、橡皮筋、鼓、音叉等。
各小组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例如:将钢尺一端压在桌子边缘,拨动钢尺另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
拉伸橡皮筋,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
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
用音叉敲击后靠近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和音叉的振动。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实验操作规范。
6.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7.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46979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3.png)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人生格言:
我们要知道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坚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在我
们心里必须懂得:
1.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2.人生想学习一点东西,就应该先学会谦逊。
3.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4.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5.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6.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不要嘲笑铁树。
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
9.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10.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e9f98ca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c.png)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学目标】探讨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进程。
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踊跃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体会探讨声音的乐趣,培育科学探讨中的事实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声音产生原因的进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尺、皮筋、记录表等。
教师演示用:锣、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水、米等。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猜声音(1)谈话:今天我想考考大家的耳朵。
课件出示要求:你听到了几种声音?别离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你能学学它们发出的声音吗?(2)反馈(3)合作指导:若是要一个同窗一下子来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确有难度。
如果请一个小组来回答,那这个小组的成员就可以够分工合作,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2.再猜声音谈话:下面再请大家猜两种声音。
小结揭题:大家的听觉超级灵敏,咱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天天,各类各样的声音伴随着咱们,有风声、雨声、歌声、笑声,还有鸟叫、虫鸣等等,组成了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今天就让咱们一路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件出示课题)二、实验感知1.使物体发作声音(1)猜想:你感觉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使锣发作声音谈话:让咱们从能发作声音的物体中来找找线索。
(出示锣)这是什么?(板书:锣)谁能上来使它发作声音?教师评价(3)实验:研究皮筋、尺子是如何发声的?A.谈话:适才咱们已经能使锣发作声音了,此刻咱们换几种材料。
(出示塑料尺)这是什么?(出示皮筋)这是什么?皮筋和尺子是如何发作声音的?你们能别离使它们发作声音吗?B.课件出示要求:要求记录:使皮筋、尺子发作声音的方式。
皮筋和尺子发作声音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别离听到了如何的声音?能仿照这种声音吗?C.开始实验D.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讲说你们用了哪些方式使尺子和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观察发声的物体(1)观察皮筋和尺子发声时的情况A.指出正确方式:适才的小组用了很多方式使皮筋和尺子发作声音了,我有一个疑问,这些声音真的只是皮筋或尺子单独发出来的吗?比如……所以我觉得把皮筋拉紧再拨比较符合皮筋单独发作声音。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a1cf5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f.png)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教案: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让学生能够区分噪声和声音,并能够利用科学方法降低噪声。
3. 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利用科学方法降低噪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演示材料:玻璃杯、活塞、弦线、发声装置等。
课件、多媒体设备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铅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讨论。
2. 提出问题:“你有没有听过一种噪音?噪音和声音有什么区别?”3. 学生自由思考并给出答案。
教学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板书,向学生介绍声音和噪音的定义,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2. 解释声音的产生和噪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步骤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教师通过准备的实验材料展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教师用弦线演示弹拨乐器、教师用玻璃杯和棍子演示敲击的声音等。
2.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回顾刚才的概念讲解。
教学步骤四:知识总结(10分钟)1. 回顾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声音的特性:能够传播、能够通过不同媒介、经常是有规律的、波动传播。
教学步骤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可以组成几人小组,自由讨论并给出声音的例子。
2.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有趣声音,比如:动物的声音、乐器声音等。
教学步骤六:巩固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b. 声音如何传播?c. 噪音和声音有什么区别?2. 学生完成练习任务,并检查答案。
教学步骤七: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 确保每个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教学步骤八:课后作业(5分钟)1.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dc9f0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d.png)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章节的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主要介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对声音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进一步认识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声音的能力,能够简单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增强对声音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运用科学语言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振动的知识,对振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方式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声音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悦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了解他们对声音的认识和体验。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请问你们知道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吗?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大家认真观察和思考。
第二环节:观察声音产生的实例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图片,如钟摆摆动、手铃摇晃等。
教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图片,描述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钟摆摆动,手铃晃动。
教师:非常好。
那么请你们思考一下,为什么钟摆摆动或者手铃晃动时会发出声音呢?学生:...教师:很好。
实际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钟摆摆动或者手铃晃动时,它们会产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之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放在扬声器上,将音乐声逐渐调大。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
请你们观察一下纸的变化。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a4e77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03.png)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认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认识声音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触摸音响,感受音响振动。
(2)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讲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绳子,观察声音的产生。
(2)让学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如空气、水等。
4. 小组讨论(1)讨论声音的产生原因。
(2)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
(3)讨论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2)简述声音传播的条件。
(3)解释声音的特征。
2. 答案:(1)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敲门声、说话声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声音特征的认识。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10a6c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b.png)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等三个方面。
详细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并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基本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认识声音的基本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音叉、鼓、气球、尺子、绳子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材料,包括音叉、气球、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新知探究:a.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b. 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c. 讲解声音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举例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
c. 解释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 答案:a. 答案示例:当我们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b. 答案示例: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