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件.第二讲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美感则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4
5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1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2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3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8
9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研究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217P)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217P)

意识
1)人类
实践
2)实践
从物质到精神 追求 自觉有意识的 创造性是人所 特有
精神性需求
3)发现
4)创造
西 安 半 坡 出 土 人 面 鱼 纹 彩 陶
马 家 窑 文 化 漩 涡 纹 瓶
现展阴 和现阳 谐,双 。象方 征彼 着此 宇依 宙存 万、 象制 遵约 循、 对消 立长 统、 一转 法化 则的 ,动 实态
2)人从事劳动(实践)
动物:本能活动

:自觉的、有目的、创造性的活动
附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图片
3)人有精神性追求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 墨子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 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恩格斯
2、总结
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创造出来的。
2)黑格尔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 义之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 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 美学方面的著作《美学》,共三卷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艺术 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 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黑格尔
二、美学的产生
1、美的产生因人有精神性需求
理性:哲学、各种理论学科
1)精神性需求
感性:美的现象
感性
需要上升
理性
结 果
美学的产生
2)结论
当人们用理性干涉感性现象,试图研究所有能够 引起人美感的具体现象中所具有的共同点,也即研究这些 现象到底因哪些共同的特征、因素、条件等,使人们感觉 它们是美的,这时便产生了美学。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店面装修
通过空间布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饰和照明等元素, 营造出舒适、美观的购物环境。
05 美学发展与未来
当前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数字美学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美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探讨数字艺术、数字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审美体验和 美学价值。
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研究如何通过环境设计、环境保护等手段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生活 质量。
培养审美能力
01
美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
艺术作品和自然美。
提升生活质量
02
通过培养审美能力,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高
生活质量。
促进文化交流
03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理解。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哲学关系
美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两者都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
艺术美原理
定义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感,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和思想 情感的独特理解和创造。
特征
艺术美具有创造性、个性化和多样性,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体验 和情感共鸣。
表现形式
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形 式。
自然美原理
01
定义
特征
02
03
表现形式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感, 包括山川、河流、树木、花卉等 自然景观的美。
雕塑
通过形态、材质和空间等元素,塑造出具有 美感的立体艺术作品。
音乐
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创造出具有 美感的音乐作品。
文学
通过语言、结构和情节等元素,表达作者对 美的追求和感悟。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

结论: 美由审美主体来决定,审美主体以为 美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它不由审 美客体来决定。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 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 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 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 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 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 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 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 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 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 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 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 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 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 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 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 朴素风格。
第二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 上探索美的本质
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的哲学探讨 1.亚氏认为脱离美的具体事物的的“理念”或“美本身” 是不存在的。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 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 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2.亚氏观点的合理内核——抓住了美所必需的特定感性 形式,而且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美
四、博克(1727—1797;英) 1.他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 “我们所谓的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 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2.事物的美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种:“第 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 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 分(变化的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 融成一片;
“判断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 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 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 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c.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审美情感) 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的利害计较得出 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 由的运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同的共 同感。

导论 (《美学原理》PPT课件)

导论  (《美学原理》PPT课件)
•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
• 3.[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版。
• 4.[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思考题
• 1.试对一件艺术品作艺术学与美学不同的分析。 • 2.描述自己的一例审美体验。结合上述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 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1)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构成 (2)审美意识
(1)社会美
(2)自然美
审美活动存在领域 (3)艺术美
(4)美育
(1)崇高
(2)悲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但他们之后的另一个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在其对 “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的感性。他 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力求阐明,“哲学 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 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引导我们达到的完善 是概念、命题及互相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所展示的完善是感 性表象的明晰、生动、丰满与主题的和谐。
• 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浪漫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同时构成 空想社会主义美学。在空想社会主义蓝图中,审美与艺术 不再与社会分离对立,反而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就是生产与生活自身的特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3.现当代西方美学 (1)心理学经验美学
关注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实证,以代替哲学美学形而上思辨。 (2)分析美学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山顶洞人把石珠、贝类等穿孔串 联成项链,说明其已有了审美意识

美学第二讲:什么是美

美学第二讲:什么是美
他问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美是什么?
8
美的东西与美本身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 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顽石,一块木头,一 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 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 ;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 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还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 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 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 何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 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 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 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 之有所增,有所减。
6
1、18世纪以前,尤其在古希腊美学家那里美学长 期以美作为研究对象。集中于讨论美的本质以及 美的定义(美是什么|什么是美)。
2、18世纪的美学家开始怀疑美的定义,从不同的 方面对以往美的理论进行了批判。
3、20世纪的美学家甚至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 个假问题。美的问题转换审美对象的问题,现代 美学家更喜欢讨论审美对象的特征,如何获得审 美对象,以及如何评价审美对象等。
按照这种“永恒之美”的构想,所有美 的事物都有某个共同的特征。这些共同 的特征不进本身是美的,而且是所有美 的事物的本质,是我们对美进行定义的 充要条件。
10
爱美的历程和境界
凡是想依正路达到这深密境界的人应从 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如果他 依向导走入正路,他第一步应从只爱某 一个美形体开始,凭这一个美形体孕育 美妙的道理。第二步他就应学会了解此 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美与一切其他形体 的美是贯通的。这就是要在许多个别美 形体中见出形体美的形式。假定是这样 ,那就只有大愚不解的人才会不明白一 切形体的美都只是同一个美了。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第⼆讲美的本质问题(1):美的普遍性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注意:“美是什么”“什么是美”是两个问题“美是什么”——给“美”下定义——普遍性“什么是美”——给具有“美”特征找到案例——经验性⼀问题:给“美”下定义是很难的“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XX美吗?”“什么是美?”美的感受VS美的定义(前者偏重个体感觉经验;后者偏重普遍经验)——问题:美是什么?美是因⼈⽽异的?如果美是因⼈⽽异的——没有讨论的必要。

⼝味⽆争辩——美不具有普遍性——美学就不是学科⼀、美的普遍性问题1、美是否具有普遍性?三个判断:——这个杯⼦是红的——事实判断——证明——这个杯⼦是热的——感官判断——⽆法证明——不要求⼤家普遍同意——这个杯⼦是美的——审美判断——⽆法证明——要求⼤家普遍同意审美判断、趣味背后是⼀个⼈⼀⽣见到的全部东西的总和审美意味着选择,选择的本质是做判断——判断的基础是见识Ps:客厅墙壁上挂⼀幅画,挂什么?问题:审美判断与事实判断、感官判断区别是什么?——是个⼈的主观感觉的判断,但⼜要求普遍同意——有特殊性的同时,⼜寻求普遍性——美学为什么能成为⼀门学科?蕴含着⼀种普遍性——美的普遍性——美不为个⼈意志所转移——美的客观性——美的规律性——学科2、中西⽅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普遍性认识历程(1)、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开⼭⿐祖)哲学美学思想核⼼:“数是万物的本源”——数是⼀切事物的本质,也是美的本质——美是和谐的数黄⾦分割——0.618应⽤:五⾓星斐波拉契数列:第三个数宇开始,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1、1、2、3、5、8、13、21前⼀项和后⼀项作⽐之后形成数列:1/1、1/2、2/3、3/5、8/13、13/21(2)、苏格拉底观点:⼀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在于它合不合⽬的。

结论:美就是有⽤。

(3)、柏拉图:理念A.洞⽳之喻——光明世界:理念世界VS影⼦世界:现实世界B.床之喻——现实事物都是对理念事物的分有和模仿。

北京大学 美学原理课件 第2讲美与审美对象

北京大学 美学原理课件 第2讲美与审美对象
25

想通了这个道理,他就应该把他的爱推广到一切美的形 体,而不再把过烈的热情专注于某一个美的形体,就要 把它看得渺乎其小。再进一步,他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 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如果遇见一个美的心灵,纵 然他在形体上不甚美观,也应该对他起爱慕,凭他来孕 育最适宜于青年人得益的道理。从此再进一步,他应学 会见到行为和制度的美,看出这种美也是到处贯通的, 因此就把形体的美看得比较微末。从此再进一步,他应 该受向导的指引,进到各种学问知识,看出它们的美。 于是放眼走过的广大的美的领域,他从此就不再象一个 卑微的奴隶,把爱情专注于某一个个别的美的对象上, 某一个孩子,某一个成年人,或某一种行为上。这时他 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 孕育无数量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 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 26 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
美作为希腊造型艺术的主题
从历史上下文中理解希腊造型艺术对美 的追求 埃及艺术表现理解中的真 罗马艺术表现现实中的真 希腊艺术表现美

古埃及壁画:捕禽图(约前1300年)
古埃及壁画:内巴蒙花园
表现实际中的真的罗马艺术
表现美的希腊艺术
温克尔曼对希腊造型艺术的美的赞叹
温克尔曼(J. Winckelmann) 关于希腊造型艺 术的格言: 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 一种静穆的伟大,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 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不管它的表 面多么狂涛汹涌,在希腊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 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是处在一切激 情里面。 从温克尔曼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是现在 中的理想,只能用一些矛盾的词语才能描绘。

24
爱美的历程和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