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教程教案

合集下载

基础护理学教案-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基础护理学教案-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理论课教案授课章节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授课对象护理学本科生授课时数6学时授课时间第三学年秋季学期授课地点教学楼多媒体教室教学目的与要求1.描述影响生命体征的因素2.说出正常值、解释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3.评估生命体征的异常,对异常的病人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4.正确的技术测量T、P、R、BP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命体征正常和异常的判断及异常的护理,T、P、R、Bp的测量方法。

难点:对生命体征异常者进行有效的护理。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像光盘、生命体征测量用物教学步骤1.介绍教学目标 5分钟2.评估T、P、R、BP,介绍正常值及异常反应 120分钟3.对异常病人护理措施 105分钟4.小结及布置思考题 10分钟思考题或作业1.生命体征的测量意义?2.生命体征的正常值?3.高热病人的护理?外文词汇Body temperature radiation evaporatron constant fever remittent fever intermittent fever irregular fever m hytothermia mercury thermometer Fahrenheit thermometer教学法参考《新编护理学基础》姜安丽(上二医)《护理学基础》段磊(人卫《护理学基础》白继荣(协和)《基础看护技术》氏家幸子(日本)课后分析与小结讲稿讲授内容注解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第一节体温的评估与护理体温(body temperature)定义又称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一)体温的形成(二)产热与散热1.产热过程2.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三)体温调节1.温度调节器2.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散热中枢后部:产热中枢(四)体温的生理变化1.正常体温2.生理变化(1)昼夜(2)年龄(3)性别(4)肌肉活动(5)药物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体温过高(hyperthermia)1.定义又称发热(fever)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

护理学基础第9课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学教案

护理学基础第9课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学教案

第9课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师】展示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三)三、体温测量技术(一)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1. 水银体温计(图 9-2)水银体温计包括口表、肛表、腋表三种。

2. 电子体温计(图 9-3)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测量体温,测得的温度值直接显示数字。

3. 可弃式体温计(图 9-4)此体温计含有对热敏感的化学指示单位,可随机体的温度而变色。

一次性使用。

4. 感温胶片是一种对温度敏感的胶片,放置于患者的前额或腹部,对比测量前后胶片的颜色变化,可推测患者的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二)测量体温的方法【目的】(1)测量并判断患者的体温,协助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

(2)动态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评估】(1)了解患者的诊断及目前的治疗情况。

(2)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3)询问患者测量前 30 分钟情绪是否稳定,有无剧烈运动,有无进食冷热饮料,有无冷热敷等影响体温的操作,如有上述情况应休息 30 分钟后再测量。

(4)根据测量方法,评估患者有无口腔疾患,上肢有无缺失或疾病,有无肛门疾病等。

【计划】1. 操作者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熟悉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2. 用物准备将已经检查并消毒好的体温计放入体温盒内(确保所有体温计完好无损,水银柱在 35℃以下),另备一个清洁容器(盛放测量后的体温计),消毒液浸泡的湿纱布,记录本,笔和带秒针的表。

3. 患者准备了解测量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体位舒适,情绪稳定。

4. 环境准备整洁、宽敞、明亮,必要时屏风遮挡。

【实施】测量体温的操作步骤及要点说明见表 9-1。

【评价】(1)操作方法正确,测得体温值准确。

(2)与患者沟通有效,患者配合。

【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总数并检查体温计完好。

(2)评估患者时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如运动、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若有上述情况应休息30 分钟后再测量。

基础护理技术(人卫版)授课教案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血压)

基础护理技术(人卫版)授课教案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血压)
任务一:认识血压计
任务二:测量血压并记录
任务三:判断测量结果
任务四:异常血压患者的护理
案例1:高血压患者
案例2:偏瘫患者
案例3:健康教育
重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难点
教学方法
重点: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为不同的病人测量血压
难点:血压异常患者的护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资源
1.教材《基础护理技术》、实训指导、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
1.复习血压的正常范围及生理变化
2.学习判断测量结果
【步骤五】任务四:异常血压患者的护理(时间: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
1.讨论:血压异常病人的护理
2.情境模拟:模拟案例一,给予李大爷合适的护理措施。
【步骤六】综合实训(时间:2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综合实训
2.展示案例二和案例三,学生模拟进行练习。
6.小结测量血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1.学生2人1组模拟案例一练习测量脉搏和呼吸。
2.观看电教:呼吸和脉搏的测量
3.学生代表模拟案例一给李大爷测量血压。
【步骤四】任务三:判断测量结果(时间:2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血压的正常范围及生理变化。
2.讲述异常血压的评估,高血压;低血压。
3.判断测量的案例中的患者的血压情况。
3.选2组代表进行现场演示。
4.师生点评。
1.学生分组模拟,完成工作任务。
2.学生代表进行情境演示。
【步骤七】总结及作业布置(时间: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总结与提炼
选用合适的血压计→确定测量血压的部位→测量血压→判断结果→正常→解释;心理护理

基础护理技术(人卫版)授课教案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血压)

基础护理技术(人卫版)授课教案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血压)
◎案例五:护士小李在进行家庭访视时,张大妈告诉小李,最近老伴刘大爷的血压偏高,张大妈买了一个汞柱式血压计,但是不会用,请你教会张大妈使用汞柱式血压计。
1.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
2.记录作业
3.复习: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3. 养成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
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1.具有按照护理程序为不同患者正确测量血压的能力;
2.具有对血压异常患者提供正确的护理措施的能力;
3.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
4.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
1.掌握高血压的概念;
2. 熟悉测量血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掌握异常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2.播放电教。
结:
4.点评。
5.以上肢血压的测量为例讲述血压的测量方法及记录形式。
上肢血压测量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血压计的“0”点、被测肢体肱动脉与心脏位于同一水平(三点一线)→卷袖、露臂,掌心向上,肘关节伸直→缠袖带,测量→打开水银槽开关→戴听诊器,将胸件放在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以一手稍加固定→关闭输气球气门,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20~30mmHg→以每秒4mmHg左右的速度缓慢放气,同时注意动脉搏动音变化时水银柱所指刻度→听到第一声搏动即为收缩压,当搏动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还原血压计→整理、解释、记录(收缩压∕舒张压)→用物处理。
3.选2组代表进行现场演示。
4.师生点评。
1.学生分组模拟,完成工作任务。
2.学生代表进行情境演示。
【步骤七】总结及作业布置(时间: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总结与提炼
选用合适的血压计→确定测量血压的部位→测量血压→判断结果→正常→解释;心理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案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案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案1.简介生命体征是评估患者生命状态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估,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或健康问题,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本教案将介绍生命体征的评估方法和相关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健康护理。

2.生命体征的类型和评估方法2.1体温体温是评估患者身体热量平衡的指标。

正常体温范围为36℃-37.5℃。

评估体温的方法包括口腔、腋下、肛门和额温等测量方式。

测量体温时应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和设备,以确保准确性。

2.2脉搏脉搏是衡量患者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的指标。

常用的脉搏测量部位有动脉、静脉、颈动脉和桡动脉等。

评估脉搏时应注意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和规律性,并及时记录。

2.3呼吸呼吸是评估患者呼吸系统功能的指标。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20 次。

评估呼吸时应注意观察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并及时记录。

2.4血压血压是评估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指标。

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有非侵入性和侵入性两种。

非侵入性血压测量常用袖带和听诊器等设备,而侵入性血压测量通常需要插管操作。

评估血压时应注意观察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及时记录。

3.生命体征的护理教学3.1评估前准备在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前,护士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确保测量设备完好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患者在安静、稳定状态下评估;·向患者介绍评估流程和目的,获得患者的合作和理解。

3.2评估方法和记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并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护士应保持耐心和细心,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测量完成后,护士应及时记录测量数值和相关观察结果,便于后续的护理干预和进一步评估。

3.3 异常结果的处理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异常,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患者体温异常: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降温或升温措施,如敷冷、温敷、服用退热药物等;· 脉搏异常: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和节律性,并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 呼吸异常: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及时注意到呼吸困难或异常,报告医生并辅助患者进行呼吸护理;· 血压异常: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或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减少盐摄入、控制体重等。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详细描述
定时测量病人的血压,记录血压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 处理。
03
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记录
监测设备的使用
电子监测设备
使用电子监测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血 压计、体温计等,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 行实时监测。
VS
定期检查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 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详细记录
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脉搏异常的护理
总结词
定时、测量、记录、及时处理
详细描述
定时测量病人的脉搏,记录脉搏变化 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呼吸异常的护理
总结词
观察、分析、预防、及时处理
详细描述
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分析呼吸异常的原因,采取措施预防 并及时处理呼吸异常。
血压异常的护理
要点一
总结词
定时、测量、记录、及时处理
要点二
脉搏的评估
总结词
正常脉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详细描述
正常人的脉搏在安静状态下为60-100次/分,超过100次/分为心动过速,低于60 次/分为心动过缓。
呼吸的评估
总结词
正常呼吸、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详细描述
正常人的呼吸频率在安静状态下为16-20次/分,超过20次/分为呼吸急促,感觉呼吸困难时则频率可 能超过20次/分。
实践效果评估与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观 察和评估,提供反馈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总 结和归纳,指出存在的问题和 改进的方向。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建议, 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提高实 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05
小结与展望

生命体征的护理教案

生命体征的护理教案

生命体征的护理教案1. 引言生命体征是评估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方面。

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对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供适当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提供正确的生命体征护理指导,以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目标•熟悉常见的生命体征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学会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

•能够识别和应对生命体征异常情况。

•掌握正确的生命体征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

3. 生命体征的指标和测量方法3.1 体温•指标:体温是身体内部的热量状态的一种指示,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测量方法: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口腔温度计、额温枪等进行测量。

3.2 脉搏•指标:脉搏是血液在动脉中每分钟搏动的次数,通常以次/分钟(bpm)表示。

•测量方法:通常在脉搏部位(如颈动脉、腕动脉)使用手指轻轻按压,计算搏动次数。

3.3 呼吸•指标:呼吸是人体吸入和呼出空气的过程,通常以次/分钟(bpm)表示。

•测量方法:观察胸廓或腹部的起伏,计算每分钟呼吸次数。

3.4 血压•指标: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通常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

•测量方法:通过袖带和听诊器进行测量,一般在上臂的肱动脉处进行。

4. 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4.1 体温的正常范围•成人:36.5℃~37.2℃•儿童和老年人略有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4.2 脉搏的正常范围•成人:60~100次/分钟•儿童:1岁以内为100160次/分钟,16岁为90140次/分钟,612岁为80~120次/分钟4.3 呼吸的正常范围•成人:12~20次/分钟•儿童:1岁以内为2040次/分钟,16岁为2030次/分钟,612岁为16~22次/分钟4.4 血压的正常范围•成人:收缩压(上压)90140mmHg,舒张压(下压)6090mmHg5. 生命体征的异常情况5.1 体温异常•体温过高可能是发热,原因可能是感染或其他疾病。

基护10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教案

基护10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教案
2.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 3. 避免各种影响体温测量的因素。如运动、进
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 4.测口温时,若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应立即
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 、胃肠道黏膜,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 吸收。若病情允许,可进食粗纤维食物,以加 速汞的排出
• 见于疟疾、淋巴瘤等
第19页/共72页
3
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不规则热: 特点
• 发热无一定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 • 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第20页/共72页
3
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护理措施: (1)观察:(2)保暖 (2)降温:物理降温──冰袋、乙醇、温水等
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第4页/共72页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
体温的产生与生理调节
正常人的 体温是由 大脑皮质 和丘脑下 部体温调 节中枢所 调节
第5页/共72页
1
体温的产生与生理调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产热过程 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 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过程 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 主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 散热的方式为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四种
3
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
减少、体温调节障碍及致热源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的体温升高,且超过正常范围
第11页/共72页
3
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临床分级: 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
减少、体温调节障碍及致热源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的体温升高,且超过正常范围

患者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教案

患者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教案
3、消化系统: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胃肠活动及消 化吸收功能下。
4、口腔:唾液腺分泌减少,致溶菌酶减少。
5、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等内分泌腺功能增加, 故长期发热可使其功能衰竭。
坠床 脑细胞受损
消瘦 水分丢失 营养不良 抵抗力下降
口腔感染
功能衰竭
第190页页/共/共333页
发热的观察护理
病情观察
指导患者按时服药 第第2256页页/共共3333页页
做好健康教育 解除心理顾虑 保持情绪稳定
思考题:
1、正常呼吸血压的范围、其受哪些因素的 影响?
2、如何判断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的改 变以及高血压、低血压,一旦出现异常呼 吸、血压你应怎样合理处理?
3、影响测量血压准确性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4、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应如何保证测量
O2


Co2
呼 吸 道
肺 泡
肺 毛 细 血 管
肺 静 脉 肺 动 脉
左 心 右 心
动 脉 静 脉
O2
毛 细
C血o2

组 织 细 胞
正常呼吸: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为16-20次/min,节律规则,均匀无声不
费力。
呼吸的生理性变化:
年龄 性别 运动 情绪 其他
第第1189页页/共共3333页页
异 常
缓脉
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少于60/min 。 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减等。

间歇脉在一系列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
搏,

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亦称为过早搏动。
异 每隔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 动,前者称二联律,后
常 者称三联律。偶发可见于健康青年女性,多见心脏器质性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用20%皂液或油剂润滑肛表汞端 • 测量时护士应守候在旁 • 测量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净
口温 部位 舌下热窝
腋温 腋窝正中
肛温 直肠
方法 闭口鼻呼吸 屈臂过胸 润滑肛表插 入 肛门3~4cm
时间 3分钟
10分钟
3分钟
注意事项
• 体温计测量前的检查 • 不宜或暂时不宜采用口腔测温的患者 • 不宜或暂时不宜直肠测温的患者 • 暂时不宜测量腋温的患者 • 体温与病情不符 • 咬碎体温计的患者 • 避免影响体温的各种因素
产热过程 • 化学方式产热: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肌肉活动 • 产热部位:肝脏52%、骨骼肌25%
产热与散热
散热过程 物理方式散热: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散热器官:皮肤;呼吸;排泄
体温的调节
• 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 •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方式
➢ 温度感受器
➢ 外周温度感受器 热感受器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热型
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 降温
• 增进舒适,预防并发症
• 观察病情
• 加强心理护理
• 补充营养和水分
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 hypothermia
水银体温计
A. 口表 B. 肛 表 C. 腋 表
电子体温计
A. 医院用电子体温计 B. 个人用电子体温计
电子体温计
非接触式远红外测温仪
可弃式体温计
体 温 计 的 消毒
➢ 目的:防止交叉感染 ➢ 时间:体温计测量体温后 ➢ 方法:水银体温计消毒法
电子体温计消毒法
体温计的检查
• 甩至35.0℃以下 • 40.0℃以下的温水 • 3min ❖ 读数相差0.2℃以上/汞柱有裂隙的体温计
体温
1. 体温的评估 2. 异常体温及护理 3. 体温测量的方法 4. 水银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法
体温
体温(body temperature) ➢ 又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 枢神经的温度
皮肤温度 ➢ 又称体表温度
体 温 的 形成
糖 脂肪 蛋白质
体温 热能 ATP
产热与散热
FAHRENHEIT 93.2ºF 95.0ºF 96.8ºF 97.7ºF 98.6ºF 99.5ºF 100.4ºF 101.3ºF 102.2ºF 104.0ºF 105.5ºF 107.6ºF 109.4ºF 111.2ºF
异常体温的评估
体温过高 体温过低
生理性变化
•昼 夜 •性 别 •药 物


脉搏 pulse P 心脏 → 收缩、舒张 → 动脉血管相应搏动 → 表浅动脉可摸到 → 脉搏
脉搏 --- 学习目标
1. 脉搏的评估 2.异常脉搏 3.脉搏测量的方法
脉 率(pulse rate)
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
正常情况60~100 次/分,和心率一致。 • 年龄 • 性别 • 体型 • 活动、情绪 • 饮食、药物
脉 律(pulse rhythm)
指脉搏的节律性。 正常-跳动均匀,间隔时间相等。
口腔测温法
部位 舌系带两侧的舌下热袋 时间 3min 注意 嘱病人用鼻呼吸,勿用牙咬
腋下测温法
部位 腋窝深处 时间 10min 注意 • 擦干腋下汗液
• 体温计紧贴皮肤 • 病人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 • 嘱病人尽量减少活动
直肠测量法
部位 肛门内 3~4 cm(成人) 时间 3 min 注意 • 病人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
掌握: -体温的评估 -体温测量方法 -高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脉搏测量的部位及方法 -血压正常值及异常血压判断 -标准血压测量的方法 -呼吸测量的方法 -保持呼吸道通常的措施 -氧气疗法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体温 (temperature) T 脉搏 (pulse) P 呼吸 (respiration) R 血压 (blood pressure) BP
体 温 换算
Fahrenheit (F) or the Celsius (C) ℉ = ℃ × 9 / 5 + 32 ℃ = ( ℉ - 32 ) × 5 / 9
CELSIUS 34.0ºC 35.0ºC 36.0ºC 36.5ºC 37.0ºC 37.5ºC 38.0ºC 38.5ºC 39.0ºC 40.0ºC 41.0ºC 42.0ºC 43.0ºC 44.0ºC
冷感受器
➢ 中枢温度感受器
热敏神经元 冷敏神经元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 内分泌腺、骨骼肌、
皮肤血管和汗腺等
行为性体温调节
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 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
达到目的 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是对自主性体温
调节的补充
正常体温
口温:37.0℃ (36.3 ~ 37.2℃) 腋温:36.5℃ (36.0 ~ 37.0℃) 肛温:37.5℃ (36.5 ~ 37.7℃)
发热的过程
• 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表现•:高畏寒热,持皮肤续苍期白,无汗,皮肤温度
特点:下产降热等于散热
表现:• 颜退面热潮期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
特点:散呼热吸大和于脉产搏热加,快体,温尿逐量渐减恢少复。正此常期 表现:持大续量时出间汗因,疾皮病肤和温治度降疗低效。果而异。
常见热型
体温低于正常
• 散热过多
• 产热减少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分级
轻度 32 ~ 35℃ 中度 30 ~ 32℃ 重度 < 30 ℃ 致死温度 23 ~ 25℃
临床表现
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减慢、皮肤苍白冰冷、 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甚至出• 保暖措施:加盖被,置热水袋 • 密切观察病情,准备抢救 • 病因治疗 • 积极指导
•年 龄 •肌肉活动 •其他
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 hyperthermia ➢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 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 口腔温度超过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
发 热 程 度(口腔温度)
低热 中度热 高热 超高热
37.5 ~ 37.9℃ 38.0 ~ 38.9℃ 39.0 ~ 40.9℃ 41.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