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与发展的研究
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与发展的研究摘要:由于中西方国家的人群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中生长生存,“心理文化”存在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中西方“心理文化”的差异,提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发展虽然中西方“心理文化”存在差异,但是也需要尊重人类心理方面的差异,给予中西方关于“心理文化”方面一定的尊重,为两种文化的良好交融等夯实基础。
一、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一)文化差异的审视为深度探索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文化差异的审视:其一,一世界构成的物质元素而言,中国强调“五行说”,而西方则强调“四根说”,“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四根”指的就是火气土水;其二,从人类生命宇宙的层面而言,中国强调“天上人间和地狱”,西方则强调“天堂、地狱和炼狱”,中国文化虽然敬仰苍天,但是非常注重“天人合一”,普遍认为自然和人、天和人具有相通与统一的特点,西方则是崇信《身躯》,信仰基督教;其三,以国土空间的文明情况而言,中国具有非常独特的地形地貌,具有自给自足方面的农耕文明文化,上千年都是在东亚大陆等地块生活,没有海洋扩张的冲击。
而西方有着非常明显的岛国色彩,航海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海上贸易为主,进入殖民扩张的模式;其四,以人生追求价值取向而言,中国强调仁义礼智,西方国家则强调资本主义。
从人格修为的层面而言,中国强调知耻近乎勇,为寡廉鲜耻有着批评的态度,认为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定期进行自我的反省,提高自身的修养,而西方则以基督文化为主,认为人生来存在原罪,需要忏悔和祷告;其五,以文字符号记录的层面而言,中国汉字的记录,主要表现为方块字,注重意思的表达,汉字的学习具有难度,但是每个汉字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产物,一旦能够掌握汉字的字形和字体与字义,即可深入学习汉字,掌握中华文化。
西方是将拉丁字母作为主要的文字,是以线形文字为主,强调记音,学习的难度较低,单个文字和其他文字缺乏关联,属于书写工具和汉字具有文化内涵呈现鲜明的对比。
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故我我思在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是却只有很短的历史。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音乐治疗的兴起和发展。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独立和完整的科学,真正诞生于1940年的美国,而历史资料记载,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音乐治疗的思想及临床应用古已有之。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更是人们心理活动的重要产物。
因此音乐自诞生以来就和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音乐的这种独特特性,使得音乐在音乐治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就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治疗。
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在西方被认为是心理学最开始的源头。
“我思故我在”属于哲学上的认识论。
他们认为认识一件事主要依靠的是“我思”,通过“我思”才知道自己是谁,让自己站在事物的外面来思考,所以西方人的认识论是借用别人的视角来认识自己,这个认识过程属于哲学上的二元论。
而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是,“我”不需要分裂出去,不需要把自己分成两个“我”,可以通过内观、打坐、修禅等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以,中国心理咨询强调的是自我觉察;而西方的心理咨询本质上讲的是,借用另外一个人来认识自己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中西方在音乐心理治疗的认识和发展上是不同的。
当我们能够理解这些后,在哲学上就有了新的高度,新的视角。
我们既可以保留中国的传统,也可以借鉴西方好的方法,让音乐心理治疗更加的全面,更加的多元化。
(二)西方音乐治疗发展的历史最早运用音乐治疗的人要数原始部落时代的巫医。
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
四千多年前,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对情绪和躯体健康具有特殊价值,他们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因此他们认为音乐可以给人神的启示。
浅谈独具特色的中西方音乐文化——评《中西音乐比较》
题 ,而游 移 不定 含 蓄神 秘 的 中国音 乐 则更 具有 动 态
美 感 。 它 不 可 以诉 诸 理 论 观 念 , 悟 性 以及 感 觉 才 是 主
广
告 ・ 书
评
浅 谈 独具特 色 的 中西 方音 乐文化
评《 中西音 乐比较》
鉴 于 中西 方文化 的差异 , 中西 方的音 乐发展 也 是 差异 万千 , 各有 风格 。 受 中 国儒 家文化 的影 响 , 中 国传 统音 乐都是 通过 内心世 界 的 变化 来表达 的 , 并通过 对 自己 内心世 界 的不 断 改善 来表 达 对 外部 世界 的观 点 和看 法 。它的指 导思 想 , 就 是 中国传 统 思想 中的 天人 合一 . 而 不是 西方的 开放 思想 。这是 由中西 方文化 差 异 决定 的 . 中西方文化 在 其社会 背景 、 形 成历 史、 民族 传统 等 方面有较 大差异 . 所 以 中西方音 乐也 存在 着很 大 的差异 。由管 建华编 写 的《 中西音 乐比较》 ( 2 0 1 4年 1 1 月 由南京 师 范大 学 出版社 出版 )一 书是 比较音 乐 学领 域的 一部 理论新 著 。 编者将 比较 音 乐学的观 点 与 理论 运 用到《 中西音 乐比较》 中, 全 面 并且客 观地 分析 了 中西方 音 乐的文化 背 景、 演奏 特征 以及 学术研 究价 值; 同 时, 也 对 欧洲音 乐中心理 论进 行 了批判 , 对 中国
心
,
相 较 于 西方 音 乐文 化 .中 国音 乐 文化 拥 有 更 为 深刻 的底 蕴 .这 种 结果 是 民族 与 文化 的差 异 所造 成 的 。西方音 乐 以深刻 程度 来体 现其 深度 . 而 中国音 乐 的 突 出特 点是 深 邃 ,相 较 于 西方 音 乐 思维 中表 现 出 的思想、 观念 、 情 感 以及 彰显 的主 题 . 中 国音 乐更 多 的是 体 现 一种 自身对 音 乐的领 悟 ,通 过 聆 听后 的直 观 感 受去描 述 音 乐 ,更 具 有 主动 性和 多样 性 。静 态
音乐心理学的经典之作——读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有感
音乐心理学的经典之作——读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有感◎赵航 (浙江师范大学)摘 要:罗小平、黄虹所著的《音乐心理学》是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全面研究音乐心理学的著作。
作者在广泛的吸纳了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维度的视角,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对音乐心理学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新颖性和学术性受到了音乐心理学界的关注,对于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史论结合;理论研究《音乐心理学》是由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罗小平、黄虹所著。
罗教授任中国音乐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黄教授为音乐心理学学会理事。
二位教授在这一领域造诣深厚,既是音乐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又是我国当代音乐心理学学科开拓者。
二者合力所著的《音乐心理学》作为中国音乐心理学是中国音乐心理学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架构合理、资料翔实,是一部学术价值的音乐心理学专著,该书在凸显我国学者学术成果的同时,对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笔者对这一著作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受益匪浅,是以作此文,记述自己所读之感,期待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学习。
一、言人未言、言之有益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自20世纪建立以来发展迅速,一大批有关音乐心理学的译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大量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展现现在我们面前,《音乐美学——音乐美的寻觅》(卡尔·西肖尔著,郭长扬译.1981)、《音乐家心理学》(珀西·布克著,金士铬译)等著作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国在借鉴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骨干和学术队伍,大量的成果涌现出来。
《音乐心理学》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探讨音乐心理学的著作,其出版有弥补他说之说,言人未言的重要作用,在填补中国音乐心理学空白的同时,彰显了音乐心理学快速发展的活力,无疑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书于1989年12月出版,赵宋光先生评论本书的出版有“久旱逢雨之感”,“是一本有深度的专著”,本书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学科领域的肯定。
比较与构想——中西方音乐教育的思考
回 在 者只是知书达理还不够 , 必须 完成 于音乐 , 才算是受 国强兵 之 道 , 国后 兴 办 新 学 , 中 小 学校 开设 唱 歌 叫做“ 学堂乐歌”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学堂乐 过全面教育 的人 , 体现了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是以培养 课 ,
使我国音乐教 理想健全的人格作为音乐教育 目标 。他对音乐 的评 歌采用 以德奥为中心的西方音乐体系 , 教 论是“ 尽善 尽美 ”思 想 性与 艺术 性并 重 。孑 子还认 为 育 的 教学 内容 、 学方 法 和音 乐创 作 等 都 得 到较 大 的 , L 为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音乐是 改变 社会 风气 的最好 手 段 , 张把 音 乐 教育 推 改变和发展 , 主
量的宗教音乐。西方教会音乐教育 的 目的在 于宣传 这些国家的音乐社会化的水平 已经很高 , 从音乐教育
教义 , 赞美上 帝 。 当然 , 教 音 乐 孕 育 了 西方 艺 术 音 体系来看, 宗 他们都具有“ 自然发展法” 教育理论的共同 乐 。假 如没有 宗 教音乐 , 当今较 完 善 的记 谱 法—— 五 特点 , 学思 维灵 活 , 教 特别 重视 学生 的实践 , 重 培养 注 线谱 就不会存 在 , 些 经 过 千 年 积 累 的 成 果 , 近 代 学生 的 自我特 点 和个 性化 。 这 为 音乐 的发 展 奠定 了 基 础 。l 纪 以 来 , 方 音 乐 教 9世 西 育蓬勃 发展 , 从培 养专业 人才 的音 乐 学 院直 到 中小 学
中外音乐简史及名作赏析
中外音乐简史及名作赏析音乐起源于劳动,它是一种有组织、节奏性的声音,音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世界各地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
我们今天来共同探讨一下中外古典音乐及民间歌舞。
一、中国古代音乐1、代表人物和作品《周易》; 《尚书》 ;《诗经》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近代音乐(冼星海等);中国现代音乐。
2、主要特点:具有系统性,礼仪性,简朴性,等级性,哲理性,创造性。
二、外国古代音乐三、民间歌舞、说唱音乐与器乐;宗教音乐。
五、佛教与道教音乐;古代乐舞。
六、东西方音乐比较(民族特征,思维特征) 1、乐理学:原始人类在口头上记载音律,并用以演奏或吟唱。
2、历史学:世界音乐史的开端是从古希腊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巴赫。
3、心理学:对后世音乐影响最大的是亚里士多德,而真正把音乐看作一门艺术的则是柏拉图。
4、生理学:耳朵是音乐的“感受器”,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制造的。
5、实践学:乐器的改良、音乐家们的亲身参与、发达的科技手段为音乐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佛教与道教音乐;萨满教音乐。
七、世界三大宗教音乐比较:基督教——弥撒曲、圣咏、赞美诗、神剧。
伊斯兰教——祈祷词、吟诵调、赞颂诗、哀悼调。
中国道教——祭祀、法事音乐。
八、东西方节日庆典活动与世俗音乐的联系;中国节日庆典活动与世俗音乐关系密切,比如春节:拜年、舞狮舞龙、锣鼓队。
九、世界各民族节日庆典活动与世俗音乐关系密切,比如春节:秧歌、高跷、龙灯、烟花爆竹、舞狮舞龙、剪纸、舞蹈、灯谜、茶馆、糖球、放鞭炮、猜灯谜。
十、日本民谣与日本古典音乐,重视传统的和歌、长歌、谣曲。
十一、古代希腊音乐与西方音乐,欧洲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音乐的三次复兴;十二、西方民间歌舞,其中格林卡与格里格是两位杰出的作曲家。
十三、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现代音乐之父——勋伯格;摇滚乐之父——崔健;中国的聂耳、冼星海。
十四、世界三大乐器家族;钢琴家族;管风琴家族;键盘乐器家族。
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
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摘要:近年来,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在国内外音乐学研究领域逐渐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从总体来看,国外的音乐表演理论体现出专题性、系统性和科学化的研究特色,而国内的研究特点则表现为综合性、描述性。
国内音乐表演理论建设还需保持开放性的学术眼光,积极吸取国际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加强研究深度,提高研究水平。
关键词:音乐表演理论;真实性;表演测量;表现性;比较和评价音乐表演美学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为对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
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大致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在音乐学研究领域中真正受到重视是在20世纪下半叶之后,获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国外学界对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总体上体现着实证与分析相结合的特征,传统的历史研究逐渐与分析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相结合,越来越体现出多样化的跨学科性质。
国内有关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在近20年有着不断繁荣的趋势,一方面汲取着西方表演理论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实践中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
中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既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成果,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在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行一定的总结和评价①[1],为国内音乐表演美学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国外主要研究评述(一)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研究音乐表演现代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研究音乐表演,对其中涉及到的美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辨,突出表现在从对音乐表演的历史风格的研究,走向对音乐诠释问题的探讨,集中体现于对音乐表演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
弗雷德里克·多里安(Frederick Dorian)较早地在表演风格和诠释的历史联系中提出了“音乐通过诠释得以实现”[2](p.23)的思想,认为诠释者是音乐作品和世界沟通的桥梁。
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辨技 术 协 作 信 息
2 D I 6 ( 3 1
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何 爱军 , 兰州交 通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 本 文从音 乐心理学的发展 脉络 , 梳理 了音 乐心理 学作 为心理学的分 支学科是 如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 实验心理 学的研 究 , 主要从 三个 部分来说 明音 乐心理 学的研 究现状 。同时, 探 讨 了音 乐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戈登博士及其同事基于原理的内在神经语言语法和模型提出皮质信息的对称概念及其与皮质信息中音乐结构之间的关系运用脑电图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层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探测技术以及人和动物的行为认知实验等研究方法发现所谓莫扎特效应并对其进行脑成像技术的检验和癫痫等疾病的病理学临床应用
关键 词 : 音 乐心理 学 ; 研 究现状 ; 发展 前景 音乐 心 理学 作为 心理 学 的分 支 学科 度 改善低龄儿童数理概念 学习 。 他还试 图 能与 审美行为 的中心理论规 律 , 采取 的方 主要采用 的是实验心 理学的方 法 , 以心理 对高 级脑机能 的 内在皮质 语言进 行解码 , 法有观 察法 、 实验法 、 问卷调 查法 、 测 量法 学理论为基础 , 汲取 生理学 、 物 理学 、 遗传 提高 儿童数理概 念学 习的质量 , 希望 把音 等 。第三 , 研究领域不断壮大 , 既有理论的 学、 人 类学 、 美 学等有 关理论 , 研究 和解释 乐 当作 罗塞达碑 石 , 喻指解密 工具在 脑科 建构也有实践的突破 。 人由原始 初生 到高级 的音乐经验 和音乐 学 的前沿领域实现 突破 『 生 进展 。 音乐对学 二、 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行为 。国外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 已经非 习 的增强功 能 在高 级脑机 能 中围绕 对称 我 国音乐心理 学的发展 前景 : 一是 耍 常广泛和深入 , 国内的音乐心 理学研 究正 概念 的关键作 用等秘密 , 一旦 获得科 学论 培养 更多专业研 究人员 , 参与到 音乐心 理 处在 不断发展中。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 证 , 所有儿 童就可 以充分利用 内在 时空能 学研 究队伍 中来。过去 , 音乐 心理学 的研 方法 , 国内的研究者 也存在着 一定 的争论 力大大提高思维 、 推理和创造 的能力 。 究缺 乏专业研究 人员 , 很 多研究 者是客 串 和分 歧 , 但多数研 究者都认 为音乐 心理学 ( 三) 中国音 乐心理 学发展 概况 参与 , 导致 缺乏 长期 研 究计划 , 处 于一 种 应该 采用 实证 的方法 , 并对此 有所研 究和 从1 9 0 0 年到 1 9 4 9 年是我 国音乐心理 零敲 碎打的经营 状态 ; 二是加 强音乐 心理 贡献 。 学 的“ 承前启后 ” 时期 。其特点是不仅延续 学理论方面 的研究 。如果在理论心理学的 音乐心理 学研 究现 状 了传统 观点 , 重 视其在教 化 中心 理功 能 , 方面 缺乏深度 , 那么实验 心理 学方法 运用 ( 一) 音 乐 知 觉 的研 究 而 且接 受并 介绍 了 国外 音乐 心理 学研 究 就缺 乏理论基石 ; 三是 要重视 中国音乐 心 当代音 乐心 理学 的很 多 实验 成 果是 成果 , 同时付诸于实践主要代表作有 : 1 9 2 7 理学 I 『 勺 思想研 究 , 将 国外心理 学研究 的成 在音 乐知 觉方面 。 音乐时 间知觉 I 向 研究 旨 年 王光祈登 载在《 中华教育 界》 的《 声 音心 果 与 国内实 践应 用融 合 , 取 长补 短 , 形 成 在 考 察人 的认知 系 统对 音乐 中 时 间事件 理 学 》为最 早地 介绍 国外 音 响心 理 学文 我 国音乐心理学研究 的特色 。 的加 工过程 , 而 知觉和 操作 , 在音 乐 时 间 章 ; 现在, 国内心理学 家提 出的重视 理论 1 9 3 0年黄 自在《 乐艺》 中刊登的《 音乐 知 觉研 究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对音乐 的欣 赏》 建 立特 色 心理 学 、 注 重跨 文化 心 中的 将欣 赏分 为 三个 层次 : 知觉 心 理学 、 中时 间事 件的加 工 通过 操作 过程 反 映 出 欣 赏 , 情感欣赏 , 理智欣 赏。 1 9 3 4 年丰子 恺 理学 的研究 , 说明 中国音乐心 理学发 展进 来, 很 多研究主要 围绕知 觉和操作 及其关 发 表在《 中学生杂 志》 上文章 《 音 乐之用 》 , 入 新 的时期 , 以本 土为 主 、 古今 中外研 究 系。音乐时间知觉研究领域 内I l 勺 最新进展 介 绍音 乐在 保健 治 疗 中 ,劳 动生 产 的价 整 合 、 实证 方 法与 理论 建构 结合 、 文化 与 主要 有四个方面 : 1 . 音乐 中时间模 式的知 值 。1 9 3 7 年铁 明、 邹敏 连载在 《 音乐教 育》 心 理研 究综 合 、应用 和跨 学科 研 究 的汇 觉, 主要 对节奏 等时 间模 式的形成 机制和 的《 音乐 教育心理 学》 , 系统 介绍 了国外 的 合 , 开创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全新局面 。 编码 方式进行探讨 ; 2 音乐中时 间模式 的 音乐 教育心理研 究成果 , 1 9 4 0 年 江文刊载 参考文献 操作 , 即计 时 , 主 要讨 论音乐 中普 遍 存在 在 《 中 国文 艺 》 的 论文 《 “ 作曲” 的美 学观 【 1 刘沛. 音乐 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M】 . 的计 时偏 差的含义及其理论解释 ; 3音乐 察 》 ,谈到 了作 曲的无意识 、神秘 性和灵 上海 : 上海音 乐出版社 , 2 0 0 4年 . 时间模式 中知觉和 操作的联结 , 即知觉和 感 , 及 许多名家作 曲情况 、 原动 力 、 技术上 【 2 】 马达. 音 乐教 育科 学研 究方 法 【 M】 . 上 操 作的交 互影响 ; 4 内隐知识和 内隐学 习 困谁 、 灵感的 由来 、 音 乐作品产 生过程 等 。 海: 上海音 乐出版社 , 2 0 0 5年. 音乐时间知觉 中的作用 。 1 9 4 6 年 朱光潜 的 《 文 艺心 理学 》 中也 涉及 【 3 ] 周世 斌 . 音 乐教 育 与心理研 究方法【 M】 . ( 二) 音 乐认知神经科 学的研 究 到 音乐心理 学 , 介 绍西方音 乐心理 学研究 上海 : 上海音 乐出版社 , 2 0 0 5年. 音乐 心理 学的发 展 出现 了 向脑神经 中的有 关 音乐情 感 体验 、 音乐 想象 、 听众 【 4 】 周世斌 、 宫正主编. 国外音 乐教育文献选 科学延伸的明显趋势 。 1 9 9 8 年美 国纽 约的 反 应 , 音乐与生理的 关系 。 读与 分析 【 M】 . 上 海 :上 海音 乐 出版社 , 0 0 7年 . 1 9 4 9年到 本 世纪 末是 我 国音乐 心理 2 家 出版 社 出版 了一篇 名 为《 音乐 、 思维 转型 ” 时期 。此学科逐步摆脱依附在 【 5 】 【 美】 特 里斯 ・ M・ 沃 尔克著 , 田林译 . 音 乐 和大脑 》 ,副标题 是 : 《 音 乐神 经心理 学》 。 学的“ 作者 多为 音乐 界 以外 的脑神 经 科 学和认 其他 学科 , 明确 自身研 究 对象 、 方法 及新 教育与多元文化【 M】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 2 0 0 3 . 知科学研究者 。 这些研究主要是 基础 性的 的领 域 。其 中出现 一大 批专 著 和学 术论 出版 社 . 为2 l 世纪 的“ 整合” 奠定 了基础 。 【 6 ] 【 美威廉 ・ M・ 安德森 、 帕特里夏 ・ 希汉 ・ 坎 探索 。 如诗文和音乐的节奏在脑半球 中的 文 , 1 9 5 8 年到 l 9 6 3年 的 吉 联 抗 辑 译 的 贝尔编 , 曹水 清、 刘k o n g等译 . 音 乐教 育的 控制区域定位等 。 还有音乐心理 学研 究的 代表 性文 献 《 音 乐心 理 学手 册》 第 二版 中 《 孔子 、 孟子 、 荀 子论乐 》 、 《 乐 记译注 》 、 《 吕 多元 文化 视野 . 【 M】 西安 : 陕 西师范大 学 出 2 0 0 3 . 的“ 神经音乐研 究 : 文献评述 ” 。 氏春 秋音 乐文 学译 注 》 等 著作 , 其资 料 之 版 社 。 7 】 胡德 海. 教 育理念 的 沉思 与言说 【 M】 北 美 国加利福 尼 亚大 学欧 文 分校 学 习 丰 富为研 究古 代音 乐心 理 学思 想提 供 了 f 人 民教 育出版社 。 2 0 0 5 与记 忆神 经 生物 学研 究所 的戈 登博 士 及 方便。5 0 年 代的前苏联音乐 学家的《 音 乐 京 : 其 同事 , 基 于原理的 内在 神经语 言语法 和 美学论集 》 也 为我国音乐 心理学 研究提 供 [ 8 】 黄济、 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M】 北京 :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 1 9 9 6 . 模型 , 提出皮质信息的对称概念及其与皮 了信息 。 质信 息中音乐结构 之 间的关系 , 运用脑 电 1 9 8 0 年后 , 我 国音乐心 理学的研究 空 【 9 】 《 中国音乐教育》 杂志编辑部编. 音乐教 2 0 年研究 特点如下 : 第一 , 研究 队 育的国际对话【 M】 . 北京 : 人 民音 乐出版 图、 磁 共振 成像 、 正 电子发 射层 描 和功 能 前活跃 , 2 0 0 7 . 性磁共 振成像 等探测技术 , 以 及人和 动物 伍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自 1 9 8 0 年来 , 参 社 。 的行 为 、 认 知 实验 等研 究方 法 , 发 现所 谓 于 到国 内的音 乐心 理 学研 究 同仁 的人 数 【 1 0 】 伍 国栋. 民族音乐学概论【 M】 . 北京: 人 1 9 9 7 . “ 莫扎特效 应”并对其进 行脑 成像技 术的 逐渐增 多并形成 不可轻视 的研究 力�
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中国音乐心理学研 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 词 :音乐心理 学;特点 ;比较
中 国音乐心 理学 的发展 及特 点 从春 秋 战 国时 期到 1世 纪末 的孕 育期 ,还 尚属哲 学范 畴 ,仍 缺乏 9 我 国 音乐 心 理 学 思 想 的产 生 可 以追 溯 到 公 元 前 七 八 世 纪 的 独立 的 学科 品格 。 春秋 战 国时代 。尔后 ,历代 的 乐论 、哲 学 、美 学论 著及 其它 史书 通 过 以上对 中 国音 乐心 理学 和西 方音 乐心 理 学起源 和发 展 的 中 ,都有 不少 有关 音 乐 理 学 思想 的真 知灼 见 。尽 管这 些思 想并 梳理 ,我们 发现 早期 中 同音 乐心 学 的发 展有 其 自身 的特点 ,并 不系 统 ,多采 取描 述 、观察 、 内省 的方 法论 述 ,缺乏 严密 的科学 不依 赖西 方 的理性科 学 。 实验 论据及 准确 的分析 ,并 带有 伦理 学 的色 彩 ,但它 的 内容 是丰 首先 ,在 起源 上 ,作 为 四_ 文 明 的发源 地 , 中国 的音乐 心理 人 富 的,涉 及范 围也 比较 f 一,其 中有很 多有 价 值 的见解 ,对 现 在 的 学思 想 的开 端甚 至远 于两 方 一 ■ E年 ,远及 公 元前 七八 世纪 的春 『 音乐心 理学 发展仍有 影 响 。 秋战 国 时期 ,而 西方起 源 于公 元前 六世 纪 。其 次 ,中西 方音 乐心 首先 ,十分 关注 音乐 的 生理 功能 和心 理 功能 ,在 他们 的 论述 理学 研 究的 内容 都 比较 丰 富 ,涉及 范 崮 比较 广泛 。从事 音乐 心理 中 已经 涉及 音乐 的和 谐程 度 与人 的身 心 的关 系,音 乐对 人 的机 体 学探 索 的人 出现在 各个 层 次 。但 是 ,在 内容 的细 分 j 了中 西方 二 有 的调节 ,音 乐 与人 的情感 的 关系 ,音 乐影 响人 的情 绪 的特 点 以及 文 化 差异 的体 现 ,虽然 在对 待情 感 、审 美 、音 乐欣 赏 的作用 等方 音 乐对人 性格 塑造 的作用等 问题 。 面 中西 方偏 于 一致 ,但 存西 方 的音 乐心 理研 究 中有对 音 乐心理 从 其 次 ,对 听 觉心 理学 的 问题 也有 了初 步 的探索 。虽 然有 时代 物 理或 数 学方 面的 探 讨,更 偏重 f珲性 和实 践 。再 次,在 研究 方 的局 限性 ,但 这 些观 点 已经涉 及 听觉 审美感 受 与音 乐 的关系 、听 法 上 中西文 化 古代 都使 用 了观察 和 内省 。虽然 研 究方 法一样 ,但 觉感 受 的声 音范 围 、不 同的声 音产 生 的不 同反应 、人与 动物 相 区 是 由 于文化 的差 异 ,在 研究 方法 的 使用上 , 东方注 重 感受 ,西 方 别 的听觉差 异 、人的 听觉个 性差 异等 问题 。 注 重理性 , 因此在研 究方 向和 层次 上产 生 了不 同 。 再次 ,对 音乐 中情 感体 验 、想象 、领悟 等心 理要 素 的描述 是 从早 期 的发展 来看 ,我 国的 音乐心 理 学 自有其 体系 ,主 要特 比较 丰富 的 ,这也 是古 代音 乐心 理 思想 相 当有价 值 的一 部分 ,其 点 是在 漫长 的古 代受 文化 传承 的 影响 ,音 乐心 理学 的研 究 比较散 中有 关审 美活动 中的通 感现 象 的生动 描述 ,以及对 审美主 体心 境 漫不 成体 系 ,研 究方 法始 终 以内省 为主 。这 也 和 中国几千 年 的教 与客体 的分析 尤其 值得 重视 。 育方 式— — 私 塾有关 系 。 中国音 乐心 理学 科 的建立 始 于l 世纪 末 西方心 理 学 的传 入 。 9 维 持 了漫 长的二千 年 的传 承方 式后 , 九世 纪 中期 随着 国 门 当时有 利玛 窦 的 《 国记法 》 、艾儒 略 的 《 学粗 述 》 、毕方 济 的开放 ,中 国的 思想 界也 受到 了两 方文 化 的影 响 ,中 国的音 乐心 西 性 撰 写 的 《 言蠡 勺 》 等用 中文 写的 介 绍 西 方心 理 学 思 想 的 书 。 理 学是在西方 心理学 界的研究成 果的基础 上开始成 长起来 ,并逐步 灵 此 后 ,不 少 西 方 心 理 学著 作 陆 续 介 绍到 中 国 ,尤 其是 2 世 纪 2 形 成学科体 系 。两千 年来 中国古人在音 乐心理学上 的探讨开始 只是 0 O 年代 ,一批 中国 留学 生赴 美学 习心 理学 后 回 国创 业 ,建 立 了中 国 用来作 为追根 逆源 的论据 ,但是 ,并不代表 这份资源 可 以被忽视 , 第一 个 心理 学系 、心 理学 实验 室 、心理 学会 和 出版 了 国 内的第一 中国音 乐心理 学的发展 必须随着 西方音乐心 理学 的发 展亦步亦趋 。 本心 理学 杂志 ,促 进 了国 内音乐 心 理学 学科 的建 立 。2 世 纪8 年 吸取 中国几干年 的文化 ,发展 中国 自身 的音 乐心理学 ,建 立起 中国 0 O 代 ,中 国音乐 心理 学研 究进 入 了空 前活 跃 、成果 纷 呈的 阶段 。这 自身 的音 乐心理 学体系是 目前心理 学研 究中最迫 切的任务 。 也是 国 内音 乐心 理 学在 西方 心理 学广 泛传 播 的影 响下 ,发 展迅 速 回顾 近现 代 中 国音 乐心理 学 的发展 ,近 现 代的 中 国音 乐心理 的开 始 。这 一 阶段 的研 究使 该学 科在 国内兴起 ,音乐 心理 学 以一 学经历 了起 ,承 、转 、合 四个 时期 ,已经 逐渐 在西 方音 乐心 理 学 门独立 的学科 屹立 于国 内学术 界 。 研 究 的基 础上 形成 严谨 的学科 研究 体系 ,参与研 究 的人 员 队伍 逐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之比较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之比较作者:彭婷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10期摘要: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果能将中国和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进行比较,能够从中得出更多的启迪。
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就应该在批判继承前人、充分吸收他国的优秀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
关键词:主体;审美标准;感性与理性一、中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的主体区别两千年前,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记载,音乐应“为礼以奉之”,便强调出音乐必须受制于礼。
百家争鸣时期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还是被强调于教化、宣传、教育的功用。
孔子也曾提出“思无邪”,讲求音乐的思想感情要合乎礼制,纯正无邪。
荀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礼乐”的范畴。
两汉时期的《乐记》提出“乐者,德之华也”,突出强调了音乐与伦理道德的联系,音乐应该表现道德。
这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多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是礼乐思想。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都深刻地体现了注重音乐本体研究的特征,并且十分注重将美学思想运用到音乐的创作上来,音乐美学走上了一条更加面向音乐实践的发展道路。
西方音乐美学所研究的重点是本体,思想一经产生就会对音乐实践和音乐形式的本体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音乐美学家在阐述理论的过程中,也善于结合音乐作品具体分析,善于观察并致力于解决音乐审美现象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期,西方音乐美学研究更加推崇“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将研究问题的起点放到具体的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上去,回避拒绝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
中国对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多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和音乐的社会功能。
西方音乐美学主要研究音乐本身发展的问题,以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且研究方法上也颇为不同,音乐以分析作品研究音响为主,这种态度对于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音乐心理学
(二)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概述
• 一、从哲学心理学迈向科学心理学
1、从古希腊至文艺复兴 2、17世纪到19世纪
• 二、心理学的节 从哲学心理学迈向科学心理学
一、从古希腊至文艺复兴 1、古希腊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了最早 的音乐学声学试验报告,论证了音高的听觉感受与琴弦长 度的关系。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提出,音乐对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塑 造的功能 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对音乐的心理功能有了更为全 面的阐述。
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概述 音乐的心理功能
先秦时期——在《周易》的《象》中,谈到“先王以作
乐崇德”,以音乐歌功颂德,把音乐作为中介,是人与神 ,人与祖先获得心灵的沟通。可见我们的先哲很早就关注 音乐的社会心理功能与宗教心理功能。 《国语·楚语》提到的“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就揭示了音乐具有洗刷人灵魂的污秽,镇定其轻浮的作用 。(音乐的心理调节功能) 孔子在《论语· 泰伯》中明确指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把音乐教育的实现作为构建主体心理结构最高层 次的体现。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此处添加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 段落文字内容
此处添加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 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一、概述音乐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探索音乐与人类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它涵盖了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的心理过程,以及音乐如何影响人的情绪、认知、记忆和社交行为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提升,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热门研究领域。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音乐与心灵关系的探讨。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随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音乐心理学经历了从简单描述音乐与心理现象,到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音乐心理机制,再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揭示音乐心理过程的发展阶段。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的趋势。
研究者们不仅关注音乐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还开始探索音乐在群体互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随着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包括神经影像学、脑电技术、行为实验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尽管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音乐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研究难度较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心理差异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将音乐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和生活质量,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探索音乐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功能,为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等领域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1. 音乐心理学定义及研究范畴音乐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音乐与人类心理之间复杂关系的科学。
它深入剖析音乐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认知、记忆以及行为等方面,同时也研究人类在音乐创作、演奏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浅论我国音乐心理学发展之路
浅论我国音乐心理学发展之路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程柯楠邮编:400715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音乐心理学的起源及相关的著作,并重点回顾了我国音乐心理学发展历程,孕育、承续、转型与整合四个阶段,详细介绍了各阶段发展情况、特征、重要著述,并展望了此学科的研究在21世纪的整合新阶段。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引言:1.西方音乐心理学西方现代音乐心理学的起于19世纪中叶,德国的心理学家H·黑尔姆霍尔兹、W·冯特、C·施通普夫G·T·费希纳、及E·马赫等实验心理学流派。
20世纪上半叶的E·库特、C·E·西肖尔等人的研究。
音乐心理学研究过程依次为“音响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声音心理学”、“音乐记忆”、“音乐感”、“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才能”、“音乐遗传”、“音乐创造”、“音乐表演”等,并产许多研究学科有:《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社会学》、《声音心理学》、《音乐家心理学》、《《音乐表演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
2.我国音乐心理学的产生我们要将音乐心理学与心理学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分清楚,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心理性命说属于心理学思想,而不是心理学。
在我国“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为人所知,直到萧友梅先生翻译的《音乐概说》的“总论”(五)《音乐的定义与分门研究》P475中第一次介绍了“音乐心理学”这一概念。
他说:“晚近理学日发达,各科学也趋于理学的研究。
故理学家曰音乐者能感动人心之历时的美术也。
可谓深知音乐性质矣。
“思考音乐与人身心之关系者,曰音乐心理学”。
这也是20世纪上半叶的我国音乐文献中第一次使用的“音乐心理学”概念。
之后其在《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
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中指出:“乐学的主要课程就是音乐理论……声音心理学(Tonpsyehologie—今译音乐心理学)”并将其加入入乐学课程中。
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
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作者:周玄柔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1期[摘要]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西音乐作为各自文化不可忽缺的一部分,互相取长补短,不论从音乐作品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并共同进步。
通过比较中西音乐美学特征,是为了从理论上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既看到西方音乐的优势,也要认清其不足。
同样,既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不足,也要明白我们自己音乐的优势和长处。
[关键词]音乐美学特色;中西音乐艺术形式;中西音乐美学比较一、音乐表演的美学特征及其价值特征简述音乐美学包括音乐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是从全面的音乐艺术高度来研究音乐的内在规律性和本质的学科。
音乐的美学价值在音乐传播中作用重大,无论演奏者对音乐美的演绎,还是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美的体味,演奏者对美学属性反映出的审美意识,达成了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美的共识,这种共识形成的音乐审美意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通过综合稍纵即逝的音乐表现、主观联想以及个人生活阅历等因素,得到对音乐情感产生共鸣的美学效果。
人们在追求音乐美的实践中,获得愉悦情感和精神的自由奔放,就是人审美心理上审美意识的自然反应。
在音乐作品的演绎和欣赏中,演奏者和欣赏者内心被音乐所激发出的情感体验,无论喜怒哀乐都是享受音乐产生的美,这种情感体验的发生既是对音乐美的表达,也是审美心理的外化。
生活中我们对某些声音,可能是无意,一听而过,但过去些时日后却还会在脑海中重现,仿佛刚刚响起在耳边的感觉。
有时我们欣赏音乐会那些协奏曲或奏鸣曲,音乐会结束后离开剧场,往往脑海里会响起一段旋律或者主题打动你,让你陶醉,这就是艺术联想性。
没有艺术联想的音乐就是失去了活力和魅力的一潭死水。
乐曲创作和表达的意义所在就是要体现音乐表演的价值特征,而这一价值特征是基于音乐美学特征基础之上的,它使音乐不拘于程式化而展现多样性,并且在音乐作品创作者、演奏者、听众三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一方面以无限的创作灵感赋予创作者;一方面演奏者在演绎作品时,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认识,将自己的联想表达出特有的情感,在尊重作品原创基础上,进行演奏者特色昀二度创作;三是听众通过对原创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再耳闻演奏者的音乐表达,沉浸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放飞情感的翅膀,遨游在喜怒哀乐那自由自在的时空中,与演奏者及作品本身共鸣而融为一体。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作者:刘星卓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6期【摘要】不管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抑或是西方音乐,都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先秦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西方音乐则是从希腊音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因为地域文化、社会审美取向以及历史文化上存在着不同,这种发展轨迹的不同,导致了二者逐渐形成了不仅有共性,同时又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系统阐述了中西方音乐的美学思想特征以及发展历程,从音乐美学、审美、音乐理论三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美学思想上的异同。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异同【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一、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特征与发展历程(一)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更多是要求音乐“以礼”,音乐要体现“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音乐和儒家以及道家音乐理念是统一的,其中儒家为主,注重音乐和社会以及伦理间的关系。
同时还洗去了道家天人合一、大音希声的境界,淡然、平和是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审美准则。
(二)西方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表情艺术,它所展现的是人的情感,更是一种将人作为核心的艺术。
在文艺复兴阶段,音乐家开始公然反对神学,提出了音乐要揭示人性、体现人的内心活动。
在巴洛克时代这种美学思想得到了延续。
启蒙运动提出了音乐中要体现情感因素。
19世纪这种思想到达了顶峰,并成为音乐家作曲的主要标准。
自古希腊至今,西方的音乐美学都在汲取着心理学以及数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西方美学研究获取了新的发展思维。
随着西方现代文化逐步发展,西方音乐美学也加快了角步,逐步走上了学科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审美上的异同(一)音乐美学异同1.乐器音色中国传统音乐中音色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弹弦乐器以及胡琴的音色来看,更加追求接近人声。
即使是和人声之间存在偏离,古人也会利用智慧与技巧,通过复杂的演奏手段使得音色能够接近人声。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
浅论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摘要】音乐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使得其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方面存有明显的差异,音乐的美学特征也有显著不同。
本文主要从中西传统音乐的审美心理的不同出发,论述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审美标准,最后得出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主要特征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特征;中西比较音乐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学科。
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使得其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方面存有明显的差异,音乐的美学特征也有显著不同。
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造就中西传统音乐不同的审美心理。
在此基础之上,中西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就产生了不同,如中国音乐讲求意境,西方讲求形象,中国讲求中庸,西方讲求典型。
从而产生中西传统音乐不同的美学特征。
一、中西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的不同音乐不仅表现出外在事物的美,而且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审美心理的。
如当代音乐家赵讽所说“音乐主要还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
”中西音乐审美心理差异,来自各哲学理念的不同。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整体上讲“天人合一”,就是不把外物当作对象化的东西来看待,人和外物可以是融为一体的。
它与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处在于,不是以“神”而是以“人”作为中心来观察宇宙的发展。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人的文化精神则为“天人相分”,研究外物将其看作客体世界,而不是同外物融为一体。
这就是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视角思考、看待客观世界的结果。
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古代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进入一种自然与人的主客部分、人心与天心融会相通的境界。
这在音乐上的反映,“凡人神以数和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
故以七声同其数,而以律和其生,于是乎有七律。
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绪论艺术心理学产生于心理学与艺术学的结合。
这两门学科的联姻,并非始于今日。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这一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艺术现象产生之时。
比较而言,西方艺术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过程要早于中国。
虽然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与先进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中国艺术心理学,是在吸取与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由于世界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是在东西方两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研究特点,并影响至今。
因此,本书将对中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过程给予分别概述。
至于其它相对独立的一些体系,由于本书的篇幅及任务所限,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第一章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
古希腊、古罗马关于文艺学、美学的观点产生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是艺术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第一节艺术心理学的萌芽一、古希腊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末、以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从其‚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的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与适当的比例‛的艺术形式心理学思想,并由此提出了大、小宇宙的概念,大宇宙即天体,小宇宙是人体,两者都是受‚数的和谐‛原则统治着,两者相互影响,一旦人体的内在和谐与天体的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到了欣赏状态。
他们还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音乐美学的研究,认为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的高低取决于一定的数量关系,而且它们所形成的音乐风格会引发欣赏着不同的心理反应。
这是我们见到的比较早的关于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思想阐释了。
(一)创作心理德谟克利特:强调文艺创作的对象是社会中生活着的人,而且应当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人。
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强调对艺术家的主观条件和作品效果的研究,提出了‚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1苏格拉底:‚一座雕像应该通过形式表现出心理活动‛2。
浅论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浅论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音乐心理学是在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实践通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即:早期的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
一、早期的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尝试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
当时,国内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音乐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
但由于受当时政治、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非常有限。
直到1950年代,国家成立了音乐学专业以后,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才得以更加深入。
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波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研究工作受到极大的干扰。
许多学者被指责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批判为“修正主义”、“反动”。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78年,中国领导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恢复了学术自由,加快了各学科的发展。
中国音乐心理学在这次大背景下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音乐产业和音乐教育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
学界和社会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
随着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互相渗透,中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多样化。
由传统的认知和感性的研究方向向心理生理和神经学的研究方向转变。
同时,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心理学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总之,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步尝试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重创,再到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过程。
目前,中国音乐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各界朋友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音乐心理学一定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应用。
国内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
国内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近期,“第六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绵阳召开。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会议参会代表有一百六十余位,是历届中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中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开幕式上,音乐心理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音乐心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其次,回顾了过去3年音乐心理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新形式、新机遇下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表达了期盼。
随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李小诺研究员分别从音乐心理学的不同角度作了大会发言。
周海宏教授提出人类六种本能需要以及行为动机的“调色板理论”,并以此解释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以及音乐学习动机问题。
在此基础上,周教授又提出未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走向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并强调回到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必须严格地遵循实证研究方法。
刘沛教授首先提出由于“东方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文化差异导致西方心理学传统与中国人认识论传统的悖论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对我国未来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贯通古今、交融文理、寻根问祖、启迪当代”的发展构想。
李小诺研究员分别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研究阐述了绝对音高能力与语言环境、早期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音色对音高判断的影响,并运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分析了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这两种不同音高认知方式的脑机制。
随后,与会代表分成12个讨论组进行报告,主要围绕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国内外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最新动态、音乐治疗、音乐表演与音乐审美、音乐心理与网络科技、音乐心理与文化传承等多项议题展开。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参会论文51篇,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三年来我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因此,本文对本届研讨会的参会论文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3个层面对文献进行详细梳理,以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的重要信息。
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比较
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比较作者:于欣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摘要: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来探索与人类音乐行为相关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心理学和音乐学的分支,同时又涉取着声学、美学、社会学、生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因而,音乐心理学又被认为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并呈现出其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特征。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发展;比较一、什么叫音乐心理学音乐心理学最早是由美国依阿华大学的Carl Emil Seashore在 1897年提出的,他因此被后来的学者们称为“音乐心理学之父”。
在Carl Emil Seashore 主持工作期间,依阿华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实验室,并从此成为实验音乐心理学的著名发祥地。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音乐心理学现在已成发展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音乐相关专业的核心学科。
随着音乐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紧密结合,出现了音乐教育学、音乐治疗学等音乐专业学科。
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以心理学视角分析人类在音乐思维、活动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心理表现和精神状态的分支学科,采用的是心理学相关理论、工具或手段,针对人类个体所从事的音乐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音乐心理学重视观察人类个体在参与的音乐活动中所表现或体验的情感、知觉、举止、记忆、学习以及复杂的表现状态。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音乐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行为诱导以及心理塑造等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现代通讯技术以及大众传媒介质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推广使得人们到处可以触及不同音乐鉴赏和视听器材,生活和工作中随时充斥着大量美妙而丰富多彩的音乐,无形中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行为甚至是生理状态。
二、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无论是中国的音乐心理学还是西方的音乐心理学,都具有开端早的特点,并且在时间上比较相近,西方只是略微晚些。
当西方正式建立音乐心理学学科时,而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正处于从春秋战国时期到19世纪末的孕育期,还尚属哲学范畴,仍缺乏独立的学科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156
摘要:音乐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发展较晚的学科,西方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的形成和建构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比较中国和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历史,找出适合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特点;比较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音响物理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广泛吸取了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发生学、数学、遗传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不同点,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我国音乐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
尔后,历代的乐论、哲学、美学论著及其它史书中,都有不少有关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真知灼见。
尽管这些思想并不系统,多采取描述、观察、内省的方法论述,缺乏严密的科学实验论据及准确的分析,并带有伦理学的色彩,但它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范围也比较广,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对现在的音乐心理学发展仍有影响。
首先,十分关注音乐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在他们的论述中已经涉及音乐的和谐程度与人的身心的关系,音乐对人的机体的调节,音乐与人的情感的关系,音乐影响人的情绪的特点以及音乐对人性格塑造的作用等问题。
其次,对听觉心理学的问题也有了初步的探索。
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已经涉及听觉审美感受与音乐的关系、听觉感受的声音范围、不同的声音产生的不同反应、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听觉差异、人的听觉个性差异等问题。
再次,对音乐中情感体验、想象、领悟等心理要素的描述是比较丰富的,这也是古代音乐心理思想相当有价值的一部分,其中有关审美活动中的通感现象的生动描述,以及对审美主体心境与客体的分析尤其值得重视。
中国音乐心理学科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的传入。
当时有利玛窦的《西国记法》、艾儒略的《性学粗述》、毕方济撰写的《灵言蠡勺》等用中文写的介绍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书。
此后,不少西方心理学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一批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心理学后回国创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会和出版了国内的第一本心理学杂志,促进了国内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进入了空前活跃、成果纷呈的阶段。
这也是国内音乐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广泛传播的影响下,发展迅速的开始。
这一阶段的研究使该学科在国内兴起,音乐心理学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屹立于国内学术界。
二、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西方音乐心理学思想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时期,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对音乐心理学的探讨同样不具备学科性,主要探讨音乐的生理、心理功能与听觉心理等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多是观察与内省,但内容丰富,不乏独到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讨了声音的感觉,并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弦长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探讨协和音和不协和音之间的不同听觉感受。
其次,研究了音乐对人精神的净化作用,认识到音乐有塑造人的心灵美感与影响人的性格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特点,并且研究了不同的调式和人的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再次,涉及到音乐听觉心理方面,认为音乐的感知觉是基本的,是进一步领会音乐的基础;以及音乐欣赏的心理机制,如联想、记忆等功能。
而西方音乐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始于德国的科学
家赫尔姆霍茨于1863年发表了《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一书,他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对复合音与单音的知觉、协和音与非协和音的性质,提出听觉共鸣说之后,音乐心理学便结束了前科学的状态,与物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结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及各种科学实验的客观标准与数据,校正及补充了观察、内省、推测等方法得出的各种结论,使这一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更高的层次。
随后构造派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理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比较与反思
无论是中国的音乐心理学还是西方的音乐心理学,都具有开端早的特点,并且在时间上比较相近,西方只是略微晚些。
当西方正式建立音乐心理学学科时,而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正处于从春秋战国时期到19世纪末的孕育期,还尚属哲学范畴,仍缺乏独立的学科品格。
通过以上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和西方音乐心理学起源和发展的梳理,我们发现早期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依赖西方的理性科学。
首先,在起源上,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开端甚至远于西方一二百年,远及公元前七八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西方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
其次,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都比较丰富,涉及范围比较广泛。
从事音乐心理学探索的人出现在各个层次。
但是,在内容的细分上有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虽然在对待情感、审美、音乐欣赏的作用等方面中西方偏于一致,但在西方的音乐心理研究中有对音乐心理从物理或数学方面的探讨,更偏重于理性和实践。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中西文化古代都使用了观察和内省。
虽然研究方法一样,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东方注重感受,西方注重理性,因此在研究方向和层次上产生了不同。
从早期的发展来看,我国的音乐心理学自有其体系,主要特点是在漫长的古代受文化传承的影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比较散漫不成体系,研究方法始终以内省为主。
这也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方式——私塾有关系。
维持了漫长的二千年的传承方式后,十九世纪中期随着国门的开放,中国的思想界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是在西方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成长起来,并逐步形成学科体系。
两千年来中国古人在音乐心理学上的探讨开始只是用来作为追根逆源的论据,但是,并不代表这份资源可以被忽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必须随着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亦步亦趋。
吸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国自身的音乐心理学,建立起中国自身的音乐心理学体系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迫切的任务。
回顾近现代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近现代的中国音乐心理学经历了起,承、转、合四个时期,已经逐渐在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严谨的学科研究体系,参与研究的人员队伍逐渐壮大。
通过我们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将来的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应该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理念的结合,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成果中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使之内容更加理性化,学科化,使中国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走上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特色的学科研究道路。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1989.[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走、承、转、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2000.(3).
[4]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动态扫描.人民音乐[J].人民音乐.2002.(7).
作者简介
鲁恩雄,音乐学硕士,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鲁恩雄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 466000)
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