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热情、好奇心和探险精神都是非常高的。

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可以被各种负面因素所影响,例如良好的教育、互动和监督都缺乏,以及家庭内暴力和失业等社会问题。

因此,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1、缺乏爱和关注青少年通常面对着许多因素,例如婚姻破裂、离开家庭、绝望、缺乏宗教信仰、寂寞、厌恶学校等等。

青少年常常感到不被爱和关心,因此,他们可以通过犯罪来获得他们所期待的关注。

2、缺少教育教育是可以抑制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可是,有些青少年可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这不仅会降低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们变得不自觉地采取错误行径。

由于缺少教育,他们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易受影响,尤其是在面对诈骗、网络犯罪等以色情为代价的犯罪手段。

3、家庭破碎青少年所在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稳定的家庭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然而,任何家庭破裂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无法得到缓解,他们可能会反转聚集犯罪团伙进行犯罪。

4、依赖成瘾剂和其他非法物品当孩子开始吸毒或者尝试其他非法物品时,他们受到的影响就变得更加严重。

他们会更容易成为犯罪团伙的可操纵对象。

同时,这些非法物品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纪律问题,从而更容易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教育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重要手段,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至关重要。

教育应该始终紧密联系着社会和生活的现实,例如经济系统、文化环境、社会化过程等等。

学校应该在这方面给予孩子们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并采取行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平衡和稳定。

2、家庭和家长的责任家长应该更加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并给予他们更多支持。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在言行和行为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并与孩子进行建设性地沟通。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的方面。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寻找适合的辅导方法,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此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心理分析1. 社会影响: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压力、家庭矛盾、同伴圈子以及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相对不成熟。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特别是亲近的同龄人和媒体的影响,去尝试一些违法和危险的行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通常在此阶段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社交圈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认同,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尊重和关注。

4. 情绪问题: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包括愤怒、沮丧、孤独等。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宣泄情绪或寻求刺激感。

二、辅导方法1. 预防教育: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 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或群体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

4. 社会参与: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是非常有效的辅导方法。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俱乐部和社区服务等,青少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5. 合法刺激替代:为了满足青少年对刺激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合法的替代活动。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中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诸多因素,如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一、社会因素1.社会贫富差距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资源不均,造成了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得到优秀教育资源,失去了竞争优势,进而可能注定了他们的未来。

在不公正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理解到利用非法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这将导致这些孩子更愿意通过违法手段来获取财富。

也正因此,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贪图欲望而涉足犯罪组织。

2.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错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错位,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在当今社会,一些未成年人也许已受到了现代信息的大量淫奢,并始终相信资本社会中钱是万能的,这就使得某些未成年人有可能通过不法手段实现快速发财的目的。

此外,我们也无法忽略宣扬暴力、不道德和非法的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盛行,这使得一些青少年对于玩“黑社会”这种文化十分向往,进而对于参与违法活动感到渴望。

3.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危机,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日渐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导致他们往往采取靠自己的方式获取金钱和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犯罪越来越成为一种遵从于自我意志的行为。

二、家庭因素1.亲密关系单薄家庭亲密关系的单薄反映在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父母的离异以及缺乏父母的关爱。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对未来感到绝望,进而选择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表达对未来的抗议。

此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容易加剧,童年时代的不良家庭环境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到了成年后,这可能进一步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家庭结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还与家庭的结构问题有关。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因素。

,对于理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心理因素、影响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青少年犯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其犯罪行为一般被认定为青少年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种类繁多,包括盗窃、抢劫、伤人、吸毒等各种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涉及到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综合考量。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个体心理特征是指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知、情绪控制、行为决策等方面。

家庭环境是指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

社会环境是指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同伴关系、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外部原因。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

社会文化是指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影响,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期望等方面。

经济因素是指经济条件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包括贫困、失业等方面。

法律制度是指法律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包括法律教育、法律惩罚等方面。

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展。

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体预防、家庭预防、社会预防等多个方面。

个体预防是指通过心理教育、行为矫正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刑事心理学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刑事心理学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刑事心理学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从刑事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讨其成因、特点以及可能的预防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及现状青少年犯罪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种类繁多,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视。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感、攻击性、冲动性等。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青少年犯罪者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与成年人犯罪行为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青少年犯罪者往往缺乏犯罪的后顾之忧,他们的犯罪行为更多是出于冲动和好奇心。

此外,青少年犯罪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探讨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此外,社会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和教育。

五、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处理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都具有重大影响。

理解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本文将就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尚未完全成年的情况下,从事违反法律的行为。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和易受外界影响等。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对后果的认识,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环境的影响而参与犯罪活动。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缺乏教养技能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家庭的温暖和平稳性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家庭的不良环境将导致他们易于追随不良行为的同伴和寻求刺激。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贫困、失业、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等社会不公因素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此外,媒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过度暴力的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加他们参与犯罪的倾向。

除了心理学因素外,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也非常重要。

社会学角度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学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

例如,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机会和资源的关联有关。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2.1. 认知发展水平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较差。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2. 情绪波动未成年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在遭受挫折或不满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进而采取极端行为。

2.3. 社交环境未成年人易受社交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社交圈子可能导致他们研究不良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和管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

3.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3.1. 好奇心理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可能因尝试新鲜感而走上犯罪道路。

3.2. 报复心理未成年人可能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产生报复心理,进而采取犯罪行为。

3.3. 金钱欲望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未成年人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3.4. 自我价值缺失未成年人可能在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情况下,通过犯罪来寻求关注和认可。

4. 预防对策4.1. 教育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 家庭教育家庭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温馨、关爱的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社会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4.4. 法律制裁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5.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复杂,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采取有效对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本文为您提供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于犯罪分子本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具有复杂原因和深层次社会心理学原因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等都会让青少年感到身心俱疲,而犯罪行为往往可以成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的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全,他们的判断力、自控力和责任感往往比成年人差很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社会(包括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清晰、理性不够充分,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外部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再者,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变化,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时期社会上崇尚英雄主义和暴力,青少年可能被这种价值观左右,以暴力和犯罪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强大”。

以上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原因,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青少年犯罪在社会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二、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控措施:1.教育方式: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加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让青少年了解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

2.心理卫生:通过心理医生的辅导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治疗。

适当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关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防止一些饱受压力影响的青少年选择不正当的途径来释放心理负担,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对青少年个体、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心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策略。

一、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不稳定、低收入家庭、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

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缺席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

2.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充满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同伴关系等心理问题。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获得同伴认同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倾向挑战社会规范,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刺激。

二、影响因素分析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同伴群体往往会加强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这种同伴影响使得青少年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具冲动性,并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影响。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来说,宽松教育、缺乏监督和规范、家庭冲突和家庭破裂等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对道德观念的淡漠和违法行为的产生。

相反,良好的家庭教育、明确的规范和监督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抵制外界诱惑,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预防策略探讨1.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和宣传,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提高他们对合法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照顾青少年。

2.加强同伴关系培养在同伴关系的培养中,引导青少年选择积极、正面的朋友圈子,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友好的同龄交往关系。

此外,倡导同伴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提高青少年对非法行为的抵制能力。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

(一) 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二) 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三) 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四) 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所以,对少男少女应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在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趁热打铁”,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

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

那么,都有哪些心理驱使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经分析,以下几种心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1.逆反心理:[page]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

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

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

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

孩子和人家打架,是因为“那人打了他的一个哥们儿”,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应。

4.报复心理: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男生给了她一巴掌。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方面知识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继续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特征和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正文:1.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特征- 青少年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建立-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不稳定性- 对权威和社会规范的反叛心理- 社会压力和亲子关系的影响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接触犯罪环境和同伴压力- 心理上的滥用和虐待经历-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缺失- 缺乏应对压力的健康机制3. 青少年犯罪的行为表现- 违法和犯罪行为的类型和频率- 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程度- 偏见和歧视的表现- 与其他问题行为的关联性- 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4.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干预- 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作与指导- 健康的自我关爱和情感管理- 强化违法行为的后果和惩罚- 提供正向的角色模型和引导5.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前景- 多学科合作和长期跟踪研究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 心理治疗和社会再适应的整合- 制定更加精准的预防策略和政策- 推动社会意识和关注的增强总结: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和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重要领域。

通过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因素以及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摆脱犯罪的困境。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多学科合作和长期跟踪研究,以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和政策。

青少年犯罪之心理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之心理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之心理学分析第一篇:青少年犯罪之心理学分析青少年犯罪之心理学分析摘要:青少年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我国事业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长时间的高峰期,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本文将从国外对青少年犯罪的学术观点及研究成果、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原因分析及预防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国外学者之研究:失范理论之观点、家庭紧张论、中和技术理论之观点、抑制理论二、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1、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2、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3、犯罪年龄低龄化。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一)、主观因素1.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

2.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青少年犯罪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和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社会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而言,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稳定性、亲密性以及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纠纷、离婚、暴力等问题都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创伤,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塑造也起着关键作用。

家庭环境的稳定与和睦、良好的父母教育方式、积极的家庭亲密关系都能够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其次,同伴影响也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一些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青少年涉入非法活动。

孤独感、社交焦虑等问题使得青少年更加渴望被接纳,他们可能通过加入草率的团体或涉及违法行为的圈子来寻求认同感。

同伴影响也可以解释为“从众心理”,青少年可能受到同伴的暗示或者诱导而去进行犯罪行为,因为他们希望在群体中获得认可和成就感。

此外,社会经济因素也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背景。

贫困家庭往往面临着生活艰难和资源匮乏的问题,这种困境可能导致青少年在追求快速获得金钱和物质的过程中选择非法手段。

青少年们对于奢侈品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也可能驱使他们参与犯罪活动。

因此,减少社会经济差距和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最后,教育系统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社交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

在学校中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培训,帮助青少年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和冲突解决方式,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引言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理解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因素,以期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正文内容:
1.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
- 犯罪行为的发展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不成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选择和执行。

2. 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
- 社会环境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 家庭环境中缺乏监督和支持对青少年犯罪有重要影响。

3. 心理健康问题和犯罪行为: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 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调节困难和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倾向。

4. 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
- 青少年寻求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同伴间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青少年加入犯罪团伙或采取犯罪行为。

5. 预防和干预:
- 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对遏制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 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犯罪倾向。

总结: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来减少青少年犯罪。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关注如何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和减少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一、引言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青少年犯罪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了社会安全,也给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

因此,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和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1.心理不成熟: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2.情绪波动大:青少年期是个体情绪体验最为丰富和复杂的阶段之一。

他们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情绪波动,如易怒、冲动等,这些情绪波动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3.价值观扭曲: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社会风气或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容易使他们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4.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

如与父母关系紧张、与同龄人相处不融洽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冲突,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学校应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3)社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1)家长应该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关爱和陪伴中成长。

(2)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行为规范,教育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3)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1)学校应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2)学校和社区可以联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控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首先,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发展对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研究指出,个体的冲动性、攻击性、自控能力等因素与犯罪行为呈正相关。

同时,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

因此,对于个体来说,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我认同感,以及培养良好的友谊关系,都有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

其次,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也有重要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冲突、家庭暴力、父母监护不力等因素与青少年犯罪呈正相关。

青少年在家庭环境中学习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家庭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规范引导。

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关系,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非常重要。

再次,学校环境也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的场所。

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学校中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学校的纪律严明度等因素与犯罪行为呈负相关。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规范的纪律和激励机制,提供适当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此外,社会层面也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的贫富差距、教育资源不平等、就业机会不足等因素都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社会应该关注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减少社会不平等,以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青少年犯罪成因的角度。

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发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层面都与青少年犯罪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加强家庭教育,优化学校环境,改善社会条件等多种策略进行青少年犯罪的防控工作。

同时,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摘要]青少年时期是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需要格外认真对待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的为成年人。

故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十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人中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特点原因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每个国家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每年有不少青少年沿着凶杀、酗酒、吸毒的道路走近犯罪行列。

而我国,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化,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经济,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直接干扰,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一、青少年犯罪人的现状:1、犯罪人更加低龄化。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2、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

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3、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再加上对流动人口管理上的不健全,暂住、录用外来人员不予申报,使得外来人口管理上很混乱,给一些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且作案后逃之夭夭、不留踪迹,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故而也使得流窜分子大肆进行作案。

4、再犯比例高、有前科,构成累犯的人员占很大比例。

1999年有前科、累犯占22?79%。

再犯比例高,一方面说明这些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恶习很深,虽经劳改教育仍不思悔改,是打击的重点,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在特殊预防上存在的不足。

5、青少年犯罪中,农民、无业人员占很大比例,高达90%以上。

6、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还有的形成犯罪集团。

青少年罪犯虽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且他们大都实施暴力犯罪,担心被害人反抗,总觉得单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故他们经常纠集几人去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这样既能使部署安排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

7、所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

青少年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

8、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

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

据统计,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各占总数20%以上,故意伤害、强奸、绑架等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且近一两年呈上升趋势,1999年重大杀人、抢劫案件占总案数的70%。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1.逆反心理:即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

当自己的意识受到学校、家庭的反对时就会发展为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

2.模仿心理: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

3.意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

有的青少年模仿一些黑帮影片中的帮派结成团伙,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狭隘的认为所谓哥们兄弟的利益最大,完全可以不顾其他人的合法权利。

4.报复心理: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

当与他人产生矛盾认为自己吃亏时,十分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失去控制,不计后果的进行报复,最终导致违法犯罪。

5.利己心理:这也是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在独生子女犯罪中,更为常见。

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娇宠,往往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

三、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

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

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3、连续性。

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

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

5、残忍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

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7、报复性和逆反性。

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8、网络媒介。

这成为目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青少年犯罪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

因沉迷网吧而导致犯罪的主要过程是学习成绩下降-家长及学校反对-没有经济来源-走上侵犯财产的违法犯罪道路。

因网恋而导致的犯罪发展过程表现为通过网恋发展为男女朋友-同居或共同进行奢侈生活-没有经济来源-走上犯罪道路。

以网络作为媒介引发犯罪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网络交友-见面-女性青少年成为强奸、强迫卖淫等犯罪的被害人。

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3、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4、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

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

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区别。

5、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以上四方面对于青少年反而言均是外部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

由于青少年犯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青少年犯罪的预防1、社会预防。

完善立法。

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比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

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

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严格整顿文化市场,尤其是影视、传媒文化,坚决打击并杜绝一切违规消费现象,净化文化娱乐场所,铲除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环境条件。

再者,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2、家庭预防。

家长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提高自身素质,用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子女,并且身体力行,为子女起好的表率作用。

父母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在健康幸福的氛围中成长,同时也要更新教育观,克服家长作风,抛弃旧的“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旧观念,与孩子成为良师益友,让孩子敢说真话、错话,使家长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便于有针对性的及时进行引导,同时也要敢于承认错误,学会向孩子道歉,使未成年人感到自己在家庭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受到大人的尊敬,心理得到满足。

另外家长要有“换位思想”,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必然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后孩子也必然会懂得凡事多为他人着想。

3、学校预防。

首先,要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青少年逐渐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要彻底摒弃“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要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学校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是第一位的。

学校应首先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然后才是“授业解惑”,传授各种知识,学习为社会服务的各项技能。

其次,我们办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成千上万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从而提高全民素质。

因此,学校在善于发现、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更应当着眼于大多数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