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案:课题2溶解度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9.2《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
【授课教案】
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
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强调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与饱和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重难点: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际问题,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重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掌握在不同温度下,固体和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了解这些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程度。
4.能够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溶解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据分析,掌握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让学生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探讨影响因素:分组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生活实践,应用溶解度知识: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作业要求书写工整,表达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
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认识溶解度曲线,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利用列表法、作图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固体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5~3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_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20_℃时,31.6_g硝酸钾溶解在100_g水中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或20_℃时,100_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1.6_g硝酸钾)。
3.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_g。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0.01 g,为难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 g,为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10 g,为可溶物质;溶解度>10 g,为易溶物质。
【合作探究】仔细分析比较教材第36页表9-1中的溶解度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同,说明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_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描述固体的溶解度时,上面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和溶质、溶剂的关系;•掌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分析溶解度变化的原因;•能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够分析曲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和溶质、溶剂的关系;•掌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分析溶解度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关溶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归纳法:通过呈现一系列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探究法:通过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的过程,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图像分析法: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图像化处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引入日常生活中与溶解有关的情境,例如:你们曾经在家中冲咖啡或是泡茶吗?为什么可以通过加入水来使咖啡豆或茶叶溶解?2.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呈现一系列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溶解的概念。
例如:将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3. 理论学习(20分钟)•介绍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定义和区别;•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强等;•理论学习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实验探究(30分钟)•进行溶解度实验,例如:在不同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盐(溶质),记录下每次加盐时的溶解度,最后绘制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曲线;•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 图像分析(2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的特点,如曲线的形状、趋势等;•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与何种因素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教案Ⅰ.课堂导入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
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Ⅱ.同步讲解【知识网络】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人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1)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
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
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2.关于溶液浓缩(无溶质析出)的计算,要根据浓缩的具体类型来具体分析找出等量关系来解决。
1.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下列做法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往溶液中加入少量CaO B.将溶液升温C.将溶液降温 D.恒温蒸发部分溶剂【答案】C【解析】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往接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CaO可以增加溶质,减少溶剂,因此可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溶液升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降温不可以。
恒温蒸发溶剂,同样可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食盐、糖、咖啡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生活实例:分享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冬天撒盐融化结冰的道路、热水中糖的溶解速度等,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并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习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第九单元课题2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撰写小论文: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如自制汽水、腌制食品等,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3.家庭实验:请同学们在家中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下糖的溶解速度,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教案设计
课题二溶解度教学分析教材分析第九单元《溶液》共划分为三个课题。
本课属于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对溶液的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知道结晶现象,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基础上的再学习。
溶解度的概念的学习将使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分析,并为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分析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运用定量数据分析指导定性化学实验的观念。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通过课题1和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是不能无限溶解的,都有一个最大值,最终会达到饱和状态。
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当温度一定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是一定的;更不知道如何准确地比较不同物质溶解性的差异,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也很少思考。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知道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含义。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列表法、作图法等常用数据处理方法。
2、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体会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难点:认识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及运用教法学法教法:情景设疑、体验探究、问题启导、知识建构。
学法:小组合作、共享交流、自主探究、反思悟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时二溶解度(2)固体的溶解度一、定义要素1、一定温度2、100g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的溶质质量二、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种类2、外因:温度三、数据处理1、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方案设计关键词:xx℃等量的水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等通过描绘的溶解度曲线读出85℃硝酸钾溶解度2、溶解度数据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结合课程内容,本节课将运用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的影响。
本节课案例亮点突出,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结晶现象,如食盐结晶、糖结晶等,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关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教案
课题 2溶解度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认识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察看、剖析实验现象,并能概括出相应的看法。
(2)学习经过实验解决问题。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两方在必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变的辩证唯心主义思想。
(2)建立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的看法。
教课要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看法。
教课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看法。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看法。
教课方法实验、对照,概括,练习、联系实质。
教具准备教师器具;投影仪。
学生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发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构成?[ 学生活动][ 引入 ] 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可否无穷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讲话]1 .能2.不可以[ 过渡 ] 下边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商讨这个问题。
[ 投影 ] 活动与研究1 .取装有20mL 水的烧杯操作加入 5g 化,拌再加5g“氧化,拌再加5mL水,拌象│2.用硝酸取代化操作象加入 5g 硝酸,拌再加“硝酸,拌⋯⋯加再加硝酸,拌冷却[学生活,教巡][相互沟通 ]( 由一同学描绘象、,其余各提出异)[]1 .在必定条件下,化不可以无穷溶解,当不可以溶解,加入水,又能溶解。
2.在必定条件下,硝酸也不可以无穷制溶解,当不可以溶解,高升温度,又能溶解。
[提 ] 上述活的“必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1.必定温度2.必定量的溶[追 ] 假如不指明两个条件。
可否某物的溶解量是有限的?[学生、回答 ]不可以。
因我能够改温度。
改溶的量,使溶无穷制地溶化。
[引 ] 我把必定条件下不可以溶解溶的溶液叫和溶液,相反。
能溶解溶的溶液叫不和溶液。
[思虑 ] 大家依据才的剖析,和溶液与不和溶液的科学看法。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溶解度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溶解度教案设计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3.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结论的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有前提条件的。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1. 实验9-5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的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1 / 7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 NaCl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NaCl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的NaCl再溶解掉?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水多溶解的食盐就多,水少溶解的食盐就少。
水的量一定时溶解的食盐是有限度的。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的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2. 实验9-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的问题:(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的变化?(3)“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的溶解量是一定的。
”我们从实验9-5得到的这个结论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的量是否也会变?(4)溶剂(水)的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的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是否有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每位同学至少提出两个问题,问题可以是关于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等,以便在下次课堂上进行讨论。
作业要求:
1.作业应按时完成,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之后,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2.如何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哪些区别?
4.在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溶解度知识来解释?
每个小组在讨论后,我会请一个代表来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以此检验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报告应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数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3.家庭实验探究时,注意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4.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和深度,能够引发课堂讨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溶解度的概念及其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2.溶解度曲线的阅读与分析,了解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方法。
4.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难以形象理解。
2.溶解度曲线的分析与应用,学生可能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为什么在冬天盐水结冰后盐会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新知:讲解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3.了解结晶现象。
重点难点重点根据实验中的获取的信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9-5: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 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然后再加15 mL水,搅拌,观察现象。
再加入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
然后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由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这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拓展学习: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应注意的问题(1)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够相互转化。
(2)应明确“某一溶质”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以继续溶解蔗糖,是食盐的饱和溶液,是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提问: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交流回答: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不饱和溶液拓展:(1)此转化条件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是适用的;(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
(三)结晶当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以后,烧杯底部出现了固体,这是因为在冷却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温度继续降低,过多的硝酸钾会从溶液中以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冷却结晶 海水在骄阳下慢慢蒸发水分,结晶出NaCl ,也是结晶。
结晶有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两种。
课件展示: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海水晒盐:人们利用结晶原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叫做苦卤),其大致过程如下:思考:(1)溶质氯化钠在哪个池中形成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结晶池)(2)你能分析母液的成分吗? (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3)如何将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除去? (过滤)(4)如何将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钙、硫酸镁等除去? (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冲洗)拓展:浓溶液与稀溶液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如:20 ℃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形成40 ℃的KNO3不饱和溶液时,前者为稀溶液,因所含溶质少,后者为浓溶液,因所含溶质多。
等质量的Ca(OH)2和KNO3放入一样的水中,Ca(OH)2为饱和溶液,但溶质少,为稀溶液。
KNO3形成不饱和溶液,但所含溶质多,为浓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归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溶质、相同温度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1.练习:(1)在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晶体(保持温度不变),则该氯化钠溶液的质量(B)A.增大B.不变C.减少D.无法判断(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的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不是饱和溶液(3)(多选)已知20 ℃时,在100 g水中最多溶解食盐36 g,最多溶解熟石灰0.17 g。
20 ℃时,分别向100 g水中加入30 g食盐和0.2 g熟石灰,充分搅拌后静置,对于这两杯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CD)A.食盐溶液是饱和溶液B.熟石灰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相对而言,食盐溶液是浓溶液,熟石灰溶液是稀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4)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
溶液的质量变为103 克。
此说法对否?为什么?解:此说法不正确。
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
(5)“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氧化钠溶液不饱和。
”这句话是否正确?解:不正确。
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
2.完成相关作业。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课本P40“练习与应用”第1、6、7、8题。
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第2课时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认识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了解溶解度曲线所提供的信息。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回答: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固体的溶解度活动与探究:(1)向盛有20 ℃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与KNO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 g 20 ℃水中加入NaCl,向100 g 20 ℃水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 g 20 ℃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 g 20 ℃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比较二者溶解的量。
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学生交流讨论。
投影展示上节课P33[实验9—5][实验9—6]分析:20 mL水中所能溶解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
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量的限度。
如何来定量地描述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量的相对强弱的最大限度,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即必须是相同的温度、相同量的溶剂、均达到饱和状态下才可以。
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总结:定量比较溶解度要有四个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二)溶解度曲线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
投影: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时的溶解度)投影:课本P36表9-1: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列表法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
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绘制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用大一些的纸,每小组合作绘制一张,贴在墙上。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和85 ℃时的溶解度。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讨论结果:(1)溶解度曲线比较直观。
因为我们可以从溶解度曲线上得知:①不同物质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②曲线相交时的含义;③能很快地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④曲线的走向。
(2)25 ℃时,NaCl的溶解度是33克,KCl的溶解度是34克,NH4Cl的溶解度是38克,KNO3的溶解度是38克。
85 ℃时,NaCl的溶解度为37克,KCl的溶解度为51克,NH4Cl 的溶解度是68克,KNO3的溶解度是186克。
(3)可得到以下信息:①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了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
例:68 ℃时NaNO3与KNO3溶解度相同,都是134克。
②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投影:熟石灰随温度升高的溶解度变化图设问:从这一溶解度曲线能得到什么不同信息?回答: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小结:溶解度曲线:(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4)溶解度曲线交点意义: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5)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三)气体的溶解度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讨论:(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