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定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定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定义2017.03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得数叫做和。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结果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3.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乘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做除数。
4.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注意观察物体的角度,角度不同观察物体的形状也不一定相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2.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四则运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四则运算一、四则运算的概念。
1. 加法。
- 定义: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例如:3 + 5 = 8,表示把3和5这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8。
- 在加法算式中,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例如在3+5 = 8中,3和5是加数,8是和。
2. 减法。
- 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 例如:因为3+5 = 8,所以8 - 5 = 3或者8 - 3 = 5。
- 在减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
如8 - 5 = 3中,8是被减数,5是减数,3是差。
3. 乘法。
- 定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 例如:3+3+3+3 = 3×4 = 12,这里4个3相加可以用乘法3×4来简便计算,其中3是因数(乘数),4也是因数(乘数),12是积。
4. 除法。
- 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 例如:因为3×4 = 12,所以12÷4 = 3或者12÷3 = 4。
- 在除法算式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商。
如12÷4 = 3中,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二、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 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 例如:25+15 - 10,先算25+15 = 40,再算40 - 10 = 30;- 又如:12×3÷4,先算12×3 = 36,再算36÷4 = 9。
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例如:25+12×2,先算12×2 = 24,再算25+24 = 49;- 再如:36÷6+15,先算36÷6 = 6,再算6+15 = 21。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知识点梳理与思维导图
连除的性质 公式:a÷b÷c=a÷(b×c )
拆分、凑整简便运算
描述:举当例一:个33数0÷比5整÷百2=、33整0÷千(…5…×稍2大)一些时,可以将它拆成整百、
拆分法
整千……和一个较小的数的和,然后利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凑整法
举例:204×25=(200+4)×25 描述: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小一些时,可以将它凑成整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公式:a+b=b+a 举例:40+56=56+40
加法结合律
定义: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
数相加,和不变。 公式:(a+b)+c=a+(b+c) 举例:(88+104)+96=88+(104+96)
定义: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公式:(a+b)×c=a × c+ b× c
举例:(4+2)×25=4×25+2×25
连减的性质
连减、连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公式:a-b-c=a -(b + c ) 举例:234-66-34=234-(66+34)
定义: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乘法交换律 公式:a×b=b×a
举例:25×4=4×25
定义: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运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结合律
积不变。 公式:(a×b)×c=a × (b × c ) 举例:(25×5)×2=25×(5×2)
四年级下册数学定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定义1、图形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3、转杆打开是绕点0顺时针旋转90°。
转杆关闭是绕点0逆时针旋转90°。
4、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5、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不是对轴对称图形。
6、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7、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8、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9、我国习惯采用数的分级方法。
它规定从个位起向左每4位一级,从右边起第一级是个级,表示有多少个一,第二级是万级,表示有多少个万,第三级是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10、每级未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1、10个一千万是一亿。
10个一亿是十亿。
10个十亿是一百亿。
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12、1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度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14、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5、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16、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
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17、单价每支12元可以写成“12元/支”,元/支,读作元每支。
18、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数量=总价÷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19、每小时260千米、每分200米是速度,可以写成“260千米/时”,“200米/分”,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米/分读作米每分。
20、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21、积的变化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典型值,通常被用来衡量同一组数据中各数值的差异。
以下是关于数学平均数的一些主要概念。
1.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指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总个数。
其数学公式为:平均数=总和÷总个数。
2.计算平均数的步骤要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首先需要将这组数的每个数值相加,然后将这个和除以这组数的总个数。
具体步骤如下:(1) 将每个数值相加;(2) 将和除以总个数;(3) 结果就是平均数。
3.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被广泛用于量化同一组数据中各数值的相对大小。
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们参加了一次考试,各自得了不同的分数。
这时,平均数可以给出这个班级的考试成绩的典型值。
如果一个学生的分数高于平均数,那么他的成绩就比班里大多数人好;反之亦然。
4.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指根据各数值的权重来计算平均数,权重越高的数值在计算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例如,在一组数据中,有些数值比其他数值更具有代表性。
这时,可以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平均数,以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
5.平均数与中位数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典型值。
但是,它们的计算方式不同。
平均数是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总个数,中位数是所有数值按照大小排列后中间的数值。
对于一个数据分布比较对称的数据集来说,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值会比较接近;对于一个数据分布比较偏斜的数据集来说,两者的值会有较显著的差异。
6.小学生如何计算平均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通常会用简单的例子来教给学生如何计算平均数。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发一堆糖果,让学生自己数一下自己拿了多少个,然后将所有同学拿到的糖果总数除以同学个数,就得到了这一堆糖果的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数学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必记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必记知识点一、平均数1.定义:1.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2.公式:平均数= 总数量÷ 总份数2.意义:1.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或作为不同组数据进行比较的一个标准。
2.尤其在两组数据个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从多的数中拿出一部分分给少的数,使它们变成相同的数。
2.公式法:使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
4.应用:1.比赛计分时,一般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求剩余数据的平均数。
二、条形统计图1.定义:1.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分类:1.单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单一项目的数量。
2.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比较多个项目的数量。
3.复式条形统计图又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
3.绘制方法:1.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2.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3.注明图例和数据。
4.注意事项:1.直条的宽度应相同,直条间的间隔应相等。
2.单位长度需统一。
3.必须标明图例。
5.应用:1.可以直观地展示不同项目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结合•在分析数据时,可以使用条形统计图来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平均数来进一步描述数据的整体情况或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四、总结•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都是数学中常用的统计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通过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意义和求法,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数据中的信息。
数学四年级下册55种定义大集合!
小学数学口决定义归类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什么是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5、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角的定义:(1)什么是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什么是角的顶点?围成角的端点叫顶点。
(3)什么是角的边?围成角的射线叫角的边。
(4)什么是直角?度数为90°的角是直角。
(5)什么是平角?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平角。
(6)什么是锐角?小于90°的角是锐角。
(7)什么是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8)什么是周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等于360°.8、垂直问题:(1)什么是互相垂直?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垂足?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2)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向一条直线引垂线,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9、三角形的定义:(1)什么是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边?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3)什么是三角形的顶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4)什么是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5)什么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6)什么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7)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8)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腰?有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个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
(9)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两腰的交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学问点总结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关系式: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整数减法(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及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3)关系式: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总结: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1)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一样的加数和一样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
一样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
(5)关系式: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整数除法(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及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4)关系式: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有余数的关系式: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总结: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5、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或任何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字母表示:a-a =0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或任何不是0的数除以它自己,都得0 字母表示:a÷a =1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留意:“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6、运算依次1、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1.整数:
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始接触正整数、负整数以及零的概念,并学会在数轴上表示这些数。
他们会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如何计算含有整数的算式,以及如何通过整数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2.面积:
3.容量和质量:
学生会学习容量和质量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测量和比较。
他们会学习不同容量和质量的单位,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
学生会了解液体和固体的容量和质量的转换关系,以及不同容器和秤的使用方法。
4.几何图形:
学生会学习不同几何图形的名称、性质和特征。
他们会学习分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图形,并能够用这些形状构建一些简单的图形。
学生还会学习图形的对称性,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对称图形的绘制。
5.数的认识和计算:
6.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学生会学习如何整理和分析一组数据。
他们会学习制作简单的图表和图形,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学生还会学习如何通过观察数据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
以上就是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了解面积、容量和质量的计算方法,认
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征,熟练掌握数的认识和计算,以及学会整理和分
析数据。
这些知识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数学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五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三角形的特性。
1. 定义。
- 由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各部分名称。
- 三角形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3. 特性。
-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例如生活中的自行车车架、篮球架等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例如:有三条线段,长度分别为3cm、4cm、5cm,因为3 + 4>5,3+5>4,4 + 5>3,所以这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时,只要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大于最长的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分类。
1. 按角分类。
-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最长。
-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 按边分类。
-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 等腰三角形。
- 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
- 特点: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1条对称轴。
- 等边三角形。
- 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 特点: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都是60°。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有3条对称轴。
三、三角形的内角和。
1.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 可以通过剪拼、折拼等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例如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
2. 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问题。
- 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1 = 40°,∠2 = 60°,那么∠3=180° - 40° - 60° = 8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重点题型解析,快收藏!
⼩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重点题型解析,快收藏!今天王⽼师整理⼩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及重点题型,孩⼦学好四年级必备资料,有需要的赶紧保存⼀份吧!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个加数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个乘数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来。
a×(b+c)=a×b+a×c6、减法的性质:(1)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b -c = a -(b﹢c)(2)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a -b -c = a -c -b7、除法的性质:(1)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2)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a÷b÷c=a÷c÷b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再减⼏,少加⼏再加⼏。
四年级下册数学内容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内容知识点一、四则运算。
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 = 加数+加数;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 差 = 被减数 - 减数;减数 = 被减数 - 差;被减数 = 减数+差。
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 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 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其中一个因数叫做除数,另一个因数叫做商。
-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 = 因数×因数;因数 = 积÷另一个因数。
- 商 = 被除数÷除数;除数 = 被除数÷商;被除数 = 除数×商。
-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 - 余数)÷商;商=(被除数 - 余数)÷除数。
3. 有关0的运算。
-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
4.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等量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等量关系一、等量关系的概念。
1. 定义。
- 在数学中,等量关系就是表示两个量或者表达式之间具有相等关系的语句。
例如在等式3 + 2=5中,3 + 2和5之间就存在等量关系。
- 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等量关系更多地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比如在购物场景中,如果一个笔记本3元,买了5个笔记本,总共花费15元,那么就有等量关系“笔记本的单价×数量 = 总价”,即3×5 = 15。
2. 作用。
- 等量关系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通过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从而求解未知量。
例如在行程问题中,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根据等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如果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时间是3小时,设路程为x千米,就可以列出方程60×3 = x。
二、常见的等量关系类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 四则运算中的等量关系。
- 加法等量关系。
- 加数+加数 = 和。
例如a + b=c,那么a=c - b,b=c - a。
在实际问题中,如小明有3颗糖,小红有2颗糖,他们一共有5颗糖,这里3+2 = 5,如果知道总数5和其中一个加数3,就可以用5 - 3求出另一个加数2。
- 减法等量关系。
- 被减数 - 减数=差。
由此可以得到被减数 = 差+减数,减数 = 被减数 - 差。
例如在一个减法算式8 - 3 = 5中,8是被减数,3是减数,5是差,如果知道差5和减数3,就可以用5+3求出被减数8。
- 乘法等量关系。
- 因数×因数 = 积。
如果a×b = c,那么a = c÷b,b = c÷a。
例如,每排有4个座位,一共有5排,总座位数就是4×5 = 20个。
如果知道总座位数20和排数5,就可以用20÷5求出每排的座位数4。
- 除法等量关系。
- 被除数÷除数 = 商。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一、小数的意义1. 小数的定义小数是介于两个整数之间的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小数是一种非完整的数,用小数点进行分割,小数点左边为整数部分,右边为小数部分。
2. 小数的意义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长度、重量等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小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事物的属性和数量。
3. 小数的读法小数的读法很简单,只需要将小数点左边的数字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出来,然后加上"点",再将小数点右边的数字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出来并依次在其后读出。
二、小数的加法1. 小数的加法法则小数的加法,首先将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的加法规则进行计算,最后将小数点保持不变并将结果简化。
2. 小数的实际运用小数的加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购物时计算总金额、测量长度时进行累加等等。
三、小数的减法1. 小数的减法法则小数的减法与加法相似,首先将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的减法规则进行计算,最后将小数点保持不变并将结果简化。
2. 小数的实际运用小数的减法同样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计算零钱的找零、计算时间的差值等等。
总结:通过学习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这些知识也为学诞辰后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小数知识,做到理论通联实际,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
四年级学习小数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颇具挑战的内容。
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需要注重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便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和认识。
一、小数的意义小数是介于两个整数之间的数,它实际上是一个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示形式。
小数点的引入能够让我们更精确地表达介于两个整数之间的数值。
小数点右侧的数字表示整数部分的大小,小数点左侧的数字表示小数部分的大小。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资料集第一单元:四那么运算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数是局部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整数减法(1)确定两个加数的和及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确定的和叫做被减数,确定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局部数。
(3)被减数=差+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4)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1)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2)在乘法里,一样的加数和一样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
一样加数的和叫做积(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4)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整数除法〔1〕确定两个因数的积及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2〕在除法里,确定的积叫做被除数,确定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及0有关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2) 字母表示:a÷0错误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3) 字母表示:a+0= a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4) 字母表示:a-0= a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5) 字母表示:a-a = 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6) 字母表示:a×0= 0 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7) 字母表示:0÷a〔a≠0〕= 06、四那么运算依次: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算。
7、设计方案:租船问题学校组织去游玩,一共48个人参与,大船限乘5人,每只大船的租金的25元;小船限坐3人,每只小船的租金是20元;怎么租船最省钱?方案一:全部租大船48÷5=9〔只〕……3(人) 9+1=10〔人〕 10×25=250〔元〕方案二:全部租小船48÷3=16〔只〕 16×20=320〔元〕方案三:租9只大船,一只小船 9×25+1×20=245〔元〕答:租9只大船,1只小船最省钱。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7最新最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是错误的(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5)任何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8)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9)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6.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一样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正方体
四年级下册数学正方体一、正方体的认识。
1. 定义。
- 正方体是由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体。
2. 特征。
- 面:-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这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例如,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是5×5 = 25平方厘米。
- 棱:- 正方体有12条棱,且这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如果正方体的棱长是a,那么每条棱的长度都是a。
- 顶点:- 正方体有8个顶点。
3.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 因为正方体有12条棱,且每条棱长度相等,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例如,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厘米,那么它的棱长总和就是4×12 = 48厘米。
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定义。
-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
2. 计算公式。
- 正方体的表面积 = 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为S = 6a²。
例如,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3分米,那么它的表面积S=6×3² = 6×9 = 54平方分米。
三、正方体的体积。
1. 定义。
-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正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正方体的体积。
2. 计算公式。
-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V = a³。
例如,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米,那么它的体积V = 2³=2×2×2 = 8立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有关零的运算规律: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都得0。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还得0。
(注意:0不能做除数)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a +b=b+a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 (a+b)+c=a+(b +c)
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a ×b=b×a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 ×b)×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 或者a×(b+
c)=a×b+a×c
6、乘法分配律应用:(a—b)×c=a×c—b×c
7、减法性质:a-b-c=a-(b+c)
8、除法性质:a÷b÷c= a÷(b×c) a÷b÷c=a÷c÷b
9、牢记:25×4=100 125×8=1000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部分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十分位,没有最低位;整数部分最低位是个位,没有最高位。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10个十分之一是1,100个十分之一是10;10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100个百分之一是1;10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1里面有10个十分之一;1里面有100个百分之一;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百分之一。
5、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6、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0的,整数部分写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化简和改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8、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从十分位起,一位一位依次比下去,直到分出大小为止。
9、小数点移动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 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10、复名数、单名数之间的转换
(1)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2)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11、常用单位转换: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单位: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0000平方毫米;
重量单位: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1千克=1000克。
12、求小数的近似数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把第三位数省略。
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就要把第二、三位数省略。
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第五单元《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5、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6、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7、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底;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8、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9、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10、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用三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梯形。
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
1、小数加减法要注意:(1)小数点对齐,也是把数位对齐。
(2)从最低位算起。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2、小数加减法的的验算跟整数加减法一样。
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