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cb5e2cd5bbfd0a795673f8.png)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
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
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
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
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
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
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
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
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ee21434f90f76c661371afb.png)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ac03366680203d8cf2f2413.png)
《逍遥游》知识概要《逍遥游》知识概要重点难点突破《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已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课文选取的是第一部分。
首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接着,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最后,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庄子的文章有极强的艺术特点:他善于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庄子的文章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甚小。
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
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
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
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知识延伸检索】1.课文中“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的具体内容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b412117f90f76c660371a7d.png)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为庄子思想纲领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集中表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逍遥的人生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的炽热渴望,他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不断超越的自由,是在“厚积”过后达到大境界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和哲学思想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庄子内篇课堂学习为基础,浅谈个人对庄子《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现实意义正文一.何谓“逍遥游”许多人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是不近人世的无为,但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
随心所欲、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的“自由”只是懒汉的温床,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人格精神的退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怎能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几千年来被人传唱不息呢?从庄子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来看,肆意翱翔,自由自在只是表象而已,实质在于它有实力飞的更高、更远,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超高能力,这种超能力怎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无所事事来获得呢?水之积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之积不厚无法负大翼,无三月之聚粮无以适千里——不断的积累是实现逍遥游的先决条件。
怒而飞起,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游的必要因素。
而三月聚粮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游的内在要求。
对南冥的向往是其前进的动力——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是实现逍遥游的精神支柱。
若没有上述因素作为基础,自由便成了空虚,逍遥便成了懒散。
真正的逍遥是内心境界的逍遥,是超越了世俗的浮躁而获得精神愉悦的逍遥,是摆脱重重枷锁而冲向美好希望的逍遥,是在灵魂深处消除杂念而忘乎其所依的逍遥,是智者的逍遥,是在无为中有为者的逍遥,是为理想奋斗而不失其本心者的逍遥。
所以,逍遥游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71ab93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3.png)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现实。
庄子想表达的是,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志趣《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的逍遥游讲了什么?《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庄子《逍遥游》有什么寓意?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
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
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它不仅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古代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庄子如何做到逍遥游?《消遥游》的主旨,意思是绝对自由,庒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伎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记挂,无阻碍的境地,这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但是文章讲到宇宙万物的各种对立关系时,能够比物连类:枃思宏伟,想象奇特,善用寓言比喻事理,章法结构严密,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11dfe9283d049649b665826.png)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
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正文:一逍遥游的内涵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
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
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
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
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
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
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ce6d5926ee06eff9aef807b9.png)
文学界·散文鉴赏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蔡鑫,蒋亚龄(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对于中国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方面,其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关注焦点大都集中在消极避世、致虚守静等消极方面。
但就当时社会而言,庄子的思想当中也不乏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的积极因素。
本文将从《庄子》开篇《逍遥游》入手,从成才观的角度阐述庄子积极而高扬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逍遥游》;积极;成才观;人生态度Abstract:Zhuangzi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aoism in Chi-na,on social thought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aspects of Zhuangzi's ideas on later generations have had a profound effect.For a long time,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ideology,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Zhuangzi's though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negative aspects.This article from the"Zhuangzi"begins with "Happy Tour"starting from a talent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and highlight the theme of Zhuangzi's attitude toward life.Keyword:"Happy Tour";positive;taught view;attitude中图分类号:I2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2-0001-04春秋末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诸子争鸣竞起,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开创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黄金时代。
庄子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对照
![庄子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e5eae656a8114431b80dd836.png)
庄子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对照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1高中语文文言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
《逍遥游》思想
![《逍遥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578460ade80d4d8d15a4f34.png)
浅谈庄子的“逍遥游”思想“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先哲,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游”是其一生宝贵思想的至高境界。
“逍遥游”作为一种大智慧,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且是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庄子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指引着人们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时刻保持逍遥自在。
“逍遥游”听起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往往是一般人对于庄子最深刻的印象。
说到“逍遥游”的人生智慧,我们要先来说一下庄子的传世名篇《逍遥游》。
这篇作品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代表了庄子一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事风格。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追求绝对自由地翱翔于精神世界。
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其寄托和深远意义,在深入浅出的论述中,阐述深奥的“逍遥游”思想。
通过对《逍遥游》这篇作品的学习,让我们更好地体悟到了“逍遥游”思想。
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天地,不仅表现出他的洒脱,同时也寄予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思考,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地向往,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的提炼。
在现实生活无限的苦痛与凄楚中,就要不懈地追求个体生命的超脱卓然,拥有自由快乐的处世心态,徜徉无限和谐的广博的精神世界。
同时,还要不断地认清自我,在积极追求人生自我的过程中,逍遥自在,神游物外,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想逍遥而游,绝不能止步不前,绝不能局限于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而应该不断向前,即使面对困难,面的挫折,也要永远保持一颗自由快乐的心,这样就不会自怨自艾,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才不会自乱阵脚,才有勇气向前奋进,绝不退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理想。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非常有个性的人。
《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逍遥游》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8c0be2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9.png)
《逍遥游》原文及翻译《逍遥游》原文及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逍遥游》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
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54149b0b6c85ec3a87c2c52e.png)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一、庄子的“逍遥”“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庄子的逍遥游 名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的逍遥游 名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2fffe7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4.png)
庄子的逍遥游名句1.逍遥游在庄子的哲学中是指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逍遥游最有名的一句名言是:“饮酒不醉人,人事全忘身。
”3.逍遥游中的名句常常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庄子的思想。
4.“并百川而不辞,乘云气而不畏。
”这句话形容了逍遥游中的自由无拘束。
5.“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强调了庄子的人本主义观点。
6.“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句话形容了逍遥游者的修行境界。
7.“只见松柏之长,终南之行,云与天通。
云似乎与含气,含气如委。
风似乎有兮,丧胆丧心。
触物似吞呑,触气似濡渍。
”8.“山木自寇,然后可以为材。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生命之美的赞美。
9.“庄周与世俱朽,与物俱朽,故能乾乾然。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的坚持自我、守旧的态度。
10.“庄子言未亡而已矣,死亦未亡而已矣。
”这句话强调了逍遥游者超越生死的境界。
11.“庄子梦为蝴蝶,蝶之飞也,不知周也。
庄子之乐与蝶相似乎?”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虚幻与自由的思考。
12.“夫莫能与阴阳相胜也,吾岂匹夫之佞也哉?”这句话表达了逍遥游者以宇宙为背景,超脱于人事的态度。
13.“巧者劳之智者乐之,情者忘之,圣人嗤之。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功利主义的嘲讽。
14.“彼且为之矣,百姓苍苍乎,吾何爱之有?”这句话表达了逍遥游者对功名利禄的漠视。
15.“人为道之子,而世亦父之。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6.“人于人何求?歌舞与酒。
”这句话表达了逍遥游者对简单快乐生活的追求。
17.“所谓人者,宋鸿流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
18.“削若也,无所成名而归。
”这句话表达了逍遥游者对功名利禄的反叛。
19.“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万物同一性的观念。
20.“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这句话表达了逍遥游者对宇宙秘密的探索。
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2.心似青天石,名如白玉虎。
2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2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5.乡愿往观沧海变,秋收暮雁背寒天。
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的特点
![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fcb963a417866fb84a8eed.png)
王志生内容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浪漫夸张的笔法表达了追求自由、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大瓠和大樗的“有用”、“无用”的论证,确定了超越世俗、追求本真的价值评价方式;通过鲲鹏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通过大小之辩,表达了突破人类自我条件局限的渴望。
关键词: 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逍遥游》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
《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旨趣,抒发了超越物我、遁世绝尘的思想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寄托。
庄子的“逍遥游”是寻觅个体精神安顿之所,建构个体精神家园的心灵之“游”,也是逃遁礼教和尘嚣的纷扰,摆脱功名利欲的束缚的遨“游”。
一.庄子的自由思想———有用无用之辩在庄子的著述中,“有用”、“无用”表示的是一种价值关系。
庄子在《物外》《山木》等篇目中有经典的论述。
在这些篇目中,庄子强调无用思想,但其思想是辩证的,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看到无用之患。
在人所主导的世界里,人是物的主宰,物有无存在的价值,要看它对人而言有无价值,即有用还是无用。
田间的禾麦固然在成熟时遭受收割的命运,田间的野草也因无用而遭受更残酷的命运—有可能刚萌芽就被连根拔除。
有材之“文木”遭人砍伐,不材之木也可能因其无用而被人砍伐,为有材之“文木”让出生长的空间。
在《逍遥游》的最后,庄子以隐喻的方式提到了两种无用之物:大瓠和大樗。
惠施用魏王送给他的的大瓠种子,种出了可以容纳五石东西的大瓠,但这个大瓠既不能用来盛水也不能“剖之以为瓢”,最后的结局竟是被惠施“以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虽然批评惠施“拙于用大”,但大瓠以其无用而遭受砸烂的命运所昭示的却是更残酷的社会现实。
无用的大樗为什么要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才能达到“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其于人间世的“夭于斤斧”显然是由于它的无用,而非有用。
人对物是如此,对他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逍遥游》中的大瓠和大樗是庄子采用的寓言,他想表达的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超越。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73fa726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a.png)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庄子》一书。
参考的版本是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译解庄子》。
01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于公元前288年去世,是战国时期蒙国人,在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国。
庄子与儒家的孟子大概是同时代的人(约前372年—前289年),比孟子大概小3岁,但这两位同时代的思想家,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并没有什么交集,也没见过面。
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而先秦七子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
庄子一生清贫,甚至可以说是贫穷。
他曾经短暂当过小官,中年以后就没基本上无所事事了,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屋里,以织鞋为生,面黄肌瘦,但庄子生性孤傲,当时很多流传说让他去做官,他都一一拒绝了。
相对于高官俸禄,庄子显然更希望自由自在地生活。
02相传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当时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说明来意后,对庄子说:“大王希望你跟随我们一起回去做相国。
你可愿意?”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03说庄子生性孤傲,但其实《庄子》一生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在司马迁笔下,庄子也是一个小角色,在《史记》中评价庄子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翻译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6f358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1.png)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翻译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翻译,欢迎阅读!《逍遥游》原文全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平!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3d04fcf90f76c661371af2.png)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摘要】提起庄子,我们马上会想到他的《逍遥游》,从而形成刻板印象,认为庄子所主张的逍遥无为的人生观完全体现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但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庄子及其思想的话,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今天我们借鉴的东西。
在庄子思想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他对以往传统的无情批判和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以及由此展开的他对世间万物的普遍看法。
本文仅以此为线索,从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通过对他思想本质的把握来探究庄子人生观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以及他对现实人生的启发。
【关键词】庄子、无为、积极意义、生命一、庄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要了解庄子思想,必须先了解一下其产生的背景,只有从他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的正真内涵。
关于庄子的出生,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大多数学者考证,庄子大概生活在战国中期。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节点,尤其在中国文化史上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兼并与称霸战争不断,伴随着礼崩乐坏的动荡不安,社会阶级形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
学术文化的下移,井田制的崩溃,导致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游士阶层。
由于这一阶层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各诸侯之间的争霸也需要一批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在这双向作用力的发挥下,游士阶层逐渐膨胀。
他们纷纷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诸侯们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钱穆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就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就是先秦时代,“那时中国人把人生大群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确定下来了,这是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方针,即中国文化之终极目标所在”。
而这个“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建构,主要就是诸子百家,而道家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间到了战国中期,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各种矛盾达到了极致,战争带给人的恐惧以及生死的无常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厚的阴影。
庄子逍遥游对自由的理解
![庄子逍遥游对自由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604212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1.png)
庄子逍遥游对自由的理解《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生动地展现了庄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个体生命的呼唤,以及对绝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而庄子的自由观在现世背景下,也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之一,其思想为中国哲学内涵的丰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庄子的主要思想收录于《庄子》一书中,其中《逍遥游》作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逍遥游》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具象地展现出庄子向往物我两忘,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文中所阐释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形象地描摹出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恣意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人生追求不仅仅是庄子对其所处时代的反思和憧憬,抛却封建背景下对政治黑暗、礼崩乐坏的批判,庄子《逍遥游》中自由观的阐述,在当今社会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
一、庄子的自由实现《逍遥游》一文想象力丰富,用雄奇怪诞、汪洋恣肆的行文,以新颖的结构展开论述:以志怪之书中所记载的大鹏为切入点,将其与蜩、学鸠等作比较,得出小知与大知之别;后又指出尽管大鹏徙于南冥,亦是要扶摇羊角而上,而列子也需御风而行,仍是“有所待”,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者”方为“无所待”,即所谓“逍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成为“至人”“神人”“圣人”。
由此看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便是一种绝对的自由。
而这种自由应该是不受环境限制,如大鹏无视南冥之遥,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或如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亦不受自我束缚,随自然本性而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驰骋宇宙天地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因此,要达到庄子所谓的逍遥境界,应该分为两步。
首先要超越客观世界的束缚,构建起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而后超越自我,实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换言之,从无功、无名到无己,从而实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道家精神追求。
(一)超越客观世界,构建自我精神庄子的自由观认为,要达到逍遥的境界,首先要超越客观世界的限制。
逍遥游庄子原文及翻译
![逍遥游庄子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81ec76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56.png)
逍遥游庄⼦原⽂及翻译逍遥游庄⼦原⽂及翻译 《逍遥游》是《庄⼦》的⾸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种绝对⾃由的⼈⽣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功、⽆名的境界,⽆所依凭⽽游于⽆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下⾯是逍遥游庄⼦原⽂及翻译,请参考! 逍遥游庄⼦原⽂及翻译庄⼦《逍遥游》原⽂ 庄⼦《逍遥游》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不知其⼏千⾥也。
化⽽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千⾥也,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鹏之徙于南冥也,⽔击三千⾥,抟扶摇⽽上者九万⾥,去以六⽉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所⾄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之积也不厚,则其负⼤⾈也⽆⼒。
覆杯⽔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置杯焉则胶,⽔浅⽽⾈⼤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翼也⽆⼒。
故九万⾥,则风斯在下矣,⾯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莫之夭阏者,⽽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我决起⽽飞,抢榆枋⽽⽌,时则不⾄,⽽控于地⽽已矣,奚以之九万⾥⽽南为?”适莽苍者,三餐⽽反,腹犹果然;适百⾥者宿舂粮,适千⾥者,三⽉聚粮。
之⼆⾍⼜何知? ⼩知不及⼤知,⼩年不及⼤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椿者,以⼋千岁为春,⼋千岁为秋。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匹之。
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数千⾥,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上者九万⾥,绝云⽓,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彼且奚适也?我腾跃⽽上,不过数仞⽽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也。
⾯彼且奚适也?’”此⼩⼤之辩也。
故夫知效⼀官,⾏⽐⼀乡,德合⼀君⽽征⼀国者,其⾃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
![逍遥游](https://img.taocdn.com/s3/m/f4209c260722192e4536f63c.png)
庄子说:一定要先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之中, 庄子说:一定要先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之中, 这样风的厚度才足够承担大鹏鸟的双翼, 这样风的厚度才足够承担大鹏鸟的双翼,因为 这时候所有的为风之气皆已在其下, 这时候所有的为风之气皆已在其下,此时大鹏 鸟才肯开始用风之气而大展双翼、飞向无涯。 鸟才肯开始用风之气而大展双翼、飞向无涯。 而在九万里的高空之上,其上已无任何生物、 而在九万里的高空之上,其上已无任何生物、 飞鸟、高山之阻隔, 飞鸟、高山之阻隔,就像大鹏自己直接背负青 天一般,天空完全属于自己了,无所顾忌了, 天一般,天空完全属于自己了,无所顾忌了, 这样大鹏鸟才要培风往南运徙。 这样大鹏鸟才要培风往南运徙。
北京市回民学校 3
二、关于《逍遥游》 关于《逍遥游》 逍遥, 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 , 优游自得的样子 。 “ 逍遥游 ” 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 即“ 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 《逍 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 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 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全文 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 分两大部分,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 论证世间万物失去自由, 论证世间万物失去自由, 自己追求的最高 境界。 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 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 ”“神人无 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 ”“圣人无名 的境界,以及通过“ 圣人无名” 功”“圣人无名” 的境界,以及通过“ 无 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为” 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 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虚无主义 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 虚无主义 和绝对自由。 和绝对自由。
北京市回民学校 7
(1-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着道家的忘自我、轻名利、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观,是一种以出世的精神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生观。
(一)正视“有待”和“积厚”的人生观
有待是指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因其要等海动而生风,才能水击三千里,达其目的,所以大鹏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要借大鹏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达到无所依赖,要放下有待追求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条件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
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生活,心自由了,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就自由了,就可以做一个随时起飞的大鹏了。
积厚的人生观是在“有待”背后隐藏着的,逍遥游在提倡无待的同时也在阐述另一种思想,借有待而飞的前提是已积厚,不然即便已有所待,仍无法达到目的。
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个杯子就会黏住,放一片小草的叶子则能当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
鲲化鹏能在北海上飞翔是因其水厚,这两个寓言故事都阐释了积厚的思想。
想要将大如鲲之志存于心中就必须积厚,也就是说只有具大因、居大处,才能证大果翔大路。
一个人要不断地追求学识的丰富,底蕴的增长。
(二)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的人生观
《秋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使大夫两
人来请庄子,庄子持杆不顾,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
”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游”的限制。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
如藐姑神人利泽遐敷,年丰物阜,而不见其功。
如唐尧那样荡荡乎有极大的功劳而民无能名焉。
泯大功、隐大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将做那些能够为别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当做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获得名利的工具。
呈现出轻名贱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游大道——顺其自然的逍遥游
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才是真正的逍遥,这里展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
人生免不了有阻碍、挫折、得到和失去,太过看重这些就会有欲望,列子御风而行是因其想要日行千里,因而有待于方术,把自然变化,世事变迁都视为自然而然的事,随着它的变化而生存,才是人真正应拥有的人生态度。
(四)“忘大我”的人生观
“无己”是逍遥游中的人生观的最高境界,很多人简单的把“忘大我”理解为消极的出世的人生观,本文更倾向其积极性。
从大的方面说,有“我”是无法“泯大功,隐大名”的直接原因,无法忘我因而有所追求,也就有了功名利禄,悲欢喜丧的心态,忘记小我是升华到大我的根本途径,这是一种伟人的心态,把自己融入到世界之中,我即世界,世界即我,从而把为世界上的一切人、事服务当做自己本
就应该做的。
从小的方面说,人即已忘我,便神人、圣人、至人,因此也就没有了有用无用之分,有用无用原本就只是一种看法。
大瓠被惠子视之无用是因为惠子没有发现大瓠的真正价值,大椿无用因可享尽天年。
放宽思维,无用即为有用,有用也可视之无用。
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重视生命本身的价值,忘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完全的体现。
以一种超然的人生观生存便是至人无己,这也就是逍遥游所体现的人生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