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国政府观念的形成 -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合集下载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内容及实质、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三方面综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中国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些以前已下“定论”的研究课题亦被学者重新拾起。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风潮的鼓励下,近30年来,中外世界史学术界开始了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再一次审视、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系统整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认知。

相比起建国初期中国学术界一致地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帝国主义阴险、虚伪的侵略本质不同,近30年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更多元化的认知。

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大多数的中外学者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同美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起源国家,承认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的照会表明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蒋相泽、吴机鹏就在《简明中美关系史》一书中把“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1](P28)。

而美国学者塞缪尔·比米斯则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史:第3分册》中界定“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时间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同中国建立条约关系至19世纪终结之间[2](P3)。

马士·宓亨利同意塞缪尔·比米斯的观点,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溯源至十九世纪的上半叶[3](P419)。

还有学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英国起源说。

牛大勇在《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一文中专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观点,认为由于英国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破产,不得不转而通过对美国施加影响促使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该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经济原则,提出最惠国条款写进中英《虎门条约》是“门户开放”政策缘起的标志的看法[4]。

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新全球史研究

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新全球史研究

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新全球史研究【摘要】全球史是目前国内外史学界颇为流行的一种史学观念和史学研究领域。

文章叙述了新全球史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内涵:新全球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提出。

马兹利什认为虽然全球化可以被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但在二战之后就发生了质变,出现了一种可以与过去的缓慢进展截然分开的“斷裂”过程,以至于必须在其前面冠以一个形容词“新”字才能表明这种突变的重要意义。

认为新全球史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对全球化的关注,并直接将研究领域限制在1945年以来的全球化,研究重点也主要是二战以后凸显的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同时,作者也批判了“当代不治当代史”的弊端。

【关键词】全球史;新全球史;布鲁斯·马兹利什;全球化全球史是目前国内外史学界颇为流行的一种史学观念和史学研究领域。

但实际上,除了全球史之外,国外史学界还有一种与全球史具有密切关系的概念即新全球史(New Global History)。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由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所著的Traditions & Encounters:A Brief Global History一书其中文译名为《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但原书作者的初衷却并非要刻意强调该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新的全球史理念,原书的标题中也并没有与新全球史对应的单词。

这一点从该书的原版英文书名就可见一斑。

据笔者了解,该书的译者之所以在中文版中使用“新全球史”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与在我国甚为盛行的另一本通史类著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加以区别,以突出强调两者在学术理念和观点上的差异。

本文所要论述的新全球史(New Global History)理念是由美国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等人提出的,马兹利什所著的同名书籍《新全球史》(The New Global History)一书的英文版已于2006年由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

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

支持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这一原 因, 当前的世界史研究带有浓郁的美国色彩也 必然关涉美国的价值观念。本文从三个方 面反
思世界史研究的 内在缺 陷, 中国学者在接受这一史学观念的同时, 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批判态度。
[ 关键词] 世界史; 成就与局限; 欧洲中心主义
[ 作者简介] 张旭鹏(95 ) 男, 17 r一 , 河南省安阳市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 究所副研 究员, 主要从事欧洲思想史和西方史学
本特利索性将他所提倡的世界史与全球史并称为“ 新 世界史” j 。在2O 年创刊的《 O6 全球史杂志》 主编寄语
中, 几位学 者也提 到了全球史 的 当前 任务是要解 构西
7 7
河北 学 刊 20 3 09・ 方元叙事 、 超越 民族 国家界线 , 提倡采 用 比较研究 、 并 跨学科研 究等方法。除了提醒人们要将人类 的历史与 非人 类 的历史 同时纳入考察 范 围外 , 上述 主张与世界
20 0 9年 5月
河 北 学 刊
He e a e cJu  ̄ b iAc d mi o m
M a ., 0 9 y 20
第 2 第 3期 9卷
Vo . 9 No 3 12 .
全 球 史视野 下 的世 界史研 究
以美 国为 中心 的考 察
张 旭 鹏
( 中国社会科学 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 北京 10 0 ) 0 0 6
世界史研究 的重点 。与第 一次 转折相 比, 这一次 转折 无论在研究 方 法还 是编 纂 范 围上 都 得 到 了极 大 的拓 展, 如环境 的变迁 、 物种 与疾病 的扩散 、 大规 模 的人 口 迁移 、 帝国的扩张 、 跨文化贸 易、 经济 波动、 思想观 念和

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源流与变迁

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源流与变迁
入 国人 的视 野 。而 中 国史 学界 对 它予 以较 为 集 中的关 注 ,并 欲将 之引 人 中国 的史学 领地 ,还要 等待 近
1 的时 间。2 0 0年 0 5年初 ,《 史学理 论研究》 和 《 术研究》 一北一 南几乎 同时 编发 了关于全 球史观 的笔 学
谈 ,全球 史教 学 国际研讨会 同年 1 在首 都师 范大学 召 开 ,专 门 的研 究 机构 和连续 性 出版物 也在这 段 0月

民之平等扩 展到对整个 人类共 同体平 等的认 同 ,都 为西 方学者 思考 当今世 界提供 了不可 或缺 的文化 底
本 文 系教 育部 人 文社 会 科 学重 大 项 目 “ 方都 市 史 学的 理 论 与 方 法 ” (8J 7 0 8 ) 的 阶段 性 成果 。 西 0 JD 7 0 6
但是促成这种史学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并非仅止于此自古至今人类漫长的史学撰述和思考累积下来的成果以及平等主义思想在近代世界的稳固进步和深入人心从关注一国一民之平等扩展到对整个人类共同体平等的认同都为西方学者思考当今世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源流与变迁陈恒洪庆明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都市史学的理论与方法08jjd770086的阶段性成果目前 已 出版 了两 辑 Nhomakorabea 一
12 O 一
蕴 ,构 成 了当代全球 史视野 兴起 的不 可或缺 的智 识资 源 。本文 试 图对 此作 一简单 的梳 理和分 析 .以就教
于 同行 方家 。
以世 界 的宏 阔 目光观察 人类文 明 的发展 ,在 西方史学 史上具 有悠久 的传 统 。我们大 体上 可以将人 类
时间先后 出现 ,①全球史 观 自此 成为 中国世界史 学界讨论 的热点学 术领域 。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全新改版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全新改版

中国世界史主体意识的现代诠释总之,对于在世界历史研究中我们具有的爱国热忱、文化价值传统和民族情感,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将其有意识的转化、升华为不断地对真实而丰富的世界历史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求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合理定位为出发点,并进而获得世界历史更多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再从世界历史的全景来审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如此反复,会使我们越来越接近世界历史的真实全貌。

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态度不仅是中国学者探索世界历史真谛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中国世界史主体意识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

结语综上所述,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诠释学从西方近代哲学和史学中所存在的内在矛盾出发,以反对客观主义为出发点,建立了主体间性的理论,并将这一理论运用在历史研究中,其结果不但使历史研究的主体意识参与世界历史的研究具有更多合理性,也使得世界历史的研究结果将更趋于科学。

尽管如此,这一观念还没有彻底解决西方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的问题,只是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客观主义史学的缺陷。

归根到底,诠释学理论仍是西方化的一个哲学理论。

因此,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其进行再诠释,并立足于民族史学的热土之上,汲取我国悠久且优秀的历史观念同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观念进行对话,相互激荡,取精用弘,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世界史主体观念和世界历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秦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邮编:710062)(责任编辑:吴英)(责任校对:董欣洁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毸毸毸毸)“中国世界史研究网”全新改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网”2010年进行了全面改版,现已公开联网发布,网址:http :// 。

我冲破了世界史研究的一个禁区_刘绪贻

我冲破了世界史研究的一个禁区_刘绪贻

北京日报/2007年/8月/6日/第019版理论周刊・学界万象我冲破了世界史研究的一个禁区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我早年在清华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是学社会学的,如果不受干扰,我将继续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工作。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边倒”地学习苏联,社会学教研工作被取消了。

作为一个社会学工作者,我的学术生涯不得不暂时中断,并身不由己地离开了学校。

一直到1964年,武汉大学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成立了美国史研究室,从未忘情于学术研究的我,打听到我有可能参加这个工作,于是积极申请回到武汉大学,这就是我正式研究美国史的开始。

美国史研究特别是现当代美国史研究,曾经存在一个“公式”当时我研究美国史,经常感到一种“紧跟”的负担。

美国史中哪些部分可以研究,哪些部分不可以研究;美国历史发展进程遵循什么规律;美国历史上人物和事件应如何评价,等等,都是要有指示、尤其是最高指示做根据的,违反或背离这种根据,不仅研究成果不能问世,而且会招引批判甚至祸灾。

因此,除“紧跟”经典著作、《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外,还得经常打听关于美国的事务最近有什么最高指示,发了什么最新文件,以便找来阅读,作为“紧跟”的根据,否则寸步难行。

一般说,当时研究美国史,特别是现当代美国史的研究,似乎是存在一个公式的。

从经济方面说,是经济危机日益频繁而严重,几近崩溃;从政治方面说,是实行资产阶级假民主,实际是欺骗、压迫广大人民群众,阶级斗争愈来愈尖锐,政权很不稳;从社会方面说,是机会不平等,人情冷漠,富者骄奢淫逸,贫者无家可归;从文化方面说,是粗俗浅陋,腐朽墮落;从对外关系说,是侵略扩张,失道寡助。

因此之故,美国的综合国力是日益下降,世界的格局是东风压倒西风。

总之,美国正是列宁说的一个“腐朽的、垂死的帝国主义”国家。

当时的美国史研究,要摆脱这个公式的束缚是极其困难的,也是很危险的。

现在想来,由于有这种“紧跟”的负担,当时即使我能自己作主支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我也是不可能在美国史研究中作出真正成绩的。

2024年人教版PEP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960

2024年人教版PEP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960

2024年人教版PEP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96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 ②④B. ①③C. ①②D. ①④2、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尖锐地批评洋务派,说他们“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根本不浄,百事皆非”,实乃“误国害民”。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又尖锐地批评康、梁为首的立宪派,一面讲爱国,一面支持清政府,“尚作立宪幻梦,爱国盲谈”这种矛盾灭裂的行径,“非爱国也,实害国也”。

康、梁从指责别人高唱“爱国实则“误国”,到被别人指责“害国”,这说明A. 近代中国充斥着“真爱国”与“假爱国”的斗争B. “忠君”与“爱国”对立绝对不能兼容C. 爱国主义必须同时代潮流与历史发展方向相统一D. “爱国主义”旗帜有益政治运动的发动3、明末清初徽商经营木材、茶叶、典当、盐等,走南闯北十分活跃,其富可敌国。

但其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

徽商的这种经营活动A. 加快了小生产家庭耕织的分离B.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C. 根源于政府对市场交易的规范D. 反映出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向化4、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黄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

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

关于当代美国反共意识形态思想根源剖析

关于当代美国反共意识形态思想根源剖析

[论文关键词] 美国反共意识形态思想根源[论文内容提要]冷战后,意识形态的竞争似乎不复存在。

然而,美国社会存在的“美国例外论”以及相关的民族优越感、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历史记忆的文化传统都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对此,我们需要做到:正视威胁与理性对待相结合;防范和反西方意识形态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思维;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思维来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反共产主义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意识形态,它的特征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组织和政府。

”。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就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其价值观、思想体系等都是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作为一种必然的反应,各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把反共产主义作为主要的目标。

这种意识形态的激烈较量最典型地体现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

美国则是这种对抗的积极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一、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反共意识形态依然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冷战结束是否意味着意识形态竞争的终结?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随着苏联的垮台,意识形态的竞争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的下降,意味着意识形态不再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更多是基于对国家现实利益的考虑。

然而,冷战后的事实表明,意识形态的竞争和较量并没有消失,它或者是作为国家实现利益的手段而发挥作用,或者是作为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美国一些人甚至认为,随着当前世界范围内民主化浪潮的高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降低了,美国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向世界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推广自己的民主制度。

美国在1989年后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包括人权外交,对中国施加压力。

冷战结束后,原本淡化的意识形态因素在两国关系中再次凸显出来。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唐·奥伯多费评价说,美国在处理对华政策时,似乎比日趋务实的共产主义国家更加意识形态化,这实在是一个讽刺。

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期刊)

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期刊)

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罗志田 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中美关系是最近一二十年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热点。

以美国的《外交史》(Diplomatic H istory)杂志为例,该刊从创刊到1990年的14卷中,有关中美关系的论文约35篇,其中关于1948—1952年间者就在20篇以上,可见此趋势之一斑。

国内的中美关系史研究也一向以40年代为重点。

80年代中期以前侧重于抗战时期,以后就逐渐移向40、50年代之交这一段了。

时殷弘先生的《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就是这个趋势的一个代表(此书虽出版于1995年,却基本是作者在1987年底就已完成的博士论文)。

该书分5部分共12章。

首先检讨了该题目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接着从历史和观念入手,着重考察分析了该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发展演变,最后推出简明的结论。

该书的风格属于传统派的外交史研究,即在大量精读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立论,复以众多论据支持其论说。

在今日许多学者关注所谓“学术规范”之时,本书不失为一个“规范”的楷模。

这当然与作者的经历有关。

时先生在写作前有机会到美国公私档案馆阅读并大量收集第一手资料,这是国内许多外交史研究者难以做到的。

由于第一手资料的缺乏,我们的中外关系史研究长期不能与国外或海外学者争胜。

学者即使心存“规范”,文献不足征,奈何!许多研究者不得不退而在“观点”上发挥,但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此举终不可恃。

该书是少数能在资料上可与国外学者抗衡的著作之一,而其论证分析的严谨,也不让任何中外学者。

相信此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时先生得出了与大多数中外研究者看法不同的结论。

他认为:“杜鲁门政府在1949年和1950年对新中国实行的是近乎彻底的敌视政策。

这套政策既是出于对利益的权衡,也是出于感情和意识形态的驱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十七现代世界(1945年以来) -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十七现代世界(1945年以来) -3

右图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三位重要宇航员,请说出他们名字、国籍及其各自在航天 史上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航天技术 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1.加加林、苏联、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地球人。阿姆斯特朗、美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地球人。杨 利伟、中国、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中国人。 2.原因:20世纪以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物质条件的形成;技术条件的具备;人类社会发展和高 技术发展的需要;国际竞争的促进等。 3.影响:有助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奥妙,扩大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空间,促进高科技和相关技术的 发展,为人类利用太空资源作了前期准备,促进太空探险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总之,对人类社 会的发展会产生广泛深远的积极影响。频繁的卫星发射必定要进一步增多的人类太空活动会产生 “太空垃圾”、造成“太空污染”,这可能给人类的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应加以警惕。
条件:工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家们对电研究不断深入,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电气技术 过程:(1)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用,电力成为新能源。(2)发 的应用 电技术和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成熟。(3)在20世纪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
动力,生活电器产品普及。
影响: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
(3)文化: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 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主题三: 信息技术与现代主义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WWW是World Wide Web (全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简称为Web,有人译作“万 维网”“环球网”“web网”“3w网”,它把Internet上现有资源统统连接起来,使用 户能在Internet上已经建立了WWW服务器的所有站点提供超文本媒体资源文档。这是因 为,它能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音像)无义无缝的集成起来。WWW 诞生于Internet之中,后来成为Internet的一部分,而今天,WWW几乎成了Internet的 代名词。

现代化与美国史研究的新视角_评_美国现代化道路_

现代化与美国史研究的新视角_评_美国现代化道路_

现代化与美国史研究的新视⾓_评_美国现代化道路_美国研究 1997年第3期现代化与美国史研究的新视⾓评美国现代化道路戴超武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问题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度关注,作为世界⼤国美国的现代化道路及其历史经验,更是倍受我国学者的重视。

如何从美国历史发展的⾓度研究其现代化,以何种架构来解释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是摆在我国学者⾯前的⼀个重⼤的、亟待突破的研究课题。

李庆余、周桂银等撰写的美国现代化道路⼀书,为我们展⽰了美国如何从⼀个落后的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图卷。

作为我国学者系统研究美国现代化的著作, 美国现代化道路⽆疑为我们提供了⼀个范本。

⼀美国现代化有其独特的地理及⼈⽂环境。

第⼀批欧洲移民踏上新世界戴超武:南京⼤学历史系博⼠后流动站研究⼈员。

⼟地的时候,对这⽚荒凉⽽⼴袤的⼟地充满了希望;他们在殖民地时期形成了⼀个开拓、流动的社会,并成为早期美国农业社会的重要特征。

美国现代化道路认为这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形成了美国梦的⼈⽂环境,⽽这个美国梦的本质就是⽆限的发展,并成为边疆扩展和边疆⽂明的推动⼒。

作者指出: 美国梦已成为美国的⽣活⽅式,它使美国⼈具有活⼒,充满朝⽓美国现代化正是美国梦的展现,美国梦明确地向世界宣告,任何⼀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先是要提⾼民族素质,使民族充满活⼒,并为经济发展创造⼀个不断产⽣活⼒的环境。

(第⼀章,第11页)⼯业化和城市化是美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作者以交通运输上的⾰命作为美国⼯业⾰命的主要标志。

公路、运河和铁路带动了第⼀次⼯业⾰命,⽽⼤⼯业的兴起则带动了第⼆次⼯业⾰命,汽车时代是其突出特征。

作者还对促进美国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如美国⼯业化的环境、市场机制和企业家精神等进⾏了多层次的分析。

(第⼆章,第74-90页)美国城市化问题也是近年来备受我国学者关注的问题。

美国现代化道路从现代化进程这个庞⼤的历史空间,研究了美国城市化的过程、起因、城市发展的类型等重要问题,对美国城市郊区化(作者称为市郊化)的迅速发展,作者着重研究了美国政府在这⼀过程中的重要作⽤。

2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2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现代化理论问题:静态
• 现代化理论在列举传统与现代的特征上,用力甚 多,而对于由某一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的过程, 则没有什么有用的研究,大都是静态的。因此, 现代化理论只是一种比较静学 (Comparative Statics),而不是发展理论。 • 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全球性的变迁,是 人类文明的共同趋势。实际是历史的偶然,而非 结构的必然。 • 现代与传统二分法的假设,有很明显的错误。现 代与传统不可能有纯粹的型式存在,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现代,也没有一个客观的区分标准。
现代化的理解
•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个充满歧义 但却普遍通用的名词,广泛地使用于各种 方面。有的把它看成工业化,有的把它看 成都市化,有的把它看成政治民主化……。 •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隐含着一个共同的意指, 即现代化是向着某种“现代的标准”迈进 的辩证过程,而这种“现代的标准”,大 致上是以近代西欧及北美的社会为蓝图的。
问题解决: 社会分工逐渐增 加 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分 工与专业化, 产生新的资源
• 复杂的社会劳动分工相互 依赖倾向差异化与专业化
经典演化理论的观点: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演化的连续
• 社会变化是单向的:从原始到现代 • 对演化过程的价值判断:向最终阶段的迈 进代表进步、人性、文明 • 社会演化的速度是缓慢、渐进、一步一步 的(piecemeal),是演化而不是革命 • 结论:从一个简单、原始的社会向复杂、 现代的社会演进,需要若干世纪来完成。
传统与现代社会凝聚方式比较
传统社会凝聚方式 • 基于“机械团结”的社会 • 凝聚,社会群体相似,遵 循传统的僵化的准则与信 仰 • • 简单的农业、家庭、家族、 村庄 • • 个群体相似,但是并不相 互依赖 • 自我封闭—农作、生养孩 子、社会控制的必要角色 现代社会凝聚方式 人口/密度增加,稀缺资源的 竞争加剧,演化适应

美国历史与文化详解

美国历史与文化详解

美国历史与文化详解美国,作为世界上最为多元化的国家之一,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全球。

从其殖民地时代到独立战争,从工业化进程到现代科技的发展,美国的历史与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的进步。

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年前的原住民时期。

这些原住民,主要是由亚洲通过冰桥迁移到北美的后裔,在数千年的时间内逐渐形成了各种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然而,直到16世纪,当欧洲探险者到达这片土地时,他们才真正开始了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

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探险者和殖民者陆续来到美洲,他们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和宗教,同时也开始了对原住民的剥削和压迫。

这一时期,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开始形成,同时也奠定了美国与欧洲的紧密。

18世纪的独立战争是美国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使得美国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解脱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体系。

在此之后,美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包括南北战争、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等。

这些变革都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政治上,美国的制度从最初的基本宪法框架逐渐发展成为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民主制度。

在经济上,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世纪初期,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和工业化投资,美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之一。

在文化上,美国的文化多元化和开放性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片土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

现代美国的科技发展也是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初的电力和汽车工业到现在的互联网和高科技产业,美国的科技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美国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多元化和复杂性的过程。

从原住民时期到现代高科技社会,美国的历史和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人类社会进步的独特视角。

尽管美国存在着各种问题和挑战,但其开放性和创新性仍然使其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美国历史与美国电影标题:高中语文原与现统编版教材小说单元编排设计的比较与选择一、引言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高中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科目。

当前美国国内政治思潮走向

当前美国国内政治思潮走向

当前美国国内政治思潮走向作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22期政治思潮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社会各阶级的不同利益;显示着代表各阶级或集团的政党的政治思想、愿望和主张;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向。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历史冲突与现实矛盾叠加,原有的各类社会要素间的耦合与竞争关系发生了改变,美国国内的政治思潮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进入了转向的关键时期。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以及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中的身份政治、认同政治的兴起更是这一转向的直接映射。

特朗普政府的施政方针体现出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与传统两党制下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美国政治思潮与内外政策走向。

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美国国内政治思潮的转变是其内部各类社会要素耦合与竞争的产物。

美国尽管目前仍处于线性上升的阶段,但是也已经面临着国家发展轨迹逆转的问题。

美国国内传统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断收缩,而作为自由主义发展结果的现代自由主义与作为保守主义发展结果的新保守主义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矛盾。

这两种思潮对于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共识性不断下降,并且对于美国在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构建中角色的认同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这就导致了美国的政治发展从共识建构向极化解构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社会分裂局面仍在继续,其国内意识形态的左右对垒阵线也愈发分明、尖锐。

美国国内政治思潮转变不仅对其内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外溢效应。

比如,美国全球治理战略在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由注重多边主义和大国合作日益向着美国单边利益优先、全球治理的国内化治理和大国竞争的道路转变。

美国对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中主要体系大国间关系的变化作出了新的判断,由此转向了单边治理和竞争性大国治理的新思路。

美国国内治理议程被置于首要地位,全球治理议程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甚至“抛弃”,单边利益优先、极端利己主义与不合作态度成为美国全球治理战略的一个重要立场。

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_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

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_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

2009年5月 河北学刊 May.,2009第29卷第3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3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张旭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 要]近年来,倡导全球视野,关注不同地区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新的历史分析方法的出现,既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变密切相关,也与美国的政治现实、美国历史学家的努力和美国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当前的世界史研究带有浓郁的美国色彩也必然关涉美国的价值观念。

本文从三个方面反思世界史研究的内在缺陷,中国学者在接受这一史学观念的同时,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批判态度。

[关键词]世界史;成就与局限;欧洲中心主义[作者简介]张旭鹏(1975—),男,河南省安阳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欧洲思想史和西方史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3-0077-06 [收稿日期]2009-03-18一、世界史研究的转折及原因1950年代以来,欧美学术界的世界史研究大致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折。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随后发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促使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逐步认识到后者在塑造当代世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些历史学家因而强调,必须以一种世界眼光而不是欧洲视角,才能洞察当代世界史的发展趋势与本质。

正如巴勒克拉夫在1956年所指出的:“如果我们能够打破欧洲历史的束缚,将我们的思想从只关注西方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我们就会做到更好。

因为那样的历史只会加深我们的偏见,强化我们对自我传统和价值优越性的信念,并让我们对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实际权力分配,以及在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力量产生危险的误解。

”[1](P128)1963年,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出版了《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书,打破了传统世界史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局限,将重点放在了不同社会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交往与接触,尤其是技术与工艺的传播上[2]。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简介成立时间:1979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名单:理事长:李剑鸣(北京大学教授、南开大学教授)副理事长:王旭(厦门大学教授)王玮(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白建才(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任东来(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北京大学教授)孟庆龙(法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茂信(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秘书长:王旭第九届理事长:李剑鸣南开大学教授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排序):王旭厦门大学教授王玮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白建才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任东来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何顺果北京大学教授梁茂信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已退休)黄柯可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已退休)秘书长:王旭(兼)法人代表:黄柯可第八届法定代表人:黄柯可理事长:时殷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理事长:黄安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理事长:黄柯可(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理事长:苏格(教授)北京外交学院副理事长:王旭(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副理事长:李剑鸣(教授)南开大学历史所美国研究室主任秘书长:李剑鸣(兼)常务副秘书长:赵学初副秘书长:孟庆龙(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秘书长:肖军专职秘书:马梅秀学术秘书:张聚国(兼职)办公地点: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概况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于1979年,是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挂靠世界历史研究。

研究会现有会员416人。

领导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理事会,由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及理事若干人组成。

会长时殷弘教授是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秘书长李剑鸣教授是南开大学历史所美国研究室主任。

研究会的宗旨是组织、团结全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开展学术讨论,交流课题研究和教学经验,发现和培养人才,并组织会员编译资料、撰写论著,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研究会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研讨会,主要有:独立战争前后的美国历史、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工业革命及其后果、内战与重建、F·罗斯福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美国的人民运动、美国宪法和政治制度、从尼克松到里根的内政外交、美国历史教学等。

美国政党制度的文化渊源及历史启示

美国政党制度的文化渊源及历史启示

当代世界2013.3 CONTEMPORARY WORLD68美国政党制度的文化渊源及历史启示■ 张晓立/文美国政党制度演变的历史文化传统任何政治和政党制度的建立及演变都离不开具体的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

人们的主观期待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互动融合,进而逐步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制度框架。

美国政治制度的设计和构建,源于欧洲启蒙时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人类社会政治权力和组织架构的理想观念,又深深根植于北美大陆的客观发展环境。

其逻辑出发点是自然法[1]原则,即摒弃封建体制遵循的“君权神授”,推行早期资产阶级提出的“天赋人权”的制度设计。

同时,根据美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多元文化的特性,糅合了北美大陆的地理特征,最终形成了符合美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和政党结构框架。

从社会制度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这种制度设计和构建脱胎于反抗欧洲封建世袭和等级制度,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政治诉求,具有时代性的进步意义。

美国政治文化理念集中在三个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的领域:即首先是 定义和规范有关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宪政主义”,或曰“宪法至上原则”,负责定义和规范有关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其次是联邦主义关于国家政体权力分配的制度设计,负责国家政体权力分配的制度设计即联邦主义;最后是关于社会治理方式的根基,即法治原则,是关于公共社会事务管理和治理方式的根基,其核心要素是独立司法部门的释宪权。

后人在总结美国政治文化思想渊源时提出了三大支柱之说,即宪政主义、联邦制和法治原则。

因此,美国的两党制并不是与美国独立共生而来的一种权力和政治运作方式。

但是美国的政治传统文化也为后来的两党制提供了制度土壤和法理根基,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权力平衡与制约原则。

美国政党制度的机制和运作方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化阶段。

如今,在谈及美国政治制度和政府结构时,似乎最大特点就是两党制,以及各种公开选举。

而鲜为人知的是,美国在独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任何政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治理。

全球史观在中国

全球史观在中国

全球史观在中国1987年,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文版出版,原著中a universal view of history一词被译为“全球历史观”,是为“全球史观”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

此后全球史观广为传播。

据2011年2月中国百度网搜索,涉及“全球史观”的条目达200万之多。

中国大陆主要史学期刊以“全球史”或“全球视野”为篇名的史学论文逐年增加,1997年仅有1篇,2004年上升到10篇,2009年达到23篇。

《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史学版)》等具有影响力的报刊都曾举办笔谈或开辟专栏就全球史观进行讨论。

巴勒克拉夫、斯塔夫里阿诺斯、麦克尼尔、彭慕兰、本特利等被中国学者视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名字在评介文章中频繁出现。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把全球史作为研究方向,有的高校还建立了全球史研究机构,并与相关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联系。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出版了《全球史评论》、《全球史译丛》、《全球史读本》等书刊。

许多大学的历史系都曾以全球史观为题举办学术研讨会。

中国学者对全球史观评价不一。

赞者首先肯定全球史观的时代价值,认为它是“全球化进程在史学领域的直接反映”,“在当今世界人类交往更趋频繁的崭新形势下”,运用全球史观审视人类历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向”,因此,应将“全球史观的确立,视为战后西方史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就其学术意义而言,有的学者认为,“将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审视和研讨历史,已成为史学界的重大课题”;全球史学者提出的“整体主义全球视野”给予中国学者以“振聋发聩的提示”,“如何运用全球史观,彻底改变国别史拼凑的马赛克式旧体系……乃是我国世界历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关乎“一种真正意义的世界史观(在中国的)形成”。

在近年编纂的世界通史类著作中,有的“采用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相同的历史分期”,有的借鉴外国学者的编写方式。

有的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世界历史,并注重描述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冲突与融合。

历史网站

历史网站

历史学专业网站1、史学研究网:/主要进行史学理论、史学史、海外中国学史方面的研究。

着重发布这一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前沿学术成果和最新学术信息。

转载以往曾经发表过的有学术留存价值的史学信息和论文。

2、中国史学网:/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历史学爱好者,以促进高校历史专业本科教学为主,兼顾历史学研究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同时促进国内历史学界与境外和国际历史学界的网上学术交流。

3、中国读史网:/index.asp主要栏目有政坛风云、战火烽烟、文章中心、思想探微、史学论丛、国际纵横等栏目。

4、象牙塔:/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陈爽博士的个人主页,有个人的研究成果及相关链接,其“国史论坛”颇有特色。

5、史学评论网:/cgi- ... n&userid=147978一个以促进中国史学评论发展、加强史学交流为主旨的史学类个人网站。

开设的栏目有:学术评论、史学评论、史书评论、史家研究、史学理论、学术史研究、研究综述、史学争鸣、史学讯息、文史博览、新书简介、池豫文集等。

6、历史风云网:/Index.html各个专题收集有思想文化科技、历史的奥秘、中外通史、历史故事、历史文化遗产等历史知识,而战争专题史、民主专题史、社会经济生活等栏目则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性和专题性,并且收有中学历史的教材教参电子版以供下载。

7、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系陈德正教授受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之托主持的非经营性网站,旨在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的有关国内外世界古代史教学与研究的相关信息,主要受众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历史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及世界古代史学的业余爱好者和研究者。

8、铜雀-中国历史网:/有中国通史、中国历代帝王、中国各朝疆域、中国历代名人等栏目,尤其是民族边疆史内容最佳,界面精美,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9、血铸中华:/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社科院主办。

栏目有民族英烈、人民的反抗、不平等条约、历史资料、历史照片、历史遗迹、历史研究,侵华战事、忏悔录、海外评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美国政府观念的形成——《美国生活的希望: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读后刘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美国政治思想家H.D.克罗利在1809年出版的著作《美国生活的希望: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1在美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对美国传统的民主、自由、个人主义和国家权力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它标志着传统自由主义在20世纪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向。

更重要的是,该书通过其对美国最高政治决策的影响而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自由主义不仅是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思想武器,而且是30年代新政、60年代“伟大社会”的指导思想。

可以说,新自由主义影响了20世纪绝大多数时间里美国的政治实践。

克罗利1869年出生于记者家庭,哈佛大学毕业,因发表《美国生活的希望》引起政界和社会注意,对老罗斯福和威尔逊两任总统均有影响。

后来他还出版过《进步的民主》、《新共和国》(1914)等著作,但均不及该书影响大。

19和20世纪之交,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传统的农业民主观念受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挑战,农村政治和道德价值观念的衰败虽不可避免,但其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却不能被置若罔闻。

平民主义和进步主义运动就是这种社会危机在农村和城市中的表现。

霍夫施塔特说,“美国诞生在农村,然后走向城市,它起初的观念和政治价值以农村生活为模型”;“美国人在意识中同乡村生活有着根深蒂固的一系列观念和感情上的联系”;这种观念与爱国热情和共和理想相结合,成为美国的土地神话。

这种神话可以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著作中找到注释。

2美国的民主传统是在农场和小村镇里建立起来的,是典型的“草根民主”,美国早期人口中大多数都是自耕农或称小农场主。

有足够的土地可供分配,使民主这个原本抽象的概念因在美国具体化而变得神圣了。

早期美国人普遍轻视工商业,相信只有农业和从事自耕农是神圣的,杰斐逊就是这种土地神话的信奉者和传播者的典型。

他认为自1H.D.克罗利:《美国生活的希望: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王军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文中简称《美国生活的希望》,该书引文只注页码。

耕自立的农民是最有价值的公民,其他行业都是腐败社会、颠覆民主的行当。

杰斐逊的共和民主观受到汉密尔顿为代表的联邦主义的挑战,后者认为加强联邦政府权威、发展工商业是现代社会趋势。

难以想象,美国建国后是否发展制造业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土地神话论认为,农业是惟一富有成果的产业,制造业生产不出与地租等值的东西。

汉密尔顿驳斥这种观点是离奇和肤浅的,“这种见解的真实性,在哪一方面都没有为任何准确、详细的事实和计算所验证”;“它的意思无非是说:在土地的生产中,自然与人合作。

所以二者联合劳动的效果肯定比人单独劳动的效果大”。

1为了扶植工业发展,汉密尔顿还提出国家要实行保护性关税、奖励发明创造和发展交通运输等措施。

克罗利本人更认同汉密尔顿的观点,但他指出,在19世纪的大多数时期,杰斐逊的共和民主观占了上风。

但19世纪90年代,“所有的土地都被占有了,边疆消失了,安全阀关闭了”。

曾缔造了美国民主的西部和边疆精神,现在成了社会不满和动荡的一个根源。

1890年平民运动就是这些农民在社会变化面前紧张、焦虑、愤怒和不满的表现。

霍夫施塔特认为,“平民主义运动是美国第一次有实效的要求联邦政府对公共福利负责的现代政治运动;是对工业化造成的危害进行严厉批评的运动”。

2与此同时,似乎不幸被杰斐逊所言中,工商业的自由发展不仅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而且垄断托拉斯所形成的工业和金融寡头操纵地方政府、控制选举,对美国民众实行新的经济专制并严重威胁民主的社会基础。

这是20世纪初进步主义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般的个人和民间组织显然无法对付这些有组织的经济巨头,人民在经济上处于依赖地位必然削弱民主的社会基础。

于是,一些知识分子和开明政治家通过报纸、书刊等媒体揭露各种腐败行经,呼吁政治和社会改革,克罗利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的改革纲领是“新国家主义”。

克罗利深知,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的这一改革“药方”在美国人看来,不仅是猛药,甚至是毒药。

对此,他以《美国生活的希望》一书作出详细的论证和解释。

传统的美国式民主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都是反国家主义的。

美国人对政治和权力的怀疑和敌视的传统影响之大之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甚至至今也没有根本改变。

亨廷顿认为,早期美国思想中实质上缺乏国家(the state)概念,国家1赵一凡编:《美国的历史文献》,蒲隆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9页。

意味着单一主权、中央集权、政府权威集于一身。

这种概念从未被北美殖民者们所接受。

1871年一个奥地利贵族访问美国后明言,“个人自由必须受制于国家所代表的全体人民的自由……若是赋予个人太多,就会赋予国家太少。

我们在你们的国家所见的丑恶和陋习大都源于此。

民意机构的控制力不够。

你们缺少的就是全世界都承认的权威的控制”。

20年之后,依然有人声称,“美国没有国家理论,也感到无须这种理论……国家不是别的,只是许多个人而已。

政府不是别的,只是某些代表和官员而已”。

19世纪一本杂志里写道,“‘政府’这个词本身就潜伏着微妙的危险性。

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集中的强化的权力,治理并指导着社会的各种利益,那么所有政府都是邪恶的,而且是邪恶之母”。

1克罗利反对美国人僵化地照搬国父们的教导,主张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重新解读美国的政治传统。

他认为,美国人一直热爱自由和平等,但他们从来没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它们形成一种互利的关系。

民主党人缺少对国家的信任,将国家化过程简单地误解为集权。

而国家主义者则对民主保持着怀疑。

他们一直没有从汉密尔顿和杰斐逊最初的分歧中解脱出来(176)。

“美国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永远是美国人只屈服于地方利益和私人利益”,“利己主义的传统和狭隘民主主义的传统是反国家主义政策的中坚力量”。

(228)他要使美国人摆脱对有力政府的偏见:一个民族国家化从不意味着只是让他们的政府集权。

然而,对美国人而言,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难转变了。

克罗利提出的“新国家主义”观念,要求政府首先明确什么是国家或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意味着政府必须抛弃狭隘的地方、阶级或群体利益;然后通过各种计划和立法来实现“公平交易”与“合理分配财富”。

新国家主义就是将联邦政府作为推动民主的工具,进行政治、社会和劳资关系等方面的改革。

他认为,国家和民主之间的建设性关系的理念实际上等同于一个新的《独立宣言》,使美国人为一个长远的民主目标,而组织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229)他说,“一个民主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对经济分配进行调节,就像是对政治权力分配进行调节一样”;“对政治权力问题适用的办法同样适用于经济权力问题”。

(167-168)“美国生活希望的实现不仅需要最大限度的经济自由,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制度约束;不仅要尽可能多地满足个人的需求,而且需要个人的服从,并具有忘我的无1私精神”。

(21)这种明确强调以联邦政府权力维护民主的经济基础,为社会的整体利益约束个人(主要是富人)自由的观念,在美国政治思想史上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克罗利对新国家主义改革的希望并非出于对联邦权力的幻想,相反,他指出,“美国政治机构中的所有成员都曾经以某种方式屈服于特定的利益,并为之服务。

在这方面,州政府和城市的行政部门所犯下罪行要比中央政府多;但中央政府本身也是罪孽深重的”。

“最需要国家化的美国国家机构就是中央政府”。

(225)但他在该书中高度赞扬老罗斯福的改革政策,因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公平交易”即权利平等、没有特权。

这主要是帮助自由经济中得不到公正待遇的弱势群体和个人。

虽然权利平等不一定带来机会平等和财富的平等,但它却能禁止任何人将自己成功和失败归因于社会法律制度。

克罗利称老罗斯福“是第一个让美国人民意识到改革理念属于国家原则的政治领袖,也是第一个认识到如果不变成一个改革者就无法真正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治家”。

(141)这说明,老罗斯福的政策对克罗利新国家主义观念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此书刚一问世,老罗斯福就写信给作者,“我觉得你是理解……我在政治中所奋斗争取的那些东西的”。

11910年,老罗斯福直接以“新国家主义”为题发表竞选演说,并请克罗利起草演说稿。

老罗斯福说,“假如一个人的财富代表他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而使用时又能完全照顾到别人的福利,我们是不会有任何不平的。

但是财富必须来得正当,并且很好地加以运用。

即令财富的取得没有损害社会,那也是不够的。

只有当财富的取得对社会有利,我们才能准许取得。

我知道这意味着政府要实施一种政策,空前积极地干预我国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但是我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现在已经有必要这样加强政府的管理了。

”他还说,“我们正面临着关于财产对人类福利的关系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

现在这种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们让路了。

这些人正确地认为,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全面权利,按公共福利的需要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

”2这些言论与克罗利书中的观点完全一样。

老罗斯福不止一次地谈到,他的政府观是汉密尔顿的,民主观是杰斐逊式的。

新国家主义就是用扩大政府权力的方法去维护美国的民主。

也就是说,他已摆脱1李剑鸣:《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87页。

了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两难处境,站在了两位巨人的肩膀之上。

老罗斯福曾自我评价说,“我已得出结论,我自己很少独创性,我所做的就是试图从我认为属于某一领域专家的那些人那里获得看法,然后设法把这些看法付诸实行”。

1当时美国民族都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上,一边是工业专制,一边是国家社会主义,这两条道路对民主和自由都是毁灭性的。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而民主的政府,霍夫施塔特也认为,老罗斯福是懂得这种需要的第一位政治家。

2按照美国例外论的观点,3美国既没有资产阶级革命,也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社会运动都是反对经济和政治领域内的垄断和特权,要求个人和群体的自由。

美国历史也表明,只有在严重的国内危机和外部威胁的情况下,国家主义才能发展。

20世纪美国国家主义的发展得益于进步主义运动、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和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

这些事件程度不同地促进了国家权力的发展。

当然,美国国家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位学者在20世纪中期指出,“真正的美国人仍然用怀疑的眼光盯着政府,不管政府装扮成什么,他们都会对它保持着警觉和担忧。

这种普遍的心态,已使美国人积习成性”。

“只要做民意测验,抽象地问及美国人对于政府的态度,否定的回答占压倒性的多数”。

4当然,对国家主义发展的最大反动来自80年代的里根政府。

克罗利虽然主张以政府权力推进民主,但他对新国家主义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乐观或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