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明白排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观看动画、学生动手绘图、小组内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测、观察、协作、自主学习能力,空间想象、归纳总结、运用知识、绘图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重要性;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
2、尿的形成。
教学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学方法:观察法、绘图法、数据分析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
(2)肾的内部结构图。
(3)尿的形成录像片或自制的活动投影片。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例及相关尿液化验单。
课型:授新课
[教学过程]
设问:在每天的课间,同学们会时不时的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哪里?去干什么?生答。人体内的废物都有哪些?
教师:大家以自身为例,想一想人体出汗、呼气排出的有什么物质?
学生:有水、盐(汗是咸的),还有二氧化碳。
教师:大家再想一下,尿液和粪便中排出的有什么物质?
学生:尿中主要是水,还有尿素(有臊味),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的残渣
体内的这些废物都是组织细胞产生的还是人吃进去的?人体内的废物过多了会怎么样呢?生答。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实例,参看课本P80上边的文字思考:
体内的这些废物以什么形式通过什么结构排出体外的?
学生思考回答后,展示幻灯片并进行总结。
导入新课:根据刚才的回答大家知道了:人体内会产生很多的废物,而这些废物若积存在体内将会阻碍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的排出体外,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排出体内废物最主要的途径——尿的形成和排出。
这需要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读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各结构的功能。
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课本80页的《观察与思考》并让学生讨论:
(1)、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通?泌尿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根据观察到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脏的颜色,想像一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是怎么样的?血液是怎么样进出肾脏的?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对讨论好的小组以及同学表示表扬,鼓励那些讨论不太好的小组和同学以后要努力呢。
学生据所学绘泌尿系统的简图,可以强化记忆。[通过学生动手绘图,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还能让学生了解这些器官的大概位置关系。]
那么,尿液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肾脏的内部结构吧。此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本81页的42图边引导学生观察边给学生讲解(之后给学生展示幻灯片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结构。
学生动手绘肾单位的结构图进一步强化认识。)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82页上边的资料分析(同时展示幻灯片)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1)、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是排出了哪些物质?(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资料分析”的结果:
一、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其他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用双手,一手四指握拳代表肾小球,大拇指翘起代表出球小动脉,胳膊代表入球小动脉,一只手半握另一拳模拟肾小囊与肾小管,[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来模拟肾单位的结构,给学生直观的感觉,加深印象] 并让学生在自己所绘肾单位图中标出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中的液体成份。[学生绘图,把静止的知识变得活化,把复杂的知识内涵表达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也便于教师本身开展教学。学生们在头脑中展现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既加深了理解,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紧接着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收集有关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例及相关尿液化验单,考虑下边的这个问题:
血尿、蛋白尿、糖尿是怎么回事?
尿液的形成同学们现在已经了解了,是在肾脏中形成的,而且大家还知道:尿液属于废物,在体内积存的多了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必须及时的排出体外。那么尿液又是怎么排出体外的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说出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排尿的意义。
在学生讨论结束时及时的提醒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注意:
1、每天应该喝足量的的水;
2、不要憋尿;
3、得了病要及时去看病。
同时介绍与今天讲课内容有关事件:田世国回赠肾脏给已患尿毒症母亲的事迹,宏扬中华民族美德——孝心,并与文学艺术相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反思:
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有重要作用,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所以这部分知识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日常积累的生活知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例如学生常把排尿和排粪便同视为排泄,认为尿液是在排泄系统中形成的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不科学的认识。
就宏观而言,泌尿系统的组成是学生熟知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但微观上,具体到肾单位,对学生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注意适时出示挂图,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肾脏的过滤作用,以实验模拟,打比方等方法便于学生理解,也为后面讲解肾小球、肾小囊壁的作用打下基础。尿的形成过程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因此教师不急于阐述尿液形成的完整过程,而是以点连线,先以资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以视频材料为线,连起各知识点,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了教师全盘托出,学生全盘接受的模式。对于这一知识学生不易记忆,教师可以用两手来模拟,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自己动手绘图可以当堂掌握。尿的排出过程这一知识点较简单,让学生自己描述,教师补充。最后,教师提示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赵喜玲:本节知识和血液循还有一定的联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与图片,在黑板上一步步画出内容的本质,边画图边讲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让知识活化起来,给学生“动”的感觉,加深印象,加深理解和认识。在学习尿液的形成过程时,先用线条勾画出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然后用箭头表示出水、无机盐、尿素和葡萄糖过滤出肾小球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再用箭头表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的过程。最后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形成终尿。这样,边画边讲解,学生们在头脑中展现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既加深了理解,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在生物学中,这些理论性强的知识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习,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认识,还能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和应用。这样学生做练习相对变得简单,能把知识和实践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