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等水准测量及三角高程测量
工程现场水准测量步骤(四等)
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 红-红)(1 )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 )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 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 8)这四步观测, 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 ( 黑一黑一红一红 ) ”,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 减 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 规范允许采用 “后一后一前一前 (黑一 红 一黑一红 ) ”的观测步骤。
2 、 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 7-11 。
① 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 (9)=[(1) — (2)]X100m前视距 (10)=[(4) — (5)]Xl00m 前、后视距差 (11)=(9) — (10)前、后视距差累积 (12)= 本站 (11)+ 上站 (12)② 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13)=(6) 十K — (7)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14)=(3) 十 K — (8) 三等≯ 2mm ,四等≯ 3mm( 上式中的 K 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 4. 687m 或 4. 787m)③ 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 (15)=(3) — (6)或 (17)=(14) — (13)三三等≯ 75m ,四等≯l00m三等≯ 3m ,四等≯ 5m三等≯ 6m ,四等≯ l0rn红面测得的高差 16)=(8) — (7)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 —[(16) ±0.100]等≯ 3mm,四等≯ 5mm高差的平均值(18)= [ ( 15)+(16) ±0.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十0.100 ,反之,取—0.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9)=[(1)—(2)]X100m前视距(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前、后视距差(11)=(9)—(10) 三等≯3m,四等≯5m前、后视距差累积(12)=本站(11)+上站(12) 三等≯6m,四等≯l0rn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十K—(7)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十K—(8) 三等≯2mm,四等≯3mm(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687m或4.787m)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15)=(3)—(6)红面测得的高差(16)=(8)—(7)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100]或(17)=(14)—(13) 三等≯3mm,四等≯5mm高差的平均值(18)= [(15)+(16)±0.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十0.100,反之,取—0.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 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 —1. 5km 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 前- 后;黑- 黑- 红- 红)/I—I 5 八、、八、、/(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9)=[(1) —(2)]X100m前视距(10)=[(4) —(5)]XI00m 三等》75m,四等>100m前、后视距差(11)=(9) —(10)三等》3m四等>5m前、后视距差累积(12)= 本站(11)+ 上站(12) 三等 >6m,四等》I0rn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 十K—(7)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 十K—(8) 三等>2mm四等》3mm(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 687m或4.787m)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15)=(3) —(6)红面测得的高差 (16)=(8) —(7)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 —[(16) ±0.100]或(17)=(14) —(13)三等》3mm四等》5mm 高差的平均值 (18)= [ (15)+(16) ±0.1 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 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十0. 100,反之,取一0. 100(3、每页计算校核①高差部分在每页上,后视红、黑面读数总和与前视红、黑面读数总和之差,应等于红、黑面高差之和。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 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 1 —1. 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 前- 后;黑- 黑- 红- 红)八、、/(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9)=[(1)—(2)]X100m前视距(10)=[(4)—(5)]XI00m 三等〉75m 四等〉l00m前、后视距差(11)=(9)—(10)三等〉3m四等〉5m 前、后视距差累积(12)= 本站(11)+ 上站(12)三等>6m 四等》I0rn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 十K—(7) 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 十K—(8) 三等> 2mn,四等 > 3mm(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 687m或4. 787m)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15)=(3) —(6)红面测得的高差 (16)=(8) —(7) 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 —[(16) ±0. 100]或(17)=(14) —(13)三等》3mm四等》5mm 高差的平均值(18)= [ (15)+(16) ±0. 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 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 787m时,取十0. 100,反之,取一0. 100。
工程现场水准测量步骤(四等)
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9)=[(1)—(2)]X100m前视距(10)=[(4)—(5)]Xl00m三等≯75m,四等≯l00m前、后视距差(11)=(9)—(10)三等≯3m,四等≯5m前、后视距差累积(12)=本站(11)+上站(12)三等≯6m,四等≯l0rn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十K—(7)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十K—(8)三等≯2mm,四等≯3mm(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687m或4.787m)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15)=(3)—(6)红面测得的高差(16)=(8)—(7)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100]或(17)=(14)—(13)三等≯3mm,四等≯5mm高差的平均值(18)= [(15)+(16)±0.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十0.100,反之,取—0.100。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比较分析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比较分析作者:王继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6期摘要:根据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对一条附合水准路线分别进行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准仪四等水准测量,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对两者的测量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全站仪的测量精度略高于水准仪的测量精度,且使用较方便,受地形限制小,作业效率高,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可以代替四等水准测量。
关键词: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四等水准测量;误差分析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全站仪已广泛应用于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中。
但是由于全站仪在测设竖直角时盘左和盘右的偏差较大且不稳定,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能否代替水准测量,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本文根据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在平原微丘区的地形上,拟对一条附合水准路线分别进行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准仪四等水准测量,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对两者的测量精度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两种测量方法的优劣。
1、工程概况本研究中主要对从大连市地铁D级GPS控制点DK027至控制点B2间的测点,分别进行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与四等水准测量,并进行实测高程精度比较分析。
已知控制点DK027,B2的高程分别为66.788m和67.519m,测量长度约1.4km,附合水准路线走向图如图1所示。
全站仪采用PENTAXR-325N型,由江西南昌宾得全站仪生产供应商提供;水准仪采用科力达NL30A型,由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在测量前均对仪器进行了校正,仪器精度均满足要求。
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先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利用三角高程对向观测方法,仪器架设6站,完成了附合水准路线的测量;再用水准仪进行测量,按照四等水准双面尺法观测方法,仪器架设9站,完成测量。
图1附合水准路线走向图2、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2.1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如图2所示,设A,B为地面上高度不同的2点,已知A点的高程HA,只要知道A点对B 点的高差HAB,即可由HB=HA+HAB得到B点的高程HB。
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种测量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在短时间内,三角高程测量已经代替了传统的四等水准测量工作,成为实际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测量方法之一。
那么,三角高程测量是如何代替四等水准测量的,应该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呢?三角高程测量原理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基于三角形相似原理的测量方法。
通过已知点和未知点之间的距离、高程和角度的测量,可以确定出未知点的高程。
而四等水准测量是通过直接测量地面高程高差,得出相邻两点之间的高差来计算高程。
相比于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更加便捷、精确、高效。
由于传统的四等水准测量流程繁琐,工作量大,成本高,经常受到天气、地形等限制,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不再是首选。
随着三角高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它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项目,需要对工作区域进行高程测量,以保证整个项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比于传统的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更加快捷、精确。
工作人员只需要在一个固定点上架设高度定位仪,同时使用手持GPS设备进行空间定位,就可以进行行走式的高程测量。
这极大的提高了高程测量的效率。
2.公路道路建设公路道路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道路沿线的高程进行测量,以便进行正确的设计和施工。
由于道路的长度和复杂度的影响,传统的四等水准测量十分困难。
三角高程测量技术可以在高效性和精度上满足道路建设的要求,这使得公路道路建设的工程测量更加容易,而且测量数据更加准确。
3.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是具有很高技术要求的工程项目,如防洪工程、水库治理等。
在这些工程项目中,需要对水文测量进行高精度的测量。
使用传统的四等水准测量会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这样会导致测量数据的误差较大。
相比之下,使用三角高程测量技术可以简化测量流程,增加测量精度,使得水利工程的施工更加科学严谨。
4.矿井勘探矿山勘探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需要对矿井高程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工作场地安全。
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1. 引言1.1 概述在日常工程实践中,四等水准测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测量时间长、费用高、精度较低等。
而三角高程测量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测量设备和技术手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精准的高程数据,从而大大提高了工程测量的效率和准确度。
越来越多的工程测量项目选择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探讨,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到三角高程测量在各种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
本文还将介绍三角高程测量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帮助工程测量人员更好地掌握这一先进测量技术。
本文将全面分析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测量的优势和应用案例,为工程测量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三角高程测量如何代替传统的四等水准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比四等水准测量的不足和三角高程测量的优势,分析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并详细介绍三角高程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全面展示三角高程测量在现代工程测量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2. 正文2.1 四等水准测量的不足四等水准测量需要较好的天气条件进行测量,一旦遇到恶劣的天气,如大雨、大雾等,会严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数据不稳定。
在一些需要测量跨越河流或湖泊等水体的工程中,四等水准测量存在困难,需要额外的设备或措施。
四等水准测量在实际工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需要寻求更加高效、便捷的测量方法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
2.2 三角高程测量的优势三角高程测量相较于四等水准测量具有许多优势。
三角高程测量可以大大减少测量时间和成本。
在四等水准测量中,需要沿着一条直线布设多个测站,而且每个测站之间的距离通常较长,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在地形较复杂的情况下可以更快速地完成测量工作。
三角高程测量可以实现长距离的高程测量。
由于四等水准测量受到地形的限制,无法跨越大范围的地形起伏,而三角高程测量则可以通过多个三角形的建立,实现长距离的高程测量,使得测量的范围更广,更适合于大型工程项目的测量需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顺序
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2一般布设成闭合环3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5km,山岭重丘区可根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黑一黑一红一红)”,对于红一黑一红)2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 (9)=[(1)—(2)]X100m前视距 (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前、后视距差 (11)=(9)—(10) 三等≯3m,四等≯5m前、后视距差累积 (12)=本站(11)+上站(12) 三等≯6m,四等≯l0rn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13)=(6)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③±0.100]或5mm高差的平均值(18)= [(15)+(16)±0.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 时,取十0.100,反之,取—0.100。
3、每页计算校核①高差部分在每页上,后视红、黑面读数总和与前视红、黑面读数总和之差,应等于红、黑面高差之和。
对于测站数为偶数的页:2[(3)+(8)]—2[(6)+(7)]=∑对于测站数为奇数的页:∑100②∑(12),水准路线4三、四等水准测量的闭合路线或附合路线的成果整理,首先其高差闭合差应满足表7-10 的要求。
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三角高程测量
在测量精度上与四等水准测量相媲美,但同时测量时间会减少,省去了水准仪具备的准备、设置、拆卸等操作。
其次,由于三角高程测量采用的是电子仪器,所以数据处理更加方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和计算,使得差错率进一步降低。
在道路、桥梁、隧道等施工中,三角高程测量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测量出
地面高程信息,了解路面和周边地物的高低分布情况,从而指导建筑物、结构物的设计与
施工。
同时,三角高程测量还可以提供现场坐标、方位角等相关信息,为工程设计和维护
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另外,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中,三角高程测量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采用三角高
程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出房地产的高低分布情况,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
有力的支持。
此外,三角高程测量还可以用于地表变形检测、水资源管理等领域,为资源
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关键的测量数据。
建筑工程测量任务三高程控制测量
11
情境一
三、四等水准测量
二、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一)选定水准路线和水准点
水准路线应沿利于施测的公路、大路及坡度较小 的乡村路布设,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地段,如果是作为 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 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 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 施测的路线布设。水准路线尽量避免跨越500m以上 的河流、湖泊、沼泽等障碍物。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顺序为“后—后—前— 前”“黑—红—黑—红”。即:
(1)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2)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4)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三等水准测量的观测顺序为“后—前—前— 后”“黑—黑—红—红”。
19
情境一
三、四等水准测量
2.四等水准测量测站的操作程序 (1)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 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 (2)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黑面,用倾斜螺旋 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 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 (3)照准后视标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4)照准前视标尺黑面,读取上、中、下三丝 读数; (5)照准前视标尺红面,只读取中丝读数。
1
任务三
情境一 情境二 实 训
高程控制测量
目 录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
2
任务三
高程控制测量
任务介绍:
本任务主要介绍小区域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包 括四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等。通过本任务的学 习,确保能够进行四等水准路线的设计和外业测量。 能够使用水准仪完成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和计 算。
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研究
综上述 , 全站仪类水准三 角高程测量方法在一定条件 下 可 以代 替水准仪进行三 、四等 水准测量 , 方便快捷 的完 成工
程任务 。
点和 待测高程点上的 固定 高度 的棱 镜通 视; ( )先用仪 器照准待测点 ( 2 盘左盘 右观测 ) ,测出平距
和垂直角 ,计算 出水 平视线高程值 ; ( )用 同样 的方 法照准 已知高程 点 ( 3 盘左盘右观测 ) , 测出平距和垂直角 ; ( )代人公式 ( )中,计算 待测 点的高程 。 4 6
( )垂直角观测误差 ; 2 ( )大 气 折 光 误 差 ; 3
第 3期
首先, 我们 用全 站仪 瞄准 B点 , 观测 B点的垂 直角 。采 ( 取 盘左盘右取平均值 ) ,则全站仪水平视线 高程 为 :
H{ 爿_ ^一 a o = B + Dt t n ̄
() 3
( )仪器高和棱镜高 的量 高误差 。 4 从全站仪类水准三角 高程测量 的方法分析可知 , 长误 边 差 、垂直角 观测误 差影响近视相等 。大气折光误差 ,当两 点 之 间的距 离越远 , 误差越大 。 站仪类水准三角高程测量 则 全 是将全 站仪安置与两个点之 间, 分别进 行瞄准 , 使大气 折光 误差 的视线距离缩短 ,提高 了测测精度 。
[ 内容提要] 讨论当前精密工程测量现状 ,针对工程单位实用仪器情况 ,从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入手 ,得出全 站仪类水准三 角高程 测量新方法 ,分析误差 ,实践检验全站仪类水准三 角高程测量新 方法代替 水准 仪进 行三 四等
水准测量可 行性。
[ 关键词] 全站仪;类水准 ;三角高程测量 [ 中图分类号] T 2 B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0 .4 7 (0 2 30 5 .2 0 87 2 2 1 )0 .1 90
三、四等水准测量
《建筑工程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小地区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当水准测量作高程控制时,因困难大或无法施用时,这时可考虑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施测仪器三、四等水准路线用于建立小区域首级控制网和工程施工高程控制网。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仪器等级采用DS3级水准仪,水准尺不同于普通水准尺,它是双面水准尺,每次观测使用两把尺子,称为一对,每根水准尺一面为红色,另一面为黑色。
一对水准尺的黑面尺底刻划均为零,而红面尺一根尺底刻划为4.687 m,另一根尺底刻划为4.787 m,这一数值用k表示,称为同一水准尺红、黑面常数。
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介绍用双面水准尺法在一个测站的观测程序、记录与计算。
表1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仪的型号视线长度/m前后视较差/m前后视距累计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黑、红面读数较差/mm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三等DS1100360.3 1.0 1.5DS375360.3 2.0 3.0四等DS31005100.2 3.0 5.0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与记录四等水准测量每站的观测顺序和记录见表2,括号中数字1~8号代表观测记录顺序(蓝色底纹),9~18号为计算的顺序与记录位置(棕粉色底纹)。
观测步骤为:(1)照准后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下、上、中三丝读数。
(2)转动水准仪,照准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中丝读数,下、上、中三丝读数。
(3)将水准尺转为红面,前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4)转动水准仪,照准后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这样的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或“黑—黑—红—红”。
表2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时间:××年××月××日天气:晴成像:清晰仪器及编号:DS××××观测者:×××记录者:×××测站编号点号后尺下丝前尺下丝方向及尺号标尺读数/m黑+K-红/mm高差中数/m备注上丝上丝黑面红面后视距/m前视距/m视距差d/m∑d/m1BN114后K01 3 8 1318K01:4687K02:4787 TP125前K026714910后-前1516171112BM1 1.8910.758后K01 1.708 6.3950+1.1340TP1 1.5250.390前K020.574 5.361036.636.8后-前+1.134+1.0340-0.2-0.2TP1 2.7460.867后K02 2.5307.319-2+1.8850TP2 2.3130.425前K010.646 5.333043.3-44.2后-前+1.884+1.986-2-0.9-1.1三.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与检核1.测站上的计算与检核A.视距计算:根据视线水平时的视距原理(下丝-上丝)×100计算前、后视距离。
三四等水准测量
80
四
D S3
5 .0
1 0 .0
3 .0
5 .0
( 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 进行。下面介绍用DS3水准仪和双面水准尺进行三、四等水准测 量的程序及其观测记录表
三四等水准测量
第二节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
每一测站上,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aa12
•四等水准均为附合在高级点间的附合水准路线,长度不超
过80km。
•三、四等级水准网是直接为地形测图或工程建设提供高
程控制点。
三四等水准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工程建设中的高程控制网 按照由高级到低级分级布设的原则,高程控制网的等 级分为二、三、四、五等水准及图根水准。
视测区的大小,各等级水准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高 程控制。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路线,加密时宜布设 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三四等水准测量
第二节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一般是在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点)的 基础上进行,常用作小地区的首级高程控制,以及工程建设 地区的工程测量和变形观测的基本控制。
与普通(等外)水准测量相比它的精度更高,削弱观测误 差的措施更多,一般需采用黑红双面水准尺。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尽可能沿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坡度 较小、施测方便的路线布设。尽可能避免穿越湖泊、沼泽和 江河地段。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易于观测 的地方。凡易受淹没、潮湿、震动和沉陷的地方,均不宜作 水准点位置。
即黑-黑-红-红观测顺序
三四等水准测量
第二节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的数据计算和检核
核计 算 和 检
1、测站上的计算和检核
16、三、四等水准测量及三角高程测量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以比较法为基础,在讲解三、四等水准测量时,将其与前面讲解的一般水准测量进行比较。阐述异同点。讲解三角高程测量时,比较其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优缺点及各自适用的范围。
测量学第三版顾孝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8
教学目标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小区域高程控制测量的两种方法—三、四等水准和三角高程。
主要知识点:
1、三、四等水准测量
2、三角高程测量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及记录。
难点: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演示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
课程名称
测量学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16、三、四等水准测量及三角高程测量
授课教师
谈兵
所属பைடு நூலகம்级学院
资环学院
所属教研室
工程管理
职称
助教
授课时间
2008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第次课
授课时数
学时
授课班级
专业(本科□√专科□)07级土地资源管理班
教学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实习(践)课□其它□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测量学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16三四等水准测量及三角高程测量授课教师所属二级学院资环学院所属教研室工程管理职称助教授课时间2008年授课时数学时授课班级课程名称测量学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16三四等水准测量及三角高程测量授课教师所属二级学院资环学院所属教研室工程管理职称助教授课时间2008授课时数学时授课班级专业本科专科07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实习践课其它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测量学第三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8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级公路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划分
三级公路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划分
中国的国家高程控制测量分为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
一等水准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骨干,是研究地壳垂直运动及有关科学问题的依据。
二等水准附合于一等水准环上,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
三、四等水准测量为直接求得平面控制点的高程供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的高程需要。
平面控制点的高程也可用三角高程法测定。
水电工程的高程控制测量,为了控制整个流域或河流(河段)的开发治理,一般采用沿河布设水准路线或组成环网等,并与国家水准点联测。
特殊地区则可设临时的近似高程或假定高程,埋设坚固的标石以待日后联测。
高程控制的测量方法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气压高程测量和GPS高程测量等。
小三角测量是在小测区建立平面控制网的一种方法,它多用于小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或三、四等三角网以下的加密,作为扩展直接用于地形测图的图根控制网(点)的基础。
此外,交会定点法也是加密平面控制点的一种方法。
在2个以上已知点上对待定点观测水平角,而求出待定点平面位置的,称为前方交会法;在待定点对3个以上已知点观测水平角,而求出待
定点平面位置的,称为后方交会法。
边角测量法既观测控制网的角度,又测量边长。
测角有利于控制方向误差,测边有利于控制长度误差。
边角共测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
点,提高点位精度。
在工程测量中,不一定观测网中所有的角度和边长,可以在测角网的基础上加测部分边长,或在测边网的基础上加测部分角度,以达到所需要的精度。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 刘宏涛 教授
7.3.1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三
等 级 三 四 仪器 类型 DS3 DS3 前后视 距之差 ≤3.0m ≤5.0m 黑红面 读数差 2.0mm 3.0mm 视线 长度 ≤75m ≤100m 视线 高度 0.3m 0.2m 前后视 距 差累计 ≤6.0m ≤10.0m 黑红面所 测高差之差 3.0mm 5.0mm 检测间 隙高差 之差 3.0mm 5.0mm 往返较差符 合或闭合闭 合差
±12
L
mm
±20 L mm
三等水准测量一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
简称:为后→前→前→后 后尺(黑面)—前尺(黑面)—前尺(红 面)—后尺(红面) 后视黑面,读取下、上丝读数、中丝读数; 前视黑面,读取下、上丝读数、中丝读数; 前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后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一个测站上的计算与检核
1.视距计算 . 后视距离=[后尺下丝读数 后尺上丝读数]*100 后尺下丝读数-后尺上丝读数 后视距离 后尺下丝读数 后尺上丝读数 前视距离=[前尺下丝读数 前尺上丝读数]*100 前尺下丝读数-前尺上丝读数 前视距离 前尺下丝读数 前尺上丝读数 2.前、后视的距离差=[后视距离 前视距离 前 后视的距离差 后视距离 前视距离] 后视距离-前视距离 要求:三等≤ 3m,四等≤ 5m 要求:三等 ,四等 3、前、后视距累积差Σd=前站前、后视距累积差 、 前站前、 后视距累积差 前站前 后视距累积差+ 本站前、 本站前、后视的距离差 要求:三等≤ 要求:三等 6m,四等 10m ,四等≤
一个测站上的计算与检核
4.同一水准尺黑、红尺面读数差 同一水准尺黑、 同一水准尺黑 后视尺黑、红尺面读数差=后黑中+k-后红中 前视尺黑、红尺面读数差=前黑中+k-前红中 要求:三等≤ 2mm,四等≤ 3mm 要求 5.高差计算 高差计算 黑尺面求得的高差=后黑中-前黑中 红尺面求得的高差=后红中-前红中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最新) 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 (9)=[(1)—(2)]X100m前视距 (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前、后视距差 (11)=(9)—(10) 三等≯3m,四等≯5m前、后视距差累积 (12)=本站(11)+上站(12) 三等≯6m,四等≯l0rn 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13)=(6)十K—(7)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14)=(3)十K—(8)三等≯2mm,四等≯3mm (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687m或4.787m)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 (15)=(3)—(6)红面测得的高差(16)=(8)—(7)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 (17)=(15)—[(16)±0.100]或(17)=(14)—(13) 三等≯3mm,四等≯5mm高差的平均值(18)= [(15)+(16)±0.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十0.100,反之,取—0.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4787mm或4687mm) 要求: Ⅲ等≤±2mm, Ⅳ等≤±3mm
(5)黑面高差h黑=黑面后视中丝-黑面前视中 丝
(6)红面高差h红=红面后视中丝-红面前视中丝 (7)黑红面高差之差=h黑-(h红±0.100m)
要求: Ⅲ等≤±3mm, Ⅳ等≤±5mm (8)高差中数= [h黑+(h红±0.100m)]/2 (9)水准路线总长L=∑后视距+∑前视距
四等水准测量录像
图 表 : 四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
二、三角高程测量 (trigonometric leveling)
(一)适用于:地形起伏大的地区进行高
水准仪 往返测高 附合路线或
级别 差不符值 环线闭合差
(m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m)
三等 6
45
S1或S3 12R ±12L或4n
四等 10
15
S1或S3 20R ±20L或6n
注:R为测段的长度;L为附合路线的长度,均以km为单位。
(三)作业方法
1、每站观测程序(见图)
(1)顺序:“后前前后(黑黑红红)”;一般一对尺子交替使用。 (2)读数:黑面“三丝法”(上、下、中丝)读数,红面仅读中丝。
程控制。实践证明,电磁波三角高程的精度 可以达到四等水准的要求。
(二)原理
hAB D tan i l hAB S sin i l
B点的高程:
H B H A hAB
注意:当两点距离较大(大于300m)时:
1、加球气差改正数: f 0.43 D2
R
;即有:hAB i Dtg l f
2、可采用对向观测后取平均的方法, 抵消球气差的影响。
(三)观测与计算
测竖直角、量仪器高、量觇标高 (棱镜高)。
其技术要求,见各种规范。
球差为正,气差为负
图形: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记录表
等级
三等
表一:三、四等水准测量测站技术要求
视线长度 前、后视 前、后视 红、黑面 红、黑面
距离差 距离累积差 读 数 差 高差之差
(m)
(m)
(m)
(mm)
(mm)
≤65
≤3
≤6
≤2
≤3
四 等 ≤80
≤5
≤10
≤3 ≤5
表二: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公里高 附合路 差中误差 线长度 (mm) (km)
讲题:三四等水准测量 及三角高程测量
内容提要:
§6.3 小区域高程控制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 (leveling surveying) 三角高程测量(trigonometric leveling)
§6.3 小区域高程控制测量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 surveying)
(一)适用:平坦地区的高程控制测量。 (二)精度技术要求:
后视(黑面) 前视(黑面) 前视(红面) 后视(红面)
上丝读数,下丝读数,中丝读数 上丝读数,下丝读数,中丝读数
中丝读数 中丝读数
后视尺
前视尺
2、计算与记录格式(见表)
(1)视距=100×|上丝-下丝|
(2)前后视距差di =后视距-前视距 di要求: Ⅲ等≤±3m, Ⅳ等≤±5m
(3)视距差累积值∑di=前站的视距差累积值 ∑di-1 +本站的前后视距差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