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资源保障不足
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保障,如师资力量、教材开发、 教学设施等,部分地区存在资源保障不足的问题。
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的评 价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传统观念的制约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于课程改革持有疑 虑态度,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课程内容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课程内容需要及 时更新,以反映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课程内容的优化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重组和优化,提高课程 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
课程内容的实施和评价
课程内容的实施
课程内容的实施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多种 学习方式。
动态调整
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课 程的活力和适应性。
03
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发展需 求以及学科的发展需求,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内 在联系和结构,建立起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
丰富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 备等,以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
优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包括教室布置、师生关系等,以提高教学效 果和学习效率。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 经验。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1.06.08•【文号】教基[2001]17号•【施行日期】2001.06.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附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二〇〇一年六月八日附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一、总体思路1.突出重点,重抓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优质学习生活环境为宗旨,以“健康、安全、有趣、有益”为要求,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开发有效学习课程,深入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断完善教育质量和体验质量。

2.完善技能培养计划: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学习-实践-提升的循环,探索行动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基础课程的学科实践、实践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习和创新活力update。

二、具体改革措施(一)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以此替代传统的碎片化教育方法。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制定实践型课程,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促进早期学习:注重安全优质的早期教育,加强语言、科学、表演和文学等课外知识的学习,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早日确立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四)强化认知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培养学习者“学以致用”的意识,强化课程知识认知,将学习行为、实践形态等各种形式的学习融入课程设置,以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五)优化和完善教学环境:优化实体环境,丰富教学设备设施,改善教学空间,让学校成为学习者及其家人心仪的地方,以更好地提升学习体验、增强学习能力。

三、考核机制(一)管理和考核机制:每学年定期组织评估,综合考核学生学业表现、综合素质、教学成果等,针对学校学生情况,并及时反馈定量数据,勾勒学生全面发展水平,及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指导,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

(二)教师发展机制:以培养高素质教师为宗旨,构建以学习为主题,以科研为升华、综合应用为服务宗旨的多层次教师发展体系,重视实践能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师资队伍的教育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纲要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其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一、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我国长期以来对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的关注。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系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成为当务之急。

二、主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课程目标的转变:纲要明确强调要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课程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

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2.课程内容的优化:纲要鼓励学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和精简课程内容。

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文化素养、健康生活方式等。

此外,课程内容还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3.教学方法的创新:纲要鼓励学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评价体系的改革:纲要强调评价不应仅仅关注考试成绩,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纲要鼓励学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科竞赛、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等。

三、对教育体系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我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纲要试行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多元发展得以实现,他们将更加自信、自主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

2.改善教学质量:纲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课改专家和实践者经历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地位、原则、方法、目标有了新的界定。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学校、学生、社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认识和行动上难免陷入种种误区。

只有走出综合实践活动误区,才能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一、要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定位,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自身要素之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

因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只有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自身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定位。

学校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首先、要弄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定位。

有些教师还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看作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与其它课程的本质区别开来,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

或将综合实践活动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科课程。

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是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课程,它是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解决或试图研究、解决认为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的探究性课程。

其次、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在课程门类的归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当然,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xxxx年正式实施。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目标、内容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改革目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改革纲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优化课程结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益。

通过精简课程内容和增加选修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2. 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能力培养。

改革纲要鼓励学校和教师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理论知识,并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3.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改革纲要支持教师参与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二、改革内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课程改革:优化主干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减少重复学习和无效的知识点。

同时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 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操作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从注重学科成绩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

4. 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

改革纲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影响与挑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教师培训不平衡:改革纲要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但目前仍有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培训不够完善,导致教育质量的差异。

2. 学生负担问题:尽管改革纲要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和家长过分强调学术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XXX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XXX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XXX同志“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详细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研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研究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近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首次全面梳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要点进行解读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二、总体目标该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课程改革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原则,其中包括突出素质教育导向、坚持德育为基础、强调全人发展、注重能力培养、落实因材施教、推进常态化评价等。

这些原则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四、核心课程改革为了推动核心课程的改革,纲要提出了教育内容的优化、学科体系的调整、教材教辅的创新以及教师队伍的培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核心课程的改革,旨在增强学科的融合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强调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同时,纲要还提出了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推动学校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六、评价改革为了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评价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纲要提出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强调课程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减少对分数的过分依赖。

七、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纲要强调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和社会地位。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在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研究,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以及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其中,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有所突破,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以及___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决策的方针是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以及建立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需要对课程类型进行价值厘定,包括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隐性课程、显现课程,以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包括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发现,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和选修课程较少,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而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因此,需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为了优化课程内容,我们需要进行以下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优化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包括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2、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包括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3、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包括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发展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包括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体现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在社区的特色、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包括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课内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整合校内外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6、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包括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这份纲要试行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传统的知识导向型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此,教育部积极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主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1. 课程结构调整纲要试行要求对学科进行科学安排,杜绝过度灌输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合理调整各学科的比重,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2. 跨学科课程设置鼓励学校设置跨学科课程,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培养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3. 选修课程设置纲要试行提出鼓励设置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其专长和兴趣。

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学校特长和学生兴趣等因素来确定。

4.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社团、实践实习和社会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1. 适应社会需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和设置选修课程,试行纲要使得基础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试行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学术、技能、艺术、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

3. 推动教育公平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比重和选修课程,试行纲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科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提高了教育公平性,减少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现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 最需要睡眠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 ; 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 又想方设法 给老师找茬;高喊“高分未必高才”, 又整日为高分而废寝 给老师找茬; 高喊“ 高分未必高才” 忘食;还没有上岗,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忘食 ; 还没有上岗 , 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 考试后发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 , 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 最不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这么累的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 、 这么累的人 ; 苦学时觉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三)我县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2.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3.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4.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5.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6.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7.德育工作成效不大 德育工
(二)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公平 发展不均衡 应试教育 评价制度错误导向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基本境遇
● ● ● ●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是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是冷酷无情的 场所;学校是监狱,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是受罪的地方, 场所; 学校是监狱, 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 是受罪的地方,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在教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对内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一面又制定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举措。

自2001年开始试行,通过对学校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改革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二、改革内容1. 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法的引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课程内容的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2. 数学课程的改革数学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减少机械计算的内容,增加数学应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 外语课程的改革外语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减少对语法知识的侧重,增加对语言实际运用的训练。

4. 科学课程的改革科学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积极引入前沿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5. 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三、改革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试行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学术成绩和学科竞赛成绩也有所提高。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强,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

四、存在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试行也面临一些问题。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还需加强师资培训;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农村地区和贫困学校条件有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还需加强。

五、展望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持续推进的任务。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引言基础教育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举措。

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

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教学的新途径。

改革举措基于上述的重要性,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具体的改革举措,用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

1. 多元化课程设置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我们建议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增加更多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这些选修课程可以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2. 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我们建议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增加一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如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3. 推行项目化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建议推行项目化学习,让学生通过课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便是为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旨在优化课程设置。

传统的课程设置结构单一,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纲要试行中,课程设置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涵盖了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论学习,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新的纲要试行中,将鼓励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学生塑造成“一切从属于教师”的对象,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新的纲要试行中,将引入选修课程和选修模块,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新的纲要试行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推出,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以及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的改革,将为培养创新人才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doc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XXXX-04-28 13:32:15)转载▼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应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教育领域的改革工作。

我国也不例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提高教育水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

该纲要旨在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均衡的教育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的一大亮点是将素质教育纳入课程改革的核心。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各个方面。

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需求的优秀人才。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还加强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和科技应用的整合。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课程内容往往难以满足当今世界的需求。

因此,纲要试行将增加一系列新课程,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纲要试行还将加大对教育科技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探索。

在改革纲要的试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因此,纲要试行将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是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和适应问题。

新的纲要试行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学生和家长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

因此,纲要试行需要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引导和指导。

总体而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是一个积极的举措,它将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教育方式的改革。

通过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能够为学生打开更多的发展空间,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新的课程设置和科技应用的整合也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021年整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21年整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21年整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旨在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本文将对该纲要试行进行综合介绍和分析。

一、课程改革背景2019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实施的阶段。

该纲要试行是对纲要的深入贯彻和落实,旨在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内容1. 课程目标更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课程目标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2. 课程内容调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加强了阅读技能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3. 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改革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同时也强调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试行效果评估1. 教师培训和支持为了保障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加强教师培训和支持的重要举措。

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研讨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学科成绩。

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力。

3.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课程改革试行也涉及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建议1.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对能力。

2. 教材编写和选用课程改革需要有符合新纲要要求的教材编写和选用。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根据这个文件,教育部又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其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随即如燎原之火般在英语教育中广泛传播、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任务性教学的重点在于改变过去英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

它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协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自主学习的过程。

笔者认为,上述分析即符合社会对新型英语人才的需要,又能有效解决当前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不失为对症治疗的良方。

(一)任务型教学是大势所趋。

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强,社会急需能应用英语这门交际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英语已经超出一门学科的意义范围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生存、交流的基础工具。

而那种高分低能、在语法上是专家,在交际上是懦夫的所谓“英语高才生”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不再受宠。

各行各业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能把英语转变为“生产力”的人才。

Elaine Tarone和George Yule(1999:17)指出:“近年来在语言的教学上究竟应该教什么?人们的视角已发生重要转变。

简单地说,已将强调的重点从把语言作为一套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形式(语法的、音位的和词汇的)转向把语言作为一种用于实现多种交际目的的功能系统。

”这种视角的转变也已经或正在中国发生。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英语首先是为了交流,是解决问题、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这些都给任务型教学的生长提供了适合的温床,它恰恰强调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把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把课堂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使学习者不仅关注语言本身,而也关注学习过程,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通过完成即定任务来学习和应用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l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约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9.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12.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现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权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13.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

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个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市查。

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

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竟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市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

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六、课程评价1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丑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1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

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1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17.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