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四首宋词。
2、初步了解词的体裁特点。
3、理解四首词所表达的内涵。
4、了解作者的朝代、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背诵四首宋词教学难点:理解四首词所表达的内涵。
教学方法:探究、指导教学过程:一、预习:1)、字音、字形骤.海棠.麾.下炙.的.卢霹雳..弦.了.却赢.2)、解词1、雨疏风骤:2、浓睡:3、卷帘人:4、绿肥红瘦:5. 永昼6. 瑞脑销金兽7. 消魂8、社林9、梦回10、吹角连营11、八百里12、麾13、炙14、点兵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作者辛弃疾【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高一语文-17课《宋词四首》教案
十七课《宋词四首》《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婉约词的特点。
2.理解词意,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把握词的意境。
3.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1.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正确认识该词的情调,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理解词意,把握词的意境。
2.学习该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你们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聚散。
人生没有不散之筵席,离别是在所难免的。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离别”成为多少文人笔下书写的话题。
在众多离别的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作者柳永(约987——1053约),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不第,生活穷困潦倒。
其词多是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于抒写离情别绪。
创作慢词,铺叙白描,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著有《乐章集》。
2、简介写作背景当时,词人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的离情别绪。
三、整体感知(一)朗读感知1、录音朗读(1)提醒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
(2)提问:录音的感情基调怎样?明确:感情基调低沉。
2、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听出感情)。
(二)疏通词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词的大意。
2、请一位学生概括次的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词的上片写离别后的设想。
3、从这首词的内容安排上来看,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点拨:词的上片写的是眼前之景,是实的还是虚的?词的上片写的是别后情景,是实的还是虚的?)明确:虚实结合。
《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共3篇
《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共3篇《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1《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学习四首宋词的优美词句。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通过学习这四首宋词,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听、说、读、写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书写能力。
2、辅以相关的课外读物,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宋词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宋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流派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佳话。
宋词最初出现于唐代,发展起来的宋词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纤细、形式多样、思想深刻等。
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四首宋词的选讲本节课选讲的四首宋词分别是《清平乐·别来倾听琵琶曲》、《定风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南乡子·登京洛铁塔》。
这四首宋词都是宋朝时期的作品,各具特色,代表了宋词的不同风格,本节课将对这四首宋词进行详细讲解。
3、学习方法教师首先进行听读练习,让学生听读四首宋词,并进行简单的注释。
然后通过互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出处、写作背景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最后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掌握有关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技巧,并加强对四首宋词的理解和艺术欣赏。
四、教学方式:1、听读互动教师首先进行听读练习,让学生边听边读,并进行简单的注释。
接下来教师可以对四首宋词进行简单的谈论,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2、互动讲解教师通过互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四首宋词的作者、时代背景、语言特点、艺术价值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首宋词,从中悟得一些人生哲理和文化意义。
3、写作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从文学角度理解四首宋词,并进行个人阅读、思考和评论,加强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艺术欣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三册-18_宋词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_2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
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作者二、作者简介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一)、朗读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
补充:(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
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
(语调、节奏、情感表达)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
再次体会情感。
(二)整体感知再读词作(齐读),思考: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2课《词四首》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12词四首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词四首》精品教案
《词四首》精品教案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本课的四首词都感情充沛,因此本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时,注重“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词作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者想通过词作表达的感情。
本课的词作艺术成就突出,所以本教学设计同样注重对词作中重点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以此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让学生初步学习如何赏析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教学设计还把四首词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让学生对四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资料链接1.《渔家傲·秋思》北宋在仁宗即位之后,国家积弱积贫之势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而文风、词风仍在沿袭着晚唐、五代的余习发展。
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已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庆历新政”和古文运动先后发生在这个时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当时政治现实、社会现实的客观要求。
在词方面,豪放词开始兴起,一改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
范仲淹的《渔家傲》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首词,有人说是“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这只是表面看法,其实它更是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形象的概括与反映。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永词风靡一时之际。
他有志于改变花间词派柔媚的词风,就以柳永为对手。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天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一首出猎词。
他致书鲜于子骏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并对于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颇为得意。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明白作者心情,观赏宋词的意境美,陶冶情操。
3、准确反复朗读,观赏宋词语言的音韵美,达到背诵。
4、明确四首宋词的名句、主旨句、用典句及修辞用法等。
教学过程«如梦令»一、简介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依旧词。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点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形交融的艺术境域。
她还善于从描画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用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漂亮,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二、结合注解分析:1、3至7句写了什么?是哪两人对话?对话人各自心情如何?哪两个字表露了他们的不同心情?诗人与侍女的咨询答,诗人有心咨询,侍女却不解其意。
2、〝应是绿肥红瘦〞,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无言外之意?明确:用拟人的方法描写花、叶,同时又一语双关,曲折表达自己因思亲而憔悴,自己像海棠花一样消瘦了。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惜春、伤春之情,深层地表达了作者想念亲人的情感。
板书:想昨夜:风雨醉酒试——有心咨询,却——无意答对话:明讲海棠暗抒情——因思夫而憔悴«醉花阴»1、思想内容:上片重阳:日长难挨,半夜难眠。
下片黄昏:思得消魂,思得清瘦。
重阳佳节,东篱把酒,抒发想念亲人的愁苦之情。
2、重点词语明白得:消魂:指因想念亲人而心神迷离。
黄花:指菊花。
3、词中名上片重阳日长难挨昼夜活半夜难眠下片黄昏思生得消魂把酒感受思得清瘦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西江月»1、简介作者:2、学生看导读,发言简述背景。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二、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的地方。
说明:《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中写到,“北宋文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性格,简单归纳起来,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度。
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育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会力与感受力。
因此,他们的自放表现为深刻灵敏的人一辈子洞察力,细致精准的审美感悟和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文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勇于标榜‘人一辈子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
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
”因此,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咱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和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术上。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利用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觉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二、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大体特点。
说明: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咱们不难发觉,“感伤”一词或许能够用来形容它们一起的情感表达。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偏向。
诗歌史的支流即是结合这种偏向进展的。
其中最先的当属《楚辞》。
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伤、愤慨、疑心、失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硕性和复杂性。
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关于命运的个人化试探。
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
”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抗了‘言志’的诗学标准。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课件www.5y教学目标、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说明:《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中写到,“北宋文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性格,简单概括起来,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范。
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养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悟力与感受力。
所以,他们的自放体现为深刻敏锐的人生洞察力,细致精确的审美感悟以及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文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敢于标榜‘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
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
”因而,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以及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巧上。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说明: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一词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共同的情感表达。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倾向。
诗歌史的支流便是结合这种倾向发展的。
其中最早的当属《楚辞》。
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哀、愤慨、怀疑、绝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对于命运的个人化思考。
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
”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背了‘言志’的诗学规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高中语文4.17《宋词四首》获奖教案粤教必修3
高中语文4。
17《宋词四首》获奖教案粤教必修3高中语文4.17《宋词四首》获奖教案粤教必修3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的不同特点。
2、了解宋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要代表作。
3、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
4、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5、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词的意境。
6、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一、导入新课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味它们的动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雨霖铃1、知识简介〔1〕关于柳永: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但屡试不第,就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喜爱。
《宋词四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选修)
《宋词四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选修)《宋词四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详细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2.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3. 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介绍两位词人(柳永、苏轼)及写作背景1.柳永与苏轼的情况简介2.写作背景:A)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辞别恋人时所写。
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B)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诗挖苦新法(即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已四十五岁,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又名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借古代英雄周瑜之少年有为,感慨事业无成,时不我待。
二、朗读两首词,疏通文字。
三、比较鉴赏1.诗词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从两词中找出各自的“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并填写下面的表格:《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比较(从内容、特点等去考虑) A)景语(景物描写)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凄美大江、乱石、惊涛、雪浪壮美B)情语(情态、情事)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缠绵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却敌豪迈C)情感清秋离别之苦凄凉壮志难酬之恨悲愤2.区别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婉约词派豪放词派题材:A多以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为题材。
B抒情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
写法:A尚贵含蓄,语言精丽、清新,严格遵守音律。
B直抒胸意,语言流利畅达。
境界:A蕴藉雅正,情思曲折而真切 B 雄奇阔大,豪迈奔放《赤壁怀古》实写:赤壁形胜早生华发虚实相济虚写:火烧曹营雄姿英发(宾主相衬)3.这两首词都有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通过对这些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词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词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难点: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词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词的文学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3.欣赏法:教师通过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学习氛围。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词有什么了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宋词四首》
宋词四首执教者:施泓超执教班级:高二( )班课时:四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1、《雨霖铃》1)导入词的产生—流行歌曲说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 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的基本知识:曲子词诗余字数词牌名等知识可不讲问:两宋词人中,拥有最多粉丝的是谁呢?答:柳永“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柳永=方文山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学过《八声甘州》2)词牌名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3)上阕讲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词四首语文教案
宋词四首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四首词的内容,了解豪放词和婉约词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特色。
2.掌握鉴赏词的简单方法。
3.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这篇课文学生已经提前自读背诵并掌握了大致内容,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是再强调重点难点,就不想花太多时间了。
)
教学步骤:
一.课前背诵(检查作业)
二.内容回顾
提问:四首词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雨》:离愁别绪
《念》: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游赤壁,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借咏史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声》: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以景衬情,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无限哀愁。
《永》:表现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膝求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比较:《念》与《永》都是怀古之作,两词中表现的怀古之情有什么不同?
《念》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
赞美周瑜的丰功伟业,表明自己对建公立业的渴望与向往,但现实抱负难以舒展,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表现为惆怅与无奈。
《永》追怀刘裕驰骋中原,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全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辛的怀古之情,更多的表现为悲愤不平与忧心如焚。
(需要解释内容,参看用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课前资料搜集与课堂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了解词的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的不同特点,了解宋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要代表作;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填写对比表格,初步掌握对比阅读诗词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味诗词,感受柳永与李清的哀愁,体会苏轼与辛弃疾的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预习】
1.查找婉约派、豪放派、柳永、苏轼、李清照及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2.疏通作品中字、词的含义,大致了解每首词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先生以三句宋词精炼地概括了治学的三种境界。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起源于唐,大盛于宋,中衰于元明,复兴于清,绵延一千余年,始终是中国仕人最重要的抒情手段。
而宋词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更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1. 关于婉约派
婉约派是词的风格流派之一。
“婉约”一词古已有之,魏晋六朝人用它来形容文学辞章,有________或________的意思。
名人徐师曾在《文体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________欲其词情蕴藉,________欲其气象恢弘。
”于是,文学史家论宋词便有________和________之分。
婉约派题材比较窄,多写________、________,词风________、________,追求________、________,创造出一种柔美的意境。
婉约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为代表,特别是________继承、发展了婉约派的特色,在两宋词坛上独树
一帜,并达到了高峰,为该流派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参考答案:
委婉含蓄婉转柔美婉约者豪放者婉约派豪放派男女情爱
风花雪月清切婉丽纤巧优美富艳精工缜密典丽晏殊欧阳修
晏几道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李清照
2. 关于柳永
柳永(987-1053),字________,原名________。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
________;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________。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
________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
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
有一定影响。
参考答案:
耆卿柳三变柳七柳屯田婉约派
3. 关于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___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________的重要代表人物。
她的词以________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涉
________,反映她在________时期的美满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
喜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
这些词韵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
后期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悲苦心情。
深厚的故国之思,
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倾注在她的作品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生活,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大了。
参考答案:
易安居士婉约派南渡闺情相思少妇孤独生活国破家亡
三、整体感悟
1. 听录音范读,注意两首词的语音、语速和语调。
(1)语音:凝噎(yē)暮霭(ǎi)乍(zhà)暖憔(qiáo)悴(cuì)
(2)语速:缓慢
(3)语调:低沉
2. 学生试读,并品悟两词共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怨、悲伤、凄清
3. 两词有相同的情感内容,请用一个字总结出来。
明确:愁
四、合作探究
《雨霖铃》与《声声慢》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作者都选用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意象),作为愁情的衬托,情与景相互映衬,抒情意味浓厚,极力渲染哀愁忧伤,词情蕴藉,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两词都非常好地体现了婉约词清切婉丽、纤巧优美的风格。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首词,细细品味婉约词委婉含蓄、婉转柔美的风格。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七、课后作业
1. 背诵两首词;
2. 从两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试着为这句话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婉约派的代表柳词的婉约缠绵,以及豪放派的代表苏词的豪放旷达的不同特点。
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1. 关于豪放派
豪放派是词的风格流派之一。
“豪放”与“婉约”相对,指一种豪迈放纵、气势恢弘的风格。
由北宋________开其先,________继之发扬光大,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
作品具有题材________、境界________、风格________,语言________,以及“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敢于打破格律框框等重要特点,故被称为豪放派。
参考答案:
范仲淹苏轼辛弃疾广泛壮阔恢弘昂扬清新朴素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6-1101),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四川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