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3.4升华和凝华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掌握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2.学习升华和凝华的常见实例,如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掌握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变化,了解潜热的概念。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要求:阅读后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讨论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设想。
要求:讨论要有深度,观点要有创新,鼓励发表不同见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新课讲解:系统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点、能量变化等,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升华和凝华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量变化、生活中的实例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但升华和凝华作为物态变化中的特殊现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为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下是根据本节内容制定的教学活动: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露水等现象,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升华和凝华的规律、吸热和放热特点。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学生回答: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升华和凝华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结合图像进行描述。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收集数据,分析规律。
4.知识拓展:介绍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5.问题探究: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巩固所学内容。
4.作业提交前,请认真检查,确保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表述清晰。
-分析冰箱制冷过程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冰箱能耗的影响。
3.拓展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天、化工等,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科普小短文。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认识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条件;2.教学难点: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纸巾、干冰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物质的三态变化,那么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还有其他的状态变化吗?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例如:展示冰块融化后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以及洗衣粉在被洒在地上后逐渐消失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并与之前学过的物质三态变化做对比。
1.升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2.升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凝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
4.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蒸馏水在冷凝管内凝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实验演示与讨论(15分钟)1.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干冰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其升华、将水蒸气接触到冷凝器观察其凝华等。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实验演示中的现象、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3.4升华和凝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提问:“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回答。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定义、特点、吸热和放热情况等。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基础知识,对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深层次原理和实际应用还不够清晰。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物理思维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1.物理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和加深对物质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物质状态变化观念。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物质状态变化进行深入思考。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拓展学习进度,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_______,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_______。
答案:升华;凝华。
(2)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发生了_______,同时伴随着_______的变化。
3.艺术性和趣味性
3.4 升华和凝华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PPT展示】学生讨论:霜冰雹冰花雾凇等是怎样形成的呢?[设计意图]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式引入新课题,提升学生兴趣。
播放视频关于:霜冰雹冰花雾凇【学生接触图片利用视频兴趣提升】讲授新知一实验: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然后把试管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学生帮助老师一起实验,请学生观察并回答】1.固态碘在热水中变成紫色的碘蒸汽2.碘蒸汽在冷水中又变回碘固态探究点一升华和凝华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发生转化的,液态和气态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验证。
1.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在烧瓶中放人适量的碘,塞好塞子,晃动烧瓶,让学生听听烧瓶中的声音。
(1)烧瓶中的碘是什么状态?【教师点拨:固态】(2)固态碘在烧瓶中慢慢会变为气态,但缓慢,不容易观察,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短时间内看到碘从固态变为气态呢?【你的办法(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用热水加热】抽学生讲清楚原因(4)烧杯中加入热水,把烧瓶放在烧杯中,一会,让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1.烧瓶底部有没有液态碘?2.烧瓶内部有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回答】[设计意图]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式引入新课题,提升学生兴趣。
(5)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1.你看见什么现象?2.这个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教师引导归纳】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那么,什么叫凝华呢?【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了解升华现象】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同时点拨:怎样形成的呢】探究碘升华和凝华现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固态碘碘锤实验观察要求:1.实验过程中,给烧杯里的碘锤加热,观察杯中发生的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2.停止加热,在烧瓶碘锤里会发生什么现象?1.加热过程中,紫色的碘蒸汽充满碘锤,无液态碘出现2.停止加热,紫色碘蒸汽逐渐消失,内壁出现紫色的碘分析与论证:A.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B.为什么要使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作业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会要求学生撰写作业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会告诉他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问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温度和热量”、“热传递”等基础知识之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但对升华和凝华这两个过程的理解却仍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原理。
3.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4 升华和凝华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了哪些属于升华现象,哪些属于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中介绍了水循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情分析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两种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中比较难观察,学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知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核心素养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续表教师:凝华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例如,霜和雾凇。
教师提问: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的冰花也是一种凝华现象,它是在窗户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呢?为什么?教师:前面我们说“升华”是吸热的,那“凝华”呢?教师:对,凝华放热。
教师提问:为什么灯泡用时间长了会发黑,而且怎么擦也擦不干净?观看视频。
3.4升华和凝华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3.4 升华和凝华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4节“升华和凝华”。
本节主要介绍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实例。
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种物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特点,能区分它们与其他物态变化的区别。
3. 能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加热器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冬天的霜、夏天的雾、衣服上的樟脑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点以及它们与其他物态变化的区别。
结合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种物态变化。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些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3.4 升华和凝华一、概念: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二、特点:升华:吸热,体积增大。
凝华:放热,体积减小。
七、作业设计(1)冬天的霜是如何形成的?(2)为什么衣服上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答案:(1)冬天的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低温下直接凝华为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的。
(2)衣服上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是因为樟脑球在常温下直接升华变为气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樟脑球中的物质不断升华,导致其体积逐渐减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3.4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上)第四章《物态变化》的第四节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做个铺垫。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能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并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升华和凝华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气体不易看见或现象发生缓慢,使得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环节,教学中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力求以形象、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小组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五、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碘、加热器、干冰、烧瓶、气球、铝罐、碘锤、热水、冷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引入创设情境:某机密处有一份文件给翻阅了,如何找到这个人呢?演示实验:深紫色固体颗粒变成紫色气体熏在纸上使指纹显现。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可以使指纹显现?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复习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哪些?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思考讨论: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新课教学【知识点1】升华和凝华分组试验1.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仪器与器材:干冰(白色神秘物质)、烧瓶、气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6.小组讨论:针对课堂所学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2)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能量变化;(3)如何利用升华和凝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求条理清晰,书写规范,字迹清楚。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对物态变化的概念有初步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物理现象。但在升华和凝华这一章节,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三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如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物质的相态变化等。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例如:“同学们,你们冬天穿羽绒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衣服上的霜?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师接着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可以从固态变为液态,也可以从液态变为气态。那么,物质能否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或者从气态变为固态呢?”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升华和凝华的学习。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8篇)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相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2、相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实力目标视察试验,相识物体改变,形成初步的视察、试验实力情感目标了解物理学问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育学习物理的爱好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试验引入课题,学生视察碘升华的试验,分析试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干脆变成了气态、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须要吸热,凝华须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教法建议本节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的学习,注意视察和试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许多物态改变的学问,所以可以干脆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碘的升华试验,要学生留意视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干脆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视察的问题,学生边视察边思索、升华和凝华的吸热,肯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留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升华和凝华课题:升华和凝华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改变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育学生的分析实力和推断实力、要弄清起先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依据物态改变的定义来推断是属于何种物态改变、教学过程分析:一、引入课题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改变的学问,所以可以干脆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改变的图解,学生思索有固态干脆变成气态和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依据所学的学问,干脆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二、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方法1、老师试验,留意在试验过程中要说明清晰碘是从固态干脆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索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依据原来学到的学问,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试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干脆变成的气态,这里干脆两字是教学的重点、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视察试验,老师提出思索问题,学生带问题视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试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试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三、吸热和放热的状况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意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方法2、可以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实现,供应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试验的方法,并实施试验,得出一些结论、板书设计:第七节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干脆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2、凝华:物质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二、一些现象1、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物态改变的分析三、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探究活动:试验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态改变课题:调查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改变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安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3 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建立的概念解释形成原因。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规律及升华和凝华概念建立后,综合利用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实例。
三、教学分析(1)学生在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已经了解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但对于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物态变化尚无认知,甚至可能会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正是本节课程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思维上与原有的认知形成激烈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和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动手能力相对薄弱,观察现象的能力还不够全面。
本节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导入新课:师播放吉林雾凇视频导入二、新课教学(一).分组探究请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64页中的“想想做做”,并试一试.1、将碘升华和凝华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看到什么现象?2、放入冷水中,在管内壁看到了什么现象?3、有无液态碘出现?4、通过实验你能说一下实验中的物态变化吗?(二).探究成果1、物质从固态_____变成气态叫______。
2、物质从气态_____变成固态叫__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重、难点: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
液化过程______热量。
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B、降低了人的体温;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入新课一、升华和凝华探究:物质能不能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你的猜想:……依据:……[演示实验]碘升华和凝华实验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
当试管中充满某种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入凉水中。
仔细观察: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 2.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3.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分析]【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升华过程中物质需要吸热。
【结论】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二、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1、干冰简介干冰是在一个大气压下以-78.5oC 存在的固体二氧化碳。
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丰富物理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强调升华和凝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4.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章第四节后的习题1、2、3,要求学生在理解升华和凝华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升华和凝华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与家长共同探讨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增进亲子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要求:
1.书面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2.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分析到位。
3.小组合作作业要求分工明确,合作紧密,成果共享。
4.拓展阅读和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以致用。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区分它们与其他物态变化的过程。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下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态变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升华和凝华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完善物态变化的知识体系。然而,由于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实例不如其他物态变化明显,学生可能对这两种现象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区分升华和凝华与其他物态变化的区别。
4.强化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箱除霜、冬季玻璃上的霜花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4升华和凝华

教学过程1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除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预设教师活动、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观象的能为, 对待生活中物理现象。
教学鱼点<W≡⅜¾≡≡≡⅜质可以山固态变2・下面请同学们观察:把小块干冰放纸上。
(介绍干冰,观察时注意事项)学生口述回答7J Γ入或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吗?从而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新课教学一、引出升华概念学生桌面的纸上都放着小块冰1.提问:纸上有一块冰,一会儿纸湿了,说明冰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指着湿纸,放着过一段较长时间,湿的白纸变干了,发生什么物态变化?1.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口述回答。
对比冰和干冰,干冰没了,纸没湿,引出升华概念。
2.知道升华及它的吸放热情况。
4.学生思2 •用升华引导学生理解凝华。
悄感、恋度、价值观学会∏fti魁隸度3.学生仔细观察观象。
3.问:干冰怎么样了?纸有湿吗?这是熔化吗?这是什么?干冰实验,引出升华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升华过程要吸热。
二、引出凝华概念师:固态物质发生升华直接变成气态,那么气态物质能否直接变成固态吗?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把干冰颗粒装在易拉罐里,观察完成:(1)过一会,易拉罐外面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小冰晶),霜是什么态?(2)这些霜是由什么变成的?(3)易拉罐外壁周围的物质在变成霜的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提示:易拉罐外壁周圉的物质温度高?还是易拉罐温度高?)干冰凝霜实验,引出凝华概念: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凝华。
凝华需要放热。
三、观察碘锤在水浴法中变化考,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及其条件。
1、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如果可以,用手触摸易拉罐底部的霜,感觉前后温度变化。
2、学生思考归纳凝华及其条件。
先思考,再与小组成员交流看干冰升华效果明显,但不能得到干冰的凝华,只能用干冰引起其他凝华现象。
与碘锤对比各有优点。
实验1:碘的熔点是114 °C,固态的碘是黑色的, 而碘蒸气是漂亮的紫色气体,观察碘棒浸泡在热水中的变化。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4升华和凝华(教案)

第4节升华和凝华【2022年版课标要求】1.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2.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教法与学法】教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升华现象,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法:自主学习、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将物理规律与生活联系起来。
【课前准备】酒精灯、碘升华管、烧杯、热水、冷水、有关升华、凝华的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在易拉罐中装入三分之二的冰与三分之一的食盐的混合物后,大约半分钟的时间,其外壁和底部会出现霜。
对于这个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易拉罐外壁和底部的霜从何而来?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从而引出凝华与升华的概念。
二、新知学习(一)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创设情景:教师展示雾凇和舞台仙境的图片,提问:如此美丽的雾凇和舞台烟雾效果是怎么形成的呢?(附:图片)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说明: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固体颗粒,舞台白雾的形成与干冰密切相关,是干冰直接变成气态时,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就是说,物质可以直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变化。
展示PPT图片: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了解升华与凝华过程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实验前,你在碘升华管内看到什么状态的碘?2.水的沸点是多少?3.碘的熔点是多少?实验过程:用热水对封闭玻璃管中的固态碘颗粒加热,提醒学生观察是否有液态碘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用冷水对封闭玻璃管中的紫色的碘蒸气降温,提醒学生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液态碘出现,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分析: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及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试管、试管夹、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课题第4节升华和凝华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64页至第65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升华和凝华活动: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目的】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实验器材】密封少量碘粒的玻璃管、烧杯两只、热水、凉水等。
【实验步骤】(1)一只烧杯中装入热水,另一只烧杯中装入凉水。
(2)把密封碘粒的玻璃管插入热水中,做充分停留,观察发生的现象。
(3)把该玻璃管从热水中取出并立即插入凉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碘粒在热水中由固态的碘粒直接变成紫色碘蒸气;(2)碘蒸气在凉水中直接变成固态的碘粒。
【现象分析】碘颗粒受热直接变成气态——升华;碘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凝华。
【结论】(1)碘颗粒受热升华,碘蒸气遇冷凝华;(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反思小结】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在这两种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这一环节,即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中,物质存在的状态只有固态和气态。
3.4升华和凝华(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4节升华和凝华素养目标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重点难点1.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知道了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呢?2.(情景导入)寒冷的冬天,在气温低于0 ℃的户外经过较长时间后结冻的衣服仍能晾干,这是为什么?寒冷冬天的早晨,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些冰花是从哪里来的?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有“霜降”一说,古时候人们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故而称为霜降.你赞同这个观点吗?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同学们就能知道上面问题的答案了。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升华和凝华问题1:寒冷的冬天雪人上的雪是怎样变成水蒸气的?灯泡使用久了后,为什么会灯丝越来越细,灯泡越来越黑?固体是直接变为气体的,还是先变成液体后再变成气体的呢?实验1:碘的升华和凝华在试管中放少量碘。
塞好塞子,摇动试管,让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瓶中晃动时的声音。
再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出现的现象。
现象:放入热水后,试管中固态碘减少,出现紫色气体。
归纳:①固态碘在烧瓶中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的缓慢,不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变化所以给它加热。
②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7 ℃,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到500 ℃,应该用热水加热,能够避免碘熔化。
小结: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没有出现液态碘,这个过程需吸热。
把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向学生展示试管壁和试管塞上附着的固态碘。
是由碘蒸气通过凉水放热又变成固态的碘,整个转化过程中没有液体出现。
小结:我们把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凝华的定义及现象: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凝华现象:雾凇、霜、窗户上的冰花等。
4.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升华应用:制冷剂、干燥剂等。
-凝华应用:云雾的生成、水的净化等。
5.升华和凝华的计算:
-升华质量计算:固态物质升华前后质量的变化。
-凝华质量计算:气态物质凝华前后质量的变化。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升华和凝华,以下是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梳理:
1.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物质在不同状态间转化的过程。
2.升华的定义及现象: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升华和凝华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升华和凝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
举例说明:
重点举例:在学习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引导学生理解冰花是由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难点举例:在讲解升华和凝华的计算时,可以以灯丝发光为例,让学生计算灯丝在发光过程中质量的变化,从而理解升华和凝华过程中参数的变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和凝华
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上)第四章《物态变化》的第四节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做个铺垫。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能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并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升华和凝华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气体不易看见或现象发生缓慢,使得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环节,教学中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力求以形象、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小组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五、教学难点
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碘、加热器、干冰、烧瓶、气球、铝罐、碘锤、热水、冷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引入
创设情境:某机密处有一份文件给翻阅了,如何找到这个人呢?
演示实验:深紫色固体颗粒变成紫色气体熏在纸上使指纹显现。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可以使指纹显现?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复习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
思考讨论: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
新课教学
【知识点1】升华和凝华
分组试验
1.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
仪器与器材:干冰(白色神秘物质)、烧瓶、气球。
实验方法:将白色神秘物质装入长颈玻璃瓶中,并将气球套在玻璃瓶的瓶口上。
现象观察:白色神秘物质有没有变成液
体?
气球有什么变化?思考气球中的气体从
哪里来的?
2.物质能否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
仪器与器材:干冰(白色神秘物质)、铝罐。
实验方法:将白色神秘物质装入铝罐中,并盖上盖子。
现象观察:铝罐外壁出现了什么?这种物质是什么状态的?思考铝罐外壁固态的霜从哪里来?日常生活什么地方会出现霜?【总结】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知识点2】升华和凝华现象
让学生阅读课本64页第3、4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题目:
下列现象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 ( )
A.洗手间固体香消失了
B.衣柜的樟脑丸消失了
C.北方挂出去的冰冻衣服干了
D.露珠
E.霜
F.雾凇
G.北方冬天窗上的冰花 H.雾
I.灯泡用久了会发黑
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微课“升华凝华现象辨析”。
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等。
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总结】1.升华现象:①樟脑丸消失了;②固体香不见了;③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2.凝华现象:①霜;②雾凇;③北方的寒冬,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
【知识点3】升华凝华现象中的吸放热情况
分组试验
提出问题: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会吸热还是放热?
仪器与器材:碘锤、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实验方法:请将装有少量碘的颗粒锤形玻璃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现象观察:
碘锤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时,发生了什么现象?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吸收还是放出了热量?
碘锤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时,发生了什么现象?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吸收还是放出了热量?
【总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反馈练习:下列几种物态变化中,放出热量的是()
A.熔化、凝华
B.汽化、升华
C.液化、凝华
D.凝固、蒸发
分析灯泡用久了会发黑的现象,学生观看小视频,并得出结论:因为灯泡打开后钨丝受热升华,关掉灯泡后凝华成黑色附着在灯泡壁上,时间越长,附着越多,就会变黑。
所以是先升华后凝华。
【知识点4】升华凝华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碘显现指纹的秘密》,并思考升华凝华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4页第5自然段,和66页第3题并思考:
1.升华应用有:热升华打印机。
(老师介绍)
2.凝华应用有:利用干冰防止食物变质、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让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让学生利用干冰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学生体验:将干冰倒入热水中,体验舞台烟雾效果。
思考白气是什么?
反馈练习:舞台上要出现白烟雾,就要喷洒“干冰”,也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在常温下就可以迅速的,要吸收热量;致使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形成“雾”。
(均填物态变化)
小结巩固
让学生在3分钟以内结合六种物态变化的表格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在白纸上,老师随机点评并总结。
布置作业
1.完善本节课小结;
2.阅读STS“水循环”并写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少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到。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