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简答论述大全一 本科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乃至塑造个人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儒家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始终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孔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 论语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二、道家文化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施为,重视修身养性、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和解脱。

2. 老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代表作。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德经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81章。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足不辱”等。

三、佛家文化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超脱尘世,追求涅槃。

2.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何特点?《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哪些本土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教、儒家等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

2、嘉礼:嘉礼是用来联络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也是五礼中内容最为庞杂。

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冠婚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

3、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4、编年体:编年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5、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结合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多年。

6、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7、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推行“礼”,倡导“仁”。

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

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价值观,濡染着每一个炎黄子。

8、“仁”:是人们追求目标和应当达到的思想境界,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规范。

9、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有出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农器具制作趋于精细。

有宗教祭祀的遗址。

10、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题

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题100分论述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认为,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

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论述题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

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

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

(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

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

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

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多态的地形、地貌2.多样的气候环境3.辽阔的地域4.多民族的融合(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1)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2)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

中国传统文化(1)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1)复习资料

1、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

2、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①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②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以社会集体(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总体体系,它指的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即精神文化。

3、文化的基本内涵:①主张文化涵盖所有的文化成果,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②主张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和成果;③主张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4、文化的基本结构: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古代文化。

6、“三玄”:《周易》《老子》《庄子》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8、“五经”:《诗经》《春秋》《周易》《尚书》《礼记》9、中国传统文化生成背景: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②农耕型经济模式③宗法制的伦理社会10、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1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①赤子之情:饱蘸深情的爱国精神②关注人生: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④生生不息:有容乃大的兼容精神⑤担当大义: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⑥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12、如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①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②发掘文化内涵,熔铸时代精神③植根于民族土壤,不断走向世界④善于鉴别审视,不断创新传统13、五行:①相生:水——木——火——土——金②相克:金——木——土——水——火14、萌芽: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15、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16、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①重人生;②重践履;③重道德;④重和谐;⑤重直觉17、儒家创始人:孔子(名丘)。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化: 1)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2、宗教:宗教是以对神灵或超自然力的信仰为核心的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行为和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文化系统。

3、图腾信仰:是原始人将动、植物或天体等无生物视为祖先,认为它们进入了人的生殖序列,成为人类自身繁殖的某一性系(男性或女性始祖);同时,图腾也是部族的标志、旗帜或图腾。

4、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

道教从产生时起就表现出宗教“杂家”的面貌。

5、三礼:是中国礼学和礼制的渊薮(sou 三声),奠定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三礼之学”。

《周礼》原名《周官》是一部通过管制来改变治国思想的著作,成书年代说法不一(西周到汉王莽时代)记录五礼及周代的官职。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仪礼》共 17 篇,记载上古社会的礼仪规范,成熟最早,文字古奥(包括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士丧礼等)《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和论述,对礼的理论层面的问题的阐述注意发挥礼义,论述的问题多具有普世价值,文字平易,颇有文采。

又称《小戴礼记》6、孔子:公元前44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路过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 ,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 。

“万事师表” 。

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

7、三孔:1)孔府: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始建于宋代(1308 年),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

孔府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参考 (给学生)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参考 (给学生)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参考题绪论一、请谈一下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三、简答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内容。

四、论述:请谈谈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

五、请谈一下你对“没有华教即无华侨”这话的理解。

第一章一、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什么内容?(P13)二、简答:为什么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会千差万别?(P20)三、请以中国为例,评价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P24)第二章一、论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P39-41)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P35-38)第三章一、简答: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特点。

(P43)二、简答: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相对比,说明中国宗法制度产生的原因。

(P43-44)三、何为嫡长子继承制?四、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宗法制度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因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P46-49)六、简答:如何理解“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等传统思想?(P48-49)七、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P49)八、如何理解家国同构的说法?(P48-49)九、请以英国与中国为例说明欧洲型与东方型(或称亚洲型)君主专制的不同。

(P50)十、论述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十一、简答:中国为何会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P65)第四章一、如何理解“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含义?(P63-64)二、论述:为什么春秋战国会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64-67)三、简答:春秋时代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64-65)四、简答:儒家的主要学派思想是什么?(P65)五、为什么儒家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学?(P65-66)六、为什么说儒道可以相通?(P66)七、请列举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学说思想。

(P66)八、请简要说明墨家的主要学说思想。

(P67)九、请简要说明汉代的今古文之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文化得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得文化(1)广义得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就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得大文化观。

(2)狭义得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得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得文化就是指沿袭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得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得艺术文化。

3、文化得本质就是自然得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得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得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得自然。

即人得“有机身体”(3)自然得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得能动得现实得改造。

B、人自身躯体得全部得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得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与精神需要)得过程。

4、文化得一般特征(1)从文化得形成上来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2)从文化得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得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得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得功能定义:文化得功能就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得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与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得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与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就是潜移默化得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得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就是指人得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总与(2)制度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社会规范得总与。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考试参考资料全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考试参考资料全

填空1.文化三现象包括(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西周_代,_秦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科举制。

5.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武功”拓疆期,后为利用“文治”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9.周易揭示了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本体,即“世界本原”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周敦颐__。

14.名家公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具体,后一个“马”指的是抽象。

15.宗教历史可分为自发宗教(或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现世实用和平宽容政教分离。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译经、⑵融合儒道思想、⑶佛教世俗化、⑷自创宗派。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诗化的倾向乐观的精神含蓄蕴藉之美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情_,一是景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累世不断;⑵体裁多样;⑶官修私撰,百科之首_;⑷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⑸_鉴戒垂训,以史鉴今。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心物对应_。

23.中国传统音乐的容有三种:娱乐音乐泻泄音乐“真乐”。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意境和气韵追求变化飞动之美_。

25.整一性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题型:名词解释(30%)、填空(20%)、简述(20%)、论述(20%)一.文化结构的分类(P5)(名词解释)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文化的特征(P6)(名词填空)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

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

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中国文化概观复习题(1)

中国文化概观复习题(1)

中国文化概观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 )A 先秦时期B 秦汉之际C 西汉时期D 两汉之际2、、荀子认为,矫正人性的最好手段是( A )A“礼”和“乐”B兼爱C法治D无为3、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B )A 太宗对道教的崇奉B科举制的实施C 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 韩愈的排佛4、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 B )A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B 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C 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D 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5、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 D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全盘西化C 对外开放D 闭关锁国6、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 B)A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B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C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7、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D )A术B仁 D 博爱 D 兼爱8、关于我国古代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A 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制B 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封建法律只针对百姓而不对官吏D 封建法制是相当严密的,只是与现在相比显得落后了9、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 C )A 在善地停止下来B 停下来即是至善C 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D 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10、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A 天人合一B 中庸C 阴阳D 无为11、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C )A 诸子学术逐渐消失B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C 政治上的大一统D 汉武帝独尊儒术12.、独尊儒术以后,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教化论的国家B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C礼乐文明D外法内儒13.关于教化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君民同体B行动主义C行善性恶两种人性论D法家思想14、儒家经国理论的核心是(A )A 教化论B 非攻C 兼爱D 农战15、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学”的主要内容是(B )A治国B礼乐C技能D诗词16、提出“性恶论”的人是( A )A荀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17、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从( A )开始实行。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名词解释及论述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名词解释及论述资料)

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和总结。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义强调道德准则和正义观念;礼则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智则是指智慧和学问的追求;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观贯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易经》、《尚书》、《礼记》等典籍。

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强调音乐的韵律和情感表达;中国舞蹈以古典舞和民间舞为主要形式,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蹈的表达力;中国戏剧以京剧、豫剧等为代表,强调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演唱。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本科)复习资料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本科)复习资料及答案

期末练兵多选题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 )A、重人事,轻天道B、天道自然C、天人相分D、天人交相胜,还相用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 )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B、重言志,追求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C、圆融贯通的表现手法D、较强的功利性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ABCD )A、以人为本B、强大的延续力C、以和为贵D、重道德4、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主要有( ABCD )A、腐败的专制制度和残酷的经济剥削B、腐败专制的官僚政治C、禁海锁国,画牢自封D、文化专制,扼杀异端5、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ABCD )A、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B、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C、有助于祖国统一、振兴中华D、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6、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包括( ABD )A、实用功利性B、辨证整体性C、科学实践性D、经验直观性7、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ABCD )A、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B、哲学与政治、伦理含融不分C、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D、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较少做细部论证;注重对道理的直觉体悟,而较少做逻辑分析8、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ABCD )A、天台宗B、唯识宗C、华严宗D、净土宗9、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 ABCD )A、造纸术约在唐朝中期传入西亚,再到欧洲B、火药1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很快被应用于军事C、中国美术、绘画、陶瓷对欧洲人来说不仅实用,而且是有价值的艺术品D、在学术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由传教士传播到欧洲10、中国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包括( ABCD )A、求实精神B、惩恶扬善的批判精神C、以史为鉴的经邦致用精神D、融贯诸学,吸纳百家的会通精神1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A、仁爱孝悌、谦和好礼B、诚信知报、精忠爱国C、克己奉公、修己独慎D、见利思义、勤俭廉正1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 ABC )A、人君受命于天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效法天道,德刑并用D、经世致用13、四谛包括( ABCD )A、苦B、集C、灭D、道14、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 ACD )A、通过书法的点、划结构和章法表现形式美B、通过字的力度来展现神采美C、通过字的形态来展现神采美D、通过字的形、神表现书法家的精神美和时代特征15、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ACD )A、史著数量大为增加B、史学发展成熟期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史著种类繁多16、属于明代小说的是( BCD )A、蒲松龄《聊斋志异》B、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C、吴承恩《西游记》D、施耐庵《水浒传》17、《阳关三叠》是(ABCD )A、是唐代歌曲,歌词取自唐代诗人五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B、因诗中有"阳关"一词,又称"阳关曲",又因"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故称《阳关三叠》C、《阳关三叠》使原诗中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加深挚、强烈,富于感染力D、著名诗人白居易赋诗赞道:“最忆阳关道,珍珠一串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p2答题要点: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在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已经出现龙的形象,但不同地区的龙,其形象并不相同,有的似龟,有的如鹿,有的似猪,显然它们都是不同氏族图腾之物。

而最初龙的形象的多样化,也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

但是,这多元的文化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是向心的,而不是彼此分散的。

2、西周时期,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神本文化转向人本文化?p4答题要点:这种文化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

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

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

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

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3、“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p12答题要点: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之有三: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

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

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

4、从现代人的目光看来,礼的积极影响是什么?答题要点:礼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规定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它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在获得一份生活资料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责任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奠定基础。

P275、简要概括秦汉时期出现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的原因。

p71答题要点:第一,学术原因。

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

第二,政治原因。

秦王朝在极短的时间里,统一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

第三,从文化形态上讲,秦朝是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期。

6、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p87答题要点: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

“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

“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7、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p98答题要点:(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p128答题要点:第一是在融合道教、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区别于先秦及两汉经学的玄学。

第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即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间的胡汉文化融合。

9、我国文化南移的三大过程是什么?p150答题要点:南宋以来,文化中心的南移,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是学术中心的南移。

第二是政治人物的南人化。

第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

10、中国画的两大特色是什么?p188答题要点:(1)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2)散点构图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

11、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特征?p192答题要点:(1)中国茶文化的地域特性。

从地域上讲,可以将茶归于南方亚文化圈。

南方多山,终年云雾缭绕,有所谓的“瘴气”,是茶生长的优良环境,江南水乡也因其四季分明而称为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

(2)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

从某种程度讲,茶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自古以来,茶成了名士高人的随身必备之物,进而称为他们的象征。

12、市民意识全面成熟主要表现和意义是什么?p240答题要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其一,社会风尚。

其二,价值观念。

其三,市民文学。

市民文化的发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

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汇融埋下了伏笔。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命题,正是以市民意识的全面成熟为前提的。

清代的开启民智运动,甚至今天的民主意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13、对于西学,中国知识分子有哪几种态度?p243答题要点: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中国知识分子迅速发生分裂。

一部分人为西学所吸引,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因而主张全面接受西学。

这批人的代表是礼部尚书徐光启等。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完全相反,他们严“夷夏之防”,主张禁绝西学。

还有一部分人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待西学,其代表人物是方以智。

方以智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西学,对其内容进行谨慎而细致的清理和辩识,吸取其优点,而摒弃其伪妄。

14、晚明科学精神有哪些方面的重要意义?p246答题要点:晚明科学精神首先表现在这时的科学家已经开始自觉地在科技领域研究中运用近代的科学方法。

这主要表现在数学科学性的深刻认识及应用和实证手段的广泛采纳两个方面。

不可否认,晚明高涨的科学精神,是受西学影响的。

这集中表现在徐光启等人对西学理论思维的接受和播扬。

针对中国传统科学只讲其法,而不追究其所以然的缺陷,徐光启大力提倡西学穷究物理的精神。

“超胜”的思想,直到今天,仍是我们甚至我们的后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的!15、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p300答题要点:现代新儒学兴起的背景: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开始对西文物质文明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怀疑,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胡适的“全盘西化”都未能给人满意的答案。

国内,“五•四”狂飙突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存在着传统虚无主义的危险倾向,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现实。

16、爱国的表现是什么?p325答题要点:爱国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表现在“天下为公”,在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主动牺牲个人的利益,以个体服从集体。

其次,爱国还表现在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

再次,爱国还表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必须保护祖国不受侵犯,保持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生活的健康和愉快。

论述题1、如何正确认识“中庸”这一哲学思想?p160答题要点:(1)中庸思想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的亲和力,能求同存异,万流并包。

(2)中庸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偏颇、不怨尤,入情尽理、内外兼顾。

(3)中庸如同调和剂,消解了封建社会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促成了其稳定与平和。

(4)“中庸”文化,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影响至为深重。

在中庸的基础上形成了“官本位”文化,极大催发出中国人的主奴性。

(5)中庸扼杀了个体的个性,由于中庸之道讲求传统的延续性和恒久性,因此,中庸往往跟保守密切相关。

2、谈谈你对君子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

P162答题要点:(1)从文化特性上讲,中国古代的君子被界定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君子必须表现出“谦谦”的风范;在封建法制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君子被看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以道德人格感召着社会成员,从而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2)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被“义”“利”之别,因此,在新的经济生活中,萌生出新的“君子”,他们有经济事例,以融通的观念看待义利,于关键食客,能舍利取义,在精神上与“君子”相通,却又具有时代气息。

(3)今天我们谈到君子,不再指那种受过上等封建教育的谦谦君子,而更注重个体的人格魅力和出众的才华。

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答题要点:(1)“和”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基因。

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正因为有一种“和”的博大精神,所在才能对外来文化产生巨大的亲和力,才会吸收、改造其他民族文化,使之称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时的“和”以显示汉文化的亲和力为主。

(2)从全球一体化格局来看,“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交汇融通的大潮,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想孤立于这大潮之外,已不可能,只有适应这一潮流,不断更新和改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不是如何排外或媚外,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文化中“和”的传统。

4、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理解“情”字?p271答题要点:(1)简单地说,情就是人的思想感情。

“发乎情、止乎礼”,被定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

(2)先秦儒学将“情”与“礼”相对举,情的外延相当广泛,概指一切思想情感。

但宋儒明“天理”“人欲”之辩,情被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于是“情”与“欲”合而为一。

到了明清理学家的脑子里,情几乎是人欲的代名词了。

(3)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正确理解“情”的涵义,我们反对禁欲主义,但也绝不主张打着“情”字招牌,行纵欲之实。

5、如何理解中国发达的山水文化,其意义何在?p278答题要点:(1)从一开始山水就作为中国人灵感的源泉而存在。

道家主张隐遁山林,儒家则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无间。

(2)对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代中国人而言,自然山水的美景,不仅仅是其寄情抒怀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其人文内涵。

于是,文人雅士高道名僧,纷纷隐山遁山,给自然山水以人文特色。

(3)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且彼此借鉴,互相映发,如江南园林的建筑中体现出的融人文于自然之中的独特构造。

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文化追求着“天人合一”至高境界,与天堂媲美,也不逊色。

6、试述中国古代龙凤的象征意义及其所特有的龙凤文化。

P313答题要点:(1)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后来炎黄二帝经过战争合并为一体,结成了炎黄部落联名为主体的华夏族,并形成了共同的图腾——龙。

(2)凤作为炎帝部落联盟的图腾,也是南方部落的图腾,为火鸟,行火德,龙飞于天,腾云驾雾,行水德,水火相克,可一旦交合,也就相生,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

(3)上古时代,中国人即形成了一阴一阳平等对立观念,以龙为阳,以凤为阴,龙凤相配,主要象征阴阳和合,因此,龙凤成了阴阳的象征。

(4)从天来讲,阴阳和合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人类社会来讲,龙凤呈祥,也就标志着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凤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在至高无上的后宫,皇帝是真龙天子,娘娘则是凤。

总而言之,龙凤文化在民间具有较皇室更为广泛的引申和象征意义。

他们任何时候都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着中国人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7、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把握好义与利的辩证关系。

P258答题要点:重义轻利,跟商品经济存在着水火不能相容的矛盾。

这种观念至今还有着巨大的影响。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出重利的亚文化特色,而在市场经济不够健全而传统文化意识却相对颇浓的内地,仍有着很浓的重义轻利的思想,这极大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健全。

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唯利是图,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显然与我们的伦理化文化背景相违背(这种背景就活生生地存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周围),背信弃义、为富不仁而被人指脊梁骨,就说明这种行为缺乏文化支撑,因而不能为群体所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