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合集下载

[励志故事]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励志故事]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励志故事]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包拯是北宋著名的清官。

他不仅处理这件事不偏不倚,而且非常孝顺。

公元1027年,包拯凭借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包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原来,建昌县离包拯家很远,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经受不住长途跋涉,没有办法与他一同前往,但他又不忍心离开父母,所以非常苦恼。

最后,包拯只好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安排自己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职。

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动了,就任命他在离家不远的和州任监税官,专门掌管钱粮税收。

包拯一接到预约,立即回家告诉父母,希望父母能和他一起去贺州。

父母不愿意离开他们已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但一想到他们的儿子离家去其他地方当官员,他们就忍不住感到悲伤。

包拯看着他的眼睛,既痛苦又焦虑。

晚上,包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家里又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专心留在家里侍奉父母。

包拯每天都尽力照顾他的父母。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

他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父母的墓旁建了一座茅草屋来悼念父母。

直到丧期结束,包拯还是不忍离开。

亲友们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包拯这才决定离开家乡,去朝廷做官。

包拯的辞职和孝道很快传遍了全村,大家都称赞他的孝道。

巧判小孩两个女人为了一个孩子上了法庭。

县长决定,赢得孩子手的人就是获胜的人。

拉了几下后,其中一人含着泪水松开了手,但最终县长将孩子判给了这名女子。

其他人不知道为什么。

当被问到时,县长说:“谁会忍心伤害他的孩子!她放手了,因为她爱她的孩子!你没看到她流泪吗?后来,包正把孩子还给了母亲!。

《包拯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包拯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包拯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包拯传元代-宋史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对照翻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后数年亲继亡。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包 拯

包 拯

包拯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合肥)人,北宋著名政治家。

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官刚正不阿,以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其辞官十年不仕,孝行事迹突出。

他主张以民为本,效法古代圣贤先哲的立身之道,是深受民间大众推崇的官员典范。

包拯在后世被广为称颂,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包公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仕途生涯阅历丰富包拯父亲包令仪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任惠安县知县,后来担任过朝廷虞部员外郎,做过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留守。

包拯幼年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长弥勖厉操守。

‛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登进士第,初授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年迈,未赴任。

改监和州税,旋解官归养父母,直到景祐四年(1037)39岁时才出来做官。

包拯为官经历比较丰富,1037—1040年任天长知县。

1040—1042年任端州知州。

1043—1046年6月,开始在三司短暂供职,后任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

1046年6月—1047年4月任京东— 1 —转运使。

1047年4月—1048年5月任陕西转运使。

1048年5月调任河北路转运使,没有到任。

1048年5月—1052年3月任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

1052年3月—7月任洒北都转运使。

1052年7月—1053年12月任高阳路都部署安抚使、知瀛州(今河北河间县)。

1053年任扬州知州。

1053年11月—1055年任庐州知州。

1055年12月—1056年8月任池州知州。

1056年8月—12月任江宁府知府。

1056年12月5日任开封府知府,1057年3月正式上任,在开封府一年零二个月。

1058年6月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1059年3月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1061年4月—1062年5月为枢密副使。

1062年卒,赠礼部尚书。

[总结范文]包拯的故事

[总结范文]包拯的故事

[总结范文]包拯的故事包拯的故事包拯的故事(一):包拯的故事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出身于官僚家庭。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

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

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

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

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能够进行弹劾。

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一齐对此进行辩论,话语十分恳切。

又曾推荐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就应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

”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铜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

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

孝亲故事和名言警句

孝亲故事和名言警句

孝亲故事和名言警句1. 孝亲故事: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冬天为让父亲睡个暖和觉,自己先钻进冰冷的被窝暖热,再让父亲睡。

哎呀,这孩子多贴心呀!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也会为我们捂热被窝一样。

名言警句:“百善孝为先”。

就像这句话说的,孝顺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呢!2. 孝亲故事:子路借米。

子路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愿望,翻山越岭去借米。

哇塞,他可真有毅力呀!这不就跟我们为了父母的心愿努力去做一样嘛。

名言警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孝顺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呀,难道不是吗?3. 孝亲故事:包拯辞官侍母。

包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毅然辞官回家。

这得多大的决心呀!这就好像我们会为了陪伴生病的父母放下手中重要的事情一样。

名言警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对父母的恩情怎么报答得完呢?4. 孝亲故事: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亲自为母亲尝药,多孝顺呀!就如同我们细心照顾生病的父母那般用心。

名言警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关爱其他老人呀!5. 孝亲故事: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为了给父母取鹿乳,竟然扮成小鹿。

哎呀呀,这也太有创意了吧!这和我们绞尽脑汁为父母做事不是一样的嘛。

名言警句:“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把孝悌做到极致,那可不得了呢!6. 孝亲故事: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为了安葬父亲,不惜卖身为奴。

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呀!就像我们会竭尽全力为父母解决困难一样。

名言警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对待父母就是要这样呀!7. 孝亲故事:孟宗哭竹生笋。

孟宗的孝心竟然能让竹子长出笋来,太神奇了吧!这就好像我们的真心能为父母带来奇迹一样。

名言警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我们要时刻记得父母的年龄呀!8. 孝亲故事:涌泉跃鲤。

姜诗夫妻对母亲极为孝顺,连鱼都感动了。

哇,这就是爱的力量呀!就像我们用心对父母,他们也会感受到。

名言警句:“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包公 辞官尽孝

包公 辞官尽孝

包公辞官尽孝包公即包拯(999—1062),字希仁,号文正,庐州府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肥东县)人,被古今人称为“包青天”。

他不仅是一位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势、为民伸冤的清官,而且是一个大孝子。

他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卒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拯少年时便性直敦厚,以孝闻名于乡里。

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当时28岁,被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

包拯以父母亲年事已高,自己又是独子,应尽孝奉养双亲,因而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就职,于是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相当于在家乡合肥邻近的和州管钱粮税收。

忽从家乡传来了年迈的父母卧床不起的消息,心里非常不安,便马不停蹄地赶回故里看望父母。

包拯回家后,得知父亲患有严重的肺痨病,母亲患风湿病,两位老人受病魔摧残十分痛苦,便四处奔波寻医问药。

听说百里之外的东槐有位80多岁的老中医,医术高明,就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来到老中医家求医。

老中医听罢包拯的描述后,说:“你父母年事已高,已无力回天,还是另请高明。

”包拯听后泪如泉涌,扑通跪倒在老中医面前再三恳求。

老中医终于被包拯的孝心所感动,告诉包拯要让父亲延长生命,只有多吃野生的鳗鲡、鱼鳖、鱼虾、泥鳅之类增补营养,增强抵抗力;其母亲的风湿病,除了坚持吃药外,还要经常做全身按摩和推拿,减少老人的疼痛。

为此,包拯不顾同事的劝阻,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侍奉父母。

此后,包拯就按照老中医的嘱咐,不管是北风刺骨的严冬,还是骄阳似火的酷夏,天天到山涧农田抓鱼、虾、鳖、泥鳅烧给父亲吃,晚上守护在病榻前为母亲不断作按摩推拿。

多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拯在双亲的墓前搭起了草棚,为父母整整守孝三年,尽了儿子的孝道。

守孝结束,他又在家里呆了两年。

后来在亲友的劝说下才离开家乡,重新踏上仕途。

包拯辞官回乡“尽孝”长达10年之久,被后人传为美谈。

诗人李书文写诗赞道:一代名臣千古传,辞官十载孝椿萱。

仁心感动天和地,寄望民间少病寒。

包拯辞职孝敬父母

包拯辞职孝敬父母

保证辞职孝敬父母一、图片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包拯包大人,因为他长得很黑,有人也叫他“包黑炭”。

你知道吗,他不仅在办案上有很多的绝招,令人赞叹,他更是孝子,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故事。

二、讲述故事1、首先让大家听几个他破案的故事.相传包公带着包兴,微服私访。

这天,来到一个地方,看看天色已晚,决定找个人家投宿。

他们顺街走着,见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门前石阶上流泪。

包公忙上前问:“请问老翁,何事伤心?”老人抬头看了包公一眼,并不说话,只是流泪。

包公不便多问,便提出想在这里借宿。

老人一听,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实不相瞒,这里前几天才死了人。

”包公一听死了人。

便问死者何人?何故而死?这一问不要紧,倒引出一段奇案来。

原来,这位老人姓徐,夫妇两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

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

新娘子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满意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丈夫正在攻读迎考,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

这是个连环对:“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娘子开玩笑地说:“对不上下联,不准进洞房。

”偏偏新郎书生气太重,一时答不出,竟赌气到学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愁眉不展,便问是何原因?新郎说;“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天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学堂里,并没有回家,怎么会答出对联来呢?”新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子,衙门马上来人,将新郎捉拿归案。

文弱书生抵不住糊涂官的严刑拷打,被逼供认,判了死刑,秋后问斩。

老夫人徐氏闻讯,投河而亡。

活生生的一个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老人讲完了经过,心里也很难过。

是谁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对出这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里。

夜深了,他还在苦思着那个下联,一个人在后院里踱了一会,索兴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在梧桐树旁,对月而思。

包拯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导读:本文包拯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包拯的故事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可谓是所有百姓的福星。

包拯生平简介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

受任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许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

是当时人们孝的榜样者。

清正廉明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孝道故事有哪些

孝道故事有哪些

孝道故事有哪些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崇。

孝道故事,是传承和弘扬孝道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深刻领会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

1. 《孝感动天》。

相传,唐代有一个孝子名叫李隆基,他的母亲年老体弱,生活无依。

有一天,李隆基听说母亲病重,便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不顾一切地赶回家中照顾母亲。

他日夜不离母亲身边,精心照料。

最终,母亲病愈,李隆基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天降甘霖,救了当地的农民于水旱之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孝顺的人会得到上天的庇佑。

2. 《顺天应人》。

宋代,有一个孝子名叫文天祥,他的父亲年迈多病。

文天祥白天忙于官场事务,晚上回家后,总是亲自为父亲端茶送水,悉心照料。

有一次,文天祥在外任职,接到家信说父亲病重,他立即辞官回家,不顾一切地照顾父亲。

最终,文天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顺天应人的行为。

3. 《感恩的心》。

明代,有一个孝子名叫谢觉哉,他的母亲年老体弱,生活困难。

谢觉哉每天早出晚归,但无论多忙,他都会在家中照顾母亲,尽心尽力。

有一次,谢觉哉外出谋生,听说母亲病重,他二话不说立即赶回家中,不离母亲身边。

最终,母亲病愈,谢觉哉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他得到了财神的庇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感恩的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4. 《百善孝为先》。

清代,有一个孝子名叫包拯,他的母亲年迈多病。

包拯每天忙于官场事务,但他总是抽出时间照顾母亲,尽心尽力。

有一次,包拯在外任职,接到家信说母亲病重,他二话不说立即辞官回家,不顾一切地照顾母亲。

最终,包拯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百善孝为先,孝顺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赏识。

以上就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历史人物包拯的故事

历史人物包拯的故事

历史⼈物包拯的故事 包拯(999年-1062年7⽉3⽇),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北宋名⾂。

下⾯是店铺带来的历史⼈物包拯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包拯(999-1062)⾃希仁,芦洲合肥⼈(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

出⾝于官僚家庭。

⽣于北宋咸平⼆年(999年)。

他28岁中进⼠,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最初考中进⼠,被授为⼤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母亲年纪都⼤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母⼜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

⼏年之后,他的⽗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

有盗贼将⼈家⽜的⾆头割掉了,⽜的.主⼈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杀掉卖了。

”不久⼜有⼈来控告,说有⼈私⾃杀掉耕⽜,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家的⽜⾆还要来控告别⼈呢?”这个盗贼听罢⼜是吃惊⼜是佩服。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这地⽅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包拯命令⼯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制造。

⼀年过去,他没有拿⼀块砚台回家。

任满后,调任知端州(⼴东肇庆)。

回京任监察御史⾥⾏,⼜改监察御史,为“⾔事官”,对处事不当,⾏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弹劾。

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唐介和包拯⼀齐对此进⾏辩论,话语⼗分恳切。

⼜曾建议说:“国家每年⽤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卒、选拔将领,致⼒于充实和巩固边防。

”⼜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铜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长官,实⾏对补荫弟⼦进⾏考试的制度。

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关紧要的⼩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诩⾼明,使得地⽅官吏⼗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关于孝顺的的名人故事

关于孝顺的的名人故事

关于孝顺的的名人故事关于孝顺的的名人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孝顺的的名人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顺的的名人故事篇11、陈毅孝敬父母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感言】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庭坚,官居四品尚“涤亲溺器”,陈毅之位更高还为母亲洗尿裤。

黄母身边自然不乏佣人侍女,陈母床前当然也是守护有人,像洗涤便器、尿裤这类又脏又累的活儿,他们为何还要事必躬亲呢?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任何人都无可替代的,是做儿子的天职与本分,因为“养儿须报父母恩”。

包拯孝养双亲弃仕途的读后感

包拯孝养双亲弃仕途的读后感

包拯孝养双亲弃仕途的读后感在《包公案》这部名著中,包拯的这段故事被描述得淋漓尽致。

包拯年轻时便立志学习治国安民之道,他努力学习,不断考试,最终功成名就,被推举为官。

他的父亲是个瘫痪在床的老人,母亲也行动不便,需要他的照料。

但是包拯并没有因为官场上的成功而疏忽了对父母的关心,相反,他把父母的生活照料得无微不至。

包拯曾说:“白日丧父母,子女尚无歇心。

视死如归,何所验我忠孝之行?”他对孝道的理解十分深刻,认为无论未来有何风风雨雨,他都会像视死如归一样对待自己的孝道,绝不松懈。

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实际上,包拯的孝心并没有受到现实的考验,他在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深得人民的喜爱,官员们也对他赞赏有加。

但是包拯并没有被名利所蒙蔽,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将家庭放在第一位。

这种坚守本心的品质,让我深受启示。

不过,包拯的孝心并不仅仅体现在言行上,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动证明了对父母的无私奉献。

在古代,许多官员都将权力看得比亲情更重要,他们放弃了对家庭的关爱,只为了追逐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名利。

但是包拯却不同,他将父母置于事业之上,这种孝行令人感动不已,也让我深受启发。

包拯最终选择了离开官场,回家照顾父母。

这种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正意义,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孝顺的儿子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名利和事业成功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包拯的孝道精神和放弃仕途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让人们深受启发。

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同样值得我们在今天去尊重和学习。

包拯的事迹让我深刻领悟到,家庭和亲情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依靠,无论事业如何辉煌,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对家人的关爱和呵护。

只有像包拯一样,用心用行动去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心存家国、忠孝两全,才能成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

尊老敬亲的故事

尊老敬亲的故事

尊老敬亲的故事
1.子路借米: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到可以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满足父母的要求。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包拯辞官侍母: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28岁时考中进士。

在他
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的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他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拯才重新踏入仕途。

3.韩信报分食之恩:《史记》中记载,韩信小时候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
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

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

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在他经常挨饿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好心的漂母,给他饭吃,从未间断。

后来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4.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
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

周恩来对这两位母亲都十分孝顺,始终没有忘记她们的养育之恩。

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

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

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以下是一些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 黄香温席:汉朝时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闻名。

他九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尽心尽力地侍奉父亲。

夏天炎热时,他会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时,他会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 陈毅探母:陈毅元帅非常孝敬母亲。

有一次他回家探望母亲,母亲生病了,他亲自为母亲洗衣服、洗脚,还帮母亲梳头。

- 花木兰代父从军:花木兰为了不让年老的父亲上战场,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最后凯旋而归。

- 子路借米: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家里很穷,经常吃野菜充饥。

但他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不惜走很远的路去借米。

- 包拯辞官尽孝:包拯是北宋著名的清官,他在为官期间因父母年老多病,毅然辞官回家照顾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后才重新出仕。

- 刘恒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名天下,他对母亲非常孝顺。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 朱寿昌弃官寻母:朱寿昌在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后来他得到母亲的下落,辞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并且接回家中,恭敬侍奉。

- 舜帝孝感动天:舜帝的父亲和继母对他很不好,但他仍然对父母孝顺。

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大象帮他耕田,小鸟帮他除草。

- 啮指痛心:曾参侍奉母亲极其孝顺。

有一次,他在山中砍柴时,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不知如何应对,便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于是迅速返回家中。

- 芦衣顺母:闵损的生母早逝,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父亲得知后,要休逐继母,闵损却跪求父亲饶恕继母,他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子包公

孝子包公
城 的龙 凤 砚 。 北 归 渡 西 江 时 , 忽 然 风 浪
骤 起 ,包 公 直 白我 未 曾 做 任 何 亏 心事 , 为何老天 与我过不去?亲属惭愧 , 坦白 了 收礼 之事 。包 公 大 怒 , 在 船上将砚 台 抛人江 中 , 顿 时 风 平 浪 静 。此 情 节 虽 有 夸张 , 但 颇符合包公与亲属 的内心也 由
不 久 ,朝 廷 又 任 命 包 拯 到 离 家 较 近 的 和 州 做 监 税 官 。 这 是 个
州. 所 到 之处 大肆 掠 夺 。包 公 墓 被 金 兵 从上方掀开 . 墓 中物品被洗劫一空。 但 至今 未 闻 听有 包 公 墓藏 物 品 流 出面 世 。 “ 正气 慑 王侯 , 铡 恶 除奸 传 万 世 ; 遗 风 昭 日月 , 蜀 山 淝 水 庆重光 ” 等这 些 名 家 书 写 的 堂 侧 楹 联 , 都 是今 人 的 装 帧 。 自身 清 廉 , 对 贪 腐 无 德 者 恨 之人 骨 , 便 是 包 拯 的 铮 铮 性 格 。 担 任谏院御史 时, 包拯对身居高位 、 无 德无 仁 的 贪 官 污 吏 毫 不 留 情 。 在 为官 2 6年 中 , 包 拯升迁 2 5次 , 平均 每年担 任一个 官职 , 逐 渐 进 入 权 力 中枢 。2 0多 个 岗位 中 , 主 要 担 任 四类 实 职 官 : 地 方 行 政 官与京 师官 . 台谏 官 , 监 司官和三 司官 , 临 去 世 前 一 年 多 担 任 了 位 列 执 政 的 枢 密 副使 , 在 吏治 、 法治 、 理财 、 台谏 、 国 防 等 各 方 面 都 表 现 出 了杰 出 的 才 能 , 获 得 了仁 宗 一 朝 上 至 皇 帝 、 文 武百官 , 下 至 百 姓的信任和称颂 , 其生平事迹涵盖了各个方面 , 堪 称 千 百 年 清 官 的

国学经典读后感500字

国学经典读后感500字

国学经典读后感500字《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国学经典读后感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读后感500字1今天下午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篇*叫《包拯辞官事双亲》。

讲的是包拯是个孝子,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建康县知县。

但是因为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包拯想时时待在父母身边,便推辞不去。

后来又得到监督和州赋税的职务,父母还是不想和他去赴任,于是包拯辞官回去奉养双亲。

过了几年父母去世了,包拯在家乡守孝了三年。

三年后,还犹豫不忍离去,乡里的人多次劝他,又过了好久他才去做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包拯为了侍奉在父母身边连续两年次拒绝做官,直到父母去世以后他还守孝了三年。

读了这篇*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原来我们全家生活在深圳,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想落叶归根,所以回到了老家。

妈妈担心我们便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三翻五次的挽留,并加工资希望妈妈能留下来,妈妈想到我们依然决定辞掉不错的工作回家。

这不正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吗?通过这两个故事便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帮父母减少负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自己穿衣服、帮父母扫地、洗脚等这些小事做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帮父母做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国学经典读后感500字2我最爱的经典就是《三国演义》了。

这本书的内容脍炙人口,人物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根本不理国事,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

这个时候便有很多的能人志士想要“起反”。

其中的“黄巾教”,把当时的朝廷官兵打得狼狈不堪,这时结拜兄弟刘、关、张挺身而出屡力大大小小的战功。

可他们三个人的战功,汉灵帝却没有好的奖励赐予他们,只给刘备做了个“七品芝麻官”。

他们三个和曹操等人看透了朝廷的昏庸和腐败、宦官的“鱼肉百姓”,最后把掌握大权的董卓给灭了。

包拯感恩的故事

包拯感恩的故事

包拯感恩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包拯是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官,我们听到很多关于他的事迹,但是也许我们并不了解其实包拯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

在包拯刚刚做官的那个时候,他已经28岁,在那个时候,如果子女做官的话,父母是应该随着子女一起外出的,但是包拯的父母却拒绝跟随包拯一起到外地,最后包拯他也辞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中一心一意照顾他的父母。

直到他的父母相继离世以后,他才重新做官。

保定本来可以更早的在外地做官,但是他为了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这么多年来对他的养育之恩,所以他宁可放弃官职,也要先尽孝道。

关于包拯感恩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那就是我们如何在赡养和事业之间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

关于包拯感人的故事已经给了我们一个例子。

我们虽然不需要像包拯一样做的那么仁至义尽,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参考,了解一下先人关于感恩父母的故事。

也许正是因为保*拥有很多此类的美德,所以他后来在做官的时候,也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推崇,称赞是好官。

关于包拯感恩父母的故事虽然说是在封建社会中产生的,但是在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包拯那种心系父母,感恩为先的精神和品质,就像他后来的作为一样,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一定会在其他方面做得出*。

少有孝行,闻于乡里之包公孝感千年

少有孝行,闻于乡里之包公孝感千年

少有孝行,闻于乡里之包公孝感千年包公,世代传颂的名字,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我们经常能在课本上或电视剧中看到,他为官26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嫌恶如仇的清官形象。

千年后,为什么他还如此受社会和百姓的尊崇呢?一、有学者认为,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风对包公以后的为人为官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申包胥“哭秦庭七日”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此人品行高尚,当年伍子胥因父兄遭谗言被害后,出逃至吴国,于公元前506年帮助吴国进攻楚国,紧急时刻,申包胥赴秦国求救,秦哀公犹豫不决,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七天七夜滴水未进,秦哀公最终被感动,发兵救楚,楚昭王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他却拒不受赏,隐居深山。

后来他的子孙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包拯是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代孙,父亲是包令仪,母亲张氏,兄弟三人,前两位兄长都早年夭折,包公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公元1062年,终年64岁。

2、孝肃家风包拯年少时就熟读《诗》、《书》、《左传》、《易》等儒家经典,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为他的人生理想和行为规范,奠定了志存高远的目标。

据史书记载,包拯长期自觉修身,严于律己,自幼便“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说的是包拯像一个小大人,循规蹈矩,不调皮捣蛋,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长大做官也依然遵纪守法,是一个好官。

这种家风,在他父亲就已经存在了,这种氛围对包公的成长很重要,到包公时期,为人为官进一步丰富了家风的内容,形成了名垂千古的孝肃家风。

古人说,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孝,德之本也,一个有在家孝顺父母,品德端正,言有信,行必果,必然家风正,行为端,在工作岗位也会尽职尽责。

3、铭记家训公元1062年5月包拯突然发病,卧床不起,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太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谨记家训,世代铭记不忘的家训。

包公要求后代子孙,如果做官者胆敢贪赃枉法,活着不准迈进老家的门槛,死后也不准归葬于祖坟。

包拯为父母辞官职名人孝敬故事

包拯为父母辞官职名人孝敬故事

包拯为父母辞官职名人孝敬故事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清官。

他不仅办案公正无私,还十分孝顺。

公元1027年,包拯凭借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包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原来,建昌县离包拯家很远,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经受不住长途跋涉,没有办法与他一同前往,但他又不忍心离开父母,所以非常苦恼。

最后,包拯只好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安排自己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职。

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动了,就任命他在离家不远的和州任监税官,专门掌管钱粮税收。

包拯一接到任命,就立刻回家告诉父母,希望父母能够与他一起前往和州。

父母舍不得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肯离开,但是一想到儿子要离家到外地做官,他们又忍不住伤心难过。

包拯看在眼里,既心疼,又着急。

晚上,包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家里又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专心留在家里侍奉父母。

包拯每天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了。

他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父母的坟墓旁搭了一间草庐,为父母守丧。

直到丧期结束,包拯还是不忍离开。

亲友们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包拯这才决定离开家乡,去朝廷做官。

包拯辞官尽孝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乡里,大家都对他的孝心称赞不已。

巧判小孩
有两个妇人为了一小孩而闹上了公堂,县官判定两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谁拉赢了那个小孩就是谁的,在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其中一位含着泪松开了手,但是最终县官却把小孩判给了那位妇人.别人不明其理,问之,县官说到:”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啊!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没看见她是含着泪的吗?后来包拯就把孩子还给了这位母亲!
文章来源自网络,供大家学习,如侵犯版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