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放射从业人员体检散瞳前后的安全防护
放射从业人员体检散瞳前后的安全防护放射性白内障(Radiation cataract)是指由X射线、γ射线、中子及高能β射线等电离辐射所致的晶状体混浊。
[1]为国家法定职业病之一,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要求:接触放射线、微波、高频、三硝基甲苯的人员需要扩散瞳孔进行眼科检查。
由于散瞳后会出现视力模糊,畏光等不良反应,受检者尤其是老年受检者跌倒的几率增加,做好安全防护、避免医疗纠纷,身处一线的护理人员责任重大。
1. 眼部检查的要求[2]1.1 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近视力,远视力不足1.0者,需查矫正视力。
40岁以上者不查近视力。
1.2 按照解剖顺序,依次检查外眼,借助裂隙灯检查角膜、前房、虹膜及晶状体。
1.3 指触法检查眼压及未散瞳检查眼底,注意视乳头凹陷,以除外青光眼。
再以托品酷胺或其他快速散瞳剂充分散瞳,用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然后用裂隙灯检查晶状体,记录病变特征,并绘示意图。
散瞳是行晶状体检查的重要准备工作,瞳孔准备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检查质量2. 散瞳检查操作流程2.1检查前询问:散瞳前应询问有无青光眼病史,有无白内障手术加装人工晶体,有上述情况者禁止散瞳检查。
必要时咨询眼科医生。
2.2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近视力2.3用散瞳药前护士洗净双手,受检者取坐位或者仰卧位,头略后仰,眼睛向上看,用左手拇指和示指分开上下睑暴露下穹隆部结膜囊,右手持药瓶距眼睛约1.5cm呈45°滴入结膜囊下穹窿内1滴眼液,轻提上睑使药液充满结膜囊内,滴眼后闭眼并压迫泪囊5分钟。
2.4嘱受检人员散瞳后30-120分钟内进行晶体检查。
3.防护措施3.1发放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通知中提醒受检者因散瞳检查晶体,体检当日携带墨镜及勿驾驶机动车。
3.2对负责散瞳操作的护士进行专项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3.3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核对受检者姓名、从事工作、接触的有毒有害物质、询问病史,尤其是有无青光眼、白内障、有无白内障手术加装人工晶体等,有无眼痛、头痛,必要时咨询眼科医生。
辐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内障)
辐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内障)【病因】(一)发病原因晶状体对放射线影响具有高度敏感性。
放射线所引起的白内障称为辐射性白内障(radiation cataract)。
晶状体受伤者有2种,一为接触放射线的工作者,二为接受放射线治疗者。
常见引起损伤的放射线有:X线、镭射线、60Co、90Sr的β、γ射线,以及铍、钋、镅的中子射线,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微波等。
(二)发病机制1.发病机制辐射性白内障发生和发展有2个方面:①放射线等直接辐射对晶状体的直接作用;②放射线等对虹膜睫状肌血管系统作用,结果引起房水循环动态变化,从而降低晶状体在房水中的气体交换。
这二者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晶状体前囊下的生长区上皮细胞,受到电离辐射作用后,细胞核受损伤,引起变性,染色体畸形,核碎裂。
细胞有丝分裂受到明显抑制。
这些受损伤而发生变化的上皮细胞移到并堆积在晶状体的后部,如借助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检查者可以看到不透明的斑点。
如损伤进一步发展,损伤而导致变性的细胞可在晶状体后部堆积成不透明的环,晶状体纤维变性,整个晶状体变混浊。
2.致白内障的阈剂量 Merrian等研究了放辐性白内障与剂量的关系,其结论为:X射线或γ射线导致白内障最低辐射剂量,一次照射量为51.6mC/kg;3周至3个月多次照射的累积量为103.2mC/kg;3个月以上多次照射的累积量为141.9mC/kg;若照射总量超过296.7mC/kg,不论照射的次数和经过的时间长短,都会产生白内障。
关于β射线所致白内障的阈剂量无统一的数值。
【症状】1.白内障形成的潜伏期晶状体对各种放射线伤后表现基本相同。
接受放射线后发病,潜伏期不一,可数月、数年或十几年,其与接受放射线的种类,放射量的多少以及年龄等有关。
X线引起发病在2~4年,中子射线几个月即可使患者出现症状。
总之,年龄愈小,潜伏期愈短;剂量愈大,潜伏期愈短;条件不同,差别甚大。
2.白内障的临床形态 X射线、γ射线及中子照射所产生的白内障临床形态基本相同。
全国首届卫生监督技能竞赛参考题-单选题(放射卫生答案))
全国首届卫生监督技能竞赛参考题-单选题(放射卫生答案)65.下列哪项不是《国际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规定的责任方A.许可证持有者B.用人单位C.注册者D.放射工作人员答案:D.70.放射工作单位未按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多少元罚款A.3000元B.1万元C.2万元D.3万元答案:应该是10万元以下罚款71.放射性活度10mCi表示A.每秒10次核衰变B.每秒3.7×108次核衰变C.每秒3.7×109次核衰变D.每秒3.7×1010次核衰变答案:B84.张某是某医院的放疗科职工,他在医院因更换钴-60治疗机的放射源而受到照射,这种照射称为A.公众照射B.职业照射C.医疗照射D.潜在照射答案:B86.放射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的费用由承担。
A.劳动者B.用人单位C.健康检查机构或政府D.诊断为职业病者则用人单位承担,否则由劳动者承担答案:B87.外照射屏蔽防护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对于电子,用重物质防护;B.对于离子,用低Z物质防护;C.对于中子,用铅、水泥防护;D.对于X线或γ射线,用高Z物质或混凝土、砖等防护。
答案:D106.放射人员健康监护档案保存时间为A.10年B.20年C.30年D.长期保存答案:D115.一医疗机构欲开展γ刀放射治疗工作,它应该向哪个部门申请办理许可手续。
A.卫生部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C.市级卫生行政部门D.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答案:B125.GB18871规定了职业照射的剂量限值:放射工作人员连续5年中平均每年不应超过A.5mSvB.10mSvC.20mSvD.50mSv答案:C126.医疗机构未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或者未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多少元以下的罚款A.10-50万元B.3-5万C.5-20万D.3万以下答案:A127.世界平均每人天然照射的剂量约为A.5mSvB.2.4mSvC.1.6mSvD.1mSv答案:B128.《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对特殊群体的诊断性检查作出规定,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辐射敏感群体的常规检查项目。
卫生部题库放射卫生-单选参考答案(1)
单选65.下列哪项不是《国际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规定的责任方?A.许可证持有者B.用人单位C.注册者D.放射工作人员答案:D.70.放射工作单位未按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多少元罚款?A.3000元B.1万元C.2万元D.3万元答案:错71.放射性活度10mCi表示A.每秒10次核衰变B.每秒3.7×108次核衰变C.每秒3.7×109次核衰变D.每秒3.7×1010次核衰变答案:B84.张某是某医院的放疗科职工,他在医院因更换钴-60治疗机的放射源而受到照射,这种照射称为A.公众照射B.职业照射C.医疗照射D.潜在照射答案:B86.放射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的费用由承担。
A.劳动者B.用人单位C.健康检查机构或政府D.诊断为职业病者则用人单位承担,否则由劳动者承担答案:B87.外照射屏蔽防护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对于电子,用重物质防护;B.对于离子,用低Z物质防护;C.对于中子,用铅、水泥防护;D.对于X线或γ射线,用高Z物质或混凝土、砖等防护。
答案:D106.放射人员健康监护档案保存时间为A.10年B.20年C.30年D.长期保存答案:D115.一医疗机构欲开展γ刀放射治疗工作,它应该向哪个部门申请办理许可手续。
A.卫生部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C.市级卫生行政部门D.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答案:B125.GB18871规定了职业照射的剂量限值:放射工作人员连续5年中平均每年不应超过A.5mSvB.10mSvC.20mSvD.50mSv答案:C126.医疗机构未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或者未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多少元以下的罚款?A.10-50万元B.3-5万C.5-20万D.3万以下答案:A127.世界平均每人天然照射的剂量约为A.5mSvB.2.4mSvC.1.6mSvD.1mSv答案:B128.《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对特殊群体的诊断性检查作出规定,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 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辐射敏感群体的常规检查项目。
放射损伤临床疾病
第二节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人体在较长时间内(数周至数月) 人体在较长时间内(数周至数月)连 续或间断遭受到较大剂量外照射, 续或间断遭受到较大剂量外照射 , 其累积 剂量大于1.0Gy,照射量率小于急性放射病 剂量大于 , 而明显大于慢性放射病, 而明显大于慢性放射病 , 并以造血功能再 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外照射亚急性 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 外照射亚急性 放射病。 放射病。
临床特点
1、起病缓慢; 、起病缓慢; 2、造血功能障碍; 、造血功能障碍; 3、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高;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高; 4、明显的微循环变化; 、明显的微循环变化; 5、免疫功能及生殖功能低下,凝血机制障碍。 、免疫功能及生殖功能低下,凝血机制障碍。
第三节 外照射慢性放射性损伤
表6-3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分型
型别 剂量 (Gy) ) 主要临床 表现 主要病理变化 治疗 对症治 疗,骨 髓移植 对症治 疗,姑 息治疗 姑息 治疗 预后
骨髓型
1~10 ~
出血、 出血、感染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空虚
可治愈有 死亡
肠 型
10~25 ~
高烧、腹泻、 高烧、腹泻、 电解质失衡 循环衰竭症状, 循环衰竭症状, 死于心源性 休克 震颤、惊厥、 震颤、惊厥、 运动失调
外照射急性、慢性放射损 外照射急性、 伤及内照射损伤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 数天) 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 ( 数天 ) 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引 起的全身性疾病。 起的全身性疾病。
病因
1、医疗照射 、 2、 2、事故照射 3、应急照射 、 4、核武器辐射 、
临床表现
初 期 阶 段
三、放射性白内障
职业病目录与诊断标准、分类目录对照表
钒及其化合物
5.14钒及其无机化合物
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GBZ47-2002职业性急性钒中毒诊断标准
9
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
5.11磷及其无机化合物
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黄磷皮肤灼伤GBZ51
GBZ81-2002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
10
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砷化氢)
5.9砷
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18
氮氧化合物
5.32氮氧化物
氮氧化合物中毒
GBZ15-2002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
19
一氧化碳
5.37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中毒
GBZ23-2002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20
二硫化碳
5.20二硫化碳
二硫化碳中毒
GBZ4-2002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21
硫化氢
5.38硫化氢
硫化氢中毒
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及腈类化合物(氰化氢)
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汽油、二硫化碳、四氮化碳、正已烷、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急性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N. N-二甲基苯胺、二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
溶血性毒物:酚、砷化氢、磷化氢;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热裂解气):有机氯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氯乙烯;氰及腈类化合物(丙烯腈);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虫脒、溴甲烷、拟除虫菊酲类农药;金属类金属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锰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铊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
GBZ83-2002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
11
铀
铀中毒
白内障的诊断与治疗
囊膜是一层透明的具有高度弹性的薄膜,完整 地包围在晶状体的外面。前囊下有一层上皮细 胞,这层上皮细胞到达赤道部后伸长,弯曲, 形成晶状体纤维。
晶体的透明性:纤维规则地排列;囊膜有恒定 的渗透性;晶体本身无血管
各种原因引起房水成分和晶体囊渗透性改变 以及代谢紊乱时,晶体发生蛋白变性,纤维 间出现水裂、空泡,上皮细胞增殖发生改变, 此时,透明的晶体变为混浊,称为白内障。
➢晶状体全部混浊。 ➢虹膜投影消失。 ➢肿胀消退,前房深度恢复。 ➢视力光感或手动,但光定位正常。 ➢眼底不能窥入
• 晶状体皮质溶解液化,呈乳白色,核下沉。 • 由于囊膜脆弱,通透性增加,晶体皮质可漏出进入前房
和玻璃体腔,从而引起葡萄膜炎和晶体溶解性青光眼等 并发症。
成熟期持续时间过长。 水分丢失,体积缩小,囊膜皱缩。 前房加深,虹膜震颤。 Morgagnian白内障:皮质液化,棕黄色
• 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 • 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 • 5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糖尿病,葡萄膜炎,外伤等而发生的晶体
混浊称老年性白内障。多为双侧性,但两眼发病可有先后。
症 状: 1. 双眼先后患病 2. 自觉眼前有固定不动的阴影 3. 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 4. 视力障碍出现时间因混浊部位不同而异 5. 视敏度下降 6. 因晶体膨胀可有近视等出现
按混浊部位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皮质性
核性
后囊下性
是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老年性白内障。 根据其病程可以分为四期 :
• 初发期 • 膨胀期(未成熟期) • 成熟期 • 过熟期
• 晶状体周边皮质部混浊,然后逐渐向中心发展。此时在小瞳孔下不易察 觉,散瞳后,可见灰白色的车轮状混浊。
放射卫生标准历次版本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 …
放射卫生标准历次版本一、国家标准,共36项1.GB 8921-2011 磷肥及其复合肥中226镭限量卫生标准GB 8921-88 磷肥放射性镭-226限量卫生标准2.GB 11713-89 用半导体γ谱仪分析低比活度γ放射性样品的标准方法3.GB/T 11743-2013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GB 11743-89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4.GB 14882-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5.GB 14883.1-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总则6.GB 14883.2-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氢-3的测定7.GB 14883.3-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锶-89和锶-90的测定8.GB 14883.4-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钷-147的测定9.GB 14883.5-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钋-210的测定10.GB 14883.6-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镭-226和镭-228的测定11.GB 14883.7-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天然钍和铀的测定12.GB 14883.8-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钚-239、钚-240的测定13.GB 14883.9-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碘-131的测定14.GB 14883.10-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铯-137的测定15.GB/T 16137-1995 X线诊断中受检者器官剂量的估算方法16.GB/T 16140-1995 水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17.GB/T 16141-1995 放射性核素的α能谱分析方法18.GB/T 16143-1995 建筑物表面氡析出率的活性炭测量方法19.GB/T 16145-1995 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20.GB/T 16146-1995 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21.GB/T 16148-2009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GB/T 16148-1995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22.GB/T 16149-2012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剂量估算规范GB/T 16149-1995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剂量估算规范23.GB 16348-2010 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48-1996 X线诊断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49-1996 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50-1996 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4.GB 16351-1996 医用γ射线远距治疗设备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W-3-80 医用远距治疗γ射线卫生防护规定25.GB 16352-1996 一次性医疗用品γ射线辐射灭菌标准26.GB 16353-1996 含放射性物质消费品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7.GB 16361-2012 临床核医学的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规范GB 16361-1996 临床核医学中患者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8.GB 16362-2010 远距治疗患者放射防护与质量保证要求GB 16362-1996 体外射束放射治疗中患者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9.GB 17589-2011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T 17589-1998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30.GB/T 17982-2000 核事故应急情况下公众受照剂量估算的模式和参数31.GB/T 18197-2000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医学处理规范32.GB/T 18198-2000 矿工氡子体个人累积暴露量估算规范33.GB/T 18199-2000 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和治疗方案34.GB/T 18201-2000 放射性疾病名单35.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4792-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J 8-74 放射防护规定GB 8703-88 辐射防护规定36.GB/T 28236-2011 染色体畸变估算生物剂量方法GB/T 12715-1991 染色体畸变分析估计生物剂量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共104项1.GBZ 95-2014 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GBZ 95-2002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 8283-1987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GBZ 96-2011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GBZ 96-2002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GB 8284-1987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3.GBZ 97-2009 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GBZ 97-2002 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GB 16386-1996 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及处理原则4.GBZ 98-2002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GB 16387-1996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5.GBZ 99-2002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 16388-1996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6.GBZ 100-2010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GBZ 100-2002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GB 16389-1996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7.GBZ 101-2011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GBZ 101-2002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GB 16390-1996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8.GBZ 102-2007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GBZ 102-2002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GB 16391-1996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9.GBZ 103-2007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GBZ 103-2002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GB 16392-1996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0.GBZ 104-2002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 8280-2000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8280-1987 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1.GBZ 105-2002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 8281-2000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2.GBZ 106-2002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 8282-2000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8282-1987 放射性皮肤烧伤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3.GBZ 107-2002 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WS 176-1999 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4.GBZ 108-2002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WS/T 197-2001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5.GBZ 109-2002 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16.GBZ 110-2002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17.GBZ 111-2002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18.GBZ 112-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19.GBZ 113-2006 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GBZ 113-2002 电离辐射事故干预水平及医学处理原则GB 9662-88 电离辐射事故干预水平及医学处理原则GBZ/T 153-2002 放射性碘污染事故时碘化钾的使用导则GB/T 16138-1995 放射性碘污染事故时碘化钾的使用导则20.GBZ 114-2006 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14-2002 使用密封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GB 16354-1996 使用密封放射源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Z 135-2002 密封γ放射源容器卫生防护标准WS 180-1999 密封γ放射源容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1.GBZ 115-2002 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卫生防护标准GB 16355-1996 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2.GBZ 116-2002 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GB 16356-1996 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23.GBZ 117-200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17-2002 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GB 16357-199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T 150-2002 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T 17150-1997 放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 第一部分 工业Χ射线探伤 24.GBZ 118-2002 油(气)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测井卫生防护标准GB 16358-1996 油(气)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测井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5.GBZ 119-2006 放射性发光涂料卫生防护标准GBZ 119-2002 放射性发光涂料卫生防护标准GB 16359-1996 放射性发光涂料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6.GBZ 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 16360-199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7.GBZ 121-2002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 16364-1996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8.GBZ 124-2002 地热水应用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67-1996 地热水应用中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9.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Z 125-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GBZ 137-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WS/T 185-1999 含密封源仪表放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 16368-1996 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0.GBZ 126-2011 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 126-2002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GB 16369-1996 医用电子加速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W 4 - 81 医用高能Χ线和电子束卫生防护规定31.GBZ 127-2002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GB 17060-1997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2.GBZ 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 5294-2001 职业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第一部分 外照射监测GB 5294-85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33.GBZ 129-2002 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34.GBZ 130-2013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 8279-2001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 8279-87 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GBZ 138-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WS/T 190-1999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35.GBZ 131-2002 医用X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 18464-2001 医用X射线治疗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W 2-80 医用治疗X线卫生防护规定36.GBZ 132-2008 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GBZ 132-2002工业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GB 18465-2001 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要求37.GBZ 133-2009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2002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WS 2-1996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8.GBZ 1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WS 179-1999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39.GBZ 136-2002 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标准WS 181-1999 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 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40.GBZ 139-2002 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41.GBZ 140-2002 空勤人员宇宙辐射控制标准42.GBZ 141-2002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43.GBZ 142-2002 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GB 8922-88 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44.GBZ 143-2002 集装箱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45.GBZ/T 144-2002 用于光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GB/T 11712-89 用于X、γ线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因子46.GBZ/T 146-2002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47.GBZ/T 147-2002 X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GB 16363-1996 X射线防护材料屏蔽性能及检验方法48.GBZ/T 148-2002 用于中子测井的CR39中子剂量计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49.GBZ/T 149-2002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WS/T 74-1996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规范50.GBZ/T 154-2006 两种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入量限值GBZ/T 154-2002 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入量限值GB/T 16144-1995 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入量限值51.GBZ/T 155-2002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定方法GB/T 16147-1995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52.GBZ 156-2013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与内容GBZ/T 156-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与内容GB/T 18200-2000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与内容53.GBZ 161-2004 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54.GBZ 162-2004 放射性口腔炎诊断标准55.GBZ/T 163-2004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56.GBZ/T 164-2004 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57.GBZ 165-2012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GBZ 165-2005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58.GBZ 166-2005 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59.GBZ 167-2005 放射性污染的物料解控和场址开放的基本要求60.GBZ 168-2005 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61.GBZ 169-2006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程序和要求62.GBZ/T 170-2006 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63.GBZ/T 171-2006 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64.GBZ/T 172-2006 牙釉质电子顺磁共振剂量重建方法65.GBZ 175-2006 γ射线工业CT放射卫生防护标准66.GBZ 176-2006 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67.GBZ 177-2006 便携式X射线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68.GBZ 178-2014 低能γ射线粒籽源植入治疗放射防护要求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78-2006 低能γ射线粒子源植入治疗的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69.GBZ 179-2006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基本要求70.GBZ/T 180-2006 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71.GBZ/T 181-2006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72.GBZ/T 182-2006 室内氡及其衰变产物测量规范73.GBZ/T 183-2006 电离辐射与防护常用量和单位74.GBZ/T 184-2006 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75.GBZ 186-2007 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76.GBZ 187-2007 计算机X射线摄影(CR)质量控制检测规范77.GBZ 190-2007 放射性食管疾病诊断标准78.GBZ/T 191-2007 放射性疾病诊断名词术语79.GBZ/T 200.1-2007 辐射防护用参考人 第1部分:体格参数80.GBZ/T 200.2-2007 辐射防护用参考人 第2部分:主要组织器官质量81.GBZ/T 200.4-2009 辐射防护用参考人 第4部分:膳食组成和元素摄入量82.GBZ/T 201.1-2007 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1部分:一般原则83.GBZ/T 201.2-2011 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84.GBZ/T 202-2007 用于中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GB/T16139-1995 用于中子辐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85.GBZ 207-2008 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86.GBZ/T 208-2008 基于危险指数的放射源分类87.GBZ 214-2009 放射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88.GBZ 215-2009 过量照射人员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GB 18196-2000 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检查规范89.GBZ/T 216-2009 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WS/T 186-1999 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去污处理规范90.GBZ/T 217-2009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护理规范91.GBZ 219-2009 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92.GBZ/T 220.1-201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 第1部分:核电厂93.GBZ/T 220.2-2009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 第2部分:放射治疗装置94.GBZ 232-2010 核电厂职业照射监测规范95.GBZ/T 233-2010 锡矿山工作场所放射卫生防护标准96.GBZ/T 234-2010 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响应程序97.GBZ 235-2011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98.GBZ 241-2012 放射性心脏损伤诊断99.GBZ 242-2013 放射性肝病诊断100.GBZ/T 243-2013 单细胞凝胶电泳用于受照人员剂量估算技术规范101.GBZ/T 244-2013 β射线所致皮肤剂量估算规范102.GBZ/T 248-2014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与评价 103.GBZ/T 249-2014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染色体易位估算辐射生物剂量技术方法104.GBZ/T 250-2014 工业X射线探伤室辐射屏蔽规范三、卫生行业标准,共13项1.WS 76-2011 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T 76-1996 医用X射线诊断影像质量保证的一般要求WS/T 189-1999 医用Χ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2.WS/T 117-1999 X、γ、β射线和电子束所致眼晶体剂量估算规范3.WS/T 184-1999 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4.WS/T 187-1999 淋巴细胞微核估算受照剂量方法5.WS/T 188-1999 X、γ射线和中子所致皮肤损伤的剂量估算规范6.WS/T 204-2001 用稳定性染色体畸变估算职业受照者剂量的方法7.WS/T 234-2002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 镅-241的测定8.WS 262-2006 后装γ源治疗的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9.WS/T 263-2006 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影像质量检测与评价规范10.WS/T 328-2011 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编制规范11.WS/T 366-2011 核或辐射紧急情况威胁类型12.WS/T 378-2013 造血刺激因子在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治疗中的应用指南13.WS/T 440-2014 核电站周围居民健康调查规范。
放射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学辐射防护学教学课件
七、诊断 (一)早期分类诊断
主要目的:确定受照者是否受到大剂量辐照,有无放射损伤; 对有放射损伤的患者作出分型、分段的初步判断。
2. 出血 出血部位以皮肤粘膜最明显, 极期多见便血和尿血。原 因在于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降低、血管壁脆性和通透性增加。 此外,神经体液调节紊乱、物质代谢障碍、细菌感染也使出血加 重。
3. 感染 并发感染是急性放射病重要病理特点, 影响预后。急 性放射病进程中,肺炎、出血坏死性肠炎和泌尿系统感染尤为常 见。细菌感染主要由内源性细菌引起,早期为呼吸道革兰氏阳性 球菌,晚期则为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3. 重度(4~6 Gy ) 临床分期明显。初期:临床症状多在照后 数十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呕吐发生早而频,可发生腹泻。受照 后~2天内淋巴细胞绝对值约0.6×109/L,白细胞也有一过性增高 后下降的特点,假愈期持续2~3周。极期有严重脱发,广泛出 血,严重感染,伴明显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此时白细胞最低值为1 ×109/L以下,血小板10 ×109/L以下,有 明显贫血。照 后5~8周后进入恢复期。
(四) 应急照射 核事故时为防止事故扩大或抢修、抢救等,工作
人员受到超过规定剂量限值达到1Sv以上,导致放射病。前苏联
Cherbobyl(1986)事故中消防人员和营救人员均有急性放射病例。
三. 发病影响因素 射线种类、剂量、剂量率、照射面积、照射方
四. 式、照射部位、单或分次照射、个体辐射敏感性和年龄等
恢复阶段: 白细胞恢复顺序: 单核细胞、嗜碱性、中性和嗜 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放射性疾病的诊断与救治杨宇华-2011
*骨髓相:每周检查一次
骨髓抑制
轻度骨髓型ARS 中度骨髓型ARS 重度骨髓型ARS
未出现 照后20天-30天出现骨髓抑制,且程度较轻 照后15天-25天出现严重抑制
极重度骨髓型ARS
照后10天内出现严重抑制
3、生化检查:血尿淀粉酶增加、尿中氨基 酸含量增加、肌酸,过氧化氢酶排除增加等。
治疗(1)
病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初期、假逾期、极期、恢复期
病情可分为四度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初期 prodromal phase
定义:患者受照后出现症状到症状缓解这段时间。 主要症状:神经系统先兴奋,以后转为抑制,胃肠功能
紊乱,造血功能障碍,代谢紊乱。
2.特点:
(1)放射病大部分属于确定性效应,小部分属于随机性效 应;
(2)各个疾病间有共性:(1)受照史;(2)临床表现不具备 特异性;
(3)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剂量-效应关系比较明确; (4)放射性肿瘤的特殊性;
3.放射病目录
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病目录,职业性放射性 疾病包含: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4)内照射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疾病 (6)放射性白内障 (7)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8)放射性骨损伤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分度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肠型急性放射病
脑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 剂量 Gy
主 要 表 现
轻度1-2 1-10 中度2-4
重度4-6 极重度6-10
主要损伤造血血液 系统,在造血抑制和 破坏的基础上发生以 全血细胞减少为主的 造血障碍综合症,主 要临床表现在出血和 感染
卫生部题库放射卫生-单选参考答案(精选.)
单选65.下列哪项不是《国际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规定的责任方?A.许可证持有者B.用人单位C.注册者D.放射工作人员答案:D.70.放射工作单位未按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多少元罚款?A.3000元B.1万元C.2万元D.3万元答案:错71.放射性活度10表示A.每秒10次核衰变B.每秒3.7×108次核衰变C.每秒3.7×109次核衰变D.每秒3.7×1010次核衰变84.张某是某医院的放疗科职工,他在医院因更换钴-60治疗机的放射源而受到照射,这种照射称为A.公众照射B.职业照射C.医疗照射D.潜在照射答案:B86.放射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的费用由承担。
A.劳动者B.用人单位C.健康检查机构或政府D.诊断为职业病者则用人单位承担,否则由劳动者承担答案:B87.外照射屏蔽防护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对于电子,用重物质防护;B.对于离子,用低Z物质防护;C.对于中子,用铅、水泥防护;D.对于X线或γ射线,用高Z物质或混凝土、砖等防护。
106.放射人员健康监护档案保存时间为A.10年B.20年C.30年D.长期保存答案:D115.一医疗机构欲开展γ刀放射治疗工作,它应该向哪个部门申请办理许可手续。
A.卫生部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C.市级卫生行政部门D.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答案:B125.18871规定了职业照射的剂量限值:放射工作人员连续5年中平均每年不应超过A.5B.10C.20D.50126.医疗机构未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或者未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多少元以下的罚款?A.10-50万元B.3-5万C.5-20万D.3万以下答案:A127.世界平均每人天然照射的剂量约为A.5B.2.4C.1.6D.1答案:B128.《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对特殊群体的诊断性检查作出规定,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辐射敏感群体的常规检查项目。
最新白内障诊疗指南
白内障诊疗指南病因凡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导致白内障。
本病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1.先天性白内障又叫发育性白内障,多在出生前后即已存在,多为静止型,可伴有遗传性疾病,有内生性与外生性两类,内生性者与胎儿发育障碍有关,外生性者是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造成损害所致,先天性白内障分为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及全白内障。
2.后天性白内障出生后因全身疾病或局部眼病,营养代谢异常,中毒,变性及外伤等原因所致的晶状体混浊,分为6种:①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又叫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见于40岁以上,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与多因素相关,如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根据初发混浊的位置可分为核性与皮质性两大类。
②并发性白内障(并发于其他眼病)。
③外伤性白内障。
④代谢性白内障。
⑤放射性白内障。
⑥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
临床表现单或双侧性,两眼发病可有先后,视力进行性减退,由于晶体皮质混浊导致晶状体不同部位屈光力不同,可有眩光感,或单眼复视,近视度数增加,临床上将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囊下三种类型。
1.皮质性白内障以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为主要特征,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过熟期。
2.核性白内障晶体混浊从晶状体中心部位即胚胎核位置开始出现密度增加,逐渐加重并缓慢向周围扩展,早期呈淡黄色,随着混浊加重,色泽渐加深如深黄色,深棕黄色,核的密度增大,屈光指数增加,病人常诉说老视减轻或近视增加,早期周边部皮质仍为透明,因此,在黑暗处瞳孔散大视力增进,而在强光下瞳孔缩小视力反而减退,故一般不等待皮质完全混浊即行手术。
3.后囊下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的囊膜下皮质,如果位于视轴区,早期即影响视力。
检查应了解玻璃体、视网膜、视乳头黄斑区和视神经是否正常及脉络膜有无病变,对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会有正确的评估,可借助A型及B型超声波了解有无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或眼内肿物,亦可了解眼轴长度及脱位的晶体位置,视网膜电图(ERG)对评价视网膜功能有重要价值,单眼白内障患者为排除黄斑病变视路疾患所致的视力障碍,可作诱发电位(VEP)检查,此外亦可应用视力干涉仪检查未成熟白内障的黄斑功能。
眼科疾病白内障诊疗规范
白内障诊疗规范一、先天性白内障【概述】本病为出生时或出生后第1年内发生的晶状体浑浊,是儿童常见的眼病,可为家族性或散发;可伴发其他眼部异常或遗传性和系统性疾病。
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与环境因素有关,母亲孕期内特别头3个月宫内病毒性感染,应用某些药物,暴露于X线,孕期内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不足、营养和维生素极度缺乏等,均可使晶状体发生浑浊。
也有一些病例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1.单眼或双眼发生.2.多数为静止性,少数出生后继续发展,有的直至儿童期才影响视力。
3.根据晶状体浑浊的部位、形态和程度进行分类。
比较常见的有:(1)前极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央局限性浑浊,多为圆形,大小不等。
可伸入晶状体皮质内,或表面突出于前房内。
多为双侧。
对视力影响不大。
(2)后极白内障;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局限性浑浊,边缘不齐,可呈盘状、核状或花状。
多为双眼发生。
少数为进行性。
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3)冠状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深层周边部有圆形、椭圆形、短棒状、哑铃状浑浊,呈花冠状排列。
晶状体中央部及周边部透明。
双眼发生。
静止性。
很少影响视力。
(4)点状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有白色、蓝色或淡色细小点状浑浊。
发生在出生后或青少年期。
双眼发生。
静止不发展。
一般不影响视力。
(5)绕核性白内障:数层浑浊位于透明晶状体核周围的层间。
各层之间仍有透明皮质间隔。
最外层常有“V”字形浑浊骑跨在浑浊带前后。
常为双眼发生,静止性。
视力可明显减退。
(6)核性白内障:晶状体胚胎核和胎儿核均受累,呈致密的白色浑浊,但皮质完全透明。
多为双眼发病。
睡孔缩小时视力障碍明显,Ifi孔散大时视力显著增加。
(7)全白内障:晶状体全部或近于全部浑浊,有时囊膜增厚、钙化,皮质浓缩。
可在出生时已经发生,或出生后逐渐发展,至1岁内全部浑浊。
多为双眼发生。
视力障碍明显。
(8)膜性白内障:前、后囊膜接触机化,两层囊膜间可夹有残留的晶状体纤维或上皮细胞,呈厚薄不匀的浑浊。
放射病的诊断与救治
什么情况下发生急性放射病?
核弹袭击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万吨核爆时受屏蔽的人员 千吨级核爆时的伤员 在严重放射性污染通过或久留人员
核事故:核电厂、核反应堆 辐射事故:各行业中的放射源
导致急性放射病的射线源
带电粒子:α粒子、β射线、质子 带电粒子:中子
波长极短的电磁辐射:X射线、γ
几种放射损伤的阈剂量
放射损伤名称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剂量阈值
1.5Sv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1.0Gy
3.0Gy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白内障 内照射放射病
15.0Gy
2.0Gy 1.0Sv以上
诊断标准-职业卫生标准
(1)GBZ95-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2)GBZ96-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3)GBZ97-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 (4)GBZ98-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5)GBZ99-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6)GBZ100-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 (7)GBZ101-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8)GBZ102-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
极期抗感染、抗出血
抗感染:在战时注意霉菌和病毒的感染 抗菌素:
使用原则:有指针的预防使用抗菌素 使用指针:1、WBC降到3000/mm3以下,或无菌
期分度,有针对性的选用各种综合治疗的 措施。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以造血损
伤为中心,采用分期分度,有针对性的选 用综合治疗的措施。
治疗2
治疗措施
一、消毒隔离、周密护理; 二、早期使用抗放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 三、极期抗感染、抗出血; 四、刺激造血机能
消毒隔离,周密护理
*目的:尽量减少病人受到内、外源性感染 的机会。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职业病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criteriaforchronicradiationsicknessfromexternalexposure
GBZ105-2002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5.1.5.3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
5.1.5.3.1具备下列二项异常者:
a)血浆皮质醇降低;
b)24h尿17-羟类固醇(17-OHCS)和17-酮类固醇(17-KS)降低。
5.1.5.3.2可有皮肤,粘膜色素沉着。
5.1.5.4甲状腺功能降低
血清T3、T4经数次检查低于正常;促甲状腺素(TSH)高于正常。2
5.1.5.2.1男性:具备下列三项中任何一项者
a)三次精液检查中二次精子数少于20x10/L(2000万/mL);或无一次超过40x10/L(4000万/mL;
b)三次精液检查中有二次活精子百分率低于60%;
c)三次精液检查中有二次正常形态的精子数低于60%。
5.1.5.2.2女性:主要检查卵巢功能,了解卵巢有无排卵和黄体功能情况。如检查基础体温、阴道脱落细胞、宫颈粘液检查等进行综合判定。
5.1.5.5物质代谢紊乱:主要检查蛋白质和糖代谢功能。
5.1.6脱离射线和积极治疗后可减轻或恢复。
5.2Ⅱ度
除具备Ⅰ度5.1.1条外,并有下列各项者可诊断为Ⅱ度。
5.2.1有较顽固的自觉症状,有明显的出血倾向。
5.2.2白细胞数持续在3.0x10/L以下;白细胞数持续在3.0~4.0x10/L兼有血小板数和/或血红蛋白量持续减少。
C.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按GB/T16149进行剂量估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前言
本标准的第3、4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标准。
原标准
GB8283-1987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可与WS/T117-1999《X、β、γ射线和电子所致眼晶体剂量估算规范》配套使用。
本标准可与GBZ1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配套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秀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adiation cataract
GBZ95-200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电离辐射所致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性白内障。
非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性白内障也可参照本标准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放射性白内障(Radiation cataract)
是指由X射线、γ射线、中子及高能β射线等电离辐射所致的晶状体混浊。
3 诊断原则
晶状体有明确的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大剂量的外照射,或长期超
过眼晶状体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历史(有剂量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记录显示累积剂量在2Gy以上(含2Gy),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晶状体开始混浊;具有放射性白内障的形态特点;排除其它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并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
4 诊断与分期标准
4.1 I期
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皮质内有细点状混浊,并排列成环行,可伴有空泡。
(图1)
图 1
4.2 Ⅱ期
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皮质内呈现盘状混浊且伴有空泡。
严重者,在盘状混浊的周围出现不规则的条纹状混浊向赤道部延伸。
盘状混浊也可向皮质深层扩展,可呈宝塔状外观。
与此同时,前极部前囊下皮质内也可出现细点状混浊及空泡,视力可能减退。
(图2)
图 2
4.3 Ⅲ期
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皮质内呈蜂窝状混浊,后极部较致密,向赤道部逐渐稀薄,伴有空泡,可有彩虹点,前囊下皮质内混浊加重,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
碍(图3)。
图 3
4.4 Ⅳ期
晶状体全部混浊,严重视力障碍。
5 鉴别诊断
排除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起始于后囊下型的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高度近视、色素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与全身代谢有关的白内障(糖尿病、手足搐搦、长期服用类固醇等)挫伤性白内障;化学中毒及其它物理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
6 处理原则
6.1 按一般白内障治疗原则给予治疗白内障药物;晶状体混浊所致视力障碍影响正常生活或正常工作,可施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6.2 对诊断为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者,根据白内障程度及视力受损情况,脱离放射线工作,并接受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一般为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晶状体。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眼部检查的要求
A.1 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近视力,远视力不足1.0者,需查矫正视力。
40
岁以上者不查近视力。
A.2 按照解剖顺序,依次检查外眼,借助裂隙灯检查角膜、前房、虹膜及晶状体。
A.3 指触法检查眼压及未散瞳检查眼底,注意视乳头凹陷,以除外青光眼。
再以托品酷胺或其他快速散瞳剂充分散瞳,用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然后用裂隙灯检查晶状体,记录病变特征,并绘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