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
漕运总督
![漕运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17715fafdd3383c4bb4cd210.png)
也就是说他兼任一个巡抚,像一个普通巡抚那样管理一块地方。是因为在明代凤阳是皇帝的老家,虽然明明开府淮安,却不称淮安而称凤阳。但是,有时人们还是称他为“淮抚”,而不称“凤抚”。“等处”是指哪些“处”呢?是:淮安府、扬州府、凤阳府、庐州府,和州、滁州、徐州,总称四府三州。庐州府、和州、滁州在今安徽,庐州府即今之合肥。它包括了长江以北整个淮河中下游地区。虽然辖地与南直隶交叉着,但他仍然要对他所辖范围内的事务负责,明末张献忠烧了凤阳,漕督杨一鹏不就因此掉了脑袋了吗?所以淮安俨然是一个行省,漕运总督不光是一个专业官员,也是一个方面大吏,而淮安则是一个准省级城市。漕运总督要像其他督抚那样,总理全省军政事务,包括督理钱粮、操练兵马、修理城池、抚安军民、禁革奸弊等事项。如有战事发生,可以选将调兵,组织备战。对于才能不济或是不听命令的官员,文职五品以下,武职四品以下,都可以参究、拿问乃至以军法从事。至于上书弹劾,致某一下级官员被贬被杀,更是小菜一碟了。 其实,淮安有巡抚在前,有漕运总督在后。也就是说,在未漕运总督时,淮安就曾有巡抚了。《明史纪事本末》卷24“河漕转运”载:耿九畴,景泰元年(1450)10月由刑部右侍郎任巡抚凤阳。敕曰:“往者命尔巡治盐法,今特命尔兼巡抚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四府,滁、徐、和三州,抚安兵民。”其范围与后来漕运总督所兼巡抚的范围一样。 漕运总督的事务本来就够已忙的了,还要巡抚这么大一块地方,经常忙不过来,所以经常单独另设一巡抚。如成化八年分设过,第二年就裁并了,正德十三年又分,十六年又合。嘉靖三十六年因倭寇骚扰,又单设巡抚,以李遂充任。倭寇平息后,四十年又裁并。崇祯十四年又分设,直至明亡。 还一些曾经有过的或者时不时兼任的头衔:
编辑本段性质
漕运总督于明代开始设置,有明一代称它们为总督漕运和总督(理)河道,后世又分别称其为总漕和总河 ,其中漕运总督设置较早。景泰二年(1451年),因漕运不继,明政府任命副都御使王竑总督漕运,驻扎淮安 ,标志着明廷设置漕运总督一职的开始。当时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其主要 职能除督促涉漕各省经运河输送粮食至京师外,还有巡抚地方并兼管河道维护治理职能。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 ,鉴于河道淤塞,漕运时有受阻,需有专员统筹河务,朝廷便命刑部 漕运总督部院
清代职官制度
![清代职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2e053135f0e7cd1842536f0.png)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官员的称呼大学士—————中堂太子少保————宫保吏部尚书————天官、冢宰礼部尚书————大宗伯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刑部尚书————大司寇兵部尚书————大司马工部尚书————大司空左都御史————总宪左副都御史———副宪通政使—————银台御史——————侍御、都老爷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主事——————主政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河道总督————河台、河帅漕运总督————漕台、漕帅学政——————学台、学院、学宪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盐运使—————盐司道员——————道台、观察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同知——————二府、分府、司马通判——————别驾、三府知州——————牧、刺史州同——————州驾、州司马州判——————别驾、州司马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县丞——————左堂、二尹、捕厅主簿——————三尹吏目——————捕厅、右堂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巡检——————捕厅、巡政、分司提督——————军门、提台总兵——————总镇、镇台副将——————协镇、协台其它:正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武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将正三品——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参将从三品——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官:游击正四品——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官:都司从四品——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门领正五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守备从五品——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总正六品——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官: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官:卫千总正七品——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官:把总从七品——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正九品——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武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官:京县典史、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无仍以科举为选任官吏的“正途”。
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 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中国历史全一册
![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 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中国历史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4d8622b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a.png)
顺治
康熙
册封“达赖喇嘛” 册封“班禅
额尔德尼”
册封制度
雍正(1727) 设驻藏大臣
设立机构
乾隆(1751) ”金瓶掣签“制度;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颁布法规
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4、管理东北边界 (1)雅克萨之战
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 尼布楚修筑城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 置若罔闻,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管理少数民族机构 ——理藩院 管理少数民族政策 ——因地制宜
(1)东南
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 清朝统一台湾 1684 清朝设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西
伯
利
庙屯 页
黑
黑中俄《尼布楚条约》岛 规定的待议地区
《广舆胜览图·俄罗斯人》
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3)西北、北方
①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 ②平定维吾尔族 大、小和卓 叛乱 ③在蒙古族设立盟旗制度 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2)东北
① 17世纪清朝抗击沙俄 ②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
楚条约》,划定中俄东 段边界。
(4)西南
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 1727遣驻藏大臣与达赖、 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二、加强君主专制
壹 清朝建立全国政权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 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竟无一 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康熙帝 雍正帝
4:00 7:00-12:00 12:00-15:00 15:00-23:00
朝祭,早膳,读圣训 处理政务 听学者讲解经史 晚膳,处理政务
万机综揽,巨细躬亲。
第13课 清前期的兴盛与危机
壹 清朝建立全国政权
【江苏·淮安】清晏园--昔日河道总署的后花园;今日河清海晏的见证者
![【江苏·淮安】清晏园--昔日河道总署的后花园;今日河清海晏的见证者](https://img.taocdn.com/s3/m/ab35003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1.png)
【江苏·淮安】清晏园--昔⽇河道总署的后花园;今⽇河清海晏的见证者布裙荆钗难掩倾城丽质;洗净铅华光耀南船北马。
在鱼的眼中,淮安就是⼀座与古淮河有着深仇⼤恨的城市。
这座处在京杭⼤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点处的⽔城,光市区就有五条河流穿城⽽过。
南宋以前,这座城市与古淮河之间是和谐的。
这条河滋养了这⽚⼟地,“⾛千⾛万,不如淮河两岸。
”“江淮熟,天下⾜。
”可南宋以降,这千年时光⾥,“淮安”成了民众、朝廷共同的祈盼。
建炎⼆年(1128年)的黄河夺淮⼊海,使得这⽚⼟地年年有灾祸,粮仓变破窑......在鱼的眼⾥,淮安⼜是幸运的。
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清时期淮安已经是京杭⼤运河南北漕运交通枢纽,有“南船北马、舍⾈登陆”之誉。
伴随运河漕运、盐运的发达,淮安盛极⼀时。
也正是因为黄河夺淮⼊海,淮安被推到治⽔保家卫国的最前沿。
清代更是把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署设在这⾥。
那名冠神州⼤地的天下第⼆美⾷“淮扬菜”就是在这么个历史氛围下发扬光⼤的。
明代的户部分司,尤其是清代河道总督府在淮安的设置,⼜为淮安留下⼀座宝贵的“江淮第⼀园”--清晏园。
清晏园不同凡响,在于它是明清两代官衙的后花园,明朝永乐⼗五年(1417年),这⼉就是明代户部分司,主管天下粮仓。
那时候称作西园。
清代河道总督靳辅从康熙⼗六年(1677年)在此驻节,将西园改为淮园。
由是掀开了历任河督对此园的不断精⼼修建,终成“江淮第⼀园”。
清晏园建筑风格兼北⽅园林之雄伟,⼜融汇南⽅园林之秀丽,别具⼀格。
加之河道总督地位特殊显赫,交从甚⼴,上⾄帝王,下⾄过往的⼤⼩官员及⽂⼈墨客,⽆不弃船下马在此⼩住。
因此清晏园内留有许多珍贵⽂物古迹和名⼈诗画。
清晏园⼦的名字,也是在不断地改变。
嘉庆五年(1800年),当时河道总督吴璥,看到据康熙帝亲书的“澹泊宁静”勒碑时⼼有所动,将园⼦改名为澹园。
⼋年后,他由尚书任上再次来当河督时,因治河失误,被⾰去⼆品顶带,留任效⼒。
知耻⽽后勇的他再度成功,官复原职。
清朝地方机构
![清朝地方机构](https://img.taocdn.com/s3/m/c27b317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a.png)
清朝地⽅机构在清代前期,总督、巡抚所辖省区还未⼗分确定。
中期以后,才确定设8督16抚。
督、抚的职权也随着时代⽽有不同。
前期督权远过抚权,总督兼辖区域有2-3省的,如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与总督同驻⼀城的巡抚与总督之间经常发⽣摩擦并相互牵制(如两⼴总督与⼴东巡抚同驻⼴州),巡抚仅守虚名,分省的军政、民事也由总督主裁。
咸丰年间,巡抚职权渐重。
光绪年间为解决督抚同城的⽭盾,裁撤了同城巡抚衙门,以总督兼巡抚职;但分省巡抚之权⼏乎等同于总督,所谓总督兼辖不过奉⾏⽂书⽽已。
宣统年间,军政、盐政集于中央,督、抚之权渐轻。
清代总督衔称与明代有异,如直⾪本不是省区名,⽽以直⾪总督为各省总督领袖;⼜如四川总督皆兼巡抚事,为有督⽆抚的省区。
⽽总督、巡抚带兵部、都察院衔,似乎是唐代观察使带台省官的遗制,但⼜有不同,唐代观察使是差遣,⽽清代总督、巡抚已变为实官,带部院衔是藉以表⽰为朝廷特派的部院⼤⾂,⾮此即不能兼辖⽂武,⾏使监察权,使地⽅官吏⼀律听其命令。
巡捕为总督、巡抚、将军的随从官,分⽂武两种。
⽂巡捕以本省佐杂官充任,武巡捕以本省低级武官充任,负责传宣、防卫。
钦差官如主考、学政也有临时的巡捕,由督、抚指派。
总督、巡抚衙门中草拟⽂牍、掌管档案的幕僚。
在“内签押房”(即机要办公室,签署⽂件)办公的,与长官关系密切,得预闻机要,称“内⽂案”。
⼽什哈为清代⾼级官员的侍从武弁,简称“⼽什”,满语护卫之意。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官属下均设有此职。
(1)总督衙门清沿明制划全国为若⼲⼤区,每区设总督(正⼆品;加衔⾄从⼀品)1⼈,“掌厘治军民,综制⽂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清史稿·职官三》);乡试充监临官,武科充主试官;其属下⽂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均由总督奏请升调免黜。
其官品⾼于巡抚,节制巡抚,但两者并⽆⾪属关系。
康熙31年定总督加衔制:由各部左、右侍郎授总督者,改兵部左、右侍郎衔(从⼆品);由巡抚授总督者,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衔(正三品)。
清代河道总督的职责
![清代河道总督的职责](https://img.taocdn.com/s3/m/304f15b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e.png)
清代河道总督的职责王娟【摘要】清代河道总督,也称总河、河督,于顺治元年(1644年)初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裁撤,是专门负责河务的最高军政长官。
清代河道总督的主要职责:一是对运河的管理;二是对黄、淮等自然河道的治理。
同时,河道总督也监管地方治安、赈济灾民等,这些职责在清朝初期立足未稳和晚期内忧外患之际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
%The Riverway Governor of the Qing Dynasty,also called Zonghe or Hedu,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on the first year of Shunzhi's reign and cancelled on the 28-th year of Guangxu's reign.He was the highest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official in governing waterway.The Riverway Governor of the Qing Dynasty had two primary responsibilities:governing the Great Canal and fathering the riverway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Huai River.Besides,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the local public security and reliving the disaster also fell into the governor's responsibility.These responsibilities played an obvious role in the early and late Qing Dynasty.【期刊名称】《淮阴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0)004【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清朝;河道总督;运河;职责【作者】王娟【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0 引言自古以来,河患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PPT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84d3ae0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1.png)
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
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 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 公为盟长、旗长。
• 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由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 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 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 100 多年的鼎盛时期,政 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 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 乾盛世”。三位皇帝都以 勤政著称,独断朝廷大政 方针,事必躬亲。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 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 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 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伴皇帝赋诗作画,实际 上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诏令
影响: 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三个辅政
机构,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皇帝
内阁
办理一般性的 日常公事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军国大事
过 程
议 政 王 大 臣 会 议
皇权受限
郑成功首先迫使赤嵌 城的荷军投降,然后 对台湾长期围困并多 次打败荷兰海上援军
1661年,郑成功率 军从金门出发,横 渡台湾海峡,抵达 台湾岛南部
1662年2月,郑成 功发动总攻,荷兰 被迫投降,被占据 了38年的台湾回到
祖国怀抱
(2)概况
1683年
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直隶总督一人,辖分河北省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驻保定,清 末轮驻保定、天津,以驻天津时多。 两江总督一人,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江宁(今南京)。 闽浙总督一人,辖福建、浙江、台湾三省,驻福州。 湖广总督一人,辖湖北、湖南两省,驻武昌,又称两湖总督。 陕甘总督一人,辖陕西、甘肃 、新疆三省,驻兰州。 四川总督一人,驻成都。 两广总督一人,辖广东、广西及南海渚岛,驻广州。 云贵总督一人,辖云南、贵州两省,驻昆明。
清朝官职与衙门的设置
![清朝官职与衙门的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29b5e33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2.png)
清朝官职与衙门的设置⼀、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设⽴议政王⼤⾂会议的废除清统治者⼊关前,曾有“议政王⼤⾂会议”,由⼋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组成,凡朝廷的军国⼤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
这说明,议政王⼤⾂会议是满洲贵族控制朝政、维护⾃⼰利益的特权机构,这必然同封建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发⽣⽭盾和冲突。
所以清王朝统⼀中国后,封建皇帝便通过允许蒙、汉⼤⾂参加议政和设⽴内阁等办法,逐步削弱议政王⼤⾂会议的权⼒,并最终于乾隆五⼗七年(1792年)明令正式予以裁撤。
2、清内阁的设⽴清朝⼊关前,朝廷设有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院,分掌记注皇帝起居、编⽴史册、撰写实录、草拟国书制敕及为皇帝进讲等。
内三院设⼤学⼠、学⼠等,可参预国家机要。
顺治⼗五年(1658年),清朝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学⼠,加殿阁头衔,满汉各半。
并且仿照明朝制度,规定凡各处官员上呈的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替皇帝拟出⼏种处理意见),再进呈皇帝;对于皇帝的诏令,也由内阁下达六部等衙门执⾏。
开始时,由于规定⼤学⼠仅为五品官,⾄使内阁的权势反⽽低于原内三院。
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利⽤内阁抑制议政王⼤⾂会议的权势,使内阁的地位不断得到提⾼。
雍正时,内阁⼤学⼠的官位品级升为正⼀品,成为朝廷的最⾼级官员了。
不过,⾃军机处成⽴后,取代了内阁的许多职权,内阁官员也只是处理⼀些例⾏公事了,这时的“⼤学⼠”也成了⽂⾂的⼀种荣称。
3、关于南书房南书房在乾清宫的南庑,原是康熙皇帝读书之处,后来⼜选召翰林等官⼊内当值,称为“南书房⾏⾛”。
康熙皇帝在闲暇时,便由他们陪侍赋诗作画等,进⽽参预机务,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度成为发布政令之所在。
不过,南书房只在康熙帝时才具有这种特殊地位。
4、军机处的设⽴雍正七年(1729年),正值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能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省去内阁的复杂⼿续,⽽且不易泄密。
后⼜称军机房,雍正⼗年(1732年)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其职权也扩⼤为参预全部军国⼤政。
清代河南地区行政区划
![清代河南地区行政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209063d4bed5b9f3f80f1c5b.png)
清代河南地区行政区划河南地区作为清代畿辅重地,其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从该地区行政区划的发展来看,清代既沿袭了明代的基本设置,又根据其具体需要和变化,作了一系列调整和改变。
笔者结合文献、方志资料,对河南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简要考证和探索,以彰显清代河南地区行政区划的特点。
标签:四级机构;行政建制;隶属关系一、清代河南省级行政体系的设置自清初以来,河南地区被确定为河南省。
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设置直隶总督,并管辖直隶、山东、河南三省,驻地为直隶大名府。
顺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开始“升内秘书院学士刘清泰为河南总督”,这成为河南地区设置总督的开始,并规定总督职权为“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河南总督主要的职责虽然是官吏军政,但也兼管民政。
到康熙朝时仍然规定总督之职务是统辖河南、直隶和山东三省,但后来被裁撤。
雍正朝时期开始任命田文镜、王士俊等为河东总督,并管辖河南和山东事务,被称为“河东总督”,不久又被裁撤。
从清军入关以来,河南巡抚就成为河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并设驻地于开封。
按照清廷要求,巡抚应该“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掌管全省的民政和刑罚要务。
巡抚不仅是河南地区最高的行政长官,还兼任清廷监察机关都察院的右副都御使,并兼任兵部侍郎等职务。
至乾隆五年(1740年),清政府认为河南地区刑事案件较多,下达命令给河南巡抚兼地方提督衔,以便调兵弹压。
此外河南巡抚还参与治理河道和屯田生产的职务,因此,河南巡抚负责河南地区的政务、军事、赋税、漕运、农业、水利等具体事务。
由于河南地区是黄河中下游的重要省份,也是维持国家漕运的重要通道,省级官员设置除总督巡抚外,还设有专门管理漕运和河道的官员。
如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的设置。
漕运总督驻扎在江南淮安府,管辖河南、山东、江西等八个省的漕运,并在河南地区下辖监督粮道一名,还兼有管理盐务的官职,每年负责将河南全境的漕粮,经北部卫河运到山东临清。
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
![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https://img.taocdn.com/s3/m/991722f0f61fb7360b4c65d0.png)
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作为地方监察机构的道,不仅与整个清代相始终,而且一直延续到北洋政府的垮台。
有关清代地理沿革的著作和地图,只有省、府、厅、州、县,很少涉及道,连卷帙可观的《清代职官年表》也无道员一目。
有些制表虽然详列其辖区、住地等项,但却没有道的设置与撤、改时间,也看不出辖区、住地的前后变化。
因而,为解除种种疑难,不得不对这一问题试作探求。
现将所接触到的材料略加整理,叙述如下。
一、道的性质和道员的职权道和道员制度是在明代形成和确立下来的,清代承袭了这一制度,并进行了若干调整和改革。
清代地方政权分为省、府、县三级(厅、州或同于府,或同于县),设置于省、府之间的道并不是一级政权组织,而是省级政权的派出或办事机构。
但也有人把道与省、府、县相提并论,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例如,民国年间出版的《内政年鉴》就认为,清代地方行政机构为省、道、府、县四级制。
这就把地方政权组织与某级地方政权的派出或办事机构混为一谈,虽有一些道理却不尽妥当。
道的长官称道员,俗称道台,在书信往来中通常称为观察。
道员的办公机关称道台衙门,其属吏有库大使、仓大使、场大使、盐课大使、关大使等杂职,秩从九品或未入流不等,“皆因地建置,不备设。
”(《清史稿》职官三)道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督、抚、藩、臬诸地方人员管理政务、监督府、县。
《清史稿·职官志》说,道员“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粮、盐、茶,或兼水利、驿传,或兼关务、屯田,并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励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帅所属而廉察其政治。
”正由于这一特点,所以人们通常把道员与藩、臬二司连在一起,统称为司道官员,简称“司、道”。
这既说明其地位之重要,也说明其属员身份。
由于道员的主要职责是监察而无地方专责,所以实权很小。
有个曾出任福建汀漳龙道的人发牢骚说,“分巡一官,上之不如藩、臬黜陟有权,下之不如守、令措施在我,驭吏而吏不畏,辖兵而兵不知,名为监司,实与闲曹等。
” (桂超万;《宦游纪略》,卷六)曾国藩也认为,“司道位高而无权,处易爻三四之地,纵不多凶,亦颇多惧,本难时措咸宜。
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2篇
![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26e17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e.png)
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2篇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1作品原文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作品注释1、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2、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
南,南部。
3、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4、河干(gān):河岸。
干,岸。
5、圮(pǐ):倒塌。
6、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7、阅:经过,经历。
8、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9、求:寻找。
10、竟:终了,最后。
11、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12、曳(yè):拖。
13、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4、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15、设帐:设馆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削下来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
暴,突然(急、大)。
21、湮(yān):埋没。
22、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2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
![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a52090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7.png)
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与长江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那么你对黄河的历史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一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关于黄河的传说故事:黄河的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
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
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
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
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
”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二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
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明清时期的河道总督制度
![明清时期的河道总督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6f847a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8.png)
明清时期的河道总督制度牛志奇国家水行政管理伴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发展和治水实践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具有中华传统文明特色的古代水行政管理体系。
明清时期河道总督的职官设置,是古代国家水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标志。
探讨其历史沿革,理清演变脉络,对于了解古代水行政管理体制、认识水利在明清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作用很有价值。
《清史稿·职官志·河道总督》记载,“掌治河渠,以时疏浚堤防,综其政令”,这里的“河渠”特指黄河下游(相当于今黄淮海平原地区)水道和运河。
清代河道总督直接听命于皇帝,是具有跨省指挥河工与用水调度权责的、官阶一品的最高行政长官。
具体地说,是大运河自扬州向北至北京运河各段,黄河下游河段,淮河、长江关系运河的河段,负责疏浚、工程修筑、汛期抢险等方面的专官。
中央设置总督统领河道,源于明代永乐朝(1403—1424年),最初是河道、漕运一体负责。
经过不断完善,明代成化时(1465—1487年),河、漕管理分开,黄河、淮河、运河一体管理的中央职官体系形成。
这一体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有效地维护了大运河畅通四百多年,在确保运河通畅的前提下,较好地协调了区域间灌溉、防洪等多方面的需求。
一、明朝中央河漕职官体系的起源与完善明初定都南京,漕运以南京为目的地,水路转运主要是长江和江南运河,《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元年置漕运使,正四品。
……永乐间,设漕运总兵官,以平江伯陈瑄治漕。
”洪武元年(1368年),为明中央政府设置漕运使统领漕运之始。
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南北大运河成为国家的经济动脉。
其时,黄河频繁决口,冲断运河,致使漕运梗阻,中央不得不屡屡派御史前往督导修复。
永乐十五年(1417年),设漕运总兵官,以平江伯陈瑄领导治河、治漕之事。
同时,中央政府不定期派出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员督导地方。
随着大运河运量不断增加,至景泰时(1450—1457年),命副都御史王竑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徐、和、滁三州,驻淮安,漕与河管理分开。
“总督河道”与“河道总督”
![“总督河道”与“河道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be94383b43323968011c9268.png)
部 ) 掌 管 国家各 项工 程 、 田 、 利 ( , 屯 水 山川 河 泽 ) 、 交 通等 事 务 。“ 部 ” 我 国 明清 两 朝 治 河 的最 工 是
直属 机 构 , 官阶 为 正二 品 , 不 乏正 一 品 , 一 品 但 从
大员充 任 。据查 考 , 明代 自永 乐 九 年宋 礼兼 任 至 崇祯 十七 年 黄希 宪 末 任 , 后 计 9 前 9任河 道 总督 ,
“ 督河 道 ” “ 道 总 督 ” 总 与 河
张 荣仁
( 宁学 院 , 东 曲阜 2 35 ) 济 山 7 15
摘 要 : 总督 河道 ” 我 国 明代 中央 政 府 派 出 的专 门为 疏 浚 、 凿 、 理 河道 的 钦 差 大 臣, 亦称 总 督 河 “ 是 开 治 故
道大 臣, 其原官位 、 官阶不变, 事方派遣 , 遇 事毕 回京复命 , 为非 常设之 官员。“ 河道 总督” 则是我 国清代 始设 的掌管黄河、 运河 、 永定等 河, 防疏浚 、 堤 治理事务的专职官 员, 官阶与 掌管行省 的总督相 同, 为正二 品 , 加尚书
高领导 机构 , 其下 设 的都 水 清 吏 司 ( 简称 都 水 司 ) 常派员赴 各地 治 河 , 被称 之 谓 “ 水 分 司 ” “ 都 或 工 部分 司 ” 同 时 , 代 中央 还 常 派 钦 差 大 臣 赴各 。 明 地“ 总督 河道 ” 而 清代则 设 置 专 职治 河 官员 和 机 ;
略论清代河东河道总督
![略论清代河东河道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4ba5a85e3c1ec5da50e270bd.png)
一
、
(6 4 ) 总河一人( 14 年 设 又称河 台、 河督 )官阶为正二 汛 , 由专门官员或地方官员管理。 , 分别 东河河道总督衙 品或从一品 , 其职责是“ 统摄河道漕渠之政令 , 以平水 署设在山东济宁 , 又被称为总督河道部院衙门, 同时为 土 , 朝 贡 。漕 天 下利运 , 以重 臣 , 通 率 主之权 尊 而责亦 了兼顾河南 黄河河 务 , 在兰 阳设 河道 总督 行 台 , 由副河 重 ”】 【 1 。道光十一年(8 1 ) 13年 林则徐被任命 为河东河 督驻守 , 嘉庆后移祥符。 据康熙《 济宁州志》 “ 载:总督河 道总督 时也说 :惟河工修防要务 , “ 关系运道 民生最为 道部院衙I( ' 原系济宁左卫署 , - J 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
河 督 分 为 江南 河道 总 督 、 东河 道 总 督 、 隶 河 道 总 治理 , 河 直 清人毕振姬对此有明确的认识“ 河臣任其事 , 首
督( 又称北河河道总督或河道水利总督 )分段管理江 尾千里 , , 一淮一漕一河丛于身 , 不能兼顾。 必有受若直 南运河 、 山东河南黄运两河、 直隶北河。 河东河道总督 怠若事者 , 即查参耳 ”。 未 有正 、 副总河, 分驻山东济宁与河南开封 , 有一整套 的 雍正二年(7 4 , 12年)为提高河工效率 , 清政府采取 因地制宜的原则 , 设副总河于济宁, 专管山 行政 、 军事机构 , 管理严密 , 任务明确 。 同时 , 为确保河 分工治理 、 道安 危 , 清政 府对 河 东河道 总督 的任 免有 严格 的考 核 东 、 河南 河务 , 这样 就形 成 了南北 二河 督遥相 呼 应 , 相 制度 , 一般由熟悉水利工程 的河员担任 , 先署理 , 后正 互配合的局面。 在不断的实践 中, 清政府逐渐形成一整 任。本文通过对东河河道总督的研究 , 图揭示河督 套河道管理体制 , 力 雍正七年(79 ) 12年 将河道总督一分 这一重要官员在清代的沿革、 职能与考核 , 不足之处 , 为三 , 互不统属。其 中江南河道总督驻清江浦 、 河东河 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 道总督驻济宁州 、 直隶河道总督驻天津 , 均为正二品大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https://img.taocdn.com/s3/m/66d102320722192e4536f6d9.png)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张荣仁我国历朝历代皆设置治理山泽,兴修水利的机构和官员。
元代,设都水监,置都太监(亦称都水监,秩从三品)。
明代,废都水监,并于都水清吏司(置郎中,秩正五品),简称都水司,隶于工部(工部尚书,秩正二品),为工部四司之一。
清代,仍设都水司(郎中,秩正五品),系工部(尚书秩从一品)四司之一;同时,清代又始设掌管黄河、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的堤防疏浚等事宜的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始设河道总督,又称“总河”,置总督一人,官阶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
河道总督衙门内不设属官,只设书吏二十余人,办理衙门内一应文牍事宜。
河道总督兼管节制,相关省属的管河道、府、州、县的管河官员——道员(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巡检(从九品)等等。
道员,亦称道台,其官署称“道台衙门”;同知、通判的官署称“厅”;州同以下则称“汛”。
山东设二道,所属有八厅,二十二汛;河南设二道,所属有八厅,二十汛;江苏设二道,所属有四厅,未分汛;直隶设五道,所属有十五厅,六十六汛。
管河同知以下各官,各掌所分属河道之岁修、抢修及挑浚淤浅等工程;同知、通判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各官,分汛防守。
顺治元年七月,杨方兴首任总河河道总督,驻济宁州——明代“总督河道部院署”旧址(今济宁城区院门口街路北)。
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出任“总河总督”,移驻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二十七年(1688年)王新命接靳辅任总河总督,还驻济宁州;三十一年(1692年)靳辅再任总河总督,又返驻清江浦。
雍正二年(1724年),设副总河一人(稽曾筠任),管理河南河务,驻河南武陟;两年后,黄河险段由河南逐渐下移至山东,朝廷又将山东与河南接壤的曹县、定陶、单县、城武等处河务交由副总河管理。
至雍正七年(1729年)河道分段管理,改“总河”为江南河道总督,改“副总河”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稽曾筠为首任,初驻开封);八年(1730年),增设河道水利总督(亦称直隶河道总督)。
清朝历任河道总督
![清朝历任河道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7c46bc1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4.png)
王光裕
汉军镶红旗
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初七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初九
革职,驻济宁
靳辅
汉军镶黄旗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廿四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十二
革职,驻清江浦
马齐
满洲镶黄旗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
(戡阅河工)
王新命
汉军镶蓝旗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十六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二月初一
驻济宁
朱之锡
浙江义乌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七月十九
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初四
驻济宁
杨茂勋
汉军镶红旗
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二月二十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初五
(署)驻济宁
白色纯
汉军镶白旗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初十
(署)驻济宁
苗澄
直隶任丘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七月初六
(代署)驻济宁
清朝历任河道总督
河道總督
河道总督(满语:ᠪᠢᠷᠠᡞ
ᠵᡠᡤᡡᠨ ᠪᡝ
ᡠᡥᡝᠷᡞ
ᠬᠠᡩᠠᠯᠠᠷᠠ
ᠠᠮᠪᠠᠨ,穆麟德:birai jugūn be uheri kadalara amban)为中国清朝相当特殊的官制名称,该清朝为正二品的官职,与一般兼掌政务和军务的总督不同,而是专门治理河道政务的总督官职。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廿七
革职,驻清江浦
于成龙
汉军镶黄旗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廿七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初十
卒于任,驻清江浦
张鹏翮
四川遂宁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初十
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
![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https://img.taocdn.com/s3/m/e075cea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61.png)
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曹金娜;陈厉辞【摘要】河道总督是清代河政实施的中心枢纽,也是清代治理河务的重要政府环节.清政府承继明代河务系统并加以完善.河道总督是治河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理黄运两河事务,尤其是保障运河河道安危、维持漕运畅通.清代河道总督建置的完善,大大提高了治河效率.清中后期,河政日益混乱,加之黄河铜瓦厢改道,至光绪年间,河道总督最终被裁撤.【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5(031)006【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清代;河道总督;河政【作者】曹金娜;陈厉辞【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科学研究院,河北秦皇岛066004;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科学研究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2我国历代奉行“以农为本”的国策,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的稳定;而农业的稳定发展,与治河成效有密切关系,所以历代当政者大多比较重视治河。
元朝末年,“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专责治河[1]342,这是历史上专设河道总督的雏形。
虽未形成定制,但它为明清河督的建置提供了基础。
明朝承继元朝制度并有所发展。
明初或以工部尚书、侍郎、侯伯、都督总理运河。
以济宁为界将运河分为南北两段,或差左右通政少卿,或派都水分司属分理,又派遣监察御史、锦衣卫、千户等官进行巡视。
至于沿运河的闸泉也遣官管理,只管理运河而不涉及黄河事务。
因黄河之利害与运河相关联,明代也遣官治理黄河。
永乐年间,漕运都督兼理河道,偶遇黄河溃决,则专敕总河大臣治理,河工治理完峻后回京,不常设。
以后遇到水患,则成定制。
成化七年,明政府命王恕为工部侍郎,奉敕总理河道,始称“总督河道”[1]343。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总理河道”一职。
嘉靖四十四年,朝廷命朱衡为工部尚书,兼理河漕,同时以潘季驯为佥都御史,总理河道。
明万历五年,吴桂芳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兼理河漕,而裁总河都御史官,于是河漕合一。
黄河治理机构变迁
![黄河治理机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097084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f.png)
黄河治理机构变迁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1年第05期在長期的治河实践中,随着治河事业的不断发展,黄河治理机构也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完善的道路。
明代以前,黄河的修守主要由地方官员负责,中央派遣的官员只是巡视督导,没有统一完整的治河机构。
明代以后,朝廷设立了专门的治河机构,逐步加强对黄河的综合治理。
明清以前据传说,公元前21世纪,舜即位,命大禹为司空负责治水,一般以此为中国特设水利官员之始。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国邑林立,各国都设有水官、都匠水工等职,其主司治河开渠等事宜。
为了各自的利益,诸侯国纷纷在黄河沿岸修筑堤防、各自为政,黄河的统一管理根本无从谈起,所以诸侯间以水代兵的事件屡屡发生。
秦国大将王贲引水灌大梁(今开封)灭魏国,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黄河的统一管理提供了政治保障。
秦王朝在中央设立了都水长、丞,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之责。
汉承秦制,中央治水官员仍设都水长、丞,并在太长、少府、司农、水衡都尉等官职、部门属下,都设有都水官。
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初置水衡都尉,并“设左右都水使者各一人以统一管理”,司保护河堤等事。
至汉哀帝时,“皆罢之,并置河堤谒者”。
汉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都水使者居京师以领之,有河防重事则出而治之”。
东汉时此制又有变化,中央机构的都水官一概归属地方。
当时沿河地方郡县官员也都有防守河堤的职责。
修守河堤人员一般在数千人,有时多达万人以上。
自汉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以王延世为河堤谒者(又称河堤使者)为标志,开始设立治河专官。
在魏晋时期,虽然仍承袭汉代的体制,但由于战事频仍,政府对河事的重视程度、河官的地位已远不能与汉代相比。
魏国复置水衡都尉,掌水军舟船器械,为六品官职。
晋武帝时,不再保留水衡都尉,而是并入新设置的都水台,有使者一人,掌舟航及运部。
如晋人博玄所言:“河堤谒者,一人之力,行天下诸水无时得遍。
清代直隶河道总督建置考论
![清代直隶河道总督建置考论](https://img.taocdn.com/s3/m/03e91c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d.png)
清代直隶河道总督建置考论郑民德【摘要】Zhili watercourse governor in Qing Dynasty was also called north river watercourse governor or Zhili water conservancy watercourse governor.He is the highest administrator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and water affairs in Zhili,the capital city and its environs in the periods of Yongzheng,Qianlong in Qing Dynasty.The governor not only assumed such tasks as repairing and harnessing the rivers andlakes,combating a flood and hurrying to rescue,etc,in Yongding River,Ziya River,Hai River,Canals,and East and West Ding River,etc,but also took the great responsibilities of urging and saving boats for transportinggrains,maintaining public order and guarding security,managing the conservancy workers.This article tries to reveal the situation of Qing Dynasty's administrating water affairs in Zhili areas by researching and analyzing the establishment,function and withdrawal of the Zhili watercourse governor.%清代直隶河道总督又被称为北河河道总督或直隶水利河道总督,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管理直隶以及京畿地区水利与河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不仅担负着永定河、子牙河、海河、运河、东西淀等诸河流、湖泊的修治、抢险、抗洪等任务,而且对催攒漕船、治安巡防、管理河工都有相当大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张荣仁我国历朝历代皆设置治理山泽,兴修水利的机构和官员。
元代,设都水监,置都太监(亦称都水监,秩从三品)。
明代,废都水监,并于都水清吏司(置郎中,秩正五品),简称都水司,隶于工部(工部尚书,秩正二品),为工部四司之一。
清代,仍设都水司(郎中,秩正五品),系工部(尚书秩从一品)四司之一;同时,清代又始设掌管黄河、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的堤防疏浚等事宜的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始设河道总督,又称“总河”,置总督一人,官阶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
河道总督衙门内不设属官,只设书吏二十余人,办理衙门内一应文牍事宜。
河道总督兼管节制,相关省属的管河道、府、州、县的管河官员——道员(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巡检(从九品)等等。
道员,亦称道台,其官署称“道台衙门”;同知、通判的官署称“厅”;州同以下则称“汛”。
山东设二道,所属有八厅,二十二汛;河南设二道,所属有八厅,二十汛;江苏设二道,所属有四厅,未分汛;直隶设五道,所属有十五厅,六十六汛。
管河同知以下各官,各掌所分属河道之岁修、抢修及挑浚淤浅等工程;同知、通判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各官,分汛防守。
顺治元年七月,杨方兴首任总河河道总督,驻济宁州——明代“总督河道部院署”旧址(今济宁城区院门口街路北)。
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出任“总河总督”,移驻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二十七年(1688年)王新命接靳辅任总河总督,还驻济宁州;三十一年(1692年)靳辅再任总河总督,又返驻清江浦。
雍正二年(1724年),设副总河一人(稽曾筠任),管理河南河务,驻河南武陟;两年后,黄河险段由河南逐渐下移至山东,朝廷又将山东与河南接壤的曹县、定陶、单县、城武等处河务交由副总河管理。
至雍正七年(1729年)河道分段管理,改“总河”为江南河道总督,改“副总河”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稽曾筠为首任,初驻开封);八年(1730年),增设河道水利总督(亦称直隶河道总督)。
至此,河道为三督,官阶仍为正二品,兼兵部侍郎(正二品)或右副都御史(正三品)衔。
“总河”自顺治元年至雍正七年,历时85年,期间驻济宁州37年,驻清江浦48年。
据《清史稿·疆臣年表》载:有总河总督21任,17人。
其中,驻济宁州11任,9人;驻清江浦10任,8人。
《山东运河备览》则载:有总河总督20任,16人。
驻济宁州的“总河”河道总督,先后有:杨方兴,顺治元年7月——顺治14年5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侍郎;朱之锡,顺治14年7月——顺治16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尚书衔;杨茂勳,顺治16年12月——顺治17年6月任,任前职务为吏部右侍郎;白色纯,顺治17年6月——顺治17年7月署;苗澄,顺治17年7月——顺治17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右佥都御史;朱之锡,顺治17年12月——康熙5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加太子少保;卢崇峻,康熙5年3月——康熙5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广东总督;杨茂勳,康熙5年11月——康熙8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贵州总督;罗多,康熙8年10月——康熙10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工部右侍郎;王光裕,康熙10年2月——康熙16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左副都御史;王新命,康熙27年3月——康熙31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闽浙总督。
驻清江浦的“总河”河道总督,先后有:靳辅,康熙16年2月——康熙27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尚书衔;靳辅,康熙31年2月——康熙31年11月任;董纳,康熙31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江南总督;于成龙,康熙31年12月——康熙34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左都御史;董安国,康熙34年8月——康熙37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于成龙,康熙37年11月——康熙39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左都御史;张鹏翮,康熙29年3月——康熙47年10月任,任前职务为两江总督;赵世显,康熙47年11月——康熙60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陈鹏年,康熙60年11月——雍正1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坝昌道;齐苏勒,雍正1年1月——雍正7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山东按察使。
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亦称河东河道总督,简称“东河”,管辖河南、山东等地黄河、运河的防治,驻济宁州——总河河道总督署旧址。
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裁撤,历时173年。
《清史稿·疆臣年表》载:期间有东河总督91任,76人;《山东运河备览》则载为82任,75人。
“东河”河道总督任职者,先后有:嵇曾筠,雍正7年3月——雍正8年4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左侍郎;田文境,雍正8年4月——雍正8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沈廷正,雍正8年8月——雍正9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云南巡抚;朱藻,雍正9年9月——雍正12年12月任;白钟山,雍正12年12月——乾隆7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南河副总督;完颜伟,乾隆7年12月——乾隆13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浙江巡抚;顾琮,乾隆13年3月——乾隆19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南河总督;白钟山,乾隆19年3月——乾隆22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张师载,乾隆22年1月——乾隆28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叶存仁,乾隆28年11月——乾隆29年6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李宏,乾隆29年6月——乾隆30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淮徐道;李清时,乾隆30年3月——乾隆32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淮徐道;嵇璜,乾隆32年7月——乾隆34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礼部尚书;吴嗣爵,乾隆34年2月——乾隆36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淮徐道;姚立德,乾隆36年8月——乾隆44年4月署,任前职务为山东按察使;袁守侗,乾隆44年4月——乾隆44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刑部尚书;陈辉祖,乾隆44年12月——乾隆45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湖北巡抚;李奉翰,乾隆45年2月——乾隆46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南河总督;国泰,乾隆45年8月兼署,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韩鑅,乾隆46年1月——乾隆47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淮徐道;何裕城,乾隆47年7月——乾隆48年4月署,任前职务为淮徐道;蘭第锡,乾隆48年4月——乾隆54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李奉翰,乾隆45年2月——嘉庆2年9月署,任前职务为南河总督;康基田,嘉庆2年9月——嘉庆2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巡抚;司马騊,嘉庆2年12月——嘉庆3年任,任前职务为山东布政使;吴璥,嘉庆3年署4年11月实授——5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王秉韬,嘉庆5年2月——嘉庆7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布政使;嵇承志,嘉庆7年8月——嘉庆9年4月署,任前职务为长芦盐运使;徐端,嘉庆9年4月——嘉庆9年12月署,任前职务为淮徐道;李亨特,嘉庆9年12月——嘉庆11年4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按察使;吴璥,嘉庆11年4月——嘉庆13年6月任,任前职务为仓场侍郎;马慧裕,嘉庆13年6月——嘉庆14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陈凤翔,嘉庆14年7月——嘉庆15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吉伦,嘉庆15年12月署,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李亨特,嘉庆15年12月——嘉庆18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戴均元,嘉庆18年9月——嘉庆19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仓场侍郎;吴璥,嘉庆19年1月——嘉庆20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吏部侍郎;李鸿宾,嘉庆20年1月——嘉庆20年5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副总督;李逢亨,嘉庆20年5月——嘉庆21年11月兼,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叶观潮,嘉庆21年11月——嘉庆24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李鸿宾,嘉庆24年8月——嘉庆24年10月任,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叶观潮,嘉庆24河10月——嘉庆25年3月任,张文浩,嘉庆25年4月——道光1年7月署,任前任前职务为职务为淮海道;姚祖同,道光1年7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严烺,道光1年7月——道光4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河北道;张井,道光4年11月——道光6年3月署,任前职务为开归陈许道;严烺,道光6年3月——道光11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南河总督;林则徐,道光11年10月——道光12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按察使;吴邦庆,道光12年2月——道光15年5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西巡抚;栗毓美,道光15年5月——道光20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布政使;钟祥,道光15年10月署,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文冲,道光20年2月——道光21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湖北按察使;朱襄,道光21年8月——道光21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淮杨道;王鼎,道光21年9月——道光22年4月署,任前职务为东阁大学士;慧成,道光22年9月——道光23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右侍郎;钟祥,道光23年7月——道光29年闰4月任,任前职务为闽浙总督;徐泽醇,道光29年闰4月署,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颜以燠,道光29年闰4月——咸丰2年6月任,任前职务为淮徐道;陆应榖,咸丰2年6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慧成,咸丰2年6月——咸丰2年12月任,福济,咸丰2年12月——咸丰3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奉天府尹;长臻,咸丰3年3月——)咸丰5年5月任,任前职务为奉天府尹;蒋啓敭,咸丰5年5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河北道;李钧,咸丰5年5月——咸丰9年3月,任前职务为刑部右侍郎;瑛棨,咸丰9年3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黄赞汤,咸丰9年3月——同治1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刑部右侍郎;谭廷襄,同治1年7月——同治3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郑敦谨,同治3年7月——同治4年4月任,任前职务为山西布政使;张之万,同治4年4月——同治5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礼部侍郎;苏廷魁,同治5年8月——同治10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布政使;乔松年,同治10年8月——光绪1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仓场侍郎;曾国荃,光绪1年2月——光绪2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陕西巡抚;李鹤年,光绪2年8月——光绪7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闽浙总督;勒方錡,光绪7年8月——光绪7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按察使;梅啓照,光绪7年8月——光绪9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侍郎;庆裕,光绪9年2月——光绪9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成孚,光绪9年12月代——光绪13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李鹤年,光绪13年9月署——光绪14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革;李鸿藻,光绪14年7月暂署,任前职务为礼部尚书;吴大澂,光绪14年7月署——光绪16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广东巡抚;倪文蔚,光绪16年1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许振袆,光绪16年2月——光绪21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布政使;裕宽,光绪19年11月兼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刘树堂,光绪21年12月兼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任道镕,光绪22年1月——光绪24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任道镕,光绪24年9月——光绪25年4月任;裕长,光绪25年4月兼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任道镕,光绪25年——光绪26年2月任;裕长,光绪26年2月兼署;任道镕,光绪26年4月——光绪27年4月任;锡良,光绪27年4月——光绪28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山西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